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工艺美术
知识拓展:宋朝瓷器简介

宋朝瓷器宋代瓷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
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
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
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宋朝瓷器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
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
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其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还有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们以流动的韵律美。
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从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较之前代更为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碗、盘、壶、罐、盒、炉、枕、砚与水注等,其中最为多见的是玉壶春瓶。
总的说来,民间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朴实、经济耐用;而宫廷用瓷则端庄典雅、雍容华贵。
最能反映皇家气派的是哥、官、钧、汝与定窑口烧制的贡瓷,最能体现百姓喜乐的是磁州、耀州窑口烧制的民间瓷品。
从纹饰上讲,宋瓷的纹饰题材表现手法都极为丰富独特。
一般情况下,龙、凤、鹿、鹤、游鱼、花鸟、婴戏、山水景色等常作为主体纹饰而突现在各类器形的显著部位,而回纹、卷枝卷叶纹、云头纹、钱纹、莲瓣纹等多用作边饰间饰,用以辅助主题纹饰。
工匠们用刻、划、剔、画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纹样的神情意态与胎体的方圆长短巧妙结合起来,形成审美与实用的统一整体,另人爱不释手。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多元的文化遗产和智慧。
在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历程中,工艺美术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艺术,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为您介绍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开始有了自己的工艺美术。
那个时期的人们主要以石器、骨器、角器等材料制作各种器物,如斧头、针、针线等,这些物件既有实用性,也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这些早期的工艺品在形态上简单朴实,但已经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工艺美术的兴趣和创造力。
进入商代,中国的工艺美术进一步发展。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也是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时期。
商代的青铜器是当时的代表,它们的造型独特,镶嵌着各种图案和文字,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同时,商代的玉器也非常有名,这些玉器有的是用来装饰和佩戴,有的是用来祭祀和供奉,无论是制作技术还是雕刻工艺都非常精湛。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工艺美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周代。
周代的青铜器更加精美,工艺更加繁复。
青铜器的装饰纹饰更加丰富多样,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纹饰铜鼎”。
铜鼎作为古代的礼器和宴饮用具,在周代被赋予了更深的宗教和礼仪意义,因此制作工艺非常精细。
此外,周代的陶器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今仍然是研究古代陶器发展历程的重要依据。
中国的工艺美术在秦汉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
秦汉时期,中国统一了文字和货币,交通和通讯也得以发展,这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在这一时期,青瓷成为重要的陶瓷品种,象牙雕刻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同时,金属制品如铜镜、铁器等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作品在技术上更加精湛,造型上更加丰富多样,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工艺美术在唐宋时期进入了黄金时代。
