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技术认识

合集下载

浅析软交换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浅析软交换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现异构 网络到核心传输网 以及异构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 . 同时集 中业 务数据量并将其 通过路 由选择送 到 目的地 :传输 服务层提供一个稳 定、 可靠 的核心传输网 . 负责传输 各层之 间的数据交换 , 完成业务数据 和控制层与媒体接人层间控制信 息的集 中承载传输 : 控制层是软交换 网络体系 中的核心层 它决定 呼叫的建立 、 接续和交换 . 将呼叫控制与 媒体业务相分离 . 理 解上层生成 的业务请 求 . 通知下 层网络单元如何 处理业务流 业务应用层 中 , 由各种应用服务器提供执行 、 管理 、 生成 业务 的平 台. 并 负责处 理与控制层 中的软交换的信令接 1 2 1 . 提供开放 的A P I 用于生成和管理业 务 而媒体服务器则是用于提供 专用媒体资 源( 会议 、 传真等) 的平 台 , 并负责处理与媒体 网关的承载接 口。 应用服 务器和媒体服务器相结 合 ,便可 以给用户 提供各式各样 的 我们不难分 析得 出: 位 于控制层 的 软交换 . 通过传输服务层 中的核心传输 网 . 与处于媒体接入 层中的媒 体 网关交互作用 . 接受正在处 理的相关信息 . 根据业务应用 层已定义 好 的相关设定 . 指示媒体 网关完成呼叫 这可以说是软交换网络体系 的基本处理框架 为了流 畅的完成以上这一系列基本 数据处理流程 . 成熟 的软 交换体 系必须具有 以下几项主要功能 : 1 ) 呼叫控制 和处理功 能 呼叫控制和处理功 能是软交换最基本 的功能 ,它可 以为基本业 务、 多媒体业务 呼叫的建立 、 维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 , 包括呼叫请求 的处理 、 连接控制 、 智能呼 叫功能和资源控制等 , 可以说是整个网络的

1 软 交换 技 术 的概 念
软交换 的概念最早起源 于美 国 在 当时的网络环境下 . 用户采用 基 于以太 网的电话 . 通 过一套基 于 P C服务 器的呼 叫控制软件 . 实现 P B X功能 这种系统不需单独铺设 网络 . 只通过与局域 网共享就可实 现管理 与维护 的统一 . 综合成本远低于传统 的 P B X 由于当时的企业 网环境 对设 备的可靠性 、 计费 和管理要求不 高 . 主要用于满 足通信需 求. 设备门槛低 . 许 多设备 商都可提供此 类解决方案 . 因此 I P P B X应 用获得 了巨大成功 受到 I P P B X成功的启发 . 为了提高网络综合运 营 效益 . 网络 的发展更加趋 于合理 、 开放 , 更好 的服务于用户 。业界提 出 了这样 一种 思想 : 将传统 的交换设 备部件化 . 分为呼 叫控制 与媒体处 理. 二者之间采 用标准 协议 ( MGC P、 H 2 4 8 ) 且 主要使 用纯软件 进行处 理。 于是 . 软交换技术应运而生 。 从广义上讲 . 软交换技术就是指 以软交换设备为控制核心的下一

对通信工程中软交换技术的应用之我见

对通信工程中软交换技术的应用之我见

1 软 交换 概 述
软 交换 的基 本 含 义 就 是 将 呼 叫控 制 功 能从 媒 体 网 关 ( 输 传
以 及呼叫与 承载分离。 这两个分离使 业务真正独立f网 有利 络,
于 灵 活 有 效地 实现 业 务 的提 供 , 而 这 是 传 统 程 控 交 换 机 所 做 不 到 的 软 交 换 除 了能 够 降 低 网 络初 始成 本 和 运 营 成 本 ,t 统 嘲 i: 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放 分布 、 简化 、 扁平的 网络架构 , 以说其 最终 目的与 N N 的 可 G

理念是一致的

() 体 网关 接 入 功 能 。该 功 能 可 以认 为 是 一 种 适 配 功 能 。 1媒 它 可 以连 接 各 种 媒 体 网关 。 () 叫控 制 功 能 。这 是 软 交换 的重 要 功 能 之 一 。 2呼

