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考点整理

产业经济学考点整理
产业经济学考点整理

产业经济学考点整理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

第一节、产业的含义及其分类(了解)

一、产业的含义

(一)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二)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三)产业是介于宏观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四)产业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

(五)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实,其外延不断扩展

二、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7种)

(一)关联方式分类法

1.技术关联分类法;

2.原料关联分类法;

3.用途关联分类法;

4.方向关联分类法;

5.战略关联分类法: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

主导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具有持续较高的增长率和较强的扩散效应。先导产业: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重点产业:在国民经济规划中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先行产业:狭义的包括:瓶颈产业和基础产业;广义的包括狭义的先行产业和先导产业。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费歇尔、克拉克)

依据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为标志,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产业是指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是指一二次产业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的非物质生产部门。

(三)国家标准分类法;(四)国际标准分类法;

(五)两大部类分类法(马克思):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为第Ⅰ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为第Ⅱ部类;

(六)农轻重产业分类法;(七)生产要素分类法

三、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

(一)四次产业分类法;(二)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三)生产流程分类法;(四)霍夫曼分类法;(五)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第二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二、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

(一)产业组织理论;(二)产业结构理论;(三)产业关联理论;(四)产业布局理论;(五)产业发展理论;(六)产业政策研究;

第三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

系统分析方法论:整体,平衡,动态;

唯物辩证方法论:运动,联系,发展。事物的运动发展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推动的;

“人为为人”方法论。

二、产业经济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博弈论的分析方法;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案例研究方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各变量之间的反馈结构关系来研究整个系统整体行为,

第二章

第一节、

一、产业组织的理论基础

1、产业组织含义: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2.对产业组织的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行具体描述和说明。

3.主要解决问题: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马歇尔冲突”,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面对这一矛盾,马歇尔试图用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经历的“生成一发展一衰退”过程来说明垄断是不会无限蔓延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是可以获得某种均衡的

4.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老师没说,我粘贴着玩的。)

哪种市场结构下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福利最大?

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产品生产的技术替代率都相等=帕累托最优。

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

1.克拉克提出有效竞争:所谓有效竞争,简单说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其中,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两者关系的主要方法或手段。

但是,克拉克在理论上没有解决有效竞争的评估标准和实现条件问题。

2.有效竞争标准:

市场结构标准:(市场结构标准就是以市场份额认定企业在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主要为保证有效竞争。)集中度不太高;市场进入容易;没有极端的产品差别化;任何企业和集团不存在共谋。

市场绩效标准:存在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压力;随成本大幅下降价格能向下调整;企业与产业处于适宜规模;销售费用在总费用中的比重不存在过高现象;不存在长期的过剩生产能力。

市场行为标准:(根据企业的市场行为认定企业是否为垄断。)对于价格没有共谋;对于产品没有共谋;对竞争者没有压制政策。

3.哈弗学派的主要内容及观点(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市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

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产业组织政策:a.促进竞争政策:适用于大多数竞争性产业;

b.政府直接规制政策:适用于自然垄断产业;

市场结构:是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是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市场关系:卖方(企业)之间的关系;买方(企业或消费者)之间

的关系;买卖双方的关系;市场内现有买方、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该市场的

买方、卖方之间的关系。

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和进入壁垒的高低。

市场行为: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与其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包括:价格策略、产品与广告策略、研究开发、排挤竞争对手的

行为、卡特尔、暗中默契行为。

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

评价标准: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润率水平、与规模经济和过剩生产能力相关的

生产相对效率、销售费用的规模、技术进步状况与X非效率、价格的伸缩性及产品

的质量水准、款式、变换频度和多样性等。

这种SCP分析框架所依据的微观经济理论,是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的自马歇尔以来的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

因而这一分析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完全竞争状况的接近基本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

哈佛学派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点;

在SCP范式中,对作为市场结构主要影响因素的市场集中度指标和衡量市场绩效的指标利润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处于核心地位。

哈佛学派重要特征: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内容、观点

1.主要内容:在理论上继承了奈特以来芝加哥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强调新古典学派价格理论在产业活动分析中的适用性,坚持认为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问题仍然应该通过价格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力图重新把价格理论中完全竞争和垄断这两个传统概念作为剖析产业组织问题的基本概念。

2.主要观点:

(1)以施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规制,长期的竞争均衡状态在现实中也是能够成立的。

(2)芝加哥学派甚至认为,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

(3)在这里,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

(4)德姆塞茨等人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批驳了哈佛学派的“集中度——利润率”假说,指出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结果。对哈佛学派进行了抨击。

由于芝加哥学派注重效率标准,因此信奉芝加哥学派理论的人通常被称为“效率主义者”。(5)芝加哥学派修改了进入壁垒理论,施蒂格勒认为进入壁垒是新进入企业必须负担市场

中的现存企业不需负担的成本,即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的成本。由于除了政府的进入规制以外,真正的进入壁垒在实际中几乎不存在,因此市场中的现存企业都面临着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

(6)以施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是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他们坚信唯有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才是提高产业活动的效率性、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

(7)他们对政府在众多领域的市场干预政策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认为应尽可能减少政府对产业活动的介入,以扩大企业和私人自由的经济活动范围。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市场结构的干预。

(二)、哈弗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区别

(三)、可竞争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标志

1.主要内容

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

可竞争市场理论是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Sunk cost)等概念的分析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的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态势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

?沉没成本: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该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部分。

?完全可竞争市场: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

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

市场是否是完全可竞争的,仅仅取决于是否存在沉没成本,而与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多少无关。【可竞争市场的结果: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中,由于沉没成本为零,因此潜在的进入者为了追求利润会迅速地进入任何一个具有高额利润的部门,并能够在现存企业对进入作出反应前无摩擦地快速撤出,而且并不因此耗费特别的成本。这种进入形式通常被称为“打了就跑”策略

潜在竞争压力的存在迫使现存企业无论处在何种市场结构形态中都只能遵循超额利润为0的可维持定价原则,最有效率的生产并把价格维持在竞争水平。

按照可竞争市场理论,在近似完全的可竞争市场中,自由放任政策比通常的政府规制政策更为有效。在鲍莫尔等人看来,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说重视市场结构,倒不如说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沉没成本。】

2.标志:是对快速进入缺乏阻止力。因此,完全可竞争市场条件下理想的竞争,可以作用于所有的市场结构形态。

第二节产业结构的理论基础、产生(了解)

一、产业结构的涵义

产业结构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 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产业关联理论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现代产业结构理论形成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赤松要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理论”。该理论主张,本国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后起的国家可以通过四个阶段来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即通过“进口→进口替代→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环。

库兹涅茨在他1941年的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 ;里昂惕夫《1919—1929年美国经济结构》 ;克拉克《经济发展条件》 ;

第二篇产业组织

第三章 企业

第一节 西方观点

一、新古典理论的基本观点:厂商是一个生产函数。

厂商是一个将各种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组织,是一个生产函数,其目标是在既定投入水平下使利润最大化,或给定产出水平下使成本最小化。

2.

古典厂商理论:厂商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及其原因分析

3.

