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沪科版全套学案之 物体的内能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我的教案: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讲解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的内能。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影响内能的因素,以及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让学生掌握影响内能的因素,包括温度、质量、状态等。
3.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深入理解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深入理解影响内能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烧杯、水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时水温升高,引导学生思考温度与内能的关系。
2. 讲解:讲解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之间的关系。
3. 实验: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内能的变化。
4.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例,如冰块熔化、水沸腾等,让学生深入理解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一些与内能相关的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之间的关系。
2. 活动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深入理解影响内能的因素。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检查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与内能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研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内能概念的讲解1. 我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时水温升高,引导学生思考温度与内能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3章教案:第1节物体的内能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3章教案:第1节物体的内能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物体内能的概念,掌握影响内能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内能概念,知道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2. 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内能的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的内能概念,影响内能的因素,内能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内能与热量、温度、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加热器、冷水、热水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时水温的升高,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内部能量的变化。
2. 讲解:讲解物体的内能概念,阐述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质量的水在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内能的变化规律。
5.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冬天感觉寒冷、物体碰撞时温度升高等。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影响内能的因素。
2. 活动难点: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内能的变化规律。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物体的内能概念,掌握了影响内能的因素,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部分学生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内能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如动能、势能等。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3章教案:第1节物体的内能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引入环节的生活实例:我选择了烧水时水温升高的现象来引入物体内能的概念,因为这个实例直观且易于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内部能量的变化。
2. 讲解内能概念的清晰度:在讲解内能的概念时,我力求语言简练明了,同时配合图示和实物模型,以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内能的本质。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6.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引导学生关注能源、环保等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7.教学评价,促进发展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实验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举例: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意义。
3.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热传递规律的理解。
(四)情感态度与价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2.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学习物理的心得,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内能和热传递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突破难点
-设计系列实验,如观察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内能的变化。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物质种类的关系,突破理解难点。
3.多元教学,强化理解
-结合多媒体教学,如动画、视频等,生动展示热传递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等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物体的内能和热传递的学习表现出浓厚兴趣。然而,由于内能和热传递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物体内能和热传递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1《物体的内能》说课稿

