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少民族萨满文化研究论文综述

东北三少民族萨满文化研究论文综述
东北三少民族萨满文化研究论文综述

东北三少民族萨满文化研究论文综述

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较为独特的三个少数民族。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东北边陲和三江流域,长期以渔猎,游牧生活为主。他们有着各自的语言及不同的生活习俗,但是由于居住环境及生存方式大体相似,他们之间又有着诸多的共同点。尤其在原始萨满信仰及其衍生出来的文化方面,直到二十世纪中期萨满教在三少民族中一直发展缓慢,因此他们所在的区域保留了萨满文化的原始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汇辑主要针对于三少民族萨满文化研究论文进行搜集整理,以期对研究者在资料方面有一定的帮助。

本论文汇辑主要分为四个大的部分,除对三个民族进行分别整理之外,再加入三个民族相互比较的论文,使本论文汇辑在资料方面能进一步加强。

鄂伦春族现在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大小兴安岭一带,其最主要的聚居地为鄂伦春自治旗,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目前人口总数万余人。到目前为止尚未见一本研究鄂伦春萨满文化的专著问世。鄂伦春萨满研究的初始阶段首先应该清楚的问题即鄂伦春的族源问题。但在学术界仍存在肃慎族系说以及东胡族系说等多种说法。笔者认为从相关的文献和研究资料来看,鄂伦春族的先人应为肃慎。鄂伦春族的萨满与女真人的萨满多有相似之处。

鄂伦春族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才走出原始社会,由于其长期居住在深山之中,所以鄂伦春族的萨满教表现了诸多的原始特征,如母系氏族社会遗迹多有保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观念犹存,尚血关念突出等等。直到近世鄂伦春族的萨满祭祀仍旧可见血祭的基本面貌。鄂伦春族处于原始社会的时间比较长,且由于自然环境与世隔绝等原因,与外界接触较少,所以在整个鄂伦春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大部分时间,萨满教占据了其族众的信仰主体,并逐步渗透其日常生活,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多个领域,并产生重大的影响。这种宗教观念经历解放后科学意识的冲击,也随着鄂伦春人现代化进程而有一定的改变。

鄂温克民族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黑龙江讷河县、嫩江县和新疆伊犁、塔城等地。属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由于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致使鄂温克民族长期保留了原始的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保留了具有神秘色彩的原始渔猎生活。这种生活的原始性为萨满教完整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萨满文化信仰是鄂温克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鄂温克民族的精神生活领域里长期发挥巨大作用,并渗透到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由此衍生出鄂温克古朴而又神秘丰富的文化。鄂温克的萨满信仰主要是以自然崇拜、对天体的独特认知和祭拜,以及古朴的自然保护意识为特征。由于萨满教在其民众的信仰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致使鄂温克民族无论在文学、艺术乃至服饰风俗等都蕴含有萨满文化的因素。鄂温克民族的神话均以萨满教信仰为基础形成。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中萨满传说也占有一定的篇幅。鄂温克民族的萨满调,萨满跳神所用的鼓等乐器为鄂温克民族的民间艺术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虽然萨满文化在鄂温克族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不可否认任何一种宗教在传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其他信仰的影响。伴随着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佛教和东正教对于鄂温克的萨满信仰也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例如目前内蒙古境内的鄂温克在举行祭水神等各别仪式中请喇嘛主

持。这些个别的现象显然是受都其他宗教的影响才形成的。尽管如此,鄂温克族仍然在其萨满文化信仰的主体方面保持着一贯的传统,这也是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该地区的主要原因。

达斡尔族主要生活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和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族在母系社会晚期出现萨满,标志着具有渔猎文化特色的萨满教开始形成。虽然达斡尔族的萨满教在大体上与其他民族的萨满教有类似之处,但由于其物质生产的环境有独特之处,因此其最早的原始信仰以其生产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物为崇拜对象,如该地区的稠李子树等。长期以来达斡尔人一直信仰萨满教,相信神灵和鬼魂的存在,认为它们布满整个世界,相信超自然力量的主宰,认为天地、山河等自然现象都有相关的神灵管理,人的灾难与幸运都有神灵主宰。这些神灵、神物分工细腻,渗透到达斡尔人赖以生存的生产活动当中,渗透到达斡尔人所保持的传统习俗和道德风尚中。促使达斡尔族的文化中,尤其是神话传说和祭祀活动都带有浓重的萨满教信仰及多神崇拜的特点。近代随着科学文化逐步的传入其生活区域,且达斡尔族民智的开化,以及老一辈萨满的逝去,萨满文化目前已经走向衰落阶段。多可零散的见于各种民族风情如音乐,舞蹈等当中,多以民俗表演的形式存于现在。

东北“三少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东北边陲的大小兴安岭和三江地区,长期过着渔猎生活和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相同的生活方式,相近的生活区域,杂聚的生活群体,使他们的文化虽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但仍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本论文汇辑中搜集到三少民族比较研究的论文四篇。多从神歌、民歌、乐器等角度出发对三少民族进行比较和研究其异同之处。

“三少”民族的萨满文化保存的较为原始和完整,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专家学者对于“三少”民族的关注日渐加强,相信通过文献资料的不断扩展和研究不断的深入,“三少”民族萨满文化的研究成果必将不断丰富、完善。