所谓短期是指这样长的一段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厂商的厂房设备的规模(即固定成本)是固定不变的。该行业的厂商的数量也是固定不变的。 在短期内当一个行业的需求状况和供给状况基本稳定时,行业的产量和价格将保持稳定,该行业处于短期均衡状态。

4.长期行业均衡和厂商最有规模的决定:行业均衡和厂商均衡同时决定。

所谓长期是指在这段时期内,

厂商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其厂

房设备的规模。

商的数量也有足够的时间发

生变化。

程中,

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时

决定的。

二、现代企业理论★

1.现代企业理论主要解决的问题(这个老师没提,我就那么一弄,你就那么一看就行。)一是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的本质是什么,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如何确定;

二是什么是企业所有权的最优安排,在企业内部,谁是委托人,谁是代理人;

三是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如何安排,委托人如何监督和控制代理人。

2.现代企业理论的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三种观点

★交易成本理论: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委托代理理论: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代理关系;

产权理论:企业内部产权界定及对效率的影响;

3. 三种理论的共同点

三种理论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企业的契约性、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因此,现代企业理论也称作“企业的契约理论”。

4.交易成本理论有哪些

①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在签约前无法预料;

②即使预料到也难以写进契约;

③契约执行情况的监督成本;

④执行契约设计的法律成本。

5.为什么会产生交易成本

威廉姆森将不完全契约从而产生交易成本归结为对契约人的两个特别行为假定:

①有限理性;②机会主义。

6.市场与企业的分界点

(1)市场和企业是执行相同职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配置资源的两种机制,企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

(2)无论运用市场机制还是运用企业组织来协调生产,都是有成本的。

(3)市场经济中之所以存在企业的原因在于有些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比通过市场所花费的成本要低。(Eg:德姆塞茨:交易费用与管理成本的边际比较——企业的边界。)

(4)市场机制被替代是由于市场交易有成本,企业没有无限扩张成世界上只有一家的巨大企业则是因为企业组织也有成本。

第二节东方观点

一、东方企业特有的点

日本企业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家庭风格与超血缘意识共存;

(2)企业目标与个人利益相融;

①企业追求的是双重经营目标。a.是利润,表明企业是利益集团;

b.是企业的持续性,表明企业同时是一个共同体。

②利益一体感使企业内部成员之间有着一种共同的纽带。

(3)儒家伦理与制度理性并用

二、东西方的企业观点有什么共同点:效率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第四章市场

第一节市场结构

,主要前三种):

一、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P

98

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市场需求的增长率;短期成本结构。

1.市场集中度的含义:

市场集中度是某一市场内厂商之间市场份额分布的一个指标。市场中厂商数量的多少和市场中厂商市场份额的分布是市场集中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市场中的垄断力量的形成密切相关,是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

2.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指标

(1)行业集中度:它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X(可以是产值、产量、销售、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计算公式为:

CR

----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行业集中度;

n

X

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

i--------

n----产业内的企业数;N----产业的企业总数。

(2)洛伦兹曲线:是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表明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企业到大企业数目的累计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均等分布线)

(3)基尼系数:一种相对集中度的指标,它建立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等于均等分布线(对角线)与洛伦兹曲线之间的面积(上图阴影部分的面积)与以均等分布线为斜边、以横轴为直角边构成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用公式表示为:

(4)熵指数:借用了信息理论中熵的概念,其定义公式为:

式中:Si ——产业中第i 位企业的市场份额;n ——产业内的企业数。

(5)赫芬达尔指数,简称“H 指数”。

赫芬达尔指数直观性较差,但能够灵敏地反映厂商规模分布对集中度的影响。

3.产品差异化的含义: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产品差别化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对市场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影响市场集中度;形成市场进入壁垒(对于新进入企业来说)。 4.产品差异化的指标

(1)需求的交叉弹性(产品的可替代性):

式中:θ

ij

——i 产品需求量对j 产品价格的交叉弹性;dq i /q i ——i 产

品的需求变化率;dp j /p j ——j 产品的价格变化率。 2)广告费用的绝对额和广告密度: 广告密度=AD /SL

式中:AD ——产品广告费用的绝对金额;SL ——产品销售额。

5.进入壁垒含义

进入壁垒:潜在企业或新企业再同原有企业竞争中所遇到的不利性障碍因素(贝恩); 新厂商比老厂商多承担的成本(施蒂格勒)。 6.进入壁垒的构成要素 (1)绝对优势成本;(2)规模经济;(3)产品差异化; (4)政策法律制度;(5)阻止进入策略行为; 7.进入壁垒的分类 结构性的(经济性的);策略性的(行为性的);法律或行政规制的壁垒。

8.退出壁垒:企业在退出某个行业市场时所遇到的阻碍。

9.退出壁垒的构成因素:资本专用性和沉没成本;解雇费用;政府法律的限制

第二节 市场行为

1

log(1/)

n

i i i EI S S ==∑22

1

1

(/)()n n

HH i i i i I x X S ====∑∑//i i ij j j dq q dp p θ=

一、含义:是指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适应市场环境要求不断调整战略和策略的行动。

二、产业组织为什么主要研究寡头垄断市场

第一,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形态的市场在现实经济中非常少见,并且这两种类型的市场结构中企业的市场行为通常可以忽略。

第二,寡头垄断是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市场形态,由于市场上存在几个规模较大的相互依存,竞争的企业,所以每一个企业的市场行为都会对其他企业的行为产生有效的影响,研究这种市场行为是有意义的。

企业的市场行为分为两大类:企业竞争行为(定价行为、广告行为、兼并行为)和市场协调行为。

三、定价行为(掠夺性定价、限制性定价)

1.掠夺性定价的含义:某企业为使新进入企业或市场上现有企业退出市场而采取降低价格(甚至低于成本),待竞争对手退出市场后再行提价的行为。

2.掠夺性定价的特征:(1)是企业以长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策略性定价行为,“先亏损后盈利”;(2)企业发动暂时性的降价,其目的是缩减供给量而非扩大需求。只有在有效控制供给量前提下,发起企业在驱逐对手后才能提高价格;(3)一般,采用掠夺性定价策略的都是市场上实力雄厚的大企业。

3.限制性定价的含义: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卖主将价格定在足以获得经济利润、但又不至于引起新企业进入的水平上。

4.影响性定价的因素:(1)市场进入壁垒的高低;(2)经济规模。

5.掠夺性定价与阻止进入定价的比较

掠夺性定价中,老企业亏损,价格下降是暂时性的价格下降。驱逐竞争对手后,发起企业往往会再度把价格提升到可获得经济利润的水平上。掠夺性定价并不直接针对那些尚未进入市场的企业,而主要为了驱逐或消灭现有的竞争对手,并对潜在进入者产生恫吓效果。掠夺性定价中的价格降低并非来自于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节约,而仅是一种策略性行为。

6.广告行为:企业在市场上经常采用的一种主要的非价格竞争的方式。

7.广告的要素:核心要素

8.企业兼并(PPT上是企业购并,不太一样)的含义(了解):两个以上的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订立契约而结合成一个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

9.企业兼并的特点:(1)伴有产权关系的转移;通过兼并,原有企业的业务将集中到合并后

的新企业中;(3)多家企业的财产变成一家企业的财产,多个法人变成一个法人。

10.企业兼并的原因动机:

(1)主兼企业的动机: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支配力量;降低市场进入壁垒;减少资产经济风险;单纯扩大规模,提高经理人员的声望。

(2)被兼企业的动机:减少资产经营风险;避免破产;回收资本。

11.多样化经营的含义:企业经营不只局限于一种产品或一个产业,而实行跨产品、跨行业的经营扩张。

12.多样化经营的分类:

集约型:相互关联的经营项目组中的各项目关系紧密,呈网状形式。

扩散型:相互关联的经营项目组中的各项目,只与组内其他任一经营项目互相联系,呈线状形式,不一定与所有经营项目相互联系。

第四节市场绩效

一、市场绩效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价格、产量、费用、利润、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的状态。市场绩效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果。

二、市场绩效的评价准则及其内容

1.准则:市场绩效的评价主要是以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与否为主要依据。

市场绩效评价的主要准则包括:

一是价格对生产要素流动的导向作用;

二是看产业内企业的生产量是否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三是看产业内企业生产耗费和利润率的高低;

四是产品的质量和品种规格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其需求;五是产业的技术进步是否在不断加快。

市场效绩状况与市场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有关,也与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有关。

2.主要内容(不要问我这部分是啥,我也不知道是啥,已疯。)

(1)产业资源配置效率:是用来评价市场绩效的最基本的指标。

消费者剩余为DPeN 生产者剩余为PeSN

如该行业为一家垄断企业,则消费者

剩余变为DPmB 生产者剩余为PmSFB BFN 为社会福利净损失

X 非效率:是指在垄断企业的组织内部存在着资源配置的非效率状态。 理论主要涉及到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市场环境(ME )、企业组织(EO )和经济效率(EE ),其中经济效率是市场环境和企业组织的函数,即:

