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档案学复习提纲

档案学复习提纲

档案学复习提纲《档案管理学》复习提纲:[1]重点概念:(必弄清楚)1、档案:(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工作基本术语》2、档案工作:档案工作就是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的工作。

工作内容在狭义上:档案具体业务工作(8个环节)收集—整理—签定—保管——检索—利用—编研—统计3、全宗:全宗一个独立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著名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整体。

简单地说:一个立档单位的全部档案就是一个全宗。

4、全宗群:由若干个具有时间、地区、性质等共同特征的全宗组成的群体,即具有某些历史联系的若干全宗群体。

在意义:全宗群是在全宗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全宗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科学原则(“全宗群”的全宗要集中保管,不能分散。

)5、立档单位:立档单位是与全宗相对而言的,其档案能够构成档案全宗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即称为一个立档单位。

6、归档制度:国家对各单位向档案部门移交归档文件材料的规定。

具体包括三项内容:(1)归档范围。

(2)归档时间。

(3)归档要求。

7、立卷:对办理完毕而又有查考保存价值的文件,按照它们的形成过程中的联系和一定的规律组成案卷,叫立卷。

8、档号:亦称档案号。

是以字符形式赋予档案实体的用以固定和反映档案排列顺序的一组代码。

档号通常包括全宗号、案卷目录号、案卷号、件号、页号。

9、分类方案:全宗类档案整理标列各个类目名称,表示全宗内档案分类体系的纲要,有称“分类大纲”。

10、案卷:案卷是文书立卷的结果,是关于某项工作活动或某一问题的有密切联系的、系统的文件组合体,是文书档案的基本保管单位。

11、件:件是档案保管的最小个体,一般以每份文件为一件。

12、档案鉴定: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是指各级各类档案馆和档案室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来判定档案的价值,确定档案的保管期限,并据此剔除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予以销毁的一项档案业务工作。

档案管理实务复习重点

档案管理实务复习重点

档案管理实务复习重点
1.档案的含义: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历史记录。

2.档案的分类
1) 按来源分:党务档案,国家政务档案,公安档案,诉讼档案,
会计档案,科技档案,艺术档案,文化档案等。

2) 按载体分:甲骨档案,金石档案,泥版档案,简牍档案,胶片
档案。

3) 按记录方式分:文字档案,图形档案,音像档案,电子文件等。

4) 按形成时间分:古代档案,近代档案和现代档案。

(古代和近
代统称为历史档案)
5) 按所有权分:国家所有档案,集体所有档案和个人档案,在外
国分为公共档案和是人档案。

3.档案的价值
1)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参考价值)。

2)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

4.档案室的类型
1.普通档案室
2.科技档案室
3.声像档案室
4.人事档案室
5.综合档案室。

档案管理学复习重点

档案管理学复习重点

档案管理学复习重点第四章档案的收集:★指档案馆(室)接受与征集档案及有关文献的活动。

P62档案收集工作的基本要求:加强调查研究,丰富馆藏,积极推行入馆(室)档案的标准化,保证归档和进馆档案的齐全完整,维护全宗和全宗群的相对完整性。

P62归档制度:★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人不得据为己有。

P65归档制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归档范围。

2,归档时间。

3,归档文件的质量要求。

4,归档手续。

P65会计档案归档时间:一般是在会计年度结束之后,暂由企业会计部门保管一年,期满后移交给档案部门。

P66人事档案归档时间:一般在办理完后的10天或者15天内向档案部门归档。

P66第五章档案整理的目的:将处于零乱或零星状态,需要进一步条理化的档案,进行分类、组合、排列和编目,使之系统化以便于档案的管理和查找利用。

1,管理上的需要。

2,对外服务的需要。

P75档案整理工作的步骤:★区分全宗全宗内档案的分类文件的归类、组卷案卷(件)的排列、装订编制案卷(件)目录编写全宗历史考证装盒P76档案整理工作原则:1,必须保持文件之间有机的历史联系。

