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爱好者论坛地下水Ⅲ类项目三级评价

环评爱好者论坛地下水Ⅲ类项目三级评价
环评爱好者论坛地下水Ⅲ类项目三级评价

第5章水环境影响评价

5.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5.1.1 总论

5.1.1.1 评价依据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是应充分掌握水文地质条件,工作区在地质、水文地质方面的研究程度较高,前人做过多次不同目的、不同程度的研究工作,提交过不同比例尺的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等报告,积累了丰富资料和研究成果,主要有:

1、1982年,**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幅,**、**幅,1 /20万);

2、1988年,**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队提交的《****地区旅游地质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报告》;

3、1989年,**省地质矿产局及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提交的《**省胶东地区l:20万水工环综合勘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4、1994年12月,**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队提交的《**省文(登)荣(成)环(翠)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5、1999年7月,**市地质矿产处及**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提交的《**

市地质矿产概论》;

6、2000年,**市人民政府提交的《**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 2010)》;

7、2001年,**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提交的《**省**市地质环境监测与评价报告(1996年~2000年)》;

8、2002年,**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交的《**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

9、2002年9月,**市地质矿产处及**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提交的《**市矿产资源规划研究(2001~2010)》;

10、2003年3月,**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提交的《**市地热资源调查报

告》;

11、2004年,**市各级政府提交的《**市、环翠区、**市、文登市、乳山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20)》;

上述资料为本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较充分的基础资料和技术依据。

5.1.1.2 评价执行标准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标准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及国家环保部2011年6月1日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5.1.1.3 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II类:指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III类:指同时具备I类和II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拟建项目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都会有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产生,如果防渗不及时、不到位,地表垃圾经过雨水淋滤及污水可能对地下水水质造成污染。具备I类建设项目特征。

拟建项目运营期,项目区供水方式全部采用自备井,开采地下水,会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因此也会导致因水位的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因此具备II类建设项目特征。

综上,本项目具备I类和II类建设项目特征,因此确定为III类建设项目。

5.1.1.4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III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I类和I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办法,进行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一、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主要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五项指标确定。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1)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

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1。

表5-1 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

注:表中“岩(土)层”系指建设项目场地地下基础之下第一岩(土)层。

目前,拟建工程还没开展针对性的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本区地层为花岗岩,全分化裂隙发育带厚约0.66m,强风化带厚2~4m。强分化花岗岩渗透系数一般在8.10×10-5~4.5×10-4cm/s,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为中级。

(2)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为易、中、不易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2。

表5-2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

本区属于低山丘陵地形,基岩裸露,岩石一般结构致密坚硬,风化裂隙及成

岩裂隙较发育,赋存基岩裂隙水。本区地下水相互连通较差,地下水呈一断续的、

不统一的自由水面,其富水性较弱;地下水埋藏较深,无多层含水层,项目区地

下水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为不易级。

(3)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

级原则见表5-3。

表5-3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

注:表中“环境敏感区”系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经现场调查,拟建工程大部分厂区不属于水库汇水区域;只有东北角约占厂

区总面积1/8的部分位于二级保护区,距离水库水面最近距离约为1km。拟建项

目废水能够实现全部回用,污水不外排,旱厕位于厂区西南角,并且将位于保护

区之内的东北部厂区进行防渗加高工作,使厂区的雨水等流向场址南部,不进入

水库汇水区域。厂区所有排水都不进入水库汇水区,对后龙河水库的水质影响很

小。为了将项目所排废水对地下水及水库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必须对厂区和管道进行防渗处理。

(4)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标准见表5-4。

表5-4 污水排放量分级

拟建项目废水包括生活污水和卫生保洁废水。所有生活污水均倒入旱厕,定期由附近农民清掏用于制作农肥。生活污水产生量为684t/a,不外排。卫生保洁废水产生量为240t/a,全部收集回用于堆场洒水,不外排。因此污水排放量分级确定为小级。

(5)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根据建设项目所排污水中污染物类型和需预测的污水水质指标数量,将污水水质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5。当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和根据污水水质指标数量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不一致时,取高级别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

表5-5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分级

拟建项目废水主要为生活废水,产生量为684t/a,主要污染物包括了COD、

BOD5、SS和氨氮等,污染类型为1,预测的水质指标为COD Cr及NH3-N共2种,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为简单。

(6)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见表5-6。

表5-6 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

综上分析,拟建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水层易污染特征为不易,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污水排放量级别为小,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为简单,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

二、I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I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范围、建设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址问题的大小等条件确定。

(1)建设项目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

建设项目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按水量的多少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7。

表5-7 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分级

拟建项目年均消耗新鲜水用量约为9531t,平均31.77t/d,主要分为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绿化用水等,全部由自备井供给,供水规模属于小级。

(2)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

建设项目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可用影响半径来表示,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8。

表5-8 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分级

根据拟建项目区的包气带岩性或涌水量等参数进行判定,水位变化区域范围为小级。

(3)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3。拟建项目区为不敏感区。

(4)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建设项目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包括: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产生的土地此生荒漠化、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海水入侵、湿地退化等,以及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产生的土壤次生盐渍化、次生沼泽化等,按其影响程度分为强、中等、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9。

表5-9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级

拟建项目厂区环境水文地质情况良好,无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5)I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I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见表5-10。

表5-10 I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

综上分析,拟建项目场地的供水规模为小,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范围为小,为不易,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为弱,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

三、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分别按I类和I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之后,发现都未三级评价,因此确定拟建项目的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三级。

5.1.1.5 评价范围

由于拟建项目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一般,含水层渗透性能较弱,调查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评价范围确定为项目场地外扩半径1.5km范围的圆形区域。

5.1.2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1.2.1 地形、地貌

本区属于低缓丘陵区,属胶辽隆起断陷地块,地形、地貌复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25m。山脉大都呈东西走向,主要有伟德山、槎山、龙庙山,呈南北走向的山脉有斥山和朝阳洞山。伟德山主峰老闫坟海拔553.5m,为境内最高峰。

5.1.2.2 地层、构造

**市位于**省胶北断块隆起的东端,其南侧与胶莱坳陷的东部边缘接壤。境内出露地层自老至新有晚太古界的胶东群、中生界上侏罗系莱阳组和白坐系下统青山组及新生界第四系。早元古代地层在不同时代的侵入岩中呈大小不等的包体出现,据其岩性特征归属荆山群。中生代地层主要为莱阳群和青山群,分别发育于胶莱盆地(三级构造单元)和埋岛盆地(四级构造单元),受断裂控制比较明显。新生代地层主要沿现代河床及一级阶地和沿海一带发育,主要为松散堆积物(区域地质图见图5-1)。