层) 中分离 出来, 通过软件 实现基本呼 叫控制功 能, 从而实现 呼 叫传输与呼叫控制的分离 , 为控制、 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 能建立 分 离的平面 。软交换作为新、 旧网络融合 的关键设备 , 必须具有
以 下功 能 :
络符合 网络演进 趋势 获 得 新 业 务 和 新 应 用 的 机 会 , 代 PT 替 SN 交换机 使 网络 具 有 多 种 接 入 能 力 以外 , 最 终 目的 是 要 实 现 开 其
() 向网络的演进和融合 。 3面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在 配 备 工 程 档 案 管 理 人 员 时 , 须 在 思想 上 、 必 人 生观、 业观 、 事 职业 道 德 上 严 格 把 关 。 同时 加 强 现 有 档 案 管 理 人 员 的职 业 道 德 教育 。 当做 好 充 分 的宣 传 工 作 , 应 不仅 向相 关 的 档 案 人 员 作 宣传 , 同时 也 要 向各 部 门领 导 作 宣 传 , 他 们 逐 步 加 深 使 档 案 意 识 ,进 一步 认 识 到 档 案 工 作 在 通 信 工 程 建 设 中所 起 的 关

软交换技术与应用

软交换技术与应用

软交换技术与应用作者:周喆来源:《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年第12期摘要: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已经不能够满足用户通信的需求,电话网络与IP网络相融合,通过IP网络提供通话功能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下一代网络NGN应运而生。

然而由于传统的公共交换电话网络的规模已经十分庞大,设计并实现一种新的电信网络系统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这样显然不如将传统电话网络与IP网络相结合更加合适,一方面能够节省开发新的网络协议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已有基础网络的功能。

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软交换技术(Soft Switch)应运而生,本文将分析软交换技术的核心技术、体系架构和软交换的特点,进而探讨软交换技术的应用范畴,以期为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软交换下一代网络应用中图分类号:TN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12-0035-02软交换技术实质上是一种分布式软件系统,是一种提供呼叫控制功能软件。

软交换技术的原理是将呼叫控制功能从传输层中分离出来,由软件实体提供呼叫控制功能。

软交换技术独立于硬件平台,能够为使用不同协议和设备的网络之间提供互操作,使不同的网络之间能够实现互通信,同时软交换对外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I),允许用户通过编程实现新的业务和功能。

基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体会,软交换技术及其应用问题做以下探讨。

1 软交换技术的原理和功能特性1.1 软交换技术原理分析呼叫控制功能主要负责呼叫的建立、维持和拆除,传统公共交换电话网络中呼叫控制是由传输层负责实现的,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不同网络之间的不兼容性。

而软交换技术采用呼叫控制与媒体传输相分离的思想,将呼叫控制功能从传输层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实体,这个软件实体独立于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支持多种网络协议,这样就使得NGN网络的语音业务功能与PSTN网络的交换机完全透明的兼容,使得PSTN网络与IP网络相融合成为可能。

软交换关键技术应用探讨

软交换关键技术应用探讨
日e l「Ne 巨 & T 「自 」 I 以 〕 IM 二 日M A T IO N NO Y 0
工 程 技 术
软交换关键技术应用探讨
胡厚伟
(浙江嘉兴发电 有限责任公司
1 3 40乓 ) 0
摘 要: 本文结合软交换技术发展现状,在介绍软交换技术产生背景、软交换的概念和特点基础上,重点针对软交换协议标准以及 软交换组网方式进行重点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软交换 协议 组网 中图分类号:TP 3l l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一 3791(2007)03(a卜0040一 02
1 引言
软交换技术的运用, 能加快运营商新的服
来, 实现业务转移。
MZu A/ MZ A是MTP 第二 P 级用户 对等
层间的适配层协议。
务项目 和升 推出 级的步 从而紧 场需 伐, 跟市
求, 留住客户。 一方面, 信级的软交换设备 电 可以取代现有的电路交换机, 且成本更低, 易 于他们参与市场竞争。另 一方面, 软交换可 以与传统的网络井存, 可以分期建设, 可以最 大限度保护投资。这样既降低了网络建设的 成本, 又在给人们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新业 务的 同时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收入和利润。因此,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软交换技术一直都是研
I B CC 协议由ITU一 SGf 研究组完成 T l 标准化, s UP 协议演进而来, 由l 是一种在骨干
3.3.4 s uA协议
SUA是SCCP 用户 适配层 议。 协 SUA与 M3UA 不同, 直接实现TCAP o e I 功能。 v r P I S GTRAN 支 持PSTN 信令 应用的 标准 原语接口, 利用标准的I 传送协议作为低层传 P 送信令, 是NGN 中重要的传输控制协议之一。 3 .3 媒体控制协议 MGCP 是由IE F 的MEGACO工 T 作组较 早定义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 它是在综合简单