目录

一、鄂伦春族萨满文化

(一)、鄂伦春族萨满文化通论

1、赵复兴鄂伦春族研究概述《内蒙古社会科学》 1997年01期

2、郭淑云、孟秀春表现诸多原始特征的鄂伦春族萨满教《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02期

3、赵光远鄂伦春人的萨满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5年02期

4、敖长福、敖荣凤(鄂伦春族)神圣的篝火《文学》 1996年02期

5、孙曾田正在逝去的山神《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3年06期

6、关小云最后的山神——记述大兴安岭鄂伦春族萨满文化的传播者《黑龙江民族丛刊》 1998年03期

7、夏明晶、庞伟建最后的萨满《中国民族》2001年06期

(二)、鄂伦春族的文化、艺术

1、张一凡试论萨满文化与鄂伦春族文化艺术的融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04期

2、王晓芳鄂伦春狩猎文化研究《体育文化导报》2007年03期

3、王丙珍鄂伦春族萨满神话的传承与变异《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刘钻粗旷质朴的鄂伦春——黑龙江省鄂伦春族的民间艺术《艺术研究》1995年03期

5、刘桂腾鄂伦春族萨满音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王昕试论民族学视野下的鄂伦春族舞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7、鲁桂莲鄂伦春民歌的分类及特点《艺术交流》2003年04期

8、多涛、张望鄂伦春民歌的分类及特点《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01期

9、谭家盛鄂伦春族的民歌《中国音乐》1996年01期

二、鄂温克族萨满文化

(一)、鄂温克族萨满文化通论

1、白兰狩猎鄂温克族的萨满教《内蒙古有社会科学》 1990年02期

2、汪立珍鄂温克族萨满教信仰与自然崇拜《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3、赛音塔娜鄂温克族萨满教始祖女神malu神探微《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年03期

4、闫沙庆鄂温克族萨满文化与造型艺术《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5年03期

5、汪立珍鄂温克族萨满神歌的文化价值《满语研究》2001年01期

6、王禹浪关于下通古斯卡的埃温克人的祭祀建筑《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02期

7、龚宇永远的“雅库特”使鹿鄂温克人《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02期

(二)、鄂温克族的文学、艺术

1、黄仁远论鄂温克族文学脉络及特点《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0年06期

2、汪立珍论鄂温克族萨满神话与传说《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年01期

3、汪立珍论萨满教与鄂温克族神话的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5年01期

4、汪立珍鄂温克族创世神话类型探析《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年4期

5、巴图宝音鄂温克族的萨满传说《前沿》 1994年02期

6、乌日娜鄂温克族民间音乐述略《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0年02期

7、汪立珍论山林鄂温克族民歌的思想内涵《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三、达斡尔族萨满文化

(一)、达斡尔族萨满文化通论

1、塔娜达斡尔传萨满教holier神探源《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年04期

2、满都尔图萨满教与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3、安英达斡尔族萨满神衣与神鼔之研究《民族艺术探微》2007年02期

4、谷文双达斡尔族传统狩猎文化考述《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06期

5、阿尔泰达斡尔族民俗中的伦理思想《内蒙古社会科学》1995年04期

(二)、达斡尔族文学、艺术

1、崔亚虹、李福达斡尔族的萨满教信仰与神话传说《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哈斯朝鲁达斡尔族艺术的审美价值《内蒙古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3、敖勒×晓巴达斡尔族音乐回顾与思考《民族艺术探微》2001年01期

4、多涛达斡尔民族音乐初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04期

5、吴鹏飞新疆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6、其那尔图论达斡尔族的萨满音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04期

7、晨炜达斡尔传统乐器“木库连”的文化价值探析《中国音乐》2005年01期

8、王晓珠民歌是永恒生命的吟唱——随达斡尔族民歌采风组有感1997年02期

四、东北地区“三少”民族的萨满文化

1、高荷红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萨满神歌程式之比较研究《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刘桂腾呼伦贝尔萨满鼓之类型——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族萨满乐器的地域文化特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刘永武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音乐特征简述《艺术研究》1998年04期

4、晨炜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民族民间音乐的异同及其成因《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李蕴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传统民歌比较《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07期

民族服饰研究----服饰与文化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研究 摘要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服饰文化象一朵奇芭熠熠生辉。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服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形成美丽而具有东方特色的形制风貌,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服饰的起源与人类文化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民族在其特有的人文环境中获得了各自的存在方式,不同的服饰反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如果说,一些大民族或者现代民族的服饰反映的是现代的文化色彩和社会思潮,那么,种类繁多、进步程度不一、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或前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的千奇百怪的服饰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就更为丰富了。 服饰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映,是区分族群的标志。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信仰、审美等方面的差异,服饰的材料、样式、色彩、图案、配饰、制作工艺等也都千姿百态,风格迥异。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装饰习俗和其中蕴藏着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服饰样式的变化、材质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纹样的选择,不但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而且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烙有特定的时代印痕。服饰的构成要素按一定文化的传统模式所作的编码,就是服饰的符号化形式,它由丰富的符号学“词汇’’构成,这些构成要素可以产生出独立的审美意义。 透过不同的服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和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也就可知其大概[1]。下面就介绍几种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及其特点: (1)满族的传统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曾对我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很大的影响。现在,旗袍、马褂等不但仍深受满族人民喜爱,而且还受到了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欢迎。旗袍经过改进,更是成为现代流行服装之一,享誉海内外。 (2)绚丽多姿、色彩鲜明的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维吾尔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奔放,性格豪迈,并且能歌善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姿的服饰便是维吾尔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路多样、色彩鲜明。 (3)追求宁静风格的藏族服饰。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藏族服饰追求宁静的风格,同时又强调华美、富丽。但是,出于藏族劳动生息在雪域高原之上,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加上宗教信仰的影响,所以藏族服饰并非清一色的宽袍大袖,而是丰富多采的。 (4)回族服饰——最洁净之色的服饰。回族的服饰与其他民族之不同处,

