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方主要大国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方主要大国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主要⼤国军事思想(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西⽅主要⼤国军事思想,包括代表著作、思想家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以避免战争为主,认为战争是解决冲突的最后⼿段。

这在孙武所著的《孙⼦兵法》中有集中阐述。

孙武也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乃⾄现代军事思想影响最⼤的军事思想家,被誉为“兵圣”。

《孙⼦兵法》开篇便是“兵者,国之⼤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书中最早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其外⽐较著名的还有《孙膑兵法》作者孙膑,《吴⼦》——作者吴起,《六韬》——旧题周朝的姜尚著,普遍认为是后⼈依托,作者已不可考。

《纪效新书》——作者戚继光,也就是说这是戚继光打⿁⼦的经验总结。

另外再推荐⼀本《周易》(或称《易经》),“要说这本书,那可真算得上是万⾦油,上⾄外星⽣物,天外来客,下到世界⽂明,⼈类前途,都可以从这本书⾥推出来,反正随你去读。

”——出⾃《明朝那些事⼉》,据此书说明朝另⼀位抗倭名将俞⼤猷就在《周易》中领悟了所谓百万合⼀之兵法(虽将百万,可使合为⼀⼈也)。

值得⼀说的是俞⼤猷有可能最早提出了海战的⼤炮巨舰理论,其所著的《正⽓堂集》明确指出:“海上之战⽆他术,⼤船胜⼩船,⼤铳胜⼩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已。

”另外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的著作中可能也有关于军事⽅⾯的论述,据说⽇本海军⼤将东乡平⼋郎和⽇本江户末期思想家,兵法家佐久间象⼭都是他的粉丝。

西⽅主要⼤国军事思想最开始主要受普鲁⼠军事思想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影响,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的就是要战胜敌⼈、打败敌⼈,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种盲⽬的⾃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种⾃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种纯粹的理智⾏为。

这三个⽅⾯,分别主要同⼈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

克劳塞维茨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

[原创]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

[原创]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

1.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有哪几方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战争的指导思想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1.先发制人2.速战速决3.力争主动4.集中兵力5.出其不意6.奇正互变7.兵贵其和8.先戒为宝治军如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1.将帅修养2.以治为胜3.教戒为先2.《孙子兵法》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一、揭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二、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

三、提出了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核心的一系列作战原则。

四、反映了战争问题上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

3.简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

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

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

另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对于拥有五千年华夏悠久历史的中国而言,自古就涉及到了战斗,涉及到了军事,渐渐形成的军事思想为现代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

从工人化、机械化的战斗到信息化、科学化的战斗,都需要拥有军事思想的指挥。

何为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斗、军队和国防问题的理性熟悉,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阅历总结和理论概括。

不同队级、国家或政治集团所拥有的军事思想可能不同。

同一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或进展阶段也有区分。

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思形态,既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始终绚烂的奇葩。

中国古代战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籍之多,堪称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进展水平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进展与成熟1.夏、商、西周时期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今战斗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从古代兵书的记载和出土的文物来看,夏朝前期石器、木棒是主要的作战工具。

夏朝后期青铜器渐渐演替了那些最古老的作战工具。

可由于身披青铜盔甲、手执青铜武器,步行作战特别困难,所以车战是主要的作战方式。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斗,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抵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

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

到商代以后,作战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峻管理。

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

通过这一时期的战斗实践,人们已初步熟悉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实的唯物主义观念。

此时,人们对于战斗的熟悉处于低级阶段,反映这一时期的军事理论文献有《尚书》、《军志》、《军政》。

虽然已消亡或存在只言片语,但已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关于作战指导的理性原则。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悠久而丰富,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在保护国家安全和战胜敌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这些古代军事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军事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始于孙子兵法的战争哲学孙子兵法被视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作。

孙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的观点,如“胜之千里外,诸葛亮之心也”、“兵不厌诈”等。

这些观点既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强调了计谋和智慧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在战争中要充分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扬长避短,制定优势的战略和战术。

二、兵家六韬的用兵之道兵家六韬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文献。

它由六篇著作组成,包括《奇计篇》、《九变篇》、《虚实篇》、《行军篇》、《地形篇》和《军争篇》。

这些篇章囊括了用兵之道的各个方面,如间谍战术、军事变化、虚实之学等。

兵家六韬注重战略和战术的灵活运用,提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它对后来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孙膑兵书的理论总结孙膑兵书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奠基之作。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通过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组织、军事训练和指挥战斗的理论。

