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治通鉴》看“内圣外王”的理想性与现实性

合集下载

解析“内圣外王”与“外王内圣”的思想悖论

解析“内圣外王”与“外王内圣”的思想悖论

解析“内圣外王”与“外王内圣”的思想悖论摘要:中国传统社会是宗法伦理型社会,政治泛道德化和道德泛政治化是它的典型特征。

这种社会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对专制王权没有任何约束,诚然专制王权在道德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然而历史事实已经证明用道德制约权力是不可能的。

由于“内圣”与“外王”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致使“内圣外王”的理想化为鸟托邦,而真实的社会状态则是“外王内圣”。

要想摆脱“内圣”与“外王”二律背反的窘境,只能另辟蹊径,寻找其他的批判武器。

关键词:传统儒家;内圣外王;外王内圣;二律背反一、问题的提出“内圣外王”的一整套学说是中国学者们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

梁启超在《庄子·天下篇释义》中将“内圣外王”理解为“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

他说:“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人格锻炼到精纯便是内圣;人格扩大到普遍,便是外王”。

冯友兰在其《新理学》中指出:“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哲学之精神”。

他认为:“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哪一家哪一派,都自以为讲内圣外王之道”。

一个国家的哲学是它所处的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国家的学术是其上升到理论层次的文化精华,“内圣外王之道”能够“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成为“中国哲学上之精神”,正说明了它在传统文化中所占据的主体地位。

“内圣外王”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真正出现过,它只是人们对于理想的社会状态的天才设想;而严酷的现实却是“外王内圣”。

那么,为什么理论和现实产生这么大的反差呢?许多学人立足不同的角度,经过审慎思考给出了见仁见智的解答,应该说他们的回答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如果要从根本上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方面人手才能把问题交代清楚。

因此本文将站在政治文化的视角,首先提出自己对“内圣外王”的理解,然后具体分析“内圣外王”的社会理想与“外王内圣”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内在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内圣”与“外王”之间矛盾的设想。

做人最高境界:知行合一、道术兼修、内圣外王(四)

做人最高境界:知行合一、道术兼修、内圣外王(四)

做人最高境界:知行合一、道术兼修、内圣外王(四)内圣外王,“内圣”是人格理想,“外王”是政治理想。

在内能够修养自己的品德,象圣人一样;对外能够建功立业扬名青史。

内圣外也圣,就成了迂腐。

外王内也王,就成了暴戾。

个人领域成功与公众领域的成功“内圣外王”是古代读书人最高的追求,他们希望在内能够修养自己的品德,象圣人一样;对外能够建功立业扬名青史。

也就是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内圣即仁之体,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象圣人一样;外王即仁之用,就是一个人对外要讲究仁义,而不是霸道,要成就一番事业。

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

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

“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

“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近代历史中能够称得上这个称号的人莫过于曾国藩了,他被尊称为“圣相”。

曾国藩身上,体现了一种极其美妙的包容性,这一点是中国文化的至高境界——他能够将很多看起来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他们和谐相处。

儒道释三位一体。

他们从不咬牙切齿,却能微笑相对,这样和谐相处需要一种博大的气场。

如果没有内圣外王这样的体现,就会出现“一元化”的人,既内圣外也圣,或外王内也王。

这两种极端都会造成偏差。

内圣外圣是迂腐内圣外也圣是迂腐。

这个社会的道德有两种,一种是普世的道德,一种是崇高的道德,但是只限于律己,不能强加于人。

内圣外也圣者,往往导致把自己的道德要求强加给别人,而忽略了人性,真正决定大多数人行为的,却是另一样东西——利益。

人有不追求圣贤的自由,用出世的标准来要求入世的身旁人,是自寻烦恼。

很多人往往是境界已经修炼到高处不胜寒得地步,但是肉身却还在世俗之中。

王阳明内圣外王的人生追求

王阳明内圣外王的人生追求

王阳明内圣外王的人生追求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明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有“心学始祖”之称。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内心的道德修养与对外界的实践应该相统一。

他的人生追求就是追求内圣外王,即通过自我完善来使得内心充满智慧和善良,同时在社会上实践仁义道德,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一、内圣的追求王阳明主张,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善性,而内圣即是通过发掘和培养这种善性,使之成为自己行为的指导原则。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修养自己的心性,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只有内心真正地实现了圣贤的境界,才能做到心有所知,行有所凭。

实现内圣,意味着不断地自我反省和修正。

王阳明提倡人们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仁义道德,时刻检视自己是否违背了人性的善良本质。

