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重点
档案学复习提纲

档案学复习提纲《档案管理学》复习提纲:[1]重点概念:(必弄清楚)1、档案:(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工作基本术语》2、档案工作:档案工作就是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的工作。
工作内容在狭义上:档案具体业务工作(8个环节)收集—整理—签定—保管——检索—利用—编研—统计3、全宗:全宗一个独立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著名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整体。
简单地说:一个立档单位的全部档案就是一个全宗。
4、全宗群:由若干个具有时间、地区、性质等共同特征的全宗组成的群体,即具有某些历史联系的若干全宗群体。
在意义:全宗群是在全宗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全宗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科学原则(“全宗群”的全宗要集中保管,不能分散。
)5、立档单位:立档单位是与全宗相对而言的,其档案能够构成档案全宗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即称为一个立档单位。
6、归档制度:国家对各单位向档案部门移交归档文件材料的规定。
具体包括三项内容:(1)归档范围。
(2)归档时间。
(3)归档要求。
7、立卷:对办理完毕而又有查考保存价值的文件,按照它们的形成过程中的联系和一定的规律组成案卷,叫立卷。
8、档号:亦称档案号。
是以字符形式赋予档案实体的用以固定和反映档案排列顺序的一组代码。
档号通常包括全宗号、案卷目录号、案卷号、件号、页号。
9、分类方案:全宗类档案整理标列各个类目名称,表示全宗内档案分类体系的纲要,有称“分类大纲”。
10、案卷:案卷是文书立卷的结果,是关于某项工作活动或某一问题的有密切联系的、系统的文件组合体,是文书档案的基本保管单位。
11、件:件是档案保管的最小个体,一般以每份文件为一件。
12、档案鉴定: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是指各级各类档案馆和档案室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来判定档案的价值,确定档案的保管期限,并据此剔除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予以销毁的一项档案业务工作。
档案学 复习要点

绪论一、档案学的产生1 最早出现于欧洲(1) 1571年,德国,亚克伯.冯.拉明根《综合报告—怎样才算一个完美的登记室》《登记室及其机构的管理》(2)1804,德国,约瑟夫.奥格第一次提出“档案学”名称(3)1885年,法国,朗格鲁《关于档案馆的科学》首次提出档案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2 档案学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1)第一阶段,20世纪20、30至40年代,产生、初步发展出现标志:1935腾固,《档案整理处的任务及其初步工作》1940,龙兆佛《胆敢管理法》出现背景:“行政效率运动”的促进明清历史档案和学术研究的需要档案教育的创立●特点:●档案学的研究范围限于机关档案●档案学的理论受图书馆学的影响较大●档案学的研究重点在于文书档案管理、历史档案整理等。
(2)第二阶段:20世纪50至80年代,重构与渐进发展时期●表现:●学科体系的形成●专业机构的出现●专著、专刊特点:●国家规模的档案事业为研究对象●明确的指导思想●借鉴前苏联档案工作理论(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完善与繁荣时期●表现与特点:●分支科目不断建立与完善时期●交叉性综合性研究活跃●注重对新生事物的研究二、什么是档案学1 概念:档案学是以研究档案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档案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三、档案学的学科特点1 综合性与社会性2 实践性与理论性3 技术性和实用性第一章档案概念一、档案的起源(一)中国档案的起源中国文字的产生:传说:仓颉造字三坟五典考古发现:仰韶文化,6000年前龙山文化,45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3000年前殷墟甲骨文国外档案的起源:●古代埃及:第一王朝前(3000年前)文字出现,巴勒摩石碑,泥板档案,纸草档案●两河流域:4000年前,供奉祭祀费用的农场文件,3200年前,图形文字,楔形文字:泥板档案,石刻档案:汉漠拉比法典●资料:汉谟拉比法典比较全面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说明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完整word版)中国档案事业史期末复习备考思考题课件资料.pdf

