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复习课程
天然良药—茯苓

天然良药—茯苓茯苓含蛋白质、卵磷脂、胆碱、茯苓多糖等有效成分,能够增强机体组织的生理活性,促进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诱生和促诱生干扰素和白细胞调节素,间接抗病毒、抗肿瘤,减轻放疗与化疗的副作用,且能够保肝降酶,延缓衰老,美容养颜。
茯苓所含的卵磷脂和胆碱,能增强和改善大脑功能。
其所含的茯苓素利尿功效较佳,有助于降血糖和减肥。
药用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
归心、肺、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健忘等症。
1、利尿作用茯苓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
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
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
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2、抗菌作用茯苓的100%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效果,并能降胃酸。
另对CCl4所致大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使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防止肝细胞坏死。
4、降低血糖茯苓能降低血糖,对于高血糖人士来说,茯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对心脏的作用中医认为,茯苓可用于心悸,失眠等症。
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实验也表明,酊剂、浸剂能抑制蟾蜍离体心脏,乙醚或乙醇提取物则能使心收缩加强。
对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无镇吐作用。
6、抗肿瘤作用茯苓多糖体在动物试验中呈现了强烈的抗肿瘤作用。
茯苓具有抗胸腺萎缩及抗脾脏增大和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
7、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茯苓能够使得白细胞减少加速回升,能使离体健康人红细胞上升约25%,并能有效地延缓温育过程中血细胞的耗竭。
茯苓中医药中的利尿草药

茯苓中医药中的利尿草药茯苓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草药,具有利尿的功效。
它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病症,如湿热体质、水肿、尿频等。
本文将介绍茯苓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一、茯苓的药理作用茯苓属于真菌类植物,是中国传统的中药之一。
它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其利尿作用。
1. 利尿作用:茯苓可刺激肾脏排尿功能,增加尿液的排出量,从而帮助排除体内的废物和多余液体。
这对于水肿、尿频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2. 抗炎作用:茯苓中的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肾脏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3. 抗氧化作用:茯苓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中和自由基,防止氧化应激损伤。
4. 降血压作用:茯苓中的某些成分具有降压作用,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症状。
二、茯苓在临床中的应用茯苓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以下是茯苓在一些常见疾病中的应用情况。
1. 湿热体质:湿热体质是指机体内湿气和热气较重,表现为口苦、口干、尿短黄等症状。
茯苓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适合湿热体质患者服用,能有效改善体质,缓解相关症状。
2. 水肿:茯苓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对于水肿引起的浮肿、四肢沉重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可以通过煎汤、泡茶等方式食用,达到利尿的效果。
3. 尿频:茯苓具有调节尿液排出的作用,可以缓解尿频症状。
患有尿频的患者可适量服用茯苓,改善尿液排出问题。
4. 肾炎:茯苓内含有的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肾脏炎症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对于轻度肾炎患者,可适度饮用茯苓水或茯苓泡茶,缓解相关症状。
三、茯苓的注意事项虽然茯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药草药,但使用时还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茯苓。
2. 对于过敏茯苓或个体对茯苓成分过敏者,应禁止使用。
3. 使用茯苓时需按照剂量和使用方法来服用,不可过量使用。
4. 茯苓和某些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利尿剂、降压药等,需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每天认识一味中药——茯苓

每天认识一味中药——茯苓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肺、脾、肾经,气味俱薄,升而复降。
味甘补土,健脾祛湿,又淡能利窍。
气味俱薄而升浮,可生津上行,又复下降,可导浊下行。
故茯苓为淡渗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之要药,可治脾虚不运之水肿、痰饮、食少、便溏及心神不安等证。
茯苓有赤、白之分,一般说茯苓时指的是白茯苓,为药材茯苓块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而赤茯苓则是茯苓块里淡红色疏松的部分。
白补而赤泻,白茯苓补则健脾益智,赤茯苓泻则清热除湿,如明·缪希雍《本草经疏》曰:“补心益脾,白优于赤,通利小肠,专除湿热,赤亦胜白”。
茯苓平淡之性,补而不腻,利而不峻,与他药配伍成对,则妙用无穷。
配利药,则祛湿之功更长,配补药,则健脾之效益显;配敛涩之药则涩精止遗,配行散之药则利水行湿;配寒药则寒,配热药则热。
正如清·严洁等《得配本草》曰:“得人参,通胃阳;得白术,逐脾水;得艾叶,止心汗;得半夏,治痰饮;得木香,治泄痢不止;配黄蜡,治浊遗带下;君川连、花粉,治上盛下虚之消渴;加朱砂,镇心惊。
”说茯苓必定要说到其淡渗利水的功效,茯苓配白术可健脾利水,白术甘温,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味甘健脾,淡则渗利。
