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上教版第七册美术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上教版第七册美术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上教版第七册美术教案

上教版(第七册)美术教案

色彩的明度

教学目的:感受色彩美。上教版(第七册)美术教案色彩的明度

认识同一种颜色的特点。

用深浅不同的颜色作一幅画。上教版(第七册)美术教案色彩的明度

难点重点:认识色彩明度变化。

作画时明度对比的利用。

准备:颜料、毛笔、铅笔。色彩的明度上教版(第七册)美术教案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画单色画色彩的明度。

让学生辨别不同颜色。

再出示新课内容。

问学生什么颜色。

请学生辨别。

同样请学生辨别。

加白与加黑,(还可以加水)

学生思考并回答。

变深则加上本身深的颜色。

画夜景

教学目的:感受节日夜景的美。

熟悉水彩色的性能。

用蜡笔水彩画的方法画夜景。

教学难点重点:学习蜡笔水彩画的方法。

色彩并置。

准备:颜料、水杯、调色盘、毛笔、蜡笔。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个新的画种。

先请学生看书中作品,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水彩色、蜡笔)继续刚才的提问:哪些是蜡笔,哪些是水彩。

用上述两种工具如何画出的呢?

提醒思考方式:先用……后用……

为什么用这样的顺序?

利用蜡笔的不透水性。

教学生画夜景:

注意要留出水彩色涂处。

苏少版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1 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 第一课时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本课探讨的重点是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独特艺术传统。精选的十幅作品,均为中国历代优秀的人物画作品。分别以“以形写神、再现场景、表达感受、隐喻现实、见证历史”为标题,从写实、写意等角度予以介绍。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了解人物画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本课安排为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介绍中国古代人物画作品。以故事导入,在“七步诗人”曹植的梦境中感受画家顾恺之的以形传神的绘画功底;再走进南唐大臣韩熙载的家,引导学生在韩熙载的夜宴中感受南唐末期宫廷官员的生活;最后将梁楷《泼墨仙人图》与前两幅作比较,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两种表现形式(写实与写意),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理解。 第二课时:重点介绍中国近现代人物画作品。从一代绘画大师徐悲鸿的奔马开始说起,感受画家在绘画中的真情寄寓。再通过油画《开国大典》的赏析,回顾那段令中国人民难以忘却并引以为豪的历史。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对中国历代人物画佳作的欣赏,初步了解我国人物画以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特征和传神写照的艺术特色。 2.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发表见解。 3. 情感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感受人物画作品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创造目标:通过欣赏、学习先贤的绘画佳作,希望能继续传承、发扬光大,并古为今用,勇于创新。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内涵。 三、教学准备

冀教版美术教案

第1课我的美术“百宝箱” 教学目标 1. 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出实用、美观的美术“百宝箱”。 2. 在活动中体会设计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等基本特点,渗透设计意识。 3. 培养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在创作中体会设计活动的乐趣。 课前准备课前搜集的一些生活用品或物品图片 教学流程 一、引导主题 从学生感兴趣的童话中的百宝箱故事入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利用谈话法,让学生谈谈平时是怎样保存自己美术作品的,是否有收集美术资料的习惯,收集的资料是怎样整理和保存的,哪些做法有效,还存在哪些不足。 二、引导设计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学习活动的区别。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递进为初步的设计和装饰、组合。 三、提示创作 指导学生进行百宝箱的设计制作。展示教材提供的作品图片或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作品实物引导大家从结构、功能以及选择的材料和装饰特色等角度去分析。还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分析。 如:书包,看看有哪些构造和功能,有哪些独到的设计,这些设计是怎样和其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理解水平,自由选择方法。 四、辅导作品 教师提出百宝箱的使用要求,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将同学们的意见汇总,并引导他们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 进一步明确本课的作业内容,可以像教材提示的那样让学生设计一个“百宝箱”,也可以和平时的教学评价结合起来,单纯地定位在设计制作一个学习档案袋,并提出统一、具体的使用要求。(提示学生设计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五、展示评价 美术“百宝箱”制作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 这样的谈话直接切入教学内容,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也为下面的教学内容做好准备。 根据要求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将同学们的意见汇总,并引导他们进行比较,最后得出切实可行的最佳方案。 第2课奇妙的倒影 教学目标 1、了解对印的方法。 2、能够利用对印的方法,制作出有个性的作品。 3、喜欢对印这种具有独特美感的美术表现形式。 课前准备收集各种有关倒影的图片,水粉色,水粉纸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 出示几幅对称形的图片,欣赏; 2. 请学生说说有什么特点;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用对印的方法把这些美丽的图画印出来!”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模版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一、教学总体目标: 从学生身边环境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观察、记忆、想象表现生活中有特色的环境,体验生活的情趣,提高绘画表现技能,学会装饰,美化生活,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设计、想象、创造的能力。 要求:实际是基础,想象是延伸,教师要用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培养文明、朴素的观念,让学生沿着一个健康、文明的审美轨道创新、开拓,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四大领域:造型?表现领域,设计?应用领域,欣赏?评述领域,综合?探索领域。四类中仍以“造型?表现领域”为主要教学内容,约占总教学量的三分之二。 二、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根据上学年级执教时对他们的了解,优秀生约占5%,差生约占3%,其余学生均为一般水平。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授本册教材所面临的困难性和重要性。 (二)教材情况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八个单元,通过美术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美术基本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业类型主要分为造型表现课、设计应用课、欣赏评述课和综合探索课四大类。 1、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2、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3、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人教版最新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

