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谴责小说兴起之原因探究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

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

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问世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1年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时期的小说,通常被称为近代小说。

承袭清代小说,伴随近代社会的巨变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逐渐发生变化。

其进步的主流突出地反映了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风貌,以及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民主革命运动,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近代小说的发展阶段1、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1840~1894)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逐步半殖民地化,封建制度进入崩溃的阶段。

但是这一时期的小说作者基本还在旧思想的牢笼之下,他们的创作,或回忆、留恋旧时生活,反映他们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或粉饰、美化现实,妄想挽救封建末世的覆灭。

小说领域很少反映出新的思想风貌来,而以“狭邪小说”、“侠义公案小说”占主导地位。

“狭邪小说”即写“伎家故事”。

陈森《品花宝鉴》(1849,一作1835),以记叙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达官名士、王孙公子狎妓生活为题材,表达作者对士大夫自命风雅实为庸俗淫逸生活的艳羡。

魏子安《花月痕》(1858)写两对士子与妓女的故事,设为穷、达二途,反映作者幻想能够飞黄腾达,寄托宦途失意的感慨。

俞达《青楼梦》写怀才不遇的士子将青楼妓女引为知己,把她们理想化,以表现作者从冶游功名到报亲慕道的理想。

《海上花列传》(1894),以妓院为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半殖民地化的上海罪恶渊薮的畸形社会面貌,表现了这类小说逐渐向写实转化的倾向。

这个时期的“侠义公案小说”,有很大的发展。

一部分小说的作者,出于对清王朝统治前途的担忧,自觉地用小说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

俞万春的《荡寇志》1851),将起义的英雄剿尽杀绝,以求瓦解人民的反抗精神;文康的《儿女英雄传》,则全面宣扬忠孝伦理,希望八旗子弟读书仕进,后继有人,作品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都极其明确。

《施公案》(1798)、《三侠五义》(1879)、《彭公案》(1892)等,将官吏审案断狱的公案小说,与侠客除暴安良的侠义小说结合起来,每以“名公大臣总领一切”,以达到“不负朝廷”或“致君泽民”的目的。

晚清社会背景与谴责小说

晚清社会背景与谴责小说

晚清社会背景与谴责小说
冯惠玲
【期刊名称】《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7(017)004
【摘 要】谴责小说是晚清小说中最重要的成就,作家怀着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揭露
官场的腐朽、庸俗和丑恶,痛斥清政府屈辱求和的卖国行为.他们用小说创作解答社
会与人生的一系列问题,探求由乱致治、安邦定国的方法.

【总页数】2页(P97-98)
【作 者】冯惠玲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南,漯河,462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抨击与憧憬:晚清小说中的民族国家想象——以晚清谴责小说、翻新小说、科学
小说为主 [J], 侯运华
2.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人伦"矛盾与冲突——以晚清两部谴责小说和《申报》为中
心的考察 [J], 杨玉荣; 陈震
3.他者之眼:
晚清谴责小说的报纸想象及其渊源 [J], 袁文丽;郭晓雲
4.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看晚清职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 [J], 杨玉荣;陈震
5.晚清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矛盾与冲突——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和《申报》为中心
的考察 [J], 杨玉荣;余冬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末民初的伦理小说繁盛的原因分析

清末民初的伦理小说繁盛的原因分析

清末民初的伦理小说繁盛的原因分析哎呀,说起清末民初那会儿,咱们中国可真是热闹非凡,文学界更是百花齐放,各种小说、诗歌、戏剧轮番上演。

要说那时候最火的,那还得数那些伦理小说了。

这些小说啊,不仅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而且深刻探讨了当时社会的各种伦理问题,让人读来既过瘾又深思。

那么,这些伦理小说为啥能这么火呢?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得说说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

清末民初,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的思想和技术纷纷涌入国门,传统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开始受到挑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道德、责任、爱情等议题的思考变得尤为迫切。

而那些伦理小说,正是抓住了这个需求,通过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展现了人们在面对道德抉择时的种种困惑和挣扎,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再说说作者们的水平。