二药之中,茯苓偏于利水,白术偏于健脾,合用补泻并行,补则健脾助运,使化湿运积有权,用治脾虚不运之食少、发渴、饮食伤泻及脾虚盗汗等证;泻则增强利水祛湿之功,用治湿泻、水肿等证,亦即土能制水之意。
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茯苓汤,两药相伍成方治脾虚湿饮及饮食伤泻,《鸡峰普济方》白术茯苓散二药合方治妊娠水肿,《古今医统大全》术苓汤治脾虚盗汗等,皆取其补泻并行之功。
茯苓配猪苓淡渗利水。
二药皆味甘气淡,茯苓健脾利水,可补可利,猪苓偏走肾经,虽无茯苓之补,而渗利之功大焉,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曰:“(猪苓)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清·黄元御《长沙药解》曰:“猪苓,渗利泻水,较之茯苓更捷。
茯苓皮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Ⅰ)

茯苓皮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Ⅰ)茯苓皮是中药茯苓菌核的外皮,临床上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
目前的研究发现,茯苓皮主要含有三萜(羊毛甾烷型和3,4,裂环羊毛甾烷型)和多糖(β,茯苓聚糖),具有抗肿瘤、抗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
在广泛检索文献的基础上,该文对茯苓皮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为茯苓皮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茯苓皮;利尿;化学成分;三萜成分;药理活性;临床应用茯苓Poria cocos (Schw.)Wolf又称茯菟、茯灵、云苓、松苓等,在分类学上属于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茯苓属Wolfiporia。
主要分布在云南、湖北、安徽、山东、河北、河南等省。
其干燥菌核称为“白茯苓”,菌核的外皮为茯苓皮。
为历版《中国药典》所收载。
茯苓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其性平,味甘、淡,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安神宁心之功效,是多种方剂及中成药的原料,有“十药九茯苓”一说[1]。
与茯苓相比,茯苓皮更擅长利水消肿。
在日本加工白茯苓时作下脚料废弃,但在我国仍然是常用的利尿中药[2,3]。
现将以前茯苓皮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茯苓皮提供科学依据。
1 古籍记载茯苓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称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关于茯苓皮的记载主要有:《四川中药志》记载茯苓皮“性平,味甘淡,无毒。
入肾,膀胱二经”。
《纲目》记载茯苓皮“主水肿肤胀,开水道,开腠理”。
《医林纂要》记载茯苓皮“行皮肤之水”。
2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2.1 三萜类化学成分及其含量文献报道茯苓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茯苓糖、茯苓三萜(茯苓酸、土莫酸等)、树胶、蛋白质和脂肪酸等[4,5]。
而茯苓皮主含三萜酸类及糖类成分,其中三萜酸类成分种类多样。
有研究表明茯苓皮中的三萜类物质含量远高于茯苓菌核[6]。
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茯苓,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应用广泛的中药材,自古以来就在中医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茯苓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以期为茯苓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我们将对茯苓的化学成分进行概述,包括多糖、三萜类化合物、甾醇类化合物等主要成分,并分析这些成分在茯苓药效中的作用。
我们将重点探讨茯苓的药理作用,包括其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以及相关的分子机制。
我们将对茯苓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包括其在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展望其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的平台,为茯苓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茯苓的化学成分茯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复杂且丰富,主要包括多糖类、三萜类、甾醇类、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等多种成分。
其中,多糖类是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茯苓聚糖、茯苓酸多糖等,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作用。
茯苓还含有多种三萜类化合物,如茯苓酸、去氢茯苓酸等,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
茯苓中的甾醇类成分,如β-茯苓醇等,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茯苓化学成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新的活性成分不断被发现,为茯苓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物质基础。
三、茯苓的药理作用茯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涵盖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个方面。
其药理作用的研究不仅为深入理解其药用机制提供了依据,也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拓展提供了可能。
茯苓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茯苓中的多糖成分能够有效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
茯苓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4、抗炎作用:茯苓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可以 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参考内容二