**地处**半岛地区东北部,属胶东古陆的组成部分,基底岩石为下元古代胶东群变质岩石,后期有中生代燕山期岩浆岩侵入,自上元古代到新生代晚第三纪地壳一直处于隆起上升状态,长期遭受风化剥蚀,没有接受沉积,缺失古、中生

代地层,直至新生代第四纪中更新世开始有残坡积、冲洪积、海积等堆积层,它们分布与厚度明显受古地理条件的控制。

图5-1区域地质图

图5-2区域地质构造纲要图

5.1.2.3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区域上广泛分布晚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和中生代块状构造的花岗岩,局部发育中生代碎屑岩,仅滨海及山间谷地分布着一般小于20m厚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断裂构造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南北向和北西向,各地发育程度不一,大都是晚第三纪以来未见活动的断裂,但也有部分断裂在第四纪期间有活动。从测年资料看,其主活动期大都在10~30万年,10万年以来无明显活动。因此总的看来,本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

一、岩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一)坚硬块状侵入岩

中生代花岗岩、闪长岩、正长岩和石英二长岩等。块状构造,岩性均匀,力学性质均一,力学强度大,致密,抗水性强,透水性弱,裂隙不发育。工程地质条件良好。风化带厚度在山区一般小于3m,丘陵及准平原区一般20~30m。fc=130~170MPa,fr=90~130MPa。

(二)坚硬片麻状变质岩

晚元古代经受区域变质的花岗岩,早元古代荆山群变粒岩、石英岩等。片麻岩和变粒岩具叶理构造,岩性不均匀,力学性质不均一,岩石致密坚硬,抗水性强,透水性弱。石英岩岩性均匀,力学性质均一,力学强度大。风化带厚30~40m。片麻岩fc=160~180MPa,fr=120~140MPa。

(三)坚硬较坚硬片状层状变质岩

早元古代荆山群片岩夹大理岩。大理岩未发育岩溶孔隙的,岩性均匀,力学性质均一,力学强度比较大,但抗水性差;发育岩溶孔隙的,透水性强。片岩力

学强度低,稳定性差。风化带一般厚30~40m,在片岩和发育岩溶的大理岩区,不利于水工建筑。大理岩fc=50~130MPa,fr<90MPa。

(四)较坚硬层状碎屑岩

中生代莱阳群砂岩、砾岩夹泥岩。岩性多为钙质胶结,结构疏松,裂隙发育,岩性不均一,力学性质不均一,力学强度较低。砂岩、砾岩fc=30~80MPa,fr=20~50MPa。

(五)坚硬似层状喷出岩

中生代青山群中的安山岩、玄武岩。岩石气孔杏仁状构造,裂隙发育,透水性强,岩石力学性质强度高。安山岩fc=100~140MPa;玄武岩fc=140~160MPa,fr=100~130MPa。

二、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一)冲积层

第四纪全新世堆积物,多沿山间谷地分布。双层结构,上层粘性土,下层砂性土。粘性土为粉质粘土、粘土,结构紧密,中等压缩性,厚2~5m。砂性土为中粗砂、砾石,中密状态。抗压、抗剪强度较高,厚3~6m,工程地质性质良好。粘性土f k=120~180kPa,砂性土f k=140~200kPa。

(二)海积层

第四纪全新世堆积物,沿海岸带展布,土体以上层砂性土双层或多层结构为主,部分地区为上层粘性土双层或多层结构。砂性上岩性以粉砂、细砂为主。粘性土岩性上部为淤泥类土,其下为粉质粘土、粘土、粉土,总厚度一般为5~10m。粘性土f k=80~130kPa,砂性土f k=80~140kPa。

(三)特殊类土工程地质特征

第四纪淤泥类上。岩性为淤泥、淤泥质粉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和淤泥质粘土。灰黑色,埋深一般小于2m,夹于粘性土中,灰黑色,含有机质和贝壳碎片。软塑~可塑,淤泥流塑。高压缩性。为工程地质软弱层。f k=50~100kPa。区域工程地质简图见图5-3。

图5-3 区域工程地质简图

5.1.2.4 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

本区自太古一元古代以来,地壳以较稳定的上升运动为主,特别是新生代以来,地壳处在间歇性的上升运动中,致使本区第四系沉积面积小、厚度簿、结构简单,基岩风化带及裂隙发育深度均较浅,因而工作区内各类型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但蓄存条件差,调蓄能力低,可供开采的资源贫乏,富水性弱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特征。本区地下水的赋存与分布规律,主要受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水文气象等因素所控制。

区内陆地广泛分布着新太古代、新元古代变质岩类和中生代花岗岩类。它们组成了高低起伏的低山丘陵地形,基岩裸露,岩石一般结构致密坚硬,风化裂隙及成岩裂隙较发育,赋存基岩裂隙水,并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水后,少部分沿风化裂隙下渗形成浅潜水外,绝大部分沿地形坡度呈地表径流流失。赋存于裂隙中的地下水的富水性,严格受地形、地貌及裂隙发育程度所控制。当地形起伏变化大,高程在80m以上,基岩裸露,风化带的发育深度不大时,地下水相互连通较差,地下水呈一断续的、不统一的自由水面,其富水性较弱;当地形起伏不大,高程在80m以下,地形平坦、冲沟及基岩裂隙发育,且地表有较薄的第四系松散岩类覆盖时,赋存条件相对较好,地下水多呈连续的自由水面,富水性较好。

在山间河谷及滨海地带,分布着第四系松散堆积层。由于本区地壳处于上升阶段,第四系呈狭窄带状分布,且厚度较薄,在河谷地带主要为冲积层,而在滨海一带则发育宽窄不一的海积层。岩性结构松散,孔隙发育,给地下水创造了良好的赋存条件,蓄存着较丰富的孔隙水。由于松散岩类成因的不同,组成颗粒的大小及所处地形、地貌的差异,导致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也有所不同。河流冲积层孔隙水,主要靠大气降水的补给,枯水期接受基岩裂隙水的侧渗补给。

堆积于滨海地带的松散岩类,主要为海积层,岩性以粉细砂为主夹有一层或

数层淤泥,主要靠大气降水的补给。在河流入海口处,海积层多与冲积迭置,尚有一定的冲积层径流补给,但因其面积分布较小,赋存地下水的条件较差,富水性弱。局部地段受海水的影响,而赋存有咸水,无供水意义。

