陈独秀的道德教育思想
2023高三作文高分素材:致敬10大五四人物,重温100句经典言论 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经典人物摘抄

素材|致敬10大五四人物,重温100句经典言论+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经典人物摘抄1.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2.国家可亡,国史不可亡。
3.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4.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5.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6.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7.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8.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9.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
10.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
洞见君说:陈寅恪,是清末诗人陈三立的儿子。
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陈寅恪学贯中西,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百年难见的人物。
他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受历代学人敬仰推崇。
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
民国十八年(1929年),陈寅恪在为王国维所写的碑文中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完整体现了“五四精神”,可以作为我们读书、求知最好的座右铭,也是教育培养人才应当遵循的原则。
02梁启超1.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3.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4.凡做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
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5.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新飞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思想政治教育·2014年第4期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马新飞周建超(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办,江苏南京210023;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陈独秀十分关心和关注青年的成长发展,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青年在改造社会中的作用、青年发展的目标模式与实现的途径选择等文章和演说,形成了独特的青年思想理论,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深入学习和研究陈独秀的这一思想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知识青年在近代中国民族危难时刻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强烈情怀,进而揭示陈独秀青年思想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而且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做好青年工作,推动青年把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五四时期陈独秀陈独秀的青年思想中国梦一、青年是改造社会的唯一动力陈独秀成长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历经内部政治社会衰败和外部面临帝国主义羞辱性掠夺的时代。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青年陈独秀从20世纪初开始就投身爱国革命活动,先后组织爱国演说、发动拒俄运动、主办《安徽俗话报》、创建岳王会,传播民权、自由与科学思想,鼓吹革命思潮。
在这些实践活动中,陈独秀逐渐认识到“偌大的中国,只有少数青年学生是觉醒的”,大多数国人则沉睡不醒。
因此,要挽救中国,只有依靠青年,青年学生是“社会改造的唯一动力”[1]。
首先,社会是属于青年的,青年是变革社会的生力军。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青年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青年是社会中最新鲜活泼、富有朝气的因素,其成长发展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发展。
“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2]因此,陈独秀把中国的前途、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希望青年通过自身的发展完善来承担不断改造国家和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物质力量。
略论实学对陈独秀新教育思想的影响

略论实学对陈独秀新教育思想的影响【摘要】陈独秀“奕世儒素”的家庭背景及“崇尚实学”的家传文化精神,培育了陈独秀最早的教育理念,“学贵实行”的实学教育思想正是此后陈独秀新教育思想的基调之一。
【关键词】陈独秀;新教育;实学1881年,陈独秀(1879-1942)的父亲陈衍中病故于苏州。
由于父亲华年早逝,陈独秀的幼年教育是由其祖父陈晓峰、嗣父陈惜凡和长兄陈孟吉共同完成的。
陈孟吉年长陈独秀八岁,陈父去世时,其对儿子的影响已基本定格。
陈独秀五岁时过继给陈惜凡,嗣父陈惜凡自小受教于陈衍中。
故陈父虽亡,但陈父对陈独秀的影响力因陈惜凡、陈孟吉的传递仍随时萦绕其左右。
古人所谓“三岁看老”,幼年的基本教育决定了一个人至终老的文化心性,所以在上述的文化背景下,萦绕于幼年陈独秀周围的陈父的影响力已形成了陈独秀日后的基本文化品格。
陈衍中的影响力究竟何在?《江州义门陈氏宗谱》陈衍中本传云:陈衍中,字象五,江南怀宁人。
祖若父皆有盛德,而母劳太恭人,尤有贤行。
象五家世贫,习儒业十二世矣,而功名俱未显。
…………迨王师克复安庆,命儒臣视学。
象五以县学生入伴。
……先是太恭人以季子昔凡弱,不能成立为虑。
象五承母志,训诲季弟无微不至。
太恭人丧不数年,昔凡举于乡矣,而象五之心始慰。
象五天性最厚,亲友困乏者解衣衣之,推食食之。
自入学后,文名日甚,四方来学者日众。
……皖中知名士半出其门焉。
象五讲求实学,慷慨有大志,屡困场屋。
上引材料中有四点值得重视:一是陈氏家门“累叶以书为业”、“习儒业十二世矣”;二是太平天国时陈衍中“父及长兄投笔从戎”;三是陈衍中所授学生“多所成就,皖中知名士半出其门焉”;四是陈衍中本人“讲求实学,慷慨有大志”。
