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

《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
《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

《环境学导论》综合复习资料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组成结构的一门科学。()

2、所谓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3、环境噪声就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嘈杂声。()

4、环境保护就是防治公害。()

5、生态工艺属于无污染工艺。()

6、逆温有利于大气扩散。()

7、发生逆温时上层的大气温度低于下层空气。()

8、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就在于控制磷。()

9、我国工厂、车间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噪声最高不得超过85分贝。()

10、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好状态’的那个要素。()

1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12、采用无过失责任制是环保法中的通行做法。()

13、环境噪声就是人们主观上不需要的声音。()

14、保障人体健康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首要原则。()

15、逆温不利于大气扩散。()

16、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

17、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差状态’的那个要素。()

18、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就在于控制氮。()

19、γ大于γd说明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20、空气污染对环境质量的贡献大于水体污染。()

1 错

2 对

3 错

4 错

5 对

6 错

7 错8 对

9 错10 错

11 对12 对

13 对14 对

15 对16 对

17 对18 对(其实氮磷两个都是关键)

19 错20 对

自己是学环境的,按我们学的基本就是这样了~

一、填空

2、所谓环境问题是指。

4

6

10

和颗粒物质。

11

12

14、环境问题的发展经历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早期破坏、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三个阶段。

16、影响河流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因素有:、、

。温度、压力和水中溶解的盐

17、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可分为、、

、。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生化性

/18、我国对一些重要污染物的排放实行和两种控制方式。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P值控控制

19、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

20、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称为

21、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引起的。由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环境问题叫做原生环境问题

22

23

24、所谓食物链就是。

25

26、温度层结的含义是。

27、水体的污染源有两种形式

29、所谓风向频率就是

30

31

32

33

34、重金属在水体中迁移转化主要是下列物理化学作用、

和。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按照物质运动的形式,可分为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基本类型

3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通过如下两个途径实现的:光合作用和有机成分的输入、

呼吸作用的热消耗和有机物质的输出。

36

37

38

39、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水体是指

40、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是指、、、

、、等

41、环境科学是以

42、生态系统是由下列基本部分组成的、、

、。

43、环境要素的属性

44

45、环境的特性、、、

、、。

46、环境问题分为由引起的和由

引起的、它又可以分为和

47、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一个和。

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48、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有、、

49

50、群

称为群落。

51、

称为生态系统。

52、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生态系统可以分为、

、。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5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和。

54、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和。

55、人为因素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有三种情况:(1);

(2);(3)。

56、当前世界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分别是:。

57、能源是指。

58、水的特殊的物理性质有:

59、水体按类型可分为:。

60、噪声的控制分为三个阶段:、、。

61、海洋的状态一般可由。

62、海洋污染的种类有:。

63、大气的组成由:、、三部分组成。

64、大气污染源按存在的形式分为:、。

65、噪声作为感觉公害,归纳起来可以分为:、、

、。

66、大气污染源按污染物产生的类型分为:、和。

67、根据气体的温度沿地球表面垂直方向的变化,分为、、

、和。

二、判断题(10分,每题1分,对打“√”,错打“×”)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组成结构的一门科学。(×)

2、所谓食物链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3、环境噪声就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嘈杂声。(×)

4、环境保护就是防治公害。(×)

5、生态工艺属于无污染工艺。()

6、逆温有利于大气扩散。(√)

7、发生逆温时上层的大气温度低于下层空气。(×)

8、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就在于控制磷。()

9、我国工厂、车间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噪声最高不得超过85分贝。(×)

10、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好状态’的那个要素。()

1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12、采用无过失责任制是环保法中的通行做法。(√)

13、环境噪声就是人们主观上不需要的声音。(√)

14、保障人体健康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首要原则。(√)

15、逆温不利于大气扩散。()

16、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

17、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诸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差状态’的那个要素。()

18、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就在于控制氮。()

19、γ大于γd说明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20、空气污染对环境质量的贡献大于水体污染。()

三、简答题:

1、说明γ,γd的含义,并用二者的大小对比判别大气层的稳定程度。

2、世界人口增长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我国人口目前处于什么增长阶段?

3、简述生态学具有哪些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指导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4、举例说明什么是一次污染物?什么是二次污染物?

5、举例说明什么是统计噪声级?

6、环境法作用是什么?

7、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对策是什么?

8、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则是什么?

9、试述产生“臭氧空洞”的原因和其危害?

10、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哪些特点?

11、生态平衡的含义?

12、什么叫土地处理系统?

13、土地处理系统的净化机制是什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14、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15、我国人口的现状和特点?

16、使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17、有机杀虫剂的五大特性?

18、使用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19、农药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20、农药对除虫害带来的问题?

21、防治农药污染的途径?

22、什么是能源?

23、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24、热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25、水力发电对环境的影响?

26、太阳能利用系统对环境的影响?

27、太阳能的间接利用方式?

28、水体的含义?

29、污水的水质指标有哪些?

30、什么叫水体污染?

31、什么是海洋污染?

32、海洋污染的特点?

33、如何控制海洋的油污染?

34、什么是大气污染?

35、酸雨的危害有哪些?

36、什么是噪声?

37、什么是噪声级?

38、噪声的危害有哪些?

39、就城市噪声而言,其来源大致有哪些?

40、微波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哪些?

41、简答固体废物的定义。

42、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有哪些?

43、清洁生产的定义?

44、实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45、固体废物的一般处理技术有哪些?

46、土壤的组成包括哪些?

47、土壤的功能有哪些?

48、什么是土壤污染?

49、主要的土壤污染物有哪些?

四、计算题

1、在车间内测量某机器的噪声,同时还有其他机器在运转,当被测机器运转时测得声压级为80分贝,停止运转时背景噪声为72分贝,求被测机器的声压级是多少?

2、在一段时间内在某场所测得几个环境噪声A声级数值为60、6

3、58、57、59,试用等效连续A 声级表示该场所的环境噪声是多少?

3、在一段时间内在某场所测得几个环境噪声A声级数值为67、65、60、57、59,试用等效连续A 声级表示该场所的环境噪声是多少?

4、某车间内放有两台机器,他们的额定声压级分别为85分贝和90分贝,加入车间内无其他的噪声源,试问两台机器同时使用时此地的噪声级为多少分贝?

五、论述题

1、谈一谈,你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的认识。

2、试举例说明,为什么利用生态学原理或规律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时,其核心思想是整体观点。

3、试举例说明,水力发电的利与弊。

部分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30分,每题6分)

1、说明γ,γd的含义,并用二者的大小对比判别大气层的稳定程度。

答:γ和γd是两个不同的概念;γd表示的是干空气块或未发生水气相变的湿空气块上升或下降100m 时,温度下降或升高的数值。该值近似为常数0.98

?γ则表示高度变化100m时,气温变化的数值,所以γ又称气温垂直分布变化率

?γ和γd是两个不同的概念;γd表示的是干空气块或未发生水气相变的湿空气块上升或下降

100m时,温度下降或升高的数值。该值近似为常数0.98

?γ则表示高度变化100m时,气温变化的数值,所以γ又称气温垂直分布变化率。

γ< γd 层结稳定;γ=γd 层结为中性;

γ> γd 层结不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我国人口目前处于什么增长阶段?