他强调了军事组织和纪律的重要性,提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观点。

孙膑兵书为后来的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三十六计的智慧战略三十六计是一本汇集了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文献。

它将各种战略技巧和智慧总结成三十六条,包括“瞒天过海”、“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

三十六计的思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迂回性,主张在战争中运用策略和智慧取得胜利。

三十六计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诸子百家的军事思想除了以上几位军事理论家,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学派也对军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墨子提出了“非攻”的思想,强调和平解决争端;荀子强调道德和教化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韩非子提倡中央集权和军队组织的改革。

第一节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ppt课件-精选.doc

第一节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ppt课件-精选.doc

第一节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ppt课件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述二、《孙子兵法》简介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 , 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一)古代军事思想的含义形成于夏商西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至前清时期(二)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 1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期)公元前 21 世纪-前 771 年以车战为主体的作战思想以天命观为核心的战争观以礼和刑为治军基础主要军事文献:《军志》、《军政》周制五刑墨刑(黥 qing 面): 1000 条劓 yi 刑(割鼻): 1000 条剕fei 刑(断足): 500 条宫刑(去势): 300 条大辟(杀头): 300 条期而后至者大辟 300 条之一斩斩2 2 、春秋战国时期(成熟期)公元前 771 年-前 221 年频繁的战争实践和活跃的学术气氛,使许多代表封建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不断涌现。

军事论著比较全面、深刻地从战争论、治兵论、用兵论及研究战争的方法论等方面探讨了军事活动规律。

也标志着其已基本成熟。

军事代表作:《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 年)。

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

公元前684 年,齐桓公派兵攻鲁。

当时齐强鲁弱。

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

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

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

后乘胜追击,直逼齐国国都,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齐鲁长勺之战作战经过示意图图鲁鲁齐齐渤海济水水淄时水水汶水水水泗沂洙成成曲阜长勺临淄泰山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齐鲁长勺之战,既没有武王伐纣的气势,也没有宣王南征的规模,是一次诸侯之间规模不大的战争。

但它却在政略、战略和策略上体现了古代一些可贵的军事辩证法思想,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

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略思想

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略思想

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略思想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军事与战略思想。

这些思想凝聚了众多智慧和经验,对中国军事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的军事与战略思想进行探究与阐述。

第一部分:早期古代军事思想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

在这一时期,战争与边界的防守对于国家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军事思想开始逐渐发展和系统化。

在夏朝,人们开始提出“上兵伐谋”的战略观念,强调谋略的重要性。

商朝时期的文殊战略,则思考了合纵连横和以少胜多的策略思想,用尖锐的兵器攻击破甲柄而取胜。

到了周朝,商鞅推行变法,重兵如山的思想开始兴起,让威力强大的军队成为统治力量的基石。

第二部分:战国时期的军事思想战国时期是中国军事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战争频繁,各个国家为争夺霸权不断进行冲突。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杰出的军事思想家,例如孙子、吴起、孟子等。

孙子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其中提出了“待敌者闲,逸待劳输”,“以逸待劳,以疲待敌”的思想,旨在强调战争中的灵活应对和巧妙运用战略。

吴起则强调了合纵连横的思想,提出了“通权达变”、“内外二机”等策略,以此来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局,实现统一和稳定。

另外,孟子的“兼爱非攻”和“克己复礼”等观念,虽然暂时无法直接运用于军事战略,但却对塑造士兵风纪和士兵情绪的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部分:秦汉时期的战略思想秦朝及西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又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个时期以集中力量进行统一的国家战争为主要特征。

在秦朝,秦始皇将军事思想与组织管理相结合,提出了重视兵器装备、推行坚壁清野等战略原则。

这些思想使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大帝国。

而在西汉时期,战略思想的核心是“身体力行”,汉武帝追求“胜敌逐北”的政策,并加强军事装备和队伍管理,为汉朝辉煌的军事成就奠定了基础。

第四部分:三国时期的军事思想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三国鼎立的局势促使各国家提出了各自独特的战略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11
晋 楚 城 濮 之 战 作 战 经 过 示 意 图



