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通过瘦素信号通路途径调节脂肪细胞代谢生成
瘦素综述

1. 瘦素(leptin)1.1 瘦素的结构1994年,Zhang等首次克隆出ob基因及其产物瘦素(leptin)[55]。
瘦素是由位于7号染色体3区l带3亚带(7q3l.3)的ob基因编码的表达产物,由167个氨基酸组成的分泌型蛋白质类激素,分子量16kD,在脊椎动物中其结构高度保守。
瘦素分子结构中由4个非平行α螺旋组成,并由两个长交叉环和一个短环状结构连接,以左手螺旋形式排列,C末端含有两个半胱氨酸(Cys)即Cys96和Cys146,两者形成二硫键,二硫键及瘦素的螺旋结构对于分子的折叠及其结合受体的功能至关重要,这两个中的任何一个变异均可导致瘦素失活。
在分泌入血的过程中,去除了其中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N末端肽,形成成熟的瘦素,具有强亲水性,以游离和结合两种形式存在于人体,游离型为它的活性形式[56]。
瘦素主要由脂肪细胞合成和分泌,脑、胎盘、胃肠黏膜和骨骼肌也有少量分泌,呈脉冲式分泌并有昼夜节律。
1.2 瘦素受体结构及信号转导瘦素同其他激素一样,需要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生物效应。
人的瘦素受体(Ob-R)是一种跨膜受体,属于I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由细胞外的配体结合区(含800+个氨基酸)、跨膜区(含34个氨基酸)及胞内区3部分组成。
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器官广泛分布,主要存在于脉络丛下丘脑弓状核、包括脂肪组织胰岛β细胞在内的许多外周组织器官中。
可分为长型(Ob-RL)和短型(Ob-RS)两种,至少存在a、b、c、d、e等多种不同的拼接方式。
其中只有Ob-Rb属于长受体,具有信号转导功能,为功能受体[57]。
不同类型的受体之间的区别仅在于细胞内区,长的受体即Ob-Rb,细胞内区由304个氨基酸组成,主要控制Janus酪蛋白激酶(Janus protein-tyrosine kinase,JAK)与STAT的结合;其他受体为短受体,有30~40个氨基酸细胞内位点。
Ob-Rb在下丘脑弓状核、腹内侧核、室旁核、背内侧核、下丘脑外侧区都有表达,参与体重调节;而含有短细胞内区的Ob-R 在脉络丛、肺脏、肾脏等有较高表达,可能参与瘦素向中枢的转运及清除。
脂肪细胞代谢及其在肥胖疾病中的作用

脂肪细胞代谢及其在肥胖疾病中的作用脂肪细胞是机体内存储脂肪的细胞,主要分布在皮下组织和腹部脂肪组织中,它们有着重要的代谢功能,对体内生理和病理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脂肪细胞代谢的运作机制脂肪细胞代谢涉及到脂肪的合成和分解两个过程,其中脂肪的合成又称为脂肪的合成代谢,而脂肪的分解也被称为脂肪的分解代谢。
脂肪合成代谢是指将营养物转化为各种类型的脂肪酸、甘油以及合成脂质等。
该代谢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养物的类型和量,同时肝脏、肠道和脂肪组织也都参与了这个过程。
脂肪分解代谢是指将脂肪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以供能源和热量生成。
脂肪的分解代谢主要发生在脂肪组织中的脂肪细胞。
该过程主要受到体内激素的调节,比如胰岛素和瘦素等。
脂肪细胞在肥胖疾病中的作用肥胖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它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脂肪细胞的代谢不平衡是肥胖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肥胖疾病中,脂肪组织的数量和大小增加,脂肪细胞数量和体积也随之增加。
脂肪细胞积累的过多脂肪酸和甘油将导致脂肪细胞的膨胀和膜通透性降低,从而导致脂肪细胞内的代谢异常和细胞死亡。
同时,肥胖病人脂肪细胞内和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了改变,如胰岛素、瘦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水平都有所变化,这些激素对脂肪细胞代谢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脂肪细胞代谢异常是导致肥胖疾病和其它代谢性疾病的根本原因之一。
因此,研究脂肪细胞代谢,了解其运作机制和调控规律,对于研究和预防肥胖疾病和相关代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调节脂肪细胞代谢调节脂肪细胞代谢是肥胖病人治疗的关键。
其中控制脂肪细胞的分解代谢,即抑制脂肪酸释放到血液中,是治疗肥胖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多种药物如胰岛素增敏剂、瘦素类似物等可以通过调节脂肪细胞的分解代谢来改善肥胖病人的代谢状态。
同时,锻炼和控制饮食是有效改善脂肪细胞代谢的非药物干预方法。
锻炼可以通过提高身体的代谢率以及加强肌肉对葡萄糖和其它能量物质的利用,来改善脂肪细胞代谢状态。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与代谢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与代谢脂肪酸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分子,它们在生物体内起着能量储存、细胞膜结构和信号传导等关键作用。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过程复杂而精密,能够为生物体提供所需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本文将重点介绍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和代谢机制。
一、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的细胞质环状结构――脂肪体中。
脂肪体是一种细胞内的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储存和合成脂肪酸。
脂肪酸的合成主要经过如下几个步骤:1. 乙酰辅酶A的生成:乙酰辅酶A是脂肪酸生物合成的起始物质。
其生成需要经过葡萄糖代谢、氧化反应等多个步骤。
