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

合集下载

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也称潜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即hidden curriculum、latent curriculnm或implicit curriculum) ,隐性课程研究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附带学习”,即指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分析了教室中的团体生活,报偿体系和权威结构等特征,认为这些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气氛,从而构成了潜在课程。

潜在课程由规则、法规和常规构成,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并揭示学校是如何潜在地传递和强化各种态度和行为的。

该术语所提供的新的观点超越了传统的对行为对象、涵盖内容、保持秩序、提高考试成绩等的关注。

同时,隐性课程也提出了一些难题,包括如何知晓、证明和理解被掩盖的力量的存在。

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e curriculum)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

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介绍和研究隐性课程方面的论文。

时至今日,隐性课程研究已成为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且使课程研究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隐性课程”一词已成为“教育论文中的一个公认的术语”,但对此概念的把握却众说纷纭,尚无一个一致的见解。

道德教育理论家认为,隐性课程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课程理论家则认为,隐性课程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不少哲学家则从哲学的角度对隐性课程的概念进行澄清.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隐性课程定义: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的定义名词解释

隐性课程的定义名词解释

隐性课程的定义名词解释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指除了学校正式教学外,通过学校教育实践中未正式秉承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等非官方的“潜在课程”,包括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到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与正式课程(Explicit curriculum)相辅相成。

一、隐性课程的含义与作用隐性课程潜伏在学校生活和日常教学中,通过学校环境、师生互动、社团活动等各个方面影响着学生。

它所传递的信息往往是非明确的,但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 人际关系与社交技巧在学校中,学生往往需要与来自不同背景、观念和价值观的学生相处。

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与互动,学生可以学会尊重、合作、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技巧。

这些社交技巧在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遵守规则与纪律学校是一个法治意识培养的场所,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接触到各种校规、课堂纪律等规范,通过遵守这些规则,他们能够学会尊重他人权利、遵循规范和纪律,并养成自律的习惯。

3. 思辨与批判精神隐性课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观点,并通过各种讨论和思辨,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和批判思维。

这种精神在学生面对信息浩瀚的社会中,帮助他们辨别真伪、理性思考,提高自己的素养。

4. 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尊重学校是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相聚的场所,通过接触不同文化,学生能够培养包容与尊重的态度。

这可以帮助他们在跨文化交往中更好地理解并与他人和谐相处。

二、隐性课程的影响因素1. 学校文化每所学校都有其特定的教育理念、传统习惯和价值观。

学校的文化特点会对隐性课程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一些学校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创造;而另一些学校则注重纪律和规范,要求学生服从与遵守规则。

2. 师生互动教师是隐性课程的重要承载者之一。

他们不仅在教学中传递学科知识,还可以通过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影响学生的观念和态度。

老师的言传身教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品质和价值观。

幼儿园隐性课程开发

幼儿园隐性课程开发

02
幼儿园隐性课程现状分析
国内外研究现状
理论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幼儿园隐性课程的理论研究不 断深入,包括定义、特点、价值等方面。
实践经验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幼儿园隐性课程实践 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 课程体系。
研究趋势
当前,幼儿园隐性课程研究呈现出跨学科、 综合性、应用性等趋势,更加注重理论与实 践的结合。
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多样化的活 动和实践,如手工制作、音乐律 动、戏剧表演等,让幼儿在玩中
学、在学中玩。
鼓励探索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和实践, 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
寻求解决方案。
关注孩子心理需求和个性发展
关注情感需求
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 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尊重个性差异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 将教育内容融入游戏中, 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 中学习。
实践探究式学习
引导幼儿通过亲身实践、 动手操作等方式探究问题, 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和创新精神。
开展多元化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 客观地评价幼儿的发展状 况,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 指导和帮助。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隐性课程的积极影响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质 量,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
隐性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
推动教育改革
对隐性课程的关注和开发可以推动学校教育 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02
幼儿园隐性课程现状分析
收集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方案
1 2
家长反馈

隐性课程名词解释

隐性课程名词解释

隐性课程名词解释
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中,除了学生们正式课程所要学习的课本内容外,还有一些隐藏、不明显、不被正式教育规划所包含的教育内容。

它是在学校集体生活、课堂教学以外的环节中,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传递的一种非正式的教育。

隐性课程包括:人际交往、道德伦理、思维方法、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情绪管理、责任意识、社会责任等等。

这些课程与正式课程不同,无法通过书本或教室教学直接传授,而是通过学校和班级的组织生活、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的引导和激励等方式进行传递。

