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硅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part1

合集下载

焙烧法制备半导体级硅基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焙烧法制备半导体级硅基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焙烧法制备半导体级硅基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半导体、光伏、电子信息等产业对硅基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

半导体级硅基材料因其优异的电学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焙烧法制备半导体级硅基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以期为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焙烧法制备半导体级硅基材料的研究背景1.半导体行业的发展需求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半导体级硅基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

高品质的硅基材料是提高半导体器件性能的关键,因此,研究新型半导体级硅基材料制备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硅基材料的重要性硅基材料以其优异的电学性能、高热稳定性、低成本等优点,在半导体、光伏、电子信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硅基材料的应用范围还将不断扩大。

3.焙烧法制备的优势与其他制备方法相比,焙烧法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原料广泛,易于获取;二是制备过程简单,易于控制;三是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

因此,焙烧法在半导体级硅基材料制备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三、制备工艺及流程1.原料选择与处理选用高纯度的硅矿石作为原料,对其进行破碎、研磨、筛选等处理,以获得适宜粒度的硅粉。

2.焙烧过程控制将处理后的硅粉进行高温焙烧,控制焙烧温度、时间、气氛等参数,以实现硅粉的高品质转化。

3.硅基材料的分离与提纯对焙烧后的硅基材料进行分离、提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杂质,提高硅基材料的纯度。

四、产业化应用及前景1.半导体产业的应用半导体级硅基材料在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微电子器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高品质的硅基材料能够提高半导体器件的性能,降低成本,推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2.光伏产业的应用硅基材料在光伏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高品质的硅基材料可以提高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降低成本,进一步推动光伏产业的发展。

3.电子信息产业的应用硅基材料在电子信息产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微波通信、光通信、传感器等领域。

高品质的硅基材料将为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生产成本。

非晶硅基材料及器件-专题1-1

非晶硅基材料及器件-专题1-1

非晶硅的基本特性
➢ 晶体硅为间接带隙结构,而非晶硅为准直接带隙结构,所 以非晶硅的光吸收系数很大。而且,带隙宽度也不是晶体硅的 1.12eV,氢化非晶硅薄膜的带隙宽度为1.7eV。并且,非晶硅的 带隙宽度可以通过不同的合金连续可调,其变化范围为 1.4~1.7eV。
➢ 在一定范围内,取决于制备技术,通过改变合金组分和掺 杂浓度,非晶硅的密度、电导率、能隙等性质可以连续的变化 和调整,易于实现新材料的开发和优化。
✓ 由于非晶态半导体 中存在大量的晶格缺 陷,所以在能隙中会 引入一个缺陷定域带。
✓ 如果缺陷定域带是没有被电子完全占据的补偿能级,那么费米能级就位于 缺陷定域带的中央位置;如果缺陷引入的是不具有补偿作用的能级,缺陷能带 就分裂为施主能带和受主能带,费米能级则位于两者的中央。
非晶硅的能带结构
➢ Mott-Davis模型
非晶硅薄膜的掺杂
➢ 非晶硅薄膜的杂质
✓ 除了可以控制的掺杂元素P、B等元素外,非晶硅中最主要的杂质为氧和氮, 其它类型的杂质由于量少等原因,对非晶硅性能的影响并不明显。
✓ 非晶硅中的氧和氮主要有PECVD的真空度不足或者设备漏气造成的,可能 在能隙中引入施主能级,属于施主能级,可能改变非晶硅的缺陷态密度,载流 子浓度和电场分布,从而影响非晶硅的电导率,从而影响太阳电池的效率。
✓ 在实际制备n型非晶硅薄膜时,其掺杂浓度首先要考虑费米能级的控制,其 次要考虑能够与i层接触形成较高的势垒,另外还要求它能与金属电极接触形成 良好的欧姆接触。
➢ P型非晶硅的掺杂
✓ 制备p型时,一般采用B2H6进行掺杂。 ✓ 与PH3相比,硼原子的掺杂效率要低,也就是活化率低,要达到相同的电导 率,需要掺杂更多的硼原子。B2H6/SiH4的掺杂浓度一般为0.1~2% ✓ 在非晶硅电池中,p型层为受光面,其掺杂时一方面要考虑掺杂浓度对费米 能级的影响,另一方面要有较高的透过率;同时还要满足势垒展宽的需要