2,档案的整理要便于管理和利用。

3,档案的整理应充分利用原有基础。

P79全宗分类规则:1,排它规则2,同一规则3,效用规则P88分类方案的编制要求:1,保证档案分类方案类目体系的严整性。

2,档案分类方案类目体系应具有可包容性。

3,档案分类方案类目体系应具有相对稳定性。

P90案卷内科技文件的排列:1,图样的排列2,文字材料的排列3,图文混合文件的排列P109科技档案号:1,分类式科技档案号2,累计式科技档案号P110档号:全宗号、案卷目录号、案卷号、件号的合称。

P111第六章档案鉴定工作内容:★1,制定鉴定档案的有关标准2,具体鉴别档案材料3,挑出无保存价值和保管期限满的档案,按规定进行销毁或做相应的处理。

P117档案鉴定工作意义:1,档案鉴定是决定档案存亡的基本手段2,档案鉴定是优化馆藏、提高档案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P118鉴定档案价值的原则:1,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鉴别档案的价值2,从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效益的观点鉴别档案的价值鉴定档案价值的标准:★●1,来源标准:(1)档案形成者的地位,级别,作用等直接影响其所形成档案的价值(2)文件可以是本单位生产的,也可以是由上下级或平级的来文,其来源是不同的(3)立档单位产生的文件价值受其形成者在本单位的作用,职能等的影响P1202,内容标准:(1)档案内容的重要性(2)档案内容的典型性、代表性与独特性(3)档案内容的时效性P1213,形式特征标准(1)文种(2)形成时间(3)文本(4)文件的外形特点P1224,社会需要标准:P1225,其他标准(1)档案内容的重复程度(2)所存档案的完整程度(3)各全宗档案的重复性P123档案鉴定工作程序:1,文书或业务部门鉴定2,档案室鉴定3,档案馆鉴定价值鉴定的方法:1,直接鉴定法2,间接鉴定法3,抽样鉴定法档案的销毁:★●1,编制档案销毁清册2,撰写“销毁档案内容分析报告”3,审查批准手册4,销毁档案的方法P132第七章档案保管工作含义:对已整理好并存入库房及其柜架中的档案进行的日常维护、保护性管理工作以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档案管理考试复习资料

档案管理考试复习资料

档案管理考试复习资料一、填空选择判断知识点1.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已经有了档案。

2.东晋安帝时(公元404年)出现纸。

3.文件是档案的基础,档案时文件的精华。

文件的价值作为档案构成的要素和条件,决不能“有文必档”。

4.档案不同于一般的信息资料,它是特定的形成者在当时当地直接使用的原始文件的转化物。

5.原始记录性是它的本质属性。

6.档案作用的性质有两个方面:一是凭证性;二是参考性,也称为档案的基本价值。

7.国家档案全宗,又称“国家全部档案”,是社会主义国家档案工作的一个专业术语。

国家档案全宗的含义是指国家所有的、由国家统一管理的档案的总称。

8.档案工作从广义上讲,是指国家的整个档案事业各组成部分的工作。

它包括档案室工作、档案馆工作、档案事业管理工作、档案教育工作、档案科学研究工作和档案宣传、出版工作。

9.档案工作包括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服务等八项工作。

10.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

1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档案工作的组织原则和管理体制。

12.便于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利用,这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

13.档案室是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统一保管和组织利用本机关档案的内部组织结构。

14.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

15.做好档案接收和征集工作,是档案馆的首要任务。

1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负责收集和保管明代和清代中央机关形成的档案。

17.接收现行机关的档案,是各级档案馆收集工作的经常任务,也是档案馆馆藏的主要来源。

18.丰富与优化馆(室)藏是完善馆(室)藏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19.丰富和优化馆(室)藏的主要原因(一)档案完整性原则(二)档案系统性原则(三)档案利用实践性原则(四)档案价值性原则(五)档案特色性原则。

