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

合集下载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格尔尼卡声讨暴行的檄文一、教学目标(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1、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原因。

(三)赏析作品:1、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

(四)、总结赏析办法: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六)、展示作品: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格尔尼卡牛头:德国法西斯马;西班牙无辜百姓课后反思: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立体的表达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对立体物象的表达方法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特别是透视的表达方法。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

目录目录格尔尼卡 (1)艺术源于生而高于生活 (3)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 (6)同类色与邻近色 (8)色彩的对比 (9)色彩的调和 (11)学习服装的色彩搭配 (13)中国画的笔墨情趣 (14)写意花卉 (15)几何形体的联想 (17)策划一次出游活动 (19)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 (20)文化衫的设计制作 (21)用相机记录我的旅行 (22)如何欣赏雕塑作品 (24)一、引课:课件呈现图像(方形和方块)提问:每组图像中的两个图形有什么区别?生:一个是平面的图像,一个是立体的图像提问:如何区分?生:平面的图像有长、宽、立体的图像有长、宽、高。

师:对,也就是说一个是二维的平面空间表达,一个是三维的立体空间表达,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就是三维立体空间的表达即立体图像的表达,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立体图像。

呈现立体图像的概念---立体图像指在平面中运用绘画等形式表达具有长、宽、高三种空间度量效果的三维立体形象。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这样的三维立体形象,请同学们一起来观赏。

课件呈现图片---生活中的立体形象:建筑物、小车、礼品盒、蛋糕等等师:同学们也常常会看到生活中关于立体形象的描绘课件呈现用立体图像表达的形象:楼房、车辆、物品等等提问:同学们看了这些立体图像的表达有什么感觉生:形象生动、逼真师:说的好,运用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能最直观、最形象地体现出物体的形状、结构与特征,因此立体图像的表达也同样具有记录、说明、叙事、交流、抒情的功能。

比如课本上的图例:“吸尘器产品说明书”“多用柜的设计”等,那么,怎样来表达所看到的立体形象呢?有什么方法可学吗?展示手绘线描平面和立体的作品,请学生分析二者的差别,从而引出课题—立体图像的表达(提问、讨论)二、新课:(一)平面——立体正方体为例,物体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

1、立体:具有长、宽、高三个维度的物体。

2、什么是立体图像?立体图像指在平面中运用绘画等形式表达具有长、宽、高三种空间度量效果的三维立体形象。

人美版初中优质教案

人美版初中优质教案

人美版初中优质教案年级:七年级教材版本:人美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种类,提高对美术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创造力。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美术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2. 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3. 生活中的美术现象。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种类,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美术的魅力。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术?美术有哪些种类?二、基本概念和种类(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美术的基本概念,如绘画、雕塑、设计等。

2. 分别介绍各种美术种类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三、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经典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四、生活中的美术现象(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如广告、服装、建筑等。

2.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五、创作实践(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创作主题,如“我心中的美好家园”。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进行绘画或设计创作。

六、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美术的基本概念和种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意识。

在创作实践环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进行绘画或设计创作,激发创造力。

整节课下来,学生对美术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也得到了提高。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主题:美丽的艺术世界——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美术艺术相关知识,提高审美和艺术欣赏水平;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3. 掌握基本绘画技巧和材料,提高绘画水平;4. 培养学生的美术爱好和艺术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本教学内容共涉及8个部分,具体如下:模块 1:绘画的基本素描时间:2课时(1课时上机绘制)模块 2:色彩基础时间:3课时模块 3:拓印的概念和技法时间:2课时(1课时拓印)模块 4:色彩对比的表现时间:3课时模块 5:剪纸艺术时间:3课时(1课时制作剪贴画)模块 6:速写基础与实践时间:4课时(1课时现场速写)模块 7:线条表现与构图时间:3课时模块 8:水墨画基础与应用时间:4课时(1课时上机绘制)三、教学方法1. 视听教学法,展示相关美术图片或视频,加深学生的感受和理解;2. 演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实践,提高绘画和手工艺术能力;3. 群体性活动和小组互助学习,通过合作实践,提高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师角色1. 指导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2. 观察者和评价者,对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创作进行评价;3. 学习顾问和艺术导师,为学生提供艺术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展艺术素质和创造力。

