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的现代化教育思想探析

合集下载

陈独秀思想汇报

陈独秀思想汇报

陈独秀思想汇报陈独秀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是我对陈独秀思想的汇报。

陈独秀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民主革命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和文化思想。

首先,陈独秀的民主革命思想是他一生的主要思想之一。

他认为中国需要进行彻底的民主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实现民主政治。

他提倡“兴中学”、“兴民主”,主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体,联合其他进步阶级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

陈独秀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发起和组织了一系列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制度的运动,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其次,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他担任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作期间逐渐形成的。

他研究马克思主义,学习苏联革命经验,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

他主张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取得无产阶级政权,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陈独秀还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密切关系,提出要进行经济革命,实现农业、工业、商业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

最后,陈独秀的文化思想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主张借鉴西方文化经验,进行文化的现代化改造。

他认为,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陈独秀还提倡科学精神和实用主义,主张尊重科学和技术知识,发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陈独秀的思想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指明了方向,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

他的民主革命思想为中国开创了新的政治局面,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他的文化思想为中国的文化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结起来,陈独秀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刻而有力,对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民主革命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和文化思想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教育改革思想研究

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教育改革思想研究

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教育改革思想研究作者:夏小庆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37期[摘要] 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陈独秀是一位十分有影响的教育家,在他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和主政广东教育期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的教育改革思想包括教育方针、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体系完整,极具时代性。

文章对陈独秀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一些新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陈独秀;教育改革;实践与思想[作者简介] 夏小庆(1977—),安徽岳西人,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皖江教育思想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0-0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7-0126-03; ; [收稿日期] 2020-01-01陈独秀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十分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自称是一个迷信教育的人。

他的教育实践丰富,教育思想深刻,极具时代性。

而改革是陈独秀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积极开展教育改革实践,其中在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和主政广东教育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改革极具代表性。

两个地方的教育改革充分体现了他丰富的教育改革思想,同时也看出陈独秀教育改革思想前后的变化。

一、陈独秀两次重要的教育改革实践(一)北大文科改革1917年1月,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就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到任后,陈独秀专心致力于北大文科改革,其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1.关于教育方针的改革。

陈独秀对北大文科的改革和整顿首先体现在教育方针的变化上。

在《新青年》创刊后不久,他曾发表文章,专门论述教育方针。

他指责中国教育的弊端,认为教育应该是“自动的而非被动的,是启发的而非灌输的;是世俗的而非神圣的,是直观的而非幻想的;是全身的,而非单独脑部的。

”[1]129-131他认为高等教育的宗旨应该以“研究学理”为主,为了研究学理,他提出了三项办法:(1)注重外国语。

因为“最新的学理,均非中国古书所有”,而译成中文的名著又很少;(2)废除讲义,因讲义“不足以尽学理”,教员抱着讲义上课是一种懒惰的表现。

陈独秀教学改革思想述论

陈独秀教学改革思想述论
和个 性特 征 。他 指 出 : 先 生 在 教授 时候 , “ 必定 要 拿 学 生做本 位 , 细 考察 这 ~班 许 多学 生 。 因 为 细


探 索教 育教学 新理 念
陈 独秀 高 举 民 主 、 学 大 旗 , 导 人 格 的 独 科 倡
立, 重视 人 的发展 ,
J n. 0 1 a 2 1 VO. 0 N0. I3 1
陈 独 秀 教 学 改 革 思 想 述 论
王 先 民
( 庆师范学院 组织部 , 安徽 安 安庆 26 1) 4 13

要 :作为思想家 、 教育家 , 陈独秀提出了教学要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 密切联 系社会 生活实际 、 实行启 发式
随便灌输学 生。 l2 “ ”iH 吾觉 得现在 国 内学校 , I 往 往 不肯 细细 考察 个性 , 随便教 育 , 就是 大学 也免 不 了这 种 弊病 咧 。 … 而这 种 主观 主义 的灌输 教 育 ”
恰恰 是 我 国教 育 没 有 进 步 的 原 因 之一 。所 以 , 陈 非 常强调 教 师要 尊 重 学 生 学 习 、 识 的 主 体地 位 认
关键词 :陈独秀 ;教学改革 ;启发式教学 ;教学民主 ;西洋教育 中图分类号 :K 2 85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0 3-4 3 (0 1 0 0 7 0 7 0 2 1 ) l一 0 1— 5
陈独 秀在创 建 中 国共 产 党 以前 , 的大 部 分 他 时 间主要 是从 事教 育教 学活 动 , 后 当过 小学 、 先 中 学和 大学 教师 , 过 北 大 文科 学 长 和广 东 省 教 育 做 委员会 委员 长 , 有 丰 富 的 教 育管 理 经 验 和 教 育 具 教 学 经 验 , 表 过 许 多 关 于教 育 问题 的演 讲 、 发 论 文 , 批判 封建 传 统 教 育 , 倡新 教 育 , 进 中 国 在 提 推