唐代的青瓷、玻璃器等陶瓷和玻璃制品极具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的代表。
同时,唐代的金银器制作技术也非常先进,造型上注重线条的流畅和简洁。
宋代瓷器纹饰的特点、内涵及其影响

宋代是继汉唐之后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又一个辉煌时期。
承袭于唐代开辟的丰富、博大和广阔的艺术天地中,宋代几乎所有领域都趋于成熟。
作为火与土的艺术结晶——陶瓷,在宋代自然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它继承了历朝制瓷的制作工艺,陶瓷生产盛况空前,无论是青瓷、白瓷还是黑釉瓷制作技法都有极大提高。
同时在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等方面也有许多创新。
宋代除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之外,还出现了磁州窑、耀州窑、龙泉窑、建阳窑、吉州窑和景德镇窑等,不仅品类繁多、成绩卓越,而且制作考究,装饰技法高超,各地瓷窑的产品犹如春色满园中盛开的奇花异葩,百花争艳,深为世人所推崇,为我国陶瓷艺术开辟了新的境界。
宋瓷纹饰的特点宋代瓷器纹饰内容丰富,不论植物、动物还是人物,人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题材大都出现在瓷器装饰上。
宋代瓷器纹饰形式多样,不仅有刻划花、印花、堆贴、绘花等,还出现了大量巧夺天工的自然纹饰 。
1.宋代瓷器纹饰内容宋瓷纹饰题材极其丰富,常见的植物有牡丹、莲花、菊花、兰、蜡梅。
动物以龙、凤、鹤、麒麟、鹿、兔、鱼、鸳鸯、鸭、鸟为多。
受宋代绘画影响下的人物装饰,主要有婴戏、人物生活等,尤其是反映儿童生活的作品十分流行,其中婴戏纹样最多,有“单婴戏牡丹”“单婴戏梅”“双婴戏梅”等等;反映人物生活形象的纹样如“母子蹴鞠”“戏妆男女”“持物人物”“山石丛物”等 。
此外宋代瓷器纹饰的特点、内涵及其影响河南博物院 李 莎宋 白釉珍珠地开光诗文枕还有以文字作为装饰纹样的,常见的如“忍”“忍事”“道德清净”“高枕无忧”“招财利市”“众中无语 、无事早归” “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风吹前院竹、雨洒后亭花”,多反映时人悲观迷信或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
也有许多吟风弄月的诗词语句, 如“清风细雨,黄花红叶”“玉马金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宋人”,更有抄录唐诗或长篇之作。
其中尚有罕见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格言或成语,如传世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等。
4-五代宋元美术名词解释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1、形容五代时期花鸟画画家黃筌、徐熙的不同绘画风格。
2、他们因为不同的生活环境、思想悄怀及不同的笔墨技巧,形成了面貌迥异的风格:黃筌为西蜀宫廷画家,所画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画法多采用双钩填彩,以极细的线条勾勒配以柔丽的赋色,线色相溶,儿乎看不到勾勒的墨迹,情态生动逼真,具有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
因此被称为“黄家富贵”,代表作有《写生珍禽图》等。
3、徐熙出身于南唐士大夫名族,终身不仕,过着放达闲适的生活。
常游于田野园圃,取材多为民间河花野竹,水鸟渊鱼。
4、徐熙注重“落墨”,用笔不拘泥于精匀细描,而是信笔抒写,略加色彩,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唐以来细笔添色表现奇花异鸟的格式, 画面清新雅致,野趣映然,被称为“徐熙野逸”。
5、宋人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从而出现中国美术史上第一次以画家风格为分野的花鸟画派。
周文矩与顾阂中的人物肖像画1、周文矩,五代南唐画院待诏,仕女画近似周肪,而纤丽过之。
2、现存作品有《重屏会棋图》与《宫中图》卷。
3、《重屏会棋图》描绘中主李璟与其兄弟弈棋,李璟坐于正中,具有肖像画意义。
4、《宫中图》分十二段,画宫廷妇女按乐、戏耍、出浴、簪花、弄鸟、观画等种种生活,较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精神情态,写实技巧超出了唐人的水平。
5、顾阂中同为南唐画院待诏,以画人物肖像画著称,现存《韩熙载夜宴图》,表现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
《韩熙载夜宴图》1、五代画家顾闵中的代表作品,表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刻画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和生活面貌。
