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对于拥有五千年华夏悠久历史的中国而言,自古就涉及到了战斗,涉及到了军事,渐渐形成的军事思想为现代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
从工人化、机械化的战斗到信息化、科学化的战斗,都需要拥有军事思想的指挥。
何为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斗、军队和国防问题的理性熟悉,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阅历总结和理论概括。
不同队级、国家或政治集团所拥有的军事思想可能不同。
同一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或进展阶段也有区分。
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思形态,既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始终绚烂的奇葩。
中国古代战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籍之多,堪称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进展水平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进展与成熟1.夏、商、西周时期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今战斗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从古代兵书的记载和出土的文物来看,夏朝前期石器、木棒是主要的作战工具。
夏朝后期青铜器渐渐演替了那些最古老的作战工具。
可由于身披青铜盔甲、手执青铜武器,步行作战特别困难,所以车战是主要的作战方式。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斗,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抵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
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
到商代以后,作战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峻管理。
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
通过这一时期的战斗实践,人们已初步熟悉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实的唯物主义观念。
此时,人们对于战斗的熟悉处于低级阶段,反映这一时期的军事理论文献有《尚书》、《军志》、《军政》。
虽然已消亡或存在只言片语,但已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关于作战指导的理性原则。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变分析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变分析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其思想和实践对于中国历代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可以说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向外拓展的过程。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变分析。
1.从战争形态分析军事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的战争形态主要有战国时的“百战之地”、秦汉时的“东征西讨”、唐宋时的“防御为主”、元明清时的“边塞防御”等。
在不同的战争形态下,军事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为争夺霸权,长期战争一直在持续着。
这时期军事思想强调“奇正相生”,即在保持正规军形式不变的同时,要灵活运用奇谋和特殊战术,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孙子兵法》的问卷战和草木皆兵的思想,就是显著的代表。
秦汉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诞生了,也因此,武装力量在统一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时期的军事思想强调对外扩张,遵循“开拓疆土,奖励功勋”的原则。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孟子》中的“兵不厌诈”。
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此时期的军事思想转向了“防御为主”,逐渐形成了“以经略文治、主攻文攻”的思想。
也就是说,唐宋时期的人们认识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稳定安全的前提,重视用文化、教育、经济手段来构建防御体系。
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是《武经总要》。
元明清时期,中国的边疆防卫战争持续不断,此时的军事思想强调边塞防御。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武儒绘说》。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所萌芽和发展的起点均始于战争形态的“百战之地”,而在其他的时期中,军事思想亦不断进行着发展和演变,以支撑着不同时期中的战争形态。
2.从兵法书籍分析军事思想的演变在中国古代,军事兵器、军事思想和文化紧密相连,主要体现在古代兵法书籍中。
兵法书籍在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以及制定作战策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战争观.将帅修养治军.战略战术、战争其他保障理论等。
1.战争的起因性质和作用(1)战争的起因。
《吴子兵法》认为“一日争名,二日争利,三日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引起战争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争夺霸主地位。
二是争夺土地、财产和人口。
三是积恨深怨。
四是国家发生了内乱。
五是国家发生了饥荒。
《吴子兵法》虽然未能揭示战争的本质,但对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战争起因的归纳、论述是非常精辟的。
(2)战争的性质。
《吴子兵法》指出“一日义兵,二日强兵,三日刚兵,四曰暴兵,五日逆兵。
”唧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势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王震怒而出师的军队叫刚兵:悖理贪利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乱民疲,兴师动众而出的军队叫逆兵。
虽然没有明显的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但已经明确指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的界线。
(3)战争的作用。
《尉缭子》指出:“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即认为战争的作用是镇压暴乱制止不义行为。
《司马法》提出以战止战的思想,指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意思是杀掉坏人,保护好人,杀人是可以的;进攻其国,解放其民,进攻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开战,也是可以的。
2.战争与政治、经济主观指导的关系(1)战争与政治。