《硅光子设计:从器件到系统》笔记

《硅光子设计:从器件到系统》笔记

《硅光子设计:从器件到系统》阅读记录目录一、基础篇 (3)1.1 光子学基础知识 (4)1.1.1 光子的本质与特性 (4)1.1.2 光子的传播与相互作用 (5)1.2 硅光子学概述 (6)1.2.1 硅光子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7)1.2.2 硅光子学的应用领域 (9)二、器件篇 (10)2.1 硅光子器件原理 (11)2.2 硅光子器件设计 (13)2.2.1 器件的结构设计 (14)2.2.2 器件的工艺流程 (15)2.3 硅光子器件的性能优化 (16)2.3.1 集成电路设计 (17)2.3.2 封装技术 (18)三、系统篇 (20)3.1 硅光子系统架构 (21)3.1.1 系统的整体结构 (22)3.1.2 系统的通信机制 (23)3.2 硅光子系统设计 (25)3.2.1 设计流程与方法 (26)3.2.2 设计实例分析 (27)3.3 硅光子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29)3.3.1 测试平台搭建 (30)3.3.2 性能评估标准 (31)四、应用篇 (31)4.1 硅光子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33)4.1.1 光纤通信系统 (34)4.1.2 量子通信系统 (35)4.2 硅光子技术在计算领域的应用 (36)4.2.1 软件定义光计算 (37)4.2.2 光子计算系统 (38)4.3 硅光子技术在传感领域的应用 (39)4.3.1 光学传感器 (40)4.3.2 生物传感与检测 (41)五、未来展望 (42)5.1 硅光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43)5.1.1 技术创新与突破 (44)5.1.2 应用领域的拓展 (45)5.2 硅光子技术的挑战与机遇 (47)5.2.1 人才培养与引进 (48)5.2.2 政策支持与产业环境 (49)一、基础篇《硅光子设计:从器件到系统》是一本深入探讨硅光子技术设计与应用的专著,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系统应用的全面知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基础篇时,我们可以对硅光子设计的核心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硅光子技术介绍

硅光子技术介绍

概念:硅光子技术是一种基于硅光子学的低成本、高速的光通信技术,用激光束代替电子信号传输数据,她是将光学与电子元件组合至一个独立的微芯片中以提升路由器和交换机线卡之间芯片与芯片之间的连接速度。

硅光子架构主要由硅基激光器、硅基光电集成芯片、主动光学组件和光纤封装完成,使用该技术的芯片中,电流从计算核心流出,到转换模块通过光电效应转换为光信号发射到电路板上铺设的超细光纤,到另一块芯片后再转换为电信号。

硅光技术的发展:硅光技术基于1985年左右提出的波导理论,2005-2006年前后开始逐步从理论向产业化发展,Luxtera、Kotura等先行者不断推动技术和产业链的发展,形成了硅光芯片代工厂(GlobalFoundries、意法半导体、AIM等)、激光芯片代工厂(联亚电子等)、芯片设计和封装(Luxtera、Kotura等)较为成熟的Fabless产业链模式,也有Intel为代表的IDM模式,除激光芯片外,设计、硅基芯片加工、封测均自己完成)。

硅光技术的价值:硅光在国家安全布局上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1、传统光器件使用磷化铟做材料,只负责数据的交换,而不负责数据的处理和存储,因此安全价值仅限于保障通信不断,但是硅光使用硅作为材料,数据的处理、存储和交换全部在硅上面完成,如果技术完全被国外厂商垄断,后果不堪设想;2、受制于量子效应,通过制程改进来提升单核处理器计算性能的方式将会淡出,或者说摩尔定律进入失效期,唯一的解决方案是多核并行计算,根据吉尔德定律,带宽的增长速度至少是运算性能增长速度的 3 倍,因此硅光替代集成电路是必然。