浅析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浅析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以思南土家族花灯为例 摘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本质标识,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的灵魂。然而,在交通和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各民族尤其是一些小民族的文化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地方民族文化流失、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在这种状况下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思南土家族花灯为例,对这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法、路径来传承和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文化;土家花灯;传承保护 一、思南土家族花灯概述 思南——黔东北一座历史文化重镇。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旁依于浩瀚乌江,曾经是乌江盐道上的重要集镇。思南是贵州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素有“黔中首郡”之称,“乌江明珠”之誉。由于其地处黔东北,毗邻巴渝和荆湘,因此,在这片土地上民族交流融合,地区间和民族间文化碰撞、交融比较频繁。土家、苗、仡佬、蒙古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息发展,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在此交流碰撞,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诸多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当中,思南土家花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闪耀在这片土地上。思南花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美术、服装等艺术在内的地方民族戏剧,是一门综合文化艺术,既具有戏剧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反映的是土家先民的原始风貌和山里人的精神趣味,有强

烈的乌江流域文化气息。 (一)思南土家族花灯表演特点概述 据老艺人的追根溯源和唱词中表现的历史特点看,思南土家花灯大致起源唐宋之间,风行于明代、清代。最初是“二人转”,明末清初已发展到了三人出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出场人数不受限制,多达二三十人。 载歌载舞的思南花灯,它的题材、内容和形式大都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表演上形式上,略显简单、粗糙,但这门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形式,是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已初步形成了戏剧艺术的雏型。 主题多与生产生活相关,但唱段内容包罗万象,从帝王将相到民间传说,从农业知识到衣食住行,无所不含。有的内容天马行空,充满了艺术想象力。 (二)思南土家族花灯表演形式概述 思南土家花灯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而且表演形式也多种多样。思南花灯的表演形式可以分为坐堂灯、跑堂灯两大类。坐堂灯有比较复杂的程式,主要包括说福式、说春、打花子、踩闹子、上香、出土地、锣鼓打、丝弦灯、请四神、采茶、扫刀(又称扫堂)、贺主人(又称谢主人);跑堂灯又称买卖灯,时间上不同于坐台,伸缩性比较大,可长可短。土家花灯音乐应用的传统乐器有马锣、大锣、二胡、月琴、三弦、折以鼓等,二胡等乐器的应用使其音乐风格流丽柔和音韵悠扬,锣鼓远播力强,泼辣热烈。锣鼓有“单打五”、“双打五”、“凤点头”、“鹰拍翅”、“牛擦痒”、“马咬牛”、“金线吊葫芦”和“四面进”等一系列曲牌。 (三)思南土家族花灯表演曲调概述 思南土家花灯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曲调分灯调、正调、杂调、小调等四大类,传统的有24大类曲牌。唱词句式十分灵活多样,有五五七五式的、五字四句的、七字四句的、七字六句或七字八旬的,还有如散曲式长短句式的等等,唱词注重押韵,或诙谐幽默,或寓意深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在线作业-2满分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2 一、单选题 1. (5分)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稼轩词》作者是()。 ? A. 燮 ? B. 欧阳修 ? C. 辛弃疾 ? D. 陆游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1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表现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的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指()。 ? A. 《高山流水》 ? B. 《春江花月夜》 ? C. 《梅花三弄》 ? D. 《二泉映月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3.

(5分) 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的外来是()。 ? A. 基督教 ? B. 佛教 ? C. 伊斯兰教 ? D. 萨满教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2 佛教及其中国化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4. (5分) 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系统是()。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基督教 ? D. 禅宗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3 道教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在天人关系上,中国古代是()。

? A. 人神合一 ? B. 天人相争 ? C. 人本主义 ? D. 天人合一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13.2 突出的人文精神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6. (5分) 先法家重势派代表人物是()。 ? A. 慎道 ? B. 非 ? C. 商鞅 ? D. 管仲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7. (5分) 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 ? A. 孟子 ? B. 孔子