在各种产量水平下,单位产品的实际平均成本超出了可获得的单位平均成本。

导致X ――非效率的具体原因有:1、代理成本的增加。股份制组织形式;2、激励成本增加。生产经营过程是以团队方式组织的;3、管理成本增加。

(2)产业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的含义及内容:技术进步是指技术在合目的性方面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所谓合目的性,即指人们对技术应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及实现的程度。

对技术进步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硬技术应用的直接合目的性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又可分为进化与革命两种形式。

技术进化:对原有技术的发展,创造新技术和新的技术体系 技术革命:技术或技术体系发生质的飞跃性变革

硬技术进步包括:(1)人的劳动技能的提高;(2)采用新机械设备和对旧设备进行改进;(3)采用新工艺和改进旧工艺;(4)采用新原料;(5)采用新能源;(6)生产前所未有的新产品和对原产品进行改造;(7)采用新设计;(8)降低生产消耗,提高投入产出率。

广义的技术进步,不仅包括狭义的,还包括政策、社会和自然条件、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合目的性方面的进化与革命,具体包括:知识进展 (组织、管理和服务技术的提高); 资源重新配置(各部门比例关系的变化);规模经济性(经济活动组织合理化);政策影响和不规则因素的变化

第五章 竞争(博弈论)计算题★★★

一、静态竞争策略:(产量决策——古诺模型;价格决策——伯特兰德模型;)

1.产量决策—古诺模型

问题的提出:

设在市场上有代号为1、2的两个寡头垄断厂商,他们

生产相同的产品,消费者从中察觉不出任何差异。市场出

清价格由两家厂商的总产量决定。设厂商1的产量为q1,

厂商2的产量为q2,则市场的总产量Q=q1+q2。设P为市场出

清价格,则P是市场总产量Q的函数,即反需求函数。在本

例中,我们假定反需求函数为:P=P(Q)=8-Q。

再假设两厂商的生产都无固定成本,且每增加一单位

产量的边际生产成本相等,C1=C2=2,即他们分别生产q1和

q2产量的成本为2q1和2q2。最后,这两个厂商是同时决定各

自的产量以达到各自的利润最大化,即在决策前是不知道

另一方的产量的。

两厂商同时决策

都生产2个单位

产量,是这个博弈

中的最佳策略。

课上的练习

两厂商形成古诺(Cournot)竞争,记Q

1 为第一个厂商的产量,Q

2

为第二个厂商

的产量。市场需求函数为Q

1+Q

2

=30-P。设第一个厂商的边际成本仍为3,第二个

厂商的边际成本为6:(1). 试求各厂商的反应曲线。

(2). 计算古诺均衡。求出市场价格和各厂商的利润。

2.价格决策—伯特兰德模型(应该不会考)

设在一个市场上,厂商1和厂商2的产品标价分别为p 1和p 2,此时,他们各自的需求函数分别为:q 1=q 1(p 1,p 2)=a 1-b 1p 1+d 1p 2;q 2=q 2(p 1,p 2)=a 2-b 2p 2+d 2p 1 其中d 1,d 2>0表示两厂商产品有一定替代性的替代系数。我们同样假定两厂商无固定成本,边际生产成本分别为c 1和c 2,两厂商是同时决策的。 两博弈方的得益:

u 1=u 1(p 1,p 2)=p 1q 1-c 1q 1=(p 1-c 1)q 1=(p 1-c 1)(a 1-b 1p 1+d 1p 2) u 2=u 2(p 1,p 2)=p 2q 2-c 2q 2=(p 2-c 2)q 2=(p 2-c 2)(a 2-b 2p 2+d 2p 1) 伯特兰德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解:

这种价格决策与古诺模型中的产量决策一样,其纳什均衡也不如各博弈方通过协商、合作所达到的最佳结果,不过这种合作同样也是不能自动实施的。这也是囚徒困境的一种。

课上练习

生产差别产品的两厂商通过选择价格竞争,他们的需求曲线是:Q 1= 20-p 1+p 2和Q 2= 20-p 2+p 1,式中p 1和p 2是两厂商的定价,Q 1和Q 2则是相应的需求。假设成本为零,求:若两厂商同时决定价格,那么它们会定什么价格,销量和利润各为多少?

二、动态竞争策略

1.产量领先策略——斯坦克尔伯格模型 问题的提出

设两寡头厂商1和厂商2:他们的策略空间都是(0,Q max )中的所有实数(其中Q max 是整个产业市场能容纳的最大产量);厂商1是领导者,首先选择q 1,厂商2观察到q 1后选择q 2;整个市场的价格反需求函数设为P =P (Q )=8-Q ,其中Q =q 1+q 2;两厂商固定成本为0,边际成本C 1=C 2=2。 解:厂商的得益(利润)函数分别为:

u 1=u 1(q 1,q 2)=q 1P(Q)-q 1C 1=q 1[8-(q 1+q 2)]-2q 1 =6q 1-q 21-q 1q 2

u 2 =u 2(q 1,q 2)=q 2P(Q)-q 2C 2=q 2[8-(q 1+q 2)]-2q 2 =6q 2-q 22-q 1q 2

我们可以考虑用逆向归纳法的思路来解这个博弈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该博弈的子博应精炼纳什均衡结果为:企业1选择产量单位q *1=3,企业2选择产量q *2=3/2,各自得益分别为u 1=4.5,u 2=2.25。

三、有限次重复博弈古诺产量竞争

重复博弈:各个阶段的博弈方和博弈内容相同,在每次重复原博弈之前,各博弈方都能观察到以前博弈的结果。

我们以一次性古诺静态博弈作为原博弈,来分析有限次重复博弈的均衡特点。假定寡头垄断市场上只有两个企业,每个企业都以同样的边际成本生产同质产品,企业竞争的决策变量仍然是产量。与古诺静态博弈不同的是,企业的竞争不再是一次性的,而是重复多次,假设共重复T次。

仍然采用逆向归纳法分析。

有限次重复博弈不会改变一次性博弈的均衡结果,仍会生产古诺产量,不会合谋。

四、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古诺竞争产量

设市场总产量Q=q1+q2,其中q1、q2分别是原模型中的两博弈方厂商1和厂商2的产量,即他们的策略,市场出清价格P(Q)=8-Q,(Q<8,若Q≥8,则P=0),两厂商无固定成本,边际成本都为2。

我们考虑双方采用如下的触发策略:第一,在第一阶段生产垄断产量的一半1.5;第二,一直生产1.5直到有一方不生产1.5,则以后一直生产古诺产量q c=2。

可以证明当贴现率δ满足一定要求时,上述触发策略构成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均衡结果是每期大家都生产1.5,大家得益都为π=4.5。这是一个帕累托最优。

给定厂商1生产垄断产量的一半1.5,厂商2也生产垄断产量的一半1.5。则每期得益4.5,无限次重复博弈的总得益现值为:4.5(1+δ+δ2+… )=4.5/(1-δ)

如果厂商2在某一期偏离上述触发策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的产量为2.25,其利润为2.252=5.0625,高于不背叛的第一阶段所得4.5。

这也导致厂商1从第二阶段开始永久性生产古诺产量q c=2,这样厂商2也被迫选择古诺产量q c,得收益4。因此,第一阶段背叛的无限次重复古诺博弈的总得益现值为:5.0625+4(δ+δ2+…)=5.0625+4δ/(1-δ)

≥ δ≥9/17

当δ≥9/17时,双方都采用上述触发策略构成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当δ<9/17时,偏离是厂商2对厂商1实行触发策略的最佳反应。这一种情况说明未来得益折算成现在值太小,即博弈方相对不太看重未来利益或由于某种原因未来同样大小利益对现在影响太小,如恶性通货膨胀等,这样博弈方就会较多看重眼前利益而不会为长期利益打算,也不害怕对方在未来阶段的报复。在这种情况下,无限次重复博弈也不会提高原博弈的效率。

δ<9/17时,上述触发策略不可能是无限次重复古诺博弈的纳什均衡。但这并不是说当δ<9/17时,两厂商一定要生产古诺产量,贴现率虽然较小,长期利益不足,但毕竟还是存在的,有一定影响,两厂商会维持一个介于古诺产量q m/2<q*<q c 。