硅光学技术的种类:硅光电子学包括硅基光子材料、硅基光子器件和硅基光子集成三个主要方面。

1、硅基光子材料包括:硅基纳米发光材料和硅基光子晶体2、硅基光子器件包括:硅基发光二极管;硅基激光器;硅基光探测器;硅基光调制器3、硅基光子集成和硅基芯片硅光PID技术优势: PID技术采用硅光子集成技术,利用统一的CMOS工艺平台,一举突破早期PID在集成度、性价比和功耗的诸多瓶颈。

课程名称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精)

课程名称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精)
注:每门课程都须填写此表。本表不够可加页
第五章GaN基半导体电子器件
5.1AlGaN/GaN异质结
5.2GaN基HEMT器件的特性
5.3GaN基HEMT器件的电流崩塌效应
5.4硅衬底上GaN基HEMT器件
5.5GaN基MISHFET和HBT器件
第六章SiC基半导体器件
7.1 SiC基光电子器件
7.2 SiC基整流管
7.3 SiC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
开课学期:
总学时/讲授学时:32/
学分:
先修课程要求:固体物理或半导体物理
课程组教师姓名
职称
专业
年龄
学术专长
陈长清
教授
半导体
37
半导体
黄黎蓉
副教授
半导体
39
半导体
吴志浩
副教授
半导体
28
半导体
戴江南
博士后
半导体
28
半导体
教学大纲:(章节目录)
本课程共分为七章进行授课:
第一章宽禁带半导体导论
第二章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生长
7.4 SiC基结型场效应管(JFET)和肖特基栅场效应管(MESFET)
7.5 SiC基双极结型晶体管(BJT)和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
第七章ZnO基半导体器件
7.1 ZnO基光电子器件
7.2 ZnO基电子器件
教学大纲(续)
教材: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自编)
主要参考书:
(1)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及固态照明,史光国等,科学出版社
(2)微电子器件与IC设计,刘刚等,科学出版社
(3)碳化硅宽带隙ຫໍສະໝຸດ 导体技术,郝跃等,科学出版社(4)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谢孟贤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第三章-无机电致发光器件

第三章-无机电致发光器件

2) 分散型交流ELD发光机制:
Fischer模型:
➢ZnS荧光体粉末的粒径:5-30µm。通 常在一个ZnS颗粒中会存在点缺陷及 线缺陷。电场在ZnS颗粒内会呈非均 匀分布,造成的发光状态也不会相同。
➢当观察一个ZnS颗粒时,发光先从若 干孤立的点开始,随着电场增加,两 点的发光逐渐延伸,相互靠近,汇合 成彗星状的发光。
➢ZnS:HoF3薄膜,掺杂浓度增加,5F55I8(红 光)明显上升,5S25I8(绿光)相对降低。
➢交叉驰豫:从能级图,5S25I4能级差与 5I85I7的能级差非常接近。当掺杂浓度增加 时,发生5S25I4➟5I85I7的交叉驰豫,不 利于绿光发射。交叉驰豫几率很大,正因 如此,Ho3在ZnS具有较低的最佳掺杂浓度 (3.0103mol)和亮度(600cd/m2)。
ACTFELD发光亮度与掺杂浓度的关系
➢ Z(4422FFHnH979S///1222:1/E2+44r4II4FI11S135553薄///22/22相发发)膜对射射,4I增强强1掺5/大 度2度相杂, 减增对浓同 小加减度时 而。少增,4G而加41F1红,/25/2色绿4发色I41I51光发/25和/2光和 ➢ 交4杂发F74浓射叉/G2度。驰121H/2增但豫或9/2加是:和4F时这从74/F2, 一能5/2可 过级2H4G能 程图9/21的发 发1,/2的交生 生2H能在2叉1H1/级2两驰11/4差2个豫F9非被/,24能F常激不9级/2接发利➟差近离于4与F。子绿5/当2之光掺
ACTFELD发光亮度与掺杂浓度的关系
ZnS:TbF3,ZnS: ErF3,ZnS:HoF3 ACTFELD发射光谱与浓度关系
ACTFELD发光亮度与掺杂浓度的关系
➢对蓝于光Z5Dn3S:T7bFF6的3 薄跃膜迁,逐随渐着减掺小杂,浓直度到的消增失加。, ➢交能将级能叉上量驰的传豫电递:子给一可 邻个以 近被列 未激辐 被发射 的的跃TTbb迁33离离到子子5D,,4能使处级其于,基5D而3

