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汉英语言文化差异及对翻译的影响_张秀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4卷 总第66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6 2012(Vol.14 Sum No.66)汉英语言文化差异及对翻译的影响*● 张秀娟(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00)摘 要:汉英两种语言,作为不同的语系在思维方式、文化背景、词汇等多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
语言差异给翻译实践带来影响。
本文在分析汉英两种语言差异所表现的几个方面和造成差异的原因基础上尝试提出相应的翻译对策。
关键词:文化差异;原因;翻译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2.06.159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2)06-0410-02 语言是思维的反映,思维是文化的反映。
汉英两种语言,作为不同的语系在诸多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
东西文化最显著的差异在于思维方式,这个差异是其他差异的基础和源泉。
思维方式的差异大量反映在各种表达形式上。
一、汉语的悟性思维 从英汉两种语言的传统思维模式来说,这两种语言可归结为理性思维和悟性思维。
哲学上的这两种思维模式的特点体现在语言、文学、艺术、医学、建筑等各个方面。
中国传统思想中老子的“内悟说”与孔子的“外悟说”奠定了汉民族悟性思维模式的哲学基础。
悟性思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主观性、整体性、模糊性等特征。
(连淑能,2006)悟性的特征体现在汉语语言中基本上可以归结为:1.汉语的直觉性和形象性特征汉语习惯于用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概念,用词倾向于具体,往往以实的形式表达虚的概念,以具体比喻抽象,常常借助生动具体的形象性词语表达抽象笼统的意义。
如“蚕食”(to nibble),像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像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比喻逐步侵占或一举吞并。
“捉襟见肘”(be in strained circumstances)衣服破烂,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比喻生活困难或处境窘迫,无法应付。
对汉英成语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的研究

对 汉 英 成 语 文 化 差 异 及 其 翻 译 策 略 的研 究
吕 小玲
( 长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 , 湖北 荆 州
摘 要 : 成 语 也 是 一 种 习惯 用语 , 是A - - i f ' l 在 长期 实践 和 使 用过 程 中提 炼 出的语 言 结晶 , 也是修 辞手段 的集 中体 现 。成语 一
二、 汉 英 成 语 表 达 异 同 的原 因
Hale Waihona Puke 成语是文化的一部分 , 从某种角度上 . 它 象 征 着 文 化 的 变 迁 。无 论 是 汉 语 成 语 还 是 英 语 成 语 。 都是 语言的精华 . 反映 了 多 个 国家 不 同 的文 化 背 景 。 人类 对 许 多 生 活 经 验 和 真 理 都 有 共 同感 受 , 所 以 不 同 的 文化 之 间 就有 了重 合之 处 。 在 汉 英 两 种 语言 中, 很 多 成 语 都 是 表 达 相 同 的含 义 。但 是 , 不 同 民族 具 有 不 同 的地 理 文 化 、 历史文化 和宗教 文化 , 正是 这些不 同文化 , 导致英汉成语的表达方式不同。
1 . 地 理 文 化 差 异 对 成 语 的 影 响 地 理 文 化 指 由所 处 地 域 . 自然 条 件 和 地 理 环 境 所 形 成 的 文化 。 这 一 差 异 使 人 们 对 同一 现 象 或 事 物 形 成 不 同 的看 法 . 同 时 也 影 响 人 们 的 日常 交 际 ( 田传 茂 《 汉 英翻译策略》 第一章 : 第 二节 ) 。 例如 : 在汉语 中。 形 容 人 花 钱 没 有节 制 往 往 使 用 挥 金 如 土, 翻译 为英语就 是t h r o w m o n e y l i k e mu d . 而 在 英 语 当 中则 用 s p e n d mo n e yl i k e w a t e r 表示 。 中 国文 化 中带 “ 狗” 字 的 成 语 几 乎 都 含 有 贬 义 ,而 在 英 语 文化 中 。 d o g 多 数 情 况 下 是 褒 义 词 。 比 如: 汉 语成 语 “ 狗尾 续貂 ” 翻 译成 英语 即p a t c h u p a s a b l e c o a t w i t h a d o g ’ s t a t f . 而 英 语 中 想 要 表 达 类 似 的含 义 则 用 w i r t e a d e — p l o r a b l e s e q u e l t o a ma s t e r p i e c e ( 给名 著 写可 悲 的续 集 ) 。 2 . 历 史 文化 差异 对成 语 的影 响 历 史 文 化 指 由 特 定 的 历 史 进 程 和 社 会 遗 产 的 积 淀 所 形 成
中西文化对比与汉英翻译讲稿

中西文化对比与汉英翻译讲稿第一章翻译简史(中外翻译理论沿革)翻译是语际交流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
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翻译不单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在谱系、文字系统、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用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它们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不同的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被具有不同心理文化的人长期使用而形成的。
由于这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特征,反映不同的文化,英汉语相互转换的机制应该是不同的。
所以,翻译活动应该是这样一种活动,即把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1 、翻译的概念2 、翻译的性质3 、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4 、翻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5 、翻译的分类6 、译者的素养7 、翻译市场的现状8 、翻译工具箱1、翻译的概念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1980)Catford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Peter Newmark :To translate is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 retaining as much of the sense as one can.Malcolm Cowley:Translation is an art that involves the re-creation of a work in another language for readers with adifferent background.Eugene Nida:奈达定义的三个优点明确地说明了要译的是什么(信息message)暗示了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原文和译文只能做到相对的对等(closest)考虑了译文的可接受性Some Definitions by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stsGideon Toury:“A translation is taken to be any target-language utterance which is presented or regarded as such within the target cultur:e, on whatever grounds.”Christiane Nord“Translation is the production of a functional target text maintaining a relationship with a given source text that is specified according to the intended or demanded function of the target text.”Jean Sager:“Translation is an externally motivated industrial activity, suppor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is diversified in response to the particular needs of this fo rm of communication.”吕俊:“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是传播学中一个有特殊性质的领域。