茯苓(Poria cocos)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利 尿、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本次演示将重点介绍茯苓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 及其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一、茯苓的化学成分
3、黄酮类化合物茯苓中还含有一些黄酮类化合物,如柚皮苷、槲皮素等, 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这些化合物对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疾 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参考内容
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宁心安神等多种功效。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和对中药材研究的深入,茯苓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 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次演示将概述茯苓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以期为相关研 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1、水提取法:将茯苓原料用水浸泡后加热提取,提取液过滤后得到浓缩液, 再
2、有机溶剂萃取法:使用有机溶剂(如乙醇、甲醇等)将茯苓中的有效成 分萃取出来,然后通过蒸发溶剂得到干品。这种方法分离效果好,但有机溶剂的 使用量和回收成本较高。
茯苓含有多种复杂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多糖类、三萜类、甾醇类、脂肪酸 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等。其中,多糖类化合物是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 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三萜类化合物也是茯苓的重要成分, 主要包括茯苓酸、去羟基茯苓酸等,具有抗炎、抗肿瘤、抗菌等作用。此外,茯 苓还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如Fe、Zn、Se等,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保健作用。
茯苓的生物活性
1、增强免疫功能:茯苓多糖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可以促进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化,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2、调节血糖水平:茯苓多糖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尿糖等指标,具 有明显的降糖作用。
土茯苓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土茯苓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土茯苓的临床应用及功效作用的研究来了解土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通过研究得出:土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含菝葜皂甙类(smilax saponins)和提果皂甙元(tigogenin)、鞣质。
其主要药理作用有:抗癌、保护心血管系统、细胞免疫抑制、利尿、镇痛、保护实验性肝损伤以及解毒的作用。
关键词:土茯苓化学成分药理作用Glabrous Greenbrier Rhizome’s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Mingzi(tel) Teacher: good number: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Abstract:This article on soil Fuling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role of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oil Fuling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Through the research: The main chemical components of soil containing Fuling Smilax saponin (smilax saponins), and provide fruit sapogenin (tigogenin), tannin. The mai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re: anti-cancer, protect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immune suppression, diuretic, analgesic, and the protection of experimental liver injury in the role of detoxification.Key words: Glabrous Greenbrier Rhizome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前言: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块茎。
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Vol. 30 No. 3May 2321・ 496 •第30卷第5期2021 年 5 月新乡医学院学报Joupal of Xiuxiang Medical Univeuity♦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I 本文引用:杜晓妍,吴娇•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新乡医学院学报,2721,30(5):296-563.:o o ♦ DOI :10.0703/xxyxyxP. 0321.05.022. ♦♦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综述】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杜晓妍,吴娇(新乡医学院药学院,河南 新乡453403)摘要:茯苓为我国临床和民间常用的药食同源中药,其化学成分以萜类和多糖为主,具有利尿保肝、抗氧、抗衰老、抗肿瘤、降血脂、抗病毒等药理作用。
目前,茯苓已广泛应用于中成药、保健品及化妆品中。
