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翻译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翻译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翻译

《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及翻译

一、《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二、《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翻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三、《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介绍

秋瑾,女,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原文 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

《子夜》讲解

子夜 ●名著解码:155 1: 一条主线:吴荪甫与赵伯韬斗法 5:五个阶段:多空多空空 5:五句主旨: 1、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原因:民族资产阶级 的软弱性,斗不过官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联合斗争。) 2、资产阶级作为整体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原因:资产阶级 内部的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不稳定性。) 3、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原因:中国处于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另外,资产阶级的 特性使其无法领导中国革命。) 4、无产阶级领导革命胜利的原因。(原因:官僚资产阶级、地 主阶级、军阀、帝国主义等敌人的内讧与混战。) 5、无产阶级领导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原因:敌 人过于强大。) ●核心情节突破 核心情节一:吴老太爷之死 ?宏观把握 情节再现 吴老太爷本不愿意到上海,但由于土匪作乱,红军燎原,让老太爷高卧家园,委实不太妥当。为了表达孝心,吴荪甫将老太爷接到上海。然而,满脑封建、顽固不化、只以《太上感应篇》为护身法宝的老太爷在目睹了城市光怪陆离的现代文明后,受到强烈的刺激,终于在进入家门后气绝身亡。(一) 在吴老太爷的送殓仪式上,众多主要人物陆续亮相。但他们却借着老太爷的丧礼寻欢作乐,暗做交易。吴荪甫也在此时决定放手做公债。(二)然而,公债市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吴荪甫在赵伯韬和罢工潮的双面夹击下惨败,而赵伯韬也因这明争暗斗而耗尽精力,只有工人们的斗争热情在继续燃烧。 阅读反思 吴老太爷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的出走,反映了三十年代农村革命风暴的到来,而他的死亡象征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革命由丧礼而始,也预示了他们必将以“丧礼”而终。在救亡中国的革命道路中,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不稳定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领导者。

古诗五人墓碑记翻译赏析

古诗五人墓碑记翻译赏析 《五人墓碑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溥。其古诗全文如下: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赉以资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

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注释】 ⑴本文作于明崇祯元年(1628)。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网罗遍天下,以残暴手段镇压东林党人。天启六年(1626),派人到苏州逮捕曾任吏部主事、文选员外郎的周顺昌,激起苏州市民的义愤,爆发了反抗宦官统治的斗争。本文是为这次斗争中被阉党杀害的五位义士而写的碑文。文章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慨淋漓,激昂尽致,题外有情,题外有旨,开人心胸。 ⑵蓼(iǎo)洲周公:周顺昌,字景文,号蓼洲,吴县(今苏州)人。万历年间进士,曾官福州推官、吏部主事、文选员外郎等职,因不满朝政,辞职归家。东林党人魏大中被逮,途经吴县时,周顺昌不避株连,曾招待过他。后周顺昌被捕遇害。崇祯年间,谥忠介。 ⑶郡:指吴郡,即今苏州市。当道:执Org掌政权的人。

《大学》原文和译文

《大学》原文及译文 大学简介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解释: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 ⒆[故]所以。 (20)[是]这 翻译: 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