答:世界人口经历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工业革命以前;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工业革命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

目前,我国人口处于人口发展的下降期,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

3、简述生态学具有哪些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指导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答:生态学具有如下规律: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物质循环转化与再生规律;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生态学的规律对生产活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可以从任意一条进行讲述。

4、举例说明什么是一次污染物?什么是二次污染物?

答:所谓的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硫化氢等。二次污染物时只有一次污染物与一次污染物之间或者一次污染物与大气的原有成分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的新的污染物质,如过氧乙酰硝酸酯、硫酸烟雾等。

5、举例说明什么是统计噪声级?

答:统计噪声级是指测量中每隔一定时间读取一声级分贝值。可在一定时间内读取一定量的分贝值,将其从大到小排列,第10%的那个分贝值L10为峰值;第50%的那个分贝值为中值,第90%的那个分贝值L90为本底值。——常用来统计交通噪声。

如:对某一交通路段进行噪声测定,每个5分钟测定一个噪声值,共取得100个数据,将这100个数据从大到小排列,第10个数据为72.3dBA,第50个数据为60.0dBA,第90个数据为52.3dBA,那么该路段的统计噪声级可以表示如下:

L10=72.3dBA L50=60.0dBA L90=52.3dBA

6、环境法作用是什么?

答:(1)对环境管理机构的体制和权限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

(2)各种有效的环境政策和措施应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3)确定各种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和违法责任。

7、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对策是什么?

答:(1)广泛开展教育,使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逐级落实人口计划指标,奖罚分明;(3)积极发展医疗、保险、养老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事业;(4)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8、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则是什么?

答:(1)排放标准应尽量满足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

(2)同时考虑技术经济的合理可行性;

(3)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应考虑区域的差异性。

9、试述产生“臭氧空洞”的原因和其危害?

答:氟利昂物质破坏臭氧层的元凶。氟利昂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入大气的大部分

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利昂,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造成臭氧分子的减少,从而导致臭氧空洞的产生。

其危害表现在:使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加,损坏人的免疫力,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破坏生态系统;引起新的环境问题。

10、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哪些特点?

答:(1)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对太阳的利用率很低,只有1.2%。

(2)能量值朝单一方向流动。

(3)流动中能量逐渐减少,每经过一个营养剂都有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掉。

(4)各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利用率也不高,为4.5%-17%,平均为10%。

(5)只有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相平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11、生态平衡的含义?

答: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12、什么叫土地处理系统?

答:一般土壤及其中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能力,可以利用来处理城市污水和一些工业废水;普通污水或废水中的水分和肥分也可以利用来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林木的生长并使其增加产量。凡能达到上述目的的工程设施,即称为土地处理系统。

13、土地处理系统的净化机制是什么?

答:(1)植物更细的细收、转化、降解与合成等作用;

(2)土地中真菌、细菌等微生物还原的降解、转化及生物固定化等作用;

(3)土壤中有机和无机交替的物理化学吸附、络合和沉淀等作用;

(4)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

(5)土壤的机械截留过滤作用;

(6)土壤的气体扩散或蒸发作用。

14、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答:(1)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2)人口增长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3)人口增长对能源的影响;

(4)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

(5)人口增长对矿产资源的影响;

(6)人口增长对气候的影响。

15、我国人口的现状和特点?

答:(1)人口基数大;

(2)人口增长速度减缓;

(3)人口老龄化;

(4)人口出生性别比增高;

(5)人口质量堪忧;

(6)流动人口增加。

16、使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答:(1)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2)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3)大气污染;

(4)土壤污染;

(5)危害人群健康。

17、有机杀虫剂的五大特性?

答:(1)对害虫的毒性;

(2)不降解性和化学稳定性;

(3)广泛的毒性;

(4)脂溶性;

(5)物理分散性。

18、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答:农药对大气的污染;农药对水体的污染;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19、农药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答:(1)对神经的影响;

(2)致癌作用;

(3)对肝脏的影响;

(4)诱发突变;

(5)慢性中毒。

20、农药对除虫还带来的问题?

答:(1)对害虫的天敌和其他益虫、益鸟有杀伤作用;

(2)是害虫产生抗药性,因而增加用药的次数和数量,更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21、防治农药污染的途径?

答:(1)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研究新的杀虫除害途径,联合或交替使用化学、物理、生物和其他有效方法,克服单纯依赖化学农药的做法。

(2)搞好农药安全性评价和安全使用标准的制定工作。

(3)安全合理地使用现有的农药。

(4)发展高效、低毒、低残毒的化学农药来代替剧毒和残留性高的农药。

22、什么是能源?

答:能源是指可能为人类利用以获取有用能量的各种能源,像太阳能、风力、水力、蒸汽、化石燃料及核能、潮汐能等等均可成为能源。

23、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开采过程的环境影响

包括两个方面:及开采工人的事故与职业性伤亡,以及地面或地面生态系统的破坏。造成空气污染、地面沉陷、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2)运输过程的环境影响

消耗大量能源、扬尘污染大气环境、浸出水污染周围水系。

(3)加工过程的环境影响

产生灰尘、NOx、SOx。

(4)利用过程的环境污染

各种气体与固体废物和发电时的余热所造成的污染。

24、热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答:(1)首先使水体各类无机氮含量都增加。

(2)水温升高使藻类种群结构发生改变。

(3)水体温度的增加也影响浮游动物的生存。

(4)在强增温区内,底栖生物的增加也十分突出。

(5)由于水体周围气温升高,栖息在该地区的昆虫将提前苏醒,而远离该地区本该先行苏醒的昆虫,却仍处于冬眠状态。昆虫苏醒次序的这种更迭,会造成有关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中断,破坏生态平衡,是提前苏醒的昆虫大批死亡,甚至灭绝。

25、水力发电对环境的影响?

答:(1)自然方面,巨大的水库可能引起地面沉降,地表活动,甚至诱发地震,对降水、水文地表活动、小气候等有影响。

(2)地球化学方面,流入河流处水库的水质、营养素、微量元素等发生变化。

(3)生物方面,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

(4)社会经济方面,修建水库可改善用水的供应和管理,增加农田灌溉,生产电力及其他工农业生产等社会经济效益,但同时亦有不利之处,如居民搬迁后重新定居,会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还有对交通运输也会产生影响。

26、太阳能利用系统对环境的影响?

答:有利影响

(1)无有毒气体排出,也无可能影响地球气候的二氧化碳排出。

(2)占地面积与化石燃料及核电站相当。

(3)余热的排出低于其他热电站。

但太阳能的定日镜场会影响反射率、能量平衡、湿度平衡,低空空气的流动方式等,进而影响小气候。不利影响

(1)太阳能集热系统吸收太阳能后,减少了地面建筑物等反射空间的能量,结果影响了大气中的温度梯度、大气组成、云层、风等。

(2)巨大的集热系统、聚光装置,严重影响景观,以致改变建筑风格和建筑设计规范。

27、太阳能的间接利用方式?

生物质能、水能、风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海洋流等。

28、水体的含义?

答:水体有两个含义:一般是指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海洋的总称,在环境领域中则把水体当作包括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质、底泥和水生生物等完整的生态系统或完整的自然体来看。29、污水的水质指标有哪些?

