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PPT课件
合集下载
自身免疫性疾病ppt课件

THANK
YOU
SUCCESS
2019/4/26
医学免疫学
3. 遗传因素 HLA等位基因与疾病相关性 HLA-B27 强直性脊柱炎 HLA-DR3 重症肌无力、SLE HLA-DR4 类风关、IDDM
自身免疫病与MHC的相关性
疾病 相对危险率 强直性脊柱炎 87.4 B27 HLA型别
急性前葡萄膜炎 10.04
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医学免疫学
RA 患者手指关节实质性损伤
医学免疫学
SLE患者脸部的蝴蝶斑
医学免疫学
晚 期 强 直 性 脊 柱 炎 患 者
医学免疫学
二、自身免疫病的致病因素 1. 抗原因素 免疫隔离部位抗原释放 自身成分抗原性改变 共同抗原引发交叉反应(分子模拟)
医学免疫学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e disease
医学免疫学
一、概述 1. 自身免疫 Autoimmunity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成分发生免疫 应答,正常情况下不对机体产生损害。
医学免疫学
2. 自身免疫性疾病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成分发生 过度而持久的免疫应答,造成自身组织 损伤,导致的疾病状态。
医学免疫学
(1) 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精子、眼球、脑、心肌、子宫等部位; 外伤、手术、感染
交感性眼炎、自身免疫性睾丸炎
医学免疫学
(2) 自身抗原发生改变 肺炎支原体感染 红细胞抗原改变
变性IgG
抗自身IgG抗体 血细胞抗原改变
药物(如甲基多巴)
医学免疫学
(3)共同抗原交叉反应(或分子模拟) • 柯萨奇病毒 • 溶血性链球菌 胰岛细胞 (糖尿病)
自身免疫和自免疫病

抑制可阻断乙酰胆碱受体与乙酰胆碱的结合
经CDC、ADCC破坏乙酰胆碱受体
(四)Graves 病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抗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抗TSH受体抗体)
与TSH受体结合
刺激甲状腺上皮细胞分泌甲状腺素
(五)Ⅰ型糖尿病
病毒感染等因素
b细胞表达HLAⅡ类抗原,成为APC
b细胞呈递抗原
激发针对b细胞的自身免疫应答
抗TSH受体抗体
与TSH受体结合
刺激甲状腺上皮细胞分泌甲状腺素
突眼性甲状腺肿(Graves disease)
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阻断乙酰胆碱受体与乙酰胆碱的结合
重症肌无力
3.自身抗体形成损伤性免疫复合物 SLE 针对自身细胞核抗原的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形 成的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
疫应答的自身物质。
(二)生理性自身免疫现象
1.自身抗体
正常人可产生自身抗体
抗肌动蛋白抗体 抗肌凝蛋白抗体 抗核抗体 抗线粒体抗体 抗角蛋白抗体 抗细胞色素C抗体 抗胶原蛋白抗体 抗髓鞘碱性蛋白抗体 抗白蛋白抗体 抗铁蛋白抗体
2.独特型免疫网络
独特型(idiotype) 指一个抗体形成细胞产 生的抗体,其Ig V区特定的
机制的关键因素。ANA在其他自身免疫病也 有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抗核抗体
抗dsDNA抗体 抗ssDNA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 抗非组蛋白抗体 抗Sm抗体
抗DNA抗体
抗dsDNA抗体对SLE具有高度的特异 性,阳性率为65%。
发病机制
自身抗体 与相应自身抗原结合 沉积组织 补体系统 凝血系统 激活 纤溶系统 组 织 损 伤
(三)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
经CDC、ADCC破坏乙酰胆碱受体
(四)Graves 病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抗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抗TSH受体抗体)
与TSH受体结合
刺激甲状腺上皮细胞分泌甲状腺素
(五)Ⅰ型糖尿病
病毒感染等因素
b细胞表达HLAⅡ类抗原,成为APC
b细胞呈递抗原
激发针对b细胞的自身免疫应答
抗TSH受体抗体
与TSH受体结合
刺激甲状腺上皮细胞分泌甲状腺素
突眼性甲状腺肿(Graves disease)
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阻断乙酰胆碱受体与乙酰胆碱的结合
重症肌无力
3.自身抗体形成损伤性免疫复合物 SLE 针对自身细胞核抗原的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形 成的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
疫应答的自身物质。
(二)生理性自身免疫现象
1.自身抗体
正常人可产生自身抗体
抗肌动蛋白抗体 抗肌凝蛋白抗体 抗核抗体 抗线粒体抗体 抗角蛋白抗体 抗细胞色素C抗体 抗胶原蛋白抗体 抗髓鞘碱性蛋白抗体 抗白蛋白抗体 抗铁蛋白抗体
2.独特型免疫网络
独特型(idiotype) 指一个抗体形成细胞产 生的抗体,其Ig V区特定的
机制的关键因素。ANA在其他自身免疫病也 有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抗核抗体
抗dsDNA抗体 抗ssDNA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 抗非组蛋白抗体 抗Sm抗体
抗DNA抗体
抗dsDNA抗体对SLE具有高度的特异 性,阳性率为65%。
发病机制
自身抗体 与相应自身抗原结合 沉积组织 补体系统 凝血系统 激活 纤溶系统 组 织 损 伤
(三)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
自身免疫病ppt课件

自身免疫病的“病谱”
器官特异性 非器官特异性
桥本甲状腺炎
原发性粘液水肿 甲状腺机能亢进
扩张性心肌炎
恶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胃炎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系统性红斑狼疮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干燥综合征 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 类风湿关节炎