光电器件基础 第三章 半导体激光器讲解

光电器件基础 第三章 半导体激光器讲解

光电器件基础·第三章半导体激光器§3.1 半导体激光器的基础理论§3.2 半导体激光器的分类§3.3 半导体激光器的基本结构§3.4 几种常见的半导体激光器§3.5 半导体激光器的基本特性§3.6 量子阱激光器激光是1964年钱学森首先倡议对LASER 一词的意译名。

LASER 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光的受激发射放大”。

激光器是以发射高亮度光波为特征的相干光源,是一种光频振荡器,或理解为“激光振荡器”。

1962年砷化镓同质结激光二极管实现了脉冲激射。

1963年H. Kroeme首先提出了用AlGaAs/GaAs双异质结构做成激光二极管可以使激射的阈值电流密度大大降低,从而能得到连续的激光输出的建议。

1969年,前苏联的Zh. I. Alferov与其他几位科学家几乎同时独立地得到了AlGaAs/GaAs异质结激光器的激射,开启了半导体激光器应用的新时代,H. Kroemer和Zh. I. Alferov因此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章着重介绍半导体激光器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特性。

半导体激光器又称激光二极管(laser diode,LD ),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工作物质的一类激光器件。

它诞生于1962年,除了具有激光器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以下优点:(1 体积小,重量轻;(2 驱动功率和电流较低;(3 效率高,工作寿命长;(4 可直接电调制;(5 易于与各种光电子器件实现光电子集成;(6 与半导体制造技术兼容,可大批量生产。

由于这些特点,半导体激光器自问世以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与研究,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最早走出实验室实现商用化且产值最大的一类激光器。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半导体激光器已经从最初的低温(77K )脉冲运转发展到室温连续工作,工作波长从最开始的红外、红光扩展到蓝紫光,阈值电流由105 A/cm2量级降至102 A/cm2量级,工作电流最小到亚mA 量级,输出功率从最初的几mW 到现在的阵列器件输出功率达数kW ,结构从同质结发展到单异质结、双异质结、量子阱、量子阱阵列、分布反馈型(DFB )、分布布拉格反射型(DBR )等270多种形式,制作方法从扩散法发展到液相外延(LPE )、气相外延(VPE )、金属有机化合物淀积(MOCVD )、分子束外延(MBE )、化学束外延(CBE )等多种制备工艺。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题库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题库

《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题库选择题:1. 如下图所示的两个原子轨道沿z轴方向接近时,形成的分子轨道类型为( A )(A) *σ(B) σ(C) π(D) *π2. 基于分子的对称性考虑,属于下列点群的分子中不可能具有偶极矩的为(C)(A)C n(B)C n v(C)C2h(D)C s3. 随着温度的升高,光敏电阻的光谱特性曲线的变化规律为(B)。

(A)光谱响应的峰值将向长波方向移动(B)光谱响应的峰值将向短波方向移动(C)光生电流减弱(D)光生电流增强4. 利用某一CCD来读取图像信息时,图像积分后每个CCD像元积聚的信号在同一时刻先转移到遮光的并行读出CCD中,而后再转移输出。