答:悬浮物、废水中的有机物浓度(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总需氧量)、pH、污水的细菌污染指标、有毒物质指标。

30、什么叫水体污染?

答: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使该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破坏了水体原有用途。

31、什么是海洋污染?

答:这里指的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海洋的原来状态,是人类和生物在海洋中的各种活动受到不利的

影响。

32、海洋污染的特点?

答:污染源广、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大、控制复杂。

33、如何控制海洋的油污染?

答:(1)油的包围,油障、扩散抑制剂(集油剂);

(2)油的回收,油的吸附材料,油回收船,油的吸引装置,撇取。

(3)油的化学处理

(4)油的焚烧

(5)其他

34、什么是大气污染?

答: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变化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改变大气圈中某些原有成分和向大气中排放有毒物质,以致是大气质量恶化,影响原来有利的生态平衡体系,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工农业生产,以及对建筑物和设备财产等构成损坏及大气污染。

35、酸雨的危害有哪些?

答:(1)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酸雨会使湖泊变成酸性,水生生物死亡。

(2)酸雨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酸雨可以是大面积的森林死亡。

(3)对各种材料的影响,酸雨加速了许多用于建筑结构、桥梁、水坝、工业装备、供水管网、地下储罐、水轮发电机、动力和通讯电缆等材料的腐蚀。

(4)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酸雨对人体健康产生间接影响。

36、什么是噪声?

答:一般认为凡是主观上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妨碍的声音都是噪声。

37、什么是噪声级?

答:同时考虑声压级和频率对人的作用,这种共同作用的强弱称为噪声级。

38、噪声的危害有哪些?

答:(1)干扰睡眠;(2)损伤听力;(3)对人体的生理影响;(4)对儿童和胎儿的影响;(5)对动物的影响;(6)对建筑物的危害。

39、就城市噪声而言,其来源大致有哪些?

答:交通噪声、工厂噪声、生活噪声

40、微波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哪些?

答:(1)使癌症发病率增高;(2)伤害眼睛;(3)影响生殖功能;(4)影响遗传;(5)损害中枢神经

系统;(6)引起心血管疾病。

41、简答固体废物的定义。

答:固体废物亦称废物,一般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生活过程中提取目的组分之后,废弃的固态或泥状物质。

42、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有哪些?

答:(1)侵占土地;(2)污染土壤和地下水。(3)污染水体;(4)污染大气。

43、清洁生产的定义?

答:清洁生产是这样一种生产产品的方法,借助这种方法,所有的原料和能量在原料资源-生产-消费-二次原料的循环中得到最合理和综合的利用,同时对环境的任何作用都不致破坏它的正常功能。

44、实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1)原料的综合利用;(2)改革原有的工艺或开发全新流程;(3)实现物料的闭路循环;(4)工业废料转化为二次资源;(5)改进产品的设计,加强废品的回收利用。

45、固体废物的一般处理技术有哪些?

答:(1)预处理技术,是指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转变成便于运输、储存、回收利用和处置的形态。

(2)焚烧热回收技术。(3)热解技术。热解是在无氧或缺氧的的条件下的可燃物高温分解,并以气体油或固形碳的形式将热量储存起来的过程。

(4)微生物分解技术。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处理固体废物的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堆肥化。46、土壤的组成包括哪些?

答: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活有机质、土壤生物等)水分和空气,并且固态、也太和七台三相共存而形成有一定层次的结构。

47、土壤的功能有哪些?

答:第一,土壤具有肥力,也就是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条件(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第二,土壤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输入物质的能力,输入的物质在土壤中经过复杂的迁移转化,在向外界输出。

48、什么是土壤污染?

答:土壤污染就是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三废”物质直接或通过大气、水体、和生物间接地向土壤系统排放,当排入土壤系统的“三废”物质数量,破坏了土壤系统原来的平衡,引起土壤系统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即发生土壤污染。

49、主要的土壤污染物有哪些?

答:(1)有机物质,其中主要是农药、除草剂等; (2)氮、磷化肥;

(3)重金属,如砷、镉、汞、铬、铜、锌、铅、镍等; (4)放射性元素,如铯-137、锶-90等; (5)污泥、矿渣、粉煤灰;

(6)有害的微生物,如肠细菌、肠寄生虫、结核杆菌等。

四、计算题(7分)

1、在车间内测量某机器的噪声,同时还有其他机器在运转,当被测机器运转时测得声压级为80分贝,停止运转时背景噪声为72分贝,求被测机器的声压级是多少? 解:根据噪声能量叠加原理:两个声压的叠加

??

?

???+=+1010102

12

11010lg 10L L L

设L 1+2=80,L 1=72,求L 2=? 80=10lg{(1072/10+10L2/10) } 计算L 2=79.3分贝(A ) 答:被测机器的声压级为79.3分贝

2、在一段时间内在某场所测得几个环境噪声A 声级数值为60、6

3、58、57、59,试用等效连续A 声级表示该场所的环境噪声是多少?

解:根据噪声能量叠加原理,等效连续A 声级计算公式为:

∑==n i l

eq n L 1

10

/10

1lg 10

那么:该场所的L eq 为:

L eq =10lg{(106+106.3+105.8+105.7+105.9)/5} =59.9分贝(A )

答:该场所的等效连续A 声级为59.9分贝(A )

3、在一段时间内在某场所测得几个环境噪声A 声级数值为67、65、60、57、59,试用等效连续A 声级表示该场所的环境噪声是多少?

解:根据噪声能量叠加原理,等效连续A 声级计算公式为:

∑==n i l

eq n L 1

10

/10

1lg 10

那么:该场所的L eq 为:

L eq =10lg{(106.7+106.5+106.0+105.7+105.9)/5} =63.2分贝(A )

答:该场所的等效连续A 声级为63.2分贝(A )

4、某车间内放有两台机器,他们的额定声压级分别为85分贝和90分贝,加入车间内无其他的噪声源,试问两台机器同时使用时此地的声压级为多少分贝? 解:根据噪声能量叠加原理:两个声压的叠加

??

????+=+10

10102

12

11010lg 10L L L

设L 1=85,L 2=90,求L 1+2=? L 1+2=10lg{(1085/10+1090/10) } 计算L 1+2=91.2分贝

答:被测机器的声压级为91.2分贝。

五、论述题(8分)

1、 谈一谈,你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的认识。

答:答题要点: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更好地保护好环境,保护环境需要经济的大力支持,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常常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我们现在追求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2、试举例说明,为什么利用生态学原理或规律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时,其核心思想是整体观点。 答:答题要点:

所举实例应具有代表性,并说明在进行生产生活活动中,因没有用整体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导致较为严重的生态平衡破坏,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举例5分。

理论论述用用生态学原理或规律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时,强调整体观点的重要性。论述3分。

3、试举例说明,水力发电的利与弊。 答:有利的方面:

水力发电是一种经济、干净、可再生的能源,不会产生环境污染。

不利的方面

(1)自然方面,巨大的水库可能引起地面沉降,地表活动,甚至诱发地震,对降水、水文地表活动、小气候等有影响。

(2)地球化学方面,流入河流处水库的水质、营养素、微量元素等发生变化。

(3)生物方面,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

(4)社会经济方面,修建水库可改善用水的供应和管理,增加农田灌溉,生产电力及其他工农业生产等社会经济效益,但同时亦有不利之处,如居民搬迁后重新定居,会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还有对交通运输也会产生影响。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万能模板.docx