少数民族文化演讲稿

少数民族文化演讲稿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李世民说过:以钢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英国大诗人拜伦 也说过:最好的预言家是过去。那么,知其现在,探索 未来,让我们追溯一下民族文化、语言、文字的历史吧! 上古时期,在埃及、中国、巴比伦、印度、波斯, 农业首先得到发展。冶炼技术,使人类从青铜时代进入 铁器时代。雅典奴隶制的建立,使古希腊创造了光辉的 科学文化,古罗马,以武力征服了希腊,建立了横跨三 大洲的帝国。中国高举文明的火炬进入封建社会。 人类在地球上产生后,什么年代开始出现文化与文 化维系的人们共同体?从构建文化的生物性前提着眼, 生存于晚更新世(距今四万至一万年前)的智人,与现代人在智慧上已无质的差别了,即作为构建文化的思维能 力行为意识能力,在四万年前已经完全具备了。当代生 物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类在掌握最复杂的现代科学时, 仅仅动用人脑全部智力中的一小部份,也就是说人类智 能具有巨大的潜在可利用范围。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比 智人更早的尼安得塔人(生存于二十万年至四万年前)和早期智人(生存于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前),他们的智力虽低于现代人,但是在较大程度上动用其有限智能时,创

造出文化也是有可能性;加上早期文化适应面小,专用 性高,所需智能数量上亦相应较小这一情况,在早期智 人时代已有文化产生,并有文化维系的人们共同体产生,这是十分可能的事情。 我们明白了文化的产生这一点,读者在本文将处处 碰到文化一词,但是却不能将它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文 化相混淆。 文化这个概念的涵盖面极为广泛,内涵极为丰富。 对它的解释和定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学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与修订,目前倾向 于用下述定义去阐明民族学所讨论的文化,即文化是人 类为维系各个具体的社会集团(这里指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经由该集团所有成员在其世代延续中以渐次积累和 约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来,并由后天习得而加以延续与 丰富的一个相对稳定而又独立完整的规范总和。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干1871年在他的名著《原始文化》第一章中,以简明的语言,概括地给文化下了描述性的 定义,即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一成员的人所获 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及习惯的复杂合体。 国内学者肖前、陈志良把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实质 与人的发展作统一的理解,认为文化的实质即人化。是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定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生产中的积淀,是民族的“共同记忆”,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一个民族无论怎样现代化,都不能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现如今西方意识流对中国文化冲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就更应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生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特点,表现为华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泯灭的文明;华夏文化还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承继着黄河文明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家国乡土观念,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延续下来的基本精神思想。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价值观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具体特定的民族借助传统文化来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1]最早对民族精神进行探讨的是卢梭和孟德斯鸠,而对民族精神进行全面论述则是黑格尔。他认为“(世界精神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和任何其他阶级不同,所以都有它的一定的特殊的原则。在历史当中,这种原则便是‘精神’

的特性――一种特别的‘民族精神’。”[2]中国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凝聚而成的,这些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具体内容表现。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张岱年将中国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的内核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内因,是中国人对自己的道德的基本要求;“厚德载物”是外在表现,是中国人对他者的态度。这种精神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1、“厚德载物”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基于“万物一体”的基本认识,是在充分尊重人、动物、自然界生命的生存权基础上的认识,自强不息是对所有民生的精神鼓励,“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滋养,是中国之所以历经世代更替、命运多舛却依然能凝结成一个整体的根本。正是这种自强不息,中国人很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学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支控力量,还是一种美好社会理想的信仰基础。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人在“德治”下憧憬的“大同”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没有阶级基础的缺乏正确革

民俗文化 论文

1.舞蹈,音乐,戏剧等民族艺术为营造一体化的实际功效,写本民族。 维吾尔族的舞蹈、音乐、戏剧等民族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是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这些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维吾尔族的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了维吾尔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随着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大量西方观念和艺术作品涌入我们的事业,渐渐的使我们的艺术丧失了本民族特点,也丧失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个性。任何一个“国际化”的艺术形式都脱离不了其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土壤和根基。维吾尔族民族艺术家们都深知此道理,视民族艺术为瑰宝,视“民族性”为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将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上,以全球化的视角来俯视民族文化,创造了许多舞蹈、音乐、戏剧、短剧届的精品来。维吾尔民族对自我的认知和民族性是维吾尔艺术作品创作的灵魂,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超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维吾尔舞蹈艺术、戏剧艺术等具有民族性,它是维吾尔活动的精神延续,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特征和价值诉求。当艺术创作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标准化、人性化,而是在此基础上对艺术作品本身所追求的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时它对营造民族一体化的实际功效是显而易见的。美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之一,对于维吾尔族来说更是如此,维吾尔族对艺术的功能作用的认识也可追溯到好几千年前。艺术是维吾尔人民的精神产物,最早的美术遗物时一些装饰品,如经过打制和研磨的石珠、骨坠等,也有些维吾尔艾德莱斯布料,鲜艳的颜色与布料上的图案说明了他们对形式美的组合能力及爱好艺术的情感已得到高度的发展。 民族艺术具有:认识、启迪、娱乐、享乐、补偿、净化、劝导、评价、预测等功能。这篇文章我们从研究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发展层面上分析维吾尔民族文化的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组织功能、心理功能和娱乐功能。通过此类分析阐述民族艺术在营造民族一体化过程中的实际功效。 一、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是指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与满足的功效。维吾尔艺术的真正价值首先在于审美,其他的功效都只能通过审美功效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比如维吾尔族舞蹈,通过美妙的音乐与请轻盈身姿的千变万化的组合,带给人们一种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从而实现了欣赏者与创作者的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满足和愉悦,同时陶冶了认得性情,提高了人的审美判断能力。如:十二木卡姆等具有史诗性的艺术形式还有助于欣赏者高尚人格的塑造,通过此类作品产生极大的审美心理振荡和情感激动,激发了自己进一步的自我意识定位,促使了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和本民族艺术。审美虽然是一种客观的自我享受,但在整个欣赏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认识功能 民族艺术的认识功能:一方面是指艺术活动过程中能促进艺术家创作作品时,获得对客观世界深入了解和把握艺术作品创作意图的功效。另一方面是能促进欣赏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同样能获得对主观世界的了解、把握和启发功能。比如,通过欣赏一部戏剧,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创作者和演员们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了解到他们曾经希望过什么、幻想过什么、追求过什么。维吾尔戏剧《他没有两个老婆》也是个很好的例子,通过描述现代男女关系,侧面反映了新时代的维吾尔人的生活,不仅可以了解到有关宗教、政治、经济、文化,还可以看到各种服装和生活情境。任何一个民族艺术作品背后都有一个生机勃勃的