略论实学对陈独秀新教育思想的影响

略论实学对陈独秀新教育思想的影响

略论实学对陈独秀新教育思想的影响【摘要】陈独秀“奕世儒素”的家庭背景及“崇尚实学”的家传文化精神,培育了陈独秀最早的教育理念,“学贵实行”的实学教育思想正是此后陈独秀新教育思想的基调之一。

【关键词】陈独秀;新教育;实学1881年,陈独秀(1879-1942)的父亲陈衍中病故于苏州。

由于父亲华年早逝,陈独秀的幼年教育是由其祖父陈晓峰、嗣父陈惜凡和长兄陈孟吉共同完成的。

陈孟吉年长陈独秀八岁,陈父去世时,其对儿子的影响已基本定格。

陈独秀五岁时过继给陈惜凡,嗣父陈惜凡自小受教于陈衍中。

故陈父虽亡,但陈父对陈独秀的影响力因陈惜凡、陈孟吉的传递仍随时萦绕其左右。

古人所谓“三岁看老”,幼年的基本教育决定了一个人至终老的文化心性,所以在上述的文化背景下,萦绕于幼年陈独秀周围的陈父的影响力已形成了陈独秀日后的基本文化品格。

陈衍中的影响力究竟何在?《江州义门陈氏宗谱》陈衍中本传云:陈衍中,字象五,江南怀宁人。

祖若父皆有盛德,而母劳太恭人,尤有贤行。

象五家世贫,习儒业十二世矣,而功名俱未显。

…………迨王师克复安庆,命儒臣视学。

象五以县学生入伴。

……先是太恭人以季子昔凡弱,不能成立为虑。

象五承母志,训诲季弟无微不至。

太恭人丧不数年,昔凡举于乡矣,而象五之心始慰。

象五天性最厚,亲友困乏者解衣衣之,推食食之。

自入学后,文名日甚,四方来学者日众。

……皖中知名士半出其门焉。

象五讲求实学,慷慨有大志,屡困场屋。

上引材料中有四点值得重视:一是陈氏家门“累叶以书为业”、“习儒业十二世矣”;二是太平天国时陈衍中“父及长兄投笔从戎”;三是陈衍中所授学生“多所成就,皖中知名士半出其门焉”;四是陈衍中本人“讲求实学,慷慨有大志”。

“奕世儒素”四字对于自晚唐传续下来的江州义门陈氏是当之无愧的。

陈独秀家族属江州义门陈氏的分支,至陈独秀时,这一家分支族又已传习儒学十二世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已渗透陈氏家传文化的血脉,“忠义”、“孝义”是江州义门陈氏的文化传统[1]。

【思想经典】陈独秀:新教育之精神

【思想经典】陈独秀:新教育之精神

【思想经典】陈独秀:新教育之精神作者 | 陈独秀今就以教育一方面讲,要怎样才算得新呢?有几个要点:宜注意社会方面;当以学生为主体;打破形式的教育,以实际为主。

我并没有什么学问,不过蒙海内同胞推奖,年来奔走四方,唤醒民气,也不过稍尽一点国民责任而已,实在抱歉得很。

今日承诸君之请,来此讲演,仓促之间,我也没有充分的准备;但诸君现在是读书师范学校,为教育界之重要分子,将来出身办事,主要是教育界上,又如社会上的中坚人物,而教育为国家的命脉所依托,故诸君的责任,实在非轻。

我今天演说之题目,也就是新教育之精神。

我对于新教育一项,素少研究,而在座诸君,尽是研究教育的,想平日对于教育一项特有心得,以不知教育的人,而对研究教育之人讲教育,岂不班门弄斧吗?我所谓新,非绝对除去一切经史诗书考据......之谓,更在知其所以新之之道耳。