2、全图以长卷形式共分夜宴、观舞、休息、清吹、宾客应酬五个既互相联系乂相对独立的部分,画中人物形象传神,不同的身姿容貌都处理得十分成功,特别是韩熙载的形象刻画有肖像画特点,衣冠穿着反映了他的放纵。
3、家具器皿、乐器等描绘细致精微,线条劲健洗练,色泽匀净富丽,起到烘托主题的作用。
4、该图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史和音乐、舞蹈史及绘画史的重要形象史料。
陶瓷工艺美术美学分析

陶瓷工艺美术美学分析摘要:唐宋时期是陶瓷艺术发展的顶峰,在唐宋时期出品的陶瓷不仅展现了唐宋陶瓷的文化,还能体现出当时朝代的艺术特色。
本文通过分析唐宋时期的陶瓷,深入了解唐宋陶瓷工艺美术的美学情况,希望能够给以后的美术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唐宋陶瓷;工艺美术;美学陶瓷工艺出现了多种釉色,运用洒釉、流釉等色釉技法;染织工艺有蜡缬、拓印等印染法;从造型看多运用较大弧度的外向曲线;从色彩看,多运用色彩退晕的方法表现深浅层次色阶,有富丽华美的艺术效果。
宋代的工艺美术具有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
不论陶瓷、纺织、服装、漆器、家具都以质朴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缛的装饰,使人感到一种清淡雅致的美,从美学角度看,它的艺术格调是高雅的。
一、工艺美术的概念工艺美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以中国的民间工艺和实用美术为主,工艺美术在制作的时候需要把产品的功能、造型和工业化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属于一种实用和审美结合的艺术创作行为,现在也成了被人们广泛认可的一种美学概念。
工艺美术在创作的时候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美化,通过美化来提高自己的艺术行为。
工艺美术的出现能够让人们更好地意识到生活美和民族美[1]。
二、工艺美学的概念三、唐宋陶瓷的工艺美术思想宋代是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的一个朝代,宋代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的思想潮流以“理”为主,宋代的程颐在当时就开始追求重理轻文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代所有的陶瓷的工艺美学思想都是比较平淡和自然的[2]。
通过分析唐宋时期的工艺美术品类能够发现:在当时的背景下很多陶瓷在设计的时候都主要以丰满和理性为主。
唐代是陶瓷的主要发展时期,陶瓷种类非常多,在造型上也比较质朴。
四、唐宋陶瓷工艺美术的美学特征(一)形质形质主要指的是造物中的材质或者是最终呈现的工艺品的品质,包括物体的材料美和质感美。
陶瓷的形质主要体现在陶瓷材料的配比上,在唐代陶瓷主要以青瓷、白瓷等材料为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唐代的唐三彩。
宋代瓷器的发展是在唐代基础上进行的,宋代瓷器包括青白瓷、黑瓷、钧瓷,其中钧瓷是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陶瓷,除了陶瓷之外,具有代表性的还有龙泉瓷。
浅析宋朝时期陶瓷造型的美学特点-工艺美术论文-艺术论文

浅析宋朝时期陶瓷造型的美学特点-工艺美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宋代陶瓷艺术的发展背景概述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随后迅速统一全国。
在经济上,统治者采取了轻赋税的政策,同时大量启用文官,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重文抑武的风气;在经济上,整个宋代商业发达,直接催生了市民文化的崛起和发展;在文化上,宋代统治者对道教极为推崇,程朱理学占据了哲学领域中的主流地位,这种对精神和哲学的追求,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沉稳、超脱、内敛等意境的追求;在工艺技术上,最突出的就是,宋代在陶瓷制造技术上进行了大量的革新,每一个环节都有着明确的分工,使得陶瓷制作无论是在效率上还是质量上都获得了本质的提升。
所以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工艺技术的革新,都为陶瓷艺术的大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而造型是陶瓷艺术最为直观的表现因素,集中体现着作品的审美风格与追求,也正是得益于这些积极的因素,宋代陶瓷艺术才在造型上表现出了鲜明的美学特征。
二、宋代陶瓷造型的美学特征1.仿生意蕴美所谓仿生,就是对生活中一些动物和植物的造型进行模仿。
其在宋代之前的瓷器制作中,就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了,成为了一种主流的造型方式,到宋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且宋代陶瓷仿生是一种有选择的仿生,即选取整个事物中最生动、最优美的一部分进行模仿,通过高度地概括,来获得形象性和抽象性的统一。