甲骨档案的内容 (1)占卜刻辞(卜辞) ,这是甲骨档案的最大部分 (2)卜事刻辞,即关于准备占卜材料的记事刻辞。 (3)记事刻辞,即与卜事无关的记事文字。 (4)表谱刻辞,包括干支表、祀谱和家谱(含玉牒) 。
甲骨学研究的开山之作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孙诒让写成《契文举例》 ,这是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部著作。 甲骨档案的价值:主要有四个方面: 1、是对商周史研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是对中国档案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是印证了《史记》等古代文献中一些材料的真实性,订正了某些史实的谬误。 4、是推动了书法史、微雕史等文化现象的研究。
殷墟(前 13 世纪 -11 世纪)——————甲骨文
(二)关于国家的产生。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及其周围。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
1900 年~公元前 1500 年。 1959 年
开始发掘,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
三、古代文献的记载: 《左传》、《礼记》、《论语》
1、名词解释:甲骨档案 甲骨档案是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代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
1、不仅仅产生于商朝; 2、在占卜过程中形成的; 何为“占卜”?占卜是一种宗教现象。 在神权政治时期,宗教为政治所用,成为政治决策的手段; 3、其性质是商王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政务档案; 一篇完整的殷商卜辞文书通常包括以下四个组成部分 1、是叙辞(前辞) ,记载卜问的日期(殷人以干支纪年)以及卜官的姓名; 2、是命辞(问辞) ,记述向神祖卜问求告之事,即贞问之辞; 3、是占辞,记载卜兆之结果,即根据兆圻而定的吉凶之辞; 4、是验辞,记述卜问以后应验的情况 占卜刻辞已具备了文书基本要素,即程式化的成文性。
档案管理学复习重点

档案管理学复习重点第四章档案的收集:★指档案馆(室)接受与征集档案及有关文献的活动。
P62档案收集工作的基本要求:加强调查研究,丰富馆藏,积极推行入馆(室)档案的标准化,保证归档和进馆档案的齐全完整,维护全宗和全宗群的相对完整性。
P62归档制度:★对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人不得据为己有。
P65归档制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归档范围。
2,归档时间。
3,归档文件的质量要求。
4,归档手续。
P65会计档案归档时间:一般是在会计年度结束之后,暂由企业会计部门保管一年,期满后移交给档案部门。
P66人事档案归档时间:一般在办理完后的10天或者15天内向档案部门归档。
P66第五章档案整理的目的:将处于零乱或零星状态,需要进一步条理化的档案,进行分类、组合、排列和编目,使之系统化以便于档案的管理和查找利用。
1,管理上的需要。
2,对外服务的需要。
P75档案整理工作的步骤:★区分全宗全宗内档案的分类文件的归类、组卷案卷(件)的排列、装订编制案卷(件)目录编写全宗历史考证装盒P76档案整理工作原则:1,必须保持文件之间有机的历史联系。
2,档案的整理要便于管理和利用。
3,档案的整理应充分利用原有基础。
P79全宗分类规则:1,排它规则2,同一规则3,效用规则P88分类方案的编制要求:1,保证档案分类方案类目体系的严整性。
2,档案分类方案类目体系应具有可包容性。
3,档案分类方案类目体系应具有相对稳定性。
P90案卷内科技文件的排列:1,图样的排列2,文字材料的排列3,图文混合文件的排列P109科技档案号:1,分类式科技档案号2,累计式科技档案号P110档号:全宗号、案卷目录号、案卷号、件号的合称。
P111第六章档案鉴定工作内容:★1,制定鉴定档案的有关标准2,具体鉴别档案材料3,挑出无保存价值和保管期限满的档案,按规定进行销毁或做相应的处理。