通过修炼心性,使善良成为一种习惯,使道德成为一种自然的本性。

这样,人们在内心中就能体现出圣贤的境界。

二、外王的实践王阳明认为,内圣只有通过对外界的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他主张人们要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他曾担任过军事要职,在军队中执行改革,提倡礼仪道德,强调军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王阳明的外王追求不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他也关注教育事业。

他提倡“教育以德为先”,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仅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王阳明注重实践教学,提倡学以致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服务于社会。

三、内圣外王的统一王阳明强调内圣外王的统一,他认为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割裂开来。

只有内心有德行,才能在外界有作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和完善内心的道德修养。

王阳明坚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内圣外王的人。

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只要发掘和培养自己内在的善性,并将之付诸于实践,就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王阳明自己就是内圣外王的典范,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在思想、军事和教育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四、现代意义与启示王阳明内圣外王的人生追求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内圣外王”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的启示

“内圣外王”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的启示

“内圣外王”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的启示作者:向玲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12期摘要:“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这一思想的目标是内修身以成圣,外治世以为王,强调以个体道德修身为本,以治国平天下为末,两者相互促进,体现了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同时,强调治世自修身始,为人们提供了由内及外、由心及物、由己及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为人们的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模式,这些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内圣外王”;个体价值;社会价值;目标模式中图分类号:G641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6-0277-02一、内圣外王——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内圣外王”思想源远流长,最早产生于先秦时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得到继承和发展,“内圣外王”是儒家的基本命题和精神实质,现代儒家的主张仍然如此,从原始儒学到汉代的政治儒学,再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两千多年里,时代在变,儒学的诠释也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在“内圣外王”的模式里运思。

1.“内圣外王”的源流及含义“内圣外王”思想最早出自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此即“内圣外王之道”。

孔子是内圣外王思想的奠基者,虽“内圣外王”并非出自孔子之口,但“内圣外王”思想与孔子儒家思想相通,如孔子说的“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就是内圣外王的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

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孟子强调在仁且智的内在道德修养方面铸造“圣人”的理想人格,而荀子则强调“圣人”理想人格的外在的社会事功。

继先秦以来,内圣外王思想在以后的历史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和发展,宋朝以后,随着儒释道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逐渐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关于“内圣外王”的含义,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表述,如冯友兰“内圣就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圣人的人格,是内圣外王的人格……所以哲学讲到底即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外王——理想的人才标准

内圣外王——理想的人才标准

浅谈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当代价值“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内圣外王虽语出《庄子》,但它亦囊括中国学术之全体——无论是先秦诸子、宋明道学,抑或是近现代新儒家,究其思想之发端与运思之理路,无不于此有关。

在诸多学派之中,内圣外王之道在儒家的发展在历史上显得尤为突出,在今天仍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和当代价值。

“内圣外王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人欲横流、天下无道,为探求治理当时“社会病”的药方,“内圣外王”思想应运而生。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博大精深,是由孔子发其端,孟子定格局,《大学》《中庸》里成典范。

无论是汉唐时期仁政之实施还是明清时期对于内圣外王的理性解释,抑或是新儒学对于内圣外王现代性的探索,都是儒家对于“内圣外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内圣外王的思想本身已经深入到了中华民族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它所强调的人格精神、人文情怀以及宏观角度的思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它能够在历史变迁中一直保持勃勃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内生外王之思想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价值取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直到今天也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内圣”指的是内修“成德之教”,以达人之所至。

所谓“外王”则即为外施“仁德之治”,以尽人之所能。

前者反映的是一种君子内省、慎独式的道德理想与完美人格,而后者体现的则是一种有内在的修为所表现出来的悬壶济世、博施济众的一种情怀。

在今天,“内圣外王”思想不仅是对传统的弘扬和继承,更是体现了对当代人个人、国家的品格的一种强调和赋予,它凸显了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的一种追求至善至美的不懈追求。

“内圣外王”是我们当代人应当追求的理想人格。

《论语》强调“修己安人”,修己的工作做到极致,就是内圣。

《大学》中也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君子的品德,应当时刻打磨,以臻完善。

浅析“内圣外王”的几点现代启示

浅析“内圣外王”的几点现代启示

浅析“内圣外王”的几点现代启示“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理念,指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这一理念早在中国古代便成为了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基本准则,也对后世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理念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内圣外王”告诉我们个人修身是非常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视。

而“内圣”就包括了道德修养、心灵净化等方面的修身之道。

在现代社会,人们应该注重修炼自己的情操品德,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正直诚信的人。

“外王”则指的是在修身齐家的基础上,仁者可以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圣君。

这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好的领导者不仅要有过人的智慧和胆略,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在现代世界,各国政治领袖需要在国内外政治舞台上展现出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争取国家和民众的支持。