五、米尔格罗姆—罗伯兹垄断限价模型

六、影响企业合谋的主要因素

1、市场结构特征;

2、合谋企业之间的对称性;

3、产业成长阶段;

4、厂商供给的成本特征;

5、厂商的销售条件与特征;

6、新厂商的竞争实力;

7、协议的预防和惩罚机制的有效性;

8、政府反垄断政策或法律。

产业结构篇

第六章演变

一、演变与经济增长的联系(了解)

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联系。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

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从不同角度来看有如下几种规律性:(一)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五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产业结构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样的一个发展进程由低级向高级走向高度现代化的。

(二)主导产业的转换与产业结构变化

按照主导产业的特点,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是:

(1)农业为主导的阶段;(2)轻纺工业为主导的阶段;(3)原料和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阶段;(4)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5)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的阶段;(6)第三产业为主导的阶段;(7)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

(三)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第一产业内部:粗放型农业——集约型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种植型-畜牧型、野外型-工厂型。

第二产业内部:轻纺工业——基础型重化工业——加工型重化工业;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封闭型——进口替代型——出口导向型——市场全球化。第三产业内部:传统型服务业——多元化服务业——现代型服务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

(四)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不重要)

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产业结构的超前发展会加快一国经济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后遗症。

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

(二)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即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三)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罗斯托通过长期研究首先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

他根据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将经济成长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挺进阶段、高额大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

(四)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制造业的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将制造业的发展分为三个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初期、中期和后期。初期产业(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食品、皮革、纺织等;中期产业:非金属矿产品、橡胶制品、木材加工、石油、化工、煤炭制品等;后期产业:服装和日用品、印刷出版、粗钢、纸制品、金属制品和机械制造等。

(五)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根据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把工业化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消费品工业降到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或以下;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并已达到和消费品工业相平衡状态;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

(六)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主张本国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后起的国家可以通过四个阶段来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研发新产品形成国内市场---国内市场饱和,产品出口——国外市场形成到输出设备,就地生产——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产品返销,促使本国开发新产品。

第二节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了解)

一、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二、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三、国际贸易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四、国际投资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五、其他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政府经济政策和市场

第七章关联★

一、含义: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这里,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可以是各种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也可以是实物形态或价值形态的投入品或产出品;技术经济联系和联系方式可以是实物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也可以是价值形态的联系和联系方式。)

二、纽带(几种)

产业关联的纽带是指不同产业之间是以什么为依托连接起来

主要的依托方式有以下几种:

1、产品、劳务联系----产业间最基本的联系;

2、生产技术联系;

3、价格联系,实质上是产业间产品和劳务联系的货币表现;

4、劳动就业联系;

5、投资联系

三、产业关联分析工具★★★

看!课!本!175————188!!!肯!定!会!出!计!算!

打公式太麻烦了。

第八章优化

一、含义及内容(了解)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前者依据产业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后者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

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包括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产业结构优化的对象、产业结构优化的措施或手段、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等等。

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从产业结构优化的对象角度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供给结构的优化。2.需求结构的优化。3.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4.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

1.高度化的含义: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特征:(1)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第一、二、三产业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2)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分别占优势地位顺向递进的方向演进。

(3)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方向演进。

(4)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方向演进。

3.创新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

(1)创新对产业结构的直接影响。不论哪一种方式,创新都将引起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导致不同部门的扩张或收缩,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有序发展。(需求价格弹性大、需求价格弹性小)

(2)创新对产业结构的间接影响。创新对产业结构变化的间接影响也有两种方式:一是创新通过对生产要素相对收益的影响而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节约型创新)。二是创

新通过对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创新创造新的或某些潜在的巨大需求,连锁反应对需求产生更广的影响)的改变而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

4.主导产业的选择

(1)主导产业的作用产业结构高度化与主导产业的转换有着特殊的关系。

a.能引入创新,创造新的生产函数;

b.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

c.对其他产业的增长有直接和间接的诱发作用,一般认为通过其扩散效应表现出来

(2)主导产业形成的条件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的形成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a.足够的资本积累。净投资率应该从5%提高到10%;

b.充足的市场需求;

c.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等涌现出来,提供技术、制度和管理等方面的保证)。

三、合理化

1.合理化的含义: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不协调的原因及判断

原因:(1)供给结构的变化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其表现形式有三种:a.需求结构变化,供给结构不变,造成供应不足。 B.需求结构变化,供给结构的变化滞后,造成供应滞后。C.需求结构变化,供给结构的变化过度,造成供应过剩。

(2)需求结构的变化不能适应供给结构的变化。形式有三种:a.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不变,造成需求不足。 B.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滞后,造成需求滞后。C.供给结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过度,造成需求过度。

判断: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的标志是: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社会的生产、交换和分配顺畅进行,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发展;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社会需求得以实现;能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3.合理化的基准(了解):国际基准、需求结构基准、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

4.地区产业结构分析指标

(1)反映地区产业结构专业化的经济指标:

①区位商

②人均产量系数和人均产值系数。

人均产量系数=某地区A产业产品的人均产量÷全国A产业产品的人均产量

人均产值系数=某地区A产业产品的人均产值÷全国A产业产品的人均产值

③地区产业区际输出指标。

区域商品率=某地区A产业产品输出量÷该地区A产业产品生产总量

区际商品率=某地区A产业产品输出量÷全国各地区A产业产品输出总量

○4区域产业输出系数。

区域产业输出系数=某地区A产业输出÷该地区各产业输出

(2)反映地区商品流通的经济指标:

①地区投入产出模型。

②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

第九章布局(这个木有PPT,看课本)

一、布局理论:农业、工业、成本、市场、成本-市场、后起国(增长极、点轴、地理性二元)。228——231页

二、在中国的应用:百度吧,课本上太散了。

三、影响因素(了解):234——237页

注:好多都说“了解”,谁知道考不考。

题型:名词解释、计算(2道,34分)、简答、论述、其他不造。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

《产业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1章企业:目标、结构与组织 1、什么就是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企业?企业为什么不能代替市场? 答:企业就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与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据统计,2009年企业为全球81%的人口提供工作机会,构成全球经济力量的90%,创造了全球生产总值的94%。在全球100大经济体中,51个就是企业,49个就是国家。 交易成本的存在,导致了单纯依靠市场的价格机制很有可能导致市场参与者在某些方面产生很高的成本,从而影响生产与交易的效率,如获取相关的价格信息、根据信息签订合约并有效执行合约以及规避市场风险等。企业通过内部交易来取代市场交易,以此来减少交易成本,这就就是企业会存在的根本原因。 2、有哪些机制可以对企业偏离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进行纠偏?为什么? 答:内部的监督激励机制。通过适当的薪酬设计,让管理者能够在抵御风险的同时,又能给予管理者适当的激励,让股东与管理者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平衡。很多企业管理者的薪酬往往都由两部分组成,除了固定工资之外,另外很大一部分都会根据企业在不同时期内的盈利而上下波动。 外部的市场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劳动力市场机制。第二,产品市场机制。第三,资本市场机制。 3、纵向一体化与资产专用性的关系就是什么? 答:纵向一体化在解决资产专用性所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同时,自身也会带来其她的激励问题。市场采购的一个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质量更高的产品,但就是在纵向一体化之后市场采购变成了企业内部采购。市场竞争压力的缺失,往往会导致内部供应产品的质量下降,最终给整个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现实的市场中,企业往往会在完全的纵向一体化与完全的纵向分离之间选择一些相对均衡的做法。一种被称之为逐步一体化(tapped integration),即部分生产要素从市场中的独立供应商购买,另一部分生产要素从子公司内部采购。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既可以避免其她企业机会主义行为,同时又让内部生产部门保持一定的竞争压力。另一种常见的策略就是特许经营(franchising),从快餐到服装设计的众多行业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在特许经营的模式下,母公司来提供专用性投资,同时特许经营者又可以保留自身的大部分利益,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励其努力提高效率。最后一种常见的中间做法就是构建企业集团,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就是日本企业。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大企业,没有采取纵向一体化的手段来规避资产专用性带来的问题,而就是选择与供应商建立一种长期合作的非正式关系,在长期合约的基础通过构建非正式的企业联盟与集团,使