P117档案鉴定工作意义:1,档案鉴定是决定档案存亡的基本手段2,档案鉴定是优化馆藏、提高档案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P118鉴定档案价值的原则:1,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鉴别档案的价值2,从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效益的观点鉴别档案的价值鉴定档案价值的标准:★●1,来源标准:(1)档案形成者的地位,级别,作用等直接影响其所形成档案的价值(2)文件可以是本单位生产的,也可以是由上下级或平级的来文,其来源是不同的(3)立档单位产生的文件价值受其形成者在本单位的作用,职能等的影响P1202,内容标准:(1)档案内容的重要性(2)档案内容的典型性、代表性与独特性(3)档案内容的时效性P1213,形式特征标准(1)文种(2)形成时间(3)文本(4)文件的外形特点P1224,社会需要标准:P1225,其他标准(1)档案内容的重复程度(2)所存档案的完整程度(3)各全宗档案的重复性P123档案鉴定工作程序:1,文书或业务部门鉴定2,档案室鉴定3,档案馆鉴定价值鉴定的方法:1,直接鉴定法2,间接鉴定法3,抽样鉴定法档案的销毁:★●1,编制档案销毁清册2,撰写“销毁档案内容分析报告”3,审查批准手册4,销毁档案的方法P132第七章档案保管工作含义:对已整理好并存入库房及其柜架中的档案进行的日常维护、保护性管理工作以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档案管理考试复习资料

档案管理考试复习资料一、填空选择判断知识点1.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已经有了档案。
2.东晋安帝时(公元404年)出现纸。
3.文件是档案的基础,档案时文件的精华。
文件的价值作为档案构成的要素和条件,决不能“有文必档”。
4.档案不同于一般的信息资料,它是特定的形成者在当时当地直接使用的原始文件的转化物。
5.原始记录性是它的本质属性。
6.档案作用的性质有两个方面:一是凭证性;二是参考性,也称为档案的基本价值。
7.国家档案全宗,又称“国家全部档案”,是社会主义国家档案工作的一个专业术语。
国家档案全宗的含义是指国家所有的、由国家统一管理的档案的总称。
8.档案工作从广义上讲,是指国家的整个档案事业各组成部分的工作。
它包括档案室工作、档案馆工作、档案事业管理工作、档案教育工作、档案科学研究工作和档案宣传、出版工作。
9.档案工作包括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利用服务等八项工作。
10.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
1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档案工作的组织原则和管理体制。
12.便于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利用,这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
13.档案室是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统一保管和组织利用本机关档案的内部组织结构。
14.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
15.做好档案接收和征集工作,是档案馆的首要任务。
1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负责收集和保管明代和清代中央机关形成的档案。
17.接收现行机关的档案,是各级档案馆收集工作的经常任务,也是档案馆馆藏的主要来源。
18.丰富与优化馆(室)藏是完善馆(室)藏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19.丰富和优化馆(室)藏的主要原因(一)档案完整性原则(二)档案系统性原则(三)档案利用实践性原则(四)档案价值性原则(五)档案特色性原则。
20.档案整理是按照一定原则对档案实体进行系统分类、组合、排列、编号和基本编目,使之有序化的过程。
2005年中国档案事业史总复习

2005年中国档案事业史总复习二.简答1、试述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P7(1)只有文字才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才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经验最直接最确切的工具。
文字的产生为档案的形成提供了社会的客观可能性。
文字应是国家出现时产生的,因为有了阶级,出现了国家的萌芽,因此,文字的出现、文明的诞生和国家的产生应该是同步的。
(2)档案的起源与形成这是两个概念,如同文字的起源与形成一样,文字起源于图画或其他原始记事,但图画与原始记事并非文字。
档案起源于原始记事,但原始记事并非档案。
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而档案则是人们语言及活动的记录。
(3)文字作为记录史事的工具而言,是档案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档案的产生是直接和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
阶级的出现、国家的形成,随之人事日繁,治理日密。
“大道衰,而有书;利害萌,而有契”,说明了文书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
即原始社会瓦解,有了剥削和压迫,人们之间有了根本的利害冲突,国家要进行管理工作,才有了文书、档案产生的社会需要。
由此可知,档案首先是国家机关的产物,是进入阶级社会产生的,是在这一历史时期特定生产力水平,特定的社会需要诸因素作用下的产物。