1.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内能的存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内能的改变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激励评价: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1《物体的内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这一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本节课位于热学模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温度、热量等基本概念,为本节课内能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内能的定义、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有关、内能的改变等。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热运动及其与宏观热现象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与物体的温度、质量和状态的关系。
(2)掌握内能的改变方式,了解热传递和做功对内能的影响。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
2.生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探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课堂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和思考过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2.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猜想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物体的内能-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

物体的内能-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一、知识概述1.1 定义物体的内能指的是一个物体内部分子或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能量总和,是物质的内部储存的能量。
一般用符号E表示。
1.2 特点物体内能是由于粒子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量,它具有以下特点:1.内能具有自身势能和热运动两个组成部分;2.物体的内能是一个状态函数,只与物体的状态有关,与物体的历史过程无关;3.内能的大小不依赖于物质的形状、体积等因素,而仅和物质的质量有关。
1.3 应用物体的内能在生产、科研、生活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如燃烧、冷却、变相态等过程都与物体的内能有关。
二、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内能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内能的计算方法;3.了解内能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内能的定义和特点;2.内能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1.内能与热的等价性的理解;2.内能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5.1 活动1:引入内能的概念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物体,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具有哪些内部因素影响其能量变化,从而引出物体的内能的概念。
5.2 活动2:内能的计算方法教师通过示意图等手段,解析物体内能的计算方法,要求学生理解并记忆相关的公式及其应用。
5.3 活动3:内能的应用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内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燃烧、冷却、变相态等过程。
六、教学练习6.1 练习1某学生用0.2千克水加热至100℃,过程中吸收了20千焦的热量。
求水的内能增加多少?解答:水的沸点为100℃,在常压下每克水可吸收4200焦耳的热量,因此0.2千克水吸收的热量为201000焦耳。
根据内能的定义,可得水的内能增加了201000焦耳。
6.2 练习2某燃料的燃烧焓为10.0千焦/克,燃烧1克该燃料能获得多少焦耳的热量?解答:根据燃烧焓的定义,该燃料燃烧1克可获得10.0千焦的热量,即1克该燃料可获得10.0*1000焦耳的热量。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解了物体的内能的定义、特点、计算方法和应用。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物体的内能2. 详细内容:(1) 内能的概念及其意义(2) 内能的单位及其换算(3) 影响内能的因素:质量、温度、状态等(4) 内能与机械能、热能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的单位及其换算。
2. 掌握影响内能的因素,能够分析生活中有关内能的问题。
3. 了解内能与机械能、热能的关系,能运用内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及其意义,内能与机械能、热能的关系。
2. 教学重点:影响内能的因素,内能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温度计、烧杯、水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课本、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冬天取暖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 讲解内能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意义。
(2) 介绍内能的单位及其换算,如焦耳、卡路里等。
(3) 分析影响内能的因素,如质量、温度、状态等。
(4) 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热能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能量转化的过程。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有关内能的问题,如烧水、做饭等,引导学生运用内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1) 计算一定质量的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内能。
(2) 分析一个物体从高温环境转移到低温环境时内能的变化。
5.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内能的变化,如热传递、做功等。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内能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及其意义2. 内能的单位及其换算3. 影响内能的因素:质量、温度、状态等4. 内能与机械能、热能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计算一定质量的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内能,并解释原因。
2. 分析一个物体从高温环境转移到低温环境时内能的变化,并描述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3章教案:第1节物体的内能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3章第1节——物体的内能一、教学内容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单位:焦耳(J)。
3. 内能的计算: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4. 影响内能的因素:温度、质量、状态等。