隐性课程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技能,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

虽然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估标准,但它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通过隐性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信心、自主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健康的心理状态等等。

隐性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和社团,提供学生参与实践、互动交流的机会,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师可以发挥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优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隐性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发展,培养全面素质。

只有在形成科学的教育体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提高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因此,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不可忽视,应重视和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工作。

小学隐性课程设计方案

小学隐性课程设计方案

小学隐性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章节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如数学中的分数、语文中的成语、自然科学中的生物分类等。

2. 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本章节所学的技能,如数学中的分数计算、语文中的成语运用、自然科学中的观察与实验方法等,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学生能够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倾听、理解和接纳,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和生活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趣味性、互动性和实践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指导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数学学科:1. 分数的概念与计算:包括分数的定义、性质、约分与通分等。

2. 实际问题中的分数应用:如购物打折、制作食物比例等。

语文学科:1. 成语的学习与运用:包括成语的含义、来源、故事及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

2. 课文中的优美句段赏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

自然科学学科:1. 生物分类: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方法以及常见的动植物分类。

2. 自然现象的观察与解释:如天气变化、简单物理现象等。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分数的概念与计算、成语的含义与来源、生物分类原则。

第二课时:分数的实际应用、成语故事与运用、观察天气变化。

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

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

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隐性课程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到的非正式的、未被明确陈述的价值观、信念、规范和态度。

隐性课程的显性作用指的是,它在学生们的思想和行为上产生的明显、直接的影响。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学校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场所,隐性课程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生们通过学校生活中各种规范和惯例,比如课堂纪律、时间观念、互助精神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

这些道德观念和的行为准则也讲究孝敬、尊重长辈等等。

第二,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规则和价值观。

学校中的隐性课程还有助于学生理解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和价值观。

这些隐性课程教育学生应该遵守的规则,例如公平、诚实、守诺、耐心、自律等等。

隐性课程还将学生引入社会规范的概念、社交场所的注意事项等,加强了学生对社会常识的了解和认识。

第三,激发学生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在学校中,隐性课程通过教育激发学生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以及独立探究的学习体验,学生们能够发掘自己的潜能并提高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在日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中越发重要。

第四,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尊。

学生在学校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念和立场,逐渐成为独立的个体。

在学校中获取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两种品质对于一个人在社会中立足至关重要。

第五,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学校中的隐性课程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交能力。

学生通过学校生活中各种交往体验,比如与同学合作、参加文体活动、参观博物馆等,增强了自己与人沟通和协调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日后的和人相处和工作中也非常重要。

总之,学校中的隐性课程在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情感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中的规范和价值观通过这种形式被引导和传承,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品德和道德观念、理解社会规则和价值观、增强探索和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信和自尊以及增强社交能力,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隐性的课程

隐性的课程

隐性的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除了课堂上直接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外,还会学到一些非正式的、间接的、非官方的教育内容。

这些内容可能不被明确地包括在教学大纲中,但它们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隐性课程包括以下方面:
1. 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如友好、诚实、尊重等。

这些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和行为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

2. 社交技能的培养:学校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还是一个社交的场所。

在学校里,学生需要与同学、老师和其他教职员工进行交流和合作。

通过这些社交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管理的培养:学生在学校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如喜怒哀乐、挫折和压力等。

通过学习和经历这些情感体验,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自己的情感管理能力,学会应对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情绪变化。

4. 自我认知的培养: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兴趣、优点和不足,并开始形成自己的自我认知。

这种自我认知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 能力的培养:在学校里,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还会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节、社团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力。

隐性课程虽然不像显性课程那样被系统化地教授,但它们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校教育应该更加重视隐性课程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

隐性课程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究

隐性课程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究

隐性课程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隐性课程是指在正式课程之外,通过学校的组织形式、文化传统、精神理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

隐性课程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旨在通过潜在的非正式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研究隐性课程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对于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隐性课程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分析隐性课程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深入剖析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构建隐性课程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并探讨实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通过对以上方面的研究,旨在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视角下的文化建设路径探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隐性课程是学生在校园中非正式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对隐性课程进行研究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高校学生的校园文化认知和行为模式,为高校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隐性课程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究有助于深化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与特点,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研究可以为高校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指导,帮助高校更好地应对文化多样性与挑战,提升高校的整体文化境况。

