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说课稿

金华小学谢春华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单元“平均数”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在情境中为学生构建思考的氛围。

我借助学生平时感兴趣的跳绳比赛,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观看比赛实况,观看之后,老

师故作疑惑:想知道究竟是开心队获胜还是欢乐队获胜?并请学生们参谋参谋。其实这样一来,正是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氛围”。在学生认知过程的起始阶段,为学生精心创设具体的活动情境,并提出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将会有利于思考场力的构建,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2、在辩驳中促学生接近问题的本质

很显然,学生已经开始对“究竟是开心壮壮队获胜还是欢乐队获胜”这一问题进行了个性化的思考,他们已经从一堆“杂乱无章”的统计量中按照自己的理解找到了答案。在这个自主探求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领略到数学本身内在的逻辑美和吸引力,从中体验到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一些数学问题,在成人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会具有探索价值的,于是他们会在“究竟是开心队获胜还是欢乐队获胜”的问题上进行自由的据理力争,甚至争得不可开交。如果被老师好意泄漏谜底,将会使思考的流程嘎然而止,学生则只能听命接受,使本该互动生成的新知识变成生硬的堆砌。

3、在质疑中“逼”学生把握概念的意义

学生在持续不断的问题的催化下,才能对知识、概念的本质意义认识得更清楚。在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具体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生们计算出开心队平均每人跳了多少个,欢乐队每人跳了多少个。在解决平均每人拾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这个问题中,攻破了本课的难点之一——透彻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只是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还没有真正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和认识。在学生运用移多补少法算出平均数之后,老师立即杀了一个“回马枪”——这个13瓶是每个人都拾了13瓶吗?以此来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平均数的本质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场现场跳绳比赛,开心队派两人参加,欢乐队派3人参加,我根据每个队跳的总个数的多少来判断哪个队是冠军队,学生不服,引起争论,揭示课题平均数。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跳绳活动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都参与体验、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由此情境提出学生最关心的谁是冠军队问题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从中找到合理的评价方式,这样自然地引出课题,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将统计知识渗透到教学当中。)

(二)进行质疑,探索新知

1、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个课题,想了解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看到课题,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既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同时学会了研究,学会了学习。)

2、教学例1,

承接刚才的跳绳活动同学们跳绳跳累了,喝了许多矿泉水,地上到处是矿泉水瓶。为了保护环境,我校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的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请孩子们仔细观察收集情况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出示图1)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必然会提“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水瓶”接着再问“怎样才能让他们一样多?”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找到解决办法。(移多补少法)学生在汇报的同时,老师电脑操作。

(设计意图:教师运用电教化手段直观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使学生对平均数的含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此环节的设计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的同时提高了能力)这时立即杀了一个“回马枪”——这个13瓶是每个人都拾了13瓶吗?以此来引起学生进一瓶步思考平均数的本质意义。紧接着再问怎样计算平均数?你为什么这样列式?最后再把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三)解决问题。

动手算一算刚才的跳绳比赛哪一组的成绩最好。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了平均数、会求平均数以后,抓住时机转向悬而未解的1分钟跳绳,从而巩固了对平均数的计算,并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和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在学生计算出结果后,老师宣布谁是冠军队,学生欢呼雀跃,课堂氛围浓烈,兴趣极高。

(四)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又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判断:

1、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