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而机械能是物体由于机械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内能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掌握影响内能的因素。
2. 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能运用内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内能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影响内能的因素。
2. 教学重点:内能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影响内能的因素,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冬天搓手取暖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内能的概念。
2. 讲解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3. 讲解内能的单位:焦耳(J)。
4. 讲解内能的计算方法: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5. 讲解影响内能的因素:温度、质量、状态等。
6. 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而机械能是物体由于机械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7.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有关内能的问题,如烧水、做饭等。
8. 随堂练习:课本练习题,巩固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9.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进一步巩固内能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内能的概念2. 内能的单位3. 内能的计算方法4. 影响内能的因素5.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讨论下列现象中内能的变化情况,并解释原因。
(1)烧水时,水温升高。
(2)冬天搓手取暖。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HK)精品学案 第十三章 内能与热机 第一节 物体的内能
第一节物体的内能【学习目标】1.根据分子动理论描述的微观特征,能说出什么是内能。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内能是能量的一种重要形式。
3.能举例说明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4.能判断具体的生活实例是通过哪种途径改变物体内能的。
5.通过热传递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热量是内能变化的量度。
6.能说出热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能在生活和相关的物理活动中正确使用其术语。
【课堂导学】(一)物体的内能知识回顾:1.物质是由组成的。
2.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
3.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力和力。
4.动能是物体由于而具有的能;势能是由于物体被或发生而具有的能。
5.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有关。
请根据上面回顾的知识自学教材34页1-2两段内容,完成以下内容:内能是。
内能的国际单位是,与前面学过的物理量的单位一样。
物体的温度越,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
请结合教材34页图13-1和图13-2理解: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其内能越小。
请同学举例说明:。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交流讨论:既然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那么改变物体的内能也就是改变物体的温度,那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改变物体的温度呢?请将讨论结果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分析:既然以上方法能改变物体的温度,也就是改变了物体的内能,因此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种方式:科学研究表明: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是和。
练一练1.下列四幅图片中,属于利用做功的途径改变物体内能的是:()2.图6为冬天时,女孩通过哈气取暖,男孩通过搓手取暖,这两名儿童的取暖方式分别是:()A.两人都是通过做功取暖B.两人都是通过热传递取暖C.女孩通过做功取暖,男孩通过热传递取暖D.女孩通过热传递取暖,男孩通过做功取暖(三)热量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在热传递的过程中,改变内能的多少称为热量,热量通常用字母表示,常用单位是,符号是。
热量的解释:请同学们阅读37页两段,进一步理解热量的意义。
关于热量的说明:1.1Kg的水温度升高1℃要吸收4.2×103J热量,温度降低1℃要放出4.2×103J热量。
2022年沪科版物理《物体的内能》精选教案
13.1 物体的内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内能的概念, 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 物体吸收(放出)热量, 温度升高(降低), 内能改变.3.了解热量的概念, 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通过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教学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装着开水的暖瓶有时会把瓶盖弹, 推动瓶盖的能量是什么. 暖瓶没有运动, 所以不是机械能, 暖瓶也没有接电源, 也不是电能. 那么, 这一能量来自哪里呢?新课教学1.物体的内能探究活动1: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 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 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红墨水.实验现象:热水杯的颜色先变得均匀.实验结论:说明温度越高, 粒子的无规那么运动〔热运动〕越剧烈.〔1〕分子具有动能和势能类比: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被拉伸的弹簧的各局部互相吸引而具有势能;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势能;分子间相互吸引也具有势能.被压缩的弹簧的各局部互相排斥而具有势能;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势能.结论: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同样具有动能, 而分子间具有相互作用力, 又使:它们具有势能.〔2〕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那么运动的动能, 以及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3〕机械能与内能的比拟内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与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无关.机械能是物体整体所具有的能, 是物体动能和势能之和, 与物体机械运动有关.例如:空中运动的足球除了整体具有机械能外, 同时还具有内能.