通过探究隐性课程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不断完善高校教育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隐性课程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了解其内涵和特点,揭示隐性课程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机制,分析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种因素,并借此提出构建隐性课程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和具体措施。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校改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不断提升和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感和社会价值观的优秀人才,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是巨大的
表现有三:
1、开设“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 想品德课)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进一步坚定 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的信心,确立对党 和政府的信任。)
•为什么?
2、有专门的一支德育队伍在奋战
(如党委书记、团委专职干部、学生政治辅 导员、 班主任) 3、考试德育,堪称世界一流
新飞电器与海尔电器产业的发展
1993年前,新飞电器和海尔电器齐名,在
同一条起跑线上,但七、八年之后,两者 之间的距离明显拉大。2001年海尔销售额 达到604亿美元,而新飞只有18亿美元! 新 飞战略上的不明确,是它落后于海尔的一 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可见战略对企业发展 的重要性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之“特色提炼”
隐性课程与高校德育
引子1:知与行为什么分离?
电视台实况转播了×××的飞车过黄河后, 记者采访某大一学生 记者:当时有什么感觉? 学生:很紧张,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不过 ……我更希望他掉下去。 记者:(大吃一惊)为什么? 学生:你不觉得那才刺激吗?许多人急得 团团转,追踪、打捞、抢救……当然他最 后成功了,也挺不错。
一、隐性课程解读:特征
1.内隐性
隐性课程最根本的特征
课程开发者有意识,实施者和学习者无意 识。 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有意识,学习者无意 识。 实施者无意识,学习者亦无意识。
开发者、实施者、学习者皆无意识。
•一、隐性课程解读:特征
形象性(视\听\等刺激) 渗透性(广泛存在\全天候\随时随地)
“依靠天才可以赢得几场比
赛。但是,只有凭借团队精 神和智慧才能夺取冠军。”
•团结协作的基本思维:双赢
案例1:天堂与地狱的差别
严寒的冬天里,一群人点燃一堆火。大火熊熊燃烧, 烤得人浑身暖烘烘的,有个人想:这么冷,这绝不能离开 火,不然我就会被冻死,其它人也都这么想,于是这堆无 人添柴的火不久便熄灭了,这群人全被冻死了。 又有一群人点燃了一堆火,其中有一个人想,如果大家 都只烤火,这火迟早会熄灭,其它人都这么想。于是大家 都去捡柴,没有烤火,却被陆续冻死在捡柴的路上,火最 终因缺柴而熄灭。 另有一群人点燃了第三堆火,这群人没有全部围着火取 暖,也没有全部去捡柴,而是制定了轮流取火、轮流捡柴 的制度,于是人人都却捡柴,人人也都得到了温暖,火堆 也因得到了足够的柴源而熊熊地燃烧,大火和生命都延续 到第二年春天。
夸美纽斯的泛智学校: “把一切事物教给
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 马卡连柯的“高尔基工学团” :“对人的 高度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陶行知的晓庄学校:“生活即教育”、 “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 西点军校:“国家、荣誉、责任”(格兰特、 爱森豪威尔两位总统,巴顿等无数名将, 而且还有在商界500强中的精英)
3.各科教学活动中隐含的德育因素
主要包括有教学指导思想、教师的人格榜
样、教师的期望、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 教师传递信息的方式以及奖惩方式等
4.制度性的隐性德育课程
具体包括学校的组织结构、领导者的思想
观念与方式、教学管理方式及其评价体制、 学生宿舍生活管理制度及学生一切活动的 安排方式和规章制度本身的健全与合理性 等
二、德育隐性课程的理论基础
○间接的道德教育理论
间接的道德教育即在学科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的 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 直接的道德教学即开设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 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
直接的道德教学有利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
道德知识容易导致道德灌输;容易忽视道 德理性、道德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等。 •从各国学校德育发展趋势看,主张采 取多种形式,通过道德课、各学科和 各项活动进行道德教育,把直接的道 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之“魂”
YALE’s Founding Mission: 建校使命:为国家和
世界培养领袖
Supplying leaders of the nation & the world
培养了4位美国总统
38th, G.W. Ford (1941,LLB) 41st, G H W Bush (1948, B.A.) 42nd, W J Clinton (1973, J.D.) 43rd, G W Bush (1968, B.A.) 533 位国会议员 耶鲁校友被 10 余所大学 选为第一任校长:Princeton U., Johns Hopkins , Columbia, Cornell Chicago, Williams, Wisconsin,…
二、德育隐性课程的理论基础
○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
水平1――前习俗水平: 1)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 2)以工具理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 水平2――习俗水平: 3)以人与人之间和谐一 “好男孩-好女孩”定 向 4)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 水平3――后习俗水平: 的三条研究结论 A.道德发展是学习的结果,这种学习与知识和技 能的学习是不同的; B.道德的发展有赖于个体的道德自主性;
记者:你崇拜他吗? 学生:不,我有自己的理想。 记者:你的理想是什么? 学生:(笑起来,很干脆)挣大钱。 记者:我是问你将来想当什么样的人,比如科学家、
学生:那还用问,哪个挣钱多就当哪个呗。
工程师、商人……
记者:你为什么想挣大钱呢? 学生:你想想,这个世界没有钱怎么行? 有很多钱才能享受。我将来要买汽车、买 房子,还要周游世界呢。 记者:如果品德课让你谈理想,你也这么说吗? 学生:不,那可不行,跟他随便谈一个他 希望听的就行了。
隐性课程主要指 那些隐藏在学校环 境中的,能对学生 成长产生潜移默化 影响的各种因素。
一、隐性课程解读:核心要素
1.物质性隐性课程:学校的建筑物、文化设 施、生态环境、班级环境以及各种徽章、标志、 服饰等物质形态的环境所营造的校园文化。
例如:物质性隐性课程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当代世界上最有影
响的教育家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我们 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绿化、美化的校园环境:种植花草树木、 修建纪念碑、雕塑、标志、刻石、楹联、 匾额、亭阁、水池等等。
北京大学的”一塌糊涂”
博雅塔、未名湖、图书馆
南通中学图书馆的正面墙壁
既不是教育方针,也不是“三个面向”,而是论语六则
南通中学图书馆的名师墙
南通中学名师荟萃,杜威曾远涉重洋,在通中登台讲 学,一代大师朱东润、姜亮夫等开创了“严谨善教”的 教风。这面墙诉说着南通中学的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
•人工标志对校园精神具有渲染功能
President, Mexico President, Germany Premier Minister, Korea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Japan
YALE’s Primary Mission:
The preservation, 保护 transmission, 传授 advancement, 推进 and enrichment of 丰富 knowledge & culture. 知识与 文化
•案例: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又名:唱诗班男孩/ 歌声伴我心 学监马修与一群问题 儿童的故事; 用爱与音乐开启问题 儿童封闭心灵的成 功案例
•这部电影给了我们极其丰富的教育启示
故事发生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发生 在一所男子寄宿学校,这所学校有一个外 号叫“水池底部”,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 是难缠的问题儿童。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 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 惯。 马修老师和马修老师的音乐,马修老 师对待学生的方式和教育学生的智慧,揭 示了多层次和多向度的教育理解,揭示了 任何时候,教育都需要一种人文理想和价 值追求。
——创设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引导师生员 工认真学习,注重自我提高素质 (书香校园)
“把每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 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 —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 精神生活中占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 思想在不断地丰富,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 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 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