那个时代可是出了一堆文学大家,像鲁迅、老舍、张恨水这样的大师,他们的笔下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

他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出复杂的人性和丰富的情感,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感受到深刻的思考。

再来说说当时的出版环境。

清末民初,中国的出版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有了一些出版社开始尝试新的出版方式,如连载小说、报纸副刊等。

这些新兴的出版形式为伦理小说的传播提供了便利,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些优秀的作品。

随着印刷技术的提高和纸张成本的降低,出版伦理小说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这也为它们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

最后说说读者的需求。

那时候的读者们,特别是年轻人和知识分子,对文学有着极高的热情和追求。

他们渴望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而伦理小说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

它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能让人思考人生哲理,又能让人领略文学之美。

因此,伦理小说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总的来说,清末民初伦理小说之所以繁盛,是因为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作者们的高水平创作、当时的出版环境和读者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晚清小说的兴盛原因及其特色

晚清小说的兴盛原因及其特色

晚清小说的兴盛原因及其特色
沃白
【期刊名称】《远程教育杂志》
【年(卷),期】1985(000)006
【摘要】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光绪庚子(1900)后,谴责小说之出特甚。

盖嘉庆以来,虽屡平内乱(自莲教、太平天国,捻、回),亦屡挫于外敌(英、法、日本)细民暗昧,光啜茗听平逆武功,有识者则已翻然思改革,凭敌忾之心,呼维新与爱国,而“富强”尤致意焉。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沃白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论"小说界革命"与晚清小说的兴盛 [J], 袁进
2.从唐代小说管窥唐代体育的兴盛--兼论唐代体育兴盛的原因 [J], 田志升;李谦
3.论景德镇宋代青白瓷盒特色与兴盛原因 [J], 周媛
4.明代福建私家藏书兴盛的原因与特色 [J], 张美莺
5.晚清小说兴盛的原因 [J], 方正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大谴责小说

四大谴责小说

四大谴责小说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认为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

即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的《老残游记》。

曾朴的《孽海花》。

作品名称,四大谴责小说。

作品别名,官场现形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老残游记。

孽海花。

创作年代,晚清。

文学体裁,小说。

作者,李宝嘉。

吴沃尧。

刘鹗。

曾朴。

基本信息。

由于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民主革命派的大力倡导。

晚清的小说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小说。

形成了晚清小说创作繁荣的局面。

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出现。

则是中国小说创作进入到又一个繁荣时期的重要标志。

现形记。

《官场现形记》李宝嘉著。

共五编60回。

这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并取得社会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

开创了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

小说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联缀起来。

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

太后。

下至佐杂小吏等一百多个大小官吏。

并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官僚们的各种恶行丑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们或侵吞公款。