想一想:冰山有内能吗?冰冷的冰山, 温度虽然低, 其中的水分子仍然在做热运动, 所以也具有内能. 一切物体不管温度上下, 都具有内能.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1〕做功可改变内能演示实验:克服摩擦做功克服摩擦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压缩气体做功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气体膨胀对外做功, 物体的内能减少.结论: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温度降低.小结:从能的转化看, 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物体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功可以用来度量内能改变的多少.〔2〕热传递可改变内能物体吸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物体放热温度降低内能减少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或从物体的一个局部转移到另一局部.发生热传递时, 高温物体内能减少, 低温物体内能增加.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对流、热辐射. 热传导:放在热汤中的金属勺子变热了;对流:烧水水变热;热辐射:晒太阳.思考:你怎样让一段50 cm的铁丝温度升高呢?用火烧、太阳晒、用手焐, 用温度更高的物体使铁丝温度升高, 热传递.用手搓、在地上摩擦、用锤敲、反复弯折, 温度升高的过程, 往往伴随着运动,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是做功和热传递.〔1〕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 物体间内能传递的多少称为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2〕内能、温度、热量的关系①内能跟温度的关系温度的上下, 标志着物体内局部子运动速度的快慢. 因此, 物体的温度升高, 其内局部子无规那么运动的速度增大, 分子的动能增大, 内能也增大, 反之, 物体温度降低, 其内局部子无规那么运动的速度减小, 物体内能减小. 因此, 物体温度的变化, 一定会引起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的变化, 不一定引起温度的变化. 这是由于物体内能变化的同时, 有可能发生物态变化. 物体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内能变化了, 温度有时变化有时却不变化. 如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还有液体沸腾过程, 内能虽然发生了变化, 但温度却保持不变, 这是因为物体的分子势能发生了变化.②内能与热量的关系物体的内能改变了, 物体却不一定吸收或放出了热量, 这是因为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即物体的内能改变了, 可能是由于物体吸收〔或放出〕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或物体对外做了功〕.而热量是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变化的量度. 物体吸收热量, 内能增加, 物体放出热量, 内能减少. 因此物体吸热或放热, 一定会引起内能的变化.③热量与温度的关系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 温度不一定变化, 这是因为物体在吸热或放热的同时, 如果物体本身发生了物态变化〔如冰的熔化或水的凝固〕. 这时物体虽然吸收〔或放出〕了热量, 但温度却保持不变.物体温度改变了, 物体不一定要吸收或放出热量, 也可能是由于对物体做功〔或物体对外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变化了, 温度改变了.板书设计物体的内能〔1〕分子具有动能和势能.〔2〕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那么运动的动能, 以及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3〕机械能与内能的比拟内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与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无关.机械能是物体整体所具有的能, 是物体动能和势能之和, 与物体机械运动有关.〔1〕做功可改变内能.〔2〕热传递可改变内能.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是做功和热传递.〔1〕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 物体间内能传递的多少称为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2〕内能、温度、热量的关系.随堂练习1.在0℃的房间里, 静止在地面上的铅球〔〕A.具有机械能B.没有机械能C.具有内能D.没有内能2.以下关于物体的内能和温度关系的说法中, 正确的选项是〔〕A.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 物体的内能越大, 温度越高B.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 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C.物体的内能只和温度有关, 所以温度高的物体, 内能一定大D.物体的内能只和温度有关, 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一定高3.下面四句话中都有一个“热〞字, 其中哪一句话中的“热〞字表示温度〔〕A.热传递B.物体吸热温度升高C.摩擦生热D.今天天气很热4.物体从粗糙的斜面上滑下来, 那么〔〕A.机械能不变, 内能不变B.机械能增加, 内能不变C.机械能减小, 内能减少D.机械能减小, 内能增加5.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B.一定质量的物体, 温度越高, 内能越小C.物体的内能增加, 温度一定升高D.物体的速度增加, 内能一定增加6.以下关于内能的概念的说法中, 错误的选项是〔〕A.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B.0℃的冰不具有内能C.一个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 它的内能也变化D.内能和机械能的单位都是焦耳7.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有机械能的物体必有内能B.无机械能的物体必无内能C.有内能的物体可能无机械能D.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8.以下与物体的内能有关的因素是〔〕A.物体的运动速度B.物体的高度C.物体的运动速度和高度D.物体的温度9.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温度越高, 分子无规那么运动越快B.温度越高, 气体、液体、固体的扩散越快C.温度越高, 液体蒸发得越快D.温度越高, 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参考答案:1.BC 2.B 3.D 4.D 5.A 6.B 7.CD 8.D 9.D第二节声音的的特性教学目标1.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3.进行简单的专项社会调查, 使学生具有将科学效劳于人类的意识, 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振兴中华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教学重、难点1.重点(1)能对生活中声音的三个特性加以区分.(2)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2.难点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教具准备粗细不问的假设于条橡皮筋、疏密不同的梳子、硬纸片、尺子、鼓、小纸人、吉他、音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师:激昂的进行曲令人精神振奋, 婉转的歌声让人如痴如醉, 但刺耳的汽车喇叭声却使人紧张、烦燥.