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露和霜》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露和霜》

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露和霜》。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露和霜》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2课。本课承接第一课云和雾的认识与探究,介绍了另外两种天气现象一一露和霜。将这两种天气现象放在一起也是因为其形成条件很接近,都是水蒸气受冷凝结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只是一个呈现液态,是小水滴,一个呈现固态,是小冰晶。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露和霜的不同,整体感知它们在形态及形成条件上的差异,这属于经验层面的认知。第二个活动是人造露和霜,主要是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两个实验放在一起做也是一种对比,两者的形成条件差异主要是温度不同。这是本课动手实践的主体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第三个活动是阅读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这两个节气正好与所学的内容紧密相关,意在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更多与节气相关的天气现象,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

生活经验以及科普知识的阅读,让孩子有了前概念,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的是成霜原因分析。南方很难在自然环境下观察到结霜现象,学生对结霜没有足够的感性认知。北方的学生,有丰富的体验,比较完成成霜概念的建构。学生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第四节课《水遇冷以后》,研究过"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和"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对于水的三态变化,有了一定的科学认知基础。在""研究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这个实验当中,学生经历了"加盐"降温制冰,学生有了经验,这堂课就能联想到"加盐"。假如学生没做过这个实验,可能全班没有一个人讲的出来。所以,四年级的时候,"水结冰"实验,是必须做的。

三、说教学目标

1.比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和霜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2.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3.对露和霜的形成原因充满好奇,能根据已知经验或知识进行猜,设计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4.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中与天气现象相关的节气,知道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做露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做造霜的实验。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

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导入,引发思考。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自然界中的云和雾,接下来我们一起看

看这又是哪种自然现象呢?(出示图片,板书:霜)

2.追问:在生活中,你们见过霜吗?在哪里见过?大概出现在什么季节?

3.学生回答。

环节二、了解霜的形成原因。

1.过渡:大家的生活经验挺丰富,那你们有没有想过霜是怎样形成的呢?

2.学生推测,小组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大

家的猜测,怎么做呢?请看大屏幕。(播放微视频)

4.提问:看懂了吗?有问题吗?(温度计不拿出)

5.追问:还有哪些注意点?

6.分组实验。

7.谈话: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发现?学生汇报交流。

8.谈话:看来大家都测到了0℃以下,而且杯子外面都结成了一层小冰晶。

这个小冰晶是怎么形成的?小结:水蒸气遇到温度低于0℃的物体就形成了小冰晶。

9. 提问:那么自然界中的霜也是这样形成的吗?请看大屏幕。

10.谈话: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霜在大自然中是怎样形成的?

11.小结: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气温急剧降到零度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板书水蒸气遇冷凝结 0摄氏度以下冰晶那么在刚才的模拟实验中,我们用上湿抹布其实为了获得更多的水蒸气,冰冷的金属罐相当于大自然里面一些冷的物体。

环节三、了解露的形成原因。

1.谈话:除了霜,还有另外一种现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视频。

2.板书:露。

3.提问:大家发现露珠有什么特点?你能描述一下露是什么样的

吗?

4.学生回答。

5.提问:根据霜的形成,我们能推测露的形成过程吗?

6.小组讨论、汇报。

7.谈话:大家都很善于思考,老师也尝试做了一个露的模拟实验,谁愿意到前面来仔细观察一下?

8.小结: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气温急剧下降,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水滴,这就是露。

板书:0摄氏度以上水滴

9.提问:那么,露和霜在形成过程中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手拿两个金属罐,对比观察)我们利用维恩图进行比较。

10.学生讨论、完成记录单二、上台汇报,追问:你们小组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11.小结:露和霜形成的相同点是:温度下降(遇冷),需要大量的水蒸气。它们的不同点是:开始结霜的温度(霜点)更低,在0℃以下,露形成的温度(露点)在0℃以上;露是从气态到液态的变化,霜是从气态到固态的变化。

环节四、拓展与应用。

1.谈话:今天,大家都能积极动脑,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认识了露和霜以及

它们的形成原因。其实,古时候人们就已经对露和霜这两种天气现象展开了研究,并且发现它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

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播放视频。

3.总结:通过视频我们了解了“白露”和“霜降”这两种节气对人们生活以及动植物的影响。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了解相关内容,并把你的发现与大家进行分享。