本文就近年来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更好地发挥茯苓的功效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茯苓;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20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424-7732(227-)25-0496-05中药茯苓为非褶菌目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oa cocos - Schw. 1 WoU 的干燥菌核J ] o 茯苓生长于马 尾松和赤松的根部,不同部位的茯苓具有不同的名 称。
菌核去皮后的淡红色部位为赤茯苓,去除淡红 色部位后的白色部位为白茯苓,茯苓核心部位为茯神,菌核外皮为茯苓皮[2]o 《中国药典》收录了茯苓 和茯苓皮,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的功效,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 惊悸失眠等病症;茯苓皮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茯苓化学成分及药理
作用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药用价值编辑
化学成份
茯苓-药用部分[2]
茯苓菌核含多种成份:
三萜类:茯苓酸(pachymic acid),16α-羟基齿孔酸(tumulosic acid)
3β-羟基-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3β-hydroxylanosta-
7.9(11),24-TCMLIBien-21-oic acid],茯苓酸甲酯(pachymic acid methyl
ester),16α-羟基齿孔酸甲酯(tumulosic acid methyl ester),7,9
(11)-去氢茯苓酸甲酯[7,9(11)-dehydropachymic acid methyl ester],
3β,16α-二羟基-7,9(11),24(31)-羊毛甾三烯-21-酸甲酯[3β,16α-
dihydrox-ylanosta-7,9(11),24(31)-TCMLIBien-21-oic acid methyl
ester],多孔菌酸C甲酯(polypenic acid C methyl ester),3-氢化松苓酸
(TCMLIBametenloic acid),齿孔酸(eburicoic acid),去氢齿孔酸
(dehy-droeburicoic acid),茯苓新酸(poricoic acid)A、B、C、D、DM、
AM,β香树醇乙酸(β-羟基-16α-乙酰氧基-7,9(11),24-羊毛甾三烯-
21-酸[3β-hydroxy-16α-acetylosy-lanosta-7,9(11),24-TCMLIBien-21-
oic acid]及7,9(11)去氢茯苓酸[7,9(11)-dehydropachymic acid]。
多糖:茯苓聚糖(pachy-man)、茯苓次聚(Pachymaran)及高度(1,3)、
(1,6)、分支的β-D-葡聚糖H11(gluan H11)。其他尚含麦角甾醇(ergo-
sterol),辛酸(caprylic aid),十一烷酸(undecanoic),月桂酸
(lauric acid),十二碳酸酯(dodecen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十二碳烯酸酯(dodecenoate),辛酸酸(caprylate)以及无机元
素。
医学作用
1. 多聚糖类主要为茯苓聚糖(pachyman),含量最高可达75%,为一种具有
β(1→6)吡喃葡萄糖聚糖支链的β(1→3)吡喃葡萄糖聚糖,切断支链成β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1→3)葡萄糖聚糖, 称茯苓次聚糖(pachymaran),常称为茯苓多糖
(PPS),具抗肿瘤活性。羧甲基茯苓糖具免疫促进及抗肿瘤作用。[2]
2.三萜羧酸茯苓酸(pachymic acid)、土莫酸(tumulosic acid)、齿孔酸
(eburico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 acid)、松苓新酸(3β-
hydroxylanosta-7,9(11),24-trien-21-oic acid)等。又报道尚含7,9
(11)-去氢茯苓酸、7,9(11)-去氢土莫酸、多孔菌酸C(polyporenic acid
C)及3,4-裂环-羊毛甾烷型(3,4-secolanostane)三萜类化合物等。多孔菌
酸外用于肝脏具细胞毒作用。此外,含组氨酸、腺嘌呤、胆碱、β-茯苓聚糖
酶、蛋白酶、辛酸、月桂酸、棕榈酸、脂肪、卵磷脂、麦角甾醇、磷脂酰胆碱
和磷脂酰乙醇胺等。
临床使用
茯苓的图片(20张)
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
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
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
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
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又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
辅佐药。
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
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
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
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5.抗癌。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
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5]
药理功效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传统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败毒抗癌。药性平和,利湿而不伤正气。适
量服食可作为春夏潮湿季节的调养佳品
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
悸、健忘等症。
所含茯苓酸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以及镇静、降血糖等的作用。
可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细胞坏死,抗菌等功效[6]。
最新发现的功效
茯苓中的主要成分为茯苓聚糖,含量很高。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能降胃
酸,对消化道溃疡有预防效果;对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有抗肿瘤的作用;
能多方面对免疫功能进行调节;能使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加速回升;并有镇静
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