教育观 考点:五个关键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实践”、“合作” 一、(教师行为正确的) 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的,符合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1)素质教育观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而是面向每一个学生,材料中某老师……符合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2)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材料中某老师……符合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3)素质教育观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质疑的精神以及动手能力。材料中某老师……符合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4)素质教育观是一种合作性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材料中某老师……符合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二、(教师行为错误的) 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错误的,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1)素质教育观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而是面向每一个学生,材料中某老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2)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材料中某老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3)素质教育观要求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质疑的精神以及动手能力。材料中某老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4)素质教育观是一种合作性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材料中某老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学生观 考点: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独立的人 二、因材施教:了解学生---针对个体---多表扬、多鼓励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1、(教师行为正确) 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的,遵从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连续不断发展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具有巨大的潜能。材料中……遵从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 (2)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对单个学生的发展而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材料中……遵从了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观。 (3)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是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的主体,都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材料中……遵从了学生是独立的人的学生观。 2、(教师行为错误) 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错误的,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连续不断发展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具有巨大的潜能。材料中……违背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 (2)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对单个学生的发展而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材料中……违背了学生是独特的人的学生观。 (3)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是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的主体,都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材料中……违背了学生是独立的人的学生观。 二、因材施教(很少单独作为材料分析的考点,一般是可以添加到学生观之中)把这几点回答出来; 首先,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的特点,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家庭情况;其次,针对学生个体进行引导;最后,要多引导多表扬。

综合实验训练题

综合化学实验专题练习 1、(06全国) 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可用过氧化钠作为供氧剂。请选用适当的学化试剂和实验用品。用上图中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证明过氧化钠可作供氧剂。 ⑴A是制取CO2的装置。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⑵填写表中空格 仪器加入试剂加入试剂的目的 B 饱和NaHCO3溶液 C D ⑶.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⑷.试管F中收集满气体后,下一步实验操作是 2、(96年全国)在一定条件下用普通铁粉和水蒸气反应,可以得到铁的氧化物.该氧化物又可以经过此反应的逆反应,生成颗粒很细的铁粉.这种铁粉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在空气中受撞击或受热时会燃烧,所以俗称"引火铁".请分别用下图中示意的两套仪器装置,制取上述铁的氧化物和"引火铁".实验中必须使用普通铁粉和6摩/升盐酸,其他试剂自选(装置中必要的铁架台、铁夹、铁圈、石棉网、加热设备等在图中均已略去). 填写下列空白: (1)实验进行时试管A中应加入的试剂是;烧瓶B的作用是;烧瓶C的作用是;在试管D中收集得到的是. (2)实验时,U型管G中应加入的试剂是;长颈漏斗H中应加入. (3)两套装置中,在实验时需要加热的仪器是(填该仪器对应的字母) . (4)烧瓶I中发生的反应有时要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其目的是. (5)试管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6)为了安全,在E管中的反应发生前,在F出口处必须;E管中的反应开始后,在F出口处应. 3、(99年全国)为了测定人体新陈代谢呼出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某学生课外小组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实验中用过量NaOH溶液吸收气体中的CO2,准确测量瓶I中溶液

管理学综合复习资料

《管理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管理的二重性指的是()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B.自然属性和技术属性 C.社会属性和生产属性D.社会属性和经营属性 2、企业管理者可以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三种。高层管理者主要负责制定:() A.日常程序性决策 B.长远全局性决策 C.局部程序性决策 D.短期操作性决策3、科学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理论之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C.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 D.从整体来研究管理 4、下列因素中,哪个不属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 A.人口 B.营销组合 C.人均国民收入 D.都不属于 5、统计分析表明,“关键的事总是少数,一般的事常是多数”,这意味着控制工作最应重视:() A.突出重点,强调例外B.灵活、及时和适度 C.客观、精确和具体 D.协调计划和组织工作 6、组织结构中既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按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系统的结构是() A.职能型组织结构 B.矩阵结构 C.事业部组织结构 D.多维立体组织结构7、我国决定开发西部的决策属于() A.战术决策 B.激进决策 C.目标决策 D.战略决策 8、从组织外部招聘管理人员可以带来“外来优势”是指被聘干部() A、没有历史包袱 B、能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C、可以迅速开展工作 D、具有广告效应 9、中华商务中心是一家合资企业,以物业经营为主要业务。目前有写字楼租户272家,公寓租户426家,商场租户106家。公司在总经理下设有物业部、市场部、财务部、人事部、公关部、业务发展部等部门。物业部下设置了写字楼管理部、公寓管理部、商场管理部以及其他配套部门。试问,其整个公司和物业部内部的组织结构设计分别采取了何种部门化或部门划分形式?()

地质学基础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2、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3、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4、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5、岩浆岩的构造:指岩石组成部分(矿物)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 6、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7、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是有一定结构、构造和稳定外形的矿物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8、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9、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0、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11、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会导致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沉积作用。7、成分成熟度; 二、选择题 1、地球的形状为(D)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形; 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花岗岩属于(C) A、中性深成侵入岩; B、中性浅成侵入岩; C、酸性深成侵入岩; D、基性浅成侵入岩。 3、Fe3+:Fe2+如果大于3,则沉积岩底颜色多为(D) A、棕色;B、黑色;C、浅绿灰色;D、红色或棕红色。 4、下列不是矿物的是(C) A、冰; B、石英; C、煤; D、自然金。 5、竹叶状灰岩是(B) A、生物骨架结构; B、粒屑结构; C、晶粒结构; D、泥状结构。 6、下列单元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B) 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7、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能源是(B) A、放射能; B、太阳能; C、地球引力能; D、科里奥利力。 8、生物碎屑灰岩是(B) A、生物骨架结构; B、粒屑结构; C、晶粒结构; D、泥状结构。 9、下列硅酸盐矿物中最易风化的是(C) A、石英;B、黑云母;C、橄榄石;D、角闪石。 10、长江下荆江段的“九曲回肠”是因为(C)造成的。 A、河流向源侵蚀; B、河流下蚀作用; C、河流截弯取直; D、河流分叉。 11、下列矿物中,硬度比石英大的是(A) A、黄玉; B、萤石; C、正长石; D、方解石。 12、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 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三、判断题 1、岩浆岩中石英和角闪石具有特殊意义,能够反映岩浆岩中SiO2饱和度,因此可以称为酸度指示矿物。×

综合素质-材料分析答题模板(小学和中学)