文化变迁的个例分析_清代_改土归流_对黔中苗族文化的影响

文化变迁的个例分析 ———清代“改土归流”对黔中苗族文化的影响 Ξ 李汉林清代“改土归流”对西南各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仅以“改土归流”对黔中苗族文 化影响为例,从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操作、生产组织、生产资料结构、生活习俗等的变迁进行分析,认为文化变迁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在变迁中,不断吸收、消化外来文化,丰富发展本民族文化。而本民族固有的文化因子,有的因功能的丧失而被淘汰,有的功能发生了转向。因此,要认识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变迁历程,要从多层次、多视角加以分析。 关键词:改土归流 苗族 文化变迁 作者李汉林,1958年生,吉首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地址:湖南省吉首市,邮编416000。 黔中苗族指贵州中部、南部的苗族,通用苗语为西部方言惠水次方言。主要分布在苗岭中段山脊上,地处长江与珠江两水系的分水岭。不同时代的汉文文献对该支系苗族有不同的称谓,明代称为“东苗”,清代称为“白苗”或“青苗”等。当地汉族和布依族习惯称作“红毡苗”或 “背牌苗”。①该支系苗族自称为“东蒙”,其内部又有“蒙茸”(森林中的苗族)、“蒙白” (山顶上的苗族)、“蒙毕建”(杉树中的苗族)之分。18世纪以后出现一个新的称谓———“蒙掌” (田坝上的苗族)。黔中苗族的称谓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吻合,都处在山地丛林中,海拔最低为1000米,最高处为1700米。丛林为针叶与阔叶混交林,山谷中多杉树,山坡上多松树,阔叶树以山毛榉科乔木为主,1500米以上的山脊地段则是以松树为主的疏林草坡。 13世纪以前,黔中苗族地区属羁縻州郡境。13世纪末,元政府陆续设置各级土司,主要有 水东、水西、八番、康佐、丰宁、都匀、宁谷、白岩等土司。②清代雍正年间的大规模“改土归流”, 各大小土司被罢废,③这对黔中苗族的劳动生产、物质生活、社会政治、精神生活等方面有着 重大的影响,促进了黔中苗族由斯威顿耕作(俗称“刀耕火种”或“锄耕农业” )④向传统农业的转型。 元代以前,黔中苗族地区属于“生界”,中央王朝未曾与当地苗族发生联系,周围的其他民《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 Ξ①②③④参见Bodly ,J.H ,Anthropology and contemporary Human problems ,M ayield publishing com pany ,p.97。 参见《圣武记》卷7《雍正西南改土归流记上》。 参见《元史》卷20《成帝纪》、卷29《泰定帝纪》。 参见杨庭硕:《海贝巴苗名称变迁考》, 《贵州民族调查》(之二),贵州民族研究所编,第349页。本研究系国家社科课题“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研究”成果之一,课题代码OOBMZ 0014。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感悟孔子 很荣幸能在大三上半学期上中国文化概论,在上复杂的专业课之余享受这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无不令人惊叹,发人深省。其中在我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识孔子这一人物,有时早上起床后会响亮地诵读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起初似懂非懂,但想必这些语句讲的内容必是十分有道理,从那时起我对“子曰”里的“子”已经开始萌生出敬意。由于高中开设了论语这一科目,让我有机会更加近距离地了解孔子。《论语》中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细致的刻画,让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的“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关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孔子身处乱世,可谓生不逢时,他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得不到重用的命运。在课堂上观看《孔子》这一电影中就有形象的画面。孔子在挣扎之后也认清了这个事实,但是他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传道授业解惑,发扬儒家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孔子并不是孤身一人,他有一大批心爱的弟子誓死追随。常年的朝夕相处,让孔子与弟子间的师生感情十分深刻,因此在子路和颜回这些心爱的弟子去世后,孔子痛哭不能自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人留恋其中,惊叹不已。虽然我对孔子的理解不是十分深刻,虽然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希望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作业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2版)_在线作业_3 交卷时间:2016-03-11 11:45:27 一、单选题 1. (5分)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格局是()。 ? A. 儒道互补 ? B. 儒法互补 ? C. 儒墨互补 ? D. 法墨互补 得分:5 知识点:5.3 儒道互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2. (5分) 中国绘画史上提出创作和鉴赏的金科玉律即“六法”的人是()。 ? A. 王羲之