“奕世儒素”四字对于自晚唐传续下来的江州义门陈氏是当之无愧的。
陈独秀家族属江州义门陈氏的分支,至陈独秀时,这一家分支族又已传习儒学十二世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已渗透陈氏家传文化的血脉,“忠义”、“孝义”是江州义门陈氏的文化传统[1]。
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探微

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探微摘要:体育教育思想是陈独秀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陈独秀提倡取西洋之法,采用“兽性主义”的教育以改造国民性;主张德、智、体三者并重,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
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借鉴作用。
关键词: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历史陈独秀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基于对中国旧教育的深刻反思和对近代西洋教育成功经验的借鉴,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中国教育的思想理论,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充满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本文仅对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略陈管见,敬请方家指正。
一、陈独秀体育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补偏救弊,以求适世界之生存”晚清以后的中国时值千年以来之大变局,社会剧烈动荡,内忧外患并存,民族危机日甚,中国陷入了亡国灭种的困境。
陈独秀清醒地意识到,中国濒临亡国灭种的命运与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有直接的关系,“中国人性质,只争生死,不争荣辱,但求偷生苟活于世上,灭国为奴皆甘心受之。
”[1] 在封建专制制度的长期统治下,老百姓“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国”、“只知道听天命,不知道尽人力”[2]。
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国民仍处于蒙昧状态而不自觉。
基于深沉的爱国之心和深刻的忧患意识,陈独秀不仅以诗言志:“英雄第一伤心事,不赴沙场为国亡。
”[3] 表达为国为民捐躯沙场的英雄豪情壮志,而且身体力行,积极投身于各种政治活动,为挽救民族危亡,振兴国家奔走呼号,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冲锋陷阵,高扬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勇于担当启蒙与救亡的历史责任,向封建的伦理道德发起猛攻,通过开启民智,力求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奋起自救。
在进行社会革命的过程中,陈独秀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教育办好了,可以利国利民。
他指出:“新教育是注重在改良社会”[4]。
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家及其主要的教育思想

(1868一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光绪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补编修。
戊戌维新变法失败,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弃官南返,开始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移居香港,后病卒于香港。
其主要教育思想为:(1)提出了著名的自由主义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认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在“共和精神”的指导下,接受五个方面的教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才能完成,(2)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3)强调发展个性,崇尚自然。
为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强调要有“自动”、“自学”、“自助” 的精神,防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4)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
还支持“勤工俭学”和“工学互助”活动。
其著作辑有《蔡元培全集》陈独秀【近代】(1879—1942)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字仲甫。
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
1918年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积极参加并领导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1920年12月,任广东省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
曾试图改革当时的教育,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创始人之一,被选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1924年著文主张收回教育权,支持教会学校学生的斗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因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7年被撤销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职务。
1929年被开除出党。
著作辑为《独秀文存》胡适【近代】(1891—1962)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早年在上海梅溪学堂、澄忠学堂和中国公学求学。
1910年赴美留学。
先后入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受业于杜威,获哲学博士学位。
自称“受杜威先生实验主义哲学的绝大影响”,实用主义是他“生活和思想的一个向导”。
他一生参加学术活动的领域较广泛,在哲学、文学、历史和教育等方面,均有专门论著。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陈独秀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一生经历丰富而又复杂,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论文人物陈独秀范文一:陈独秀——《新青年》的缔造者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原名庆同,字仲甫。