《综合素质》 材料分析题考点及解题模板 第一章第一节教育观 考点:五个关键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实践”、“合作”; 答题模板: 一、(教师行为正确的) 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的,符合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1)素质教育观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而是面向每一个学生,材料中某老师……符合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2)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材料中某老师……符合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3)素质教育观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质疑的精神以及动手能力。材料中某老师……符合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4)素质教育观是一种合作性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材料中某老师……符合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二、(教师行为错误的) 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错误的,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1)素质教育观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而是面向每一个学生,材料中某老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2)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材料中某老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3)素质教育观要求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质疑的精神以及动手能力。材料中某老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4)素质教育观是一种合作性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材料中某老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第一章第二节学生观 考点: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独立的人 二、因材施教:了解学生---针对个体---多表扬、多鼓励 1、(教师行为正确) 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的,遵从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连续不断发展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具有巨大的潜能。材料中……遵从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 (2)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对单个学生的发展而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材料中…… 遵从了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观。 (3)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是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的主体,都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材料中……遵从了学生是独立的人的学生观。 2、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错误的,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连续不断发展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具有巨大的潜能。材料中……违背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 (2)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对单个学生的发展而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材料中…… 违背了学生是独特的人的学生观。 (3)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是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的主体,都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材料中……违背了学生是独立的人的学生观。 二、因材施教(很少单独作为材料分析的考点,一般是可以添加到学生观之中) 把这几点回答出来; 首先,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的特点,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家庭情况; 其次,针对学生个体进行引导; 最后,要多引导多表扬。 第一章第三节教师观 该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符合素质教育下教师观的要求//该教师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违背了符合素质教育下教师观的要求。 (1)教师观强调,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材料中……..

2017届江苏省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题9《综合化学实验》38《实验方案的设计》(苏教版)Word版含解析全解

课时38 实验方案的设计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从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SiO2、Al2O3)出发,先制备绿矾,再合成柠檬酸亚铁。请结合下图的绿矾溶解度曲线,补充完整由硫铁矿烧渣制备FeSO4·7H2O晶体的实验步骤[已知:Al3+完全形成Al(OH)3沉淀的pH约为5。可选用的试剂:铁粉、稀硫酸和NaOH 溶液]:向一定量烧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得到FeSO4溶液,,得到FeSO4·7H2O 晶体。 【答案】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充分搅拌后,滴加NaOH溶液调节反应液的pH约为5,过滤(或过滤,向滤液中滴加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充分洗涤固体,向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至固体完全溶解,再加入足量的铁粉,充分搅拌后,过滤)(滴加稀硫酸酸化),加热浓缩得到60 ℃饱和溶液,冷却至0 ℃结晶,过滤,少量冰水洗涤,低温干燥 【解析】硫铁矿烧渣中加入稀硫酸,SiO2不溶,先过滤除去;含有的Fe2O3和Al2O3被溶解成Fe3+和Al3+,加入铁粉,将Fe3+还原为Fe2+;然后调节pH为5,除去Al3+,此时溶液仅为FeSO4;从溶解度曲线知,在60 ℃时FeSO4的溶解度最大,故将温度控制在60 ℃时,可获得含量最多的FeSO4,降低温度到0 ℃,可析出FeSO4·7H2O晶体。 2高纯MnCO3是制备高性能磁性材料的主要原料。已知:MnCO3难溶于水、乙醇,潮湿时易被空气氧化,100 ℃开始分解;Mn(OH)2开始沉淀时pH=7.7。请补充由MnSO4溶液制备高纯MnCO3的操作步骤[实验中可选用的试剂:Ca(OH)2、NaHCO3、Na2CO3、C2H5OH]。 ①; ②; ③; ④; ⑤低于100 ℃干燥。 【答案】①往MnSO4溶液中边搅拌边加入NaHCO3(或Na2CO3),并控制溶液pH<7.7②过滤,

中国人民大学人大管理综合复习资料历年真题笔记参考书目

本专业课考试科目的全套资料主要包括: 第一部分历年真题及详解 特别说明:最新试题由于官方未公布而无法取得,我们正在通过各方面途径收集,如有会第一时间补发给学员。 ·1.中国人民大学20XX年管理综合(含管理学、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考研真题及详解(缺2道分析计算题) ·2.中国人民大学20XX年管理综合(含管理学、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考研真题及详解(缺1道分析计算题) ·3.中国人民大学20XX年管理综合(含管理学、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考研真题及详解·4.中国人民大学20XX年管理综合(含管理学、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考研真题及详解·5.中国人民大学20XX年管理综合(含管理学、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考研真题及详解·6.中国人民大学20XX年管理综合(含管理学、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考研真题及详解(回忆版,试题和答案不完整) ·7.中国人民大学20XX年管理综合(含管理学、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 ·8.中国人民大学20XX年管理综合(含管理学、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 ·9.中国人民大学20XX年管理综合(含管理学、营销管理、财务管理)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 ·10.中国人民大学会计与财务试题:20062005(含答案)2004(含答案)2003(含答案) ·11.中国人民大学财务与管理会计试题:2002(含答案)2001(含答案)2000(含答案)1999(含答案)1998(含答案)1997(含答案) 第二部分本科生、研究生课堂笔记、作业 ·1.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原理》(修订版)(王利平)要点笔记(PDF版,共43页)·2.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原理》(修订版)(王利平)教学案例 ·3.中国人民大学《财务管理学》课堂思考题(PDF版,39页) ·4.中国人民大学市场营销概论(郭国庆版)笔记以及习题(Word版,共115页) 第三部分教师授课讲义及课件 ·1.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原理》(修订版)(王利平)课件(21个PPT) ·2.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课件陈丽京教授(10个PPT) ·3.中国人民大学《财务管理学》教学课件(15个PPT); ·4.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市场营销课件。 第四部分期中期末考试试题 大多情况下,考研出题老师与期中、期末考试试卷的出题老师相同,因此本校的期中、期末试卷对于考研备考也有很大有参考价值。 ·1.中国人民大学20XX年本科《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Word版,5页)·2.中国人民大学20XX年本科《财务管理学》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Word版,7页)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

《构造地质学》综合复习作业题 第一章 1、何为地质构造? 2、什么是构造地质学?共有哪些任务和基本研究方法? 3、什么是石油构造地质学?在石油地质勘查中的位置如何? 第二章 一、 1、岩层,地层、层理三者有何区别? 2、在垂向剖面中和地质图上海侵层位与海退层位有何表现? 3、什么是原始倾斜? 4、何为穿时现象? 5、水平岩层有何特征? 二、 1、什么是岩层产状三要素? 2、何为视倾角、视倾向?真倾角与视倾角如何换算? 3、“V”字形法则的内容和应用条件是什么? 三、 1、哪些标志可用于判断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真厚度,铅直厚度、视厚度三者有何不同?

3、如何求取岩层的厚度、埋藏深度和露头宽度? 四、 1、整合与不整合反映在地壳运动性质上有何不同? 2、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有何异同? 3、嵌入不整合、超覆不整合,非整合各指什么? 4、何为古潜山? 5、哪些标志可用于确定不整合的存在? 6、怎样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 7、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圈闭有哪些基本类型? 第三章 一、 1、什么是内力?其与外力有何关系? 2、什么是应力?分为几种?怎样确定其正负? 二、 1、什么叫变形?什么叫应变? 2、线应变与扭应变的正负值是怎样规定的? 3、泊松效应指什么? 4、应变椭球体指什么? 三、

1、何为弹性、塑性? 2、岩石变形方式有哪几种? 3、均匀变形和非均匀变形有何特征?各包括哪几种变形方式? 4、什么是递进变形? 5、岩石变形可分为几个阶段? 6、弹性变形有何特征? 7、何为松弛?何为蠕变? 8、塑性变形有哪些基本的机制? 9、岩石的破裂方式有哪两种? 10、为什么剪裂角小于90°?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11、外界因素怎样影响岩石的力学性质和岩石的变形? 四、 1、何为构造应力场?通常用什么来表示? 2、在理想情况下,变形图像与应力网络有何对应关系? 3、边界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第四章 一、 1、什么是褶皱、背斜、向斜?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褶皱有哪些基本要素?各表示什么?

