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翻译

合集下载

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

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
后 殖 民 主 义 与 当 代 翻 译 理 论 研 究
胡 希
( 江西 师范 大学 国际 教 育 学 院 , 江 西 南 昌 3 3 0 0 0 0 )
摘 要 :2 0 世 纪8 0年 代 末 , 后 殖 民 主 义 将 翻 译 与 文 化 联 系. 重 新 审视 翻 译 中 的权 力 关 系及 其 在 翻 译 中 的作 用 。 本 文 主
决 心 征 服 Ma d a me 。 显 然 这 一 行 动 不 是 出 于 爱 情 而 是 出 于 对 梦 想 和 成 功 的渴 望 。 应 该 说 ,与Ma d a me 的这段 恋情是J u l i a n “ 虚伪 ” 手 段 的第 一 次 展 现 。 如 果 说 于 连 与 Ma d a me 的 感 情 还 算 比较 “ 纯 洁” 的话 , 那 么 与 Ma t h i l d e 的爱情 对J u l i a n “ 虚伪 ” 手 段 的展 现 就 更 加 深 入 。 同第 一 次 爱 情 经历 一 样 , J u l i a n 同 Ma t h i l d e 的 爱 情 也 是 从 被 动 开 始 的 。 出身 贵 族 、 举止娴雅 、 富 于 浪 漫 幻 想 的 Ma t h i l d e 热 切 地 盼 望 着 这 种 恋 爱 的 奇 迹 会 出
要 论 述 后 殖 民理 论 与翻 译 理 论 的 关 系 ,选 取 后 殖 民主 义 的代
表 人 物 分 析 后 殖 民主 义翻 译 理 论 的 意 义 ,而 把 后 殖 民 写作 和 当代 翻 译 研 究联 系起 来 , 既 可 拓 宽各 自的研 究视 野 , 又 可加 强
后 殖 民主 义研 究 . 加 深对 当代 翻 译 理 论 研 究 的认 识 。
系 。 不仅 如此 , 用后殖 民主义理论重新翻译文本 , 还 会 深 入 剖 析其译文与其 文字背后蕴含 的文化 、 宗教、 地缘、 政 治 之 间 存 在 的 千丝 万缕 的关 系 。 在翻译过程 中, 也 考 虑 在 颠 覆 现 存 地 缘 政 治权力体 系 , 重 构 国 际 正 义 的 政 治 框 架 中 的积 极 而 独 特 的 作用 。 二、 后 殖 民主 义 与 当代 翻 译 理 论 研 究 的 发展 其 实 ,早 在 二 战 后 就 产 生 了 “ 后殖 民” ( p o s t — c o l o n i a 1 ) 一 词, 用 以代 指那 些 独立 的 ( 前) 殖 民 国家 。首先 《 东方 主 义》 ( O r i e n t a l i s m) 中萨义德认 为 “ o r i e n t a l i s m” 有三 种含 义 . 而 汉 语 则是 无 法 翻译 的 。 第 一 层 是 指 传 统 意 义 的学 科 名 称 “ 东方学” : 第 二 层是 西方 的 东 方 主 义 的 渊 源 :第 三层 是 西 方 的 东 方 主 义 式 的 思维 方 式 和话 语 习惯 。 后 殖 民 主 义 以 西 方 文化 为 中心 . 从 特定的特权视角审视这个世界 , 关注文本的文化转 向。 促 使 文 化 翻译 应 运 而 生 。 萨 义 德 认 为 尽 管 产 生 冲 突 和矛 盾 . 但 是 不 能 脱离 后殖 民 主 义 的 后 现 代 语 境 。然 而 . 应 该 看 到 一 直 以来 . 语 言 学 的对 等论 束 缚 了 翻译 的进 一 步发 展 。 因此 , 在 当今 世 界 经 济 全球 化 和 文 化 多 元 化 的 背 景 下 。文 化 翻译 比语 言 学 翻 译 更 具 现 实 的进 步 性 。 1 9 7 2 年 ,美 国 翻 译 学 者 霍 姆 斯 ( J a m e s t e i f n g , h y p o c i r t i c a l l y 。 根 据 上 面 的 统 计 结 果 可 以看 出 . 由于 挣 扎 在 一 个 残 酷 、 自私 的上 流社 会 的 艰 辛 环 境 中 , J u l i a n 对平 等 真 诚 的 爱 的 追求 受 到 压 抑 , 并 使得灵魂也受到扭 曲, 伴 随 而 来 的 就产生“ 伪爱 ” 和恨 意 , 最终 毁 灭 了 自己 , 连 可 能 的 政 治选 择 都 达不到。 三、 结 语 语 料 库 检 索 利 用计 算机 的强 大功 能 。 进行快速 、 准 确 的分 析, 既有定量分析 , 又有 定 性 的 功 能 解 释 , 对 语 言 的 描 写 比较 全面 。 因为 在 准 确 的统 计 数 据 和 真 实 的 语 境 中 , 我 们 可 以对 文 本 的 主要 内 容 、人 物 塑 造 和 主题 进 行 精 确 的分 析 和 准 确 的 概 括 。语料库 检索 软件w o r d s mi t h 6 . 0 以 强 大 检 索 能 力 向 我 们 表 明, 把 语 料 库 检 索 软件 用 于 文 学 文 本 的 分 析 , 可 以 准 确 而 快 速 地揭示文本的写作风格 、 人 物 刻 画和 主 题 。 通过使用w o r d s m i t h 语料库检索软件 , 笔者对 《 红与黑》 进 行 了分 析 。在 上 文 中 , 笔 者 首 先 利 用W O r d s m i t h 自动 生 成 词 表 功 能分 析 了 《 红与黑》 的文