七、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露和霜

水冷0℃以下冰晶霜

蒸凝

气结0℃以上水滴露

八、教学反思:

通过简单的模拟实验,将在自然界夜晚发生的事情直观地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推导出自然界露和霜的形成过程,直观形象。学生在模拟实验的过程当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根据霜的形成推测露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既推出了新问题,又给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知识基础,还蕴含着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比较露和霜的状态,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推断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的小水滴,学生的思维经历了回

忆、对比、推理、抽象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维恩图是一种分析、比较信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记录下他们的观察、比较的结果,两个圆可以呈现不同的信息,将科学现象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融合到一起。比较不仅仅是一种能力,还更是一种方法,要能够运用比较发现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变化。二十四节气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里面很多节气的命名与天气现象有关,如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这是很好的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题材。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共21课)(2021新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 第1课光源 1、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地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比较常见的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等。 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白炽灯、荧光灯、发光二极管)等。的 4、判断某种光源是自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关键是判断某种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 5、可见的“发光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 6、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7、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8、细钢丝发光现象: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9、光是一种能量。从蜡烛和细钢丝发光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2课光的传播 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第3课光的反射 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如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 5、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 6、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第4课七色光 1、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系。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 3、光的色散原理是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的。 4、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5、白光可以分散成不同色光,而且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 6、我们可以用彩光手电筒和分色圆盘陀螺来认识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

小学科学教案6露和霜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小学科学教案6露和霜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 版 小学科学教案6:露和霜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露和霜的形成原因以及与天气的关系; 2. 掌握露和霜的定义和特点; 3. 能够区分露和霜。 二、教学内容 1. 露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霜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三、教学重点 1. 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2. 露和霜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和观察自然现象,了解露和霜的形成过程; 2. 实验教学法:开展相关实验,观察露和霜的产生。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5分钟)

老师可使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一个清晨树叶上的水滴,引起学生对露的注意。 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 学生回答后,简要解释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露珠?” 2. 感知与探究(1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露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露的产生。 2.1 露的形成原因 教师解释露的形成原因:在晴朗的天空中,夜间的温度相对较低,使得空气中 的水蒸汽凝结成液态水滴,附着在物体表面。 请学生思考:那么,为什么呢? 通过让学生观察水杯中的冰块融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当温度升高时,水分子会变成什么状态?当温度降低时,水分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2.2 露的特点 教师解释露的特点:露通常出现在夜晚天空较为清朗的地方,例如草地、树叶 等表面。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实地观察,描述露出现的样子和特点。 3. 实验探究(30分钟) 3.1 实验材料准备 - 枯草叶; - 一次性塑料袋; - 温水; - 温度计。

3.2 实验步骤 步骤一:将枯草叶放入塑料袋内,将塑料袋封紧。 步骤二:将带有草叶的塑料袋悬挂在室外的树上或阳台上。 步骤三:在需要观察的时候,打开袋子,观察草叶上是否有露珠。 3.3 实验结果分析 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 - 塑料袋内的温度与室外温度相比如何变化? - 为什么草叶上会有露珠? 4. 霜的形成(10分钟) 教师引入霜的概念,解释霜是由于温度过低导致水蒸气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5. 知识巩固(10分钟) 综合回顾露和霜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进行知识小测验,例如选择题或填空题。 六、课堂延伸 1. 观察校园内的草地、树叶、窗户玻璃等物体表面是否有露或霜的痕迹; 2.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并绘制露和霜的样子; 3.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露和霜的模型,展示给全班同学。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露和霜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并能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观察露和霜的产生过程。同时,开展了课堂延伸活动,让学生亲身感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知识点整理(2021新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知识点整理 第13课云和雾 1、地表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形成了云。 2、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3、在“人造霎”的实验中,加冰袋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 4、云和雾的异同:云和雾这两种天气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样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飘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雾。 第14课露和霜 1、在天气晴朗的夜晚,当温度降低后,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会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2、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C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 3、露和霜的异同;露和霜这两种天气现象都是水蒸气受冷凝结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只是: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小冰晶形态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 4、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分别是立春、雨水、惊垫、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 雪、冬至、小寒、大寒。 第15课雨和雪 1、雨和雪的不同之处:雨是液态水、雪是固态水;雨是云层中的小水点降落或是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融化形成,雪则是云层中的小冰晶降落所致;形成雪的气温要更低,所以一般是在冬季,而雨水春息秋冬都有。 2、雨和雪的相同之处:都是云层中的水汽变化而成,本质都是水,是降水的两种基本形式。 3、不是所有的云都会产生降水,只有当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才会掉下来,从而产生降水。水滴直接落下或冰晶在下落过程中融化,就成了雨。冰晶在下落过程中没有融化,就成了雪。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 4、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降水的形式除了雨和雪外,还有冰雹、冻雨、雨夹雪等。 5、雪花的形状极多,有星状、柱状、片状等,但基本形状是六边形。 第16课水滴的“旅行” 1、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的不间断的循环过程。 2、水的三态变化是水循环的一个重要内因。 3、水在自然界循环的过程:在太阳的辐射下,水经海洋、陆地蒸发及植物蒸腾变成水蒸气,随气流而运动到大气中。大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形成云(水滴或冰晶),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