安徽怀宁人。
这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他在近代中国宛如一个启明星,带给渴望自强独立的国人以希望。
而这其中,《新青年》便是他的舞台。
陈独秀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和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蔡元培1917年在北大任校长后首先采取的行动之一,就是任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
陈在北大任教几达两年之久;五四抗议运动后他被捕入狱,1919年秋获释后回上海。
然而,陈在北京出现意义深远,不仅由于他的言论——正是在这期间他从一个进步人士转变为政治激进分子——而且也由于他为不断壮大的北大文化叛逆团体发出了第一声呐喊。
陈去北大任教时把创办于上海的杂志《新青年》迁到了北京,这个刊物在1917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争论的首要阵地。
陈独秀本人在思想和气质上都是一个叛逆者。
这与他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他1879年10月出生于皖南怀宁的一个小康绅士家庭。
出生几个月后他父亲就死了,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的是祖父,陈回忆说,他是一个粗暴易怒、神经过敏、苛刻挑剔的老人,是个鸦片鬼,严厉的工头。
“老白胡子”死时陈独秀才8岁,这时他并没有完全形成传统社会所培育的怀疑性格。
此后又有许多教师管教他,最后一个是他的兄长,为人随和,不是那种要求很严的教书匠。
然而,年轻的陈独秀并不是因为向往(别人要求他掌握的)知识传统才努力学习的,他的动力来自他后来很伤感地描述过的东西:“母亲的眼泪,比祖父的板子,着实有威权。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大全(8篇)

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大全(8篇)【篇一:陈独秀敬告青年读后感】《敬告青年》发表于1915年9月15日,是陈独秀先生为其主编的《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
全文文辞激昂,振奋人心。
文中对中国之青年所提出的六项标准,切中时弊,至今亦可作为我辈青年立身处事之向导。
以奋进之精神,追赶世界之潮流,青年勉乎哉!陈独秀先生之《敬告青年》,乃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力杂志《新青年》之开篇之作,其文辞之舒畅,其意理之精妙,令人叹服。
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人,于近百年后再读此文,仍觉血脉喷张,豪气顿生,一股积极进取之意油然而升。
陈先生的时代是旧王朝刚刚覆灭,新制度尚未健全的一个百废待兴的大时代;是一个各种思想潮流相互激荡的大时代。
在那样一个时代,社会固然有其积极向上、光明前进的一面,但也必然有其黑暗动乱、百弊丛生的一面。
在那个时代中,青年人自然亦良莠不齐,甚至更多的有其颓废消极之思想。
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陈独秀先生一卷雄文《敬告青年》开天辟地,应运而生,告诫、勉励青年学子应自觉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陈先生在文章中教育我们青年人要: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
青年人要有自主意识、人权意识和主权意识,而非一切听命于他人,自己的一切由他人操控,那不是人,是奴隶!陈寅恪先生也说过: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个人如此,国家亦然。
国家要有主权意识,要明确并且能够扞卫主权。
这在主权外移的当时有很大的意义。
即使是现在,我们纵然摆脱了被人奴役、民族危亡的屈辱和险境,但我们仍处于列强环伺,国家主权得不到有力伸张的被动局面。
因此,我们不能放松警惕,更不能丢掉我们的自主意识。
青年人当求进步,当进取。
青年人身体里流淌着奔腾的热血,青年人有一颗年轻而激情的心。
青年人追求创新,厌恶守旧;青年人追求新鲜,厌倦陈词老调。
创新者生,守旧者亡!因此,青年人是进步进取的,而非保守退隐的。
陈独秀先生教育当时的青年人要有勇气破除封建礼教,提出奴隶观念,甚至提出: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纪念陈独秀演讲稿

纪念陈独秀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在这里向大家发表一篇演讲稿,纪念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化名流陈独秀先生。
陈独秀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思想家,被誉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他是中国共产的创始人之一,是追求真理、为中国人民争取解放和幸福的伟大先驱。
陈独秀先生的一生饱经风霜,他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和崇尚的。
陈独秀先生生逢辛亥革命,深受民主与自由的思想影响,他深知中国需要实现自己的独立和民族解放,追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目标。
因此,他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杰出的贡献。
陈独秀先生是一位深受孔子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他理解并传播孔子对于人类道德和文化的重要性。
陈独秀先生主张推行新文化运动,倡导自由、民主和科学,提倡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
他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社会,提升人民素质,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独秀先生的辞章婉约、思想深邃,他的演讲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他的演讲稿在表达力和思想深度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带给听众强烈的震撼和启示。
陈独秀先生的演讲稿常常能够准确地把握住当时社会的脉搏和人民的心声,指出了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
他的演讲稿展示了他的智慧、胆识和人格魅力,对于我们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陈独秀先生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一直致力于培养人才和开展革命教育。
他积极宣传和推广科学、民主、自由的思想,推动了中国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他的教育思想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人民群众的觉悟和组织能力。