Addisino病
1型糖尿病 重症肌无力 多发性硬化症
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溃疡性结肠炎
三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几个学说:
近年来,又有学者提出辅助性T亚群 (Th1/Th2)及细胞因子等在自身免疫病发 病机制及治疗中均有重要的作用。
四 自身免疫病的组织损伤机制
组织损伤多由Ⅱ、Ⅲ、Ⅳ型超敏反应导致 参与因素包括:抗体、补体、抗原抗体复 合物、T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等等。
五 临床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
三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强直性脊椎炎与HLA-B27 I型糖尿病与HLA-B8、DR3、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HLA- DR4 甲亢、SLE与HLA-DR3 慢性甲状腺炎与HLA-DR5
三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几个学说:
“禁忌细胞株”的复活:当机体免疫调节功 能异常时,可能失去对“禁忌细胞株”的 控制,造成“禁忌细胞株”的复活,对自 身正常组织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疾病。
三 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几个学说:
隐蔽自身抗原的释放:隐蔽的自身抗原是 指体内某些在正常情况下与血液和免疫系 统相对隔绝的抗原,免疫细胞在胚胎期未 能对其建立耐受。 当外伤、感染、手术等因素使这些自身 成份进入血液时,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 如:甲状腺球蛋白、眼葡萄膜色素抗原 和晶状体蛋白、精子蛋白等。
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

甲状腺激素不受调节 过度产生
(3)抗体中和作用
✓ 抗体与体内有重要生理活性的抗原物质或受体 结 合,使其灭活和丧失功能,从而出现相应病症。 ✓ 临床已经证实的有:重症肌无力症患者出现的抗乙 酰胆碱受体抗体;I型糖尿病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使 相应细胞受体的生物效应丧失……
抑制性自身抗体(重症肌无力)
生物学意义:赋予成熟T细胞具有MHC限制性。
阴性选择
经历阳性选择的SP细胞在胸腺的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还 须经历阴性选择:凡是能识别自身抗原-MHC复合物、且具有高 亲和力的SP细胞发生凋亡遭克隆清除,其实质是清除自身反应 性T细胞,此过程称为胸腺的阴性选择,也是T细胞获得中枢耐 受的主要机制。
生物学意义:赋予成熟T细胞具有自身免疫耐受的特性。
(1)抗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 CDC ➢ ADCC ➢ M吞噬 ➢ 嗜中性粒细胞的破坏作用
(2)抗体刺激靶细胞 抗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过度刺激器官功能。
刺激性自身抗体( Graves 病)
正常情况
垂体
Graves 病人
甲状腺 滤泡
甲状腺刺 激素受体
甲状腺 激素
甲状腺刺激 素受体抗体
甲状腺激素调节性产生
图17-1 类风湿关节炎的大鼠模型
右图为经胶原蛋白免疫成功诱导关节炎的Lewis大鼠足、踝部关节,左图为对照。
2、特点
(1)表现形式复杂多样。 (2)患者血液中可测得高效价自身抗体或(和)自身组织成分 起反应的致敏T、B淋巴细胞; (3)女性较男性发病为多; (4)自身免疫病于老年人中较为普遍,但多初发于育龄阶段; (5)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趋势; (6)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7)有各种不同的诱因,如微生物感染或精神因素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PPT课件

教学内容
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1
教学要求
掌握 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了解 自身免疫病的典型疾病
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
2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11
二、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
多发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MS)
12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 的相关因素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1.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交感性眼炎(sympathetic opthalmia)
13
2.自身抗原的改变 3.分子模拟
14
二、免疫系统方面的因素
1.MHC II 类分子的异常表达 2.免疫忽视的打破 3.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失常 4.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发生障碍 5.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 6.表位扩展
4
三、分 类
1、器官特异性AID
由于针对器官特异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 患者的病变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器官。
2、器官非特异性AID(全身性)
患者的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和组织。