只有领导者拥有高尚的品行和德行,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带来真正的福祉。

“内圣外王”也提醒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要注重内在修养。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人们往往会陷入尔虞我诈、权谋争斗的漩涡之中。

而拥有了“内圣”的修身境界,我们就可以超脱这些琐碎的纷争,与他人和睦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给他人带来正能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为现代人,我们还应该注重“内圣外王”对于家庭教育的启示。

正所谓“家教是国教的基础”,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出内心强大、毅力坚定的下一代,更可以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家长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成为子女的良好榜样,通过正面的影响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内圣外王”还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社会问题,如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社会撕裂等等。

而“内圣外王”的理念正是在于通过个人的修身齐家来影响和改善整个社会的状态。

浅析“内圣外王”的几点现代启示

浅析“内圣外王”的几点现代启示

浅析“内圣外王”的几点现代启示“内圣外王”是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是指一个人内在修养要符合圣人的标准,外在行为要符合君王的标准。

这一理念强调了人们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的要求,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现代启示。

本文将对“内圣外王”的几点现代启示进行浅析。

“内圣外王”强调了个人内在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物质文明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物质享受,而忽略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培养。

内在修养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一个人如果内心不纯净,道德修养不够,很难做到符合圣人的标准。

“内圣外王”告诫现代人应当注重自身内在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净化。

“内圣外王”提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管理和领导能力不仅仅是政府官员的责任,也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是否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处理好自己的职责,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内圣外王”告诫现代人应当注重提升个人管理和领导能力,做到善于治家、治国、平天下。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提倡了仁爱之心和道义之行。

在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竞争愈加激烈,这更需要我们保持一颗仁爱之心,不断弘扬道义之行。

仁爱之心是指对人的善良与关怀,是宽宏大量、以人为本的精神;道义之行则是指遵循道德规范,以诚信、正直的态度对待他人。

这些美德在当代社会同样重要,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人际关系的和睦,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内圣外王”提倡了务实和宽容的态度。

在当代社会,许多人更加追求名利、功利,而忽略了做人的真谛。

“内圣外王”强调了务实和宽容的态度。

务实的态度意味着要脚踏实地,踏实做事,崇尚实事求是的作风;宽容的态度意味着要包容一切,追求和谐与包容。

这些都是当代社会急需的品质,它能够使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加从容自在、与人为善,切实做到内心坦荡、与世无争。

“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作者:沈小勇来源:《公务员文萃》2017年第11期内圣,就是加强自我修养,追求圣贤气象,践行君子人格,修身养德,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经世济民,治国理政,注重政绩,做一个有事功的人。

“内圣外王”是儒家关于人格理想与实现王道政治的核心思想,“内圣”主要指的是“圣贤人格”,“外王”主要指的是“王者之政”。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在《庄子·天下篇》中有感于“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主张要“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

虽然“内圣外王”最早在道家文献中提出,但是这一思想却是儒家一贯奉行的人格理想和经世路向。

儒家历来重视“内圣外王”,通俗一点说,内圣,就是加强自我修养,追求圣贤气象,践行君子人格,修身养德,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经世济民,治国理政,注重政绩,做一个有事功的人。

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外王就是修己安人,内圣是基础,是修己,外王是目的,是安百姓。

孔子儒家主张,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者”“君子”,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拓展实践,外化行动,安邦治国,从而达到外王的目的。

《大学》中所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内圣外王的具体化。

“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注重自我和亲民的统一。

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将修身作为安身立命的出发点,将治国平天下作为外王的实现。

这八个条目也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具体途径。

儒家的“内圣外王”被最简明地概括为“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以说,“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体系最核心的价值理念。

“内圣”和“外王”的统一,就是学问和事功的结合,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结合,因而被视为完美人格的体现。

儒家《大学》所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从心灵秩序到社会秩序的过程,从内在的修养过渡至外部的强大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资治通鉴》看“内圣外王”的理想性和现实性学生:聂鑫学号: 20130668 学院:建管学院班级:财务管理02 班授课教师:钱锋教授授课时间:2013年10月-12月一、释义“内圣外王”最早出现自道家典籍《庄子·天下第三十三》“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后被儒家所继承,其含义指的是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

“内圣”,即将道藏于内心自然无为;“外王”,即将道显示于外,推行王道。

“内圣外王”,意谓内有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即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两者的结合。

就其人格理想来说,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内圣”是基础,外王则是目的;就其政治理想来说,则是对内实行“仁政”,对外行“王道”,使臣民一心,他族归顺,最终天下一统。