《司马法》指出“以义治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争,不出于中人。
”即采用合于正义的措施治理国家,是正常的方法,如用正常的方法达不到目的就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手段是用战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是以和平方式表达出来的。
《孙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尉缭子》指出:“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
”他们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战争与经济。
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是以巨大的物资消耗为代价的。
《孙子兵法》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悠久而丰富,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在保护国家安全和战胜敌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这些古代军事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军事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始于孙子兵法的战争哲学孙子兵法被视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作。
孙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的观点,如“胜之千里外,诸葛亮之心也”、“兵不厌诈”等。
这些观点既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强调了计谋和智慧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在战争中要充分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扬长避短,制定优势的战略和战术。
二、兵家六韬的用兵之道兵家六韬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文献。
它由六篇著作组成,包括《奇计篇》、《九变篇》、《虚实篇》、《行军篇》、《地形篇》和《军争篇》。
这些篇章囊括了用兵之道的各个方面,如间谍战术、军事变化、虚实之学等。
兵家六韬注重战略和战术的灵活运用,提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它对后来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孙膑兵书的理论总结孙膑兵书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奠基之作。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通过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组织、军事训练和指挥战斗的理论。
他强调了军事组织和纪律的重要性,提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观点。
孙膑兵书为后来的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三十六计的智慧战略三十六计是一本汇集了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文献。
它将各种战略技巧和智慧总结成三十六条,包括“瞒天过海”、“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
三十六计的思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迂回性,主张在战争中运用策略和智慧取得胜利。
三十六计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诸子百家的军事思想除了以上几位军事理论家,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学派也对军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墨子提出了“非攻”的思想,强调和平解决争端;荀子强调道德和教化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韩非子提倡中央集权和军队组织的改革。
古代中国的战争军事思想和战争制度

古代中国的战争军事思想和战争制度在古代中国,战争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战争是必须的,而战争的胜利也是国家命运的决定因素之一。
因此,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战争和军事思想的传统。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战争军事思想和战争制度。
一、古代中国的战争思想先秦时期,孔子提出了"非以战争止战争"的观点。
这意味着,战争应该是一种最后的手段,而且不应该轻易使用。
为了避免战争,孔子主张通过仁慈、礼仪和教育来影响人们。
但是,孔子的观点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并不一致。
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然而,在若干年后,荀子提出了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进行战争的观点。
因此,先秦时期的战争思想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在汉朝,战争思想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
班固在他的《汉书》中写道,"千古一帝,不可忘本。
养亲民以待外之日,备无民以防内之患。
"这个观点表明,他相信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要靠战争,也要靠内部的管理和经济发展。
因此,汉朝采取了很多经济和文化政策,以加强国家的实力。
二、古代中国的战争制度早在夏朝,中国就开始了战争。
在夏商周时期,军队组织和战争制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比如,在周朝,军队的组织方式已经较为严谨。
在战争中,军队由将军指挥,战斗用的军器都要事先准备好,然后按照队列的顺序一步步前进。
同时,也有许多战斗技巧和战争策略被创造出来。
到了春秋时期,战争制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因为春秋时期处于一种诸侯割据的状态,因此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各个国家要维护自己的领土和利益,以保证自身的生存。
为此,各国纷纷进行了改革,整顿军队,增强战斗力。
战争中最重要的就是军队的组织和装备。
战争时军队通常是根据阶级地位分为不同的兵种。
各个兵种都有专属的的装备和任务。
比如,步兵通常是负责贴近敌军,用长矛或战斧攻击敌人。
而骑兵则是用马术优势追击敌人和进行突然攻击。
军事理论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要

蜀军 秭归
宜昌
夷陵
夷水(清江)
枝城
吴军
备战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 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 所不可攻也
全民皆兵 —— 瑞士
面积:41300平方公里 人口:625万人
兵力: 常规军 3500人
瑞 48小时可动员50万人 士
600年无战争
善战
《孙子兵法》的核心
是以谋略制胜的用兵思想
(1)庙算制胜
2、《武经七书》包括哪几部著作?其作者 是谁?
3、《孙子兵法》的影响有哪些?
4、《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
5、《孙子兵法》中主要提出了哪几个 谋略制胜思想和作战用兵原则?