《五人墓碑记》虚词、实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全注释

五人墓碑记 张溥1 五人者2,盖3当蓼洲周公4之5被逮6,激7于8义而9死焉10者11也12。至于今,郡之13贤士大夫请于14当道15,即16除魏阉17废祠之18址19以20葬之21;且立石于22其墓之23门,以24旌25其26所为27。呜呼,亦盛28矣29哉! 1.张溥:pǔ (1602-1642),字天如。号西铭,太仓(今属江苏)人。明思宗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 2.者:与(11)“也”组成“者......也”格式,典型的判断句格式。 3.盖: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4.蓼洲周公:liǎo 周顺昌(1584-1626),号蓼洲,明末吴县(今江苏)人。明熹(xī)宗时任吏部郎中,因得罪魏忠贤而被逮捕,死在狱中。 5.之:<连>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逮:dài 逮捕。 7.激:鼓动,激发。激于义,被义理所激发。 8.于:<介>介绍原因。 9.而:<连>顺承关系,连接的前后两项在事理上前后前后相承。 10.焉:指示代词,指代处所。 11.者:与动词性词组组成名词结构,“......的人。” 12.也:参考注释(2)。 13.之:<助>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 14.于:<介>介绍对象。 15.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16.即:<副>表示急速。立即,立刻。 17.魏阉:yān 此处指魏忠贤,明熹宗时为秉笔太监,兼管特务机关东厂,权倾一时,各地纷纷给他建生祠(cí)。阉,指宦官。 18.之:<助>同<14>。 19.址:<名>地基。 20.以:<连>连接前后两项,后项是前项的目的。 21.之:<代>代指此五人。 22.于:<介>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地发生。 23.之:<助>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 24.以:<连>连接前后两项,后项是前项的目的。 25.其:<代>代指五人。 26.旌:jīng 表彰。 27.所为:“所+动”表示行为的对象。 28.盛:shèng 盛大,隆重。 29.矣:“了”。通常情况下“矣”报道一种新情况。 夫30五人之31死,去今之32墓33而34葬焉35,其36为时37止38十有39一月耳40。夫41十有42一月之43中,凡44富贵之45子,慷慨得志46

大学英语2翻译原文及答案

Unit1 1.背离传统需要极大的勇气 1) It takes an enormous amount of courage to make a departure from the tradition. 2.汤姆过去很腼腆,但这次却非常勇敢能在大庭广众面前上台表演了。 2) Tom used to be very shy, but this time he was bold enough to give a performance in front of a large audience. 3.很多教育家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是很可取的。 3) Many educators think it desirable to foster the creative spirit in the child at an early age. 4.假设那幅画确实是名作,你觉得值得购买吗? 4) Assuming (that) this painting really is a masterpiece, do you think it’s worthwhile to buy/purchase it? 5.如果这些数据统计上市站得住脚的,那它将会帮助我们认识正在调查的问题。 5) If the data is statistically valid, it will throw light on the problem we are investigating. Unit2 1.该公司否认其捐款有商业目的。 1) The company denied that its donations had a commercial purpose.

西湖游记二则原文翻译_袁宏道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

西湖游记二则原文及翻译_袁宏道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 前一篇:五人墓碑记后一篇:峡江寺飞泉亭记 西湖游记二则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

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西湖游记二则全文翻译:初至西湖记 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雇小船划向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眉毛;桃花红艳艳的,如同少女的面颊;温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如同绫罗一般轻软。我刚刚抬头一看,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是如痴如醉了。这时我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这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美的时间是春天和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刻

《五人墓碑记》一字一句字词解释及重点句子翻译。

五人墓碑记 1.重点字词 五人者,盖当.(处在某个地方或时候)蓼洲周公之.(取独)被逮.(逮捕),激于义而死焉.(这件事)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当权者),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表扬)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筑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通又)一月尔。夫十有一月之 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 ..(埋没)不足道者,亦已 ..(患病)而死,死而湮没 众矣;况草野 ..(乡间)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 ..(通皎皎,明亮的样子),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每月十五)。吾社之行为 ..(品行,成为)士先者, 为之声义 ..(伸张正义),敛赀.(通资,钱财)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走上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忍受),抶而仆.(使……倒下)之。是时以.(以…… 身份)大中丞抚.(抚慰)吴者为魏之私人 ..(党羽)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 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责骂),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 ..(厕所)以免。既而以吴民之 乱请.(申告)于朝,按.(追究)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 傫然 ..(并和在一起的样子)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面对)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斥骂)之,谈笑以死。断头置 城上,颜色 ..(脸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支付)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用棺材收敛)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 ..(平民) 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 ..(假托君命发出的诏令) 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株连惩治);大阉亦逡巡 .. (迟疑不决的样子)畏义,非常 ..(自缢)道 ..(不同寻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 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近处、远处),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显露)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 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头 颅,即性命),以老.(老死)于户牖 ..(家中)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 ..(当作奴仆驱使)之,安能屈.(使屈身)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表明)死生之大,匹夫 ..(平民)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2.重点句子 (1)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又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 (3)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 (4)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激于义愤而死于这件事的。