浅谈软交换技术发展

浅谈软交换技术发展

接, 智能网完成业务的提供。 智能网将 得 新的 收八渠道 。软 交换 是下一 代话 建立关系, 这些关系可能是一个简单的 呼叫连接和业 务提供相分离 , 极大地提 音网络交换 的核心, 如果说传统电信网 呼叫 , 也可以是一个鞍复杂的处理 软
一 J^ ■t摹
维普资讯
但是这种分离仅仅是第一步,随着 未来新公焱网的组成元素中, 软交换将
是新老网实现融合的 待巳经进行了巨额投资的传统 P T 承载多 化,必须将 呼叫控制和承载进 是一 个重要组件, S N, 样 如何改造P T 适 应 B S N以 益增加的数据

步分 。网络分成接人和传输 层、 离 媒 枢纽 。

部分购买性价比最好的产品 。
叫传输与呼叫控制分离开, 为控制 、 交
由 此可见 , 然原有田络近期不会 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 既
采 用依靠交换机和信令提供 业务的 方 消失 , 那么就产生 了新旧网绍融合互通 使业务提供者可以自由地将传输业务与 式, 必须在交换机的技术标准和交换机 的 问题 。如何灵活 、有 效地使现有的 控制协 议结合起 来, 实现业务转移 。 其 的信令标准中对开放的每项业务进行详 PSTN 与分组 交换 网实现互 通 ,将 中更重要的是 , 软交换采用了开放式应 细规范 如要增加新业务 , 首先需修订 P T S N逐步地向I 网络演进 , P 其关键的 用程序接 口 { P) 允许在交换机制中 A I, 标准再对交换机进行改造, 每提供一项 网络 产 品 就 是 软 变换 设 眷 ( t 灵话引人新业务 。 S0f 软交换主要提供连 接 新业务都需要较长 的时间周期 S ih,有时也称 为呼 叫服 舟嚣 (a 控制、 w c) t Cl l 翻译和选路 、 网关管理 、 呼叫控 Sr r、 叫代理 (a Ae ) e e) 呼 v (l gn 或媒体 制、 ;l t 带宽管理 、 信令、安全性和呼叫详