(智、信、仁、勇、严)
《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
1、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2、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战争指导思想。 4、“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 5、因情用兵的作战思想。 6、奇正相生的辨证思维方式。 7 、选贤任能的用将之道。
1、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战争支柱——以仁为本。 战争准则——师出有名。
四、研究《孙子兵法》的现实意义
(二)古为今用,使之成为民族奋发向上的推进器
1、要学会运用孙子的思想和方法来观察现实斗争, 正确认识形势,保持清醒头脑。 2、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寻找“未战先胜”之良策。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
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
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
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
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
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
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

简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主要表现为战略思想、军事技术思想和军队纪律思想三个方面。
战略思想是指军事指挥人员在确定作战目标、制定作战计划、进行战术指挥等方面的思考和决策。
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以孟子、荀子的思想为代表。
这些思想认为,军事行动应该从宏观战略出发,而非仅仅依靠兵力优势。
军事技术思想是指军事人员在制造、使用武器装备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古代的军事技术思想以《孙子兵法》为代表。
《孙子兵法》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战术建议,如军队的编制、布阵、攻城等。
军队纪律思想是指军事人员在管理军队纪律方面的思考和决策。
中国古代的军队纪律思想以《吕氏春秋》为代表。
《吕氏春秋》记载了许多有关军事纪律的规定,如军官的任免、军人的奖惩等。
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孙子兵法》在日本 “兵学经典”
“世界第一兵书” “百世兵家之师” “东方兵学的鼻祖”
21
德皇威廉二世: “早二十年读《孙子兵法》,
就不至于遭受亡国之痛苦了”。 蒙哥马利建议将《孙子兵法》 作为世界军事教材
22
B·H·利德尔·哈特: 这本著作堪称兵法之精华,在过去所
有的军事思想中,唯有克劳塞维茨可以与 孙子相提并论,然而它著书立说的时间虽 然比孙子晚二千年,但它在观点上都比孙 子落后,而且有些观点已经过时,相比之 下,孙子看问题更加敏锐更加深刻,它的 学说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37
英国
北海 荷 兰
比
德
利
时
国
法国
巴黎
38
英国
北海 荷 兰
敦刻尔克 比 利
B
德
时
国
A
法国 总兵力 坦克 飞机 火炮
联军
巴黎
108 3100
2372 14500
德军 141 2445 3960 7378
C
39
庙算取胜 ……多算胜,少算不胜, 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 之,胜负见。
现代军事思想
4
二、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军事思想发展的基本规律为: 1军事思想的发展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关 系为前提 2军事思想的发展依赖于军事实践特别是战争 实践 3军事思想在激烈尖锐的相互对抗竞争中发展 4军事思想在继承和借鉴优秀成果中发展 5军事思想在与哲学思想的相互促进中发展
5
6
7
8
23
詹姆斯·克拉维尔: 我真诚地相信,如果我们近代的领导人 研究过这部天才的著作,猪湾登陆就不会 发生,越南战争就不会是那种打法,伊朗 人质的惨剧就不会出现,我们就不会有朝 鲜战争的失败,大英帝国也不会解体;而 且完全有可能,两次世界大战会予以避免
24
詹姆斯·克拉维尔: ……我希望把孙子兵法列为自由世界所 有现役官兵、政府官员、大中学生的必 读之作。如果我是统帅,或者当上总统 我还要更进一步:我要用法律的形式规 定,全体军官,特别是全体将官,每年 都要参加两次《孙子兵法》考试,及格 线定为95分,考试不及格的立即自动罢
战”。
69
蜀军 秭归
宜昌
夷陵
夷水(清江)
枝城
吴军
70
备战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 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 有所不可攻也。
71
135-140m 170
湖北
宜昌
三峡大坝 枝城
荆州
湖南
72
思考题: 一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二 《武经七书》是哪几本? 三 孙子的“五事”指的是什么? 四 孙子的主要军事观点是什么?