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无规律、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做噪声,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乐音与噪声.新课内容一、响度、音调、音色演示实验:请一位同学上讲台, 用不同大小的力敲打鼓面或拔动琴弦, 大家听到的声音大小不一样.师:物理学中把入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板书1.响度.演示实验:再请一位同学用力敲打鼓面, 鼓声越大, 鼓面上的小纸人跳得越高.师:鼓声越大小纸人跳得越高, 说明了什么?生:说明鼓面振动幅度越大, 鼓声的响度越大.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说明, 物体振幅越大, 声音的响度越大(振动幅度简称振幅)生甲:用一只手将一根橡皮筋张紧, 另一只手拔动橡皮筋, 橡皮筋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现场表演:生乙:将一把尺子压在桌边, 露出桌面一局部, 如下图. 用大小不同的力拔动尺子, 尺子振幅不同, 声音的响度也不同. 尺子振幅越大, 声音的响度也越大.现场表演:生丙: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音叉, 音叉振动的振幅越大, 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音叉的振幅可从悬挂的乒乓球被弹开角度大小看出来.现场表演,生丁:用大小不同的力拔动吉他, 琴弦振动幅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也越大.师;大家讲得很好, 懂得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 加深对物理现象, 规律, 概念的理解.以上的实验说明了什么?生:讨论、归纳得出:声音的响度一般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声源振动幅度越大, 响度越大.板书师:声音的强弱常用分贝(dB)来表示.请同学们看课本听觉效果与声音的强弱表格.2.音调.师:板胡、笛子, 男女高音的声音高亢嘹亮, 大提琴、男女低音的声音消沉婉转,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上下称为音调.师:声音的音调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演示实验:如课本P42图3—16, 用齿数不同的齿轮敲打纸片, 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上下是不相同的. (齿轮转速相同)生:声音音调的上下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振动越快, 音调越高.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说明音调的上下与振动快慢的关系.生甲:用一把尺子压在桌边, 露出桌面一局部, 用大小相同的力拔动尺子. 当尺子露出局部较长时, 尺子振动较慢, 音调较低;当尺子露出局部较短时, 尺子振动较快, 音调较高.生乙:用纸片以相同的速度在疏密程度不同的两把梳子上刮过, 音调的上下不同, 在密的梳子上刮过, 音调较高;在疏的梳子上刮过, 音调较低.师:物理学中, 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 称为频率.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简称赫, 用符号HZ表示.物体每秒振动1次, 其振动频率为1Hz, 例如:大提琴发出的最低音是27.5Hz, 国际标准音调的频率是440Hz.通过以上实验事例, 可得出什么结论?生:讨论、归纳得出:声音音调的上下与发声物体振动频率有关, 物体振动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板书.3.音色.师:“闻其声, 如见其人〞, 听到熟悉的人讲话声, 即使未见到人, 也能判断讲话的人是谁. 乐队演奏时, 凭音乐声也能听出有哪些乐器在演奏. 那么, 人们是根据什么来作判断的呢?其实, 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声音除了由于响度、音调引起的不同感觉外, 还与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有关.音色又叫音品, 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其音色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才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 不同乐器的演奏.举例:用手指敲击碗, 有裂痕的碗发出的声音比拟沙哑, 无裂痕的碗发出的声音比拟清脆, 即音色不同. 购置碗的顾客都是根据敲击碗发出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碗的质量好坏.师:向学生介绍:钟与编钟.演示实验:让学生上台演示课本P43图3—18橡皮筋吉他.师:请你说说你的体验.生:绷得紧又比拟细的橡皮筋发音的音调高, 粗的又绷得不紧的橡皮发声的旨凋低.师:胡琴、提琴等弦乐器的弦粗细, 绷紧程度不同, 所以发出的音调也不同.二、噪声的防治师:当今世界的四大污染是: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噪声来源于什么?生甲:噪声通常来源于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电机、机床等工业机械, 以及空调、冰箱等家电.生乙:音乐给人享受, 然而夜深人静欣赏音乐时, 假设音乐声过大, 那么会影响他人休息, 以致音乐变成了噪声.生丙:喜庆的鞭炮给一些人带来欢乐, 但也会破坏其他人的安宁, 成为令人讨厌的噪声.师:我国1981年制定的居民、文教区噪声标准是什么?生:白天不高于50dB, 夜晚不高于40dB.师;怎样才能减小噪声的影响? 有什么具体措施? (可以从噪声船产生、传播, 接收这三个环节考虑)生甲:在摩托车上装消声器.生乙:在高架桥高速公路两旁装隔音墙.生丙:在道路旁植树造林.师:如果工人所在的生产车间噪声很大, 怎么办?生:在耳朵上塞上棉花、或戴防噪声耳罩、或在振动的机器下垫泡沫塑料或加重加大底座.师:以上大家对减小噪声的措施讲得很好, 下面大家将以上措施归纳一下, 减小噪声有几条途径?生:1、从声源处减弱.2.从传播过程中减弱.3.从入耳处减弱.课堂归纳小结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生:讨论、归纳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1.乐音的三个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音色决定于振动物体的材料和结构.2.噪声的来源和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物体做无规律振动, 发出的难听、刺耳的声音叫噪声或干忧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也叫噪声;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入耳处减弱.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板书设计第二节声音的特性1.乐音与噪声.有规律的、好听的悦耳声音叫乐音. 无规律的, 难听刺耳的声音叫噪声.2、乐音的三个特征.(1)响度:与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2)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3)音色:与物体、材料、结构有关.3.噪声(1)来源。
1 物体的内能—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课件(30张ppt)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做功
搓手手变热了 滑下时摩擦发烫了 钻木取火
紧缩气体做功实验1:
(1)当活塞迅速下压时,可视察到的现象是:
硝化棉燃烧。
(2)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能量是如何转 化的?