二、地下水类型划分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一)松散岩类孔隙水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坡积、洪积、冲积、海积层中,分布于山间、山前、河谷及滨海堆积区。坡洪积层孔隙潜水含水层分布于低山丘陵坡麓及沟谷边缘,岩性以粉上、粉质粘土为主,含水层厚度1~7m。富水性弱,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3/d,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Cl·HCO3~Ca·Na;冲洪积层孔隙潜水含水层。主要分布于现代河床两侧及山前冲洪积扇中,岩性以砾砂、中粗砂、细砂为主,含水层厚度2~13m,含水层结构较松散,赋存有较丰富的孔隙潜水或微承压水,单井涌水量可分为大于1000、500~1000、100~500m3/d三级,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Cl·HCO3~Ca·Na型;海积层孔隙潜水含水层。主要分布于沿海各河流入海口处,海积层多被冲积层所覆盖,含水层厚度10~20m,水位埋深浅,水质差,无较大供水意义。

(二)基岩裂隙水

1、层状岩类裂隙水

区内大面积出露,地下水主要赋存于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中。风化层深度一般在10~30m之间,一般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3/d,在汇水面积较大或受断裂构造影响处,局部富水性较强,单井涌水量100~500m3/d,水质良好,水化学类型多为HCO3~Ca·Mg或HCO3·Cl~ Ca·Na型。

2、块状岩类裂隙水

在本区出露面积不大,岩性以安山岩、玄武凝灰岩为主,岩石原生孔洞、裂隙不甚发育,仅有1~10m深的风化裂隙,且裂隙多被泥砂充填,富水性弱,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3/d,水化学类型以HCO3·Cl~ Ca·Na和Cl·HCO3~Ca·Na为主(区域水文地质图见图5-4)。

三、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区内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受地形地貌及岩性构造因素控制明显,表现为典型山地丘陵及滨海平原区的特点。

(一)山地丘陵区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的特点

区内广布花岗岩、变质岩及火山岩,主要组成了中低山丘陵其中低山丘陵区及准平原区。大面积赋存基岩裂隙水,松散层分布零星、狭窄且薄层,故本区地下水主要表现为基岩裂隙水的特点。

基岩出露处地势较高,基岩裂隙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大面积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其次,在低处受松散层孔隙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其补给程度主要与地形地貌、裂隙发育程度关系密切。上述基岩裂隙一般发育细微,地形坡度较大,大部分降水以片流形式流失,仅部分大气降水直接沿裂隙发育方向渗入地下形成径流。在准平原区沟谷处,同时接受高处基岩裂隙水径流补给,随地形多呈散状径流。受沟谷切割,在沟底及构造破碎带发育处,常呈泉水方式排泄,至沟底下游多以潜流排泄于松散层,但排泄量一般较小。本区地下水一般表现当地补给,径流较快,当地排泄。地下水位埋深随地形由高到底呈起伏不平的统一地下水自由水面。地下水径流方向与本区地形趋势基本一致,地下水多以泉水排泄于地表水流。

(二)谷地平原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特点

在本区山间河谷、山间盆地及山前等冲洪积平原区和滨海海积平原区,主要分布为松散孔隙水,基岩多被覆盖,而且基岩裂隙水富水性和松散层孔隙水富水性相比较弱,故在平原地区地下水主要表现为松散孔隙水之特点。

孔隙水以大气降水为主,同时受地表水及基岩裂隙水的补给。此外,地表蓄水工程及农灌水的渗漏也是孔隙水补给来源之一。再者,近海岸、河口地带,海潮上涨时,海咸水沿河口向陆地海积粉细砂层侧向补给地下水,在近海岸地带,局部由于超采地下水,使其附近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负值区,由此引起的海咸水入侵,进而促进海咸水补给地下水。

在上述平原区中,河流两岸松散层发育,岩性多以中粗砂夹砾石为主,向上游地形坡度较陡,河流源短源短流急,其颗粒变粗,松散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砾石,但其含水层变薄,一般厚度为5~10m,透水性强。向下游地势开阔平坦,延伸于近海地带,颗粒变细,岩性多为中细砂及粉细砂,含水层厚度增厚,一般为20~30m。地下水向下游径流速度变缓,以径流或表流形式排泄于下游,并径流于海积层之中,最终排泄入海。

其中松散层孔隙水对覆盖在下部岩溶发育的大理岩和灰岩,局部地段的渗入是孔隙水重要的排泄方式,也是在局部地段岩溶裂隙水重要补给来源。此外,在谷地低洼处及近海平坦地带,松散层地下水埋藏浅,也以蒸发形式排泄。

图5-4 区域水文地质图

5.1.3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1、监测布点

根据拟建项目所在的地理位置、地下水流向、工程特点及周围环境特征等因素,在项目厂址周围布设3个地下水监测点位。

具体点位情况见表5-11,具体位置见图5-5。

表5-11 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一览表

2、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pH、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硫酸盐、氯化物、六价铬、砷、挥发性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总大肠菌群、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氰化物、氟化物、铝、锌、锰,共19项。监测的同时记录井深、水温。

3、监测时间和频率

监测时间为2011年9月6日,由**市环保监测站一次性采样监测。

4、监测分析方法

监测分析方法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4-2006)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中有关规定执行。具体方法见表5-12(略)。

5、监测结果

地下水现状监测结果见表5-13(略)。

5.1.4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1、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评价,模式如下:

I= Ci /Si

式中:

I——第i种评价因子的污染指数;

Ci——第i种评价因子的实测值,mg/l;

Si——第i种评价因子的标准值,mg/l。

其中pH的P i计算公式如下:

pH≤7时P i=(7.0-pH)/(7.0-pH SD)

pH>7时P i=(pH-7.0)/(pH SU-7.0)

式中:pH —指水环境pH实测值;

pH SD —指水环境标准中的下限;

pH SU —指水环境标准中的上限。

2、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

所有监测项目均为评价因子;评价标准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 -93)中的Ⅲ类标准,详见表5-14。

3、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见表5-15。

由上表可知,各个监测点的监测项目中除2#亚硝酸盐氮超标外,其余各个监测项目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要求。根据调查监测超标的水井主要处于废弃状态,亚硝酸盐氮超标,主要原因是亚硝酸盐氮超标主要是由于取样地下水水井水位较浅,长期闲置不用,易经过空气中氧和氮化合成氮氧合物,遇雨后部分成为亚硝酸盐。总体看,拟建项目周围地下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好。

5.1.5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5.1.5.1 地下水评价原则

地下水污染防治总原则为“地上污染地上治,地下污染地下防;坚持源头控制、末端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相结合”的原则。

①源头各种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在工艺、管道、设备、污水储存及处理构筑物采取相应措施,将污染物泄漏、渗漏污染地下水的环境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②末端控制措施主要包括的厂区防渗措施和和泄漏、渗漏污染物收集措施,防止洒落地面的污染物渗入地下、同时对渗入地下的污染物及时收集,从而防止污染地下水;