然而,这个标准一开始指定的目标是诸侯,是帝王,是统治者。

它要求一个政治家必先是一名道德家,这无疑是抱有很高的理想性的,因为中国古代王朝统治权多为世袭所得,一名不好不坏的王很常见,道德品质和政治手段都不错的统治者却少见,这是“外圣内王”这一思想的局限性和理想性;然而这种思想同时具有现实性,因为其“政治思想”几乎可以等同于仁政,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来说这是极好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思想也在改变,而它的演变就是历史。

二、内不圣而外王者败(春秋末期)“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

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出自《资治通鉴.卷一》,后无特殊注明,引用原文皆出自此书)。

这是发生在春秋末期,战国前期的事情。

智宣子选择智瑶为继承人,是看中了他的才能,却忽略了智瑶的内心缺陷,因为智瑶是个有才缺德的人;赵简子选择赵无恤为继承人,则是看中了他的细谨,诚实,对于父亲的任务,一丝不苟的做了三年,虽说其才可能不及智瑶,但是其德却是极其难得。

后来,智氏毁于智瑶之手,赵氏则由赵无恤(即赵襄子)发扬光大,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究其原因,则是有没有做到“内圣外王”和王霸之道的分别。

智瑶有才缺德,行霸道,于做人,没有做到“内圣”,就是没有够高的道德修养,蛮横霸道,如:醉酒之后用酒罐砸赵襄子,嘲笑韩康子的家臣段规身材矮小(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

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于执政,他对内汲汲于权力,架空晋公,对外国恃强凌弱,也取了很大的成果,甚至将赵氏逼到了孤守晋阳城的地步(智伯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

但是,他的狂妄自大使他错估了他人,在策士张孟谈的游说下,韩魏二氏叛变了,和赵氏一起打败了智氏。

智瑶的“内不圣而外王”导致了他的失败。

反观赵襄子,他确实是一位内圣外王的明君,做人懂得忍让,为政懂得让利于民,不像智瑶那样骄奢暴敛(智氏制田,以九十步为畹,以百八十步为畛,其民田狭,其置士多。

伍税之,公家富……赵氏制田,以百廿步为畹,以二百四十步为畛,公无税焉。

公家贫,其置士少,主敛臣收,以御富民。

(出自—《吴问》篇)),所以赵氏得以反败为胜。

可以说,在春秋战国之间,“内圣外王”的现实性大于其理想性,因为当时礼制尚未消亡,人民还算淳朴,不尚机心,“仁而后王”行得通。

但随着人性的复杂化,道德修养与权力功名开始对立,“内圣外王”的现实性开始减弱,这是下一节将要谈到的。

三:儒法之争,人治与制治之争,王霸之争(商鞅变法)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公以卫鞅为左庶长。

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

其后民莫敢议令……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

为相十年,人多怨之。

赵良见商君,商君问曰:“子观我治秦孰与五大夫贤?”赵良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诺。

”赵良曰:“五大夫,荆之鄙人也,穆公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

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君,一救荆祸。

其为相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

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

五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

今君之见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其从政也,凌轹公族,残伤百姓。

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

君又杀祝欢而黥公孙贾。

《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此数者,非所以得人也……”商君弗从。

居五月而难作。

(出自《资治通鉴》卷二)这一节主要讲的是商鞅变法和百里奚仁政的区别。

百里奚辅佐穆公内修品质,外施仁政,从而秦朝上下政通人和,奠定了秦朝强盛的基础和根基。

这靠的是王道,对内实行仁政,让百姓“亲其亲子其子”“遵礼守法”,从而举国大治,对外他也积极交好盟国,如帮助晋惠公夷吾和晋文公重耳回国,与西戎停战,软硬兼施,终有“八戎来朝”的盛景。

百里奚所行之政是真正的“内圣外王”之政。

反观商鞅的变法,是法家最成功也是最残酷的一次实践,其一:分什伍而奖告发,这是对儒家仁政里以“父子互隐”为代表的礼制的挑战;其二:奉法不易,不近人情的执行其制定的法律,贵族犯法了和平民一样判罪,太子犯法了不能直接判罪就对太傅用刑,这是非常难得的大进步,真正做到了“法出同一,令行禁止”,然而,完全奉行法律,如渭水边一日斩决七百余罪犯,近乎无情的不把罪犯当人看,是把“人情”和“法制”完全割裂开来。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变法的一个里程碑,就“内圣”方面来说,商鞅完全没有做好,严法的后果就是国家变成一个军国主义国家,大大削弱了其人情气氛,人与人之间有着猜忌、怀疑和监视,但是,就“外王”来说,秦国变法二十年,孝公一代夺回了被魏国占据了几十年的河西之地,惠文王一朝南取巴蜀之地,夺楚国房陵,北胜诸戎,直至后来始皇帝统一中华,仍是实行的商君之法。