答:活塞紧缩气体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 加,温度升高,到达硝化棉的着火点。机 械能转化为内能。
(3)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分子动能
运动着的足球 具有动能
运动着的分子 也具有动能
分子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或产 生弹性形变具有的能
叫势能
分子间相互吸引和 排挤,且有间隙
分子具有势能
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以 及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单位:焦耳,简称焦,用字母J表示。
内能跟温度有什么关系?
实验:在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玻璃杯中各滴 入一滴墨水。
现象是:_______杯水中的墨水扩散得快
实验说明了: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______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物体 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的动能就越大, 因此,物体的内能与其温度有关。物理学中把分子 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又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练习
老师在做“向装有少量水 的瓶子内打气”的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向瓶 内打气,使得瓶内的水蒸气,气压增大,水 蒸气的内能_增__加____ (填“增加”或“减少 ”),温度___升__高___(填“升高”或“降低 ”)。 当瓶塞跳起来时,可以看到瓶内出现 _白__雾___,这是因为水蒸 气对瓶塞_做__功___,内能_减__少___(填“增加”或“较少”)。 温度__降__低____(填“升高”或“降低”)。 水蒸气__液__化___ 而成小液滴。白雾未消失时,如果立刻盖上塞子,再次向瓶 内打气,则会看到_白__雾__立__刻__消__失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的内能
学习目标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小的一些事例.
4.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预习导学
1.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组成物质的分子在 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每个分子都具
有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 力和 力,并且分子间
有 ,所以分子还具有 能。
2.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 ,以及分子 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
能.内能是自然界能量的存在的一种形式.能量的单位是 ,符号是 。
3.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分子运动的越 ,分子具有的 能就越大,这个物体的内能
就越 ,因此,同一物体的内能和 有关。
4.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是 和 。
5.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间内能传递的多少称为 ,用符号 表示。热量的单位
是 ,符号是 。1Kg水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 J。
6.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从 向 转移的过程,它转移的是 ,而不
是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是: 、 、 。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理解内能
●小组讨论
1.物体的温度为0℃时,内能为0吗?温度为-100℃时,内能为0吗?为什么?
2.固体液体有内能,气体有内能吗?为什么?
3.运动着的物体有内能,静止的物体有内能吗?为什么?
总结: 物体在 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4.同一物体,如一杯水,温度是0℃时和温度是100℃时相比,那一次内能较多?为什么?
5.同种物质温度相同时,质量不同,如一桶水和一杯水,温度都是20℃,谁内能较多?为什
么?
总结:同一物体, 越高,内能 ;同种物质,温度相同时, 越大,内
能 。所以,内能和 、 有关。
6.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请从是否为零、研究对象两方面方面加以考虑并回答。
总结:内能 为零,机械能 为零;内能研究 ,机械能研
究 。因此,内能和机械能没有必然联系。
●跟踪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静止在地面上的冰块没有内能
B.空中飞行的飞机比地面上静止的火车的内能多
C.动能大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D.自然界中任何状态下处于任何位置的物体都有内能
2.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0℃的物体没有内能 B.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C.物体间的内能可以转移 D.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探究点二:改变内能的途径
观看视频,结合课本35-36页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小组讨论
1.教材第35页图13-3实验中, 对 做功,使 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所
以棉花燃烧了。实验说明:对物体 可以 (增加或减少)物体的内能.在这个过
程中, 能转化为 能。
2.如图,瓶内有一些自来水。向瓶内打气,打到一定程度时,塞子将会被 ,同
时发现瓶内出现大量白气。出现白气的原因是因为瓶内气体将塞子顶起时,对塞子做
了功,瓶内气体温度下降,内能减少,这样,瓶内的水蒸气就会 形成白气。
实验说明:物体对外 可以 (增加或减少)物体的内能。在塞子被顶起这
个过程中, 能转化为 能。
3.总结:①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其中,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
物体内能 。②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其实质是能量的 。
4.烧水做饭,水的温度升高,内能 ,这是利用 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5.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 从 向 转移的过程。从这句话中,
我们可以看出①热传递传递的是 而不是温度.②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两个物体之间要有
温度 。③热传递的方向是从 物体向 物体,而不是从内能多的物体传向向内能
少的物体.④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 ,而不是能量的转化。
6.热传递有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发生热传导时,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要接触;对
流一般发生在流体中;热辐射不需要介质。据此回答图13-5、13-6和13-7分别是
哪种热传递方式。
●跟踪训练
1.把一根铁丝反复弯折,弯折处会发热,温度 ,内能 ,这是用 的方法增加物
体的内能.