五、学生角色1. 主体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2. 创造者和表达者,通过艺术创作和表达,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个性;3. 相互学习和交流,加强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考核方式1. 以课堂表现和作品为主要评价依据,考核主要包括技巧的掌握和创作的表现;2. 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3. 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爱好。

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

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

课题:创作独特的形象,拼贴画
教学目标:
1.了解拼贴画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2.了解和掌握拼贴画的基本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艺术表现能力;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10分钟)
1.向学生简要介绍拼贴画的定义和发展历史;
2.展示一些著名的拼贴画作品,引发学生对拼贴画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约10分钟)
1.解释什么是拼贴画,以及它的特点;
2.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拼贴画的构成要素。

三、制作方法演示(约15分钟)
1.向学生介绍基本的拼贴画制作方法,如选择素材、剪切、粘贴等;
2.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如何制作一幅简单的拼贴画作品。

四、课堂实践(约50分钟)
1.让学生自由选择素材,根据自己的主题创作一幅拼贴画作品;
2.教师在一旁指导学生的制作过程,提供有关技巧和建议;
3.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尝试不同的材料和组合方式。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约15分钟)
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简要介绍作品的主题和创作
过程;
2.全班同学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评论和提问,共同欣赏和评价作品。

六、课堂小结(约5分钟)
1.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拼贴画的制作方法和特点;
2.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创作并尝试更多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

扩展活动:
1.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制作拼贴画作品,并组织展览;。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案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案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案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案篇一: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课题《格尔尼卡》1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

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

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

《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

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

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结合的表现形式。

认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时代、生平以及主要的美术作品。

2、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人美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美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导学须知教师在导学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宽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的创造者,思维矛盾的挑动者,茫然无助时引路人、示范扶持者,攀登历练的加油助威者,成功进步时的喝彩者……一、导学“八认真”1. 认真搜集资料2. 认真备导学案3. 认真上高效课4. 认真辅优补差5. 认真实习实作6. 认真批改作业7. 认真考核评价8. 认真反思总结二、导学“六要素”1. 教材要让学生读2. 问题要让学生提3. 过程要让学生说4. 规律要让学生找5. 实验要让学生做6. 结论要让学生下三、导学“五原则”1. 胸中有纲2.心中有书3.脑中有题4.目中有人5.手中有法四、学习“三方式”备导学案时重点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三个维度加以设计。

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即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

自我监控是指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自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那些致使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包括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组织学习环境等;自我强化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作出奖赏或惩罚,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或促进的过程。

也就是说学习者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指学习者不是一个人单独地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而是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去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活动时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又互相帮助。

它表现为: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探究学习:即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

人美版七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集

课题年级七年级、教材分析:课型欣赏评述课时1课时《格尔尼卡》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第一课的内容,多采用了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语言。

油画《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幅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场面。

毕加索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表达了毕加索对法西斯战争罪恶的愤怒之情。

《格尔尼卡》一画激起了国际舆论对法西斯罪恶行径的强烈谴责。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帮助学生对毕加索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解,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初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美术理论知识掌握的较少,缺乏一定的欣赏方法的指导,甚至仍然用像不像来评价作品,加上欣赏时不会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艺术风格来分析,所以常常看不懂,看不出好在哪,甚至还认为“难看”。

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

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欣赏作品《格尔尼卡》,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结合的表现形式。

认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创作背景时代、生平以及主要的美术作品2、能力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象征性绘画的欣赏能力3、情感目标: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四、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充分运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质疑、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过程与方法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物像立体的表达教学过程与方法第三课同类色和邻近色第四课《色彩的对比》显性目标:认知目标:学习和了解色彩的视觉规律,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能初步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完成一幅作业。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分析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对比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色彩造型能力。

隐性目标:通过欣赏我国古建筑及民间工艺品中对色彩的运用,感悟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热爱生活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色彩的对比关系,感受对比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艺术实践中对比色的选择与搭配。