20.档案整理是按照一定原则对档案实体进行系统分类、组合、排列、编号和基本编目,使之有序化的过程。

《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指导

《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指导

《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指导
王金玉
【期刊名称】《档案管理》
【年(卷),期】1996(000)004
【摘要】《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指导○王金玉学习《中国档案事业史》,目的在于了解中国档案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优良的传统、雄厚的基础,因此,档案事业是前途光明的,大有可为的。

邹家炜等老师编写的教材,从档案的产生说起,讲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华民国时...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王金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9.29
【相关文献】
1.《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复习指导 [J], 高淑琴;邢秀清;吴海丽;郑晓芳;苏万青;
2.《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复习指导 [J], 王立强;
3.《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指导 [J], 刘世杰
4.《中国革命史》复习指导(二) [J], 刘新春
5.《中国革命史》复习指导(三) [J], 刘新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档案管理学复习资料重点

档案管理学复习资料重点

名词解释1、来源原则所谓来源原则就是:“把同一机构、组织或个人形式形成的档案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管理的原则。

”对来源原则可以简单理解为,产生于一个特定机构或组织的全部档案应集中保存,不能把它与其他来源的档案相混合。

2、全宗原则全宗原则是来源原则的具体化,全宗原则是将一个全宗的档案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并以这一有机整体的不可分散性作为基本的管理原则提出。

3、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所谓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就是档案馆(室)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判定档案的价值,确定档案的保管期限的一项工作。

简单地说,就是判定档案价值,决定档案存毁(生死存亡)的工作。

它是档案工作的业务内容之一,是档案馆(室)的一项专门业务。

4、档案保管期限表(必考)档案保管期限表,是用表册的形式列举档案的来源、内容和形式并指明其保管期限的一种指导性文件。

它是档案室、档案馆鉴定档案价值和确定档案保管期限的依据和标准。

5、全宗全宗是一个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个人形成的具有有机联系的档案整体,是档案馆档案的第一层分类、管理单位。

6、立档单位立档单位是构成档案全宗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个人或生产建设、科研项目的组织者,通常称为“全宗构成者”。

7、个人全宗个人全宗是社会知名人士(如社会活动家、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企业家、英雄模范等)在其一生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整体。

8、档号档号是档案馆(室)在整理和管理档案过程中,以字符形式赋予档案的代码。

档案通常包括全宗号、案卷目录号、案卷号、件号、页号。

9、档案代理卡档案提供利用和档案馆(室)内部工作,有时需要将库房中已排架分类的档案,暂时移出库外。

为了便于库房管理,工作人员掌握档案流动情况和进行安全检查,可以填制一种卡片放在档案原来存放的位置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代理卡或代卷(件)卡。

10、全宗卷全宗卷是档案馆(室)在管理某一全宗过程中形成的,以全宗为单位,由说明全宗历史情况的有关情况的有关材料组成的专门案卷。

包括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利用、档案管理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材料。

档案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档案基础理论复习提纲

档案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档案: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2、档案的特殊作用:是指档案在人们社会活动中具有的其他文献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它主要指档案的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

前者又称为凭证价值,后者又称为情报价值。

3、国家档案全宗:是指导归国家所有的、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各个机关和个人形成的各种内容和形式的档案。

4、档案馆:是集中管理特定范围档案的专门机构,是党和国家集中管理档案的科学文化事业单位,是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

(档案馆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文件机构)5、综合型档案馆:是指县和县以上各极行政区划内设立保存本地区各单位、各时期形成的各种内容和形式档案的档案馆,分中央级和地方级。

6、单一型档案馆:是指根据档案的某一特征,同其所同,集中保存某一方面有密切联系档案的单一档案馆。

7、档案室:是国家机构、企事业单位或其它社会组织内部设置的集中管理本单位档案的专门机构。

8、档案工作法制化:是指在档案工作中逐步运用法律手段,通过法规形式强化档案工作机制,使之稳固发展。

9、档案工作标准化:档案工作中,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标准化主要管理机关,就档案工作和管理原则和方法、概念和设施等,制定科学的、统一的规则和技术规则,并予以实施的过程。