③地下水污染监控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监测制度、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科学并合理设置地下水污染监控井;

④依据响应措施包括,及时发现地下水污染事故、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控制地下水污染,并使污染得到治理。

5.1.5.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结论

拟建项目为Ⅲ类建设项目,地下水富水性差,敏感性弱,污水水质较简单,因此,本次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采用定性方法分析项目运营过程中对地下水的影响。

拟建项目运营期环境影响因素主要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冶炼场和堆场。以上污染因素如不加以管理,固体废物乱堆乱放,可能转入环境空气或地表水体,

并通过下渗影响到地下水环境。

拟建项目运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将被集中堆放于有防渗措施的区域,统一收集后由环卫部门定期运走集中处理,避免了遭受降雨等的淋滤产生污水,不会影响地下水。

拟建项目生活污水产生量为684t/a,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 Cr、BOD5、SS、NH3-N等。经旱厕收集后用于堆肥,不外排。卫生保洁废水收集后回用于堆场洒水,不外排。

拟建项目在开发建设阶段,应充分做好污水管道的防渗处理,杜绝污水渗漏,确保污水收集处理系统衔接良好,严格用水管理,防止污水“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可以很大程度的消除周边地区污染物排放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冶炼场和堆场均采用防渗材料铺设,并加以硬化,同时在四周设置围堰,防止雨水冲刷外流下渗而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同时严格集中堆放各种原辅材料及炉渣,在做好防渗工作的前提下,能够杜绝冶炼场和堆场对地下水的影响。

由于拟建项目的开发建设,随着区内地面硬化率的提高,对地下水涵养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建设一定规模的生态绿地是解决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资源的有效途径。绿地不仅渗透能力强,而且植物根系能对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杂质等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综上分析,建设项目场区地下水敏感性差,污染物排放简单,在落实好防渗、防污措施后,本项目污染物能得到有效处理,对地下水水质影响较小,项目的建设不会产生其他环境地质问题,因此对地下水环境质量影响较小。

5.1.5.3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地下水污染防渗方案

(1)防渗方案设计

①非污染区不进行防渗处理,污染区按照《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中要求分别设计防渗方案。

②污染防治区参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9-2001)制定防渗设计方案。

此外,为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要求在进行管道设计和施工上,输送含有污染物的管道尽可能地上敷设,减少由于埋地管道泄漏而造成的地下水污染。

(2)工程防渗措施

针对不同生产环节的的污染防治要求,应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防腐、防渗

工程措施,具体见表5-16。

表5-16 企业防腐、防渗等预防措施

(3)防渗防腐施工管理

①为解决渗漏管理,结合实际现场情况选用水泥土搅拌压实防渗措施,即利用常规标号水泥和天然土壤进行拌合,然后利用压路机进行碾压,在地表形成一层不透水盖层,达到地基防渗之功效。施工程序:水泥土混合比例3:7,将厂区地表天然土壤搅拌均匀,然后分层利用压路机碾压或夯实。水泥土结构致密,其渗透系数可小于1×10-9~1×10-11cm/s(《地基处理手册》第二版),防渗效果甚佳,再加上其它防渗措施,整个厂区各部分防渗系数均能够达到1×10-11cm/s。

环评爱好者论坛_2012年环评案例真题及答案2

2012年环评案例真题及答案 第一题 某汽车制造集团公司拟在A市工业园区内新建年产10万辆乘用车整车制造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发动机(含机加工、装配)五大生产车间和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项目建设期为两年。 涂装车间前处理生产线生产工艺为:工件→脱脂槽→水洗槽1→磷化槽→水洗槽2→水洗槽3。脱脂剂主要成分为碳酸钠:磷化剂为锌镍系磷化剂。脱脂槽配置油水分离装置,磷化槽有沉渣产生。各槽定期清洗或更换槽液。 面漆生产线生产工艺为:喷漆→晾干→烘干。面漆为溶剂漆,烘干以天然气做燃料。晾干工序的晾干室工艺废气产生量为20000m3/d初始有机物浓度 200mg/m3。 根据生产废水特性,涂装车间设废水预处理站。各车间生产废水和厂区生活污水一并送全场综合废水处理站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再经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甲河。 拟建厂址位于A市工业园区西北部,占地面积64hm2。该地区年平均风速1.85m/s,主动风向为西北风。厂址西北方向距离商住区约5Km。 工业园区按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市政污水管网已建成,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一年后投入运行。 该项目大气评价等级为二级。 问题: 1、给出拟建工程环境空气现状检测方案的主要内容。 2、指出前处理生产线的废水污染源和废水主要污染因子。 3、计算面漆生产线晾干室活性炭再生废气焚烧有机物排放量和晾干室有机 物去除率。 4、判断工业废水是否可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应从哪些方面分 析? 二、参考答案 1、给出拟建工程环境空气现状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 (1)监测因子:SO 2,NO 2 ,TSP,PM 10 ,苯、甲苯,二甲苯、非甲烷总烃。 (2)监测布点:6个点,极坐标布点法。具体布点方法是:在拟建项目所在地布设1个点,项目西北向的商住区布设1个点、项目的东北方向、西南方向各布1个点,项目的东南向布设2个点。 (3)监测时间(制度):不利季节监测7天,SO 2,NO 2 每天采样时间为测 18小时,TSP,PM 10每天采样时间为12小时,SO 2 、NO 2 、TSP、PM 10 每天采样时段 至少于02,08,14,20时进行。苯系物、非甲烷总烃按相关监测方法进行。 (4)监测时段必需同步进行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2、指出前处理生产线的废水污染源和废水主要污染因子。 (1)废水污染源:脱脂槽、水洗槽1、磷化槽、水洗槽2、水洗槽3。 (2)废水主要污染因子:pH、COD、石油类、镍、锌、磷酸盐。 3、计算面漆生产线晾干室活性炭再生废气焚烧有机物排放量和晾干室有机物去除率。 (1)晾干工序有机物产生量:20000×200×10-6=4kg/h;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 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3/d,主要污染物有pH、Cu、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3/s(属大河),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由表4-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100%,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 由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520m 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 (1)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算采用(2)式。 M y =(0.058H+0.0065B)(gHI)1/2 式中:C (x,y)—预测点污染物浓度,mg/L ; Q p —废水排放量,m 3/s ; C p -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 C h —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 x —预测点距排放口的距离,m ; y —预测点距岸边的距离,m ; B —河流宽度,m ; u —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m/s ; M y —横向混合系数,m 2/s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和难点