则该CCD的类型为(B )(A)帧转移型CCD (B)线阵CCD (C)全帧转移型CCD (D)行间转移CCD5. 对于白光LED器件,当LED基片发射蓝光时,其对应的荧光粉的发光颜色应该为(D)(A)绿光(B)紫光(C)红光(D)黄光6. 在制造高效率太阳能电池所采取的技术和工艺中,下列不属于光学设计的为(C)(A)在电池表面铺上减反射膜;(B)表面制绒;(C)把金属电极镀到激光形成槽内;(D)增加电池的厚度以提高吸收7. 电子在原子能级之间跃迁需满足光谱选择定则,下列有关跃迁允许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B ):(A)总角量子数之差为1(B)主量子数必须相同(C)总自旋量子数不变(D)内量子数之差不大于28. 物质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达到激发态之后,又跃迁回基态或低能态,发射出的荧光波长小于激发光波长,称为(B)。

(A)斯托克斯荧光(B)反斯托克斯荧光(C)共振荧光(D)热助线荧光9. 根据H2+分子轨道理论,决定H原子能否形成分子的主要因素为H原子轨道的(A )(A)交换积分(B)库仑积分(C)重叠积分(D)置换积分10. 下列轨道中,属于分子轨道的是(C)(A)非键轨道(B)s轨道(C)反键轨道(D)p 轨道11. N2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其原因是由于分子中存在(D )(A)强σ 键(B)两个π键(C)离域的π键(D)NN≡三键12. 测试得到某分子的光谱处于远红外范围,则该光谱反映的是分子的(B )能级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
硅掺杂稀土铒的发光
铒(Er)离子的发光波长在1.5µm附近,对应着光纤通讯
中石英光纤的最低损耗波长区域,因此,硅中掺铒 发光在光通讯等领域有着重大的潜在应用前景。
硅中铒的掺入一般通过离子注入的方式,分子束外
延、化学气相淀积和液相外延也有所使用。铒掺入 后,还需要经过适当的处理来使其具有发光特性。 如退火… 为提高铒在硅中的固溶度,有研究者提出通过铒氧/氟共掺,在硅中形成铒-杂质复合体,从而在硅 中引入铒。



在光信息处理中,数据的存储量正比于1/λ;
因此在水下通信中如采用蓝光可以满足空间分辨率高、探 测范围广的要求;在光纤通信中,如采用蓝光,目前的石英 光纤有可能被普通廉价的塑料光纤所取代; 目前研制成功的GaN的制备需要MBE设备或金属有机物化 学气相沉淀(MOCVD)设备,成本高、材料体系不兼容。
24
多孔硅的发光
多孔硅(Porous Silicon,简称PS)的研究可追溯到1958年,
Turner用阳极氧化的方法得到了多孔硅。 直到1990年,Canham用紫外光和氩离子激光照射,通 过电化学方法制备了多孔硅,在室温下发现了这种 特殊形态的硅材料有强烈的可见光光致发光。
从那时起至今,多孔硅的研究引起了极大兴趣,研
2
硅材料的研究和开发
1824年,贝采利乌斯利(Berzelius)用氟硅酸钾K2SiF6和金属钾