小学科学14露和霜(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

小学科学14露和霜(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 上册苏教版 露和霜 一、任务目标 1. 理解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2. 描述露和霜的特点。 3. 掌握露和霜的利用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2. 掌握描述露和霜的特点的方法。 3. 掌握露和霜的利用方法。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2. 教具:小黑板、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用小黑板或幻灯片展示一幅描绘夜晚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大家有没有在夜晚的草地上看到过水汽?它们是怎么出现的?”鼓励学生踊跃回答。 2. 理论讲解(15分钟)

教师简要地解释:夜晚,空气中的水汽会与地面处于低温的物体(如草叶、石头等)接触后,发生冷凝,形成水滴,这就是露的形成过程。同样的道理,当空气温度接近冰点时,水汽会直接由气态转变为固态,形成在物体表面呈现结晶状的小白点,这就是霜的形成过程。 3. 特点描述(15分钟) 教师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不同场景下的露和霜,引导学生描述它们的特点,如形状、大小、颜色等。鼓励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并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展示。 4. 利用方法(1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露和霜的利用方法,例如: 4.1 露的利用 露水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是植物生存的重要条件。在早晨或晚上,收集露水的方法有:将塑料薄膜覆盖在地面上,等待露水沉积在薄膜上,然后利用导管将露水引流到植物的根部。露水的收集可以有效地节约水资源。 4.2 霜的利用 霜可以被用于保护农作物以防止受害。当天气预报预测到有霜的可能时,农民可以在田间燃放烟雾或搭建简易的霜棚来保护作物。这样可以避免作物受霜冻的危害。 5. 拓展活动(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整理其他利用露和霜的方法,并向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制作一张表格,记录学生的发言,以便后续复习。 6. 总结归纳(10分钟)

14 露和霜(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14 露和霜(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能够描述露和霜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 2. 能够说明露和霜的作用和重要性。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图像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露和霜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 2. 掌握露和霜的作用和重要性。 3. 能够使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例法、讨论法、互动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1. 课前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露和霜。 2. 学习内容一:了解露和霜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 1)首先,通过PPT或其他多媒体介绍露和霜是什么,并简单介绍露和霜的形成原理,即水气经过降温后凝结成液体或固体。 2)接着,讲解影响露和霜形成的因素,如气温、湿度、风速等。 3. 学习内容二:掌握露和霜的作用和重要性。

1)露和霜越深越良,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对花草树木的滋润, 还有利于土壤中的菌类、微生物和其他好的无机物质的保持,使土 壤更加肥沃。 2)霜对一些昆虫有极强的杀灭作用,有利于较大程度降低一 些农作物中繁殖的害虫种群。 3)露和霜也可以起到一些日常生活中小的效用,如蔬菜、水 果等都是很适合在露水和霜中存储的。 4. 学习内容三: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1)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描述和解释生活中与日出、日落、 露水、霜等相关的天气、气温变化与植物角度的变化。 2)让学生在家庭或社区等环境中观察、发现、描述和解释有 关天气、气温、日出、日落、露水、霜等相关现象。 3)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露和霜实验设备,并进行观察、记 录和分析。 5. 教学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回顾概 念定义,为下节课铺垫。 6. 课后练习: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份露和/或霜的田野观察日志,加深对露和霜的理解。 【教学资源】 PPT课件、图片、实验工具。 【教学评估】 1. 课堂讨论。 2. 实验设计。 3. 观察和解释现象。 4. 课后练习。