贪赃枉法;或卖官鬻爵。

大发横财;或名剿匪。

实则害民;或冒名得官。

寡廉鲜耻;或媚外惧洋。

奴性十足。

作品有如一幅封建社会末期官场的百丑图长卷。

触及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小说在写作方法上仿效《儒林外史》又有所发展。

充分运用了夸张。

漫话式的讽刺手法。

往往寥寥几笔。

就将人物的音容体态勾勒出来;又善于描写细节。

使笔下的人物生动传神。

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故其后效仿之作颇多。

蔚为大观。

第一回望成名学究训顽儿讲制艺乡绅勖后进第二回钱典史同行说官趣赵孝廉下第受奴欺第三回苦钻差黑夜谒黄堂悲镌级蓝呢糊绿轿第四回白简留情补祝寿黄金有价快升官第五回藩司卖缺兄弟失和县令贪赃主仆同恶第六回急张罗州官接巡抚少训练副将降都司第七回宴洋官中丞娴礼节办机器司马比匪人第八回谈官派信口开河亏公项走投无路第九回观察公讨银翻脸布政使署缺伤心第十回怕老婆别驾担惊送胞妹和尚多事第十一回穷佐杂夤缘说差使红州县倾轧斗心思第十二回设陷阱借刀杀人割靴腰隔船吃醋第十三回听申饬随员忍气受委屈妓女轻生第十四回剿土匪鱼龙曼衍开保案鸡犬飞升第十五回老吏断狱着着争先捕快查赃头头是道第十六回瞒贼赃知县吃情驳保案同寅报怨第十七回三万金借公敲诈五十两买折弹参第十八回颂德政大令挖腰包查参案随员卖关节第十九回重正途宦海尚科名讲理学‘官场崇节俭第二十回巧逢迎争制羊皮褂思振作劝除鸦片烟第二十一回反本透赢当场出彩弄巧成拙蓦地撤差第二十二回叩辕门荡妇觅情郎奉板舆慈亲勖孝子第二十三回讯奸情臬司惹笑柄造假信观察赚优差第二十四回摆花酒大闹喜春堂撞木钟初访文殊院第二十五回买古董借径谒权门献巨金痴心放实缺第二十六回模棱人惯说模棱话势利鬼偏逢势利交第二十七回假公济私司员设计因祸得福寒士捐官第二十八回待罪天牢有心下石趋公郎署无意分金第二十九回傻道台访艳秦淮河阔统领宴宾番菜馆第三十回认娘舅当场露马脚饰娇女背地结鸳盟第三十一回改营规观察上条陈说洋话哨官遭殴打第三十二回写保折筵前亲起草谋厘局枕畔代求差第三十三回查帐目奉札谒银行借名头敛钱开书局第三十四回办义赈善人是富盗虚声廉吏难为第三十五回捐巨赀纨祷得高官吝小费貂踏发妙谑第三十六回骗中骗又逢鬼魅强中强巧遇机缘第三十七回缴宪帖老父托人情补札稿宠姬打官话第三十八回新姑爷乘龙充快婿知客僧拉马认干娘第三十九回省钱财惧内误庸医瞒消息藏娇感侠友第四十回息坤威解纷凭片语绍心法清讼诩多才第四十一回乞保留极意媚乡绅算交代有心改帐簿第四十二回欢喜便宜暗中上当附庸风雅忙里偷闲第四十三回八座荒唐起居无节一班龌龊堂构相承第四十四回跌茶碗初次上台盘拉辫子两番争节礼第四十五回擅受民词声名扫地渥承宪眷气焰熏天第四十六回却洋货尚书挽利权换银票公子工心计第四十七回喜掉文频频说白字为惜费急急煮乌烟第四十八回还私债巧邀上宪欢骗公文忍绝良朋义第四十九回焚遗财伤心说命归造揭帖密计遣群姬第五十回听主使豪仆学摸金抗官威洋奴唆吃教第五十一回复雨翻云自相矛盾依草附木莫测机关第五十二回走捷径假子统营头靠泰山劣绅卖矿产第五十三回洋务能员但求形式外交老手别具肺肠第五十四回慎邦交纡尊礼拜堂重民权集议保商局第五十五回呈履历参戎甘屈节递衔条州判苦求情第五十六回制造厂假札赚优差仕学院冒名作枪手第五十七回惯逢迎片言矜秘奥办交涉两面露殷勤第五十八回大中丞受制顾问官洋翰林见拒老前辈第五十九回附来裙带能谄能骄掌到银钱作威作福第六十回苦辣甜酸遍尝滋味嬉笑怒骂皆为文章附录一官场现形记序附录二官场现形记序附录三官场现形记序。

清末查禁《新小说》的原因与效果探析

清末查禁《新小说》的原因与效果探析

清末查禁《新小说》的原因与效果探析
张天星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1903-1905年间,清政府对《新小说》进行了多次查禁,其主要原因是害怕《新小说》传播新思想危及统治,另外也包含有戊戌政变后坚持打压“康党”的政治斗争因素。