档案从起源到形成也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是一天突变的,这要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那么,国家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应是档案形成之时。
2.简述甲骨档案的内容?P23甲骨档案按所记载的内容可分四大类:(1)占卜刻辞,这是甲骨档案的最大部分。
现存卜辞记载了武丁以后七世九个王时期的生产、政治、军事活动及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谓殷代大政和王的活动的真实记录。
(2)卜事刻辞,即关于准备占卜材料的记事刻辞。
主要记载向商王贡龟以及收集龟甲、兽骨之事,也记有检视整治好的龟甲、兽骨以备卜用的情况。
(3)记事刻辞,即与卜事无关的记事文字。
这类刻辞是关于职官、制度以及王朝日常政务的记载。
(4)表谱刻辞,包括干支表,祀谱和家谱。
上述四类甲骨刻辞的内容是商王朝统治活动的原始记录,这些刻辞比较确切而详细地反映了商朝国家活动、社会生产及其阶级关系。
中国档案事业史笔记

中国档案事业史笔记中国档案事业史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档案事业历经了多个阶段,不断发展壮大。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国档案事业史的主要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清朝时期的档案管理清朝时期的档案管理,主要由三个部门来负责:一是皇家档案馆,主要负责收集、整理、保管皇家及各级官员文件、图画和器物等;二是翰林院,主要负责清朝皇帝的书信、诏书等文字资料的征集、整理和保管;三是户部,主要负责财政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
清朝时期的档案管理制度比较完善,有专门的机构、规章制度和职业档案人员。
当时的档案管理以收集、整理为主,尤其是皇家档案馆的收集整理工作,使一些珍贵档案得以保留至今。
但是,在安全保密方面,各项工作尚不够制度化,保护措施不够完备,档案保存中存在较大的漏洞和安全隐患。
二、民国时期的档案管理民国时期,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机构更加规范和专业化。
1921年,国立北京图书馆设立“档案部”,开始采用专业档案人员,确立了政府档案的征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省、市、县等各级地方政府相继设立了档案馆或档案管理机构,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档案管理体系。
在技术手段方面,民国时期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如气候控制、环境保护、酸性纸张使用等,档案管理工作也更加系统化。
同时,档案的利用和服务也逐渐开始推广,民国时期的档案管理体系实现了从“收而不藏”到“藏而不用”再到“藏而佳用”的转变。
但是,民国时期的档案管理也存在一些缺陷,包括档案管理机构的专业水平和经费等方面的不足,档案整理和保管不规范等问题。
三、新中国时期的档案管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档案事业开始真正发挥出重要作用。
为了统一全国政府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1月创办了中国档案馆,开始了新中国档案事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历程。
各省、市也陆续成立了自己的档案馆,形成了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体系。
档案的历史高考知识点

档案的历史高考知识点档案可以被视为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记录了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真实细节。
没有档案,我们将无法回顾过去,理解现在,也无法为未来做出合理的决策。
在历史的高考知识点中,档案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档案的历史背景、分类与保护等知识点展开讨论。
一、档案的历史背景档案作为一种记录方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埃及的法老们就喜欢用碑文和纸张来记录他们的生活和成就。
而在中国,最早的档案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和金石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事件被记录并储存起来,档案逐渐成为了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二、档案的分类档案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根据储存的主体可以分为国家档案、机关档案、企事业单位档案和个人档案等。