小学科学14露和霜(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14露和霜(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 级上册 露和霜(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了解露的形成原因及特点,了解霜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掌握观察和记录露和霜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和掌握露和霜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露和霜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草稿纸、纸箱、冰块。

学生准备:草稿纸、铅笔、尺子。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15分钟): 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引发学生对露和霜的了解和认识。 - 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露和霜的知识。你们有谁知道露和霜是怎么形成的呢? - 学生回答。 - 教师:非常好!露和霜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自然现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学习露的形成原因及特点(30分钟): - 教师: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一下露的形成原因及特点。请看PPT,跟我一起学习。 - 教师放映PPT,介绍露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并附上实际图片。 - 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 - 教师: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露吗?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什么特点呢? - 学生回答。 - 教师:非常好!露一般出现在清晨或黄昏,当地面温度比空气温度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露。 3. 学习霜的形成原因及特点(30分钟):

- 教师: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下霜的形成原因及特点。请看PPT,跟我一起 学习。 - 教师放映PPT,介绍霜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并附上实际图片。 - 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 - 教师:你们在冬天见过霜吗?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什么特点呢? - 学生回答。 - 教师:非常好!霜一般出现在清晨,当地面温度低于0摄氏度时,空气中 的水蒸气会直接凝结成冰,形成霜。 4. 实验观察(40分钟): - 教师: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进行一个实验观察。我们需要准备一些物品,请大家一起协作完成实验。 - 教师将实验器材放在讲台上,并向学生讲解实验操作步骤。 - 学生分组完成实验,并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 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实验结果,并记录在黑板上。 5. 总结归纳(15分钟): - 教师: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了解了露和霜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请思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 学生思考并回答。 - 教师:非常好!露和霜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但露是水滴,霜 是冰晶。 6. 课堂作业(10分钟):

南京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露和霜》教案

南京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露和霜》教案 一、背景知识和课程目标 1.1 背景知识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露、霜的形成原理及产生的影响。 露是一种气象现象,指在地面气温接近或低于露点温度时,空气中所含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并出现在各种物体表面的现象。当受光强烈的影响,露可能在日出前就会蒸发。 霜是指在地面上,气温低于0℃的时候,空气中的水分凝 结成冰晶,附着在物体表面的现象。 1.2 课程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掌握露和霜的形成原理。 2.了解露和霜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霜冻害。 3.能够观察和描述露和霜出现的环境条件及特点。 二、教学步骤 2.1 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几张照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描述是什么季节,以 及图片中的环境情况。通过引导学生对图片的描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本节课的话题“露和霜”: 1. 学生看图描述季节,描绘场景; 2.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引入话题“露和霜”。

2.2 学生观察实验 老师让学生们分组观察实验。学生分别取两个饭盒,一个加凉水,一个不加,放在光照充足的室外。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饭盒上有一层水滴或冰晶。老师带领学生讨论现象,引出“露”和“霜”的概念: 学生分组,观察实验; 观察结果,讨论现象; 引出“露”和“霜”的概念:“通过今天的观察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在我们平常所处的自然环境中,一些奇妙的现象也在悄悄发生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吧:露和霜。” 2.3 讲解露和霜的形成原理及影响 老师向学生讲解露和霜的形成原理及影响,引导学生了解静态气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另外,讲解露和霜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霜冻害: 1. 讲解露和霜的形成原理,引导学生了解静态气象学; 2. 了解露和霜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霜冻害。 2.4 案例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露和霜的危害: 1. 针对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分析其中露和霜带来的危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霜冻害。 2.5 活动练习 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了解和记忆,老师设计了多种练习活动:

小学科学新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4《露和霜》教案

小学科学新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4《露和 霜》教案 露和霜教案 科学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科学五年级下册24《露和霜》这一主题,通过讲解露和霜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对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 一、教学目标:学习运用科学知识解释露和霜的形成过程,了解它们对植物和人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露和霜的形成过程,它们对植物和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露和霜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准备: 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图片、实物模型或视频等辅助教具 3. 学生实验用的玻璃或塑料容器 4. 杂草或小盆栽植物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导入新课。“在秋天的早晨,我们曾看到过地面上有水滴,这是什么?”或者“为什么在寒冷的天气里,我们经常会看到早晨植物上有一层白色的物质?”引起学生的思考。 Step 2: 引入新知识 1.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露水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 解释露和霜发生的由来和原因。教师可以简单解释植物呼吸过程中释放出来 的水蒸气在夜间遇冷凝结而形成露水。 3. 让学生探索露水的形成过程,可以进行小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玻璃容器中 放入一些杂草或小盆栽植物,用保鲜膜盖住容器的口部并固定好。第二天早晨,学生可以观察到容器内壁上有水滴,教师解释这是因为植物释放的水蒸气在玻璃表面凝结所形成的露水。 4. 通过对露和霜的形成过程的解释,引导学生认识到温度对露和霜的形成有重 要的影响。 Step 3: 教学拓展 1. 通过讲解露和霜的特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例如,露水 只会积聚在接近地面的物体上,而霜则往往出现在植物的叶子上。 2. 通过讲解露和霜对植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可以提问“当叶 子上结霜,植物会不会受伤?”学生可以了解到霜的重量会使叶子变得脆弱,容易 折断,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3. 通过讲解露和霜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应对自然现象的能力。教师可以向 学生介绍在经过露水和霜的地面上行走是不安全的,因为它们会使地面变得湿滑,易发生跌倒事故。 Step 4: 总结与评价

小学科学6《露和霜》教案

小学科学6《露和霜》教案 露和霜的形成和特点 露和霜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在清晨或晚上出现。它们是由于水蒸气凝结而成的,形成在地面或物体表面。虽然露和霜有时被认为是同一种现象,但它们实际上有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让我们了解露和霜是如何形成的。在白天,太阳升起后,地面和物体都 会被阳光加热。这会引起水从地面和物体表面蒸发出来,形成水蒸气。当温度开始下降时,水蒸气会冷却并凝结成液体水,形成露和霜。 露的形成通常发生在天气温暖的晚上。当地面的温度低于空气中的露点温度时,水蒸气会冷却并凝结在地面上,形成水滴。这些水滴通常可以看到,特别是在青草、花朵和树叶上。这是因为它们经过了一整天的蒸发,表面较为湿润,更容易形成露。 霜的形成通常发生在寒冷的晚上。当温度低于零度时,水蒸气会直接转化成冰晶,覆盖在物体表面,形成霜。霜通常呈现出白色,结构有规律的冰晶花纹。它最常出现在草地、车窗和屋顶等表面。 露和霜的出现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的。温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当温度较 低时,水蒸气更容易凝结为露和霜。此外,湿度也会对露和霜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当湿度较高时,水蒸气更容易凝结成水滴或冰晶。 露和霜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作用。首先,它们为植物提供了水源。早晨的露 水可以被植物吸收,滋润它们的根部。其次,露和霜还有助于清洁空气。当水蒸气凝结成液体或冰晶时,它们会带走空气中的灰尘和污染物。此外,露和霜对于农作物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当农作物的叶片上结露时,它们可以从露水中吸收所需的水分和营养。

虽然露和霜是自然现象,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观察和研究它们。一个简单的实验是在一个玻璃杯或碟子上放置一些冰块。当温度下降时,我们可以看到玻璃杯或碟子表面形成露水。这是因为冷却的水蒸气凝结在冰块的表面上。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露和霜的形成过程,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外出观察并记录露和霜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同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有关露和霜的知识还可以与其他主题相结合,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或气象学的基础知识。 综上所述,露和霜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自然现象,形成在地面或物体表面。虽然它们有相似的特点,如都是由水蒸气形成,但它们在温度和湿度等方面有所不同。了解露和霜的形成和特点对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界,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观察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无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5雨和雪 教案