产业经济学复习题

产业经济学试卷一 参考答案,(若是名词解释,红字部分可以略去,后面论述问答题有些答案可以精简) 一、名词解释 1、管制: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管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2、围经济: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 3、哈弗学派SCP分析框架或SCP分析式:是正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特征,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结构是指厂商之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和形式,包括买方之间、卖方之间、买卖双方之间以及市场已有的买卖双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市场的买卖双方之间的交易、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竞争关系 行为是指厂商在市场上为谋取更多利润和更高的市场份额而采取的战略行为或行动,即厂商作出决策的行为和如何实施决策的行为 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厂商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状态,即厂商的经营是否增加了社会的经济福利,是否能够满足生产上的效率。 4、配第-克拉克定理 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研究,先后发现: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5、产业关联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产业之间存在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之间通过产品供需形成的互相关联、互为存在的在联系。 具体地说,是指产业之间通过产品供需形成的互相关联、互为存在的在联系。联系纽带包括(1)产品劳务联系;(2)生产技术联系;(3)价格联系;(4)劳动就业联系;(5)投资联系。 6、产业结构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依据本国在一定时期的具体情况,遵循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和一定时期的变化趋势,制定并实施的有关产业部门之间资源配置方式、产业间及产业部门间比例关系,通过影响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促进产业结构向协调化和高度化方向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综合,它旨在促进本国产业结构优化,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

产业经济学试题二(带答案)

《产业经济学》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范围经济 2.掠夺性定价 3 产业集群 4.管制 5.有效竞争 二、简答题(共30分) 1.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方法? 2.结构性进入壁垒有哪些? 3.横向并购的竞争效应? 4.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内容? 5.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案例分析题(共20分) 辽宁汽车产业及其集群发展 作为装备制造业龙头的汽车产业,辽宁的汽车产量2003年达到143677辆,同比增长了55.88%,高出全国平均增幅20个百分点,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现在,以轿车、多功能车、轻型汽车(含轻型客车和轻型货车)、大中型客车、车用发动机和汽车零部件已经构成了辽宁汽车工业体系,辽宁汽车产业集群已初现轮廓,形成了沈阳、丹东两大汽车生产基地,沈阳-辽阳-营口-大连,沈阳-锦州-朝阳两条汽车长廊的产业聚集分布。从地域分布看,辽宁汽车产业集群分布较散,企业只是生产的地域集中而不是集群;从地理分布看,辽宁汽车产业更多地表现的是生产集中的特点,生产集中仅仅是相关企业集中在一个地区,但相互之间的联动作用非常少,竞争制约非常严重。而集群则要求整车厂和相关配件厂的关系非常密切,要实现专业化的分工协作,而不是目前的这种局面。 近几年来,借助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以及现有的工业基础与中国汽车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辽宁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其中沈阳市汽车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截止2004年底,沈阳汽车产业集群共有华晨金杯、华晨宝马、上海通用(沈阳)北盛、金杯车辆、沈飞日野、沈阳中顺、沈阳奥克斯7家整车生产公司;专用改装车、农用运输车21家;汽车零部件企业95家。 辽宁汽车产业链较为完整,在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经销、售后服务等各大环节均有一定实力。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产业 1.产业的含义:(1)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2)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①需求角度,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或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 ②供求角度,具有类似生产技术、工艺、过程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 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3)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2.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目的:制定产业政策,调节产业结构 (1)关联方式分类法 ①技术关联分类法: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等; ②原料关联分类法 ③用途关联分类法 ④方向关联分类法:单向、双向、环向关联;(纵向关联的前向、后向关联) ⑤战略关联分类法:主导、先导、支柱、重点、先行产业。 (2)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阶段(初级生产阶段):农业、畜牧业; 第二阶段(18C60.英国工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纺织、钢铁; 第三阶段(20c)大量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商业、旅游、娱乐、文化等。(3)生产要素分类法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资本、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活劳动特别是 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零售、餐饮等。 ②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 构成水平较高,产品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如交通、钢铁、机械、石油化学等基础工业和重工业。 ③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即知识含量高、脑力劳动 所占得比重较大的产业。如航天、生物、高分子、信息、计算机等。 3.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 (1)四次产业分类 (2)产业发展阶段分类:分幼小、新型、朝阳、衰退、夕阳、淘汰产业等。 (3)霍夫曼分类法 消费资料工业(食品、服装、家具)、资本资料工业(金、机、运、化)、其他工业第二节产业经济学 学科领域: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政策研究

产业经济学复习习题

为什么说古诺模型的均衡是一个纳什均衡 ⑴古诺模型的均衡分析:古诺假定市场上只有A、B两个生产和销售相同产品的厂商。厂商的生产成本为零,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是线性的。两个厂商都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曲线。两个厂商都是在将对方产量作为已知的条件下,分别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 假定A厂商首先进入市场。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A厂商选择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在线性需求的条件下,最优产量为市场总容量的1/2。之后B厂商进入市场。B厂商在已知A厂商的产量之后决定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产量:B厂商选择A厂商后剩余的市场容量的1/2,即全部时常容量的1/4。这之后,当A厂商知道B厂商留给他的市场容量为3/4,时,为了利润最大化,A厂商将调整产量至总市场容量的3/8。对应于A厂商选择后剩余的5/8的市场容量,B厂商再次按剩余市场容量的一半进行生产。如此等等,经过一系列的产量调整之后,A厂商的产量逐渐减少,而B厂商的产量逐渐增加。最终,当A和B的产量分别达到时常总容量的1/3时,市场处于均衡。而市场价格则由此时的两个厂商的数量总和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上的点所决定。 ⑵纳什均衡指的是如果其他参与者不改变策略,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策略。也就是说,当其他参与者的策略给定的时候,自己的最优策略就是纳什均衡策略。假设第i个参与人的策略为Si* ,其他参与人的策略为S-I,那么为纳什均衡解的条件是ui(Si*,S-i*)≥ui (Si*,S-i*),其中Si为第i个参与人的任何一个其他的策略。这时候,(Si*,…,Sn*)就是纳什均衡。

⑶古诺模型的均衡产量就是各方都不会改变的均衡解。这正符合纳什均衡的定义。实际上,古诺模型的分析过程就是纳什均衡的实现过程。 请比较分析古诺模型与伯特兰德模型。 答:这两个模型的共同点是都具有非合作寡占的性质,但它们对于厂商是进行产量竞争还是价格竞争,以及是同时选择产量还是有顺序地选择产量,具有不同的假定,由此导致对于均衡的产出、价格、利润等都作出了不同的预测。如果只有一家企业,两个模型都预测是垄断行为。行业中厂商数目越多,古诺均衡越接近于社会最优或竞争均衡。但同质产品的伯特兰德均衡不受行业中厂商数目的影响,只要该行业中至少包括两家生产能力不受限制的厂商,伯特兰德寡占均衡与社会最优相同。但如果存在产品差别化,伯特兰德均衡将有别于竞争均衡,行业中厂商的数目将影响价格。 (1)假设。双寡头古诺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产品是同质的,厂商的决策变量是产量,厂商之间只进行一次竞争,并且他们同时进行生产决策,没有其他厂商进入。简单的伯特兰德模型的假设条件是:两家企业的产品对消费者来说是无差异的,企业之间只进行一次竞争,并且同时进行定价决策,没有其他企业进入市场。稍微复杂的古诺模型的基本假设只是在竞争厂商数量上有所改变。伯特兰德模型分为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等多种类型。 (2)均衡。双寡头古诺均衡时每个厂商的产量水平为(a-c)/3,利润水平为(a-c)2/9。而同质产品的伯特兰德均衡时的产量水平和利润水平与竞争均衡相同,分别为(a-c)/2和0。多家厂商的古诺均衡时单

产业经济学期末试题(含答案解析)