2. 乙酰辅酶A的转运:乙酰辅酶A会通过胞质和线粒体之间的乙酰辅酶A转隔膜转运进入线粒体内。
3. 乙酰辅酶A的羧化:乙酰辅酶A在线粒体内发生羧化反应,生成乙酰辅酶A羧。
4. 乙酰辅酶A羧的合成:乙酰辅酶A羧在线粒体内被转化为丙酮酸,随后与新的乙酰辅酶A羧进行反应,最终生成脂肪酸。
以上是脂肪酸的主要合成过程,各个步骤由不同的酶催化,其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和乙酰辅酶A羧还原酶是两个关键的调节酶。
二、脂肪酸的代谢脂肪酸的代谢主要包括β-氧化和合成过程。
脂肪酸在细胞质中经过一系列酶的作用,逐步被切断成较短的脂肪酸链,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和还原能,最终产生丙酮酸、乙酰辅酶A等代谢产物。
脂肪酸的代谢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其中β-氧化反应是脂肪酸代谢的关键步骤。
脂肪酸的β-氧化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步骤:1. 脂肪酸的β-氧化:脂肪酸经过一系列酶的催化,逐渐被切断成较短的脂肪酸链,同时产生丙酮酸和较长的脂肪酰辅酶A。
2. 丙酮酸代谢: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乙酰辅酶A,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参与能量产生。
通过β-氧化,脂肪酸能够被分解为较短的链状物,并转化为能量和其他代谢产物。
三、脂肪酸的调节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与代谢受到多种调节机制的影响,以维持机体内脂肪酸的稳定水平。
其中,脂肪酸合成调节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1. 营养调节: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是生物体脂肪酸生物合成的重要物质基础。
选择性必修1(新教材)3-2 激素调节的过程【课时作业】(学生版含详解)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新教材)【课时作业】11..33..22 激激素素调调节节的的过过程程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使传递信息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能升高血糖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2.(2021·北京西城高二期中)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糖平衡受神经—体液调节B.血糖的含量升高可以促进胰岛A 细胞分泌胰岛素C.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只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D.尿液中只要检测出葡萄糖,就是患有糖尿病3.(2021·山东济南高二月考)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B.胰岛B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②③过程C.胰岛A 细胞分泌的激素抑制②③过程D.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过程4.(2021·湖北武汉高二质检)根据下图中人体器官模型,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该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A 处高于B 处B.如果该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A 处低于B 处C.如果该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A 处高于B 处D.如果该器官为胰脏,则饭后胰岛素浓度A 处高于B 处5.(2021·黑龙江哈尔滨高二期中)下列与糖尿病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糖尿病患者逐渐消瘦,是因为其体内糖的代谢异常,导致非糖物质分解加强B.尿液中偶尔含有少量糖的人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尿液中持续含有较多糖的人则一定是糖尿病患者C.糖尿病患者吃得多,是因为其体内的糖被大量排出体外,导致血糖含量过低D.糖尿病患者的尿多,是因为其代谢旺盛,产生的水比一般人多6.体液调节中,激素从内分泌腺产生之后,通过体液传送特异性地作用于靶细胞。
下列关于激素与靶细胞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状腺激素与下丘脑细胞B.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与垂体细胞C.胰高血糖素与骨骼肌细胞D.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细胞7.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
植物中雌激素的合成和代谢途径研究

植物中雌激素的合成和代谢途径研究雌激素是一种女性激素,它在女性生殖系统的发育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除了在动物中,雌激素也存在于植物中,并影响植物生长、开花和果实成熟等过程。
本文将介绍植物中雌激素的合成和代谢途径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植物中雌激素的来源植物中的雌激素产生于多种不同组织和器官,包括开花植物的花瓣、茎、叶、花粉、花药、花托、花坛和果实等。
大多数植物雌激素来源于花瓣,其次是茎和叶子。
在植物中,雌激素主要被生物合成和代谢途径调控。
二、植物中雌激素的生物合成途径植物中的雌激素主要通过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形成。
花青素是一类具有丰富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它们是由苯丙氨酸和柠檬酸的酰基衍生物经过生物合成途径合成的。