15.雨和雪 1.教学内容 本课与前两课是并列关系,将雨、雪这两种天气现象放进一课是因为它们都是云中的水点或是冰晶降落所致,也是水在地球上的循环产生的天气现象。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是一种经验层面的认知,聚焦研究的主题,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也是对接下来探索雨雪形成的原因作铺垫。第二个活动是模拟雨的形成,是本课动手实践的一个主体活动,为雨和雪的形成原因的解释提供直观感性认识。第三个活动是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这是抽象概括的学习,是一种图表学习方式。模拟实验与抽象概括的示意图两者结合,能更好地揭示事物内在的联系。第四个活动是观察雪花的形状,说说不同的降水形式的特点。这些都是直观的图片观察,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2.教学目标 能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知道雨和雪是常见的降水形式。 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并能够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了解更多的降水形式,描述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 3.重点与难点 重点: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难点: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4.教学准备 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培养皿、热水、冰块、火柴。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水在大自然中的4种表现形式,分别是云和雾、露和霜,了解了云和雾以及雪和霜的形成。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水在大自然中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雨和雪。 2.板书课题:15.雨和雪 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比较雨和雪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雨和雪是司空见惯的两种东西。雨和雪有什么不同之处?又有哪些相同之处呢?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露和霜》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露和霜》 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露和霜》。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露和霜》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2课。本课承接第一课云和雾的认识与探究,介绍了另外两种天气现象一一露和霜。将这两种天气现象放在一起也是因为其形成条件很接近,都是水蒸气受冷凝结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只是一个呈现液态,是小水滴,一个呈现固态,是小冰晶。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露和霜的不同,整体感知它们在形态及形成条件上的差异,这属于经验层面的认知。第二个活动是人造露和霜,主要是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两个实验放在一起做也是一种对比,两者的形成条件差异主要是温度不同。这是本课动手实践的主体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第三个活动是阅读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这两个节气正好与所学的内容紧密相关,意在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更多与节气相关的天气现象,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

生活经验以及科普知识的阅读,让孩子有了前概念,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比较困难的是成霜原因分析。南方很难在自然环境下观察到结霜现象,学生对结霜没有足够的感性认知。北方的学生,有丰富的体验,比较完成成霜概念的建构。学生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第四节课《水遇冷以后》,研究过"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和"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对于水的三态变化,有了一定的科学认知基础。在""研究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这个实验当中,学生经历了"加盐"降温制冰,学生有了经验,这堂课就能联想到"加盐"。假如学生没做过这个实验,可能全班没有一个人讲的出来。所以,四年级的时候,"水结冰"实验,是必须做的。 三、说教学目标 1.比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和霜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2.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3.对露和霜的形成原因充满好奇,能根据已知经验或知识进行猜,设计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4.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中与天气现象相关的节气,知道天气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做露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做造霜的实验。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案(共4课)3(2021新版).docx

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3.云和雾 【教学内容】 本课是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第一课。将云和雾放进一课是因为这两种天气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状态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距离地表的远近不同,飘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雾。本课按照由面到点的逻辑顺序,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生活经验以及图片演示,认识云和雾,初步了解云和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分在登山的过程中不同视角的所见,山腰上的云即山腰上的雾,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云和雾在本质上是一回事。第二部分,制造云和雾,通过模拟实验体验云和雾的形成过程。第三部分,区分云和雾,通过实验观察以及过程分析,进而了解云和雾的本质。最后教材揭示出云和雾的形成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知道云和雾都是水蒸气冷凝形成的,它们本质上一样,只是距离地表远近不同。 能够做人造雾的实验,尝试解释雾的形成原因。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及示意图,解释云和雾的形成过程。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云和雾的形成原因 [难点]完成人造雾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量筒(500mL)、冰袋(或把冰块放入保鲜袋)、温水、线香、火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37页的一首小诗。 你说 你是高山上的云雾, 你说 你是草地上的露珠, 你说 你是飘洒在 江南的蒙蒙细雨, 你说 你是飞舞在 塞北的片片雪花。 2.学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里面写到了哪些东西?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这些都是水的不同表现形式。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四单元一一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探究水的奥秘。 4.这一课,我们先来了解云和雾。 [设计意图]这首小诗写到了高山上的云雾、草地上的露珠、江南的蒙蒙细雨、塞北的片片雪花。通过朗读知道水的不同形式,引入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探究水的奥秘,进而引入新课《云和雾》。 (二)辨别云和雾,初步认识云和雾 1.观察图片,出小课本38页的图片 2.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张图是为了说明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对于山脚下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山腰上有云,而对于已爬到半山腰的人来说,他们身处其中,看到的是则是雾。距

