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规范

抗震设计规范1 总 则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2 主要符号3 基本规定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3.2 地震影响3.3 场地和地基3.4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3.5 结构体系3.6 结构分析3.7 非结构构件3.8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3.9 结构材料与施工3.10 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3.11 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4 场地、地基和基础4.1 场地4.2 天然地基和基础4.3 液化土和软土地基4.4 桩基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5.1 一般规定5.2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5.3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5.4 截面抗震验算5.5 抗震变形验算6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6.1 一般规定6.2 计算要点6.3 框架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6.4 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6.5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6.6 板柱-抗震墙结构抗震设计要求6.7 筒体结构抗震设计要求7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7.1 一般规定7.2 计算要点7.3 多层砖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7.4 多层砌块房屋抗震构造措施7.5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8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8.1 一般规定8.2 计算要点8.3 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8.4 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8.5 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9 单层工业厂房9.1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9.2 单层钢结构厂房9.3 单层砖柱厂房10 空旷房屋和大跨屋盖建筑10.1 单层空旷房屋10.2 大跨屋盖建筑11 土、木、石结构房屋11.1 一般规定11.2 生土房屋11.3 木结构房屋11.4 石结构房屋12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12.1 一般规定12.2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12.3 房屋消能减震设计要点13 非结构构件13.1 一般规定13.2 基本计算要求13.3 建筑非结构构件的基本抗震措施13.4 建筑附属机电设备支架的基本抗震措施14 地下建筑14.1 一般规定14.2 计算要点14.3 抗震构造措施和抗液化措施附录附录A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附录B 高强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附录C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求附录D 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截面抗震验算附录E 转换层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附录F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要求附录G 钢支撑-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房屋抗震设计要求附录H 多层工业厂房抗震设计要求附录J 单层厂房横向平面排架地震作用效应调整附录K 单层厂房纵向抗震验算附录L 隔震设计简化计算和砌体结构隔震措施附录M 实现抗震性能设计目标的参考方法。
预应力混凝土

第一讲预应力定义:预应力混凝土是根据需要人为引入某一数值与分布的内应力,用以全部或部分抵消外荷载应力的一种加筋混凝土。
狭义定义:在混凝土构件承受外荷载之前,对其受拉区预先施加压应力,就成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广义定义:预应力混凝土是其中已建立有内应力的混凝土,内应力的大小和分布能够抵消给定的外加荷载所引起的应力至预期的程度。
基本概念:应力概念(预计开裂程度):预应力混凝土是由于预加应力而使混凝土从一种脆性材料转变成为一种弹性材料。
这种概念:“以无拉应力设计准则”为基础的。
特点:1主要设计阶段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2计算方法采用材料力学方法,符合胡克定律和叠加原理。
强度概念(抵抗破坏安全性):预加应力是为了使高强钢筋能够和混凝土结合,它是钢筋混凝土的扩大和改进。
特点:主要表现在提高了构件的抗裂和刚度性能,同时也提高了承载力,充分发挥了张拉对承载力的贡献。
荷载平衡概念(计算挠度):预加应力是为了实现预期的荷载平衡。
特点:使得预应力概念更深入了,给设计计算带来了大大的简化。
早期预应力实践存在的问题:使用的混凝土和钢筋材料的强度较低,对预应力损失的认识不够。
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之间的主要区别钢筋混凝土是将钢筋和混凝土简单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任由它们自行地共同工作,而预应力混凝土则不然,它是将高强混凝土和高强钢材“能动”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是靠张紧钢材并将其锚固于混凝土,从而使混凝土受压来实现。
钢材是延性材料,现在用预加应力的办法使其能在高拉力下工作,混凝土在抗拉能力上是脆性材料,现在由于受到预压而有所改善,同时抗压能力并未真正受到损害。
因此预应力混凝土仍是两种现代高强度材料的一种理想结合。
为什么预应力混凝土能发挥高强钢筋的作用呢?原因在于钢材的弹性模量一般相差不大,而在正常使用状态时,普通钢筋混凝土拉应变不大,因此不能使用高强钢筋,即受到限制。
预应力混凝土是先将钢筋张拉一段应变,即先增加了应力,然后在外加荷载下还能增加一段应变,这样高强钢筋就能使用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2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24
该规范分为13个章节,包括:一般规定、材料、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抗震设计、基础设计、地下结构设计、框架结构设计、筒体结构设计、壳体结构设计、矩形平板、单层平板和双层板设计、楼梯设计、桥梁设计
以及设备基础设计等。
首先,该规范明确了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其中,对结
构的荷载计算、材料的选用以及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规定。
设计
中应充分考虑结构的抗震性能,以保证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安全。
在材料方面,规范对混凝土、钢筋和预应力钢筋的使用提出了严格的
要求。
对于混凝土,规范规定了强度等级、配合比、骨料的选用等;对于
钢筋,规范规定了钢筋的强度等级、直径和间距等;对于预应力钢筋,规
范规定了预应力钢筋的应力等级、锚固长度和预应力损失等。
关于具体结构的设计,规范对不同类型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例如,对于抗震设计,规范规定了结构的体系分类、设计地震动和设计参数
的选取等;对于基础设计,规范规定了不同类型基础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对于框架结构设计,规范规定了柱和梁的尺寸设计、节点设计和抗弯
承载力等。
此外,规范中还详细规定了桥梁设计和设备基础设计等特殊结构类型
的设计要求。
特详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详细解读