譬如研究经史,而能知其新之之法则,则昔日读圣经,考训诂,讲道学,仍然是新。

若不然,那怕日日读ABCD,习数学,习理化,还不能够算得新,甚至比较旧的,还要差些呢!今就以教育一方面讲,要怎样才算得新呢?我们中国的学校教书,是最腐败的,你看现在各省的学校,有些因经费都被外人拨扣,以致陷于无教育之地步,那是不消说了!还有一些办得最热闹的,校舍固然好看,是“巍巍峨峨”的洋房,内面学生的教科如何?教员的教授法如何?以后学生的勤奋如何?一切都不管问;只顾外面好看--这是中国人的特性,非独办教育的如此,即凡百举动,亦莫不然。

譬如架个茅厕一样,外面只用白灰粉粉饰,内面是屎是尿,臭不可闻,那都不管了。

你看现在的学校,那一个不是如此,都是以空相尚,讲究形式。

学校的大权,掌在教长及少数教职员的手中,学生的困苦,全然不顾。

教职员程度有不好的,学生不能非论,如有违着的,就拿那些诽谤师长,侮辱职员的条例来压迫学生,把学生当作机械的、被动的。

学生只能在书桌子上做自己的功课,于外面社会上的实况,一点都不知道。

学校是学校,社会是社会,出了学校,更不能在社会上立足,那还能望他改造社会吗?似这种学校,不过造出几个书呆子出来罢了!于国家没有一点益处,故今日要学新教育有几个要点。

论陈独秀的新青年教育思想

论陈独秀的新青年教育思想

论陈独秀的新青年教育思想[摘要]新人教育就是教育的一切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分析人,关注人,发展人。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力主除旧布新,积极为打造新国民而努力。

他在救亡图存的思考中提出的新青年教育思想虽历近百年却依然熠熠生辉,对我国当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仍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陈独秀新青年教育科学精神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奔走呼号,倡导从文化入手改造国民性以挽救危局,成为他早期文化革命的出发点。

为达此目的,他对新教育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从教育立论,提出了关于教育培育新青年的系列思想,主要涉及到教育的目的、方针和教育方法论、教育内容等众多方面,为今天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参考。

一、教育宗旨:培养健全的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国民性改造成为当时新学人群为之奋斗的一个主要目标,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由此而发。

他在1915年的《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开宗明义,极力倡导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但不是旧青年而是新青年,对新青年的期盼溢于言表。

他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1]他尖锐指出,社会遵循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然其所见社会之青年难以恭维,心力智衰者不绝如缕,不能自觉也难以奋斗。

为此,他深刻指出,新青年要符合六大特征:第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第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第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第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第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第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欲达到培养新青年之目标,陈独秀力陈教育之重要:“广义教育,非其力所能悉除,强毅之士,不为所挠,填海移山,行见教育精神,终有救国新民之一日。

”[2]教育的宗旨不是培养几个精英分子,不是培养几个白面书生,不是培养一群升官发财苟且偷安之徒,而是培养适应时世社会需要的健全的人、健康的人、理智健全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思想足迹——教育主张回头看:陈独秀的广东新教育改革

思想足迹——教育主张回头看:陈独秀的广东新教育改革

‘ : 型
各 省 小 学

特别策划・ 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 9 周年 0
师 道
吴玉章在延 安 的教育理念 与实践
・张 晴睛
一一 一第 。六 一期 年
就使他认 识到 旧的资产阶 级民 主主义
并不能 解决 中国的问题 ,于是 他从资
“ 蚕 到 死 丝 方 尽 ,人 至 期 颐 春 亦 不 休 。 一 息 尚存 须 努 力 ,留作 青 年好 范 畴 ” 这 是 8 。 2岁 高 龄 的 吴
样 ? ”
理科 :
蝶飞 ,这些 眼前事象都是歌词 的好 材料 。现在 有许 多小学 的唱歌 中 , 填 满 了国家 、人 群 、社会 、互助 、