(其核心就是制定和贯彻有关的档案工作标准)10、档案工作现代化:指逐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现代管理手段,不断解决档案工作面临的种种问题,改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11、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指运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武装档案工作部门,使之文、快、精、准地完成任务。

(档案工作电子计算机化与档案存贮缩微化,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12、公共关系:A公共关系是一种关系,是实体与其所形成的公众的关系;B公共关系是一种活动,是实体为了建立或保持与其所形成的公众的良好关系而开展的活动。

档案工作实务复习资料

档案工作实务复习资料

1、立卷工作的组织,包括确定立卷环节、确定具体立卷人和确定文件的立卷分工范围。

2、立卷工作通常采取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

3、立卷工作的步骤:第一步,准备立卷。

第二步,平时归卷。

第三步,调整和组卷。

第四步,编目装订。

4、文书立卷归档范围,是立卷工作首先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5、归档必须以反映本机关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文件材料为重点。

所谓主要职能活动,即本机关围绕主管业务所开展的一些主要和重大活动。

所谓基本历史面貌,即指本机关的组织和规模的演变。

6、确定归档范围的注意事项:(1)不仅以上级文件、“红头文件”作为划分归档范围的依据;(2)不仅以载体作为划分归档范围的依据;(3)不要忽视组织、人事、纪检、保卫部门形成的文件材料的统一归档。

7、根据国家档案局1987年12月4日颁发的《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规定,案卷质量总的要求是:“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和特点,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别不同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

”(1)必须将应归档的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完整;(2)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

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是立卷工作的基本原则;(3)正确区别文件的不同价值。

立卷时能否正确区分文件的不同价值对案卷质量和档案鉴定工作都有直接影响;(4)立成的案卷要便于保管和利用。

立成的案卷便于保管和利用,是文书立卷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8、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分永久(无止期的保管)、长期(16——50年左右)和短期(15年以下)三种。

9、立成的案卷要便于保管和利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适当限制卷内文件材料的数量,卷内文件数量一般在50——100页左右,最多不要超过200页。

(2)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等声像记录材料,由于保管条件不同,应当与文件材料分开整理组卷归档。