国家档案是由国家机关负责收集、整理和保护的档案,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机关档案是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产生的档案,主要用于行政管理和服务。
企事业单位档案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产生的档案,包括合同、财务、人事等方面的文件。
个人档案是个人生活和经历的记录,既可以是个人的日志、信件,也可以是学生的作品集等。
三、档案的保护档案的保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必须做好档案的存储和管理工作。
档案必须储存在适宜的环境中,防止受潮、虫蛀或火灾等自然灾害的破坏。
其次,档案的整理和保管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确保档案的可读性和完整性。
此外,档案中涉及个人隐私和国家秘密的内容需要进行保密处理,防止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人员。
档案的保护还需要重视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档案已经成为了未来的趋势。
数字化档案不仅可以节约空间,提高检索效率,还可以更好地保护档案的安全性。
但是数字化档案同样面临着存储和管理的问题,例如数据安全、格式转换等方面的挑战。
四、档案的利用档案作为历史的记录,拥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人们可以通过研究档案来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和背后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试论档案产生的历史条件答:(一)远古原始记事的几种形式:我国历史上主要有:(1)传说记事(2)实物记事:结绳和刻契等原始记事方法(二)结绳记事(识记):在绳子上打上大小不一、各种式样的结子,以结子的大小、多少以及涂不同颜色等以表示不同的意思。
结绳是我国最早的记事发法。
刻契记事(识记):在木片、骨片或玉片上刻上符号以记事。
(三)原始记事的特点与作用:尽管结绳、刻契图画是一些记事方法,它们代替了部分语言,与一定思想联系起来,在一定范围内有约定俗成作用,可以保存,可以传递。
可以帮助有关人们唤起某些具体事物的记忆。
总之原始记事在一定范围内已有备忘、信约和凭证作用。
(四)以档案本质属性说明原始记事是档案的起源:(1)档案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
原始记事不是档案。
因为人类的社会活动有言有事,所谓历史记录,必须明确地反映思想,完整的记录时间,而原始记事不能表达确切、完整、抽象的意思。
(2)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表达和交流思想,但所有的原始记事都没有记录语言,和有声语言不相联系,因此,具有记事人的随意性。
(3)原始记事主要依*历史事实尚存贮在人脑中。
所以,这些原始记事方法只能帮助当事人记忆,不能成为普遍的社会交往工具。
总之,野蛮人的原始记事和文明人的档案要区别开来。
故原始记事档案的前身,即档案起源的形态。
(五)分析文字、国家的产生与档案产生的关系:文字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
只有文字才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才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经验最直接最确切的工具。
文字的产生为档案的形成了社会的客观可能性。
文字是档案产生的条件,文字是国家出现产生,文字的出现、文明的诞生和国家产生应该是同步的。
国家的产生是档案产生的社会条件。
文字作为记录史事的工具而言,是档案产生的条件。
而档案的产生是直接和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
文字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国家管理的需要。
文字之最初形式是文书,“最初的文字,是书契”。
总之,“大道衰,而有书;厉害萌,而有契”。
说明,文书档案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即原始社会瓦解,有了剥削和压迫,人们有了根本的利害冲突,国家进行管理工作,才有了文书档案的产生。
档案是国家机关的产物,不等于说早期社会的档案都反映阶级关系,其中多数很可能是生产的记录。
但这些系统的成文记录也只能是阶级、国家产生后才可能有。
因此绝不是说它是整个阶级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