5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一、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1、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性自身免疫病
典型疾病: 自身免疫性溶 血性贫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1
教学要求
掌握 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了解 自身免疫病的典型疾病
自身免疫病的防治原则
2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11
二、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
多发性硬化症
(Multiple Sclerosis,MS)
12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 的相关因素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1.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交感性眼炎(sympathetic opthalmia)
13
2.自身抗原的改变 3.分子模拟
14
二、免疫系统方面的因素
1.MHC II 类分子的异常表达 2.免疫忽视的打破 3.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失常 4.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发生障碍 5.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 6.表位扩展
4
三、分 类
1、器官特异性AID
由于针对器官特异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 患者的病变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器官。
2、器官非特异性AID(全身性)
患者的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和组织。
5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一、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1、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性自身免疫病
典型疾病: 自身免疫性溶 血性贫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020高中生物竞赛—生物免疫生理学-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共30张PPT)

1.自身抗原的改变或与自身抗原有关引起自身免疫病的抗原
三) 交叉抗原的作用: A型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vs 人心肌Ag 12型链球菌 vs 肾小球基底膜
四) 分子模拟作用 : 病原体氨基酸序列和人的多肽序列相同
五) 表位扩展(determinant spreading ) 优势表位(dominant epitope) 初始接触免疫细胞时刺激免疫应答的表位 隐蔽表位(cryptic epitope) 后续免疫应答中刺激免疫应答的表位
1)抗血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引起的AID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抗细胞表面受体抗体引起的AID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自身免疫病 (1) 胸腺病变 (2) IgG增多,血中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
3)细胞外抗原的自身抗体引起的AID
肺-肾综合症
(二)III型超敏反应引起的AID 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的AID
SLE(非器官特异性) 多种自身抗体形成:抗核抗体、抗DNA、RNA... 免疫损伤:狼疮细胞形成,皮肤、关节、心血管、肾、肝… 原因:
(1) 慢病毒持续性感染 (2) Ag-Ab complex沉积 (3) 药物应用
Animal model
Part III
a b c a.Negative b.Homogeneous pattern c.Peripheral pattern d.Cytoplasmic pattern e.Nucleolar pattern
2.免疫调节异常
一) 多克隆刺激剂的旁路活化: 微生物或其产物非特异性直接诱导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
二) MHCII类抗原的异常表达 : IFN-g、IL-1、IL-2、 MHCII
自身免疫性疾病-医学免疫学课件1-17课件

用于检测病原体、自身抗体或肿瘤标 志物等。
用于检测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数目 和功能,以及细胞因子等的分泌水平。
抗体检测
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来判断机体是 否感染某种病原体或疫苗接种是否成 功。
03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学机 制
自身抗原的形成与识别
自身抗原的形成
在生物体正常生理过程中,某些 自身抗原可能发生变异或错误表 达,从而形成能够被免疫系统识 别的自身抗原。
自身抗原的识别
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和B细胞能够 通过其表面的受体识别自身抗原 ,并将其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引发免疫应答。
自身免疫应答的触发与维持
触发因素
某些外部因素如感染、药物、化学物 质等可能刺激免疫系统,导致对自身 抗原的免疫应答被触发。
维持机制
自身免疫应答一旦被触发,会通过正 反馈机制不断放大和维持,导致持续 的自身免疫攻击。
免疫调节异常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 的识别出现异常,导致自 身免疫反应过度或持续发 生。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04