五鹿
上军 下军


城濮 有莘
中军
敛孟


楚丘


水 睢
陶丘


商丘
12

春 秋 战 国 渐 成 熟
军事思想代表作
《孙子》《吴子》《孙膑兵法》 孙子》《吴子》《孙膑兵法》 》《吴子》《孙膑兵法 《司马法》《六韬》《尉缭子》 司马法》《六韬》《尉缭子》 》《六韬》《尉缭子
31
济南 莱芜
临沂
徐州
32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
而屈人之兵, 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 必以全争于天下, 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 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就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国君, 就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国君,对 待战争问题要慎重, 待战争问题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 警惕) 警惕)
24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
不是对国家有利, 不战”(不是对国家有利,就不要采取军事 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随便用兵,不处 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随便用兵, 在危急紧迫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开战)。 在危急紧迫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开战)。
13
发 展 时 逢 秦 五 代
(三)丰富和发展阶段
1、时间: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我国经 历了秦、汉、晋、隋、唐五个朝代,是封建社会 发展的上升阶段。 2、战争特点:秦国统一天下以后,进入了以铁 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 现了新的军种——舟师水军。 3、军事思想:一是战略思想趋向成熟、完善诸 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战略决策的一代楷模; 二是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其中 汉初出现的《黄石公三略》和后来的《李卫公问 对》等,都是传世的重要著作。

第4讲中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1)

第4讲中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1)