花青素的结构和生物合成途径分别由环糊精加速提取和代谢组学技术得到了证实。
其中,花青素前体酪氨酸的代谢被发现可以在植物组织的不同部位和发育阶段内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植物生长和发育密切相关。
三、植物中雌激素的代谢途径植物中雌激素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羧化和甲基化两种方式。
羧化是植物中雌激素分解的主要途径,它是通过花青素羧化酶的作用将雌激素羟基分子羧化为羧基分子而发生的。
甲基化是植物中雌激素代谢的另一种方式,它是通过S-腺苷甲硫氨酸和乙醇胺氧化酶的作用将雌激素中的羟基甲基化而发生的。
这些代谢途径共同参与了植物中雌激素的转化和代谢,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四、雌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植物雌激素的来源、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途径的研究,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雌激素在植物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植物中的雌激素对植物生长和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例如,雌激素可以影响植物的细胞扩张和分裂,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生长方向;同时雌激素也参与了植物的开花和果实成熟过程,影响植物的繁殖能力。
总之,植物中雌激素的合成和代谢途径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植物中雌激素存在的真相,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分子机制,还为新型抗逆的植物基因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脂肪细胞功能

脂肪细胞功能
脂肪细胞(也称为脂肪细胞或脂肪细胞)是一种特化的细胞,主要功能是储存脂肪并释放能量。
以下是脂肪细胞的主要功能:
1. 脂肪储存:脂肪细胞是主要的脂肪储存器官,通过合成和蓄积三酸甘油酯(TAG)来储存能量。
TAG是一种由甘油和三
个脂肪酸分子组成的化合物,可以在需要时分解为能量。
2. 能量代谢:脂肪细胞储存的TAG可以被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这些产物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在需要能量时被其他组织和细胞利用。
脂肪细胞的能量代谢在人体内维持着能量平衡。
3. 调节体温:脂肪细胞在皮下和围细胞间隙中形成脂肪组织,能够提供绝缘层来保护身体免受寒冷环境的影响。
通过调节体温,脂肪细胞帮助维持稳定的内部环境。
4. 内分泌调节:脂肪细胞还参与内分泌调节。
它们产生和分泌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如脂联素(leptin)、脂肪细胞因子(adipokines)、瘦素等,这些物质能够调节食欲抑制和能量
代谢。
5. 保护和填充器官:脂肪细胞具有保护和填充器官的作用。
脂肪组织可以作为冲击吸收剂来保护器官免受外部冲击,也可以填充体腔和空间,保持组织结构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脂肪细胞不仅仅是能量储存的地方,它们在能量代
谢、调节体温、内分泌调节以及保护和填充器官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瘦素-综述

瘦素生理作用及其致病机理简介段天兵综述 20111411第二医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摘要】瘦素是由肥胖基因编码、脂肪组织分泌的多肽类激素,研究显示瘦素与多个系统疾病有关系。
本文就瘦素与能量平衡、胎儿生长发育、心血管疾病、胰岛素抵抗和高血压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瘦素能量胎儿心血管疾病胰岛素抵抗高血压瘦素与瘦素受体的概述自1994年,Zhang等[1]采用定位克隆技术首次成功克隆出了小鼠的肥胖基因(ob基因),并将其蛋白产物命名为瘦素以来,瘦素的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
瘦素是由ob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7q32)编码的一种167个氨基酸组成的分泌型蛋白质,分子量约14~16kD,成熟瘦素是切掉21个氨基酸信号肽后的具有强亲水性的单链球形分子,以单体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人和小鼠84%的瘦素氨基酸序列是相同的[1]。
中国人的ob基因和白种人的DNA顺序完全一致[2]。
它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产生,进入血循环后,游离或与瘦素受体结合,形成二聚体,继而激活下游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作用于包括中枢和外周的多个位点,影响机体许多生理系统及代谢通路。
瘦素受体为单次跨膜受体,属于Ⅰ类细胞因子受体,广泛地表达在机体各种组织、器官中。
目前已经发现6种同分异构体,即LRa、LRb、LRc、LRd、LRe 和LRf,根据瘦素受体胞浆域的长短可将其分为长胞浆受体和多种短胞浆受体,除了LRb为长胞浆受体外,其余均为短胞浆受体。
长胞浆受体LRb主要分布于下丘脑等中枢神经系统核团表达NPY的细胞膜,如工状核、室旁核、背内侧核和腹内侧核[3],参与神经内分泌、摄食与能量代谢等生理功能的调节;而短胞浆受体LRa 主要分布于大脑脉络膜丛及血脑屏障的微血管丛中,作为瘦素结合/转运蛋白进入脑脊液,与胎儿生长发育、糖代谢等有关。
由于瘦素受体(ob—LR)属于I型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其缺乏内在的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需要Janus家族与受体相连的激酶(JAK)的激活,并与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聚合成二聚物,启动特定的基因的表达,转录并翻译特定的蛋白质,长受体转导胞内信号主要通过激酶一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途径,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对其有协同作用。