华为SoftX3000软交换系统技术手册

华为SoftX3000软交换系统技术手册

U-SYS SoftX3000 软交换系统 技术手册 产品概述分册目 录目 录 第1章 系统简介.....................................................................................................................1-11.1 产品定位.............................................................................................................................1-11.1.1 U-SYS 解决方案简介...............................................................................................1-11.1.2 SoftX3000的定位....................................................................................................1-51.2 产品特点.............................................................................................................................1-61.2.1 丰富的业务提供能力................................................................................................1-61.2.2 强大而灵活的组网能力............................................................................................1-61.2.3 大容量、高集成度....................................................................................................1-71.2.4 高可靠性..................................................................................................................1-71.2.5 高安全性..................................................................................................................1-81.2.6 平滑的扩容能力.......................................................................................................1-91.2.7 完善的计费能力与话单管理功能..............................................................................1-91.2.8 优良的性能统计功能..............................................................................................1-101.2.9 方便实用的操作维护功能.......................................................................................1-10第2章 系统结构.....................................................................................................................2-12.1 硬件结构.............................................................................................................................2-12.1.1 物理结构..................................................................................................................2-12.1.2 逻辑结构..................................................................................................................2-32.2 软件结构.............................................................................................................................2-42.2.1 主机软件..................................................................................................................2-42.2.2 终端OAM 软件........................................................................................................2-6第3章 接口、信令与协议.......................................................................................................3-13.1 物理接口.............................................................................................................................3-13.1.1 接口种类..................................................................................................................3-13.1.2 接口规范..................................................................................................................3-13.2 信令与协议.........................................................................................................................3-2第4章 OAM 系统....................................................................................................................4-14.1 概述....................................................................................................................................4-14.1.1 OAM 的基本功能.....................................................................................................4-14.1.2 MML 命令行简介......................................................................................................4-24.1.3 OAM 的硬件平台——终端系统................................................................................4-34.2 网管与计费.........................................................................................................................4-44.2.1 网管.........................................................................................................................4-54.2.2 计费.........................................................................................................................4-5 IT猫扑社区第5章业务与功能..................................................................................................................5-15.1 业务简介.............................................................................................................................5-15.1.1 语音业务..................................................................................................................5-15.1.2 IP Centrex业务.......................................................................................................5-65.1.3 多媒体业务..............................................................................................................5-85.1.4 传统智能网业务.......................................................................................................5-95.1.5 全网智能化业务.....................................................................................................5-105.1.6 UC业务.................................................................................................................5-125.2 主要功能...........................................................................................................................5-145.2.1 支持多国家码与多区号功能...................................................................................5-145.2.2 支持多信令点编码功能..........................................................................................5-145.2.3 支持双归属功能.....................................................................................................5-155.2.4 支持关口局功能.....................................................................................................5-155.2.5 支持汇接局功能.....................................................................................................5-165.2.6 支持SSP功能.......................................................................................................5-165.2.7 支持IPTN功能......................................................................................................5-165.2.8 支持就远入网功能..................................................................................................5-165.2.9 支持平等接入功能..................................................................................................5-17第6章组网与应用..................................................................................................................6-16.1 系统组网.............................................................................................................................6-16.1.1 多媒体端局组网.......................................................................................................6-16.1.2 NGN分层路由组网..................................................................................................6-26.1.3 C5局(端局)组网..................................................................................................6-46.1.4 C4局(汇接局)组网..............................................................................................6-56.1.5 与H.323网络的互通...............................................................................................6-66.1.6 与IN网络的互通.....................................................................................................6-66.1.7 与SIP网络的互通...................................................................................................6-76.1.8 与Parlay网关的互通...............................................................................................6-86.1.9 与3G多媒体网络的互通.........................................................................................6-96.1.10 全网智能化组网...................................................................................................6-106.1.11 静态双归属组网...................................................................................................6-126.1.12 主备用方式的动态双归属组网.............................................................................6-146.1.13 负荷分担方式的动态双归属组网..........................................................................6-166.2 典型应用...........................................................................................................................6-186.2.1 D公司NGN商用网...............................................................................................6-186.2.2 W国VoIP商用网..................................................................................................6-19第7章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7-17.1 系统可靠性设计..................................................................................................................7-17.1.1 硬件可靠性..............................................................................................................7-17.1.2 软件可靠性..............................................................................................................7-17.1.3 系统过载控制...........................................................................................................7-27.1.4 计费系统可靠性.......................................................................................................7-27.2 系统安全性设计..................................................................................................................7-47.2.1 组网应用安全性.......................................................................................................7-47.2.2 协议及通话安全性....................................................................................................7-47.2.3 用户安全性..............................................................................................................7-57.2.4 数据安全性..............................................................................................................7-57.2.5 操作维护安全性.......................................................................................................7-5第8章技术指标与环境要求....................................................................................................8-18.1 主要技术指标.....................................................................................................................8-18.1.1 系统容量..................................................................................................................8-18.1.2 系统处理能力...........................................................................................................8-18.1.3 协议处理能力...........................................................................................................8-28.1.4 话单处理能力...........................................................................................................8-28.1.5 可靠性指标..............................................................................................................8-28.1.6 电源与功耗..............................................................................................................8-38.1.7 机柜物理参数...........................................................................................................8-48.1.8 环境指标..................................................................................................................8-48.1.9 EMC指标................................................................................................................8-58.2 环境要求.............................................................................................................................8-88.2.1 储存环境..................................................................................................................8-88.2.2 运输环境................................................................................................................8-108.2.3 运行环境................................................................................................................8-12第9章遵循的标准..................................................................................................................9-19.1 中国标准.............................................................................................................................9-19.2 国际标准.............................................................................................................................9-2第10章缩略语表.................................................................................................................10-1第1章系统简介1.1 产品定位U-SYS SoftX3000 软交换系统(以下简称SoftX3000)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大容量软交换设备,它采用先进的软、硬件技术,具有丰富的业务提供能力和强大的组网能力,主要应用于NGN的网络控制层。