中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
三、我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主要特征及基本内容 1.战争的起源和性质问题 2.战争与政治 3.战争与经济 4.战争与主观指导 5.将帅修养 6.治军 7.战略战术 8.其他制胜保障
战争的起源和性质问题
争名、争利、积恶、内乱、因饥
——《吴子兵法》
战争的实质:战争是政治通过暴力手 段的继续,是解决阶级之间、民族之间、 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最高形式。
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益柔。
中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
《武经七书》是我国古 代军事著作的精华,包 括《孙子》、《吴子》、 《司马法》、《尉缭 子》、《六韬》、《三 略》和《唐李问对》七 部兵书。
三十六计
走为上: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偷梁换柱:频其更阵,抽其颈旅,待其自败, 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 阴,太阳。 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 有变。刚中柔外也。
中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
一、产生、形成、成熟及发展
(一)产生: 夏商
石刀、石戈、骨镞 铜戈、铜钺、玉戈
(二)形成:西周
《军志》、《军政》
(三)成熟:春秋战国 《武经七书》
(四)发展:秦至清 (五)中国近代军事思想Βιβλιοθήκη 戟中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
二、我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代表作
1. 孙子兵法 2. 吴子兵法 3. 司马法 4. 孙膑兵法 5. 尉缭子 6. 六韬 7. 三略 8. 李卫公问对 9. 武经七书
中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
七孔石刀
中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
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骨镞
中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近代军事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六韬》(战国:吕尚) 六韬》 战国:吕尚)
传说姜太公子牙( 传说姜太公子牙(助武王灭商纣的功 臣),与周文王、周武王对话形式编 ),与周文王、 与周文王 成六韬: 成六韬:
文韬—论充实国家力量及战争准备; 文韬—论充实国家力量及战争准备; 武韬—论军事战略; 武韬—论军事战略; 龙韬—论军事布局和指挥; 龙韬—论军事布局和指挥; 虎韬—论宽阔地域作战战术; 虎韬—论宽阔地域作战战术; 豹韬—论狭窄地域作战战术; 豹韬—论狭窄地域作战战术; 犬韬—论军队协同战术。 犬韬—论军队协同战术。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
一、概述: 概述: (一)军事思想 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 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时期( 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时期(公 元前21世纪至1840年 的军事理论。 元前21世纪至1840年)的军事理论。 21世纪至1840
(4)冷热兵器并用的军事理论形成: 冷热兵器并用的军事理论形成: 元末,热兵器出现——火药、 元末,热兵器出现——火药、火器装备部 ——火药 队。 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 《车营扣答合编》(明:孙承宗) 车营扣答合编》 孙承宗
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
(1)火力准备与短兵相接相结合的作战方法 (戚继光); 戚继光); (2)疏散队形,灵活机动的作战阵式; 疏散队形,灵活机动的作战阵式; (3)将帅主要任务不是亲自冲杀,而是组织 将帅主要任务不是亲自冲杀, 指挥的理论。 指挥的理论。
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
(1)形成较完整的战争观; 形成较完整的战争观; 战争的实质:“争名”、“为利”、 战争的实质: 争名” 为利” “为义”、“为忿”; 为义” 为忿” 义战、不义战。 义战、不义战。 (2)朴素的战争致胜因素——“五事七计”; 朴素的战争致胜因素——“五事七计” —— (3)提出了一系列战争指导原则: 提出了一系列战争指导原则:
3、个人勤奋: 个人勤奋: (三)扶吴破楚,功勋卓著 扶吴破楚, 1、公元前512年,灭钟吾国、徐国之战; 公元前512年 灭钟吾国、徐国之战; 512 2、公元前511年,三师肆楚克养之战; 公元前511年 三师肆楚克养之战; 511 3、公元前508年,吴楚豫章之战; 公元前508年 吴楚豫章之战; 508 4、公元前506年,破楚入郢之战。 公元前506年 破楚入郢之战。 506
(五)《尉缭子》(战国:尉缭) 尉缭子》 战国:尉缭)
梁惠王时人,成书约公元334年 梁惠王时人,成书约公元334年。 334 主题:论治军、严军制。 主题:论治军、严军制。
(六)《黄石公三略》(秦汉:黄石公 黄石公三略》 秦汉: —圯上老人) 圯上老人)
传授张良(张子房)兵书 传授张良(张子房) 上略—论治国方略; 上略—论治国方略; 中略—论帝王仁政; 中略—论帝王仁政; 下略—论治军原则。 下略—论治军原则。
步、骑、水兵协同作战,指挥艺术较 水兵协同作战, 高,如“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3)战略防御思想趋于完善: 战略防御思想趋于完善: 提出了固边与睦邻结合的防御思想; 提出了固边与睦邻结合的防御思想;筑 长城,修驰道, 长城,修驰道,重兵戌边等重大防御措 施。
(4)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得到发展: 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得到发展: 如:政治与军事关系、民众与士卒关 政治与军事关系、 系、刚柔关系、虚实关系、奇正关 刚柔关系、虚实关系、 系、攻守关系等。 攻守关系等。
3、进一步发展时期——公元前3— 进一步发展时期——公元前3 ——公元前 10世纪 ——五代 五代) 10世纪 (秦——五代) 主要著作:《黄石公三略》、 主要著作: 黄石公三略》 《李卫公问对》等。 李卫公问对》
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