中小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材料分析答题模板

综合素质主观题答题模板 套路:总-表态(占分,必须表明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分-观点(要准确)+解释(可用自己的语音)+结合材料 总-简括观点/得出启示 职业道德的三个观中,三选一考,学生观高频。职业理念必有一题。 尽量不写“首先其次最后”,因为常常会写完后突然想到一个新的观点,没法接在最后的后面,建议写第一第二… 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这一点基本不考 下面模板中,第一、二、三高频;第四、五、八常考;第五、七意思基本一样,选一个更贴切的即可 老师的行为符合新课改的教育观的相关要求,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材料中,…(教师带领全班/不抛弃不放弃某学生) 其次,素质教育是保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即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材料中,…(不只重视智育,还注重其他) 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教育要考虑学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材料中,…(看到特点、特长、因材施教) 第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材料中,…(采纳学生新颖的想法,不打压学生) 第五,教学观要求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材料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主动学) 第六,教学观要求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材料中,…(教方法,不只教知识) 第七,教学观要求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教学不是满堂灌,而要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材料中,…(引导思考,主动学习) 第八,教学观要求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和人格品行。材料中,…(不一味批评,看到学生的情感和价值) 综上所体,作为一名教师,应该...

课标版2018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题型专项练题型十二综合化学实验120171018384

题型十二综合化学实验 1.(2017山东临沂期末)亚硝酰氯(NOCl,熔点:-64.5 ℃,沸点:-5.5 ℃)是一种黄色气体,遇水易水解。可用于合成清洁剂、触媒剂及中间体等。实验室可由氯气与一氧化氮在常温常压下合成。(1)甲组的同学拟制备原料气NO和Cl2,制备装置如下图所示: 为制备纯净干燥的气体,下表中缺少的药品是: ①,②,③,④。 (2)乙组同学利用甲组制得的NO和Cl2制备NOCl,装置如图所示: ①装置连接顺序为a→(按气流自左向右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 ②装置Ⅳ、Ⅴ除可进一步干燥NO、Cl2外,另一个作用是。 ③装置Ⅶ的作用是。 ④装置Ⅷ中吸收尾气时,NOCl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丙组同学查阅资料,查得王水是浓硝酸与浓盐酸的混酸,一定条件下混酸可生成亚硝酰氯和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导学号40414168?2.(2017陕西咸阳模拟)亚硝酸钠(NaNO2)在纤维纺织品的染色和漂白、照相、生产橡胶、制药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也常用于鱼类、肉类等食品的染色和防腐。但因其有毒,所以在食品行业用量有严格限制。现用下图所示仪器(夹持装置已省略)及药品,探究亚硝酸钠与硫酸反应及气体产物的成分。已知:①NO+NO2+2OH-2N错误!未找到引用源。+H2O ②气体液化的温度:NO2为21 ℃,NO为-152 ℃

(1)为了检验装置A中生成的气体产物,仪器的连接顺序(按左→右连接)为A、 C、、、。 (2)反应前应打开弹簧夹,先通入一段时间氮气,排除装置中的空气,目的是。 (3)再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入70%硫酸后,A中产生红棕色气体。 ①确认A中产生的气体含有NO,依据的现象是。 ②装置E的作用是。 (4)如果向D中通入过量O2,则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如果没有装置C,对实验结论造成的影响是。 (5)通过上述实验探究过程,可得出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2017河南信阳一模)化学兴趣小组对牙膏中摩擦剂成分及其含量进行探究。查资料得知:某品牌牙膏中的摩擦剂由碳酸钙、氢氧化铝组成;牙膏中其他成分不与酸、碱反应。 Ⅰ.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图中夹持仪器略去)进行实验,充分反应后,测定C中生成的BaCO3沉淀质量,以确定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依据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下检查整套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正确的是(填字母代号)。 a.组装好仪器后,密封装置A的进气口和装置D的出气口,分液漏斗中装水,打开分液漏斗的两个活塞,若水滴不进去,则整套装置不漏气 b.装好药品后,密封装置A的进气口和装置D的出气口,打开分液漏斗的两个活塞,若盐酸滴不进去,则整套装置不漏气 c.微热B,若A中溶液进入长导管,C中长导管冒气泡,则整套装置不漏气 (2)实验过程中需持续缓缓通入空气,其作用除了可搅拌B、C中的反应物外,还有。 (3)盐酸有一定程度的挥发性,为什么该兴趣小组不在B、C之间增添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洗气装置?。 (4)实验中准确称取16.00 g样品三份,进行三次测定,测得BaCO3平均质量为7.88 g。则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Ⅱ.为确定该牙膏摩擦剂中氢氧化铝的存在,请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取适量牙膏样品于试管中, ?导学号40414169?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合成1-丁醇。查阅资料得知一条合成路线: CH3CH CH2+CO+H2CH3CH2CH2CHO CH3CH2CH2CH2OH

2019考研管理类联考综合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管理类专业学位联考 综合能力 (科目代码:199)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须在试题册指定位置上填写考生编号和考生姓名;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填写报考单位、考生姓名和考生编号,并涂写考生编号信息点。 2.考生须把试题册上的“试卷条形码”粘贴条取下,粘贴在答题卡的“试卷条形码粘贴位置”框中。不按规定粘贴条形码而影响评卷结果的,责任由考生自负。

3.选择题的答案必须涂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选项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书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的边框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册上答题无效。 4.填(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字迹工整、笔迹清楚; 涂写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 5.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试题册按规定交回。 (以下信息考生必须认真填写) 考生编号 考生姓名 综合能力试题第 2 页(共 30 页)

综合能力试题 -1-(共 16 页) 一、问题求解:第1~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下列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 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1.某车间计划10天完成一项任务,工作3天后因故停工2天.若仍要按原计划完成任务,则工作效率需要提高 A .20% B .30% C .40% D .50% E .60% 2.设函数2 ()2(0)a f x x a x =+ >在(0,)+∞内的最小值为0()12f x =,则0x = A .5 B .4 C .3 D .2 E .1 3.某影城统计了一季度的观众人数,如图.则一季度的男、女观众人数之比为 A .3:4 B .5:6 C .12:13