那么,国家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应当是档案形成之时。
3.评述商代史官的地位答:我国奴隶社会政治的最大特点是神权政治,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神权政治的鼎盛时期,可成为第一阶段(进入西周,称第二阶段)。
商朝神权政治的基本内容是天或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即商代一切大政不是由商王个人专政,更不是由奴隶主贵族共同议定,而是请示神祖命定的。
商朝的神权政治是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在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必然反映。
史官是司掌占卜的官员,即通过占卜替神、祖代言的宗教职官。
商代史官见于甲骨刻辞和史籍,统称巫和史,专掌占卜、记事和祭祀。
由于商王崇尚迷信,一切行事都要由史官占卜、所谓“每日必卜,每事必卜”。
史官的主要职掌是一种古老的“天人之学”,他们起着神的作用,是神权的代言者。
巫史之能成为神权代言者,和他们掌握知识,是当时最高的知识分子分不开的。
他们运用自己的垄断的文字知识,记载政事,制作策命,下达王命,掌管档案。
史官是神权的代言者和文化垄断者。
一身二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成,更显得他们地位的显贵。
4.商周时期的主要档案成分及保管方法答:(一)成分:(1)甲骨档案:以龟骨和兽骨为材料形成的古代档案,商朝的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在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是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体现了商代神权政治的基本特点。
行文格式: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2)金文档案:刻在青铜器上的记事叙文,兴盛于西周,商主要作为礼器。
产生条件有:青铜冶炼技术提高,社会需求,商代礼法制度。
内容有:为记录国主册命赏赐而勒铭留字,为记录、祭祀先祖而作器勒铭,为记载战争或重大事件,为记录田地疆界及其纠纷作为信守的凭证。
(3)简牍档案:西周政务文书称简牍或简策,简牍档案有户籍、版图、盟约、刑律、谱牒等。
版图档案记载王朝山川领土、人口的重要资料,是周王朝进行政治统治与剥削的依据,为严格区别奴隶和奴隶主等级,按都城、城郊、村野严格编户,不能杂居;盟约是盟书和约剂的统称,盟书是周天子与诸侯、各诸侯国之间及诸侯与卿大夫之间的约盟记载,约剂是维护统治秩序的各种规定;刑律是维护周王朝统治秩序的重要档案;谱牒是周王室与贵族世子的记载。
(二)保管(1)甲骨档案:①集中保管:出土地点集中,宗庙建筑附近;以窖藏方式保管。
②有初步的整理方法:原始的归档登记制度,装订,龟甲兽骨分开保管,有目录③集中归档:商王外地活动形成的档案也带回殷都,集中保管④有专门的的经管人员:史官(2)简牍档案:①登于天府:天府是宗庙收藏机构,重视档案收藏于宗庙。
②制作副本:为方便政务,保护正本,制作副本由不同的机关保存。
③藏于金匮:档案保管场所,安全防水防火防盗。
(3)金文档案:类似甲骨档案窖藏,窖底与器物间用草木灰填充,大小相套,叠压有序。
6.如何评价秦始皇在档案方面的历史功过答:(一)文书制度的建立:①皇帝和臣僚专用文书确立,皇帝“诏”“制”,臣僚上书“奏”“议”。
②文书体式制定:文书抬头制,文书避讳制。
③重视效率书面请示制度(二)重要档案的保管与利用:①秦代律法、户籍和舆图档案的保管:多份副本,不准带火入府库。
②利用: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推行“户籍相伍”制度,编户齐民,由县报郡,郡编成计书报丞相、御史大夫备考;收藏于丞相和御史大夫府中,并设专官保管。
(三)秦代对历史档案的破坏:①焚书令是秦始皇为专制集权而施行的极端野蛮的措施,是在思想领域实施专制主义的手段,六国虽亡,但各国档案记录了各国传统和历史,成为被征服者的思想依托,同时,详记秦兼并历史,多有指斥讥刺,为秦始皇所不能忍。
焚书主要针对私藏,博士官职掌之内藏书仍许可,说明秦仍要恢复春秋前学术统于官府制度,春秋战国,学术下移,吏师分工,是一种复古倒退。
②不重视史官记注:改变史官传统职任,取消谥法。
秦的文书工作具有开创性建树,巩固了中央统治,防止六国东山再起对档案的破坏是暴改的反映,文化专制的必然结果,古代长期文化财富受到严重摧残,对古代档案产生不良影响。
7.两汉时期档案的主要成就是什么答:(一)吸取秦焚书的教训,重视档案的收集。
萧何抢救收藏秦朝中央保存的地图、纬令、户籍等档案,西汉统治者广开献书之路,收集大量图书档案,东汉则进行了大规模的图籍收集。
(二)建立保藏图书档案的处所。
著名的有石渠阁、兰台、赤观,西汉还有麒麟阁,天禄阁等,东汉有石室、宣明、鸿都等处,这些既是皇家藏书阁又是王朝中央档案库,王朝中枢档案已从宗庙中分离出来。
(三)两汉王朝档案的利用。
一方面是改务活动利用,萧何定汉律、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孙叔同定朝礼;另一方面是文化学术活动利用,代表作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