特详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详细解读《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解读《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已发布几年,而近年来我国地震频发,受人为影响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抗震规范是结构设计所用规范里面出场频率最高的一本,基于此,小编再重新解读一下2010版抗震规范,新规范的要点以及旧规范的区别,希望能给广大网友带来帮助。
Part 1 修订背景及内容抗震设计的建筑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进行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其损坏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
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主要修改内容补充了关于7 度(0.15g)和8 度(0.30g)设防的抗震措施规定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调整了设计地震分组改进了土壤液化判别公式调整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参数、钢结构的阻尼比和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隔震结构的水平向减震系数的计算并补充了大跨屋盖建筑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对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底部框架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要求提出了钢结构房屋抗震等级并相应调整了抗震措施的规定改进了多层砌体房屋、混凝土抗震墙房屋、配筋砌体房屋的抗震措施扩大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新增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原则以及有关大跨屋盖建筑、地下建筑、框排架厂房、钢支撑-混凝土框架和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的抗震设计规定取消了内框架砖房的内容Part 2 地基和基础选择建筑场地需要注意的问题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19.补充了双向受剪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设计相关 规定。
20.调整了混凝土柱轴压比限值,增加了四级抗震等级 的轴压比要求。
11/342
21.调整了混凝土柱的最小截面尺寸要求和最小配筋率 规定,适当提高了安全度。
22.补充筒体及剪力墙洞口连梁的受弯承载力及小跨高 比连梁、特殊配筋连梁的设计规定。
4/342
1.2 修订原则
规范的修订总原则为“补充、完善、提高、不作大 的改动”。
按照上述原则,补充了既有结构改造设计与结构防 连续倒塌的原则等内容,将规范从以构件设计为主适当 扩展到整体结构的设计要求;贯彻落实 “四节一环 保”、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
5/342
淘汰低强材料,采用高强高性能材料,提高资源的 利用效率;
10/342
16.修改了钢筋锚固长度的有关规定,提出了不同情况 下钢筋锚固长度的修正系数以及端板锚固等机械锚 固方式和要求。
17.调整了混凝土结构构件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的 要 求 。 400MPa 级 钢 筋 比 现 行 规 范 适 当 有 所 提 500MPa级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与现行规范400MPa级钢 筋相当,适当提高了安全储备。
自振频率。 5.修订了环境等级划分,完善了耐久性设计(环境类
别、建材质量、构造措施、维护管理等的定性要 求)。
8/342
6.淘汰了235MPa级低强钢筋,增加500MPa级高强钢筋,并明确将 400MPa级钢筋作为主力钢筋,提倡应用500MPa级钢筋,逐步淘汰 335MPa级钢筋;提出钢筋延性(最大力下总伸长率)的要求;
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第6章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ENTER>6.1 一般规定第6.1.1条 本章适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应符合表6.1.1的要求。
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或建造于IV 类场地的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应适当降低。
注:本章的"抗震墙"即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剪力墙。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m)表6.1.1第6.1.2条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按表6.1.2确定。
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 表6.1.2第6.1.3条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
2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3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彩三级或更低等级。
4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丁类的建筑,应按本规范第3.1.3条规定和表6.1.2确定抗震等级;其中,8度乙类建筑高度超过表6.1.2规定的范围时,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注:本章"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一、二、三、四级"的简称。
第6.1.4条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宜避免采用本规范第3.4节规定的不规则建筑结构方案,不设防震缝;当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7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框架结构设计要求