英汉成语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成语对比及其翻译策略摘要:由于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在成语方面的巨大差异成为英汉互译的障碍。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成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对英汉成语进行对比,研究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找出适当的翻译策略,提高译文水平。
关键词:英语成语,汉语成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andTranslation StrategiesAbstract: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due to natural environm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 social history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which turn to be the obstacles of translation. Since the long history of two languages, a large number of idioms are created. These enjoyment are immersed in simple and vi vid languages which are implicit, humorous, serious and elegant.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makes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ranslation quality.Key words: English Idiom, Chinese Idiom, Cultural Difference, Translation Strategy语言与文化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成语与文化更是息息相关。
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

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发布时间:2023-02-03T00:50:24.89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8期9月作者:董玉卓邢晓萱[导读]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的实践活动,复杂、繁琐且具有灵活性。
董玉卓邢晓萱河北外国语学院 050091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语言的实践活动,复杂、繁琐且具有灵活性。
在同一语境下,不同译者产出的译文也不相同,因此,翻译必须在一定的文化条件下进行。
消除由于文化差异引出的翻译错误现象,立足跨文化视角进行英语翻译技巧转换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更好地处理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问题,减少翻译偏差,直接关系到英语翻译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翻译;作用对策当前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多极化趋势显著,且国际环境的变化深刻影响着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英语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并在受差异化显著的影响下,英语翻译的翻译难度日益加大。
为保障英语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可转化成符合文化差异、符合交流情境的语言,应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跨越英语翻译障碍。
从而实现英语翻译的规范化、可视化,并将英语翻译便利的应用在宏观国际背景下。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体现第一,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差异。
由于历史条件以及不同统治下产生的社会条件等相关自然因素出现了一定变动,所以不同国家会表现出差异性的历史创新进程。
历史的长河中,我国与其他国家建设的社会条件与历史条件呈现巨大差异。
长时间以来,我国主张文化间的和谐统一,站在整体的视角下挖掘问题本质。
可是西方地区强调思维开放,翻译英语阶段,不只是关注视角转换的应用,还应围绕实际翻译需求翻译好文本。
第二,生活习惯与地区风俗的差异。
受历史发展、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水平等因素影响,不同国家区域中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模式,对应的风俗习惯也会表现出差异性。
例如:在饮食上,中国人讲究口感,且荤素均衡;而西方国家注重营养,多食肉类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英汉比较与翻译第五章 英汉成语比较与翻译

1.1.1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 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 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 形式来表达。( 朱耀先, 1997: 8)中英在 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上有很大的不同, 这就必然造成了两国语言上有很大的差 异。 从在世界的地理位置上看,中国位于东 半球,东临太平洋,西靠亚欧大陆,所 以当东风来临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春天 的到来。所以汉语中“东风”常常是好运
第二节 英汉成语对应问题与翻译