反应,得到真正的元素硅; 1854年,戴维利(Deville)第一次制备出晶体硅; 为提高硅的纯度,利用硅和氯气反应生成SiCl4气体, 对气体进行蒸馏等方法提纯,再利用金属锌还原,得 到高纯度的硅材料; 1947年,巴丁等三人发明了硅晶体管,引起了微电子 工业的兴起,是半导体硅材料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1950年,提尔(Teal)和利特尔(Little)利用Czochralski晶体生长 技术(又称直拉法或切氏法)成功地生长了直拉硅单晶 ,称为半导体硅材料的主要形式。
CZ Crystal Pulling
Source: /semiconductors/_crystalgrowing.html
5
CZ Crystal Puller
6
Photograph courtesy of Kayex Corp., 300 mm Si crystal puller
基于多孔硅的LED外量子效率已经超过1%。
27
多孔硅的制备
28
阳极氧化法
它是研究核应用得最
多的一种制备多孔硅 的方法。通过改变阳 极氧化的各种条件, 可以得到各种不同形 和特性的多孔硅。 发生的反应如下:
29
PS的形貌
改变腐蚀条件,可以控制多孔硅大小尺寸从100nm至
几个微米; 同时可控制孔有序或无序。
3
Crystal Pulling: CZ method
Single Crystal Silicon Seed
Quartz Crucible Single Crystal silicon Ingot
Molten Silicon 1415 °C Graphite Crucible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Heating Coils
或者化学处理结束后,将样品从HF溶液中取出后,光谱也会移向 短波段。这是由于多孔硅的样品上吸附了大量的HF溶液,化学腐 蚀依然在进行、这种现象称蓝移现象。
36
多孔硅的荧光特性
3.

荧光的退化与恢复。
多孔硅的荧光在空气中或氧气中不仅有篮移现象,它的发光 强度也往往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一般光强随时间增加而减 弱,甚至淬灭;如果加温或有光照,这个退化过程进行得更 快。 但是退化了的多孔硅经HF腐蚀,往往可以恢复部分发光强度 ;氮气中进行处理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荧光发射。
可能用来作为制造激光器的材料。 利用CMOS工艺,掺铒硅发光管已经可以和MOSFET在 同一硅芯片上制造,这说明掺铒硅发光管是可以与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集成的。 近来Er-SiO2-纳米晶硅体系提供了光明的前景。意大 利ST微电子公司的研究小组利用向富硅二氧化硅中 注入Er离子的方法制备的发光二极管内量子效率可 达50%,而外量子效率为1%。可见铒氧纳米硅体系 在光电子应用中将极具竞争力。
克服Si单晶发光困难的方法
使用高质量的硅衬底材料,减小缺陷引起
的非辐射复合几率;
利用二氧化硅层钝化表面,减小表面复合
而且高掺杂区域尽量限制;
金属电极区尽量小,而且高掺杂区域尽量
限制在电极处,来减小PN结处的俄歇复合 ; 硅单晶表面织构化,增强其光发射。
14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 A. Green在实验室
制备了目前为止电致发光效率最高(1%)的体硅发 光二极管。
15
提高硅基发光效率的努力
通过杂质或利用缺陷处复合发光; 通过合金或分子调节发射波的波长; 利用量子限制效应或能带工程,通过
增加电子-空穴复合的几率来增加发 光效率; 采用硅基混合的方法将其他 直接带 隙材料与硅相结合; ……
度决定,同时还受晶体中的晶格吸收、杂质吸收、 自由载流子吸收的影响。
吸收系数经验公式:
(8.473103 v 76.417) 2 ,
v为波数(cm1 )
9
不同n、P掺杂浓度的吸收谱
N type P type
Si材料具有光电导效应,被广泛的应用于红外器件、 ɣ射线探测以及太阳电池等方面。
20
铒的跃迁能级
Er的4f壳层中正三价态离子的分离态,具有类似于
原子跃迁(Il3/2 1.54µm的光。
Il5/2)的辐射发光特性,可发射波长
21
硅中离子发光过程
辐射复合与非辐射复 合的竞争
22
掺铒硅的光致发光谱
激子发 光特性
峰位与O浓度有关
23
掺铒硅光电子器件
研究者认为掺铒硅可制备发光管、放大器,甚至还
10
硅基发光材料的探索
集成电路以电子作为信息载体。与光子相比
,电子的传输速度极低,且受到很多因素的 限制。
人们希望以高速发展的微电子技术为基础,
在相同的半导体材料上同时将电路和光路集 成在一起,把光子引进来也作为信息的一种 载体。
11
研究硅基蓝光发射材料的意义