由于清政府不能控制《新小说》的流通渠道、禁令形同具文以及《新小说》适合时势的内容形式,清政府查禁《新小说》之效果如抱薪救火,反而扩大了《新小说》的传播和影响,一定程度上为《新小说》的传播和小说界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加入了一把推力。

清末查禁《新小说》的效果是近代书报检查史上一个欲抑反扬的显例。

【总页数】6页(P22-27)
【作者】张天星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中文系,浙江临海 3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5
【相关文献】
1.清末时新小说《五更钟》的艺术特征探析 [J], 朱新尧;杨萍
2.查禁“邪教”:清代民间的回应及原因探析 [J], 周向阳
3.清末时新小说《五更钟》的艺术特征探析 [J], 朱新尧;杨萍
4.清末时新小说《五更钟》的艺术特征探析 [J], 朱新尧;杨萍;
5.清末民初清水江流域民间借贷原因探析 [J], 宋可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四大谴责小说”看晚清市民文化

从“四大谴责小说”看晚清市民文化
己有 , 竟然在料理亡弟丧事之时 , 全部拐骗走 全部 的金银 , 根 本不顾 自己弟媳 和侄儿 的死 活。总之 ,晚 清社会 中充 满 了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极端的利己主义 , 将原本温情 脉脉 的家
1 前 言
晚清小说创作在 民主革命派 和资产 阶级 改 良派的大 力
倡导下 , 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 诞生 了一 大批对 后世 产生深 远 意义 的小说 ” 。“ 四大谴责小说 ” 的 出现 更是文学 创作繁 荣
2 0 1 5年 1 1月
黑龙江教育学院 学报
J o u na r l o f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C o l l e g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NO V . 2 01 5 Vo 1 . 3 4 No . 11

要: 晚清“ 四大谴 责小说” 的 出现是文 学创作繁 荣的标志 。首先 , 分析 “ 四 大谴责 小说” 对世 风 堕落的批判 ;
其 次, 阐述 “ 四大谴 责小说 ” 中所 涉及的晚 清市民文化娱 乐与 交游 生活 ; 同时 , 还探讨“ 四大谴 责小说”中所 涉及 的晚 清民俗 文化 。此外 , 还提 出了观 点—— “ 四大谴 责小说 ” 反映 出晚 清小说发展世俗化 。 关键词 : 四大谴 责小说 ; 晚清 时期 ; 市民文化 中图分类号 : I 2 4 2 . 4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l o 0 1 _ 7 8 3 6 ( 2 0 1 5 ) 1 1 - 0 1 1 8 - 0 2 成才的祖父肆意虐待 , 不愿赡 养 ; “ 九死 一生 ” 的伯父 为 了将 亡弟所余 留下来 的赤金( 十条十两重 ) 和 白银 ( 八千两 ) 据为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08 - 07 -

近代大众传媒与晚清谴责小说

近代大众传媒与晚清谴责小说

近代大众传媒与晚清谴责小说
蔡之国;华南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家》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晚清谴责小说是在近代大众传媒的语境下产生的、有别于传统小说的"新小说".大众传媒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传播技术的革新,而是作为文化和文明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已兼具"目的"和"手段"双重甚至多重意义,并代表着一种权力和意义对晚清谴责小说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话语以及叙说方式等进行着无所不在的渗透.这使晚清谴责小说的文本本身与传统文学的面貌不同,需要在大众传媒的视阁下才能给予科学的分析与评价.
【总页数】5页(P132-135,138)
【作者】蔡之国;华南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2;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7.65
【相关文献】
1.抨击与憧憬:晚清小说中的民族国家想象——以晚清谴责小说、翻新小说、科学小说为主 [J], 侯运华
2.晚清大众传媒的成长与近代文化转型\r——以对维新派大众传媒活动的考察为视角 [J], 聂好春
3.近代大众传媒视阈下的晚清谴责小说 [J], 蔡之国;华南
4.从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看晚清职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 [J], 杨玉荣;陈震
5.晚清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矛盾与冲突——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和《申报》为中心的考察 [J], 杨玉荣;余冬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谴责小说兴起之原因探究摘要:在清朝末年,随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危机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和尖锐。