但由于英汉民族在文化,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 异,英汉成语也存在着很多不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汉语成语多由四字组成,形式严谨,如“三心二意” ,“见异思迁”“张冠李戴” 等。而英语成语一般不受字数 限制,形式相对自由,如“rob peter to pay paul”“buy a pig in a poke”“dead as mutton”“a square peg in a round hole”“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The mouse that hath but one hole is quickly taken”等。 二、汉语成语多为主谓结构,如“鸡飞蛋打”“守株待兔 ”“龙飞凤舞”“趁热打铁”“藏头露尾”等。而英语成语 除了谚语外,一般不包含主谓结构,如“much cry and little wool”“cry wolf”“a thorn in the flesh”“at the end of one’s tether”“armed to the teeth”等。 三、许多成语成语都是源自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史实或 传说故事,如“卧薪尝胆”“三顾茅庐”“指鹿为马”“东 施效颦”“愚公移山”“班门弄斧”等,这些在英语文化中 都找不到对应的词。而英语成语中“set the thames on fire”
浅谈汉译英的策略及方法

浅谈汉译英的策略及方法【摘要】汉译英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从汉译英的策略和方法论入手,探讨了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语言转换技巧以及如何处理文化差异。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具体的汉译英实践,加深了读者对于翻译工作的理解。
结论部分强调了汉译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策略和方法的价值所在。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汉译英的策略和方法,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交流。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译英的翻译原则和技巧,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更有效的工具和支持。
【关键词】汉译英,策略,方法,语言转换,文化差异,案例分析,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文章背景研究汉译英的策略及方法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探讨汉译英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论,以及如何处理语言转换技巧和文化差异,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示实际操作的过程和技巧,最终旨在探讨汉译英的重要性、策略和方法的价值,并展望未来汉译英研究的发展方向。
1.2 目的和意义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translating Chinese into English are multifaceted. Firstly, effective transl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facilitat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By accurately conveying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nuances of Chinese texts into English, translators can bridge the gap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help readers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 access valuable information.1.3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指进行汉译英工作的翻译人员或学生。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邓炎昌刘润清

英汉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一) 打招呼和告别一天中午,一个在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有个约会。
他刚要骑上创神,一位中国朋友从旁边走过,问他:“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
美国留学生笑着点点头,挥挥手表示告别,就走了。
他知道,中国朋友的话等于英语中的Hello或Hi,但如果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或Have you had your lunch?外国人听起来就很怪。
美国人会以为,这种打招呼似乎是说:“我也没有吃。
走吧,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
”或者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
”总之,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
发生过这样的事。
有一次,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外国留学生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
”他以为人们总问他“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
他显然对这种问法感到生气。
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幸好,打招呼的话并不都令人感到奇怪或者引起对方反感。
有许多打招呼的话是相似的,有些只是说法不同。
在许多语言里,打招呼的话往往与时间有关,但即使在一种语言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英语中有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 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只是说的时间不同而已,但不说Good noon。
而Good night(晚安;明天见;再会)根本不是打招呼的话(大多数讲英语的人不会这样说)。
这只是告别时说的话。
两个中国人初次见面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汉语说法,而多数讲英语的人初次见面总要说I’m pleased to meet you (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时间:2009-05-17 00:00 来源:www.yingyulunwen.com 点击:956次
摘要:因为民情风俗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给语言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语言的通约性给不同语言交流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可以实现沟通。 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 摘要:因为民情风俗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给语言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语言的通约性给不同语言交流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可以实现沟通。 关键词:差异;策略;归化;异化;翻译