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 课程名称:产业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5:AADCB 6—10:CAABD 11—15:ACDBB 16—20:ACAAD 二、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掠夺性定价(驱逐对手定价):某企业为了把对手挤出市场或吓退试图进入市场的潜在对手,而采取降低价格的策略。 2、配第-克拉克定律:在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会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而且转移的幅度会越来越大。 3、产业组织政策: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效果,由政府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调节企业间关系的公共政策,其实质是协调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矛盾,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有效竞争态势的形成。 4、投入产出法:研究经济系统中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5、次优理论:一个在某个或更多市场已包含垄断等不完全性、且对此已无能为力的现存市场中,如何得到最佳结果的理论。 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 答:(1)产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2分) (2)具有以下特点:①不是所有的产业都有生命周期;②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的形状更为平缓和漫长;③产业生命周期存在缩短的趋势;④许多产业的生命周期具有明显的“衰而不亡”的特征;⑤衰退产业可能会“起死回生”进入下一个发展周期。(共6分) 2、简述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答:(1)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趋势,即先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再转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最后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2分)(2)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趋势;(2分)(3)新兴产业不断取代传统产业,并成为主导产业;(2分)(4)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趋势。(2分) 3、什么是主导产业?并简述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 答:主导产业是指发展速度快、带动作用大、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2分) 扩散效应主要体现在:前向效应,后向效应,旁侧效应。(共6分) 4、什么是市场进入障碍,形成市场进入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答:市场进入障碍是指产业内已有厂商对准备进入或正在进入该产业的新厂商所拥有的优势,或者说是新厂商在进入该产业时所遇到的不利因素和限制。(2分) 形成市场进入障碍的原因:规模经济障碍;绝对费用障碍;产品差别化障碍;政策和法规障碍。(共6分) 五:论述题:企业兼并的主要动机及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共18分) 答案要点:企业兼并的动机多种多样,主兼企业和被兼企业的动机也不相同: (1)主兼企业的动机: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支配力量;降低市场进人壁垒;减少资产经营风险;单纯扩大规模,提高经理人员的声望。(7分) (2)被兼企业的动机:减少资产经营风险;避免破产;回收资本。(5分) (3)企业兼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市场支配力量的加强和垄断的出现;进入壁垒的形成。

产业经济学考试题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A.国民经济总量B.企业C.家庭D.产业 2.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是()A.马歇尔冲突 B.交易费用 C.霍夫曼比例D.配第—克拉克定理 3.在需求结构中,对产业结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收入的变化。B.个人消费结构C.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D.消费和投资的比例 4.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A.产业结构高度化B.产业结构合理化C.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D.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合理化,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5.产业政策一词最早由哪个国家提出:() A.美国 B.中国 C.日本 D.法 6.产业规制的分类是依照规制实施的()不同而分为政府规制、社会规制和行业自律规制。A.客体B.主体C.手段D.方式 7.建立农村金融机构是和何任政府何时采取的产业政策()A.南京国民政府初期B.南京国民政府抗战时期 C.南京政府后期 D.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8.知识资本中最重要的是()A.人力资本B.结构资本C.顾客资本D.员工忠诚 9.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较强的前后向联系效益的工业是()A.工业B.加工工业C.进口替代工业D.出口工业 10. 产业组织理论把()作为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A.市场集中度B.企业集中度C.行业集中度D.产业集中度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产业关联理论的理论渊源有()A.交易费用理论B.魁奈的经济表C.马克思的两部门再生产理论 D.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E.配第的政治算术 2.体现农本思想的具体政策有()A.土地政策B.赋役政策C.人口政策D.海禁E.法律政策 3.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包括以下经济学家的学说和研究。()A.配弟B.库兹涅茨C.刘易斯D.魁奈E.里昂惕夫 4.产业结构优化的对象主要是()A.供给结构优化B.需求结构优化C.国际贸易结构优化D.国际投资结构优化E. 政府经济政策优化

产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产业经济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与经营上具有相同特 征(同质性)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产业既不是微观经济的概念,也不是宏观经济的范畴,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观经济概念。 2.瓶颈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中未得到应有发展而已严重制约其他产业和国民经济发 展的产业。(P31) 3.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又称高级化,是指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或者说是产 业结构由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的过程。(P68) 4.产业关联:又称为产业联系,是指产业之间在经济技术上的数量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产 业之间投入产出、供给需求的数量关系。 5.直接消耗系数:又叫投入系数,是用各部门的总产量除以该部门所消耗的其他部门的产 品数量,也就是用各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品价值除以各投入要素的分量,即: a ij=X ij/X j (i,j=1,2,…,n) 其中,a ij为直接消耗系数,X ij表示第j产业部门生产中所消耗第i部门产品数量的价值;X j表示j产业部门的总投入。(P97) 6.产业布局:经济学意义上的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各要素、各环 节在地域(空间)上的动态组合与分布。(PPT) 7.产业集聚:又称为产业聚集、产业群集,是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的行为和过程。产 业集聚的结果会形成产业集群。(P149) 8.市场行为: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 决策行为。(PPT) 9.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PPT) 10.市场结构: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PPT) 11.市场集中度(Market Concentration Rate):是测量产业竞争性和垄断性的最简单易行与 最常用的指标,一般以产业内规模最大的若干家厂商的有关指标值X(产量、销售额、资产额、增加值、职工人数)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分量来衡量。该产业m家前n位企业的集中度CR n的计算公式是:CR n=/(P178)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答案

产业经济学的课后复习 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产业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1章企业:目标、结构与组织 1.什么是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企业企业为什么不能代替市场 答:企业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和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据统计,2009年企业为全球81%的人口提供工作机会,构成全球经济力量的90%,创造了全球生产总值的94%。在全球100大经济体中,51个是企业,49个是国家。 交易成本的存在,导致了单纯依靠市场的价格机制很有可能导致市场参与者在某些方面产生很高的成本,从而影响生产和交易的效率,如获取相关的价格信息、根据信息签订合约并有效执行合约以及规避市场风险等。企业通过内部交易来取代市场交易,以此来减少交易成本,这就是企业会存在的根本原因。 2.有哪些机制可以对企业偏离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进行纠偏为什么 答:内部的监督激励机制。通过适当的薪酬设计,让管理者能够在抵御风险的同时,又能给予管理者适当的激励,让股东与管理者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平衡。很多企业管理者的薪酬往往都由两部分组成,除了固定工资之外,另外很大一部分都会根据企业在不同时期内的盈利而上下波动。 外部的市场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劳动力市场机制。第二,产品市场机制。第三,资本市场机制。 3.纵向一体化与资产专用性的关系是什么 答:纵向一体化在解决资产专用性所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的同时,自身也会带来其他的激励问题。市场采购的一个优势,在于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质量更高的产品,但是在纵向一体化之后市场采购变成了企业内部采购。市场竞争压力的缺失,往往会导致内部供应产品的质量下降,最终给整个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现实的市场中,企业往往会在完全的纵向一体化和完全的纵向分离之间选择一些相对均衡的做法。一种被称之为逐步一体化(tapped integration),即部分生产要素从市场中的独立供应商购买,另一部分生产要素从子公司内部采购。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既可以避免其他企业机会主义行为,同时又让内部生产部门保持一定的竞争压力。另一种常见的策略是特许经营(franchising),从快餐到服装设计的众多行业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在特许经营的模式下,母公司来提供专用性投资,同时特许经营者又可以保留自身的大部分利益,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励其努力提高效率。最后一种常见

产业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产业经济学》试题 专业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产业经济学是一种() A、微观经济理论 B、中观经济理论 C、宏观经济理论 D、古典经济理论 2、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 A、国民经济总量 B、企业 C、家庭 D、产业 3、有效竞争理论是由()提出 A、克拉克 B、马克思 C、贝恩 D、霍夫曼 4、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 A、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B、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 C、促进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D、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 5、产业组织是指() 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B、产业中同类企业的总和 C、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D、市场主体间的市场活动的集合 6、广告的作用() A、有利 B、有弊 C、有利有弊 D、无利 7、掠夺性定价的特征有() A、定价一般长期性的 B、所有企业都可以采用此战略 C、价格一般定在低于平均利润之下 D、对市场结构产生有利的影响 8、以下哪种联系方式不属于按照产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联系分类的方式() A、前向联系 B、后向联系 C、环向联系 D、价格联系 9、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角度看,“夕阳”产业是指() A、处于成熟期阶段的产业 B、处于衰退期的产业 C、处于调整期的产业 D、市场容量渐趋饱和的产业 10、下列不属于SCP分析框架内容的是()