“ 理科各 科
目 不 用 说
更 是 要 注
平 等、 自由、博爱 、牺牲 ,种种抽
象名词 ,这班人对于小学教育完全 是 I ̄ 汉 ,完全是迷信教训式的教 ' 1 1-
土 的教 材 , 各 省 的 物 产 不 同 ,
使其普及。 ( 二)成年教育 即补习
教育与社会教育 ,凡补 习学校 、图 书 馆 、博 物院 、剧 场 、戏 院 、音
乐 、一 般 宣 传 和特 殊 宣 传 皆 包 括 在
盎亟全壅 亟 鎏垂当 查堕 壹 生
垄壁塑
只 可 以教 最 小 范 围的 乡 土 史 。 ” 地 理 : “ 天 向 小 学生 说什 么 天
未善【 靠 d
寺 量 l 旬
是先生教学生 。 “ 新教育是要研究 学生何以如何如何 ,何以不 如何 如 何 ,怎样才 能够 使学 生如何如 何 , 怎样 才能够使学生不如何如何 ,完 全是启发 的意味 ,是很要虚心去研
馀 来 广 东办学。顾 孟馀 曾于 12 95

陈独秀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现实意蕴

陈独秀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现实意蕴

陈独秀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现实意蕴作者:李之团来源:《世纪桥》2019年第02期【摘要】陈独秀教育思想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陈独秀教育思想主要有时代性、开创性、务实性、前瞻性四个特点。

其现实启示主要有: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教育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

【关键词】陈独秀教育思想;特点;现实意蕴【中图分类号】D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2-0023-02陈独秀的教育思想有着深刻的内涵,他在教育本质、教育方针、教育作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五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主张,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教育思想体系。

陈独秀教育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与时俱进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陈独秀教育思想的特点(一)时代性陈独秀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特殊历史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关键历史转折期。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陈独秀先后提出了“教育四大主义”“教育要取法西洋”“提倡新教育,反对旧教育”“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四种教育方针。

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五四运动之前,他受西方民主主义影响,创办《新青年》杂志,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开展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提出“教育四大主义”,认为教育要取法西洋。

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

这一时期,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逐步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去分析教育问题,提倡新教育、反对旧教育。

陈独秀利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近代西洋教育制度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对西洋教育制度中的不合理方面作了批判。

他分析了教育和社会的关系,认为教育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教育应该与实践相结合,让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的现代化教育思想探析【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245-03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改革莫过于孔子的功劳,因为他率先兴办私学,打破官府对教育垄断的局面,让部分平民获得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历朝历代的教育事业基本上都是遵从孔子的教育模式而未曾做过大的变动,直到近现代,西方的坚船利炮带来了西方的文明,被惊醒的国人这才发现中国教育的落后。

1 大力推动教育改革1.1 陈独秀推动教育改革的原因1.1.1 中国需要新教育。

在中华民族倍受欺辱的年代,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横行霸道、胡作非为,这就使得许多中国的知识分子对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感到十分迷茫,显得信心不足,而陈独秀不是如此,相反,对民族的未来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坚信有青年在,民族就有希望,因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白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只要这些新鲜活泼之细胞发挥其功效,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就不是梦。

虽然每一个青年都是新鲜的细胞,但仅此不可保证都是活泼的细胞,有时侯即使是一个新鲜的细胞,如若没有被及时激活,那也必将老去而无法活泼起来,至于能否发挥功效就无从谈起了。

2、旧教育已近僵死。

对旧教育进行改革,这一思想萌始于陈独秀十九岁那年,因为那年在江南乡试的考场上发生了一件撼动其灵魂的事,后来“他在《实庵自传》中说:在考场上,一个考生的怪状,‘使我看呆了一两个钟头。

在这一两个钟头当中,我并非尽看他,乃是由他联想到所有考生的怪现状;由那些怪现状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国家和人民要如何遭殃;因此又联想到所谓抡才大典,简直是隔几年把这班猴子狗熊搬出来开一次动物展览会;因此又联想到国家一切制度,恐怕都有如此这般的毛病;因此最后感觉到梁启超那班人们在《时务报》上的话是有些道理呀!这便是我由选学妖孽转变到康梁派之最大动机。