. 精品 序号 重点 难点 1 对于不同的环境影响,编制不同分栏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进行全面评价或专项评价。 2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中要求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3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避免与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相重复。 4 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服务的机构应获得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审查合格和资质证书并对评价结论负责。 5 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不得与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审批部门存在任何利益关系。 6 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公众参与力度不够,论证会、听证会等流于形式。 7 对于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建设项目,地区间责任和义务和划分。绝大部分环评问题都与跨行业有关。 8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批准后,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当重新报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评价文件。 9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跟踪检查,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应当查清原因、查明责任。 后续的跟踪检查监督及责罚仍然缺乏。 10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质量参差不齐,项目可研深度不够。 11 有些可研编制文本质量较差,环评关注的问题没有交待清楚,具体工作不规范,环评工作未能达到《环评法》要求,不注重实质,流于形式。 12 环评业务量较大,环评从业单位及人员较少,专业人才稀缺,挂靠严重,部分环评工程师业务能力缺乏。 13 新环评导则环评精度提高但仍有空间。 14 不注重实质,流于形式。部分环评文件的这部分内容是东抄西凑完成的,不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流于形式。 15 违法成本仍较低,奖惩制度待改进。

环评爱好者论坛_地下水环评导则2011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地下水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环评,规划环评中的地下水环评也可参照执行。 二、术语 1、地下水――惟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水。 2、包气带/非饱和带――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 3、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土层或岩层空隙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含水层都位于饱水带中。 4、潜水――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5、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间的地下水,承受压力大于大气压力。 6、地下水背景值――又叫地下水本底值,自然条件下地下水中各个化学组分在未受污染情况下的含量。 7、地下水污染――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地下水化学、物理、生物性质改变使地下水水质恶化的现象。 8、地下水污染对照值――评价区域内历史记录最早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或评价区域内受人类活动影响速度较小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 9、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指因自然或人类活动产生的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次生盐渍化、土地沙化等。 三、总则 1、建设项目分类 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I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III类:同时具备前两类特征的建设项目。 2、评价基本任务 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并针对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控制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工作程序及工作内容 分准备、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预测评价和报告编写四个阶段。 1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 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d,主要污染物有pH、Cu、3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s(属大河),3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 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由表4-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100-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 由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520m 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 (1)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算采用(2)式。 M =(0.058H+0.0065B)(gHI)1/2 y 式中:C —预测点污染物浓度,mg/L ; (x,y) Q —废水排放量,m/s ; 3p C -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 p C —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 ; h x —预测点距排放口的距离,m ; y —预测点距岸边的距离,m ; B —河流宽度,m ; u —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m/s ; M —横向混合系数,m ;/s 2y H —河流平均水深,m ; a —排放口到岸边的距离,m ; I —河流坡降; g —重力加速度,取9.81m/s 。 2 (2)金山电站库区:预测模式选用(3)式。 式中:符号含义同前。 )汀江:完全混合段采用河流完全混合模式(3) +Q+CQ/(QC =(CQ hhpphp 式中:符号含义同前。 参数选取1.2 )按导则中推荐的经验公式求取。横向混合系数(M y 水文参数1.3 水文基本特征(1)、/s ,多年日平均最大流量4090m 据上杭县水文站资料,汀江年平均流量186m/s 33 ,年平均含沙993.3mmm ,年平均径流深度,年径流量58.49×108.45m 最小流量/s 338 1370kt 。,年平均输沙量量0.25kg/m 3 旧县河为境内汀江第一大支流,发源于连城莒溪白眉山北麓,经新泉进入上杭县境内,流经南阳、旧县、临城三个乡,在临城乡九州村汇入汀江。上杭县境内流,1090m/s 多年平均流量47.3m/s,多年日平均最大流量域面积716km ,河长45.38km ,323 /s 。最小流量2.23m 3 ,0.0012m/m ,坡降为50m ,平均水深为0.77m 汀江水文基本参数:枯水期河宽为 。0.0026m ·s 粗糙率为-1/3 金山水电站对汀江水文的影响(2),死m ×10100.55×m ,调节库容0.264金山水电站总库容(校核洪水位以下)3388 4.95km 。m0.28×10,正常蓄水位设计水库面积库容238不发电时22:00,和5:00~金山电站正常情况下放水发电时间为每天8:00~12:00 丰(个小时电站下泄流量为零。雨季~13:0014:00,即在一天中有11~间为23:007:00和 24小时放水发电。水期)整天年最枯月平均根据金山水电站的发电情况,本评价考虑最不利情况,选择近10 1。—/s 流量16.7m 作为上游来水量,相应的水库出流(根据径流调节)详见表5 3

环评爱好者论坛典型生态影响型项目复习要点

第二章典型生态影响型项目复习要点——水利水电项目2.1复习要点 以水利发电、防洪、农业灌溉为目的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包括蓄水工程(水库、水坝)、排洪和引水线路工程等。 2.1.1评价范围、期限与重点 (1)水库和水坝建设 1)评价范围 2、3级项目以库区为主,兼顾上游集水区域和水文变化区域的水体和陆地,1级项目要对库区、集水区域,水文变化区域(甚至含河口和河口附近海域)进行评价。此外,要对施工期的辅助场地进行评价。 2)评价期限 要分别对施工期、运行期进行评价。1级项目要作后评价。 3)评价重点 施工期对由于施工、人员进驻和水文改变而引发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迁移或灭绝;对由于区域环境中绿地数量和空间分布的改变而改变了绿地调控环境质量的能力; 对由于人员和设备的活动改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对由于施工影响了自然和人文遗迹地及人群健康等内容进行重点评价。 运行期对项目运行而引发的生物多样性问题,景观生态环境质量

问题,移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水文长期改变而引发的上下游生物种群生存问题及中下游发生的河道断流。水文变化以及上下游盐渍化、潜育化、湿地变化、两岸地形地貌变化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钉螺转移等问题进行重点评价。 (2)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或跨省份调水一般属于1级项目。 1)评价范围 要分别对调出区、调入区和连接区三个部分中,凡是由于水文条件改变而引发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 2)评价期限 分为施工期、运行期评价,并进行生态影响后评价。 3)评价重点 除水库水坝项目的评价重点外,还应包括:一是对国内外同类项目进行类比调查并写出评价报告,二是预测由于人员设备进驻和水文条件的改变,调出区、调入区和连接区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给动、植物和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三是对受益区及调出区长期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 2.1.2工程分析要点 1、工程概况 说明流域(河段)规划概况、工程地理位置、工程任务、规模与工程运行方式、工程总布置与主要建筑物(主体工程、施工辅助工程)、

