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语间错误和语内错误分析
二语习得语间错误和语内错误分析

从语间错误和语内错误看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外语系的学生,英语是我们除母语外学习的第二种语言。
二语习得是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学生对二语的学习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也要继续学习,至少有十年的学龄。
可是,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我们仍然不断地出现问题。
下面是我对自己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分析。
英语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其中说和写一直是我英语学习的难点。
而这两项有共同之处,就是英语翻译中的汉翻英。
说就是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需要把汉语翻译成英语,虽然很多人说要培养英语思维,不要先想好汉语再翻译,可我觉得很难做到。
在你想问题时,潜意识就用汉语了。
而写作也是如此,写作只是把你的从说的变为写的。
汉翻英中,经常出现汉语找不到对应的英语单词的问题,这是语义缺失,比如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词语。
而且在表达的时候,由于单词量少而不会翻译经常出现,这是因为单词输入量太少。
平常常用的单词很容易记住,不经常用的新单词很容易被遗忘。
而翻译中常出现的错误可分为语间错误和语内错误两大部分。
语间错误是由于母语造成的;语内错误是受二语的影响造成的,与母语无关。
二语习得者把他们自己的母语作为资源,并依赖于它。
当母语系统与二语系统非常接近的时候,二语习得者可以从比较中获得很多帮助,帮助他们更容易学习二语,这种现象叫做正迁移。
相反,当母语系统与二语系统有很大差别时,由于受母语的干扰,二语习得者通常会犯错误,这种现象叫做负迁移。
负迁移中产生的错误叫做语间错误。
语间错误是语言的迁移性引起的.也是受学习者母语的干扰所产生的语言错误。
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当产生负迁移时,会产生语言错误。
目标语和母语之间无论从语音、语法结构、语义还是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
语内错误主要是由于对目标语的规则理僻错误所产生的。
学习者把目标语的规则应用到并不适用的地方。
导致语内错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过度概括。
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会根据所学的某些规则创造出目标语中并不存在的变体。
学习者错误与错误分析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学习者错误与错误分析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作者: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教学英语位延延摘要:彼德·科德(S.P. Corder)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出发,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做了三方面的分析:第一,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熟悉的程度;第二,了解学习者是如何学习语言的。
第三,错误分析对学习者本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错误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客观存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通过利用错误分析研究学习者错误的特点、分类,了解错误产生根本原因,并且用正确的策略加以个更正,这样才能在英语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关键词:错误分析;二语习得;英语教学;纠错策略一、学习者错误的地位和作用错误有益于学习者的学习和进步,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角度来讲,错误是可以被接受。
二语习得,正如母语习得一样,是一个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熟悉,甚至是掌握,都是一个重新创造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错误。
所以,学习者能够从学习的错误中了解到自己在二语习得方面有哪些缺陷与不足。
从二语习得的质量上讲,错误之处即是学习者没有学习到的地方,是第二语言知识中的空白。
错误时刻警惕着学习者必须增强某一方面知识的学习,以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它们都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省、分析错误的提真实而又宝贵的材料。
三、错误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在中国的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典型的行为错误是对英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的无意识的误用。
当一名男性学习者指称某物为一名女性所属时时,他可能误用“his’’(他的)来代替“hers”(她的);相同地当一名女性学习者指称某物属于一名男性时,她也可能吴用“hers”(她的)代替“his”(他的)。
虽然这些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所有英语代词的格,但他们在运用时几乎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这些行为错误。
然而,在某些场合中,初学者有可能尚未掌握英语代词,他们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哪个代词格,那么,这个英语知识中的空白即被定义为学习者的能力错误。
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

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偏误分析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旨在通过对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揭示出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从偏误分析的定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偏误分析的定义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进行分类和解释,从而了解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和心理特点。