(3)绝密文电与一般文电分开立卷,以利保守党和国家机密,也便于保管和借阅利用。

(4)所立的案卷,必须经过认真的编目加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试论档案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 (一)远古原始记事的几种形式:我国历史上主要有: (1)传说记事(2)实物记事: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 (二)结绳记事(识记):在绳子上打上大小不一、各种式样的结子,以结子的大小、多少以及涂不同颜色等以表示不同的意思。结绳是我国最早的记事发法。 刻契记事(识记):在木片、骨片或玉片上刻上符号以记事。 (三)原始记事的特点与作用:尽管结绳、刻契图画是一些记事方法,它们代替了部分语言,与一定思想联系起来,在一定范围内有约定俗成作用,可以保存,可以传递。可以帮助有关人们唤起某些具体事物的记忆。总之原始记事在一定范围内已有备忘、信约和凭证作用。 (四)以档案本质属性说明原始记事是档案的起源: (1)档案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原始记事不是档案。因为人类的社会活动有言有事,所谓历史记录,必须明确地反映思想,完整的记录时间,而原始记事不能表达确切、完整、抽象的意思。 (2)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表达和交流思想,但所有的原始记事都没有记录语言,和有声语言不相联系,因此,具有记事人的随意性。 (3)原始记事主要依*历史事实尚存贮在人脑中。所以,这些原始记事方法只能帮助当事人记忆,不能成为普遍的社会交往工具。总之,野蛮人的原始记事和文明人的档案要区别开来。故原始记事档案的前身,即档案起源的形态。 (五)分析文字、国家的产生与档案产生的关系: 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只有文字才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才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经验最直接最确切的工具。文字的产生为档案的形成了社会的客观可能性。文字是档案产生的条件,文字是国家出现产生,文字的出现、文明的诞生和国家产生应该是同步的。 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文字作为记录史事的工具而言,是档案产生的条件。而档案的产生是直接和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文字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国家管理的需要。文字之最初形式是文书,“最初的文字,是书契”。总之,“大道衰,而有书;厉害萌,而有契”。说明,文书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即原始社会瓦解,有了剥削和压迫,人们有了根本的利害冲突,国家进行管理工作,才有了文书档案的产生。 档案是国家机关的产物,不等于说早期社会的档案都反映阶级关系,其中多数很可能是生产的记录。但这些系统的成文记录也只能是阶级、国家产生后才可能有。因此绝不是说它是整个阶级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那么,国家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应当是档案形成之时。 3.评述商代史官的地位 答:我国奴隶社会政治的最大特点是神权政治,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神权政治的鼎盛时期,可成为第一阶段(进入西周,称第二阶段)。商朝神权政治的基本内容是天或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即商代一切大政不是由商王个人专政,更不是由奴隶主贵族共同议定,而是请示神祖命定的。 商朝的神权政治是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在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必然反映。史官是司掌占卜的官员,即通过占卜替神、祖代言的宗教职官。 商代史官见于甲骨刻辞和史籍,统称巫和史,专掌占卜、记事和祭祀。 由于商王崇尚迷信,一切行事都要由史官占卜、所谓“每日必卜,每事必卜”。史官的主要职掌是一种古老的“天人之学”,他们起着神的作用,是神权的代言者。 巫史之能成为神权代言者,和他们掌握知识,是当时最高的知识分子分不开的。他们运用自己的垄断的文字知识,记载政事,制作策命,下达王命,掌管档案。史官是神权的代言者和文化垄断者。一身二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成,更显得他们地位的显贵。 4.