一两个钟头的冥想,决定了我个人往后十几年的行动。

我此次乡试,本来很勉强,不料其结果却对我意外有意’。

”由此可见,旧教育已经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其死亡的命运是无可挽回的。

从此,陈独秀开始与旧式教育分道扬镳,并且一边对垂死的旧教育进行毫不留情的攻击,一边又大胆地接受新式教育,踏上新道路。

所以乡试的次年,陈独秀入杭州求是书院,这是一所新式书院,使其得以受到新式教育,学习了英文、法文、天文学、造船学等。

随后陈独秀东渡日本,眼界进一步开阔,外界的新事物在其内心掀起了层层波澜。

1.2 陈独秀改革教育的内容1.2.1 发展职业教育。

陈独秀的职业教育思想出笼。

陈独秀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狭义的职业培训到广义的职业再教育的过程。

职业教育初期表现为技术的培养,目的是想让那些无一技之长的人获得一个安身立命的手段;后期职业教育不仅强调技术的培养,而且进一步重视工人的再教育,希望职业工人学习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

陈独秀的教育改革思想早期表现为重实用,也正是因为受这一思想地支配,使其较早地提出在中国发展职业教育。

他之所以否定旧教育,那是因为他认为“我国教育和西洋古代教育,多半是用被动主义,灌输主义,一心只要学生读书万卷,做大学者。

古人的著书,先生的教训,都是神圣不可非议。

”这种死读经书的呆板教育不求实用,严重脱离现实生活,要想在教育上实现突破性发展,中国必须“要取法西洋,应该弃神而重人,弃神圣的经典与幻想而重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的技能。

”若“今之教育,尚不以尊重职业为方针,不独为俗见所非,亦经世家所不取。

”[5]所以不难看出,在陈独秀的心目中,发展职业教育是可以实现经世的目的,而且也势在必行。

随着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职业教育思想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章积和就此问题致书陈独秀说:“工人补习教育,现在有些人都很提倡,这的确也是新文化运动一桩重要的事情!我们学校里附设的四个工场,共有工人二十多个。

他们都不会算帐,也不会写信。

”所以对在职工人进行再教育也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但资本家对此是很不乐意的,他们叫嚷着不减少工人的工作时间,也不增加工资,并且指使反动文人出来唱反调:大意是讲,工人应该进行再教育,但工人的工资不增加和工作时间不减少是不会妨碍再教育工作展开的。

工人“每日做工十二点钟,上海现在的生活必需品这样昂贵,每月只有十元八元底工资,试问先生若处到这种境遇,哪里会有时间力量去受教育,哪里会感觉没有知识底痛苦?人类生活的欲望是由物质的进到精神的,断没有丢开物质的便进到精神的。

饥寒救死不暇的人还说什么知识不知识!”所以,不但要减少工人工作的时间,增加工资,而且还要“有强迫工人教育的制度出现”。

如果这种教育思想在当时能够很好地执行,那对中国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因为它顺应了机械化大工业的发展对高级工人的需求。

但在今天看来,这一思想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虽然今天的中国兴办的职业技术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是培养出来的高级技工寥若晨星,原因就是工人掌握了基本技术后,就忽视了再教育。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按照陈独秀的职业教育思想来规划今天的职业教育,相信若干年之后,高级技工的需求严重不足的问题会迎刃而解,如此同时,也进一步印证毛主席所说的“古为今用”的道理。

2、发展大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是陈独秀在探索新教育的道路上早期成就,随着其思想的成熟和阅历的丰富,这种职业教育思想又逐渐发展为大教育思想。

陈独秀的大教育思想内容较为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提倡平民教育;其二,强调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以下就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①陈独秀的平民教育思想。

换而言之,他所提倡的平民教育思想也就是一种平等的教育思想,详而言之就是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应一律平等享受教育。

所以在《马尔塞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一文中,陈独秀指出“贫民多子,自然是社会上一种悲惨的现象,我们应该设法救济的,但是救济的方法,不能够象限制人口那样简单。

第一要问贫民是怎么会贫的,是不是社会制度底罪恶?第二要问贫民底子女何以没有公共教育底机关,是不是社会制度底缺点?”如果是社会制度有问题而使贫民子女无法上学,那就应当改革这种制度,如果是没有公共教育机关,使贫民子女失去上学的保障,那就得设置相应的机关。

他希望通过这种办法让贫民的子女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也使平民教育不会如同一纸空文。

”在这里可以看出很明显的两点:一是,教育才是改造社会和拯救中国重要手段;二是,教育应该走向平民式发展道路,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应该打破。