如汝窑中一些以莲花为造型的瓷器,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莲花逐渐成为了艺术创作中一个十分热门的对象,其高尚廉洁的寓意,受到了多个阶层的普遍认可。
宋代的莲花瓷器作品,较少采用整个莲花为造型,基本上都是选取花瓣的一部分,或是完全绽放,或是含苞放,都制作得十分生动,给人一种清丽高洁的享受,从而表现出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深层次的意蕴表达。
又如汝窑生产的天青葫芦瓶,其造型形神兼俱,特点是上小下大,大小比例精准,看上去整体十分和谐,同时也把葫芦所代表的多子多福的寓意生动地表达了出来。
第十一讲宋代美术课件
胸有成竹——文与可
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石室先 生,又号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曾官司 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又受命守湖州, 故 人称“文湖州”。传派即为湖州竹派。 传世作品有《墨竹图》等。
墨竹图 文同(北宋)
立轴 绢本 墨笔 纵131.6厘米 横105.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用水墨画倒垂 竹枝,以独创深墨 为面、淡墨为背之 法写竹叶,浓淡相 宜,灵 气顿显。笔 法谨严有致,又现 潇洒之态。
《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是其最杰 出的代表作,画面几乎被 山峰占据,顶天立地,壁 立万仞。生动真实的展现 了北方山水的壮美景色。 从技法上可以看出范宽使 用铁线描勾勒山型,线条 方硬,山体用密集的“雨 点皴”画成,成功的刻画 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 厚,势状雄强”的特色, 被誉为“得山之骨”, “与山传神”。
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桂林: 广西美术出版社,P90
宋代文人士大夫绘画
11世纪后半叶,汴梁城中的一些文人名 士的诗文书画活动异常活跃,其代表人物 有李公麟、苏轼、文同、米芾等人。 他们都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书法造诣。绘 画多为寄兴谴情之作,题材偏重于墨梅、 墨竹,山水树石以及花卉,追求主观情趣 的表现,反对过分拘泥于形似的描摹, 艺术上力求洗去铅华而趋于平淡素雅,力 畅天真清新的风格。
《读碑窠石图》
《读碑窠石图》中画 有一土岗,岗上树立 一块大石碑,一老翁 正在读碑文,旁边一 位侍者持丈而立。图 中乔木老树画得非常 劲拔,爽润秀丽的笔 锋画出寒林树杈,俗 称“蟹爪”。画面体 现出“气象萧疏,烟 林清旷”的风格。
北宋山水画家——范宽
范宽,生卒不详,名中正,字中立。 因性情宽缓温厚,人呼范宽。初学李 成、荆浩,后主要师法造化,深入自 然山水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 以求其趣”。 代表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山萧 寺图》等。成功的刻画出北方关陕地 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 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第六章 五代两宋美术
五代时期,由于战争连年不断,士大夫皆无心翰墨,因此书坛较为冷落,
学习要点但及是目五标代文人仍然促进了书法的发展。印刷术的发达使书法家从单纯的功能 (书1)了解性不书同写文活化动遗中址解陶放器纹出饰来的,特书点法,艺以术及特陶性器的被产进一步强调。法帖的普及使王羲之、 法 生在王美献术之史的上书的法重艺要术地位具;有领绝会对原的始典先范民意经义济生。活 艺 与艺术形宋式代之是间的中依国存书关法系上。的重要发展阶段,为后世所推崇者有苏轼、黄庭坚、 (术2)了解米史芾前和绘蔡画襄的四产大生家、形。式四及家特之点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但宋代重 (3)掌握要新书石法器家时不代同雕程塑度的造地型受特到点具。有变革意义的中晚唐书法的影响,特别是颜真卿
《五马图》中“照夜白” (局部)
学习要点及目标
(宋1)了解不同文化遗址陶器纹饰的特点,以及陶器的产 代 生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领会原始先民经济生活 绘 与艺术形式之间的依存关系。 (画2)了解史前绘画的产生、形式及特点。
(3)掌握新石器时代雕塑的造型特点。
《清明上河图》
《骷髅幻戏图》
学习要点及目标 《写生蛱蝶图》,纵27.2 厘米,横100.6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韩熙载夜宴图》,绢本设色,纵28.7 厘米,横335.5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学习要点及目标
(五1)了解不同文化遗址陶器纹饰的特点,以及陶器的产 代 生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领会原始先民经济生活 绘 与艺术形式之间的依存关系。 (画2)了解史前绘画的产生、形式及特点。