中国地质大学综合地质学复习资料简答题

综合地质学复习资料 简答题篇 1、在野外如何区分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是断层接触还是角度不整合接触? 断层是岩体发生明显位移的破裂带,上下两层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蚀面存在是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接触有以下特点: 1.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侵蚀面上往往有底砾岩、风化壳等; 2.有名校的岩层缺失现象,代表长期间断; 3.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古生物等有明显差异。 断层接触的存在有多种地貌、构造和其他构造标志: 1.地貌标志:水表的断错,河流的突然转弯、山脊的终止或断错、山地与平 原的截然交接、串珠状或者狭长的线状湖泊、地热采水的带状分布; 2.构造标志:地层或其他地质、构造标志体的错断,断层构造岩的发育,构 造变形的线性强化,断层滑面的存在,构造线的突然中止或断错; 3.其他构造标志:沉积相的突变或者沉积厚度的突变,线状分布的火山活动 或者火山机构,线状分布的热液矿床。 2、请列出代表性的基性、中性、酸性侵入岩以及等化学系列喷出岩的名称对(即基性侵入岩-基性喷出岩;……)以及区分这些不同类型岩石的成分标准 (1)岩浆岩根据其化学成分(SiO2)分为四类,即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又根据生成条件(产状)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2分)。 (2)超基性岩中喷出岩为苦橄岩;浅成岩金伯利岩;深成岩为橄榄岩,辉石岩。 基性岩中喷出岩为玄武岩;浅成岩为辉绿岩;深成岩为辉长岩。 中性岩中喷出岩为安山岩;浅成岩为闪长玢岩;深成岩为闪长岩。另一组中性岩的喷出岩为粗面岩;浅成岩为正长斑岩;深成岩为正长岩。 酸性岩中喷出岩为流纹岩;浅成岩为花岗斑岩;深成岩为花岗岩。 3、简要阐述区分三大类掩饰的基本思路,主要标志和鉴别方法 沉积岩是地面先存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剥蚀、机械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浆岩是岩浆沿地壳薄弱带侵入地壳或者喷出地表,温度降

2012年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及答案解析一

2012年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及 答案解析一 核心提示:2012年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及答案解析一... 材料分析题 1、于漪老师在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时,当她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一个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于老师见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 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了,大家都认真地思考起来,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大家讨论完后,于老师进行了总结。最后老师又问了一句:“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收获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大家把目光转向那位同学,对他鼓起掌来。 请分析上面教学片断中体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答案解析】(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该教学案例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即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原则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使学生的兴趣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善于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中教师利用一学生的提问诱发同学们的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找答案。这正是启发性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个很好的应用。 (2)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使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本案例中教师使用了教学方法中的谈话法,即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该案例中教师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他们的思维兴奋,通过问题的启发诱导,让学生一步步地获取新知,并

综合化学实验复习整理及题目参考

综合化学实验复习科目实验名称 无机化学三草酸合铁(Ⅲ) 酸钾的合成五水硫代硫酸钠 的合成 海带中碘的提取 有机化学乙酸异戊酯的制 备乙酰水杨酸(阿司 匹林)的合成 无水乙醇的制备 物理化学乙酸异戊酯的制 备及醇结构对反 应速率常数的影 响差热分析(硫代硫 酸钠) 无水乙醇的制备 和蒸汽压、摩尔汽 化焓及沸点的测 定 分析化学三草酸合铁(Ⅲ) 酸钾的组成分析紫外分光光度法 测定阿司匹林的 含量 海带中碘的分析 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合成 实验原理 三草酸合铁(Ⅲ)酸钾为亮绿色单斜晶体,易溶于水而难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受热时,在110?C下可失去结晶水,到230?C即分解。该配合物为光敏物质,光照下易分解。 利用(NH4)2Fe(SO4)2和H2C2O4反应制取FeC2O4: (NH4)2Fe(SO4)2 + H2C2O4 = FeC2O4↓ + (NH4)2SO4 + H2SO4 在过量K2C2O4存在下,用H2O2氧化FeC2O4即可制得产物: 6FeC2O4 + 3H2O2 + 6K2C2O4 = 2Fe(OH)3↓ + 4K3[Fe(C2O4)3] 反应中产生的Fe(OH)3可加入适量的H2C2O4也将其转化为产物: 2Fe(OH)3 + 3H2C2O4 + 3K2C2O4 = 2K3[Fe(C2O4)3] + 6H2O 2、产物的定量分析 用KMnO4法测定产品中的Fe3+含量和C2O42-的含量,并确定Fe3+和C2O42-

的配位比。在酸性介质中,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试液中的C2O42-,根据KMnO4标准溶液的消耗量可直接计算出C2O42-的质量分数,其反应式为: 5C2O42-+2MnO4-+16H+=10CO2+2Mn2++8H2O 在上述测定草酸根后剩余的溶液中,用锌粉将Fe3+还原为Fe2+,再利用KMnO4标准溶 液滴定Fe2+,其反应式为: Zn+2Fe3+=2Fe2++Zn2+ 5Fe3++MnO4-+8H+=5Fe3++Mn2++4H2O 根据KMnO4标准溶液的消耗量,可计算出Fe3+的质量分数。 根据 n(Fe3+):n(C2O42-)=[ω(Fe3+)/55.8]:[ω(C2O42-)/88.0] 可确定Fe3+与C2O42-的配位比。 1、合成过程中,滴完H2O2后为什么还要煮沸溶液? 答:除去过量的过氧化氢。煮沸时间不能过长,否则会因氢氧化铁的团聚而使得颗粒较粗大且致密,导致酸溶配位反应速度缓慢,影响产品的产率及纯度。2、氧化FeC2O4·2H2O时,氧化温度控制在40℃,不能太高。为什么? 答:氧化FeC2O4·2H2O时,氧化温度不能太高(保持在40℃),以免H2O2分解,同时需不断搅拌,使Fe2+充分被氧化。 3、如何提高产率?能否用蒸干溶液的办法来提高产率? 答:(1)关键是严格进行每一步操作,尤其是第一步加H2O2氧化时,要边加入边搅拌,使Fe2+氧化完全。 (2)不能用蒸干溶液的办法来提高产率,因为母液中含未反应的C 2O 4 2-、K+等杂 质。 4、根据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性质,应如何保存该化合物? 答:应置于干燥器中避光保存。 5、在制备K3Fe[(C2O4)3]·3H2O的过程中,使用的氧化剂是什么?有什么好处?使用时应注意什么?如何保证Fe(II)转化完全? 答:过氧化氢。对环境无污染。使用时应注意控制温度在40摄氏度,防止过氧化氢因温度过高而分解。为了保证转化完全,在氧化过程中应不断搅拌。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管理学复习资料 ①管理科学是一门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和知识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是一门现代运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方面的动态复杂和创新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 ㈠管理科学的基本特征 1.是在管理理论丛林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理论知识的系统化 2.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交叉科学 3.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 4.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5.是一门边际科学又是一门基础理论科学 ㈡管理科学研究方面 1.合理协调和组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协调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产生:【管理是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①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②管理是人类智慧的产物。 ③管理是客观需要的产物。 小知识:ⅰ有据可考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管理活动:公元前5000年,幼发拉底河流域的闪米尔人。 ⅱ中国古代最早的管理活动:商代——指挥作战。 周朝——设立三公六卿五官2、人类活动的特点:①目的性 ②依存性 ③知识性 3管理的必要性(在我国): ①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 ②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企业建立的基础。 ④实现预期目标都需要全体成员的长期共同努力。