矿山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1 总论 1.1 地下水质量标准 评价区域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标准值见表1。 表1 地下水质量标准 1.2 环境保护目标 地下水环境保持《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具体的保护目标情况详见表2和附图XX(环境敏感点分布图)。 表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1.3地下水评价等级 由于开采过程需要抽排水,可能会引起局部的地下水位下降,同时由于矿体的开挖扰动、废石和矿石的堆放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下水的水质,因此本项目属于Ⅲ类建设项目。 (1)根据Ⅰ类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矿区主要含水岩组为基岩构造裂隙含水岩组,其岩性为下奥统黄隘组泥质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页岩和砂岩等组成,厚约800多米,分布在矿区约90%的地方。经试验,该岩层的渗透系数K为0.00066m/d(7.64×10-7cm/s)。从勘察钻孔的静止水位判定,本区地下水位埋深11.16~35m。因此,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 评估区围只有一些季节性的溪沟,大气降雨是评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它主要通过表层下渗补给地下水,赋存于下伏的基岩构造裂隙中。大气降水除少量沿岩石裂隙或孔隙往地下渗透以外,绝大部分均沿山坡流入矿区小冲沟处。可见,建设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为“不易”。 矿区围无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但矿区外围的塘梨山屯、红星屯等村民以井水为主要饮用水源。本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较敏感”。 项目经中和处理达标后外排的生产废水(含矿井涌水)的量为75m3/d,因此,污水的排放强度为“小”。 根据矿石的毒性浸出结果,浸出液呈碱性,因此其主要污染物为酸碱度,推测生产废水的污水复杂程度为“简单”。 对照HJ610-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按Ⅰ类建设项目的分级判别,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定为三级(见表1-3)。

环评爱好者论坛施工期固体废物排放量估算方法

施工期固体废物排放量估算方法 1方法一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装修垃圾,如:石子、混凝土块、砖头、石块、石屑、黄沙、石灰和废木料等。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及装修垃圾按每100m2建筑面积2t计此外,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产生量按每人每日1kg计 引自(上虞市国际时代广场项目环评报告书简本)第4页 2方法二 固体废弃物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和由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两类。 1)施工期建筑垃圾产生量 采用建筑面积发展预测,预测模型为: Js=Qs×Cs 式中:Js—年建筑垃圾产生量(吨/年), Qs—年建筑面积(㎡), Cs—年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垃圾产生量(吨/年·㎡)。 由于建筑过程中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与施工水平、建筑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本项目为工业城区,建筑项目比较集中,施工面较多,使得有些工序必须重复,将加大建筑垃圾的产生量。本报告按0.5~1.0㎏/(㎡·年)的建筑垃圾进行估算,其结果见表2-8。 2)施工期生活垃圾产生量 采用人口发展预测法。预测模型为: Ws =Ps×Cs 式中:Ws—生活垃圾产生量(吨/日), Ps—年施工人员人数(人), Cs—年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吨/日?人)。 根据同类工程的施工情况,本项目建设期所需施工人数按150人计算,人均垃圾产生量按1.0公斤/日计算,则本项目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量预测值见表2-8。 引自(葵涌斯比泰工业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第16-17页

3方法三 建筑垃圾的种类及组分 建筑垃圾主要包括:旧城改造过程中拆除旧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表1中列出了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工地中建筑施工垃圾组成比例和单位建筑面积产生的垃圾量。 表1 建筑施工垃圾的数量和组成(%) 1) 单位建筑面积产生的施工垃圾量。 从表1可见,建筑施工垃圾的成分有:土、渣土、废钢筋、废铁丝和各种废钢配件、金属管线废料、废竹木、木屑、刨花、各种装饰材料的包装箱、包装袋、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碎砖和碎混凝土块、搬运过程中散落的黄砂、石子和块石等。这些材料约占建筑施工垃圾总量的80%。对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工地,垃圾组成比例略有不同。而垃圾数量因施工管理情况不同在各工地差异很大。 方法三引自香港(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及管理的现状和进展)一文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紫金山铜矿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评价项目 紫金山铜矿开发过程中将产生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源,其中主要是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并伴有植被破坏、土层扰动等可能导致水土流失与影响矿区生态的问题。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确定的评价项目有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 评价工作等级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 紫金山铜矿正常情况下的废水排放量为5700~12300m/d,主要污染物有pH、Cu、3Pb、Zn、As 和Cd,排入的地表水体为汀江。汀江年均流量为185m/s(属大河),3水质按Ⅲ类标准控制。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确定地表水环境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 评价内容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废水正常和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选冶废水事故排放情况下对汀江的影响。 评价因子 (1)地表水环境评价因子:pH、Cu、Pb、Zn、As、Cd。 环境质量现状 . 范文. .

(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5可知:汀江及旧县河各项水质指标均符合由表4-说明汀江及旧县河的水质情况良好。100%,-2002)“Ⅲ类标准”要求,其达标率为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 预测模式及参数选取 1.1预测模式选取520m由 于在铜矿排入汀江处建有金山电站,堆浸场废水排入金山电站库区内,中段废水排入发电站下游的汀江,故评价分排入库区和汀江两种情况进行预测,同时考虑金山电站发电期(非发电期)水文情况。)汀江: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模式(岸边排放),混合过程段的长度计(1 (2)式。算采用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一、二级)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一、二级评价参照) 北京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2014年1月 目录

1总论 (3) 编制依据 (3) 1.1.1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及技术导则 (3) 1.1.2工作技术资料及文件 (3) 地下水环境功能 (3) 评价执行标准及保护目标 (3) 1.3.1评价执行标准 (3) 1.3.2保护目标 (3) 地下水评价等级 (4) 1.4.1评价工作定级 (4) 1.4.2评价范围 (5) 1.4.2.1Ⅰ类建设项目 (5) 1.4.2.2Ⅱ类建设项目 (5) 1.4.2.3Ⅲ类建设项目 (5) 2拟建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 (6) 3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7) 3.1.1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7) 3.1.2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 (7) 3.1.3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8) 3.1.4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8) 3.1.5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 (8)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9) 3.2.1污染源整理与分析 (9) 3.2.2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 (11) 3.2.3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12) 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3) 4.1.1预测范围 (13) 4.1.2预测时段 (13) 4.1.3预测因子 (13) 4.1.4预测方法 (14) 4.1.5预测模型概化 (14)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4) 4.2.1评价范围 (14) 4.2.2评价方法 (14) 5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5) 建设项目污染防治对策 (16) 环境管理对策 (16) 6评价结论与建议 (17)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报告书、表、登记表)

附件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第一条为了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制定本名录。 第二条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名录的规定,分别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三条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 (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 (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第四条建设项目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是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的重要依据。 涉及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按照本名录确定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不得擅自提高或者降低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就该项目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作重点分析。 第五条跨行业、复合型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其中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 第六条本名录未作规定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染因子、生态影响因子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提出建议,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 第七条本名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并适时修订公布。 第八条本名录自2015年6月1日起施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同时废止。