? B. 陆探微 ? C. 谢赫 ? D. 张僧繇 得分:5 知识点:10.1 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与成就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先秦法家重法派代表人物是()。 ? A. 管仲 ? B. 子产 ? C. 商鞅 ? D. 吴起 得分:5 知识点:7.1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4. (5分)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指()。 ? A. 《黄帝内经》 ? B. 《神农本草》 ? C. 《伤寒杂病论》 ? D. 《本草纲目》 得分:5 知识点:11.1 中国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5. (5分) 汉语七大方言中使用最多的方言是()。? A. 湘语 ? B. 北语 ? C. 吴语 ? D. 粤语 得分:5

知识点:3.3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6. (5分) 中国人饮食方式()。 ? A. 聚餐制 ? B. 分餐制 ? C. 自助式 ? D. 个体式 得分:5 知识点:12.3 饮食民俗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7. (5分) 揭露科举制度弊端和异化最为出色的古代长篇小说是()。? A. 《水浒传》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doc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在这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世代繁衍,相互交融。然而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秀山的发展和稳定,构建美丽和谐的新秀山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

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和对策 (一)现状 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与新的经济制度的确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建立必然引起原有文化形态的改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上的交流也越来越活跃,这种各民族的深入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民族间在文化上的取长补短,从而更好的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而现在正在推动的城镇化进程,以及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也给少数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特点: 先秦历史的主要特点 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金(铜)石并用时代、再到铁器和牛耕时代的进步历程。 2、生产活动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生产关系不断变化,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传说时期几个阶段)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漫长历程,是中国古代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4、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天文历法、文字、医学、建筑、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成就突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奠定了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的确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的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6、先秦历史的发展过程明显的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史观的原理。 7、井田制的兴废成为奴隶制和奴隶社会兴衰的纽带和标志。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基础。 1、政治上: 第一,封建国家由战国分争走向统一,并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一,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巩固发展起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制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巩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内部主张继续推行井田制和主张实行郡县制的两大势力进行了反复的争论和数次的斗争。 第三,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由崇尚法家思想演变到推崇儒家学说,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 第五,地主阶级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具体问题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政策调整。 第六,奴隶制的残余势力还大量存在,表明社会制度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七,先后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其斗争方式和策略以及他们的反抗精神大都为以后历代农民阶级所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第八,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弊端开始暴露,导致封建王朝和封建国家灭亡的主要因素在这一时期已大都出现。 第九,地主阶级内部开始分化,形成特权阶层。 第十,对外交往初步发展起来。 第十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初步发展。 2、经济上: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劳动人民的劳动,这一时期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并呈现出以下时代特色。 第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和巩固。 第二,各种经济制度由参差不齐实现了全国统一。 第三,在经济思想上确立了“重农抑商”,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的观念。 第四,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 第五,确立了中唐以前的以人丁为主的封建赋税制度。

民族文化传承论文

期末课程论文 题目:论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姓名:李娜 系院:政治学院 年级:2013级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120305052299 日期 2013 年 12月 15 日

论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 摘要 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历久不衰,原因就是我们保护、传承、发展了我们的文化。进入现代文明社会,我国各个民族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存在着一些问题,都在思考怎么样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能使自己的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不落伍或者不被抛弃。同时,又吸收现代化文明中的先进文化,使自己的文化不断得到创新,使自己的民族不断的发展进步。 关键字:民族文化发展危机

正文 一、民族文化的概念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与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一样,民族文化的定义也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形式。 (一)广义的民族文化 广义的民族文化,即普遍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这一成果包括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方面的成果。 (二)狭义的民族文化 狭义的民族文化,专指民族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狭义的民族文化也可以说是民族人文文化,是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和,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间工艺等等。 二、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民族文化作为一种民族的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因此,发展利用、保护传承、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国家繁荣昌盛有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危机 民族文化包含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我们在传承中,如何去梳理这些内容,如何界定传承的范围,哪些文化可以注入时代元素使其走得更远,都是困扰我们的难题。所以,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我认为,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危机。 (一)民族文字发展危机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一般认为,文字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文字。以云南为例,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三个民族使用汉语外,仍有22个民族使用着14种文字。