商周时期的主要档案成分及保管方法 答: (一) 成分: (1) 甲骨档案:以龟骨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朝的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在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是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体现了商代神权政治的基本特点。行文格式: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2) 金文档案:刻在青铜器上的记事叙文,兴盛于西周,商主要作为礼器。产生条件有:青铜冶炼技术提高,社会需求,商代礼法制度。内容有:为记录国主册命赏赐而勒铭留字,为记录、祭祀先祖而作器勒铭,为记载战争或重大事件,为记录田地疆界及其纠纷作为信守的凭证。 (3) 简牍档案:西周政务文书称简牍或简策,简牍档案有户籍、版图、盟约、刑律、谱牒等。版图档案记载王朝山川领土、人口的重要资料,是周王朝进行政治统治与剥削的依据,为严格区别奴隶和奴隶主等级,按都城、城郊、村野严格编户,不能杂居;盟约是盟书和约剂的统称,盟书是周天子与诸侯、各诸侯国之间及诸侯与卿大夫之间的约盟记载,约剂是维护统治秩序的各种规定;刑律是维护周王朝统治秩序的重要档案;谱牒是周王室与贵族世子的记载。 (二) 保管 (1) 甲骨档案:①集中保管:出土地点集中,宗庙建筑附近;以窖藏方式保管。 ②有初步的整理方法:原始的归档登记制度,装订,龟甲兽骨分开保管,有目录 ③集中归档:商王外地活动形成的档案也带回殷都,集中保管 ④有专门的的经管人员:史官 (2) 简牍档案:①登于天府:天府是宗庙收藏机构,重视档案收藏于宗庙。②制作副本:为方便政务,保护正本,制作副本由不同的机关保存。③藏于金匮:档案保管场所,安全防水防火防盗。 (3) 金文档案:类似甲骨档案窖藏,窖底与器物间用草木灰填充,大小相套,叠压有序。 6.如何评价秦始皇在档案方面的历史功过 答: (一) 文书制度的建立:①皇帝和臣僚专用文书确立,皇帝“诏”“制”,臣僚上书“奏”“议”。②文书体式制定:文书抬头制,文书避讳制。③重视效率书面请示制度 (二) 重要档案的保管与利用:①秦代律法、户籍和舆图档案的保管:多份副本,不准带火入府库。②利用: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推行“户籍相伍”制度,编户齐民,由县报郡,郡编成计书报丞相、御史大夫备考;收藏于丞相和御史大夫府中,并设专官保管。 (三) 秦代对历史档案的破坏:①焚书令是秦始皇为专制集权而施行的极端野蛮的措施,是在思想领域实施专制主义的手段,六国虽亡,但各国档案记录了各国传统和历史,成为被征服者的思想依托,同时,详记秦兼并历史,多有指斥讥刺,为秦始皇所不能忍。焚书主要针对私藏,博士官职掌之内藏书仍许可,说明秦仍要恢复春秋前学术统于官府制度,春秋战国,学术下移,吏师分工,是一种复古倒退。②不重视史官记注:改变史官传统职任,取消谥法。秦的文书工作具有开创性建树,巩固了中央统治,防止六国东山再起对档案的破坏是暴改的反映,文化专制的必然结果,古代长期文化财富受到严重摧残,对古代档案产生不良影响。 7.两汉时期档案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答: (一) 吸取秦焚书的教训,重视档案的收集。萧何抢救收藏秦朝中央保存的地图、纬令、户籍等档案,西汉统治者广开献书之路,收集大量图书档案,东汉则进行了大规模的图籍收集。 (二) 建立保藏图书档案的处所。著名的有石渠阁、兰台、赤观,西汉还有麒麟阁,天禄阁等,东汉有石室、宣明、鸿都等处,这些既是皇家藏书阁又是王朝中央档案库,王朝中枢档案已从宗庙中分离出来。 (三) 两汉王朝档案的利用。一方面是改务活动利用,萧何定汉律、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孙叔同定朝礼;另一方面是文化学术活动利用,代表作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 (四) 汉代文书档案的制成材料主要是竹木简牍,少量的还有缣帛,东汉发明了纸但使用不多。 (五) 文书档案官员皇帝直接任命,还有通过察举、辟除、考试等途径选拔任用。 (六) 中央三公地位下降,尚书台成为文书档案的中枢机构,既掌管奏章收发、批阅、审查,同时负责诏书的起草、转发、记录;地方设刺史、治中、主簿、长史等职。 (七) 新的文书分类,皇帝颁布下行的文书增策书、戒书,群臣上呈的文书增章、疏等。 8.试论魏晋谱学的产生 答: 1、谱牒:有族谱、家谱、宗谱等不同名称。它以一姓一族的世系为纲,记其来源,繁衍生息,婚姻状况、人物事迹等情况。 2、谱局:是政府设置的专门保管谱牒的机构,由令史具体管理。 3、谱牒盛行的社会背景和官府对谱牒的管理和编修: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盛极一时,这是与当时政治制度分不开的。曹魏制九品中正之法,开六朝门阀之风,门第成为每个人获得社会地位、政治权利的依据,国家以门第取士,选官必依谱牒,不以人材优劣为本,惟视门第高下为据,故世家大族特别重视编修扑跌,谱牒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由于谱牒大量产生和广泛应用,专门编修谱牒的学也随之兴起。 