学习材料:导入新课:生活中有很多对比现象,在色彩世界也是一样。

出示课题:色彩的对比一、讲授新课:结合图片分析:1.哪些色彩是对比色?(出示色相环)2.引导学生分析色相环中的色彩,找出对比色。

3.总结:色相环中互为150。

一180。

的色彩为强烈对比。

4.山示色卡,请学生挑出几组对比色。

5.生活中的对比色。

提问:我们周围哪儿有对比色?6.观察教材上的图片,找出有哪些对比色?给你什么感觉?7.分析课本上画家作品。

提问:画面上用了哪些对比色?有什么作用?8.继续分析课件——艺术作品中对比色的作用。

二、运用色彩的对比进行民间工艺品色彩设计。

1.为学生提供民间工艺品设计图。

2.分析如何用对比色设计颜色。

出示部分运用对比色的剪贴画作品,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练习。

l 作业展评:辅导学生完成作业,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评价。

课后小结:第五课色彩的调和第六课学习服装的色彩搭配第七课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一、教学内容分析:《用笔墨来说话》是人教版初中美术第三册“造型·表现”单元的第一部分。

教材内容主要是介绍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笔墨”,以及运用“笔墨”来表达思想感情、“传达心灵的絮语”。

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要求是:“有意图地运用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

因此教材中水墨画的笔墨技法知识篇幅较少,而用大量的作品来让学生欣赏、分析,以让学生懂得笔墨是用来营造画境、表达情感的。

其中沈周的《东庄图》和凡·高的《麦田上的群鸦》是让学生对比欣赏、分析东西方绘画的异同;两幅人物画《钟馗》和《山居快乐》是让学生理解不同的用笔特点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山水册页》、《夏日山居图》等作品是让学生理解通过笔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和特点,理解用“笔墨”来表达情感。

能力目标:临摹或创作一幅水墨画作品,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欣赏水墨画的艺术美,提高学生有个性地运用笔墨表达情感的表现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水墨画工具教学时间:2课时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对学习水墨画有较浓厚的兴趣,已掌握一定的水墨画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和初步的水墨画表现能力。

但学生水墨画技法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够均衡,运用笔墨表达情感的能力还有欠缺,因此本课教学中应着力提高学生运用绘画语言来传递情感的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设计:1、教法: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水墨画特点,采用演示法、欣赏分析法、展示评价法等教学方法。

另外,运用了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学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观察总结法、欣赏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自评互评的评价法等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中“作品欣赏”展示几幅水墨画作品让学生欣赏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新授1、看一看先介绍水墨画的绘画语言称作“笔墨”。

即“运笔”和“用墨”(1)运笔a、介绍运笔的基本方法有:中锋、侧锋、逆锋、拖笔。

b、教师运用视频展示台示范,学生观察思考:几种运笔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表现效果上各有什么特点?c、学生讨论发言。

d、教师总结。

(2)用墨a、介绍墨分“六彩”——干、湿、浓、淡、墨、白。

b、教师运用视频展示台示范,学生观察思考:“六彩”是怎样表现出来的?c、学生讨论发言d、教师总结设计思路:①教师运用视频展示台示范可以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更仔细。

②教师演示时让学生分别观察思考“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及特点,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学生获得新知识更真切、更深刻。

③教师总结并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将知识条理化,使知识掌握更深刻、更牢固。

2、试一试让学生分别尝试用笔和用墨的方法。

设计思路:通过实践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体验笔墨情趣,将“所学”转化为“所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更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3、赏一赏(1)作品赏析“赏一赏”分为“作品赏析”和“作品欣赏”两部分。

《双清图》让学生欣赏分析作品中各部分的用笔和用墨特点。

《钟馗》、《山居快乐》让学生比较两幅作品中塑造人物的线条各有什么特点以及对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山水册页》让学生欣赏讨论画面给学生的感觉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东庄图》、《麦田上的群鸦》让学生对比欣赏、思考、讨论东西方绘画的异同。