城市的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城市的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田卓颖 摘要:凤凰从“武山苗蛮”到如今旅游名县,凤凰苗族文化的保留与发展。 关键词:凤凰文化苗族历史爱情工艺 凤凰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的一个县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原来的边陲小镇到现在的国家四A级景区,凤凰的发展举世瞩目。凤凰县历史悠久,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据《凤凰厅志》记载,夏、商、殷、周以前,这里即为“武山苗蛮”之地。战国时期,属楚疆域。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年)建黔中郡。秦王嬴政统一中原后,将其所辖的广大地域分为36郡,凤凰属黔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更黔中郡为武陵郡,后几经变革,西汉期间,凤凰归辰阳县辖。东晋改归舞阳县。.《元和郡县志》记载,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在坡山西址设渭阳县”,并载“山甚高,百姓食坡山溪水”。破山即指凤山,据书记载古凤凰县址今天的黄丝桥古城。元时,统治者在渭阳境内设五寨司,五寨长官司驻镇竿(今凤凰县城)。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在凤凰山设凤凰营,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设镇竿守备。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移麻阳参将驻镇竿城。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设镇竿协副将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升协为镇,镇竿成为清朝全国六十二镇之一。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废土司,置凤凰营于今县城,镇竿成为全国八十九道之一。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于湘西北设永顺府,道员仍住凤凰。为全国八大兵备道之一。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91年)该凤凰营为散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升为直隶厅,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厅为县,沿用至今。悠悠数千年,凤凰的区位日显突出,古城镇竿的地位日显重要。 凤凰的文化大致分为三类,凤凰古迹、凤凰人文、凤凰风情。 据调查,凤凰古城现有文物古建筑68处,古遗址116处,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120多栋,明清青石板古街道20多条。这里随处可见保持完整的古城楼和城墙,不受破坏的民间集会场所以及其他古建筑,保存完好的唐朝旧县址黄丝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之一。始建于明朝万年历间的中国南方长城“湘西边墙”,成为国际国内关注的焦点。经调查,凤凰古城起源是一个兵营,是为了防御苗民动乱的军事要塞,后来逐渐演变成凤凰城的,时间历经千年,许多建筑还保存着凤凰城初建时的原貌。通过专业人士的回答,我们得知,凤凰之所以能如此完整的保留大量的古迹遗址,归结原因,一是因其闭塞的交通,不受外界的破坏,二是其地理位置四面环,风力小,不受风化的影响。 凤凰古城是一个著名的县城,人才辈出,特别是沈从文先生,他的《边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将少数民族的文化推向了世界。 凤凰历史悠久,是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民族县,这里民族节目众多,处处体现出民族风情的独特。节日有苗族的“三月三”情人节,“四月八”跳花节,“六月六”歌会节;土家族的“赶年”节,还有“赶边边场”、“拦门酒”、“吃新年”等各种绚丽多彩的民族活动,特殊的祭奠仪式,红白喜事的独特表达等活动。由于土家族的汉化比较普遍,而苗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汉化程度不算严重,所以我着重调查了苗族。 苗族的风俗 苗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为隆重普遍的节日为鼓脏祭祖节,湘西也叫“椎牛祭祖”,随之还有还傩原,上刀梯,踩火犁等活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苗族规模最盛大的节日,“四月八”寓意纪念英雄节日,随之有跳花、跳月青年男女狂欢。还有“赶秋节”、“踩花山节”等。苗族信仰“巫教”,苗族的图腾和崇拜有龙、蚩尤、傩公傩娘。祭祀仪式由“椎牛”、“打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题库完整

一填空题: 1. 文化是人类和的总和,也可以称之 为。 2. 《易传》共有,包 括、、、、、、。 3. 《周易》一书容博杂,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本之书, 也是一本之书,亦或者是一本之书。 4. 儒的最原始的意义应指专门负责办理的神职人员。 5. 如果乾坤两卦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则乾卦代表的是儒家的,坤卦则代表道家的。 6. 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和 等的积极作用。 7. 通行本的《周易》一书由和两部分组成。 8. 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渊流来说可以理解为三教合流的过程,三教 指、、。 9. 宗法制形成于代,代以后名存实亡。 10.儒墨两家都提倡爱人,但具体所指不同,儒家之爱是 有,墨家之爱是指。 11、就儒道释三教的关系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的历史中存在的趋势,也可以认为是以吸收外 来文化的结果。 12、“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了庄子的思想。

13、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的“性善论”、的 “性恶论”及的“性三品说”。 14、《系辞传》中有学易的四圣道,即、、、四 条学习《易经》的门径。 15、人性论是中国的主要理论之一。 16、孟子四端说,认为人之仁义礼智四德皆有其开端,其中 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17、文化传统,是指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或。 18、可以将文化概括为四个层次结构, 即、、、。 19、讲人的文化,突出人的命题的思想或流派,我们称之 为。 20、中国的人文主义,出现在古代。它是一种学说,提倡 和谐,追求道德,以为主。 21、是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所习惯 采用的方法。 二、选择题 1.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持的态度。 A. 整理国故 B.全盘否定 C.完全肯定 D.批判继承 2. “庄周梦蝶”、“朝三暮四”说明庄子的哲学思想。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根本。文化是人类从起源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独有的,宝贵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无价结晶。它是区别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有力证据。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不断发展中把那些劣质的文化淘汰掉,留下那些优良的并可以让人继承的传统传至今天(但也有很多好的部分流失掉了)。 我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多文化的团结大国。因此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容,在这些文化里有着对研究我国各个民族历史的发展情况有着不可标定的价值。对此我们每一个子民都有义务对我国遗留下来的,特有的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接,发展,创造,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包括它的礼仪艺术,语言文字,手工艺术,服装文化艺术,道德宗旨以及宗教信仰等等。 我国各个省内都有一种或几种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地区是我国的西南地区,如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曾经还有特别的贵州专属少数民族文化的探索频道————多彩贵州,发现贵州。在这个节目中集中主要以黔东南地区苗侗民间族文化为主(如苗族服饰,侗族大歌,独具风格的建筑物以及他们的一些传统节日活动)。 就此我们来谈谈如何对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化的进行传承。首先我们先来了解黔东南地区民族情况。 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其中居住着侗族,苗族,汉族,黎族,仡佬族,瑶族等33个民族,该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