患病率
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人群中的患 病率较高,但不同疾病发病率
存在差异。
性别差异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性别上 存在差异,如女性更易患系统 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等。
年龄分布
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年龄 早,但也有一些疾病在老年人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01
组织损伤
自身免疫攻击导致组织器官受到损伤,引发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02
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特征,可导致组织水肿、炎症细胞浸
润等。
03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ppt课件

SLE、RA、PSS、慢性肝病
斑点型
核内颗粒状荧光
抗ENA
MCTD、SLE、PSS、SS、PM
核仁型
核仁有荧光
抗核仁抗体
PSS、雷诺现象、SLE
着丝点型
核浆细小相同颗粒荧光
抗着丝点
PSS、CREST综合征
34
均质型
抗核抗体核型
着丝点型
核仁型
斑点型
35
例: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法) 测定抗dsDNA抗体
36
用ELISA间接法检测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
2. ELISA法
37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待检血清
按分子大小分开不同区带
分离
转印
NC膜上
抗ENA与膜上相应抗原带结合
抗人IgG·HRP
NC—ENA—抗ENA—抗人IgG·HRP—显色
3. IBT法
38
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 是抗变性IgG的 自身抗体,为19S的IgM,也可见7S的IgG和IgA。 与人变性IgG结合,不与正常IgG发生凝集反应。 RF出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中,约70%~ 90%的血清中和约60%的滑膜液中可检出IgG类RF;
对SLE有高特异性;SLSLE活动期增高
药物疗效
抗dsDNA抗体
抗DNA抗体
26
抗组蛋白抗体(anti-histonic antibody,AHA): 由H1、H2A、H2B、H3和H4五个亚单位,各自都 有特异性抗体;
AHA
检出百分率
抗dsDNA
50
70
90
100
药物诱导性狼疮只能检出此
斑点型
核内颗粒状荧光
抗ENA
MCTD、SLE、PSS、SS、PM
核仁型
核仁有荧光
抗核仁抗体
PSS、雷诺现象、SLE
着丝点型
核浆细小相同颗粒荧光
抗着丝点
PSS、CREST综合征
34
均质型
抗核抗体核型
着丝点型
核仁型
斑点型
35
例: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法) 测定抗dsDNA抗体
36
用ELISA间接法检测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
2. ELISA法
37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待检血清
按分子大小分开不同区带
分离
转印
NC膜上
抗ENA与膜上相应抗原带结合
抗人IgG·HRP
NC—ENA—抗ENA—抗人IgG·HRP—显色
3. IBT法
38
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 是抗变性IgG的 自身抗体,为19S的IgM,也可见7S的IgG和IgA。 与人变性IgG结合,不与正常IgG发生凝集反应。 RF出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中,约70%~ 90%的血清中和约60%的滑膜液中可检出IgG类RF;
对SLE有高特异性;SLSLE活动期增高
药物疗效
抗dsDNA抗体
抗DNA抗体
26
抗组蛋白抗体(anti-histonic antibody,AHA): 由H1、H2A、H2B、H3和H4五个亚单位,各自都 有特异性抗体;
AHA
检出百分率
抗dsDNA
50
70
90
100
药物诱导性狼疮只能检出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2)血清中有高滴度自身抗体或针对自身抗原的致敏
淋巴细胞。
•
( 3 )大多数自身免疫病的病因不明,临床上称为
“原发性”、“自发性”或“特发性”,少数可能有
明确的诱因。
•
( 4 )病程慢性迁延,反复发作,病情的严重程度与 自身免疫反应的强度呈正相关。 ( 5 )受损部位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 浸润,常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6 )免疫抑制剂治疗或手术摘除淋巴组织可能有一 定疗效。 ( 7 )可复制出自身免疫病的动物模型,将患病动物 的血清或致敏淋巴细胞转移给正常动物,可引起后者
某些条件下能促进免疫应答。
•
(6)遗传因素的作用 自身免疫与遗传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实验动物自 身免疫病的发生率或诱发率与动物种类和品系有 关,NZB小鼠就是天然的自身免疫病高发品系。
•
•
(7)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个系统之间可通过相同
•
的多肽类激素和共有的受体相互作用,形成一
个完整的调节环路,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神 经内分泌系统不但调控正常的免疫反应,在自 身免疫反应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
•
(3)交叉抗原的作用 某些外来抗原与机体组织成分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
•
由这些外来抗原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
胞,既可针对外来抗原,又可针对与外来抗原有相同 决定簇的自身组织,发生交叉免疫反应。
•
机体对自身成分已产生耐受性,何以对相同的外来抗原
却发生免疫反应呢?