⑤近几年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的应用和普及。 4、管理的概念 管理主体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管理客体实施整合,协调以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内涵:①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②管理应当是有效的③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④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5、管理的基本职能:P13 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 创新 过程性职能(主干型职能):决策-计划-组织-控制 功能性职能:领导 协调 控制 沟通 创新 【 在过程中同时起作用】 6、管理的特征:①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见16-18)②普遍性 ③组织性(前提两个人以上的共同劳动,共同目标) 7、管理的要素:人员(核心) 资金 物资 时间 信息(纽带) 环境(空间) 8、管理的作用和任务 作用:①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是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③对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任务:①实现本机构的特殊目的与使命。②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有成就感。③关心对社会的影响,承担社会责任 9、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角色:人际角色—管理者必须扮演组织联络者的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 决策角色—决策者 技能: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吧观念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10、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

综合地质学简答题

1、简述交错层理与劈理弯曲现象的区别(10分) 交错层理是沉积岩原生构造,是指细层与层系界面呈相交关系,一般细层呈弧形弯曲,细层内部岩石组成基本一致,也就是细层内部的岩石结构一致。 劈理弯曲现象是次生构造,是指由于岩性逐渐变化以起的一种弧形弯曲的现象,劈理域围限的岩性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颗粒具有规律的变化。 2、简述张节理与剪节理的区别(10分) 2、论述褶皱形态分类(G J Ramsay分类)的原则和类型,并评述 其优缺点。(15分) 褶皱形态分类(J.G.Ramsay):分类依据是等斜线。等斜线是褶皱正交剖面上层的上下界面的相同倾斜点的连线,即相邻褶皱面的等斜切点的连线即等斜线。 J.G.Ramsay根据等斜线的型式将褶皱划分为三类五型:

I类:IA等斜线向内弧强烈收敛,内弧曲率远远大于外弧,为典型的顶薄褶皱;IB等斜线向内弧收敛,内弧曲率大于外弧,等斜线长度相等,为典型的平行褶皱;IC等斜线向内弧收敛,内弧曲率大于外弧,转折端的等斜线长度大于两翼,为典型的顶厚褶皱。 II类:等斜线平行且相等,内外弧曲率相等,为典型的相似褶皱。 III类:等斜线向外弧收敛,外弧曲率大于内弧,为典型的顶厚褶皱 分类优点:具有半定量化特点、考虑褶皱层厚度变化,隐含褶皱形成机制; 分类缺点:相对理想化、考虑二维空间忽视三维变化。 4、论述褶皱位态分类的原则和类型,并评述其优缺点。(15分) 1)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直立,枢纽近水平 2)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直立,枢纽倾伏 3)倾竖褶皱:轴面近直立,枢纽近直立 4)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枢纽近水平 5)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枢纽倾伏 6)斜卧褶皱:轴面和枢纽两者倾向一致、倾角近相等 7)平卧褶皱:轴面近水平,枢纽近水平 分类优点:具有半定量化特点、考虑褶皱层三维形态、利用三角图解较为形象; 分类缺点:相对理想化、未考虑岩层厚度变化。

材料分析题万能模板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万能模板 教育观 考点:五个关键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实践”、“合作” 一、(教师行为正确的) 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的,符合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1)素质教育观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是 面向少数学生,而是面向每一个学生,材料中某老师,,符合了素质教 育观的要求; (2)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全面的素质 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材 料中某老师,,符合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3)素质教育观要求以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 学生的思考和质疑的精神以及动手能力。材料中某老师,,符合了素质 教育观的要求; (4)素质教育观是一种合作性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学 生的合作意识。材料中某老师,,符合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二、(教师行为错误的) 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错误的,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1)素质教育观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是 面向少数学生,而是面向每一个学生,材料中某老师,,违背了素质教 育观的要求; (2)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全面的素质 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材

料中某老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3)素质教育观要求要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 养学生的思考和质疑的精神以及动手能力。材料中某老师,,违背了素 质教育观的要求; (4)素质教育观是一种合作性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学 生的合作意识。材料中某老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学生观 考点: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独立的人 二、因材施教:了解学生---针对个体---多表扬、多鼓励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1、(教师行为正确) 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的,遵从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连续不断发展的个 体,其身心发展具有巨大的潜能。材料中,,遵从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的学生观; (2)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对单个学生的发展而言,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材料中,,遵从了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观。 (3)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是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 是教育活动的的主体,都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材料中,,遵从了学生 是独立的人的学生观。 2、(教师行为错误) 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错误的,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财务管理学综合复习资料

《财务管理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间接筹资2.市盈率3.财务杠杆系数 4. 获利指数5.财务管理的目标6.营运资金 7. 经营杠杆8.年金 二、单项选择题 1. 息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表示的是()。 A.营业杠杆系数 B.财务杠杆系数 C.联合杠杆系数 D.边际资本成本 2. 投资决策评价方法中,对于互斥方案来说,最好的评价方法是()。 A.净现值法 B.获利指数法 C.内部报酬率法 D.平均报酬率法 3. 下列融资方式中,资本成本最高的是()。 A.发行股票 B.发行债券 C.长期借款 D.留存收益 4. 经济批量是指()。 A.采购成本最低的采购批量 B.定货成本最低的采购批量 C.储存成本最低的采购批量 D.存货总成本最低的采购批量 5.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累计发行的未偿付的债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 A.60% B.40% C.50% D.30% 6.下列财务比率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有()。 A.现金流量比率B.资产负债率C.偿债保障比率D.利息保障倍数 7.在投资决策时,考虑风险和报酬之间的关系是( ). A.风险越大,报酬越高B.风险越低,报酬越高 C.风险和报酬没有关系D.风险大,报酬应该相应增加 8.间接筹资的基本方式是()。 A.发行股票筹资 B.发行债券筹资 C.银行借款筹资D.投入资本筹资 9.下列不属于债券筹资的优点的是()。 A.债券成本较低B.可利用财务杠杆

C.保障股东控制权D.筹资数量不受限制 10.()可作为没有通货膨胀时的纯利率,或平均利率。 A.变现力附加率 B.国库券的利率 C.利息率 D.股利率 11.在计算速动比率时,要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部分,其原因在于在流动资产中( )。 A.存货价值变动较大 B.存货质量难以保证 C.存货变现能力最低 D.存货数量不易确定 12.下列各项中,属于长期投资决策静态评价指标的是( )。 A.获利指数 B.投资利润率 C.净现值 D.内部收益率 13.流动比率反映的是( )。 A.短期偿债能力 B.长期偿债能力 C.流动资金周转状况 D.流动资金利用情况 14.下列长期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中,其数值越小越好的指标是( )。 A.净现值率 B.投资回收期 C.内部收益率 D.投资利润率 15.非系统风险( )。 A.归因于广泛的价格趋势和事件 B.归因于某一投资企业特有的价格因素或事件 C.不能通过投资组合得以分散 D.通常是以β系数进行衡量 16.现金作为一种资产,它的( )。 A.流动性强,盈利性差 B.流动性强,盈利性也强 C.流动性差,盈利性强 D.流动性差,盈利性也差 17.下列哪个项目不能用于分派股利( )。 A.盈余公积金 B.资本公积 C.税后利润 D.上年未分配利润 三、判断题 1.不可分散风险的程度,通常用β系数来计量。作为整体的证券市场的β系数为1。()2.风险大的项目,收益一定高。() 3.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追求现金流转的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