(1)形成较完整的学术体系; 形成较完整的学术体系; (2)战略思想有较系统的发展:谋略结 战略思想有较系统的发展: 合、战争与政治结合,如《隆中对》 战争与政治结合, 隆中对》 (孔明); 孔明);
(2)开办武学,设立武举,发展军事教育。 2 开办武学,设立武举,发展军事教育。 (3)积极防御,远程奔袭,积极进攻的战 积极防御,远程奔袭, 略思想进一步发展: 略思想进一步发展:
• 守中有攻,积极防御思想(岳家军大破金兵); 守中有攻,积极防御思想(岳家军大破金兵); • 声东击西、长途奔袭思想(元:成吉思汗); 声东击西、长途奔袭思想( 成吉思汗); • 收民心,广积力,积极进攻思想(明:朱元璋、 收民心,广积力,积极进攻思想( 朱元璋、 李自成)。 李自成)。
(四)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战争性质和战争胜负因素的理论 “义战,不义之战”;“五事七计” 义战,不义之战” 五事七计”
2、关于战争谋略和战法的理论 “谋攻为上”、“不战而胜”、 谋攻为上” 不战而胜” 制胜” 协同作战” “出奇 制胜”;“协同作战”、 重兵戌边” “战略防御”、 “重兵戌边”。 战略防御”
3、关于治军的理论 “严军制”、“将帅修养”、“文治武理” 严军制” 将帅修养” 文治武理” 4、关于战争保障的理论 因粮于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粮于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二、“武经七书”简介: 武经七书”简介:
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年间,颁布 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年间, “武经七书”为武学必读书。 武经七书”为武学必读书。
(二)《吴子兵法》(战国:吴起) 吴子兵法》 战国:吴起)
魏国人(公元前440—381年),政治家、 魏国人(公元前440—381年),政治家、 440 政治家 军事家。 军事家。 六部分:图国、料敌、治兵、论将、 六部分: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 变、励士。 励士。
(三)《司马法》(战国:司马穰苴) 司马法》 战国:司马穰苴) 战国初齐国大司马,(生卒不祥) 战国初齐国大司马,(生卒不祥) ,(生卒不祥 五部分: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 五部分: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 用众。 用众。
4、完善化、体系化时期——公元960 完善化、体系化时期——公元960 ——公元 ——1840年(宋、清前期) ——1840年 1840 清前期)
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
(1)军事理论研究体系化 兵书数量多、门类全,共1815种,占中 兵书数量多、门类全, 1815种 国古代兵书的70%。 国古代兵书的70%。 70%
(七)《李卫公问对》(唐:李靖) 李卫公问对》 李靖)
与唐太宗李世民问对论兵, 与唐太宗李世民问对论兵,上中 下三卷 。
三、杰出的大军事家——孙武 杰出的大军事家——孙武 ——
历史契机, (一) 历史契机,军旅世家
孙武家谱: 孙武家谱: (陈) (齐) 内乱奔齐 陈完 田完 — — 田须无 田无宇 孙驰 孙明 孙敌
未战先算,计必先定; 未战先算,计必先定; 不战而胜,谋攻为上; 不战而胜,谋攻为上;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智力结合,出奇制胜; 智力结合,出奇制胜; 我专敌分,速战速决。 我专敌分,速战速决。
(4)提出了较系统的治军理论 凡兵,制必先定; 凡兵,制必先定; 凡胜,备必先具; 凡胜,备必先具; 用兵之法,教戒为先; 用兵之法,教戒为先;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文治武理)。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文治武理)。
(3)“礼”、“刑”治军:“礼”—— 治军: 上下有序、 上下有序、“刑”——治众规范。 ——治众规范。 治众规范 车结合的作战形式和方法。 (4) 步、车结合的作战形式和方法。
2、基本成熟时期——公元前8—— 基本成熟时期——公元前8 ——公元前 前3世纪(春秋战国) 世纪(春秋战国) 主要著作: 孙子》 主要著作:《孙子》、《吴子》、《司马 吴子》 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 孙膑兵法》 尉缭子》 韬》等。
(一)《孙子兵法》(春秋:孙武) 孙子兵法》 春秋:孙武)
公元前523年 公元前523年,田氏联合“十年面壁,潜 失败,孙武为避嫌,离齐奔吴, 十年面壁, 心著书” 成兵书13篇 心著书”,成兵书13篇,由伍子胥推荐见吴王阖 13 闾(公元前512年),吴王授予将,开始其军事 公元前512年),吴王授予将, 512 吴王授予将 生涯。 生涯。
2、家庭条件: 家庭条件: (1)田桓采用税赋制变井田奴役制,“大斗 田桓采用税赋制变井田奴役制, 借出,小斗收进,大秤分出,小秤收入” 借出,小斗收进,大秤分出,小秤收入” 办法,民众归附,建立封建制。 办法,民众归附,建立封建制。
(2)田书(齐国大夫)攻莒有功,帝王封 田书(齐国大夫)攻莒有功, 地赐姓(田改孙),公元前485年 地赐姓(田改孙),公元前485年, ),公元前485 杀奴隶主齐尚公,夺取齐国政权, 杀奴隶主齐尚公,夺取齐国政权,建 立封建制度。 立封建制度。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发展的四个历史 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 时期及概况: 时期及概况: 1、初步形成时期——公元前21—前8世纪 初步形成时期——公元前21— ——公元前21 (夏、商、西周) 西周) 主要著作: 军志》 主要著作:《军志》、《军政》 军政》
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
(1)明确提出了军事三职能:一是维护本阶 明确提出了军事三职能: 级统治;二是镇压奴隶反抗; 级统治;二是镇压奴隶反抗;三是抵御 外族入侵和对外扩张。 外族入侵和对外扩张。 (2)天命论的战争观:“天行罚”、“胜败 )天命论的战争观: 天行罚” 天命” 乃由 天命”。
田桓 战莒有功 封地赐姓 田书 孙书
四族谋乱 孙冯 孙武 —(吴孙子) (吴孙子)
(齐) 孙膑(齐孙子) 孙膑(齐孙子)
(二)避患深居,潜心著书(公元前523—512年) 避患深居,潜心著书(公元前523—512年 523
1、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 齐(姜尚的封地)管仲任相多年,军事 姜尚的封地)管仲任相多年, 政治遗产丰富,正处社会大变革时期, 政治遗产丰富,正处社会大变革时期, 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齐国领先。 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齐国领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