•
这是由于交叉抗原可通过活化T细胞旁路而诱发自身免 疫反应。即正常机体内的B细胞有着对自身抗原起反应 潜能,但由于相应的TH细胞处于耐受状态,故不能产生 相应的抗体。外来交叉抗原与自身抗原虽然有相同的抗 原决定簇,但可能有不同的抗原载体,这种载体可使另 一类型的TH细胞活化,进而辅助B细胞产生针对相同抗
•
•
•
(3)有些病毒(如EB病毒)本是B细胞的多克隆激活剂,能
直接活化B细胞产生多种自身抗体; (4)病毒感染可直接损害免疫系统,引发免疫调节功能
•
紊乱,从而促进自身免疫的发生。
•
近年来发现自身免疫病患者的受损组织细胞存在MHC-Ⅱ 类抗原的异常表达。 正常情况下不表达的组织出现了Ⅱ类抗原或表达极微的
(3)组织损伤部位有变性的丙种球蛋白沉积; (4)病损部位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5)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6)常有其他自身
•
常见免疫性疾病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桥本氏甲状腺炎
毒性甲状腺肿 (Graves’病)
检测到的抗体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抗TSH受体
抗微粒体抗体
或甲状腺刺激性免疫 球蛋白(TSI)
可能通过各种类型的超敏反应而引起组织损伤, 使组织抗原性改变。
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人类
•
发生某些病毒感染时可伴发自身免疫过程,病人 血清中可检出多种自身抗体,而在自身免疫患者 血清中亦可检出病毒抗原和相应抗体。
•
可能机制: (1)病毒直接结合到宿主细胞表面,或整合到宿主细胞 的遗传物质中而改变宿主细胞的抗原结构, (2)病毒作为载体与宿主抗原结合,通过激活Th细胞而 促使B细胞产生抗体,
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 分发生免疫应答,产生针对自身组织成分的抗体和致 敏淋巴细胞的现象。自身免疫不全是病理现象,一定 限度的自身免疫应答具有某些生理意义。
•
如少量天然存在的自身抗体(autoantibody)有利于清除衰老 或损伤的自身细胞,起到自身稳定作用,称之为生理性自
•
•
•
发病。
•
2、分类
•
临床上常根据病损部位的分布不同而分为器官特异
性(局限性、局灶性)自身免疫病和非器官特异性 (全身性、系统)自身免疫病两大类(表14.2)。
(四)自身免疫病的免疫学诊断原则
Witebsky(1957)提出诊断某一疾病是否为自身免疫病, 应该符合以下四项条件:
(1)体内测得自身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
身抗体。
•
过度而持久的自身免疫反应会给自身组织造成免疫性损伤, 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而出现临床症状,则称为自 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 AID),生理性自身抗体的 检出率随年龄而增高,而且女性高于男性,老年人增高的 自身抗体虽然有利于清除更多衰老、损伤的自身细胞,但 却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
(5)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异常 免疫球蛋白、T和B细胞表面都存在着独特型(1d)抗原 决定簇,它可刺激机体内另一类B细胞产生抗Id抗体。 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抗Id抗体可使最先被原始抗原刺激 而增殖的克隆受到抑制,而不至于无休止地增殖,起到 负反馈调节作用,使机体的免疫反应维持在平衡状态。
•
但近年来又观察到另外一种相反的效应,即抗Id抗体在
•
和补体,血中有DNA与抗DNA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并
可找到吞噬这些免疫复合物及细胞核残体的狼疮细胞。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患者血中变性的IgG与其相应的自身 抗体即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结合形成 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关节滑膜和血管壁而导致关节的慢 性炎性病变。
3、Ⅳ超敏反应的作用
•
•
•
已发现,大面积烧伤或冻伤可诱生抗自身皮肤的抗体, 心肌梗死后的病人血清中出现抗心肌的自身抗体。 某些药物可能改变组织的抗原性, 如司导眠是一种半抗原,在某些人体内可与血小板结合, 改变了血小板的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血小板的抗体, 引起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