苏教版必修三文言文《五人墓碑记》一一对应翻译

五人墓碑记〔明〕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墓中的)五个人,就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所激励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本郡有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声望的士大夫们向有关当局请求,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啊,也算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这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时间只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这十一个月当中,所有富贵人家的子弟,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意气激昂,得志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人,也太多了;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唯独这五个人声名显赫,为什么呢?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丙寅年农历三月十五。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榜样的人,替之声义,资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 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缇骑按着剑柄上前,问:“(在)为谁悲痛?”大家不能再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当时以大中丞职衔担任苏州一带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毛一鹭,周公被捕就是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这位大中丞藏在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厕所里才得以逃脱。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然而,当五个人临刑的时候,神情慷慨自若,呼喊着中丞的名字斥骂他,谈笑着死去了。砍下的头放在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城头上,脸上的神情一点也没改变。有位有名望的人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并用棺材收起来,最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唉!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那么大的中国,能有几个呢?但这五个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生于民间,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义无反顾,又是什么缘故呢?况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且当时假托的皇帝的诏书纷纷传出,追捕同党的人遍于天下,终于因为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抗击,使阉党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 敢再将我们株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夺帝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直到当今的皇上继位,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魏忠贤畏罪)吊死在路上,不能不说是这五个人的功劳呀。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原文及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原文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⑵[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⑷[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⑸[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⑹[环]包围。 ⑺[池]护城河。⑻[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⑼[委]放弃;[去]离开。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⑾[封疆]划定的疆界。⑿[固]巩固。⒀[山溪]地势;山河。⒁[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⒂[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⒃[至]极点。⒄[畔]通“叛”,背叛。⒅[顺]归顺,服从⒆[故]所以。(20)[是]这 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古今异义城古义:城墙今义:城市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池委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亲戚古义:

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锋利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2、家和万事兴。3、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3、众人拾柴火焰高。4、团结就是力量。4、人心齐,泰山移。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五人墓碑记》原文 注释 翻译 知识点 课文分析汇总

《五人墓碑记》原文注释翻译 1.五人者,盖当蓼(liǎo)洲周公之被逮(dài),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盖:句首发语词,无义。当:在……的时候。蓼(liǎo)洲周公:周顺昌,号蓼洲,明末江苏人。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激于义:被正义所激励。激:激励。于:介词,被。而:连词,表结果。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之”代周公被捕一事,“于”即在。于之,在这件事上。…者,…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这五个人,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所激励而死在这件事上的。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yān)废祠(cí)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jīng) 其所为。呜呼,亦盛矣(y ǐ)哉! 至于今:到现在。至于:到了。于:本句三个“于”均为介词,第一个“到”,第二个“向”,第三个“在”。郡之贤士大夫:苏州本郡的贤明士大夫们。之:助词,的。请:请示。于:介词,向。当道:古今异义。古义:当权者,执掌政权的人。今义:挡住了路。即:立刻,就。除:修整,修治。阉废祠(c í):官魏忠贤被废弃的生祠。之:助词,的。址:地基。以:连词,用来。葬之:安葬他们。之:代词,指他们(指上文五人);本段其余“之”为“结构助词‘的’”。且:并且。立石:竖立碑石。于:介词,在。其:代五人,他们,他们的。墓之门:坟墓的门前。墓:坟墓。之:助词,的。以:连词,来。旌(jīng) :表扬,表彰,名作动。其:代词,他们。所为:指事迹。为:做。呜呼:叹词,表极度悲痛的感情,可译为“啊”或“唉”。本文译为“啊”。亦:也,也算。盛:形容词,盛大,隆重。矣(yǐ)哉:“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译文:到现在,本郡的贤明士大夫们向当局请示,就修整宦官魏忠贤被废弃的生祠的地基来,并且在他们的坟墓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啊,也 算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 (第1段内容概括:本段写为五义士建墓立碑的经过和目的。)