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软交换

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软交换
维普资讯
霄 哆 网 络 嘞撬 孵 攘 泰
黄 智 伟
( 华 大学 电气工程 学 院 南 衡 阳 4 10 ) 2 0 1
壤 交 换
1 概 述
MG P 的 连 接 模 型 基 于 E d on 端 点 )和 C n p it(
C n et n( 接 )两 个 构 件 。 端 点 用 来 发 送 或 接 o nci o 连
软 交 换 网 络 功 能 架 构 的 制 定 。 设 备 控 制 ( e i 示 网关 要 监 视 / 告 的事 件 。 D vc e 报
络 设 备 问控 制 协 议 的 制 定 、补 充 和 增 强 ,如 MG P 向软 交 换 报 告 发 生 的 事 件 。 C
等 。 网 络 管 理 ( ngmet Maae n )上 作 组 负 责 网 络 管 理 端 点 问创 建 连接 。 ( 5)Moi on cin df C n et :软 交 换 通 过 此 命 令 来 y o 的 结 构 和 协 议 制 定 。 SP工 作 组 负 责 SP协 议 在 软 I I 交换 网络中的应用和增强 。 改变连接属性 。
piai l tn)工 作 组 负 责 业 务功 能 制 定 、协 调 以及 AP 令 来 规 定 端 点 所 接 收 信 号 的编 码 格 式 。 c o I 标 准 的 应 用 。 网络 结 构 ( c i c r Arht t e)工 作 组 负 责 eu C nr1 ot )工 作 组 负 责 软 交 换 问 以 及 软 交 换 与 其 他 网 o ( 体 网关 控 制 协 议 ) 媒 、ME AC 和 设 备 的 兼 容 性 G O
软 交 换 是 下 一 代 网 络 的 核 心 技 术 。 19 9 9年 5 收 数 据 流 ,可 以是 物 理 端 点 或虚 拟 端 点 ;连 接 由 软