七年级美术下册 教 学 教 案 杨店乡九年制学校 教师:冯伟伟 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1、直观感受作品,并 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 受。 2、探究:理解作此文 内涵应从几个方面入 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原因。 (三)赏析作品: 1、结合课件展示,引 导学生观察牛、马、母 亲、灯、举灯的人、跳 楼的人、逃生人的表 情、姿态,用形容词或 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 理感受,并讨论、分析 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 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 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 (四)、总结赏析办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 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牛头:德国法西斯 马;西班牙无辜百姓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

七年级美术下册 第二课教案《人类的朋友》苏教版

七年级苏教版下册美术第二课教案《人类的朋友》 课题:人类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人类朋友的介绍,使学生明白、理解地球是人类和动物的共同家园,提高全体学生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2、技能目标:通过课本上的范画介绍与赏析,了解并掌握动物的画法,并能对身边的动物进行写生。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创造目标:通过对人类的朋友的认识,创造出优秀的“人类朋友”的形象. 教学重点: 对人类朋友认识和理解,学会画“人类的朋友”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线条进行写生。 教学难点:保护环境,保护共同家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范画一张、动物写生图片数张,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准备有关动物图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人类朋友,画动物的知名画家介绍,临摹动物一张。课本范画自己选择。 第二课时:介绍动物写生的一般方法,找身边熟悉的动物进行写生,最好选择狗。 教学过程设计: 1课时 一、复习讨论,引入新课: 1、外国风景画、静物画的发展过程是什么?举例说明: -- 具象到意象再到抽象。 2、发展过程说明了什么? -- 说明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物质文明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随之改变。 3、教师小结(略) 二、学习新课:人类的朋友 (一)播放课件后讨论: 1、为何这些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2、课题为叫“人类的朋友”? 3、我们应怎样做? (二)赏析课本范画: 1、看了课本上的范画你想到了什么? 2、你认为他们所表现的形式一样吗? 3、你最喜欢哪一张画、为什么? 4、在你的身边有哪些朋友?请用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三)学画“人类的朋友”

冀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doc

第一课色彩的对比 教材分析: 《色彩的对比》是一节色彩知识课。色彩具有多样性,当两种以上的色彩以空间或时间关系相比较,表现出差别,产生比较作用时,就产生了色彩对比。色彩的对比包括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冷暖对比等。有些色彩的对比给人的感觉是强烈的、活跃的,有些色彩的对比则相对较为柔和。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与感受色相之间产生的较为强烈的对比。 教学目标: 1. 学习色彩对比的知识,提高对色彩的感觉和辨识能力。 2. 欣赏感受大自然、生活及美术作品中的色彩对比之美。 3. 大胆尝试运用对比色进行美术创作。 教学过程: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色彩的对比,感受学习色彩对比的重要性。 ⑴理解什么是对比和什么是色彩的对比。 ⑵观看课件,观察生活中及美术作品中色彩的对比,理解色彩之间存在对比的意义。通过欣赏身边的色彩或是美术作品中的色彩让学生思考“如果世间万物只有一种色彩你会感觉怎样?”让学生明白正