(2021秋)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露和霜》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4.2《露和霜》教学设计 课题露和霜单元 4 学科科学年级 5 学习目标·比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与霜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中与天气现象相关的节气。 重点通过做露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难点做造霜的实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清晨,阳光下,你见过植物叶子(花)上的晶 莹剔透的水珠吗?它是什么? 明确:露珠。 2、同样也是清晨,草木上出现的不是水珠,而是 小冰晶。你知道这又是什么东西吗? 明确:霜。 观察图片回答认识露和霜。 讲授新课一、观察露和霜 露和霜,与云和雾一样,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观察露和霜有什么不同? 明确: 二、人造露和霜 露和霜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 1、实验材料 铁桶、电子温度计、湿毛巾、冷水、碎冰、盐。 2、造露活动 (1)方法 ①在杯中放入碎冰,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②将冷水倒入碎冰中,测量冰水的温度。 ③观察杯子的外壁。 (2)提示 ①垫湿毛巾的目的是增加杯子四周的水汽含量。 ②电子温度计比一般玻璃温度计更灵敏。 (3)实验交流观察比较,完 成活动手册 认识实验材料 分组实验 比较露和霜的不 同,知道露与霜 也是常见的天气 现象。 通过做模拟露和 霜的实验,解释 露和霜的形成原 因。

①在实验过程中杯子的外壁有什么现象? 明确:杯子的外壁有一颗颗的小水珠。小水珠越聚越多,越聚越大。然后沿着杯壁流下去。 ②当冰水的温度是______℃时,杯子的外壁有水珠。指导学生按实际测量填写。 ③杯子外壁的水珠是怎么形成的? 明确:因为冷水中的碎冰块需要融化,冰块在融化的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热。当杯子附近的水蒸气遇冷时就会在杯壁上凝结成小水滴。 (3)推测:自然界中的露是怎么形成的? 明确: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表物体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的空气层随之降温。当地面或地物表面温度降到露点(0°C以上),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就会有水汽凝结,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 3、造霜活动 (1)方法 ①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②在冰水中加盐,测量冰水的温度。 ③观察杯子的外壁。 (2)实验交流 ①在加入食用盐前后,杯子外壁有什么不同? 明确: ②杯子中的温度有什么变化吗? 明确: ③动手试试:将杯子中的冰水倒掉,过一会儿杯子外壁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明确:杯子的温度回升,过一会儿就会发现杯子外壁的霜花慢慢融化成小水珠。 (3)推测:自然界中的霜是怎么形成的? 明确:当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下,接近地表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冰晶,这就是霜。 4、实验现象记录(活动手册)交流回答推测 分组实验交流回答 推测

露和霜教案及反思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6.《露和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露和霜》是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五年级上册《水循环》单元的第二课。以古诗词“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露和霜在什么条件下出现为引导。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露,什么是霜,知道它们是一种自然的天气现象、能通过模拟实验制造出雾和霜,了解它们的形成,并通过并通过类比推理解释自然界中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材给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引导学生思考露和霜分别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第二部分活动过程,由二部分组成,第一个环节:认识露和霜。在这个环节中先认识自然界中露和霜。通过教科书呈现的两幅露和霜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自然观察开始,逐步深入认识自然界中的露和霜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再通过讨论、交流,深入认识露和霜。第二个环节: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在这个环节中先利用实验制造“露”。在制造出“露”的基础上,来利用实验制造“霜”,引导学生思考露和霜的形成与温度有关,从而探究出露和霜的成因。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知道雾凇和霜的相似和区别。 本课通过学生经历的生活现象,产生具体的问题调动,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模拟探究,了解露和霜形成的变化规律,学会收集数据、处理信息,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学情分析】 已知: 知识经验:学生对于什么是雾,什么是霜,有了前期知识的储备 生活经验:霜和雾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 策略经验:学生对科学有一定的养成意识,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自己收集资料和进 未知: 知识经验:雾和霜是怎样形成的。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4露和霜教案教学设计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14露和霜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全解 比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和霜也是常见的天气现象。 目标解读:水蒸气遇冷可以在物体的表面上直接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就是露或霜。二者都是水蒸气受冷凝结并附着在草木或其他物体上,只是一个呈现液态,是小水滴;一个呈现固态,是小冰晶。 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解释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目标解读:通过做模拟露和霜的实验,模拟露和霜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比,知道两者的形成条件差异主要是温度不同。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中与天气现象相关的节气。 通过做雾和霜的模拟实验,解释雾和霜的形成原因。重点 做造霜的实验。难点 教材内容全解 活动一观察露和霜有什么不同 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小冰晶形态。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气冷。 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表物体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的空气层随之降温。当地面或地表物体表面温度降到露点(0℃以上),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表物体表面就会有水蒸气凝结,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地面或地表物体表面因散热而降温至0℃以下时,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而凝华成白色晶体,即为霜。 1.露。 露的形成:在天气晴朗的夜晚,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由于向外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要降低。当温度降至一定程度,空气中达到饱和状态的水蒸气遇到这些较的化草或树叶表面便会凝结成小水滴、成为露。 露对植物的生长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在中国北方的夏季,水分蒸发得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时.农作物的叶子在白天被晒得卷缩发干,但是由于夜间有露,叶子