真心付出而效果令人大失所望 是学生自身出了问题吗? 是德育工作出了问题吗? 问题的根究竟在哪?
•为什么?
一是把学校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抽
离出来 (德育是单独的实体) 二是德育从生活中抽离出来 (德育从生活 中抽离出来(很难形成实际的道德体验)
•“庙里没有神” • 中国的德育教育就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庙宇,远 看金碧辉煌、气势逼人,走进去,却发现里面没有 供奉的神,空空如也。 ——一位外国学者
3.打造教师的团队精神
教师是世界上最孤独的职业之一吗?
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 co-operator)
合作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和姿态。( 例如,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 •一个人有一年教师 的职业经历,15个 人交流,每个人就 有15年职业经历, 这样可以缩短教师 专业化历程。
•迈克尔· 乔丹
• 学校的人工标志(校徽、雕塑等)具有很
强的宣示、渲染功能。
• 世界著名大学校园内的人工标志,往往因
其象征的学术意义而使人们感受到一种优 良的学术风气。
雕塑——
腾飞
2.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一是深层的文化底蕴,是由学校成员的共
同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 凝聚、发展而来的,如学校的办学理念、 奋斗目标和校风学风等; 二是外显层的心理文化,由学校成员在日 常生活中展现出来的舆论环境、社团关系、 个体关系、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方式、课 余的文体活动等。
•道德认知 (知) 道德情感 (情)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意) (行)
创造性地融合德育课程 A、学科式德育课程------“知” B、活动式德育课程------“做” C、隐性德育课程---------“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