是因为色彩之间的对比作用,所以我们的世界才是现在这样的五彩斑斓,充满活力。 抓住重点,学习色彩对比的知识。 色彩的对比分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等。本节课所学的色彩对比主要是指色彩之间所呈现的比较强烈的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是指因色相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对比。这种对比在生活及美术作品中无处不在,在各种不同颜色的对比中,以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之间形成的对比最为强烈,由于它们之间是互为补色关系,所以我们称之为补色对比。教学时,可以先从补色对比入手进行教学,着重引导学生感受比较强烈的色彩对比之美。 欣赏感受色彩对比之美,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一定要把色彩知识的学习与感受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 例如:可以带领学生欣赏色彩对比比较强烈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绘画作品中都使用了哪些主要的颜色? 这些颜色之间的对比程度怎样? 你认为画家用这样的色彩对比想表达什么? 画面上的色彩对比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指导学生用对比色创作美术作品。 (3)让学生运用对比色在纸上进行绘画创作。在绘画创作之前,教师要提示学生思考: 你创作的主题是什么,是否适合用对比色来表现,为什么?

人美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全套

第一周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敦煌艺术由石窟建筑、彩塑、壁画共同组成的艺术宝库。 2、敦煌彩塑和壁画艺术是人类四大文明交汇的产物,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3、对石窟艺术几个主要时期彩塑及壁画的特点有所了解。 4、对佛教传入我国及四大洞窟艺术概况有初步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解、视频、讨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基本了解佛教的传入与敦煌石窟的兴建过程。 2、能对敦煌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彩塑与壁画的形象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了解敦煌莫高窟彩塑与壁画艺术的伟大成就。 2、了解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文物的散失过程,汲取历史教训,体会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 分析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主要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 对不同时期莫高窟佛教艺术与时代之间的联系,佛教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播放《九色鹿》动画片 稳定学生情绪,逐步导向课题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提高

他们的兴趣,营造好的课堂氛围。 (二)、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看过这部动画片吗? 2、你知道这部片子中的故事是来自哪里? 3、播放《九色鹿本生》视频。 《九色鹿》。根据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画故事改编的。教导人们要诚信、向善。学生谈对敦煌的了解。壁画,彩塑、藏经洞、王道士。学生的回答不足的地方教师予以补充。 4、敦煌最有名的是什么? (三)、敦煌的历史 通过同学们得发言,看来大家对敦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信息有些零碎,片面。今天老师就当一回导游,带领同学们进行一次敦煌之旅。看看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1、板书:《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的宝库》引用佛教的术语,我们今天就来了解敦煌的前世、今生。 2、结合PPT课件展示 3、板书:敦煌的地理位置

七年级美术教案下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课《过去的日子》 教材分析: 《过去的日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以美术、摄影作品为线索,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并组织活动内容: 1、欣赏课本上美术、摄影作品,对作品所表现的时代、人物、环境等内容进行分析,谈你的感受;观看家庭老照片,听祖辈、父辈的故事,谈一谈你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并将当时的情景画下来。 2、用速写或卡通、连环画、摄影等形式,描绘、表现当前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 学生分析: 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起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关注生活,关爱自然环境,发现和感受真、善、美的事物,促进个性发展;有意图地运用美术语言,记录和表现过去的事情,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认识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功能作用,掌握分析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方法;尝试用多种绘画表现语言表现生活。 教学难点: 艺术作品中“主题”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如何画才能体现主题”;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的开拓;如何让学生在欣赏与感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理解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自主表现——用绘画的形式把在过去的日子里值得回忆的人或事画下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捕捉”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今天,把握明天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开放性、活跃性;改变过去“教师的权威”为“学生的朋友”,开启学生封闭的心扉;彻底改变过去注重美术绘画技能的传授倾向,强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与教师架起友谊的桥梁,并在愉快的“谈心”活动中,感化学生,形成一堂轻松愉快的、充满和谐的美术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体现“过去的日子”的主题的音乐磁带及有关美术、摄影作品,学生准备儿时照