(3)掌握新石器时代雕塑的造型特点。
《琉璃堂人物图》,绢本设色, 纵31.3 厘米,横126.2 厘米,美国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北宋定窑白釉褐彩剔花凤头执壶赏析
北宋定窑白釉褐彩剔花凤头执壶赏析作者陶斋在日本大阪市北区,市中央公会堂东侧,有一座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馆内收藏有大量中、韩、日的陶瓷器,藏品主要来自企业和个人的捐赠,住友集团捐赠的安宅旧藏中,有一个日本俗称“吐噜瓶”的小瓶(图1)图1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白釉剔花牡丹卷草纹瓶日文名称叫“白磁锈花牡丹唐草文瓶”,翻译成汉语就是“白釉剔花牡丹卷草纹瓶”,馆方定该瓶为北宋定窑制作,列入日本重要文化财产。
剔花工艺始于北宋磁州窑(见陶斋博文《磁州窑装饰艺术鉴赏(四)),根据磁州窑中心窑场《观台窑址发掘报告》,剔花工艺在北宋前期已经出现,其具体做法是,先在胎体上施化妆土,然后在化妆土上刻画纹饰,再将纹饰以外的化妆土剔掉,之后施透明釉入窑烧成,利用胎和化妆土之间的反差来表现纹饰。
宋代磁州窑的剔花工艺曾经广为流行,定窑学习磁州窑的剔花工艺,也生产了各种剔花瓷器,有白釉剔花、緑釉剔花和白釉褐彩剔花,前两种多为粗胎,胎色发灰,白釉褐彩剔花瓷器则使用细白胎制作,工艺更加规整精细,但传世极少,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所藏剔花瓶,就属于这个品种。
陶斋收藏了一把北宋定窑白釉褐彩剔花凤头执壶(图2-图10),图2图3图4图5图6图7 图中可见修胎的刀痕图8图9 图中可见明显的剔刀痕图10 图中可见北宋定窑特有的“泪痕”高27厘米,壶顶部是凤首形,凤顶花冠为注水囗。
颈部上细、下粗,中间有一竹节形凸起。
圆腹丰滿,圈足。
壶体一侧安长圆形曲流,另一侧安扁形柄。
全器用白釉褐彩剔花工艺装饰,先在胎上薄薄的涂一层含氧化铁较高的化妆土,然后在化妆土上刻画出纹饰,再把无纹饰地方的化妆土剔去,施透明白釉后入窑烧成。
因为化妆土含铁量高,有化妆土的地方成褐彩,无化妆土的地方露出白胎,形成白地褐花或者褐地白花。
该壶的作者独具匠心,壶的上部(凤首、颈、流和柄)和下部(底足外墙)施褐彩,中间(肩部和腹部)用白地褐花装饰,肩部饰折枝花卉,腹部饰云凤纹,洁白的底上衬托出褐色的纹饰,十分鲜艳夺目。
宋代文人书斋工作场的营造——苏梅《宋代文人意趣与工艺美术关系》精彩论述举隅
宋代文人书斋工作场的营造—苏梅《宋代文人意趣与工艺美术关系》精彩论述举隅文/张辑摘要:宋代的文化繁荣局面由文人引领的上层建筑领域的变化与手工业发展带来的物质基础的丰厚共同造就,在此背景下,宋代文人书斋的基本格局趋于完备。
书斋是中国古代文人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最能体现中国文人意趣的莫过于宋代文人书斋。
苏梅教授所著《宋代文人意趣与工艺美术关系》,以宋代文人书斋为重点,从文房用具、文房杂件、文人清玩三个维度立体展现出宋代文人书斋的场景,并以此揭示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取向。
所论之精彩,值得圈点。
关键词:宋代文人,文人书斋,工艺美术,审美意趣苏梅教授在《宋代文人意趣与工艺美术关系》(以下简称 “苏著!中,对宋代诗书画一体在工艺美术品上的体现,做了 深入的研究,相关分析具有深刻性和独创性。
她以文人生活中 心一书斋为重点的研究,更是准确地把握住了宋代工艺品文 气贯串的基本点,读来更觉立论独到,论述精彩。
本文即撮其 论要,以共享之"宋代文化以其丰富内涵和巨大活力,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 熠熠生辉。
一方面,文人士大夫作为文化先锋,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文化风尚。
宋代文人地位的确立,带来了宋代诗词、书 画、文玩以及理学的兴盛,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的文人天地。
另一方面,宋代城市崛起,经济繁荣,商业、手工业得到发展,市 民文化应运而生。
文人引领的上层建筑领域的变化与手工业发 展形成的深厚的物质基础,共同造就了宋代雅俗并举的文化繁 荣局面。
苏梅教授认为,在雅俗并举的文化繁荣的两宋时期,中国髙坐具已经趋于完备,家居中各式家具出现并延传至今,宋 代文人书斋的基本格局也趋于完备。
书斋是中国古代文人工作 生活的主要场所,而最能体现文人士大夫意趣的莫过于宋代文 人的书斋。
苏梅教授在专著中从文房用具、文房杂件、文人清 玩三个维度立体展现出宋代文人书斋的场景,并认为由此可以 进一步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取向[1167一7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6、耀州窑 p 窑址;陕西同官县 p 装饰题材:牡丹菊花人物等 p 装饰方法:刻花、剔花、印花、镂空 p 釉色:青中泛黄(姜黄色) p 特点:厚胎厚釉,以拉坯技术见长 p 型:碗盘为特色;“小海鸥”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 7、磁州窑(宋朝民间窑) p 窑系:河北峰峰市彭城镇;河南等地 p 特色:胎质粗松,以烧造黑白二色釉瓷为主 p 手法:黑白对比 p 画花:白釉黑花;黑釉褐花(铁锈花) p 