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2019年九年级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B卷

武汉市2019年九年级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辍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剐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shà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l)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弥望(______)缕缕(______)shà(_______)时

(2)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

(3)文段中,“渺茫”的意思是____,“袅娜”的意思是____。

(4)面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____和____的修辞手法。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绝密忠诚

——记中国氢弹功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

于敏。

一个绝密28年的名字,一段铸核盾卫和平一甲子的传奇。

9日,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获奖证书,紧握老科学家的手,温暖赤子报国的心。

1926年生的于敏,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一脸属于老科学家的谦逊与纯粹……

中国传统文化涵养出的本土核物理学家,究竟能迸发多少灼热的能量与光芒?

越神秘,人们越想要走近他。

东方巨响

那些不同寻常的日子,注定刻入中华民族的记忆。

沉默如金的戈壁见证——

1967年6月17日8时,罗布泊沙漠腹地。

徐克江机组驾驶“轰6”进入空投区。但听一声惊天“雷鸣”,万里碧空升腾起炽烈耀眼的火光,一朵蘑菇云顶天立地……

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东方巨响,震惊世界。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

“中国闪电般的进步,神话般不可思议。”西方科学家评论。

巨大的成功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全国仅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算原子弹,5%留给氢弹设计。

“百日会战”令人永难忘怀。

1965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9月,他带领小分队赶往华东计算机研究所。

“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参与“会战”的蔡少辉研究员说。

狂风,沙暴,饥寒;

休克,便血,失眠;

坚守,奋战,奉献……

于敏全凭满腔忠诚的热血拼搏、鏖战,和许许多多有名、无名的“核卫士”一道,实现了“氢弹突破和武器化”,挺立起新中国不屈的脊梁。

绝密使命

核武器,国之重器。当时国际上真正意义的战略核武器指的就是氢弹。

即使时光倒流,老于仍会走这条路。

“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说。

1961年1月12日,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他谈话,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于敏说。

从那一天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连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氢弹设计远比原子弹复杂,核大国对技术绝对保密。我国科研人员重担千斤。

一次核试验前的讨论会上,压力、紧张充斥整个屋子。这时,只听到——“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敏和陈能宽两位科学家忽然你一句我一句地将诸葛亮的《出师表》背诵到底。

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所有人真切体会到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风高范远

德才兼备者,望众。

钱三强说:“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大家争论时,邓稼先说:“我相信老于的。”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载: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于敏生于一个天津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对新知,探究其所以然。进入北大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1951年,于敏在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

2 . 文章标题“绝密忠诚”中的“绝密”一词有哪两层含义?

3 . 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概括于敏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

4 . “风高范远”部分,作者引用钱三强、邓稼先和张宗遂的话有什么作用?

5 . 我国“两弹”辉煌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于敏等科技专家的努力。请你写一条微博,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50字以内)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清代著名戏曲家、大文人李渔,在家乡浙江兰溪建了一座亭子,财主李富贵赞助了资金,就要给亭子取名——富贵亭。李渔觉得不好,阻拦道:“且停停。”意思是说,你暂且停一下。财主说:“你有更好的名字吗?”李渔笑着说:“我已说出名字了——(A)。”

后来李渔还为这个亭子拟了一副对联: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

来者往者溪山清静B 。

人生路上到底有多少座亭子?也许那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但都可以走进去,体会生命中的一种从容。

(选自《于丹趣品人生》)

讲述了李渔为亭子取名的有趣故事,请你根据文意,在A.B两处各填入恰当的三个字。

A B

于丹欣赏李渔所取的亭名,其实是欣赏李渔的一种人生态度,请用【材料1】中的一个双音节词C 概括这种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

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7 .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8 . 第(1)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9 . 请谈谈你对文中第④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10 . 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有什么优点,你怎样让它成为一种习惯。

三、课内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 . 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2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公将驰之辍耕之垄上

C.登轼而望之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望其旗靡其真无马邪

13 .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4 . 本文详略得当,详写了,略写了。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15 . 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能以弱胜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请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四、情景默写

16 . 按要求写句子。

(1)《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地做准备的几句诗是__________ 。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后对亲人的思念的几句诗是_______。

五、诗歌鉴赏

古诗赏析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7 . 诗的第二句,诗人把“雨”比作“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8 .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两句诗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你从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六、名著阅读

19 . 鲁迅先生笔锋犀利冷峻,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除了理性的批判却也着温情的一面,请举出其作品《藤野先生》中的一个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七、作文

20 . 请以“我的舞台”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21 . 作文(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

(1)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一路摒弃许多东西,比如嫉妒、自私、冷漠、怯懦、利欲……但也有许多东西千万不能缺失,正直、勇敢、诚信、商量、宽容,这些都是生命行囊中闪光的珍珠,谁把它们弄丢,谁的生命就会失去一份色彩。请以“别丢掉”为题写一篇600 字左右的作文,先补全题目,体裁不限,注意详略得当。

(2)以“为自己竖起大拇指”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