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中华博览(欣赏·评述) 第1课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 造型天地(造型·表现) 第2课熟悉的物品 第3课情感的记录 第4课人类的朋友 经典魅力(综合·探索) 第5课耕牛·战马 设计空间(设计·运用) 第6课花的变化 第7课图案之美 第8课装点生活 世界之旅(欣赏·评述) 第9课静止的生命—外国静物画 第1课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画三大画科之一花鸟画的说明,了解花鸟画涉及的范围及分类、特点、表现形式,并且怎样通过花鸟画作为抒发和表达人意念的重要媒介,体会它带给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深厚情感。理解花鸟画家通过富于情感和生命的花鸟形象,来表达画家对自然界、客观实际,以及对社会的客观法则的体验和认识,来反映社会的情调和气氛。 2、主要了解花鸟画的历史演变,按照中国美术史发展的脉略,注重学习它的形成,风格的演变,流派的生成等。再者了解文人水墨画带给花鸟画的生机以及文人画注重情感,重墨轻色和人格化的表现特点。 3、理解花鸟画在传统继承的基础上,具有极大创新性和创造性,注重极具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表现,了解近现代花鸟画名家在近现代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二、教学重点: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色和人文特点。 教学难点:写意花鸟画与动物画的区别和花鸟画的分类。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图片与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中国写意花鸟画的概述 花鸟画:是以描绘花鸟、草虫等内容为题材的中国绘画形式它表现自然、歌颂生命,并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给人以丰富的启迪与联想。

写意花鸟画:是以概括的简练的笔法来描绘自然界中的花鸟的一种传统的绘画方式。 本节课主要内容: 1、什么是传统花鸟画 2、中国古代花鸟画的特点 3、中国古代花鸟画的精神内涵 4、中国古代花鸟画的表现形式 5、中国古代花鸟画的历史轨迹及作品欣赏 首先我们先来比较一下生活中的花鸟和写意花鸟画的不同。 1、自然界中的动物 2、自然界中的植物 3、现实中的鸡与写意国画中的鸡 4、现实中的荷花与写意国画中的荷花 5、现实中的樱桃与写意国画中的樱桃 (二)发展阶段: 1、什么是传统花鸟画 在中国画以花草、竹石鸟兽虫鱼为题材的作品都属于花鸟画范畴。它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 2、中国古代花鸟画的特点 1)注重“写生”——从实际生活中撷取对象,并加以艺术表现的优良传统。 2)花鸟“拟人化”——把花鸟的自然属性与人的品德相类比。比如“白眼向天”和“四君子画”(梅、兰、竹、菊)。 3)“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精神内涵。 4)“象征寓意,遣兴抒怀”的功能。“白眼向天”:是指清初画家朱耷多将鸟、鱼画成翻白眼状,以此表达画家本人愤世嫉俗的心情。 3、中国古代花鸟画的精神内涵中国古代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 也称为比兴手法。花鸟画不是仅仅为了准确地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鸟,而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是人自身情感与理性的抒发。“栩栩如生”是最终目标,“象征寓意,遣兴抒怀”更使画面有了意境和深度。于是,花鸟画摆脱了客观物象的局限,具有了更为深邃的文化涵义。 4、古代花鸟画的表现形式 古代花鸟画技法多样,曾以描写手法的精工或奔放,分为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唐代的《五牛图》属工笔花鸟画,而清代的《鸭》则是属写意花鸟画。)又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异,分为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白描花鸟画与没骨花鸟画。 5、古代花鸟画的历史轨迹及作品欣赏 (一)原始社会,中国花鸟画已萌芽,最早描绘花鸟的作品,是新石器时期画在彩陶上的鸟、鱼、蛙及类似花草的装饰图案。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双鸦栖树图》,是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画,南齐谢赫《画品》记载的东晋画家刘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鸟画家。 (二)、花鸟画正式确立是在唐代,经唐、五代、北宋完全发展成熟,唐初画鹤能手薛稷,为花鸟画的建立作出很大贡献。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美术优质教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冀教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 一:《识别公共标志》 教材分析: 本课是“设计”“应用”类的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为校园设计实用、美观的标志。并用在自己的校园内,用以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及自己动手装饰美化生活的能力。 目的要求: 1、识别生活中的标志,了解有关标志的文化,初步学习标志的构思,设计要领。 2、用剪对称形或用圆美造型的方法设计学校需要的标志。(也可用绘画等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别标志,了解标志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习标志的创作设计方法。难点:设计的标志易识别、简洁、美观。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非常美丽的画,想看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一)这是我们常