商君法是霸道的战胜之法。

究其细理,百里奚仁政“内圣外王”和商鞅变法“内不圣而外王”之间的不同是由时代造成的,穆公在位时,西有戎狄,东有三晋。

一方面,秦国要摆脱和戎狄的无休止征战,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又要得到东方诸国的承认。

在这种状态和局势中,深受儒学影响的百里奚自然登上历史舞台,这是历史和局势的选择。

而如果商鞅在那个时候登场,肯定没有用武之地,因为刑名之学只能让秦朝的处境越来越糟。

而孝公在位时,情景和局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秦朝由于连续的内乱使得国力内耗,献公一朝又穷兵黩武,和魏国在河西之地死磕却屡败屡战,外事未趁,致使穆公当初建立的基业有大厦将倾之险,而此时的国际环境也由春秋时代转向了战国,如果说春秋时代各诸侯脸上还蒙着一层遮羞的面纱,但到了战国时代则是赤裸裸的弱肉强食了。

诸侯并起,狼行虎视,落后就要挨打,甚至被吃掉,这个时候,想通过民风的教化和道德的弘扬走一条富强之路就显得有点迂腐了,更关键是,人家是否还给你机会?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外在环境,秦国就必须注重“外王之术”,而非“内圣之方”。

商鞅的霸道治国对时代口味,甚至是超越时代的变法,所以才能使秦国百年不衰甚至于达到后来大统一。

礼坏乐崩的战国使“内圣外王”的理想性大大超过了其现实性。

这段时间直至后面很长的时间这个思想都不再适用。

四:裂起于“内圣”“外王”之间(三国)三国之不同于春秋战国,一个原因就在于其时间较短,英雄谋士辈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也是在这个阶段,“内圣外王”开始有了矛盾。

因为三国前半段,大概就是曹丕称帝之前,整个天下还有一个正统皇帝:汉献帝刘协,虽然他是个傀儡,但终归是天下共主。

这是一面旗帜,同时也是一道枷锁。

对于一个士人来说,“内圣”的极致是“治国平天下”,“外王”的极致莫过于“称王称霸”,三国群英们便在这面大旗下上演一幕幕矛盾的活剧。

袁术以谶言“代汉者当涂高”,自云名字应之。

又以袁氏出陈,为舜后,以黄代赤,德运之次,遂有僭逆之谋。

闻孙坚得传国玺,拘坚妻而夺之。

及闻天子败于曹阳,乃会群下议称尊号;众莫敢对。

主簿阎象进曰:“昔周自后稷至于文王,积德累功,参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

明公虽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未若殷纣之暴也!”术默然。

术聘处士张范;范不往,使其弟承谢之。

术谓承曰:“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

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承曰:“在德不在强。

夫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

若荀欲僭似,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术不悦……袁术称帝于寿春,自称仲家,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百官,郊祀天地……既称帝,淫侈滋甚,媵御数百,无不兼罗纨,厌梁肉,自下饥困,莫之收恤……曹操遣刘备及将军清河朱灵邀之,术不得过,复走寿春。

六月,至江亭,坐箦床而叹曰:“袁术乃至是乎!”因愤慨结病,欧血死。

(出自《资治通鉴》卷六一、六二、六三)从上述资料来看,袁术的败因也是“内不圣而外王”。

其一,他不修内德,嫉贤妒能,在正统此等小事上和袁绍争论不休,兄弟反目成仇,且好大喜功,玉玺在手便以为可以称王称霸;其二,缺乏政治智商,在那个群狼围狩的年代,称王这无异于作死,每个军阀都能以“尊王灭贼”的名号攻击他;第三,不行德政,以为“土地之广,人民之众”便可以称霸天下,却不懂得“王在德不在强。

夫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的道理,“淫侈滋甚,媵御数百,无不兼罗纨,厌梁肉,自下饥困,莫之收恤”不得民心如此,岂不早亡?董昭言于曹操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

今明公耻有惭德,乐保名节;然外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已,诚不可不重虑也。

”乃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

荀彧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操由是不悦。

及击孙权,表请劳军于谯,因辄留,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

操军向濡须,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

行义修整而有智谋,好推贤进士,故时人皆惜之。

(出自《资治通鉴》卷六六)这是荀彧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忠于汉室的士人的悲剧。

如曹操般拥有显赫世族出身和军阀不少,但是他有谋略有机心,例如他采取了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手段,将傀儡皇帝牢牢掌控在手中,以皇帝的旗号配以其强大的实力统一北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