陈独秀先生的演讲稿散发着真理的光芒,闪烁着理想的火花。
他的思想是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学习和发扬陈独秀先生的先进思想,坚持科学民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陈独秀先生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fficeopertions办公室业务・学科前沿
142办公室业务2012・11
文/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李颖浅谈陈独秀的道德教育思想
【摘要】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非常注重传统道德教育,并对道德教育的各个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创建了系统化的道德教育理论。陈独秀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新型道德教育观,即民主、科学、全面发展以及走社会主义道路。【关键词】民主;科学;全面发展;社会主义
一、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观综述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非常注重传统道德思想实践活动。这一活动具体表现为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因此,历朝历代都以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为基础,对道德教育的的各个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并创立了系统化的道德教育理论。首先是仁爱观。孔子最早提出“仁”。在此之后,“仁”一直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精髓,被后来的思想家们学习与借鉴,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仁爱,也就是爱他人、与人相爱。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不仅能成为人际交往的媒介,而且能够营造出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社会成员道德品质的塑造过程,以及社会事业建造者的培养过程,都与仁爱教育密不可分。通过仁爱教育,人们可以变得胸怀广阔,并且互敬互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爱学说,提出个人在爱自己亲人的同时,还得把这种爱拓展开,发展成去爱世间万物。董仲舒认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韩愈说:“博爱之谓仁”。张载觉得“民胞物与”。朱熹指出:“仁者,爱之理,心之道也”。仁爱观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落脚点,对个人理想人格的塑造
及道德修养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是孝悌观。“仁爱”是社会上人际关系的处理原则。“孝悌”则是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原则。“孝”是父子之情,即纵系家族关系,“悌”是兄弟之情,即横系家族关系。孝悌观的最初提出者也是孔子。它要求人们真心真意地去对待父母及兄弟,提供物质的同时,还得有精神上的鼓励和关心。可是,孝顺父母也不能凡是父母说的话就必须听,而应先判断其对错,对于错误,我们可以委婉指出,并劝戒,如果父母不听,我们还是得态度良好地听命于他们。孔子觉得,只有在家庭中和父母兄弟相处融洽,才能在朝廷中对君王尽职尽责。所以说,中国古代政治上的“忠君”也是“孝悌”的表现形式。最后是义利观。义利关系是传统伦理道德中经常讨论的议题。道德与利益是相互交错的。孔子认为,义与利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应该是以义为特性,起码也应该做到面对利就可以想到义。求生是人的本能,维持生命就是最大的利益,可是君子能在关键时刻,主动放弃生命,舍弃利,选择义,这就可以充分证明,义的价值是大于利的。儒家义利观,自古以来就对社会、以及个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掌握着人们的灵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让他们朝着道德的方向前行。并且培养了大批志士仁人,均以重义轻利为特征,表现了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二、对中国传统教育观的批判陈独秀在阐述了中国传统教育观后,紧接着对其进行了批判。(一)传统教育脱离社会
陈独秀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发展教育事业,这样看来,教育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可是,传统教育脱离了社会,使得学生成为社会中独立的团体,学校成为社会中独立的区域,在大多数眼中,学生与学校,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样做的结果便是,民众感受不到而且不相信教育的作用。如果想要改变这种状况,那只有把社会与教育联系起来,把教育放在社会需求中去考察。对于学校中各种专业的设立,也必须根据学校性质而确定,并且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具体情况而定。(二)传统教育脱离客观现实
陈独秀指出,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和课堂,教育必须和客观现实相连接,这样的教育对于社会和个人才有积极意义。而传统教育模式正好缺少这一点,与客观实际严重分离,陈独秀说:有许多学生“在学校时候,无不品行纯洁,志趣高超,为一有希望之青年”,然而“一入社会,则渐染渐深,愈久愈甚,终成为一无希望之恶人”。这一现象产生的首要原因,就是教育与现实相分离。(三)传统教育模式是封闭式的
陈独秀指出,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校,将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关闭在学校大门之外。受教育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办学理念也是迎合这一范围需求的。导致了学校不能在社会上充分发挥其作学科前沿办公室业务・officeopertions143办公室业务2012・11