”所以,只要大力发展平民教育,就可以实现培养出更多的真人。

如果仍旧继承传统的贵族式教育,那么众多的贫民及其子女将依旧处于文盲状态,虽然可以号称人口大国,但大部分都是假人。

假人多了,社会还照旧贫穷,贫民的悲惨命运也无从解决。

正是为了让贫民从悲惨的命运中解脱出来,陈独秀才不遗余力地提倡这种新的教育模式,这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

希望“平民女学校”鸣亮女子教育的黑暗时代,这也就让占中国总人口一半左右的女同胞走进了学校,让平民教育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在发展教育上,陈独秀不但高瞻远瞩,而且明察秋毫,既关心教育的宏观发展,又认真研究涉及教育的细小环节。

他曾写信告诉胡适:“坑人的中国文字,实是教育普及的大障碍。

”要使教育大众化,就要将“国语统一”。

并且他首次提出在改良工人待遇时必须发展“保险教育”,这就使得平民教育有了实施的保障,而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

在今天看来,这一思想实为可贵,遗憾的是陈独秀未曾将这一思想进一步详细地叙述。

在当时,也许是因为中国未有这个实力将这一想法进行贯彻实施,所以陈独秀在“保险教育”方面未做深入研究,这也是他留待我们后人去思考的问题,今天的中国完全可以将这一思想继承和发扬光大,为社会主义平民教育服务。

②陈独秀的科学教学法。

要想在中国发展新式教育不仅仅要极大地丰富更新传统的授课内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注重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这也是陈独秀的大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近代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开始陆续兴办了一些“新式学堂”,但让人遗憾的是这些“新式学堂”所倡导的办学宗旨却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后是教学内容有了一些新变化,增加了一些西方的新知识,但是运用的教学方法却仍旧是所谓的圣人之道即象死读经书那样死记西方的新知识。

但这种新教育与陈独秀所设想的新教育是大相径庭的,因为陈独秀的新教育思想是把内在的科学方法放在首要地位的,而把外在的形式内容放在次要地位。

这种方法就是要国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新教育,对此,陈独秀是这样说的:“好的教育,应该学生教先生,这句话说来很奇,怎样学生反而教起先生来呢?就是先生在教授时候,必定要拿学生做本位,细细考察这一班许多学生,因为一个学生,有一个学生的特征,一个学生,有一个学生的天才,用什么教材放进,便有什么反应发生,不是随便可以教授的,做教师的,应该从学生的个性里得到种种经验来。

”“或者又有人说:旧教育是习经、史、子、集;新教育是习科学。

其实这个分别也不过是教材上的分别;不能够当做新旧教育绝对不同的鸿沟。

”“经史子集和科学都是一种教材,我们若是用研究科学底方法研究经史子集,我们便不能说经史子集这种教材绝对的无价值;我们若是用村学究读经史子集的方法习科学,徒然死记几个数理化底公式和一些动物矿物底名称,我们不知道这种教材底价值比经史子集高得多少?”因此,要发展新教育不是开设几门西方新课程就完成了,也不是盲目地把传统文化遗产抛之脑后,甚或是踩在脚下使其永不翻身,而是要运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化,为我所用,这就是陈独秀的新教育精神实质所在。

换而言之,新教育的内在本质就是一种公平的、科学的教育。

至此也就可以看出,陈独秀已完全实现了从行动到思想上都摆脱了旧教育的束缚,更可喜的是形成了自己的大教育思想。

这种教育思想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适应形势需要,造就更多的必备之才。

在当今世界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人才竞争成为关键,所以这一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如若能合理运用,一定会使我们的教育取得佳绩。

2 教育要面向社会走向世界2.1 教育要面向社会。

陈独秀说自己迷信教育,但是从不盲从,在发展新教育的道路上,其视野十分开阔。

他大力提倡新教育,那是因为他把拯救中国的最大希望都寄托在这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让教育主动关心社会,知道社会需要什么然后才能培养所需之才,孤立的教育是不会取得发展的,也更谈不上救国。

所以陈独秀很明确地提出:教育要与社会打成一片,切切不能搞独立。

随着时代的前进,教育从贵族式走向平民式,它不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得起的奢侈品,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抗拒的历史潮流。

所以陈独秀主张兴办新教育应该敞开胸怀,面向整个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