而与此同时,伴随着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以及资产阶级启蒙宣传的加强、西学输入的推向高潮,近代后期成为了中国小说转型嬗替的重要时期适应求新求变的时代洪流,“小说界革命”勃然兴起,小说则成为了晚清思想启蒙和文学革新运动中成绩显著的领域。

作为抉发时弊、开启民智的利器,新小说以其干预现实、踔厉风发的思想锋芒而震撼文坛。

而其中尤以被鲁迅先生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最为著名。

本文以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追溯谴责小说出现的时代背景,来对于晚清谴责小说兴起之原因进行全面而综合地探究。

关键词:谴责小说,时代背景,反映现象,兴起原因这里我们先解释一下“谴责小说”:所谓“谴责小说”,这一名词由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命定,并一直沿用至今的。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写道“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

其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虽命意在匡世,似与讽剌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在《中国小说史略:〈清末之谴责小说〉》中,鲁迅提及了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等四部小说。

这一说法则被后人引申为文学史上的“四大谴责小说”。

根据我们曾经学习过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那么清末四大谴责小说的出现自然也是符合这一规律的。

本文将具体的来分析研究一下晚清谴责小说所反映的内容与社会之联系,并探讨一下其出现的内在原因和社会背景。

谴责小说兴起原因: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中华民族就不断经受着深重的苦难,历经民族生存与死亡的重重危机:封建末世满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传统儒家文化受到西学的猛烈冲击。

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历史车路的滚滚向前,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觉醒了,开始对整个社会进行反思,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反思现实、针砭时弊、寻求变革社会的新思路,而这些新思想在文学领域也掀起了巨大的改革浪潮。

谴责小说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开始兴起的,具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政治腐朽黑暗,亟待变革: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八篇比较详细的概述了晚清谴责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光绪庚子(1900)后,谴责小说之出特胜。

盖嘉庆以来……屡挫于外敌……有识者则以幡然思改革,凭敌忾之气,呼维新与爱国,而‘富强’尤致意焉。

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虽命意在匡世,似与讽剌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维新思潮的影响力并未因此而减弱,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在思想领域依然还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西学东渐”的社会大环境之中,在维新爱国思潮的激荡之下,觉醒的晚清文人怀揣着深深的激愤之情与批判忧患意识,带着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探索精神,向没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宣战。

这种抑郁不能排解的忧国忧民之情在小说这种文体中找到了宣泄的途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自觉以谴责和痛斥黑暗的社会现实为己任,畅快淋漓地揭露和声讨着晚清官场的腐朽和污浊。

2.社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壮大:在清朝末期,中国开始逐渐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

同时,列强的经济侵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并且带来了先进的经济发展思想和技术。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一方面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大量破产;另一方面,这些农民和破产的手工业者,又恰恰是工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劳动力资源,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虽然其主观目的是经济侵略,但客观上又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机器生产设备以及近代企业管理制度,同时也造就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

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刺激之下,中国近代工业,商业,金融业等行业的资本主义近代经济因素兴起,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而经济近代化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政治近代化和思想近代化的进程,也有力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思想解放运动,加速了市民阶级的壮大,为小说受众群体的扩展创造了条件,间接地为谴责小说创造了阅读基础。

3.西方民主思想传入,思想解放浪潮:列强在进行侵略的同时,也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出现,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放眼世界,探求新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中创建了许多不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的新式学堂,兴起留学教育,这些在客观上冲击了封建的教育体制和科举制,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

而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近代西方的启蒙思想和民族意识伴随着科学知识的的大量传入,翻译介绍著作的大量发行,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等等,无形之中都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拓宽了途径。

4.旧知识分子转型,现代生活方式普及:清末,由于清政府突然宣布废除了科举制度,使得传统的知识分子向上发展的道路被彻底断绝,中国传统的社会晋升结构被破坏,读书人迫于无奈,逐渐向近代市民和职业型知识分子转变。