JAK-STAT信号通路在肝脏代谢中的功能

JAK-STAT信号通路在肝脏代谢中的功能摘要: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The 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itions, JAK/STAT)信号通路调控多种重要的生物学进程,包括炎症与免疫、细胞分裂、细胞死亡以及肿瘤形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JAK-STAT信号通路可能影响脂代谢。
在肝脏中,JAK-STAT信号通路可以被许多不同的细胞因子或是生长因子激活,活化的STATs能够通过直接调控代谢相关分子的表达从而影响肝脏代谢。
在本篇综述中,我们将主要讨论近年来关于JAK-STAT信号通路中的蛋白包括STAT1, 2, 3, 4, 5, 6在肝脏代谢中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STATs, 肝脏,脂代谢,信号转导前言JAK-STAT信号通路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是维持细胞生长和稳态的一条重要信号通路,受到生长激素、瘦素、促红细胞生成素、IL4、IL6和IFNγ等多种代谢相关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调控。
JAK-STAT有助于使细胞外化学信号进入细胞核,介导下游基因的转录。
JAK-STAT信号通路有三个重要的组分:Janus激酶(JAKs),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蛋白(STATs)以及受体。
JAK蛋白家族包括JAK1, JAK2, JAK3和TYK2,有四个主要的结构域: FERM结构域, SH2相关结构域,激酶结构域以及假激酶结构域,其中激酶结构域是JAKs磷酸化蛋白的关键。
STAT蛋白有七种,包括STAT1, STAT2, STAT3, STAT4, STAT5A, STAT5B, STAT6。
SH2是STAT蛋白所有结构域中最保守的一个结构域并且能够被JAK蛋白磷酸化[1]。
JAK-STAT通路的信号转导机理并不复杂。
首先,不同的配体,主要是如干扰素和白介素等细胞因子会结合到细胞表面的受体上,从而引起受体的二聚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雌激素通过瘦素信号通路途径调节脂肪细胞代谢生成
雌激素通过瘦素信号通路途径调节脂肪细 胞代谢生成# 李文娟,许良智,陈焱,牟丽,许文明,程萌,庄静,李婷婷,詹晶** 5 10 15 20 25 30 35 40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成都 610041) 摘要:目的:探讨雌激素是否是通过瘦素相关信号通路对女性形体改变产生影响。方法:二 月龄雌性 SD 大鼠随机为去势组及假手术组,术后 14 周收集生殖器周围脂肪、内脏脂肪和 皮下脂肪,并分别检测瘦素受体表达,同时通过 17-β雌二醇及瘦素对脂肪细胞前体细胞 MSCs 进行干预,检验瘦素受体亚型、瘦素表达及成脂分化的指标 PPARγ的变化。结果: 通过对造模期间大鼠体重的每周监测,发现去势组体重增长及术后 14 周 Lee’s 指数均明显 高于假手术组 P 0.001 。瘦素受体在去势组的脂肪组织中表达显著增加,内脏脂肪中尤为明 显。体外实验显示,随着瘦素和雌激素浓度的增加,MSCs 上瘦素长形受体和短受体的表达 均随之下降;随雌激素浓度的增加,MSCs 中瘦素表达呈下降趋势,同时,MSCs 中 PPAR γ表达也受到抑制。结论:在低雌激素的影响下,去势后大鼠发生类似绝经后女性样的形体 改变,高浓度雌激素可抑制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雌激素对瘦素及瘦素受体的 影响可能是绝经后女性体型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妇产科学;雌激素;瘦素;瘦素受;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中图分类号:R339.6 Estrogen regulate adipocyte metabolism through leptin signaling pathway LI Wenjuan, XU Liangzhi, CHEN Yan, MU Li, XU Wenming, CHENG Meng, ZHUANG Jing, LI Tingting, ZHAN Jing West China Second University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Abstract: Postmenopausal women often present obvious body composition changes under the absence of estrogen, including overweight, obesity and android-like body fat distribution, therefore poses serious threaten for women’s health. Although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estrogen and body appearance have been noticed, mechanism remains unclear. We assumed that estrogen may regulate fat distribution through affecting leptin signal pathway, which has been shown playing major role in energy homeostasis.