见的几种特定的生活标志。这节,我们就来学习设计生活标志。(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出示图片并板书: 特点 图一颜色鲜艳 造型美观 师讲:看了这几幅图,我们知道了设计生活标志有两个特点:板书“颜色鲜艳、造型美观。以后,我们设计生活 标志就按这二个特点来设计。 师讲:设计生活标志,可以剪对称形、圆点或绘画等方法设计。这节我们来采用绘画的形式来设计。 2、现在我们来欣赏几种生活标志。(出示课件)请看大屏幕。 3、进行快速抢答,看下面几幅图表示什么?(出示课件) 4、分四人一组设计“禁止吸烟”、“节约用水”的标志。 5、同桌讨论设计: 在我们校园可以设计哪些标志?

注意:⑴你准备设计什么标志? ⑵怎样把你的样品装饰的美观。 6、展示学生的作品。 7、思考讨论 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要设计这么多的标志,没有,行吗?为什么?(板书:作用:识别指示、引导)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设计生活中的标志,当你看 到标志时,你知道应该怎么样做了吗?其实标志 的知识很多,你可以用老师教你的方法分析标志,争取设计出更好、更漂亮的标志。 四、练习:设计一幅生活标志。 板书设计: 设计生活标志 特点作用 颜色鲜艳识别指示 造型美观引导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doc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美术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一、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第1 课时第1周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第 2课时第2周三、立体图象的表达 第 3课时第3周四、立体图象的表达 第 4 课时第4 周五、物象空间的表达 第 5课时第5 周六、物象空间的表达 第 6 课时第6 周七、单色版画 第 7 课时第 7 周八、单色版画 第 8 课时第 8 周九、纸的立体表现--纸雕塑 第 9 课时第 9 周十、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第10课时第10周十一、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第11课时第11周十二、用电脑创造满意的色彩第课时第周十三、策划出游活动第13课时第13周十四、 策划出游活动(二)第14课时第14周十五、旗帜与标志第15课时第15周十六、 帽子和文化衫 &nb3456789101113141516171819202223242526 2018--16

七年级美术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一、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第1 课时第1周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第 2课时第2周三、立体图象的表达 第 3课时第3周四、立体图象的表达 第 4 课时第4 周五、物象空间的表达 第 5课时第5 周六、物象空间的表达 第 6 课时第6 周七、单色版画 第 7 课时第 7 周八、单色版画 第 8 课时第 8 周九、纸的立体表现--纸雕塑 第 9 课时第 9 周十、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第10课时第10周十一、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第11课时第11周十二、用电脑创造满意的色彩第课时第周十三、策划出游活动第13课时第13周十四、 策划出游活动(二)第14课时第14周十五、旗帜与标志第15课时第15周十六、 帽子和文化衫 &nb3456789101113141516171819202223242526 2018--16 七年级美术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一、盛唐女性的生活捣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美术七年级美术教案(下)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一课----------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第二课----------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第二单元春天畅想 第一课---------- 色彩的魅力 第二课---------- 春天的畅想 第三单元富有活力的运动会 第一课---------- 凝练的视觉符号 第二课---------- 亲切的使者 第三课---------- 喜悦与收获 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 第一课---------- 广而告之 第二课---------- 盛情邀约 第三课---------- 独特的装扮 第五单元平面设计的盛宴

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教具准备课件、画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课: 1.回忆上学期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 2.作品描绘了什么? 3.作品表现的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4.它来源于什么? 板书部分课题——源于生活 二、新授:

(1)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画家和创作背景)思考讨论:1.作品的题材容是怎样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 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哪几个人物? 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和性格? 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2)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三、课堂小结: 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善于发现,学会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第二课时 一、继续上节课的艺术作品分析 a.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请同学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b.师讲述《格尔尼卡》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对照P4的文字说明及艺术形象区读懂该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其夸变形的手法) c.思考讨论 《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从而印证本课课题——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二、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

人美版 最新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自学;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1、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https://www.360docs.net/doc/c515886700.html,品内涵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 原因。 (三)赏析作品: 1、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四)、总结赏析办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 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 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2019最新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19最新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2)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3)了解古代人物画的发展; (4)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古代人物画,特别是唐代仕女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3)了解唐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捣练图》相关的信息资料。(可制成读书卡片) 二、播放影视剧《大明宫词》片段,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唐代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有个直观印象。