中考文言文必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重点字句子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字义:发:于: 畎亩:举:筑: 士:市: 译文: 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 字义:降:任:于: 是:苦:劳: 饿:空乏:拂: 乱:所以:动: 忍:曾: 译文:

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 字义:恒:过: 译文: 原文: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字义:于:衡:作:译文: 原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字义:征:色:喻: 译文: 原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字义:入:法家:拂:出:敌国:患: 译文:

原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字义: 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字义: 译文: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字义:郭:环: 译文: 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字义: 译文: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形势。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字义:城:池:兵: 革:坚利:委: 去: 译文: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字义:域:封:固: 威:以: 译文: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字义:道:寡: 译文: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字义:至:畔: 译文: 原文: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字义:顺: 译文: 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字义:以: 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翻译习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

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教材]景公射出质

[教材]景公射出质 景公射出質 《說苑》 一、《說苑》简介 《說苑》,西漢劉向撰。劉向,西漢著名的經學家、目錄學家和文学家,字子政,本名更生,沛(今江苏沛县)人,楚元王交四世孙,刘歆之父,官至中垒校尉,曾領校宫廷藏書,撰成《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作者同時撰有《新序》《烈女傳》等書。《說苑》是刘向根据自己校理过的图书及民间有关资料选编整理而成,共分君道、臣術、建本、立节、贵德、复恩等二十卷,旨在讽谏皇帝。其取材十分广泛,上自先秦经书诸子,下及汉人杂著,旁采街谈巷语,多为逸聞佚事,短小精煉,寓意深刻。全书反映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兼及墨、名、法诸家,但历代著录都把它归入儒家类。全书保留了许多值得珍视的史料,对于校刊古籍有重要的参证作用。 清人卢文弨、俞樾、孙贻让等曾校理过《說苑》,近人及今人的整理本主要有向宗鲁《说苑校证》、趙善詒《說苑疏證》以及臺灣盧元駿《說苑今注今譯》等。 二、題解 本文選自《說苑?君道》。文章通過齊景公射箭脱靶而群臣齐声喝彩的故事,說明君主要听到真话很不容易,同时宣扬了人臣敢于犯颜直谏的可贵精神。三、课文讲解 【原文】 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yìn)諸大夫酒。公射出質,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於今十有七年,未嘗聞吾過不善。今射出質,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對曰:“此諸臣之不肖也。知不

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顔色。然而有一焉,臣聞之,君好(hào)之,則臣服之;君嗜之,則臣食(sì)之。夫尺蠖食黃則其身黃,食蒼則其身蒼。君其猶有食諂人之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爲君,我爲臣。”是時海人入魚,公以五十乘賜弦章。章歸,魚乘塞塗。撫其御之手曰:“曩者之唱善者,皆欲若魚者也。昔者晏子辭賞以正君,故過失不掩。今諸臣諂諛以干(gān)利,故出質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輔於君未見於衆,而受若魚,是反晏子之義而順諂諛之欲也。”固辭魚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遺行也。” 【注釋】 1.晏子:晏嬰,春秋時期齐国有名的賢臣,为灵公、庄公、景公三朝的正卿,执政五十余年。 2.沒: 沈也。从水从?。莫勃切〖注〗殁、歾、?,古文。同“歿”。湛也。湛各本作沈。淺人以今字改之也。今正。?者全入於水。故引伸之義訓盡。小雅。曷其?矣。傳云。?,盡也。論語?階。孔安國曰。?,盡也。凡貪?,乾?皆沈溺之引伸。莫勃切。 3.景公:齊景公,名杵臼,庄公弟。飲:使動用法。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 賓主百拜者,酒也。淫酗者,亦酒也。从水酉。以水泉於酉月爲之。酉亦聲。子酉切。三部。一曰造也。造古讀如就。吉凶所造起也。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見戰國策。杜康作秫shú酒。又見巾部。曰少康作箕帚秫酒。少康者,杜康也。按許書事物原始皆用世本。此皆出世本。 4.射: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从矢从身。射,篆文?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食夜切。篆文?。射者小篆。則?者古文。何不以射入寸部而以?傅見也。爲其