设计思路:①作品赏析由浅入深、各有侧重。

《双清图》让学生分析作品的用笔方法和墨色变化;《钟馗》和《山居快乐》让学生理解运用笔墨来塑造人物性格和表达主题;《山水册页》让学生理解通过绘画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东庄图》和《麦田上的群鸦》让学生体会东西方绘画的艺术特点,体验水墨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②采用对比欣赏法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作品艺术特点,学习对水墨画审美方法。

③让学生积极发言讨论,“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的审美思维、创设愉悦、活泼的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到的审美感受才是真切的审美体验,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同时,对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及时予以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创造性。

(2)作品欣赏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下载大量的水墨画作品给学生欣赏。

设计思路:①提供大量的审美素材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

②欣赏时配以中国传统的音乐,创设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氛围。

(三)学生作业(练一练)学生临摹或创作一幅水墨画作品。

设计思路: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差异,采取作业(临摹或创作)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四)作业评价(评一评)作业评价采用“作品发布会”的形式,分两个步骤:1、介绍自己的作品。

2、其他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

设计思路:①运用“自评”和“互评”的方法,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强调了参与和互动。

②通过自我介绍和自评,让同学了解自己的创作思路、表现形式、思想主题以及自己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等内容,可以使学生创作思路条理化;鼓励学生“评头论足”发现别人的作品的优点、提出建设性意见,培养学生艺术评价、鉴赏能力,从而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五)延伸与拓展课外作业:以小组为单位介绍某一画家或某一时期的艺术特点。

设计思路:通过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主要体现在:(1)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创设了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自己去探究、体验,自己去评价,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符合现代学习方式“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

(3)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水墨画的学习和审美方法的掌握。

2、存在的不足(1)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仅是学生学习和审美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还未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和审美活动中去,“参与者“的角色做的不够。

(2)从学生作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能表达一定的主题和情感,但用笔较单一,墨色不够丰富,说明学生运用绘画语言的能力不够,在今后教学中需加以改进。

第八课《写意花卉》一、教学目标:1.了解写意花卉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习描绘花、叶、茎的初步技能。

2.体验写意花卉的临摹方法、步骤,掌握用笔、用墨、用色的初步技能。

3.培养热爱大自然美好事物的情景,在观察、表现事物时形成一丝不苟、胆大心细的态度和作风。

二、教学重点:写意花卉的临摹技法。

三、教学难点:用笔肯定,表现花卉达到形与神的统一。

四、教学过程:1、什么是写意花卉?写意花卉是针对工笔花卉而言的,写意总体比较抽象,讲求意境,工笔就比较逼真,讲求真实。

写意的用纸为生宣,工笔为熟宣,技法上写意泼墨为主,工笔则要先打底,再上色。

2、写意花卉与工笔花卉图片对比欣赏。

3、欣赏画家的作品,同时对画家略作介绍。

(简略介绍4位国画大师以及欣赏他们的作品。

齐白石、潘天寿、徐悲鸿、黄宾虹)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

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

为现代中国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

黄宾虹:(1865—1955)祖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有“千古以来第一的用墨大师”之誉。

与齐白石合称“南黄北齐”,擅长山水、花卉,并注重写生。

潘天寿:(1897—1971)浙江海宁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

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擅长画鹰、八哥、蔬果、松、梅。

他的艺术博采众长,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感。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

他的作品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身,在我们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创作的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等,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

4、选择荷花进行临摹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荷花的形态,研究临摹步骤,对具体的用笔、用墨、用色也进行分析。

5、观看荷花教学视频,学习写意荷花的画法。

6、布置作业:用写意技法临摹一幅花卉画,可尝试加上自己的想象发挥。

第九课策划一次出游活动教学过程与方法第十课旅行团的旗帜和标志教学过程与方法第十一课文化衫的设计制作教学过程与方法第十二课用相机记录我的旅行教学目标:1、了解用相机记录旅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学着用摄影表达旅行中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用摄影的手段丰富自己的生活.学习摄影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形成摄影的基本素养.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教学重点;用相机记录旅行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拍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行照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