导入《捣练图》。 三、尝试以制作简单网页的形式学习《捣练图》及唐代仕女画: 以网页设计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一)版块设计: 学生在掌握一定制作网页方法和要求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网页版块组成。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确定。 版块一:仕女画(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二:宋徽宗赵佶(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三:唐女性形象(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四:画家小传(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五:思考与讨论 (二)围绕《捣练图》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实网页版块。 1、分组讨论以上前四个版块。通过汇总已备学习资料,查阅书籍,上网等形式,将和本专题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归并,经讨论一致同意后整理成文,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 2、重点分析第五版块,确定研究内容。 教师点拨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思考与讨论”版块的内容。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解决,总结。 (1)从美术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直接信息) 内容分析;构图样式;绘画技法;色彩;细节描写;艺术风格等 (2)从历史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间接信息) 主要通过画中唐代妇女经济; 文化;政治;民族关系:地理角度(信息综合) 《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收集西方古代人物画资料。 三、学习结果检测、呈示。 1、随堂检测 由教师出题或学生出题,学生抢答,检验学习结果。(题目如下:)

美术七年级下册全部教案 全册

课题名称: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画家乡的风景》第一课时教学分析: 本课以风景画展开教学,通过分析朝戈作品《草原的路》,帮助学生理解绘画风景画中的透视现象及其相关知识,解读其情感表现;重点以霍贝玛的《村道》来寻找其基本方法和透视规律;强化学生对透视基本规律的了解与掌握,帮助学生了解透视知识在绘画中的作用,使学生建立和表现绘画的空间意识。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风景画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体验绘画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2.通过对作品的透视规律分析与学习,加强对透视在作品中的运用。 3. 能通过图片或作品,表现出透视规律的风景作品。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透视现象与规律,感受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空间感,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探讨,扩大学生参与性,在表现中实现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初步的表现与运用意 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作品,感受作品所给予的情感因素,并初步理解风景画中特定劲舞描绘的情感表现力。 教学重点: 理解风景画中的情感因素; 掌握风景画中的透视,能运用透视表现于风景作品中。 教学难点: 如何把自己的理解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教学教具: 课件、挂图等其他材料。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及设计意图教学方法 及手段 教师教的活动学生学的活动目标达成 及反思 老师复备 内容

通过欣赏家乡风景,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回忆,通过画家乡风景画,表现情感,进而导入表现立体空间关系。 通过观察分析,体验画家表现草原的情感,体验并能分析归纳出作品中的透视现象及规律。 了解基本的相关知识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之一。 通过学生赏析,学会从作品里读出透视的相关信息,并能用语言表述、表现出来。观察思考 交流体验 思考表现 新授 分析 总结 交流分析 小结 作品分析 交流看法 小结 一、导入 欣赏家乡自然风景; 拿一张白纸,钩一幅简单 的家乡风景画; 典型作业评比; 问: 哪一张作业更有空间 感? 体会如何在平面的二维 空间表现出立体的三维 空间。 二、新授 《风景画的透视》 1.欣赏朝戈《草原的路》 给你什么感觉? 体会作品所表现出的对 家乡的情感; 分析作品中的透视现象: 水平线:开阔 斜线:深远 思考题: 如果把斜线换成直线,你 的感觉有什么变化?为 什么? 总结:透视的规律 2.透视知识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基本方法: 平行透视 成角透视 (自学第7页概念) (1)霍贝玛《村道》 指出作品中视平线、消 失点(心点)、透视线分 别在哪里?属于什么透 视? 对照透视图; 平行透视规律小结:与画 面平行的无透视变化;其 他则近大远小、近宽远 窄、近高远低。 (2)袁运秿《马棚》 指出作品中视平线、左 右消失点、左右透视线分 学生观察,体验表 现空间的效果与 自己的理解。 思考平面与立 体的关系。 认真分析,感受画 家的情感,能用语 言表述出来。 激发学生的兴趣, 思考自己掌握的 透视知识,能总结 出透视的基本规 律。 了解艺术与科学 的关系,掌握基本 的透视方法。 欣赏经典作品 分析并掌握其平 行透视含义及规 律。 欣赏作品 分析并掌握其成 角透视含义及规 律。