11
公元前770--前221年(春秋 战国) 奴隶-封建
《 《孙孙子膑兵兵法法》》原、《因《吴尉子:缭》子、》《、司《马六法韬》》、 1、社会变革 2、 战争频繁 3、 文化普及 4、 诸候重视
12
特点: 1、 形成比较完整的战争观 2、 总结出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 3、 总结出一套治军之道
13
《武 经 七 书》
3
(二)军事思想的特征 • 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 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军事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 军事思想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三)军事思想的分类 • 按阶级来划分:奴隶主阶级军事思想、封建地主阶级军事
思想、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和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 按国家划分:外国军事思想和我国军事思想 • 按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划分: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
《火攻》《用间》 地形应用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63
《军争》《九变》 《行军》《地形》《九地》
《火攻》《用间》
选择作战地区 陷之死地然后生
64
《军争》《九变》 《行军》《地形》《九地》
《火攻》《用间》 火攻战法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65
《军争》《九变》 《行军》《地形》《九地》
《火攻》《用间》
34
第一篇 《计》 五事、七计 诡道、庙算
35
五事七计
五事:道、天、地、将、法
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 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36
诡道取胜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 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 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 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 而劳之,亲而离之。
60
《军争》《九变》 《行军》《地形》《九地》
《火攻》《用间》 随机应变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 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61
《军争》《九变》 《行军》《地形》《九地》
《火攻》《用间》 行军、驻扎安营、相敌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62
《军争》《九变》 《行军》《地形》《九地》
43
战而胜之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 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 能而君不御者胜。
44
不战而屈人之兵 战而胜之
知彼知已
相敌 用间
45
济南
莱芜
临沂
徐州
46
《形》《势》《虚实》 “形”是运动的物质 “势”是物质的运动 “虚实”是形势运用
47
第四篇 《形》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 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 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 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
40
地中海
埃 及
叙 利 亚
加沙 以
约
色
列
旦
沙特
41
第二篇 《作战》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速战速决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
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
是谓胜敌而益强
42
第三篇 《谋攻》
战争目的:“兵不顿而利可全”
——不战而屈人之兵 ——战而胜之
53
平壤
仁川 汉城
美
韩
群山
军
54
麦克阿瑟:
至于各位所列举的缺点,却正是 取得奇袭效果的理由所在,因为 敌方的司令官一定没有料到我们 竟会这样进行鲁莽的作战,奇袭 是战争中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55
第六篇《虚实》 李世民:致“人朕而观不诸兵致书于,人无出孙
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
实》。” 避实击虚 勇强治饱逸众有备为实 怯弱乱饥劳寡不虞为虚
75
1、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体系得到确立
萌芽(15和16世纪): 马基雅弗利为的《论军事艺术》
高潮(17-18世纪 ): 拿破仑的战争艺术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
76
2.、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宣告诞生
针对1848-1849年,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以 及19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地的战争和武装起义, 马恩及时总结了无产阶级的斗争经验应用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了军事问题的认识论 和方法论的科学原则,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 理论,建立了关于城市工人武装起义、无产阶级 军队和人民战争及其张略战术原则的学说,为无 产阶级军事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免,并不准上诉……
25
曹操: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
武所著深矣”。
茅元仪: “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
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26
孙中山:
“就中国的历史研究, 2000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 那十三篇兵书,便成为中国 的古代哲学。”
27
毛泽东:
“前买回的书,大多不合用, 我要的是战略和战役的书, 特别要买一本《孙子兵法》”。
28
刘伯承在军事学院讲授孙子兵法 1989年后有五次孙子兵法研讨会
29
文学家:“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 哲学家:“人生的哲学” 政治家:“政治秘诀、外交教科书” 医学家:“治病之法尽之矣” 商人和管理学家:必读教材
30
跨时代 跨国界 跨领域 杰出之作
31
二、孙子兵法
(一) (二) (三)
兵法影响
必可胜。
48
胜于易胜
见胜不过众人之智,非善之善 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 之善者也。古之所谓善战者, 胜于易胜也……其战胜不忒, 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 者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49
唐
汉 水
淮水
柏举
蔡
凤台
大 别山
江陵 楚 武 汉 50
山
16
一、发展概况 二、孙子兵法
17
二、孙子兵法 (一) 兵 法 影 响 (二) 孙 子 生 平 (三) 军 事 价 值
18
海湾战争与孙子兵法: 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 一卒,但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 却亲临前线,操纵作战行动, 他就是2500年前中国的孙子。
19
海湾战争与孙子兵法: 因为每一个美国海军陆战军 官的背囊里,都装有《孙子 兵法》的英译本和一盘解释 性的录音带。
一、发展概况 二、孙子兵法
9
一、发展概况 (一)初步形成阶段 (二)趋于成熟阶段 (三)丰富发展阶段
10
公元前21--前8世纪(夏 商 西周) 奴隶社会 特点: 1、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 2、以“刑”和“礼”为治军的基础 3、迷信墨色彩劓明显剕 宫 大辟 4、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指导思想 《军政》 《军治》
79
3、“总体战”理论 代表为德国鲁登道夫的《总体战》 战争具有全民性,主张实施国民经济军事 化,重视统帅在总体战中的作用和战争的 突然性。
江陵 楚 武 汉 51
第五篇《势》
有勇勇有怯谋,势也胆:识过人 “勇怯在谋,强弱在势。谋能 势成,则怯者勇;谋夺势失,则 勇者怯”“故善战者,求之于势, 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