4、谱牒是古代重要的档案史料,为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等提供各种具体和典型的史料。家族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家族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谱牒是研究中国家族制度形成、发展、功能、特点的重要依据。 9.唐代甲历档案和甲库评述 答: 1、甲库:是唐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机关中分别设置的专门保管官员甲历档案的机构,这是国家机关中现行档案的专职管理机构。 2、甲历: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官员铨选、任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专门档案,可谓官员人事档案。 3、甲库产生的历史条件及意义: 历史条件:唐代甲库的产生是唐代封建官僚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及铨选制度的产生有了直接的关系。科举制是从隋代开始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唐时为确保任官权利完全集中到中央,又创立了铨选制度,所谓铨选制度就是锄王朝中央最高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外其余官员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的需要统一选补,不论是考试、门荫或原官起复都由吏部统一铨选后报丞相,再上奏皇帝。由于铨选制度的实行,吏部要对候选人员的各种材料进行审核,确定任用。这类官员档案称作甲、甲历或官甲。由于铨选官员数量很大,大量甲历档案形成,也就设置了专门保管甲历的库房,称甲库。 意义:唐代甲库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出现的具有专门性质的档案库,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档案工作的发展。 4、甲库令史的入选条件:要求采择公清勤干人员充任,后又要求选派人士充任,以减少流弊。 5、三省甲库职任的联系和区别:甲历档案主要由吏部形成。吏部所拟注之官,就形成“甲”,经尚书省长官“署甲”后,由门下过门下省。申门下的甲,称“官甲”,谓之过官。“过官”既由门下审核。拟官不当,门下可予以驳正。门下省同意则由门下再过中书,中书省同意则在所进官甲上画“可”字,称“敕甲”,原件退回门下省归档。并抄送尚书吏部执行,盖“制可”骑缝印。对授官者,谓之告身。可知,三省甲库既有分工、又有联系,形式上是中央三省机关三个官员人事档案库,实质上是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中央人事档案库。 6、唐王朝为加强甲库甲历档案管理,要求除在三省贮存甲历外,还要多制一分送内库保存。唐王朝还规定甲库甲历“每逢选时,常加检点收拾,”关于官员升迁需查阅家里唐王朝也有严格规定。对于向吏部提出授官人员必须由三库共同检查他们的甲历 10.隋唐工作制度简析 答: (一)形成管理阶段的制度 1、四禁制度 这是针对负责起草皇帝记令文书的中书舍人而制定的。其内容为“一日漏泄,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忘误,所以重王命也。”即在起草文书时,必须注意保守机密,及时迅速,并杜绝出现遗忘和其他差错。 2、避讳与平缺制度 在起草文书的过程中,有严格的避讳制度,违反者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中国历代王朝都极为重视避讳之事, 唐代 则渐次发展到极致。“公文起草时 必须遵守避讳制度。”唐政府通 过律令, 在这些方面作了大量细 致的规定,“诸上书若奏事, 误犯 宗庙讳者,杖八十;口无及余文书 误犯者, 笞五十; 既为名字误犯者,徙三年。” 3、用纸制度 唐代随着纸张的普遍应用,在文书用纸方面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当时,纸张的种类很多,原料、色泽各有差异,其用途也有区别,如黄纸(中书会人起草记令文书时用)、白麻纸(翰林学士起草文书时用)、白藤纸(皇帝为赏赐、征召而颁发的救书用)、黄麻纸(慰问出征将士的叙书用)、五色金花白背纸(对邻近少数民族国家国王的赏赐放书用)、金花五色统纸(用于任命将相的告身文书)等。仅从公文用纸上就可以判别出不同的发文机关和文书的种类。这一制度使文书整齐、统一,便于分类保管。 4、贴黄制度 也称贴黄、押黄。是唐代首创的公文改错制度。宋代叶梦得在其《石林燕语》中写道:“唐制,降放有所更改,以纸贴之,谓之贴黄。盖放书用黄纸,则贴者亦黄纸也。”即唐代的救书是用黄纸书写,当公文有错误需改正时,便用同样的黄纸,覆盖在有错误的地方。这一制度历代沿用。 5、一文一事制度 即规定一份公文只叙述一个问题或一件事情,不同的事件要分写不同的公文。这一制度防止了公文行文的混乱,对提高公文的准确性,及时性有积极作用。 6、公文签押判署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