蓝光无论在光显示、光信息处理还是光通信等方面都是极 为重要的。从集成光电子学的要求来看,在硅基上实现蓝 光发射则意义更大。 在光显示中,蓝色、绿色和红色是全色显示的三基色;
30
多孔硅的孔度
硅在HF溶液中经电化学腐蚀,成为多孔状
——多孔硅。
孔度:电化学处理时,腐蚀掉的硅的质量分
数。
低孔度多孔硅:主要用于集成器件的隔离和
SOI材料的绝缘衬底;
高孔度多孔硅(高于70%):可用作发光材料
,孔度越高,发射光的波长就越短。
31
多孔硅的结构

研究中发现,只有高孔度(高于70%)的多孔硅才能发光, 而且孔度越高,发射光的波长就越短。 当孔度达到80%以后,相邻的孔将连通,留下一些孤立的 晶柱或晶丝; 鲍希茂等认为,多孔硅是由许多小颗粒组成,颗粒的内核 是有序的,外面覆盖一个无序壳层,这些颗粒在空间堆成 无规则的珊瑚状,有序晶核的排列保持原来单晶的晶向。

4.

37
多孔硅荧光瞬态特性。
多孔硅荧光瞬态衰减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指数过程。 文献报道多孔硅红光的瞬态时间常数为10~100us量级,而蓝 光的瞬态时间常数在1~10ns,相差3~5个量级。
在上述几种发光带中.最重要的是S带(Slow Band, 它的衰变时间慢),因为这种光可以通过电激发产生 。 38
33
分子在势能面间的“跳跃”过程称为跃迁,相应于电子从一个 轨道跳跃到另一个轨道。 辐射跃迁:即跃迁过程伴随着光子的放出,包括荧光和磷光过程 ;
多孔硅发光的基本理论
非辐射跃迁:即跃迁过程没有光子参与,能量以热或者其他形式 耗散,包括内转换、系间穿越等。
34
多孔硅的荧光特性
1.

多孔硅的孔度与荧光波长的关系



39
多孔硅的发光机理-
量子限制发光中心模型

1993年,秦国刚认为实际研究的多孔硅大部分为氧化程度不 同的氧化多孔硅,因此提出量子限制发光中心模型;

光激发主要发生在纳米硅中,而光发射则主要发生在氧化硅 中的发光中心(杂质和缺陷)上,即纳米硅中光激发的电子 和空穴通过量子隧穿进入距纳米硅几个纳米之内的氧化硅的 发光中心或纳米硅和氧化硅界面的发光中心上复合发光。
光电子用硅材料
半导体硅材料是间接带隙材料,其发光效率极其低下
,约为10-5左右,不能做激光器和发光管;它又没有线 性电光效应,不能做调制器和开关;因此,一般认为 硅材料不是光电子材料,不能应用在光电子领域。 但是硅材料物美价廉,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硅工艺 成熟完美,如果能实现硅的发光,就可以将微电子和 光电子结合,实现硅基光电集成,从而从根本上推动 光电子的发展和应用。
究者纷纷从其原理、工艺、应用和分析测试等各个 角度加以探索,构成了国际上对硅基发光研究的一 个主要方向。
25
多孔硅结构对发光波长的调制
Canham研究组发现多孔硅能够大面积的发出不同波
长的光,包括橘黄,黄色,绿色等;而且,光致发 光强度大而均匀,室温下发光外量子效率达到1-10% 。
26
多孔硅发光效率


32
多孔硅发光的基本理论
基态:原子分子的稳定态,即能量最低状态; 激发态:原子分子中电子处于能量相对较高状态,非稳定态; 基态 跃迁 激发态 对于一个给定的电子态,势能相对于分子的构型变化称为“势 能面” 。 基态和激发态的不同并不仅仅局限于能量的高低上,而是表 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分子的构型、构象、极性、酸碱性等。在 构型上主要表现在键长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