(四)汉代文书档案的制成材料主要是竹木简牍,少量的还有缣帛,东汉发明了纸但使用不多。
(五)文书档案官员皇帝直接任命,还有通过察举、辟除、考试等途径选拔任用。
(六)中央三公地位下降,尚书台成为文书档案的中枢机构,既掌管奏章收发、批阅、审查,同时负责诏书的起草、转发、记录;地方设刺史、治中、主簿、长史等职。
(七)新的文书分类,皇帝颁布下行的文书增策书、戒书,群臣上呈的文书增章、疏等。
8.试论魏晋谱学的产生答:1、谱牒:有族谱、家谱、宗谱等不同名称。
它以一姓一族的世系为纲,记其来源,繁衍生息,婚姻状况、人物事迹等情况。
2、谱局:是政府设置的专门保管谱牒的机构,由令史具体管理。
3、谱牒盛行的社会背景和官府对谱牒的管理和编修: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盛极一时,这是与当时政治制度分不开的。
曹魏制九品中正之法,开六朝门阀之风,门第成为每个人获得社会地位、政治权利的依据,国家以门第取士,选官必依谱牒,不以人材优劣为本,惟视门第高下为据,故世家大族特别重视编修扑跌,谱牒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由于谱牒大量产生和广泛应用,专门编修谱牒的学也随之兴起。
4、谱牒是古代重要的档案史料,为研究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等提供各种具体和典型的史料。
家族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家族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谱牒是研究中国家族制度形成、发展、功能、特点的重要依据。
9.唐代甲历档案和甲库评述答:1、甲库:是唐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机关中分别设置的专门保管官员甲历档案的机构,这是国家机关中现行档案的专职管理机构。
2、甲历: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官员铨选、任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专门档案,可谓官员人事档案。
3、甲库产生的历史条件及意义:历史条件:唐代甲库的产生是唐代封建官僚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它的产生和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及铨选制度的产生有了直接的关系。
科举制是从隋代开始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唐时为确保任官权利完全集中到中央,又创立了铨选制度,所谓铨选制度就是锄王朝中央最高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外其余官员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的需要统一选补,不论是考试、门荫或原官起复都由吏部统一铨选后报丞相,再上奏皇帝。
由于铨选制度的实行,吏部要对候选人员的各种材料进行审核,确定任用。
这类官员档案称作甲、甲历或官甲。
由于铨选官员数量很大,大量甲历档案形成,也就设置了专门保管甲历的库房,称甲库。
意义:唐代甲库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出现的具有专门性质的档案库,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档案工作的发展。
4、甲库令史的入选条件:要求采择公清勤干人员充任,后又要求选派人士充任,以减少流弊。
5、三省甲库职任的联系和区别:甲历档案主要由吏部形成。
吏部所拟注之官,就形成“甲”,经尚书省长官“署甲”后,由门下过门下省。
申门下的甲,称“官甲”,谓之过官。
“过官”既由门下审核。
拟官不当,门下可予以驳正。
门下省同意则由门下再过中书,中书省同意则在所进官甲上画“可”字,称“敕甲”,原件退回门下省归档。
并抄送尚书吏部执行,盖“制可”骑缝印。
对授官者,谓之告身。
可知,三省甲库既有分工、又有联系,形式上是中央三省机关三个官员人事档案库,实质上是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中央人事档案库。
6、唐王朝为加强甲库甲历档案管理,要求除在三省贮存甲历外,还要多制一分送内库保存。
唐王朝还规定甲库甲历“每逢选时,常加检点收拾,”关于官员升迁需查阅家里唐王朝也有严格规定。
对于向吏部提出授官人员必须由三库共同检查他们的甲历10.隋唐工作制度简析答:(一)形成管理阶段的制度1、四禁制度这是针对负责起草皇帝记令文书的中书舍人而制定的。
其内容为“一日漏泄,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忘误,所以重王命也。
”即在起草文书时,必须注意保守机密,及时迅速,并杜绝出现遗忘和其他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