A、市场行为 B、市场绩效 C、市场结构 D、市场竞争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以下属于三次产业分类法中第一产业的有() A、农业 B、渔业 C、畜牧业 D、林 业 2、产业结构政策通常包括() A、幼小产业保护政策 B、主导产业选择政策 C、战略产业扶植政策 D、贸易保护政策 3、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包括() A、企业规模 B、进入壁垒 C、市场容量 D、产品差别化 4、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包括() A、供给结构的优化 B、需求结构的优化 C、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D、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5、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 A、完全竞争 B、完全垄断 C、寡头垄断 D、垄断竞争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产业的经济活动是某些经济活动或者部门经济活动。() 2、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符合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需求。() 3、煤炭产业部门和电力产业部门是一种单向联系方式。() 4、产业组织考察的是组织之间的关系。() 5、产品差别化是一种有效的非价格竞争手段。() 6、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 7、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产业转移只具有促进作用。() 8、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比完全垄断更有利于技术进步。() 9、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马歇尔冲突”。()

2017延边大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产业分化: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产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在分工持续深化的前提下,原产业开始裂变,形成更为专门化的子产业的过程。 2.市场集中度:是用于刻画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买者或卖者具有怎样的相对规模结构的指标。市场集中度直接影响着在位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和竞争程度。通常所说的集中度,主要是指卖方市场的集中度。 3.限制性定价:指一个在位厂商制定一个价格和产量使得进入者不能获得足够的需求以实现盈利,从而使得进入者不能进入该市场。 4.双重加成定价:在存在零售商的情况下,对于零售商来说,生产商的批发价格是它的成本,它会在生产商制定的批发价格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加成。它的定价依据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5.产业融合:是指在技术或市场的推动下,一些原本由不同产业分别进行的全部或部分经济活动被统一到专门的企业中进行,以适应技术或市场的需求。 6.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形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相区别。其实质是指消费者认为产品之间的替代不完全的状况。 7.纵向约束:是指生产商与销售商之间在产品销售方面达成的约束性协议,包括生产商对零售商的约束和零售商对生产商的约束,其目的是为了克服生产商与零售商的纵向关系中阻碍双方利益增进的因素。 8.价格歧视:是指同一企业就同一种商品,对不同的买者或是依据买者购买的不同商品数量,制定不同的单价。相对于统一的线性定价而言,价格歧视的定价体系更为复杂,采用价格歧视会比单一的统一定价获得更多的利润。 9.产业关联:在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这种技术经济联系在产业经济学中被称为产业关联,其实质是各产业相互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10.市场结构:是指规定市场的卖者(企业)之间、买者(企业或消费者)之间、买者集团与卖者集团之间,以及市场上已有的买者和卖者与准备进入市场的潜在的买者和卖者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 二.简述 1.生产结构的分类有哪几种?每一种分类又具体如何分类? 答:(1)两大部类分类法,即可在实物形态上将社会总产品分为两大部类,即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第二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 (2)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个部门。 (3)霍夫曼分类法,将工业分为三大类: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和其他工业。 2.产业关联的方式有哪几种,并简单解释每一种关联方式的含义。 答:(1)前向关联关系:是指一产业通过提供供给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2)后向关联关系:是指一产业通过需求吸收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3)环向关联关系: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依据前、后关联关系组成了产业链,此产业链通过复杂的技术经济联系往往会形成一个“环”,对于这种环状的产业关联,称为环向关联关系。

产业经济学课后练习答案(考试范围整理)

1.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 有助于理解经济现象 有利于指导企业制定合理有效竞争策略 有利于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公共政策的 制定,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丰富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从微观 到中观,到宏观的完整体系 2.产业分类法(第6页)(一)生产结构分类法 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 生产生产资料部类(第Ⅰ部类) 生产消费资料部类(第Ⅱ部类) 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以物质生产的不同特点为标准 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 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其他产业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以人们生产活动的发展阶段性为主要依据,以资本的流向为主要标准,把产业分为三个层次。 (三)标准产业分类法 权威性、统一性、完整性、实用性 联合国分类标准(ISIC) 中国标准产业分类 (四)其他分类法 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 产业地位分类法:基础产业、瓶颈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战略产业 产业发展状况分类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长线产业和短线产业、夕阳产业和朝阳产业 1.马歇尔冲突 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2.结构-行为-绩效含义和哈佛学派政策主张 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行为又决定绩效。为获得理想的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结构。 哈佛学派政策主张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产业组织政策来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3.芝加哥学派政策主张 坚信唯有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才是提高产业活动的效率性、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他们对政府在众多领域的市场干预政策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认为应尽可能减少政府对产业活动的介入,以扩大企业和私人自由的经济活动范围。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市场结构的干预。 4.可竞争市场理论主要内容 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 可竞争市场理论是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Sunk cost)等概念的分析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的有效率的产业

产业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1、产业经济学是一种() A、微观经济理论 B、中观经济理论 C、宏观经济理论 D、xx经济理论 2、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 A、国民经济总量 B、企业 C、家庭 D、产业 3、有效竞争理论是由()提出 A、克拉克 B、xx C、xx D、xx 4、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 A、实现产业结构的xx和合理化 B、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 C、促进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D、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 5、产业组织是指()

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B、产业中同类企业的总和 C、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D、市场主体间的市场活动的集合 6、广告的作用() A、有利 B、有弊 C、有利有弊 D、无利 7、掠夺性定价的特征有() A、定价一般长期性的 B、所有企业都可以采用此战略 C、价格一般定在低于平均利润之下 D、对市场结构产生有利的影响 8、以下哪种联系方式不属于按照产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联系分类的方式() A、前向联系 B、后向联系 C、环向联系 D、价格联系 9、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角度看,“夕阳”产业是指()

A、处于成熟期阶段的产业 B、处于衰退期的产业 C、处于调整期的产业 D、市场容量渐趋饱和的产业 10、下列不属于SCP分析框架内容的是() A、市场行为 B、市场绩效 C、市场结构 D、市场竞争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以下属于三次产业分类法中第一产业的有() A、农业 B、渔业 C、畜牧业 D、林业 2、产业结构政策通常包括() A、幼小产业保护政策 B、主导产业选择政策 C、战略产业扶植政策 D、贸易保护政策 3、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包括()

产业经济学重点

产业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 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17) 3.如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P20)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马歇尔冲突(P33) 完全可竞争市场(P40) 二、思考题 5.简述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P35) 6.试述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观点。(P37-39)8.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奥地利学派的主要观点有哪些?(P42)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范围经济(P77) 二、思考题 3.按照科斯的观点,简要论述什么是企业。(P78-79) 4.描述交易性质的三个维度分别是什么?(P81) 5.古典企业具有哪些特征?(P83)

6.与西方企业比较,东方企业具有哪些特点?(P86-87)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掠夺性定价(P111) 限制性定价(P111) 卡特尔(P117) 规模经济(P123) 二、思考题 3.产品差异化的主要方式有哪些?(P103-104) 4.简述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构成因素。(P107-109) 6.简述广告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影响。(P113) 7.试述企业兼并的主要动机及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P115-116)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静态竞争(P134) 先动优势或先发制人(P142) 战略联盟(P151) 思考题: 2.静态竞争策略性行为包含哪些?(P135-141)

3.动态竞争策略性行为包含哪些?(P142-146)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配第—克拉克定律(P164) 二、思考题 3.产业结构演进有哪些规律性?(P162-164) 4.简述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经济成长阶段论。、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赤松要雁行形态理论。(P165-166)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产业关联的含义(P172) 二、思考题 产业间联系方式的类型(P174) 第八章 一、名词解释 产业结构优化(P205) 产业结构高度化(P209) 产业结构合理化(P214) 地区产业结构(P219)