81.87%,拥有全国1/3的苗族和一半的侗族人口。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发展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以侗族大歌,琵琶歌,苗族古歌,飞歌,反排木鼓舞,锦鸡舞,芦笙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以苗族吊脚楼,侗族鼓楼,风雨桥为代表的民居建筑,以刺绣,蜡染,苗族银饰为代表的民族服饰,以酸汤鱼,羊瘪为代表的特色饮食等名扬中外,令人叹为观止。 在国家和贵州首批非物质文化名录中黔东南鸡占有16项和40项,是我国民族民间抢救,挖掘,保护,和开发的重要区域。黔东南自然生态,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原貌的历史遗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自然保护区之一,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列为全球十八个少数民族保护圈之一,是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与教学资源富饶之州。 为了能让这些传统优良文化得到遗存和发展,所以我们要为之遗存和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定保护措施和传承方法。其中在这里主要说的是如何对黔东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传承---传,传递,这里传授的意思。承,托着,接着,拿着,这里是继承的意思。传承,泛指对某某学问、技艺、教义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 一就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而言,要使之能够长存,不被我们所谓的“汉化”保留其独特的风格,我们就有必要把它当做一种义务来对待,如人们的教育义务,即我们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对之重视并呼吁人们要保护好它的独特艺术性,他还需要有关部门在经济,制度等方面对之有所支持。主要的方法是国家相关部门可以根据相关要求在少数民族文化气息比较浓厚地区建立或创办一些主要以发展某些比较独特的少数民族服饰学校,要求的地地道道该种民族(可以是少年,成年人,或一些比较年长

民族文化论文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摘要: 少数民族地区整体发展相对薄弱,校本课程的开发也相对滞后,即便开发其内容也与非民族地区雷同,而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则明显不足。本文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为背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途径、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现状、途径等进行分析。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 我们知道:一个民族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民族的贫困,丧失传统文化则意味着民族的消亡;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文化的特性,也就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民族。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在衰落、消散与无人继承的现象,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与知识传播主要场所的学校,应积极思考如何解决此种问题的途径,因为文化传承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而且更是一个教育问题。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文明的主要途径,在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上有其独特的作用。其中课程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即应承担起挖掘传统文化、传承人类文明的责任,因此运用校本课程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不失为一个最好的选择。 一、对“校本课程”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解读 校本课程是学校充分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办学资源,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设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解决学生所学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分离、教师和学生与课程的分离等弊端,也可使学校从中央集权的课程行政体制中解放出来,使教师从各种干扰教学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使学生从压抑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课程中解放出来。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受到广泛重视。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价值和丰富的内涵。当然,民族传统文化并不等于优秀文化,不等于文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在少数民族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文化中优秀的成分,它既体现着民族特性,又属于民族文化的精粹。 二、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系统综合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一般而言,校本课程开发都是由当地的专家学者或者是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本民族、本地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内容特点、全面系统的编排而成。校本教材具有完整性、重点突出性、讲解的详细性等,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时能掌握重点,能全面系统地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改变过去由老人或者是上辈口传身授带来的缺点与不足,大大提升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了传授内容的全面性,因此,利用校本课程有利于系统地综合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二)有利于大面积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 校本课程开发后,主要是在学校实施,学习对象主要是当地的学生,这样教师传授时,其学习者就是一群学生,而不是单一的某个人或某些人;改变了过去民族传统文化传授单一模式和小规模传授的模式。这样就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当地人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掌握与认识,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而不至于失传,增加了民族传统文化学习者人数,

浅谈黔中文化与镇宁民族中学地理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52799591.html, 浅谈黔中文化与镇宁民族中学地理教学 作者:肖华香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15期 摘要:文化的多元性与生态的多样性一样,正在逐年减少。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怎样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课堂上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地方的本土文化呢?本文着力从本土文化当中引入各种文化资源来上好一堂地理课。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的文化体系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对地理课堂的投入热情。本文以安顺市为例,介绍怎样在镇宁民族中学的地理课堂上通过介绍安顺市的旅游文化、自然文化和人文景观来上好一堂地理课。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身边所存在的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关键字:安顺本土文化地理课堂 黔中福地——安顺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由点到面,面到体给学生讲解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点:安顺地图——面:贵州省地图——体:世界地图)。 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因其特殊、险要的地理位置素来被称为“滇之喉,黔之腹”。自古安顺商业就异常繁华,千百年来一直是黔中的重镇。在上课为学生讲解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的时候,先对学生进行介绍我们生活的这片地土的板块。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地图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土地有更加详细的认知。我们大家都知道从东到西(贵阳-安顺-镇宁),站在我们镇宁,如果把贵阳当作贵州的中心,那么我们就在贵州省的西边吧。在我们的西边又有(六枝-六盘水-曲靖)曲靖就是云南省的地盘了,所以我们镇宁虽然在安顺的西边,但也算是在贵州的中间吧。 这样学生对于自己生活的土地有了个大概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老师适当把贵州省的其它地区引出来。可以向学生介绍在贵州的北边是遵义地区,东边是黔东南自治州,南边是黔南自治州,西边是兴义地区和六盘水市。而我们安顺地区就在当中,相信这样讲解学生对于自己所在贵州省的方位会很清楚。之后,把这个方法扩展到全国,把贵州省当作全国的中心,看看在贵州的北面有那些省份,东面有那份省份,南面有那些省份,西面有那些省份。这就我们就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