框架结构设计要求框架结构⽬录特点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框架结构设计的要点和过程框架结构与框剪结构的区别框架结构(frame structure)框架结构住宅是指以钢筋混凝⼟浇捣成承重梁柱,再⽤预制的加⽓混凝⼟、膨胀珍珠岩、浮⽯、蛭⽯、陶烂等轻质板材隔墙分户装配成⽽的住宅。
适合⼤规模⼯业化施⼯,效率较⾼,⼯程质量较好。
框架结构由梁柱构成,构件截⾯较⼩,因此框架结构的承载⼒和刚度都较低,它的受⼒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楼层越⾼,⽔平位移越慢,⾼层框架在纵横两个⽅向都承受很⼤的⽔平⼒,这时,现浇楼⾯也作为梁共同⼯作的,装配整体式楼⾯的作⽤则不考虑,框架结构的墙体是填充墙,起围护和分隔作⽤,框架结构的特点是能为建筑提供灵活的使⽤空间,但抗震性能差。
[编辑本段]特点分类房屋的框架按跨数分有单跨、多跨;按层数分有单层、多层;按⽴⾯构成分有对称、不对称;按所⽤材料分有钢框架、钢筋混凝⼟框架、预应⼒混凝⼟框架、胶合⽊结构框架或钢与钢筋混凝⼟混合框架等。
受⼒特点⽔平⽅向仍然是楼板,然后楼板应该搭在这个梁上,梁⽀撑在两边的柱⼦上,这就把重量递给了柱⼦,沿着⾼度⽅向传到基础的部分,即梁、板、柱构成的承重体系。
框架结构的特点⾮常突出:所有的墙都不承重跟⼚房的承重没有关系,那个承重,是板搭在梁上,梁传给了柱⼦,墙都是后坐上去的⽤于其他的轻质材料,墙都不会承重,应⽤的时候都很灵活,如想要⼤房间不要墙,就要⼤房间,不想要⼤房间,想要⼩的,就可以在其中⽤其它的轻质材料来进⾏房间的划分,房间划分成若⼲个⼩房间,因此它的墙不承重,及起着⼀个划分空间的作⽤,仅起着⼀个保温,隔热,隔声的部分。
注意:框架结构:指梁、板、柱的承重体系。
应⽤范围框架结构可设计成静定的三铰框架或超静定的双铰框架与⽆铰框架。
框架钢结构常⽤于⼤跨度的公共建筑、多层⼯业⼚房和⼀些特殊⽤途的建筑物中,如剧场、商场、体育馆、⽕车站、展览厅、造船⼚、飞机库、停车场、轻⼯业车间等。
预应力名词解释

预应力名词解释引言预应力是一种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在现代建筑和土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向混凝土结构内施加预先张拉的钢筋或钢束,可以产生一种预先紧张的状态,以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本文将对预应力的概念、原理、优点和施工过程进行详细解释。
一、预应力的概念预应力是指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前提前施加的一种内部力,通过施加预压力来改变结构内部的应力分布。
一般采用钢筋或钢束作为预应力材料,在混凝土未受荷载之前进行张拉或压紧,使混凝土结构产生一定的初始应力,从而改善结构的受力性能。
二、预应力的原理预应力的原理基于混凝土的双重受力特性:拉压性能较差和与钢材的互补性。
由于混凝土的拉压强度比较低,容易出现裂缝,而钢材具有良好的抗拉性能。
通过预应力技术,将钢材的张拉力引入混凝土结构中,使得混凝土在受力时主要承担压力,而钢材承担拉力,有效提高了结构的承载能力。
三、预应力的优点预应力技术具有许多优点,使它在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 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预应力技术可以在混凝土结构中引入预先张拉的钢筋或钢束,使结构在受到荷载时能够更好地分担荷载,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
预应力技术可以将结构的工作状态从受拉状态转变为受压状态,有效减少了结构的应力和变形。
2. 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预应力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通过预先施加的预应力,可以改变结构的应力状态,增加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减小地震荷载对结构的影响,并且能够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结构的破坏。
3. 减小结构自重和材料用量通过预应力技术,可以减小结构自重和材料用量。
预应力技术可以使得混凝土结构在工作状态下处于预压状态,从而减小结构的自重。
通过改变结构的应力分布,可以减小结构中的应力集中,减小材料的使用量。
4. 提高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预应力技术可以提高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通过预先张拉的钢筋或钢束,可以减小混凝土中的裂缝和变形,减少混凝土与环境的接触,防止氯离子、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的侵入,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摘要:混凝土受力特点的抗震设计方法并不能保证它的抗
震能力,甚至会出现不经济不合理的抗震设计,主要体现在预应力混凝
土框架结构的耗能机制、延性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方面。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对预应力混凝土结
构构件的抗震设计研究及建议远不够系统;虽然GB500112010(建筑抗
震设计规范》以及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预应力混
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提出了一些要求,然而,缺乏系统的理论和试
验分析及具体的抗震设计方法,仍然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对于普通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耗能能力低,最大位
移反应较大,延性、耗能能力相对较差。所以。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
抗震设计必须首先满足一般框架的抗震设计原则。
1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研究,特别是多层
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迄今还不够深入。主要
表现在下列几点:
(1)多层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性能研究
的试验资料很少,设计人员常常只根据单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
的研究成果,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耗能机制套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框
架结构。
(2)若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耗能机制是梁铰机制。在地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