纹:荷花牡丹、龙凤、游鱼、婴戏、波浪 p 生动活泼民间艺术风格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南宋吉州窑鹧鸪斑盏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 宋代瓷器的艺术特点 p 1、造型:简洁精练优美 p 2、装饰方法多样 p 3、釉色丰富,偏于沉静淡雅的冷色调 p 各窑瓷器的特色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二、织绣工艺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 青如天、明如镜、 薄如纸、声如磐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秘色瓷
p 古代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精品。简称“秘瓷”。 所谓"秘色",据宋人解释是: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 越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
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如赵麟在 《候鲭录》中说:"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州烧 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谓之秘色"。关于秘色 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 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
无论斗茶,还是分茶,实际都是从饮茶中衍生出的各种文人娱乐。 虽然它们极尽精巧,毕竟远离了饮茶本身的初衷,因此,斗茶、分茶 之风元代时就已逐渐衰退,明代时,由于废团改散而最终消失。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 10、吉州窑 p 窑址:江西吉安县永和镇。“北磁南吉”两大民窑
体系 p 颜色种类:青、白、黑瓷、彩瓷、绿釉瓷 p 装饰手法:木叶和剪纸粘贴 p 纹:梅花、凤、鹿、竹等 p 黑釉中玳瑁盏油滴盏;洒釉手法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斑漆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 犀皮又称“虎皮漆”或“波罗漆”,作法 是先用石黄加入生漆调成粘稠的漆,然后 涂抹到器胎上,作成一个高低不平的表面, 再用右手拇指轻轻将漆推出一个个突起的 小尖。稠漆在阴凉处干透后,上面再一层 一层地涂上多层不同颜色的漆,各种颜色 相间,并无一定规律,最后通体磨平。犀 皮漆的外貌呈现出“表面是光滑的,花纹 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
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
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
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 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 宋朝: p 1、定窑 p 窑址:河北曲阳涧磁村、燕山村 p 特色种类:白定为主 p 工艺上:首创覆烧、芒口,常以金银铜
p 1、丝织: p 锦:多彩丝织物 p 特点:沉静典雅理性(色彩、图案组织、图
案);与唐锦对比 p 绮:地纹为斜纹。宋出现双色绮 p 纱:轻薄透明;素纱、花纱 p 罗:于纱相似,只是有明显横条纹 p 绫;纹如冰凌之理。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 2、缂丝: p 1)唐已有 p 2)制作方法:通经断纬 p 3)产地: p 北宋:河北定州; p 南宋:松江、苏州 p 4)工艺家:朱、沈、吴 p 5)用途:从实用到审美的过渡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油滴盏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兔毫盏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 宋代,盛行的是点茶法。点茶程序为炙茶、
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键
宋
在候汤和击拂。点花法是在唐代阉茶法基
代
础上发展而成的。陆羽《茶经》说:“花
人 怎 么
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 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 焉,谓之阉茶。”阉茶的特点是投茶入瓶, 以汤沃之。而点茶是由阉茶发展而来的。
镶口 p 装饰纹样:莲花、牡丹等 p 装饰方法:印花、刻花(竹片与刀)、
划花(梳栉类工具)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 2、汝窑