环评爱好者论坛_环评爱好者论坛_真题整理(终版)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概论 1、环境标准体系的分类(填空)及哪些标准为国家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之间的关系(简答);标准的分类,地方标准优于国家标准执行(选择);从制定与执行两方面简述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关系;在标准制定和执行方面,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关系;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的关系;排放标准与质量标准;简述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标准为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环境标准和(推荐性环境标准) 2、需要环评的规划种类(填空) 3、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填空131+133期)、(简答);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环境影响评价按时间顺序可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和环境影响力后评价;环评概念 4、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由()编制;哪些项目需要编制报告表 5、环评分三个阶段(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环评的三个时段划分;建设项目环评的三个阶段 6、评价因子的筛选在()基础上得到的 7、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的内容(简答);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分类(简单);哪几个情况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分类管理里面的小项。(选择);建设项目分类管理的内容 答:(1)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2)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核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3)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8、三同时(填空) 9、环境容量的定义(填空);环境容量的定义(简答) 10、监测数据的五性(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为了使环境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的现状,预测污染发展趋势,要求环境检测数据有(代表性、准确定、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保证监测数据具有完整性的质量特征(简答);如何分析监测数据的合理性;监测数据的统计方式(平均值)、(超标率)和(超标倍数)。 11、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确立(填空) 12、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中,非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和依据(简答);环境影响评价需要遵循的原则 13、环境检测计划包括的内容(简答);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环境监测方案的内容;关于监测一章的内容表述正确的:灵敏度、检测险、ph的表示、COD和BOD的关系等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

附件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试行) 为进一步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公开、透明,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加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公开力度,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环境保护部《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制定本指南。 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履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一、主动公开范围 (一)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管理程序。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理情况、拟作出的审批意见、作出的审批决定。 (三)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包括: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受理情况、拟作出的验收意见、作出的验收决定。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信息,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受理情况、审查情况、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基本情况、业绩及人员信息。 公开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删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 —2—

隐私以及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内容应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二、主动公开方式 (一)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将主动公开的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通过本部门政府网站公开。 (二)有条件的部门可采取其他多种公开方式,如通过行政服务大厅或服务窗口集中公开;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传媒公开。 三、主动公开期限 属于主动公开的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应当自该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信息的主动公开内容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项目的审批信息公开按下面要求执行,环境影响登记表项目的审批信息公开由地方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一)受理情况公开 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受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后向社会公开受理情况,征求公众意见。公开内容包括: 1.项目名称; 2.建设地点; 3.建设单位; 4.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5.受理日期; —3—

环评爱好者论坛_第4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岗位基础知识培训复习资料_第4章 2010年6月11日 (1)大气污染:是指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发生特性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称为大气污染源,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 (3)大气污染物: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称为大气污染物。 分类1:①常规污染物(SO2、TSP、PM10、NO2、CO);②特征污染物 分类2:①气态污染物;②颗粒污染物 (4)环境空气敏感区:指评价范围按GB3095规定的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为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5)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 (6)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 (7)推荐模式: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8)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类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9)长期气象条件:达到一定时限及观察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 一级评价:近五年来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二级评价:近三年来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10)复杂风场: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不一致的风场。 (11)大气环境导则修订内容:1. 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和要求;3.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和要求;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方法及要求;5. 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等。 (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内容:1. 取消氮氧化物指标;2. 对二氧化氮二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日平均浓度限值、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进行了修改;3. 对臭氧的一级标准、二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进行了修改。 (13)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业区。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特殊工业区。 (14)常见污染物的浓度限值(要记住的)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8版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2018-05-02 (2017年6月29日环境保护部令第44号公布根据2018年4月28日公布的《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部分内容的决定》修正)第一条为了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制定本名录。 第二条根据建设项目特征和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程度,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名录的规定,分别组织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三条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保护区域和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或者其外的下列区域: (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 (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条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名录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不得擅自改变环境影响评价类别。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就建设项目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作重点分析。

第五条跨行业、复合型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其中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 第六条本名录未作规定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染因子、生态影响因子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提出建议,报生态环境部认定。 第七条本名录由生态环境部负责解释,并适时修订公布。 第八条本名录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2015年4月9日公布的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同时废止。

环评爱好者论坛_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案例精华总结

第四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1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报告----生态类项目 总体思路 1、确定验收范围 2、选择验收监测标准 3、验收监测布点原则及点位布置 4、分析调查重点 5、公众参与 6、结论分析、制定整改方案 7、正确填报“三同时”竣工验收登记表 1.1确定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范围 (注意范围的两层含义,一是工程的组成范围,二是项目的地域范围) 1、与项目有关的环保设施(工程、设备、装置、监测手段、生态保护设施) 2、与项目有关的环保措施(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中有关项目设计的规定) 3、审批部门的审批意见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预审意见是关注的重点 4、环评文件和设计文件的要求 1.2选择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标准 1、国家、地方环保部门对项目环评批复的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2、地方环保部门的总量控制指标 3、初步设计确定的环保设施设计标准 4、若原来没有批复标准和设计标准的,按现行标准执行。 5、监测方法标准选择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中推荐的标准 1.3验收监测布点原则及点位布设 布点原则:以最少的频次取得最有代表性的数据,如实反映项目排放浓度和总量。布点方法:参见相关技术规范。(注:以下方法也适用于工业类项目) (1)废气: ◆有组织排放:布设于各处理设施各处理单元的进出口烟道、废气排放烟道 ◆无组织排放:SO2、NOx、颗粒物、氟化物的监控点高在源下风向2~50米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参照点设在上风向2~50米范围内。其余污染物监控点高在单位周界外10米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监控点最多4个,对照点1个。 (2)废水