偏误分析将学习者的错误视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资源,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学习者在语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以及他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二、偏误分析的研究内容偏误分析主要研究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的错误。
通过对这些错误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学习者在语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以及他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认知和心理特点。
具体来说,偏误分析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错误的分类: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分类,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的错误。
2.错误的原因:探讨学习者出现错误的原因,包括语言迁移、目的语干扰、文化差异等因素。
3.错误的纠正:探讨如何有效地纠正学习者的错误,包括对错误的识别、纠正方法和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4.错误的学习策略:探讨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策略,包括他们对错误的认知和处理方法等。
三、偏误分析的研究方法偏误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语料分析:通过对学习者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了解他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错误情况。
2.调查问卷:通过向学习者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自身错误的认知和处理方法等情况。
3.个案研究:通过对个别学习者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了解他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
4.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学习者的错误情况和纠正方法对其语言习得的影响。
二语习得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对策概述

二语习得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对策概述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可以发现二语习得已经成为一项独立而重要的学科,二语习得主要是强调学生要具备出色的语言技能和口语表达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可以发现只掌握一门语言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第二语言的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然要求。
因此为了能更清楚、更全面的帮助人们了解二语习得这一学科的特殊性,高效开展二语习得这一学科的学习,为了加强二语习得这门学科的高效研究,给二语习得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经验和有力的保障,本文对二语习得中的语用失误现象进行简要分析,进一步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或优化的对策,希望能够给相关学习人员提供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二语习得;语用失误;分析及对策引言:本文针对二语习得中的语用失误进行简要分析,并由此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因此必须要先明确语用失误的概念和内涵。
我国语用失误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何自然教授提出,“在真实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导致交际者无法完成有效的交际目标和效果的错误都应被称为语用失误”。
另一位在语用失误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Thomas指出,在沟通的过程中,语用失误是说话者一定要尽力避免的。
如果交谈的内容存在着较多的语用失误,那么说话者往往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居心叵测的人。
语用失误是人们在使用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使用错误,比如说语法、句法层面上,而这只是浅显的解释;更为深层的解释为在双方交际特定场合下,由于文化和语言不符合本族语言习惯而产生的错误,也就是由于自身行为和习俗的不同,在特定的语言中出现的一些会造成一定交际阻碍的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的深层次含义也给二语习得这一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方向,因此本文对二语习得中的语用失误进行分析,并加强语篇语法的多元化分析,这样才能帮助相关学习人员更深入地理解语用失误。
一、二语习得概述和构建依据二语习得全称是第二语言习得,也就是人们在学习母语之后,对其它任何一门语言的自觉学习。
错误分析法介绍

归纳性错误
归纳性语言错误是由Stermon提出来的。这既 不是指学习者的目标语水平不高,也不是受母 语干扰而产生的,而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和社 会情境中,所引发的语言错误。是由于教师讲 解不清或教学方法不当引起的错误。
错误的类型
省略 :this is car. 添加:there are five peoples. 双重标记:有些同学会将“eat ”的过去式写成“ated”. 形式错误: I go to school ,have class. 顺序错误: he ran was very fast.