为了谋生,并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大批读书人积极投身报刊业,纷纷为报刊撰写文章,甚至开设报馆出版报纸,获取商业利润。

加之小说专栏的产生,更为作者火热的创作激情和宣泄的快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这种情况下,新出现的文学作品就必须迎合广大市民的文学品味和普遍情绪。

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群情激奋的大社会环境之下,那些充满讽刺和暴露意味的小说作品正好迎合了读者的心理期待和文化需求,因而大受欢迎,这反过来又刺激了作家的创作,导致了谴责小说潮的产生。

5.小说界革命,旧体新用:由于小说具有通俗易懂、方便传阅等特点,具有更强的社会服务功能,这也就使其成为了开通民智,唤醒普通民众民族意识的首选文学体裁。

而由于传统的小说观念、小说创作理论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的需要,所以“小说界革命”的呼声越来越高。

光绪二十八年,梁启超先生在《新小说》创刊号上发表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之中呼吁“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并响亮地提出了“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小说界革命的纲领。

他将原处于社会文学结构边缘的小说推到了文学体裁的中心地位,将以前只流行于俗世的小说变成了知识分子们救亡图存的新途径。

“小说界革命”的中心意图是在于开启民智,唤醒民众觉醒,改良世道人心。

正是将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与一个时代的政治主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使得小说这一大众化的文学体裁获得了发展和革新的新契机。

在梁启超的大力倡导之下,社会上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小说创作空前繁荣,小说刊物勃勃兴起,小说相关文学研究和理论空前活跃的局面,揭开了中国小说史上新的篇章。

紧随其后出现的是一大批力求改良社会、开启民智的谴责小说,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四大谴责小说。

他们都带有浓厚的启蒙色彩,力求通过反映社会的黑暗现实来批判政治腐败、针砭时弊,以此来寄托作者的改良主义理想。

除此之外,在此阶段,翻译小说大盛,甚至盛于创作小说。

尤其是著名翻译家林纾先生所翻译的一系列小说启迪了中国现代小说意识,构建了新的审美范式,昭示了“平民意识”的崛起与“人”的觉醒;引进了风格流派的概念;并且诱发了现代性爱意识的觉醒。

所有的这些都使“林译小说”成为了中国新旧小说嬗变历史中进程的重要媒介和小说创作的典范。

所以说,这场小说界革命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的推动和西方文学观念与文学作品传入中国的结果。

结语:晚清涌现了数量众多的谴责小说,这绝不是偶然的文学现象,而是有着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的。

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外来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入,印刷技术和报刊事业的迅猛发展,“小说界革命”的号召等等。

当然,谴责小说浪潮的兴起也和谴责小说作家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这些谴责小说作家自觉肩负起了开启民智,改良社会的责任,他们并不甘心民族落后受辱,有着强烈的开启民智、希冀改革的理想。

这种匡世的愿望、这种可贵的民族关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在四大谴责小说中流露出来的改良主义思潮中深刻地体现出来。

四大谴责小说对晚清社会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揭露与批判,形成了对于许多社会问题的自觉反思。

所以说,四大谴责小说除了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之外,还具有重大文献价值和社会学价值,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为我们了解晚清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文学资料,为我们了解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所有的这些重要价值都确立了晚晴四大谴责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所以说本文对于晚清谴责小说兴起之原因的探究只是一个开始,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还等着我们去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

参考文献:⑴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⑵吴沃尧:《目睹二十年之怪现状》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⑶刘鹗:《老残游记》岳麓书社,1999⑷曾朴:《孽海花》岳麓书社,1999⑸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文艺出版社,2001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3版⑺刘莹莹:《晚晴四大谴责小说中的官员形象探析》湖南师范大学,20100501⑻《浅谈清末谴责小说之〈官场现形记〉》1002-2139(2014)-29-0-02⑼范伯群:《特缘时势要求以合时人嗜好—以评议鲁迅、胡适的有关“谴责小说”论点为中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⑽王德威:《被压意义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