2.以下的日常生活事例中,通过做功来增加物体内能的是 ( )
A.给自行车车胎打气,气筒发烫 B.太阳能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高
C.用水壶烧水,水蒸气将壶盖顶起
3.在下列过程中,利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
A.钻木取火 B.用锯条锯木板,锯条发热
C.用热水袋取暖 D.两手互相搓搓,觉得暖和
4.将一铁块投入到装有水的烧杯中,它们之间没有发生热传递,这是因为 ( )
A.它们具有相同的热量 B.它们具有相同的内能
C.它们具有相同的温度 D.它们具有相同的比热容
探究点三:理解热量
●小组讨论
1、在 过程中,物体间 传递的多少叫做热量(Q)。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热量的本质是 ,因此,热量的单位和能量的单位是一样的,都是 。1Kg水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 J。 2、如果是通过做功方式改变的内能,能叫做热量吗?为什么? 。 3、读下面两句话:①在长大的过程中,你吸收了十吨粮食的能量。②在长大的过程中,你具有了十吨粮食的能量。那句话觉得别扭?为什么? 一杯水具有4.2×103J热量。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 4、温度指的是物体的 ,内能是分子 和 的总和,热量是在 过程中传递的内能,这三个物理量有区别,又有联系。 5、判断对错并说出对错的原因: ①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②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 ③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温度升高。 ④物体内能增加,一定吸收热量。 ●跟踪训练 1.冰在熔化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内能不变,温度升高 B.吸收热量,内能增大,温度不变 C.热量、内能、温度都不变 D.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2.关于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温度升高,它含有的热量就增大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两个物体的温度相等,其内能一定相等 D.物体的温度降低,其内能一定减小 3.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B.O℃的冰没有内能 C.一个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不一定升高 D.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温度一定升高 当堂检测 1. 如图13-1-1所示,将一个薄壁金属筒固定在桌面上,筒里放一些乙醚,用塞子将筒口塞紧.拿一根绳子在筒外绕几圈并迅速来回拉动,将会看到塞子跳离筒口.这个现象说明 能和内能可以相互转化, 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还有 . 2.生活中的“热”字可以用来表示温度.热量或内能,下面几句话中“热”字的含义是什么?
(1)摩擦生热 ;(2)冰熔化要吸热 ;(3)这盆水很热 .
3.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下列实例中,属于通过做功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用火烧水时水温升高 B.棉被被太阳晒得暖暖的
C.烧红的铁块浸入水中,温度很快降低 D.两手相互摩擦,手心发热
4.一条锯条的温度升高了,说明 ( )
A.一定对锯条做了功 B.锯条一定吸收了热量
C.可能对锯条做了功,也可能是锯条吸收了热量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oC的冰块内能为0 B.温度低的物体一定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小
C.运动的物体一定比静止的物体内能大 D.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6.下列示例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
A.水壶中的水沸腾后,壶盖被水蒸气顶起 B.两手相互摩擦,手心变热
C.用气筒给自行车打气,气筒会发热 D.流星与空气摩擦生热、发光
7.温度为20℃的铜块投入90℃的水中,则铜块与水之间 (会/不会)发生热传递,铜块
的内能将 (增大/减小/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