2.忽略(omission) 对冠词”a”和 “the”的忽略。 3.简化(simplification)。学习者总是在学习中回避目标语体
系中的某些多余东西。内在原因主要是语言中的冗余现象。 如:书像朋友,Book is like friend.学习者常把books和 friends中的“is”省掉。其交流渠道仍然是畅通的。“is”就是 一个冗余信息,学习者不自觉地回避了这些。
错误的来源
语言学习者的错误分为三类:语间错误 (Interlingual errors)、语内错误(Intralingual errors)和归纳性语言错误(Induced errors)。
语间错误
语间错误是语言的迁移性引起的.也是受学习者母语 的干扰所产生的语言错误。根据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理论,当产生负迁移时,会产生语言错误。目 标语和母语之间无论从语音、语法结构、语义还是文 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汉式英语”就是由 此类错误产生。例如:有许多人去教堂。相当一部分 中国学生会写成:There are many people go to church. 再如:Lily被解雇了。她很难过。一些学生会写为:Lily is fired,she is upset.汉语的句子重“意合”.句子的前 后连接多靠语序和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很少使用连接 词。而英语的句子重“形合”。句子的连接主要靠连接 词去体现。
错误分析

内容 B学习者 水平 初级,中级,高级 母语 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是什么 语言学习经验 是课堂还是自然环境抑或是两者 结合
鉴别
语法符合要 求 语法符合要 求 得体 不得体 有错误 有错误
形式正确
语法不符合 形式不正确 要求
语法不符合 要求
得体
不得体
有错误
有错误
描述 分类 描述 例如
省
略 缺少必须出现在 完整句型语句的 词目 添 加 出现不能出现在 完整句型的词条 错误信息 语素或结构的用 错 错误词序 不正确替代语素 和一组语素
错误分类整合 of analogy Overextension
transfer competence unique Transfer of structure Interlingual / intralingual errors
Overgeneralization errors
errors
Processing problems
“错误”的成因
1、母语迁移(transfer of the mother tongue) 2、发展性错误(developmental errors) 3、诱导性错误(induced errors) 4、语言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 5、教学迁移(Transfer due to the effects of teaching)
因为成年人的心理因素影响更大。但又由于我国学外语的学 生特别是成年人多半无足够的时间去接触外语,更缺乏使用外 语的环境,也绝不可能同把外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相比后者 除课堂教学时间外,还可利用工作、生活等环境去接触和使用 外语,因此完全采取象交际法那样的似法,对学生的语言错误 熟视无睹、任其发展,也是不可取的。总之,我们应该注意充 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减少他们在交际时的心理障碍, 使他们更自觉、大胆地去使用语言,更快地完善“发展中的语 言”,这可能是可行的办法。
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

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分析引言:二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L2)的过程中产生的语言习得。
对于非母语学习者而言,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偏误,这些偏误往往是由母语语言习得特点与第二语言的不同特点所引起的。
本文旨在探讨二语习得中的偏误并进行分析。
一、语音偏误:语音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在二语习得中,语音偏误较为常见。
这些偏误一般来自于学习者母语与所学语言在音位、音素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将[j]音用[k]音替代,导致类似“Yuke”(英语名字“Luke”)的偏误出现。
二、语法偏误:语法是语言的骨架,它规定了词汇和短语的结构。
二语习得者在语法上的偏误也比较普遍。
这些偏误可能源于学习者母语语法结构与所学语言不同的特点。
例如,在汉语中,疑问句一般是通过语序倒装实现,而在英语中则需要使用助动词。
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往往会出现“你是谁?”(原句为:“Are you who?”)这样的偏误。
三、词汇偏误: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学习者在掌握词汇时往往也会出现偏误。
这些偏误可能来自于词义的混淆、词汇搭配的错误、多词性词汇的误用等。
例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会将“decade”(十年)误译为“十天”,导致类似“过去的十天”(原句为“the past decade”)的偏误出现。
四、语用偏误:语用是指语言的使用情境和目的。
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往往会因为对语用规则的不熟悉而产生语用偏误。
例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会将直译模式应用于英语中,导致类似“Can you make friends to me?”(原句为“Can you be friends with me?”)的偏误出现。
五、认知偏误:认知偏误指的是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由于个人认知能力限制而产生的偏误。
例如,学习者可能会因为习得的受限性而陷入一些错误的学习策略,导致偏误的出现。
此外,学习者对母语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规律进行了误解,从而导致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出现偏误。
二语习得中的错误分析理论以及纠错策略

二语习得中的错误分析理论以及纠错策略错误分析理论和纠错策略在二语习得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都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一门二语。