浅析软交换技术的应用

浅析软交换技术的应用

四 、 软 交 换 技 术 的 主要 特 点和 功 能
1 、软交换技术 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支持各种不同的 P S T N、A T M和 I P协议 等各种网络 的可 编 程 呼叫处理系统。 ( 2)可方便地运行在各种商用计算机和 操作系统 上。 ( 3) 高效灵活性 。 ( 4)开 放 性 。 ( 5)为 第三 方 开 发 者 创 建 下 代业务 提供开 放的应 用编程接 口 ( AP I ) 。( 6) 具有可编程的后营 业室特性。 ( 7)具 有 先 进 的 基 于 策 略 服 务 器 的 管理 所 有软 件 组 件 的 特 性 2 、软交换 是多种逻辑功能实体 的集合 ,它提供 综合业务的呼叫 控 制 、连 接 和 部 分 业 务 功 能 ,是 下 一代 电信 网语 音 /数 据 /视 频 业 务 呼 叫 、控 制 、业 务 提供 的 核 心 设 备 。 主 要 功 能 表现 在 以下 几 个 方面 (1)呼叫控制和处理 ,为基 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提供控 制功 能。 ( 2)协议功 能,支持相应标准协议。 ( 3)业务提供功能 , 可提供各种通用 的或个性化的业务。 ( 4) 业务交换功能。 ( 5) 互通 功 能,可通过各种网关实现与响应设备的互通 。 ( 6)资源管理功 能 , 对 系统 中 的 各种 资源 进 行 集 中管 理 , 如 资 源 的 分配 、 释 放 和 控 制 。( 7) 计 费 功能 ,根 据 运 营需 求 将 话 单传 送 至计 费 中 心 。 ( 8 1 认 证 般 权 功 能, 可 进 行 认 证 与 授 权 ,防 止 非 法 用 户 或 设 备 接 入 。 ( 9)地 址 解 析 功 能和语音处理功能。 一Βιβλιοθήκη 文 献标 识 码 .T 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交换技术认识
软交换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具有开放的网络体系结构,能支持不同
类型的业务,是电路交换网向分组交换网演进的主流技术。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电信业
务的种类在不断增加,如果每一种业务都对应于一种网络,那么网络数量也会随之不断增加。
网络种类繁多必然会导致网络资源难以共享,而且资源利用率也随之降低,这也给网络间的
互通加大了难度。运营商们非常希望能够用同一种网络来支持不同的业务,以达到业务的融
合和网络的融合。而电信业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业务运营和网络运营相分离,软交换技术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软交换是一种基于公共的分组承载网络,呼叫控制与承载相分离,
业务控制与呼叫控制相分离,能够承载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多种业务的一种交换技术。软
交换这一概念的提出,便得到了业界的大力支持,目前被大多数人认可为是下一代网络
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中的关键技术。
一、软交换技术的概念
软交换是一种基于软件的分布式交换和控制平台,基本含义就是将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
网关(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呼叫选路、管理控制、连接
控制(建立会话、拆除会话)和信令互通(如从ss7到ip),从而实现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的分
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其指导思想在于软件系统不但独立于
所控制的硬件,而且与自身所运行的平台无关,依靠各种协议的互通进行工作,通过与业务控
制点(scp)的配合来重用已有的业务,并允许用户通过应用编程接口(api)进行编程以开发和
创建新业务,从而使得独立软件商可以真正参与业务的开发和提供,有力推动现有通信网络
向下一代分组网络的演进过程。我国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对软交换的定义是:“软交
换是网络演进以及下一代分组网络的核心设备之一,它独立于传送网络,主要完成呼叫控制、
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 要功能,同时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
所能提供的所有业务,并向第三方提供可编程能力。 ”
二、软交换技术的特点
1、层次化的结构
基于软交换的网络体系采用层次化的结构,每一层与其他层次之间采用标准协议进行通
信,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2、具有强大的业务能力
可以利用标准开放式应用平台为用户提供各种新业务和综合业务,包括语音、数据和多
媒体等各种业务。强大的业务能力还不仅仅指业务的种类,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业务提供的速
度上,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地需求。
3、高效性
软交换体系结构将应用层和控制层与核心承载网络完全分离,有利于最快、最有效地速
度引入各种新业务,大大缩短了新业务地开发周期。
4、多用户
软交换体系结构能够为语音用户、adsl 用户、移动用户等提供业务。
5、设备的综合接入
软交换支持众多的协议(mgcp、h.248、h.323、sip 等),通过这些协议对设备进行统一
管理,通过各种网关,允许设备的综合接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地性能。
6、开放地网络体系结构
由于软交换”分离”思想使得网络功能部件化,各网络部件之间 采用标准的协议进行
通信,因此各个部件之间既能独立发展,又能 互联互通。
三、传统电路交换与软交换的比较
在传统的电路交换网络中,网络给用户提供的功能或者业务都直接与该节点的交换机有
关,因此当网络要为用户提供某种新的功能或者业务的时候,就需要对网络中所有相关节点
的交换机提供这种功能或者业务,这也就是意味着需要增加新业务时,需要对所有相关的交
换机和其信令系统进行改造,因此业务提供周期长且成本高。而软交换将业务的提供与呼叫
控制相分离,呼叫控制与承载相分离,也就是将传统交换机的功能模块分离成为独立的网络
部件,各个部件通过标准的接口协议进行通信,可以按相应的功能划分各自独立发展。部件化
使得原有的电信网络逐步走向开放,运营商可以根据业务的需要自由组合各部分的功能产品
采组建网络;部件间 协议接口的标准化可以实现各种异构网的互通。
四、软交换的核心思想三要素
1、开放的业务生成接口
软交换提供业务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应用编程接口(api)与“应用服 务器”配合以提供新
的综合网络业务。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兼顾现有通信网络,它还能够通过inap 与in 中已
有的scp 配合以提供传统的智能业务。
2、综合的设备接入能力
软交换可以支持众多的协议,以便对各种各样的接入设备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保护用
户投资并充分发挥现有通信网络的作用。
3、基于策略的运行支持系统
软交换采用了一种与传统oam 系统完全不同的、基于策略的实现方式来完成运行支持
系统的功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对网络特性进行实时、智能、集中式的调整和干预,以保证整个
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五、基于软交换的网络体系结构
基于软交换的网络体系结构在垂直方向上把网络分为四层,自下而上依此为接入层、媒
体层、控制层和业务应用层
1、接入层
利用各种接入设备实现不同业务的接入,主要的接入设备有与7号信令网相连的信令网
关(sg)、中继网关(tg)、与普通 模拟用户相连的接入网关(ag)、综合接入设备(ip bpx 和
iad)以及实现无线用户接入的无线网关(wag)。
2、媒体层
用于承载媒体流的高带宽的分组网络,要求有一定的qos 保证。目前主要是指 ip 和
atm 两种网络。
3、控制层
是软交换体系的呼叫控制核心,利用呼叫服务器(或称软交换),控制接入设备完成呼叫
接续。主要功能包括呼叫控制、业务提供、业务交换、资源管理、用户认证、sip 代理等。
4、业务应用层
该层是软交换体系的最高层,是一个开放、综合的业务接入平台,通过设置各种应用服务
器,提供各种业务逻辑,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主要包括业务控制点(scp)、数据库、aaa 服
务器和应用服务器。
六、结束语
目前,软交换已经被公认为下一代网络ngn的核心技术,以其明显地技术优势越来越受
到人们关注。虽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电话交换网仍将于软交换网络共存,但它一定会取得长
足稳定地发展。

1140302219 孙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