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we randomized female SD rat into ovariectomy OVX and sham group, and then collected adipose tissue around genital, retroperitoneal and subcutaneous after 14 week. Leptin receptor expression in adipose tissue was measured by western blo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eptin receptor were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in ovariectomy group, especially in fat around genital. Weight changes were observed every week, 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OVX group has higher weight gain compared with sham group during the 3 month P 0.001 , and so does the Lee’s index P 0.001 , which were calculated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We further us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 the progenitor of Adipocytes as an in vitro model to figure out the effect of estrogen on leptin receptor expression. After MSCs were treated by increasingconcentration of 17-βestradiol and letpin respectively, QPCR were used to test the mRNA expression of leptin receptor subtype, OBRb long form and OBRa short form .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noticed between estrogen concentration and leptin receptor subtype expression. Similar tendency were also observed in leptin treatment group. Besides, the expression of leptin in MSCs was degrading accompaied with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estrogen, and PPARγ, the indicator of adipogenisis, was also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XXXXXXXXXX7);自然科学基金(81070464) 作者简介:李文娟(1986-),女,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妇产科生殖内分泌 通信联系人:许良智(1957-),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妇产科生殖内分泌. E-mail: liangzxu@126 -1- 45 supressed under treatment of estrogen. Estrogen may act on leptin receptor expression to influence the body composition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nd the similar molecular mechanism of estrogen and leptin shows that these two hormones probably have synergistic effects on energy metabolism. Key words: Gynecology; Estrogen; Leptin; Leptin receptor; 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50 0 引言 体重增加、肥胖、男性样脂肪分布等一系列体型变化等是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 等多种常见疾病的危险因素,对生命健康有显著影响,而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伴随着雌激 素下降出现以上改变的比例较绝经前明显增加[1,2]。在 60 岁之前,女性的体重指数(body mess 55 60 65 70 75 80 index,BMI)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上升,60-64 岁时 BMI 的平均水平达到高峰,绝经后女性 的 BMI 也与血清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 存在显著相关性[3,4]。尽管雌激素对女性形体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具体 机制仍不清楚。 瘦素是由位于染色体 7q31.3 区肥胖基因编码的一种蛋白类激素,主要由白色脂肪细胞 分泌,脂肪分布及代谢和调节能量稳态的重要激素,与能量及糖脂代谢密切相关,具有广泛 的生物学效应,肥胖人群多伴发高瘦素血症。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 是脂肪细胞前体细胞,含有雌激素受体和瘦素受体,在特定条件下(如胰岛素、地塞米松、 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吲哚美辛等)可以定向分化为脂肪细胞。目前研究报道雌激素在 体外有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5],但对雌激素是否能影响 MSC 向脂肪细胞的分化, 是否是通过瘦素系统引起绝经后妇女体型改变仍不清楚。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章从动物模 型和体外实验两方面入手,对雌激素影响绝经后女性体型的机制进行研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