冀教版五年级美术教案

第1课哆来咪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提高艺术综合素质; 2认识色彩、形体渐变的规律,感受色彩、形体的秩序美; 3学会恰当调配颜色和较均匀地着色的方法; 4掌握立体造型的简单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巧妙地将音高、色彩、形体的渐次推移融合在一起,借助音乐旋律感受、体验到生活以及艺术作品中由于形和色渐次变化所产生的一种韵律、节奏的美感。 教学难点: 对形体、色彩渐变韵律有感性认识,并能够调出渐变的色彩 教学准备:玻璃杯7个,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课件出示战国时的编钟欣赏并讲一讲它的历史。 2.学生闭上眼睛一起欣赏优美的编钟乐曲。教师出示渐变色的图片。 3.想一想它为什么能发出不同的音高,形成美妙的旋律? 4.教师小结:因为青铜钟的大小渐次变化,所以敲击不同的音阶产生了优美的旋律。 课件出示关于编钟的图片。 二、分组制作 出示七个透明玻璃瓶、水,并在瓶中随意加入不等量的水,请学生敲一敲瓶子听听声音。 2.思考如何利用水和瓶子做出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讲解规则:七人为一组,小组讨论后,看哪组最快想出一个办法并做好。 3.敲一敲、听一听、调一调,听听音准吗?讲一讲为什么能敲出渐次变化的音高。 4.师生小结:瓶中的水量渐次变化就能产生音高的逐渐变化。相同的物体,空间越小音调越高,空间越大音调越低。 5.请学生在这七个水瓶中加入同等量的色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6.师生小结:因为每个瓶子里的水是渐次变化的,所以加入同等量的颜色后色彩就发生了渐次变化。 三、装饰美化 1.思考如何将这七个能敲出音高变化的水瓶,装饰成漂亮的打击乐器“水瓶琴”。 2.装饰要简单,装饰物过多会影响水瓶琴的发音。每个瓶子所贴的装饰 物要一样多,以免影响水瓶琴音高的准确性。 四、即兴表演 小组同学用“水瓶琴”敲打一首简单的曲子,比一比哪组音最准、曲子最优美,哪组的“水瓶琴”最漂亮。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14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2)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3)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 (4)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特别是唐代仕女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3)了解唐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捣练图》相关的信息资料。(可制成读书卡片) 二、播放影视剧《大明宫词》片段,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唐代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有个直观印象。 导入《捣练图》。 三、尝试以制作简单网页的形式学习《捣练图》及唐代仕女画: 以网页设计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一)版块设计: 学生在掌握一定制作网页方法和要求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网页版块组成。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确定。

版块二:宋徽宗赵佶(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三:唐女性形象(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四:画家小传(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五:思考与讨论 (二)围绕《捣练图》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实网页版块。 1、分组讨论以上前四个版块。通过汇总已备学习资料,查阅书籍,上网等形式,将和本专题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归并,经讨论一致同意后整理成文,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 2、重点分析第五版块,确定研究内容。 教师点拨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思考与讨论”版块的内容。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解决,总结。 (1)从美术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直接信息) 内容分析;构图样式;绘画技法;色彩;细节描写;艺术风格等 (2)从历史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间接信息) 主要通过画中唐代妇女经济; 文化;政治;民族关系:地理角度(信息综合) 《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收集西方古代人物画资料。 三、学习结果检测、呈示。 1、随堂检测 由教师出题或学生出题,学生抢答,检验学习结果。(题目如下:) 作者及年代;《捣练图》属于什么画种; 采用什么构图样式;采用哪些绘画技法; 色彩特点;作品风格等 2、版块评比。 将网页上传到校网站或因特网,对各小组设计制作的版面进行评比,设以下几个奖项:组织奖、创意奖和技术奖,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3、撰写感受或美术论文。 将学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结论及制作网页的经过等记叙下来 将研究性学习的结果或对其中较感兴趣的一点撰写成美术论文。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1.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教学时间: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什么决定了美术门类的不同。 能力点:培养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习。 情感目标:不断更新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分析美术作品的制作材料。 教学难点:能独立地、正确地从美术作品的材料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门类。 解决方法:针对重点, 难点运用直观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大量的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 教学用具:资料、课本、光盘、图片 教学方法:探究式、自主学习等 板书设计: 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一.美术的分类 1. 绘画2.雕塑3工艺4.建筑5.现代艺术 二.分类的原因——原材料的不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批注教师放映幻灯 教师引导听取学生讨论意见 一、课前准备:把图片、资料准备好 二、上课过程: 1.问题:同学们以前都看到过那些种类的美术作品? 向学生展示美术世界的丰富多彩,为学生创设置身于美术作品中的氛围引发学习兴趣。 学生观察作品的细部: (1)不同画种的效果看出不同的材质,具体分析教材中的范图材质的不同。 将《父亲》和《秋瑾》对照,同是人物画,他们有何不同?(可从光