本文将讨论错误分析理论和纠错策略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并且分析它们如何有助于掌握二语。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错误分析理论,它是由二语习得学家Stephen Krashen提出的,它的基本思想是,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创造的错误,来发现一门语言的细微差别。
因此,它也被称为“反思性学习”理论。
相比较于只有正确的句子是有用的,我们可以从错误中学习更多的语言。
学习者可以通过发现自己错误的原因,并自我纠正错误,从而加深他们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并让自己更好地熟悉二语。
其次,我们来讨论纠错策略。
这是指在课堂上或二语学习者的日常学习活动中,教师或伙伴可以采取的改正错误的方法。
一般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几个步骤来纠正学习者在使用二语时对语言规则的错误。
譬如,提供正确的语言模式以及补充解释,指出学习者使用了错误的句型等等。
全过程中,学习者有机会不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会学会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虽然,错误分析理论和纠错策略在二语习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练习纠错应该更多地侧重于通过正确的表达方式来帮助学习者掌握语言规则,而不是去纠正学习者的语言,也不是要教师担任完全的校对者。
此外,要有效地掌握一门二语,学习者也要不断地积极参与练习,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语言能力,并且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错误分析理论和纠错策略在二语习得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掌握一门二语,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然而,我们也要记住,仅仅依赖于错误分析理论和纠错策略并不能保证学习者能够掌握一门二语,学习者还需要自身的努力,以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间错误和语内错误看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作为外语系的学生,英语是我们除母语外学习的第二种语言。
二语习得是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学生对二语的学习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也要继续学习,至少有十年的学龄。
可是,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我们仍然不断地出现问题。
下面是我对自己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分析。
英语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其中说和写一直是我英语学习的难点。
而这两项有共同之处,就是英语翻译中的汉翻英。
说就是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需要把汉语翻译成英语,虽然很多人说要培养英语思维,不要先想好汉语再翻译,可我觉得很难做到。
在你想问题时,潜意识就用汉语了。
而写作也是如此,写作只是把你的从说的变为写的。
汉翻英中,经常出现汉语找不到对应的英语单词的问题,这是语义缺失,比如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词语。
而且在表达的时候,由于单词量少而不会翻译经常出现,这是因为单词输入量太少。
平常常用的单词很容易记住,不经常用的新单词很容易被遗忘。
而翻译中常出现的错误可分为语间错误和语内错误两大部分。
语间错误是由于母语造成的;语内错误是受二语的影响造成的,与母语无关。
二语习得者把他们自己的母语作为资源,并依赖于它。
当母语系统与二语系统非常接近的时候,二语习得者可以从比较中获得很多帮助,帮助他们更容易学习二语,这种现象叫做正迁移。
相反,当母语系统与二语系统有很大差别时,由于受母语的干扰,二语习得者通常会犯错误,这种现象叫做负迁移。
负迁移中产生的错误叫做语间错误。
语间错误是语言的迁移性引起的.也是受学习者母语的干扰所产生的语言错误。
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当产生负迁移时,会产生语言错误。
目标语和母语之间无论从语音、语法结构、语义还是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
语内错误主要是由于对目标语的规则理僻错误所产生的。
学习者把目标语的规则应用到并不适用的地方。
导致语内错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过度概括。
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会根据所学的某些规则创造出目标语中并不存在的变体。
相类似的表层结构会促使学习者推出并不存在的结构。
二是简化。
学习者总是在学习中回避目标语体系中的某些多余东西。
以下举出了具体的例子:
(一)语间错误
错误1:I eat lunch at canteen in the school.
正确形式:I have lunch at canteen in the school .
在汉语里,“吃午饭”( eat lunch )和“吃午饭”( have lunch )意思相同,而且前者比后者使用得更多。
但英语里却使用have lunch,而不使用eat lunch。
产生这个错误的原因就是学生受到了母语汉语的干扰。
错误2:My mother called me to do homework right now.
正确形式:My mother asked me to do homework right now.
“… called me to …”中的“call sb. to do sth.”这个结构就是中式英语的典型例子。
英语单词call是“叫”的意思。
因此,按照学生的思维,“叫我做某事”被翻译成了“call me to do sth.”。
而事实上,英语里并不存在“call sb. to do sth.”这个结构。
错误3:How much is the price of this computer?
正确形式:How much is this computer ?(或What is the price of this
computer?)
在汉语里,当要问商品的价格时,通常用“这个东西的价钱是多少” 。
“价钱”在英语里相对应的单词是“price”,“多少”相对应的单词是“how much”。
当把“price”和“how much”放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How much is the price of this computer?”这个错误的结构。
这个错误的产生也是因为学生受到了母语的干扰。
错误4:The gym have many people.
正确形式: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e gym.