五人墓碑记(文章加点字词翻译)

五人墓碑记 张溥 五人者,盖(句首发语词)当(在......时候)蓼洲周公之(取独)被逮(判断句,被动句),激于(被动句)义而死焉(兼词,于之)者也。至于(到,古今异义词)今,郡之(的)贤士大夫请于(向)当(主持,掌管)道(当权者),(介后)即(就)除(整理)魏阉废祠之(的)址(地基)以(来)葬之(他们);且立石于(在)其墓之门(介后),以(来)旌(表扬,表彰)其所为(所做的事)。呜呼,亦盛(盛大的事情)矣哉! 夫(发语词)五人之(的)死,去(距离)今之(取独)墓(名作动,修墓)而(承接)葬焉(兼词,于之),其为时止(只)十有一月(同“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意气激昂,志得意满)之徒(这类人),其疾病(名作动,患病)而(修饰)死,死而(承接)湮没(埋没)不足道(称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乡间,民间)之(的)无闻者(没有名声的人)欤?独(唯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明亮的样子),何也?予犹记周公之(取独)被逮,在丙寅三月之(的)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吾社之行为(品行,成为。古今异义词)士先者,为(替)之声义(伸张正义),敛(募集)赀(同“资”,钱财)财以(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用手压或握)剑而(修饰)前(名作动,走上前),问:“谁为(替)(之)哀者?”众不能堪(忍受),抶(笞打,鞭打)而(承接)仆(使......倒下)之。是时以(凭借)大中丞抚(巡抚)吴者为(是)魏之私人(私党,古今词)毛一鹭,公之(取独)(被)逮所由使(主使)也(被动句);吴之民方(正)痛心(痛恨,古今词)焉(他),于是乘其厉声以(修饰)呵,则噪而(修饰)相(代指一方,他)逐。中丞匿(躲藏)于(到)溷藩(厕所)以(才,承接)免。既而(不久)以(用)吴民之乱请(申告)于(向)朝(介后),按(追究,查办)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就是)今之傫然(并合在一起的样子)在墓者也(判断句)。然五人之(取独)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修饰)詈(斥骂)之,谈笑以(修饰)死。断头置(于)城上,颜色(脸色,古今词)不少(同“稍”)变。有贤士大夫发(拿出)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承接)函(名作动,用棺材收敛)之,卒(最后)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完完整整)为(是)五人也(判断)。 嗟乎!大阉之(取独)乱,缙绅而能不易(改变)其志者(定后),四海之大(定后),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平民)之间,素(平素)不闻诗书之训(教诲),激昂大义(被动句),蹈(踏上)死不顾(回头),亦曷(同“何”)故哉?且(况且)矫诏(假托君主颁发的诏令)纷出,钩党(有牵连的同党)之捕遍于天下(宾前),卒(最终)以(因为)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株连治罪);大阉亦逡巡(迟疑不决)畏义,非常(非同寻常,古今词)之谋难于猝(突然)发,待圣人之(取独)出而(承接)投缳(自缢)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判断)。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因犯罪而受相应的惩罚),或(有的)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被动)远近(远近的人,形作名),而又有剪发杜门,佯(假装)狂不知所之(去,到)者,其辱人贱行(行为),视(与......比)五人之死,轻重固(本来,到底)何如哉?是以(因此)蓼洲周公忠义暴(显露)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介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介后,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承接)拜且泣者,斯(这)固(的确)百世之遇也(判断)。不然,令(假使)五人者保其首领(头颅,借指性命),以老于户(门)牖(窗)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名作状,那对待奴隶那样)使(使唤)之,安(怎么)能屈(使屈伸,倾倒)豪杰之流,扼腕(于)墓道,发(抒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惋惜)斯(这)墓之(取独)徒(空)有其石也,而为(替)之记(名作动),亦以(用来)明(表明,阐明,形作动)死生之大(重大意义,形作名),匹夫(平民)之有重于社稷也。