一、 引言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2)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企图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二、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 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象我们熟知的习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 make water; all at 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 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 “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 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 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却战胜了“西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二)民情风俗造成的差异 汉英民族由习俗引起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语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英国人喜欢马,养马、骑马、赛马成为其风俗,英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的“马文化”。所以英语中有关马的说法及其丰富。诸如:talk horse(吹牛); get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气扬);horse and horse(并驾齐驱)等等。然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汉语囤积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的这种情结。相反在英语中却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老黄牛”翻译成英语也就成了“a willing horse”.不光如此,汉英语言中的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 “红色”在汉语中含有极强的褒义色彩,“大红大紫”显示的是成功和富贵,喜庆和吉祥。与此相反, “red”却常常让西方人想起流血、战争、恐怖、愤怒和危险,含有较强的贬义。
三、翻译策略 汉英文化的差异性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这并不是就说明两种语言之间就不能相互转化。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语言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语言之间转换的可能性。“如果说每种语言都能表达所指的一切,那么,从原则上说,某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都能被译为另一种语言(蔡毅)。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转换常(一) 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它翻译的前提是,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文化差异。异化翻译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其特点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与语篇规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异化翻译有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有利于读者运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衣鱼文化的独特之处;有利于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表达方式。但是,异化翻译也有自己的劣势,它常常使译文句式生硬,晦涩难懂,这就给读者的带来了阅读困难。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有“音译法”和“直译法”等。 (二)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就是遵循目标语文化的当前价值,对原文进行同化翻译。该翻译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地道畅通的目的语进行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目的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对于译者来说,要全面了解一种异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本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使译文通顺。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在自己的知识文化范围轻松容易的理解译文。由此看来,归化翻译的通顺常常也会换来文化信息的遗失。常见的归化翻译策略有“代换法”、“解释法”和“异译法”等。
四、异化归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异化和归化翻译各有其优缺点。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不可取。那么,在实际的翻译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标准呢?关于翻译的标准,清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信”指忠实原文,“达”指语言通顺畅达,“雅”指文字古雅。鲁迅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风姿……”。钱中书提出了更具体的 “化境”文学翻译标准。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 “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显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从这些翻译名家对翻译所定的标准可以看出,“忠实”和“通顺”是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缺一不可。那就是说,既要将原文的信息(包括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全部传达,语气和风格与原文一致,又要使行文流畅自然,易于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找到异化和归化翻译的最佳结合点,让异化和归化更得其所。一般说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间的关系分为:文化交织、文化鸿沟、文化冲突三种。不同的文化关系对翻译的策略的选用有极大的影响。文化交织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相似和相同的地方。这样语言之间的交流因其共同性而不难理解。为了更多的接触异域文化,异化翻译方法就显示出优越性;文化鸿沟是指两种文化中存在着文化差距。这时我们可以选用归化翻译方法,如果选用异化翻译方法的话,就必须用直译加注才能做到理解和传递信息的两全其美;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文化对某些物质,事物和现象有完全矛盾的理解。处理这种文化现行,归化翻译方法更能大显神通。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105-115. [2]熊启煦.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8):342-345. [3]赵爱国.语言文化学论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28-41. 常借助于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研究 时间:2009-03-28 00:00 来源:www.yingyulunwen.com 点击:926次
摘要: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