用,而且使得人们普遍文化程度低下。三、建立新型道德教育观首先,新型教育观应该是民主的、科学的。“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在反对封建传统道德教育的同时,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他号召年轻人应该站起来,奋起反抗封建教育,实现自身独立人格的树立,寻求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解脱。并主张青年人严格把好教育评判关,教育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去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也就是说,教育是自主性的,不是依附于他人或他物的;是向社会开放的,不是面向少数特权人群的;是向前发展的,不是倒退的;是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不是闭关自守的;是有科学根据的,不是猜测臆想的;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不是虚无飘渺的。中国传统教育由于缺乏民主和科学,使得青年学生沦为了封建制度的奴仆。以《新青年》为阵地的对封建道德的抨击,促进了公民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科学文化教育思想、以及人格人品教育思想在社会上的普遍传播,深深地影响了当时学校的教育体制改革。其次,新型教育观应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1917年夏,在蔡元培的邀请下,陈独秀北上就任北大文科学长。在此期间,他对蔡元培的整顿北大学科运动起了很好的协作作用,并在深刻反思中国封建教育的前提下,将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做了认真对比,明确指出,中国教育必须向西方学习。陈独秀认为,我们国家当今教育界呈现出这么一番景象,即大家都将封建伦理纲常作为我们的国家之精华所在,教育体制里的科举考试就是其真实写照,事实上,这是一种虚伪教育体系。现在的西方社会提倡的教育才是真正应该提倡的教育。中国的这种虚伪教育体系如果不得到改变,那么社会永远不会向前发展。他在这里,将西方教育和中国教育归结为简单的“真”和“伪”,犯了形而上学主义错误。可他对中国与西方教育体制的差异的领悟,以及大胆地提出,必须向西方学习来改变中国目前教育落后状况的思想,在当时还是具有进步意义的。陈独秀说到,近代西方国家在培养人才时,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每个国家的教育方案,都必须结合该国家的实际情况,具有自己本国的特色,为此,他提出了四大体系:现实主义、唯民主义、职业主义和兽行主义,期望通过对西方社会的借鉴,反映出我国教育的特点。再次,教育是属于上层建筑的。教育在受经济制约的同时,还受政治制约。只有当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到了一定水准,该国的教育才可能继而发展起来。1917年7月,陈独秀在《答顾克刚》的信中讲到,对于一个具体社会来说,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是很重要的,可是只有在解决社会政治问题的前提下,才能使得教育和经济得到发展。所以,这样说来,教育的发展水平与政治的发展水平休戚相关,不能离开政治讲教育。教育的发展要受经济和政治的制约,同样,教育对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也具有很大的反作用,或推动或阻挠,教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陈独秀认为,教育虽然不是万能的,但它可以用于社会改造,而且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唯一途径。教育虽然与政治、经济,不能处于同一位置,可教育本身也是不可替代的。他坚信,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方法、体系等是正确的,那么救国救民只是迟早的事情。另外,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首先表现在它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各类人才。如果没有教育,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都不会存在,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是智慧的人。其次表现为教育推动了社会知识文化的进步。人类的文明都是来源于教育。而且,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可以唤醒人民的觉悟,推动革命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向前发展。总之,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不仅受制
于经济,而且依赖于政治,它不能脱离它们而单独存在;同时,教育又能反过来推动社会进步,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陈独秀的这些思想,已经包含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了,它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初,的确是一种新型教育观。最后,教育应该与社会主义制度相关联。上面讲到,在中外教育体制的对比过程中,陈独秀意识到了中国教育的不发达,所以提出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发展我国的教育。他的这些建议,在当时来讲,的确是一种进步,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崭新教育观。可是,随着陈独秀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的转变,他逐步了解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是发达的,可是也存在很多的现实问题,中国不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来发展教育。接着,陈独秀修改了原来的观点,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教育。陈独秀对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我国教育的思想,阐述得不是很具体,但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运用,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错误教育思潮的批判,对中国教育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肯定,都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已经开始冲出西方资本主义教育的模式束缚,进入到崭新发展阶段,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空前的,实现了质的飞跃,也是陈独秀对中国教育理论做的巨大贡献,对于中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凌曙・春秋繁露・仁义法[M].北京:中
华书局,1975.
[2]韩愈・韩昌黎集・原道[M].北京:商务
印书馆,1958.
[3]张载・张载集・西铭[M].北京:中华书
局,1978.
[4]朱熹・四书集注[M].岳麓书社,2004.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62.[6]戚谢美、邵祖德编.陈独秀教育论著选.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7]陈独秀.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
社,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