线、色彩、立体感等方面对照) 2.自学:解决美术作品的分类原因是什么? 美术因材质的不同分为以下种类: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及现代艺术。 绘画按材质分为: 油画:油画颜料、油画布。 中国画:纸、墨、笔、砚。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仔细观察资料图片并讨论,发言。 学生结合手中的资料和教师发的资料自主学习。 通过讨论加深对作品分类的理解。 在自学的过程中,使其明白美术作品属于那一类别,听取学生讨论意见,教师展示一些绘画实物。 版画:石版画、木刻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等。 雕塑分为:浮雕和圆雕(固体材料) 工艺:传统工艺:铜、木、石、陶、布、丝、琉璃 现代工艺:塑料、不锈钢、聚合材料、光导纤维等。 建筑: 古代:石、木、瓦 现代:水泥、钢材、玻璃、铝合金等。 现代艺术:金属、废弃物、灯光等。 教师给学生传看一些画种的材料实物,增强直观感受。 三.练习 曼陀铃和吉他素描 玉兰黄鹂雕塑 磨镰刀油画 血衣国画 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像版画 评价:在美术世界里绘画种类的不同,根本是源与材料的不同。但不论是何种质地的材料都能反映出艺术家的真实的思想感情。 自学:学生结合手中的资料和教师发的资料自主学习,学生感受实物,

(完整word版)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画家乡的风景》 第一课时 教学分析: 本课以风景画展开教学,通过分析朝戈作品《草原的路》,帮助学生理解绘画风景画中的透视现象及其相关知识,解读其情感表现;重点以霍贝玛的《村道》来寻找其基本方法 和透视规律;强化学生对透视基本规律的了解与掌握,帮助学生了解透视知识在绘画中的 作用,使学生建立和表现绘画的空间意识。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风景画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体验绘画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2、通过对作品的透视规律分析与学习,加强对透视在作品中的运用。 3、能通过图片或作品,表现出透视规律的风景作品。 4、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透视现象与规律,感受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空间感,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探讨,扩大学生参与性,在表现中实现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初步的表 现与运用意识。 5、通过分析作品,感受作品所给予的情感因素,并初步理解风景画中特定劲舞描绘的 情感表现力。 教学重点: 1、理解风景画中的情感因素; 2、掌握风景画中的透视,能运用透视表现于风景作品中。 教学难点:如何把自己的理解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家乡自然风景;拿一张白纸,钩一幅简单的家乡风景画;典型作业评比; 问:哪一张作业更有空间感? 体会如何在平面的二维空间表现出立体的三维空间。 二、新课讲授 《风景画的透视》 1、欣赏朝戈《草原的路》给你什么感觉?

体会作品所表现出的对家乡的情感; 分析作品中的透视现象:水平线:开阔斜线:深远 思考题:如果把斜线换成直线,你的感觉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总结:透视的规律 2、透视知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基本方法:平行透视、成角透视 (自学第7页概念) (1)霍贝玛《村道》指出作品中视平线、消失点(心点)、透视线分别在哪里?属于什么透视? 对照透视图; 平行透视规律小结:与画面平行的无透视变化;其他则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 低。 (2)袁运秿《马棚》指出作品中视平线、左右消失点、左右透视线分别在哪里? 对照透视图; 成角透视规律小结:都会呈现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3、透视在作品中的运用欣赏古元作品及其他作品,并判断其透视现象。 分析农民画作品中的透视:了解农民画中透视。 4、第4页练习,思考这是为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5、学生实践 从课件中或课本风景摄影作品中,用线条临摹,重点表现画面中的透视关系。 学生实践,教师巡视辅导,发现问题,提示修正。 三、讲评 选出有情感表现、较准确的透视表现部分优秀作业,进行简评。 生生互评;师生点评。 四、课后总结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