又能恢复原状。 2.霜。 霜的形成:霜的形成多发于晴朗的夜晚,若气温低于0℃,水蒸气就会在地面或物体的表面直接覆华形成冰晶。这就是。人秋后最早的一次霜称初霜,人春后最晚的一次霜称终霜,初霜至次年终霜的时间间隔称霜期。 霜一般是六方晶系冰的集合体,呈鳞状、针状、羽状或扇状。 名师点是水蒸气以液滴形式疑姑在地面覆盖物上的现象。霜是当气温下降至0℃以下时数近地面附道的空气中水差气达到饱和,而在地面及近地面物体上疑华而威的白色的松脆的冰晶。 活动二一人造露和霜 1.造露。 实验材料:杯子、一支温度计、一块湿毛巾、若干碎冰、冷水。 实验步骤:(1)在杯中放人碎冰,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2)将冷水倒人碎冰中,测量冰水的温度。 (3)观察杯子的外壁。 实验现象: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为一1.1℃,杯子的外壁有细密的小水珠,即露珠。实验分析:在碎冰中加人冷水,目的是让杯子外壁的温度下降速度比较均匀。湿毛巾的目的是增加杯子四周的水蒸气含量,湿毛巾蒸发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子外壁,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杯子外壁,小水珠越来越多,汇聚成很多大水滴,这就是露。 实验结论:露是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水滴。 名师点拨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如装了热水的玻,杯杯口内壁上出现的小水珠、热水壶上方形成的"白气"、早晨革叶上的露珠等都是凝结现象。可以表示为· 2.造霜。 实验材料:杯子、一支温度计、一块湿毛巾、若干碎冰、冷水、盐。 实验步骤:(1)在杯中放入碎冰和冷水,杯下垫一块湿毛巾。

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3.云和雾 1.实验一:人造雾 所需材料:量筒、温水、线香、冰袋、冷水等等。 制造方法: ①往量筒内倒入适量温水,放入点燃的线香。 ②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③用冷水代替温水,重复步骤1、2,再观察量筒内的现象。 实验说明:造雾的时候,在量筒中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了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颗粒。实验现象: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量筒中有雾产生。 实验总结: 在造雾的活动中,在量筒中倒温水,而不是热水,也不是冷水的原因是:如果往量筒中加热水,那么热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雾气,还没开始实验雾就显现出来了。如果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用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蒸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气,便于观察。 用冰袋的目的是为了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这是雾形成的条件之一。 实验结论:雾是水蒸气在受冷条件下形成的。 2.自然界中的雾是如何形成的? 雾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空气中的水汽过于饱和,遇到温度较低时,这些水汽就会凝结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漂浮在低空,这就是雾。 3.云是怎么形成的? 地表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形成了云。 4.云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飘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雾。 5.云和雾的区别是:漂浮在高空的就是云,接近地面的就是雾。云和雾的位置不一样。云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位置远的是云,距离观察者所处地表近的则是雾。在山上我们时常说云雾缭绕,其实就是很难区分云与雾。 6.学生活动手册: 记录人造雾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