汉语里,“某地有某人/某物”这个结构是正确的。
但是在英语里,不能用have来表示“某地有某人/某物”(sb./ sth. in somewhere)中的“有”。
换
句话说,“某地”(somewhere)不能做have的主语。
“某地有某人/某物”在英语里相对应的结构是“there be sb./ sth. in somewhere”。
错误5:This summer I at school do school practice.
正确形式:I do school practice at school this summer.
学生在这里想表达“这个夏天我在学校实习”。
但这里只是把汉语逐个翻译成相对应的英语单词,然后再把这些英语单词按照汉语的顺序连成一句话。
这里涉及语序的问题。
在英语里,肯定句中通常把时间、地点状语放在句末,而不是句首或句中。
而汉语的肯定句通常不会把时间、地点状语放在句末。
所以,如果把汉语的语序带到英语句子里去,就会出现此例中的错误。
(二)语内错误
一种语内错误是过度概括,举例如下:
错误6:(1)I feeled very comfortable.(2)She founded the book in the drawer .
正确形式:(1)I felt very comfortable.(2)She found the book in the drawer .
很明显,此处错误的产生是学生把动词一般过去式的普遍规则运用到了特殊情况中,也就是把规则动词的规律运用到了不规则动词上,即过度概括。
由于规则动词在动词中占了很大比重,教师在教学中通常花很多时间来强化学生对规则动词变化规律的记忆。
学生通过大量练习能够较好掌握规则动词一般过去式的形式。
而不规则动词的数目没有规则动词多,且无普遍规律,学生难以准确掌握不规则动词的一般过去式形式。
此时,他们就容易把规则动词的规律运用到不规则动词上。
因此,学生就会犯上面例子中的类似错误。
错误7:(1)We want to buy two watchs.(2)There are many leafs on the ground.
正确形式:(1)We want to buy two watches.(2)There are many leaves on the ground.
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试图掌握一些普遍规律,然后把这些规律运用到其他情况中。
在英语中,很多名词单数是通过在词尾加s来构成其复数形式-s。
这是一条普遍规律,学习者容易掌握。
但是也有很多名词单数不是通过在词尾加s
来构成其复数,而是加es或需要进行其他变化。
尽管有其他变化方式,但学生
还是喜欢通过在词尾加s来构成名词的复数,或者把以s结尾的名词全部当作是复数形式。
例如,学生通过在watch的词尾加s来构成其复数,而其正确的复数形式应该是加 es。
有时还会混淆一些特别的名词的复数形式,当成一般的名词对待,上面例子中的两个错误都是过度概括造成的。
错误8:I really want to know who is he.
正确形式:I really want to know who he is.
上面例子中的错误同样是由于过度概括造成的。
在英语里,wh—引导的特殊疑问句中,应该采用主谓倒装结构。
这个语法规则学生通过练习可以掌握。
当学生写“I really want to know where …” 这个句子时,由于看到where,在where后面就采用了倒装语序。
但事实上,当wh—引导特殊疑问句做宾语从句时,wh—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必须采用陈述句语序,而不再进行倒装。
如果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一特殊情况,就会出现上例中类似的错误。
另一种语内错误是简化,例如:
错误9:He go to school by bus.
正确形式:He goes to school by bus.
当把“He go to …” 中的主语he换成I或者we时,“I /We go
to …”这个句子是正确的。
学生不在go的词尾加es,其实是由于简化造成的。
错误10:This is car.
正确形式:This is a car.
汉语里,“这是车”这个结构是正确的,但英语里对一个数量的名词都要相应地在名词前加冠词a或an,或者定冠词the,这也是简化造成的。
错误11:I go to school, have class.
正确形式:I go to school and have class.
汉语里对连词的使用没有严格的要求,但在英语中就必须使用。
比如“我去学校上课”( I go to school, have class.)在汉语里是正确结构,但英语就必须是“I go to school and have class.”连词“and”必须使用,而第一句则是简化造成的。
对于二语习得中常出现的错误,在认识到错误的同时,我们需要尽量避免错误的重复发生,注意到英语学习中的细节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