产业经济学复习题一答案

产业经济学复习题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产业结构: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2、马歇尔冲突:追求规模经济和由此引起的垄断扼杀竞争活力构成了一对难分难解的矛盾,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 3、区位:是指某种事物占据的场所或者空间,是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经济学把区位定义为企业、产业、设施等在空间经济格局的最优经营位置。 4、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5、市场协调是指同一市场上的企业为了某些共同的目标而采取相互协调的市场行为,其可分为价格协调和非价格协调两大类。 二、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5 ABDAA 6~10 CABDB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ABC 2.AC 3.ABCD 4.ACE 5.ACDE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5 ×√×√√6~10 ××××√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X效率也称为内部效率,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X非效率,这一概念最早由哈维"雷本斯坦于1966年提出,用来描述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能够使企业在每一产出水平上达到低成本,该企业就实现了X效率。(2 分) X非效率的原因是:企业内不同集团的利益目标不一致: (2 分)企业规模扩大导致组织层次增加、信息沟通的速度和质量下降: (2 分)垄断企业在没有竞争压力和情况下,缺乏成本最小化的动机。(2 分) 2.答: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更替。(2 分)工业发达国家先行研发新产品,后进国家进口该产品,形成新产业的导入期: (2分)国内市场扩大,后进国家利用引进的技术和本国的低成本进行生产,通过产品的国有化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并在国内形成新的产业; (2分)利用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打入国际市场,形成出口浪潮,该国有了新的产业。(2分)【答三条即可】 3.主导产业是指发展速度快、带动作用大、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2 分) 主导产业的特征:①引入了创新成果,获得了新技术:②具有大大超出国民经济总增长率的持续的部门高增长率;③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④量著的关联带动和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引导和带动作用。(4分) 4.产业集中度是指特定产业的生产经营集中程度,一般用该产业中最大的主要的厂商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或其产销占整个产业的比重来表示。(2分) 影响集中度的因素是: (1)厂商规模变化与集中度: 某产业的市场容量既定,少数大厂商的规模越大,集中度越高:反之,则相反。(2分) (2)市场容量变化与集中度二者的基本关系是: 市场容量扩大容易降低集中度,市场容量縮小或不变容易提高集中度:市场容量缩小或不变对提高集中度的促进作用大于市场容量扩大对降低集中度的作用。(2分) 六、论述题(每题13分,共26分) 材料1

产业经济学课本练习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顾名思义就是产业,即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具体来说,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二)如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产业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学科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从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经济的研究来看,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各个具体对象相对应,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产业组织理论(2)产业结构理论 (3)产业关联理论(4)产业布局理论 (5)产业发展理论(6)产业政策研究 (三)学习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1.理论意义 ①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统一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 ②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 ③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2.实践意义 ①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 ②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③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 3.现实意义 ①研究产业经济学,正确把握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成因及趋势,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使我国经济建设的两个转变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②过去产业布局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产业布局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所以要杜绝这些弊病的重演,就必须加深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和理解。由此可见,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是当今中国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 (四)产业经济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4.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5.博弈论的分析方法; 6.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 7.案例研究方法; 8.系统动力学方法。 (五)什么是产业,如何理解产业的含义? 1.产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现象,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2.产业的含义:产业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3.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

《产业经济学》试题库(完整版)

1、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是(D ) A、国民经济总量 B 、企业C、家庭D、产业 2、把产业分为主导、先导产业的关联分类法是(B ) A、技术关联方式分类法 B、战略关联分类法 C、原料关联分类法 D、方向关联分类法 3、中国封建时期最重要的产业政策是(A ) A、农本思想 B、工商业思想 C、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思想 D、农工商思想 5、霍夫曼比例是指( A ) A.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的比例B.供给与需求的比例 C.轻工业品净产值与重工业品净产值的比例 D.以上都对。 6、(A)提出了三次产业划分 A、费歇尔 B、瓦尔拉斯 C、马歇尔 D、霍夫曼 7、SCP理论指的是(B) A、市场结构—市场主体—市场绩效 B、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C、市场行为—市场结构—市场效果 D 、市场结构—消费主体—产品状况 8、产业组织是指(A) 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B、产业中同类企业的总和 C、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D、市场主体间的市场活动的集合 9、马歇尔冲突指的是( A) A、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 B、完全竞争与市场的矛盾 C、竞争与垄断的矛盾 D、垄断与市场的矛盾 10、下列说法中对SCP的认识正确的一项(C) A、决定市场行为的主要依据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壁垒的高低 B、在此体系中,对于市场结构的指标的研究处于重要的核心地 C、市场绩效优劣的评价主要考虑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利润率水平、生产效 D、市场行为的主体指的是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11、可竞争理论的分析中心是(C) A、SCP理论 B、市场绩效 C、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 D、退出壁垒 12 、HHI指数的优势在于(C) A、必须收集到该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信息 B 、计算量不大 C 、HHI对规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化反映特别敏 D 、便于收集资料 13、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以下说法正确的有(D) A、两者都不是建立在不完全的理论假定基础上 B、两者都建立在完全的理论假定基础上 C、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易取得 D、勒纳指数与贝恩指数相比,较难取得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有(A)

产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产业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单元 1、产业的概念 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 2、产业的特征 规模化;职业化;社会功能性 3、产业经济学的内容体系 基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 扩展:产业发展、产业安全、产业生态、产业竞争力、产业政策 第二单元 1、产业的分类 (1)两大部类分类法 将社会总产品区分为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2)农轻重分类法 (3)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以产业发展的层次顺序及其自然界的关系作为分类标准的分类方法 (3)标准产业分类法 (5)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 (6)霍夫曼产业分类法 (7)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8)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9)战略关联分类法 2、产业链(价值链)的概念 价值链:大部分企业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由设计、交货等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所组成的集合体 全球价值链: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3、产业生命周期 (1)概念 就单个具体产业而言,从产生到成长再到衰落的发展过程 (2)特点 A不是所有的产业都有生命周期 B产业生命周期存在缩短的趋势 C许多产业可能衰而不亡 D衰退产业可能“起死回生” 4、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pest) 需求因素;供给因素;对外贸易因素;经济制度因素;环境因素 (联系制药业的发展,分析影响因素) 第三单元 1、产业组织发展的五个阶段 (1)早期渊源:亚当斯密等人的思想

(2)马歇尔的贡献 (3)哈佛学派 (4)芝加哥学派 (5)新产业组织理论 2、马歇尔冲突:规模经济与垄断的弊病之间的矛盾;“马歇尔冲突”的解决:有效竞争理论的提出;所谓 有效竞争,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性作用的竞争格局。 3、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1)大体提出过程: 1933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 1938梅森联谊会成立 1959贝恩《产业组织理论》 谢乐的进一步完善 (2)特点:在分析框架上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经验研究 (3)市场结构:那些规定决定市场上卖者之间、买者之间、在位卖者与潜在卖者之间关系的特征。(4)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它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果 4、芝加哥学派等对哈佛学派的批判 (1)背景:经济自由主义、放松规制浪潮; (2)代表人物:斯蒂格勒、德姆塞茨、布罗曾、波斯纳等; (3)对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进行批判; (4)他们认为:现实中产业的进入壁垒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企业自身的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基本因素。 5、新产业组织理论 (1)渊源:古诺模型、伯川德模型; (2)上世纪中期以来,博弈论的兴起; (3)20世纪70年代后,“新产业组织理论(NIO)”的发展,以泰勒《产业组织理论(1988)和施马兰西等合编的《产业组织手册》(1989)为代表 (4)新产业组织理论:超越传统范式,否认市场结构外生性的观点,而是试图以策略行为去改变市场环境、影响竞争对手的预期,从而排挤竞争对手或遏制新厂商进入市场。 (5)根据托马斯·谢林,“策略性行为”——一个厂商在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厂商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作出对该厂商有利的决策行为。 6、波特五力模型 (1)五力模型是由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用于竞争环境分析的模型,可以有效地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 (2)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 (3)波特五力模型能够简单明了地将一个企业的战略与市场特征联系起来。这能够帮助战略制定者避免将注意力过度内向地集中于企业的内部各个职能部门。 (4)波特五力模型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