◆处理设施单元的进、出口,第一类污染物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生产性污水、生活污水、清净下水外排口;雨水排口。 (3)噪声 ◆厂界噪声:法定边界布设多个测点,包括距敏感建筑物较近及受被测声源影响较大的位置。厂界外1米,高1.2米,距任一反射面不小于1米,厂界有围墙要高于围墙。同时设点测背景噪声。 ◆高速公路噪声:在公路两侧距路肩小于或等于200米范围内选取至少5个有代表性的噪声敏感区域,垂直于公路方向距路肩20、40、80、160设点进行噪声衰减测量。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在机场周围受飞机通过影响的所有噪声敏感点设监测点,选在户外平坦开阔地方 ◆振动:测点置于建筑物室外0.5米以内 ◆电磁辐射: ◆固体废物:固废的检查(来源、判定、鉴别种类、产生量、处置方式);固废的鉴别监测(对照名录和标准鉴别性质) 1.4分析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重点 1、审批部门的审批意见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做为关注重点 2、环评报告确定的评价重点 3、工程自身特点确定的调查重点(表14-1) 4、受工程影响的环境特点确定的重点 1.5竣工验收结论分析及制定整改方案 调查结论要分别简述各专题的主要调查结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验收建议是在环境影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各专题调查结论和验收意见,综合判断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否符合竣工验收条件。当建设项目同时满足以下5个方面时,应明确建议政府环保部门通过工程竣工环保验收 ◆不存在重大的环境影响问题 ◆环评及批复所提环保措施得到了落实 ◆有关环保设施已建成并投入正常使用 ◆防护工程本身符合设计、施工和使用要求 ◆目前遗留的环境影响问题能得到有效处理解决 当建设项目不完全满足以上五条要求时,应提出整改建议,限期达到要求,限期仍达不到的则按法律程序由环保主管部门下达停产通知书。 1.6正确填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竣工验收登记表 应由业主填写,通常由调查单位协助。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地下水不仅是工业、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是关键的水资源组成部分。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地下水环境评价的力度,才能在有效防止地下水环境污染的基础上,促进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标签: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地下水在建设中的意义 储存在岩石和土壤空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由于岩层的过滤和地表岩土的保护作用,地下水在水质和卫生条件方面都较地表水优越,因此地下水是工农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供水水源。尤其是华北、西北相对干旱的地区,地表水相对稀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就颇为重要。此外,地下水是一种天然的矿产资源;地下矿水还具有医疗价值,地下热水也是一项重要能源,观测地下水还可以预报地震,分析地下水还可作为找矿的标志。因此,地下水在发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但地下水同时又具有潜蚀作用,是造成岩溶、塌陷、管涌、滑坡等特殊地貌或灾害的主要营力,也会危及地下工程和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开发利用地下水时不能不对其有害因素予以密切关注和了解,进行有效的防治,还要防止地下水的污染。研究地下水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污染和破坏。如果地下水被污染和破坏就很难治理和恢复,有的甚至不能再恢复,因此要十分重视保护地下水资源。 2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各种因素 2.1建设工程的大范围开采 由于人们长时间使用和开采地下水,所以水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于人为的作用以及边界条件改变,使其他层面的水会流入含水层,一部分浸入含水层的水质量比较差,对地下水水质产生一定影响。在引水工程中,过滤网要是长时间使用就会生锈,而且引水工程输水管里面会析出一定的化学物质,会给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不仅如此,含水层水动力要是发生变化,地下水溶解物质化学平衡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水质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产生全新的水化学环境,而且在含水层产生全新的物理化学反应。一些含有金属矿氧化物也会进入水中,在降落漏斗部分,氧化效果会提升,借助硫化物的氧化会将金属转化成易溶状态,迁移能力也会显著提升,进而流入含水层,地下水可溶性固体的高度也会显著提升。 2.2农业活动 2.2.1农业活动致使产生地下水污染问题 主要的体现就是地下水和一些废弃物溶混进而使地下水水质降低。其中就是

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性质分类

建设项目按管理需要的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一)按建设性质划分。 1.新建项目,是指从无到有,"平地起家",新开始建设的项目。有的建设项目原有基础很小,经扩大建设规模后,其新增加的固定资产价值超过原有固定资产价值三倍以上的,也算新建项目。 2.扩建项目,是指原有企业、事业单位、为扩大原有产品生产能力(或效益),或增加新的产品生产能力,而新建主要车间或工程项目。 3.改建项目,是指原有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科技含量,采用新技术,改进产品质量,或改变新产品方向,对原有设备或工程进行改造的项目。有的企业为了平衡生产能力,增建一些附属、辅助车间或非生产性工程,也算改建项目。 4.迁建项目,是指原有企业、事业单位,由于各种原因经上级批准搬迁到另地建设的项目。迁建项目中符合新建、扩建、改建条件的,应分别作为新建、扩建或改建项目。迁建项目不包括留在原址的部分。 5.恢复项目,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因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使原有固定资产全部或部分报废,以后又投资按原有规模重新恢复起来的项目。在恢复的同时进行扩建的,应作为扩建项目。 (二)按建设规模大小划分。 基本建设项目可分为大型项目、中型项目、小型项目;更新改造项目分为限额以上项目、限额以下项目。基本建设大中小型项目是按项目的建设总规模或总投资来确定的。习惯上将大型和中型项目合称为大中型项目。新建项目按项目的全部设计规模(能力)或所需投资(总概算)计算;扩建项目按扩建新增的设计能力或扩建所需投资(扩建总概算)计算,不包括扩建以前原有的生产能力。但是,新建项目的规模是指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规定的建设规模,而不是指远景规划所设想的长远发展规模。明确分期设计、分期建设的,应按分期规模计算。基本建设项目大中小型划分标准,是国家规定的,按总投资划分的项目,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项目5000万元以上,其他项目3000万元以上的为大中型项目,在此标准以下的为小型项目。 (三)按项目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划分。 1. 生产性项目,指直接用于物质生产或直接为物质生产服务的项目,主要

生态适宜度分析案例--环评爱好者

6.5.4开发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 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分析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生态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 6.5.4.1评价指标体系 (1)工业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 工业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采用三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2项,即自然生态指标(权重50%)和人文生态指标(50%)。二级指标5项,其中环境质量、自然地理两项属自然生态指标,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和综合条件三项属人文生态指标。三级指标共18项。工业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6-24。 表6-24 工业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居住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 居住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采用三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2 项指标,自然生态指标包括环境质量和绿化景观2项二级指标;人文生态指标包括生活设施、人口密度和综合管理 3 项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上选择, 共14 项。居住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分级标准详见表6-25。 表6-25 居住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6.5.4.2评价方法 对三级指标逐项确定权重,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权重为10,与水源保护区位置权重为6等。每个三级指标被划分为4类状态,每1类别对应于不同的评价分值。4个类别的评分分值凡属等级类的分别为该级指标权重值的100%,75%,50%和25%计,凡属数值类的,按内插法计分。所有三级指标评分值的累计值即

为该类型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评价分值。 6.5.4.3评价标准 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综合评分值分为4级,综合评价标准见表6-26。 表6-26 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标准 6.5.4.4生态适宜度评价结果 (1)工业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 根据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编制说明及其它相关资料,并依据本报告其他各章的分析评价成果,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对开发区规划中工业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的评价分值详见表6-27。自然生态类的9个指标合计评价分为32.25分,占满分值的64.5%),人文生态类的9个指标合计评价分为44.50分,(占满分值的89.0 %)。工业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总分为76.75分,根据表6-26确定的评价标准,属于“适宜”级,说明开发区的工业用地规划比较合理。 表6-27 工业区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