p 窑址:河南临汝,建于北宋初年。
p 釉色:葱绿(由于铁的还原) p 装饰:初期素面
p 特色:兼具定窑白瓷的装饰和越窑青瓷的釉 色;大都有支烧痕迹
如碧玉(青瓷釉色美顶峰)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 5、钧窑 p 窑址:河南禹县神后镇野猪沟 p 兴起:汝窑衰落后
p 色:蓝釉中含氧化铜与铁,经过还原焰烧制 呈窑变色。(玫瑰紫海棠红)
p 型:花盆花洗为特色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宋代工艺美术
p 斗茶的输赢主要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均匀度以及茶盏与茶汤相接 处的水痕。汤花均匀、色泽鲜白为上品。汤花长时间紧贴盏壁而不退 散,是为上好,称为“咬盏”,而汤花散逸较快,则称“云脚涣 乱”。
除斗茶外,宋代还流行一种名为“分茶”的茶艺。分茶前,先将茶 末煮至一定程度以培养汤花,然后注入茶盏,轻轻搅拌以欣赏茶汤表 面变幻莫测的各种汤花。南宋陆游(1125—1210)诗句“矮纸斜行闲作 草,睛窗细乳戏分茶”中就提到了分茶这种宋代流行的茶艺。
素面 p 南宋铸镜中心:湖州,江西饶州
p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PT文档演模板
螺钿铜镜
宋代工艺美术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 四、漆器
p 北宋定州、温州、嘉兴最有名, 南宋定州衰落,浙漆天下第一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螺钿:多白色螺片镶嵌,黑白对比
p 传世品少的原因:官窑;烧制时间短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 3、官窑:
p 汝窑影响下的青瓷窑;有北宋南宋之分;南 宋官窑有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之分。
p 釉色:粉青为主;“紫口铁足”“蟹爪纹” 开片
p 艺术风格:雍容华贵、精益求精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17
宋代工艺美术
p 一、陶瓷工艺
p 五代: p 1)秘色瓷。青瓷为主,余姚上林湖一带 p 2)柴窑:窑在郑州。只见于文字,存疑。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 柴窑 ,在今河南郑州,据文献记载,柴窑为五代后 周柴世宗(柴荣)时所烧造。器物具有“青如天、明 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特点。薄如纸一语,指 釉汁而言,青如天一语,指柴窑以天青为主。柴荣, 河北省邢台人,瓷器世家,史称世家豪佑。柴荣皇 帝,青年时期,以经营瓷器为业,非常富有。柴荣、 赵匡胤、郑恩为桃园三结义的把兄弟。柴荣领着两 兄弟一起经营柴氏瓷器商行,在郑州管城唐子巷设 立柴氏瓷器商号,在管城窑、新密窑、巩县窑设立 柴家窑口。柴荣曾派二弟赵匡胤在新密窑沟窑督办 瓷器烧造。柴窑曾对汝窑、钧窑、定窑有过较大影 响,其中,汝窑的釉和定窑的胎最具柴窑风格。柴 窑瓷器铭文有:“周”,“柴”,“内府”, “官”,“御”,以及大多数为无款。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 8、景德镇窑 p 青白瓷(影青瓷):宋时流行,南北各地烧造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p 9、建窑 p 黑瓷产地,福建建阳水吉镇
p 釉中铁成分因火度而形成各色褐色斑纹: 油滴、兔毫、鹧鸪斑
p 型:多碗、盏等茶具,碗口大底小 p 斗茶名具:蔡襄提倡黑釉茶盏,易检验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雕漆——雕漆:剔红、
剔黄、剔黑、剔彩(根据漆面 的颜色而定)嘉兴著名
PPT文档演模板
宋代工艺美术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17
宋代工艺美术
宋代工艺美术
宋 人 斗 茶
PPT文档演模板
p 宋代饮茶时仍用茶饼,但大多已不再直接烹煮茶叶, 称为点茶。点茶时,将已经碾细的茶末直接投入茶 碗,然后冲入沸水,略加搅拌后即行饮用。正是在 点茶方式的基础上,宋人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斗 茶”的饮茶娱乐方式。 “斗茶”也称“茗战”,就是比赛茶叶与点茶 技艺的高下。斗茶之风始于五代,宋代时极为流行, 从文人士大夫直至平民百姓,无不热衷此道。斗茶 前先要将茶末碾碎过筛,茶末越细越好,这样入水 后才能漂浮起来,也容易产生汤花并聚集起来,从 而“尽茶之色”。 斗茶的过程分为四步,首先是熁(xié)盏,即预 热杯盏。北宋蔡襄(1012—1067)曾说:“凡欲点 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第二步为调膏, 即往盏中挑入一定量的茶末,注入少量沸水,调和 成浓稠膏状。第三步为点茶,也是斗茶过程中最重 要的一环,即往盏中注入沸水。注水时,要求水自 壶嘴中涌出呈柱状,注时连续,一收即止。最后一 步为击拂,就是用一种类似小扫帚状的茶筅(xiǎn) 搅动茶汤,使之泛起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