《五人墓碑记》“张溥,字天如,太仓人”阅读答案及解析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 ..,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 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节选自张溥《五人墓碑记》 乙 张溥,字天如,太仓人。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 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 ..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与同里张采共学齐名,号“娄东二张”。 崇祯元年以选贡生入都,采方成进士,两人名彻都下。已而采官临川。溥归,集郡中名 士相与复古学,名其文社曰复社。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以葬亲乞假 ..归。读书若经生,无间寒暑。四方啖名者.争走其门,尽名为复社。溥亦倾身结纳,交游日广,声气通朝右。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节选自《明史·张溥列传》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又有剪发杜门 ..杜门:塞住门,不与外界交往。 B.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首领:头颅,借指性命。 C. 日沃汤 ..数次沃汤:喝水。 D. 以葬亲乞假 ..归乞假:请假。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不能容于.远近乃设九宾礼于.廷 B. 佯狂不知所之.者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 四方啖名者.争走其门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 以.故名高一时以.资政殿学士行 16.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通过对比表明五人忠义昭彰,荣于身后,充分肯定了五人死难的伟大意义。

论语名句: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论语名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而正焉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 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解释翻译】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 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能够说是 好学了。” 这个章是夫子为我们讲什么是好学。君子是好学之人,好学从哪 里能看到?它是什么样的一种表现?这里给我们讲到四个方面:第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二是『敏于事』;第三是『慎于言』;第四,『就有道而正焉』。这四个方面才称为好学。 朱子解释说:「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人为什么会 不求安饱?一般人哪个不求这个?都想着吃好一点,吃饱一点,生活起 居安稳一点,舒服一点,凡人都希望这个。为什么君子不求安饱?原因 就在于他有志向,他志向高远,他志向不在衣食饱暖,而在于求圣求

贤、他求道,志于道,所以他没那个功夫去想自己能不能安饱。「不 暇及也」就是没有这个时间,没有这个精力去想。为什么?全副精力都 在求学求道。所以君子所求的,比那个饮食、起居、饱暖物质的生活 要重要,所以能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能专心求学。 「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这是朱子说的,「慎于言者,不敢 尽其所有余也」,君子做事要敏捷。当然事先要审虑周详,不是说做 事就贪快。一味的求快,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那叫鲁莽,不是这里 讲的「敏于事」。君子这里讲的敏捷,他是做事在审虑周详的基础上,做得又快又好。这是他力行,补充自己不足之处。所以君子不管做什 么事情,都能做到认真圆满。为什么?因为他有求道的心。求道在于什么?日常生活中行仁,所谓修道以仁。道在哪?落实到生活中,表现就 是仁。仁者爱人,因为他爱别人,所以为别人服务一定是做得又好又快,绝不会马虎,绝不会应付了事。他会认认真真做好他本职的工作,无论事情大小、巨细,统统要做到认真圆满。 「慎于言」,这是君子讲话谨慎,不会乱说话,「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讲话,他没有废话,没有闲话,非要讲的时 候才讲,平时守默,他沉默。一个人老讲话,他心往外跑,反而他心 不定,不定就没有智慧,所以他做事也就不能够做得很周详,往往会 出一些漏子。所以想要敏于事,这慎于言也是很重要。所说的话,一 定是守信,而且是合乎道义。 朱子底下又说:「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君子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够了没有?还是不够。如果只满足到这个层,那就是自满了。君子求道,不敢 自满,不敢自以为是。他还要去有道之人那里去学习,也就是亲近仁者,亲近善知识。「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如果仅仅 做到前面几条,他不去学习,不去亲近善知识,那只能说他力行做得好。但是《弟子规》上也讲,「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他任由自己的意思去做,那难免也会做出一些错误来,而且他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