•
• • •
各种病原体感染均可能改变自身组织的抗原性, 有病原体的直接作用,
原决定簇的自身抗体。
•
(4)多克隆B细胞激活剂的作用
•
许多细菌产物(如脂多糖)、某些病毒、寄生虫(如
疟原虫)等均可作为B细胞多克隆激活剂 (polyclonal B cell activators),非特异地直接 诱导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
•
2、机体免疫功能异常
•
自身免疫反应常伴有免疫系统发育异常或免疫调节
•
•
(2)自身抗体与细胞膜表面抗原结合后,其Fc段与K
细胞等效应细胞的Fc受体结合,通过ADCC作用对靶 细胞杀伤,如桥本氏甲状腺炎;
•
(3)自身抗体刺激或封闭靶细胞表面受体,而兴奋
(刺激)或抑制细胞的功能。
•
2、Ⅲ型超敏反应的作用
•
与Ⅲ型超敏反应有关的自身免疫病有;SLE、类风湿性
关节炎及慢性肝炎的各种肝外表现等。 在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肾小球基底膜上能检出免疫球蛋白
•
组织出现了大量的Ⅱ类抗原,使得这些组织的自身免疫
反应得以发生或加剧。
•
(2)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
•
甲状腺球蛋白、眼晶体、眼葡萄膜色素、精子、脑脊
髓等组织成分,在正常情况下与免疫细胞相隔绝,成 为隐蔽抗原(sequestered antigen),机体对这些抗 原未能建立自身免疫耐受性。 当经受外伤、手术、感染等原因使这些组织损伤,释 放出隐蔽抗原,就可与特异性淋巴细胞接触而启动自 身免疫反应。
•
与Ⅳ型超敏反应有关的自身免疫有;慢性活动性肝炎、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特发性慢性肾小腺皮质功能减退 症(Addison’s病)、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胰岛素 依赖性糖尿病等。近年来发现SLE病人血中的T细胞能
与DNA反应并释放淋巴因子,提示SLE的发病也与Ⅳ型
超敏反应有关
•
(三)自身免疫病的特征及分类 1、特征 自身免疫病的表现复杂多变,但其基本特征有: (1)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随年龄而增高,有遗传倾 向。
(2)能分离纯化特异性自身抗原; (3)用实验动物可复制出针对该抗原的相应抗体;
(4)在患病动物的同一组织中观察到与人类相似的病理
改变。免疫病同时存在。
1963年Mackay又提出临床较实用的判定标准,
目前已广泛采用:
(1)血清中有高水平的丙种球蛋白(大于15g/);
(2)血清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
功能紊乱,使内稳态失去平衡。 这种不平衡现象常常是由于物理、化学、感染、遗
•
传和神经内分泌等因素单独或综合作用的结果。
•
(1)胸腺的发育和功能异常 胸腺是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是T细胞分化、发育 的场所,与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
•
(2)禁忌细胞克隆复活
在胚胎期间与自身成分接触的T、B细胞受到破坏或 抑制,成为“禁忌细胞克隆”。一旦自身稳定机制 失调或这些细胞克隆发生突变,就可能恢复与自身 成分的反应能力,导致一系列自身免疫过程。
•
1、Ⅱ型超敏反应的作用
•
与Ⅱ型超敏反应有关的自身免疫病有:自身免疫
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 免疫性(桥本氏)甲状腺炎、毒性甲状腺肿 (Grave’s病),重症肌无力、抗肾小球基底膜性 肾炎等。
•
其损伤机理可能有几种类型: (1)自身抗体与相应的细胞膜表面抗原结合,并激 活补体系统而引起细胞破坏和溶解,如自身免疫性 溶血性贫血;
(一)自身免疫的发生机制
•
免疫耐受性的终止或破坏,是自身免疫发生的机 制。 概括起来可分为抗原因素及免疫系统因素两大方 面,此外,遗传及神经内分泌在自身免疫发生过 程中也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
• •
1、抗原的作用 自身组织抗原性的改变或修饰以及外来抗原物质的 作用,均可使自身耐受破坏而发生自身免疫。
•
•
(二)身免疫病的组织损伤机制各不相同, 有些自身免疫病的组织损伤是由多种机制共同作用 的结果。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与自身免疫病的 组织损伤机制密切相关。其中以第Ⅱ、Ⅲ、Ⅳ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