后殖民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后殖民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也 是 后殖 民主 义理 论 探讨 的一 个 深层 次 问题 。 西方 主流
的知识 界 和 学术 界 一 提 到现 代 化 , 的多 半 是 工业 化 、 讲 市
是 通 过 武 力 、 夺 来 达 到 目的 . 是 以 文 化 作 为 “ 平 使 掠 而 和 者 ”使 殖 民对 象 向 着 自 己 的 文 化 靠 拢 。 从 1 世 纪 的 军 事 , 9 殖 民到2 世 纪 的文 化 殖 民 , 变 的是 殖 民 的策 略 和 内容 , 0 改 不 变 的是 殖 民的本 质 。 当前 经 济全 球 化 的趋 势 并 没 有 使 这 种 紧 张 关 系 得 到 缓 和 和 削 弱 ,反 而 使 许 多 发 展 中 国 家 在 世 界 经 济 上 日益 边 缘 化 , 而 发 达 国 家 仍 是 世 界 经 济 的 主 宰者 . 际政 治 经济 割 据 中 的不 平 等 依 然根 深 蒂 固 , 国 同 时也形 成 了强势 文 化 与 弱势 文 化之 间 的 权利 差 异 。

后 殖 民 主 义 的 含 义
后 殖 民 主义 是指 欧 美 资本 主 义 国家 在 冷 战 时期对 发
展 中 国 家 和 不 发 达 国 家 的 一 种 文 化 上 的 殖 民 侵 略 。这 种
后 殖 民 理 论 。或 称 后 殖 民研 究 。 是 一 种 多 元 文 化 理
后 殖 民主 义 的文 化 侵 略 ,不 同于 资 本 主 义原 始 积 累 时期 的 殖 民 主 义 侵 略 。后 者 是 军 事 殖 民 , 武 力 为 后 盾 , 过 以 通 对 落 后 国 家 赤 裸 裸 的 侵 略 .完 成 其 经 济 与 政 治 的 殖 民 任 务 : 前 者 则 是 一 种 文 化 侵 略 , 东 西 文 化 的 友 好 交 流 和 而 在 西方 文 化 在世 界 各地 无 孔不 入 的渗 透 中表 现 出一 种文 化

后殖民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

后殖民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

2012年第03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3,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79期)Total No .279基金项目:2010年湖南省公安厅科研计划项目(湘公装[2010]44号);2011年湖南警察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湘警院通[2011]18号)。

收稿日期:2011—11—10作者简介:刘海清(1981—),女,湖南涟源人。

湖南警察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法研究。

后殖民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刘海清(湖南警察学院,湖南长沙410138)摘要:从后殖民翻译理论来看,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和霸权侵略从始至终都未停止过,所以翻译的任务是要缓解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化长期以来对东方文化话语权力的压迫。

译者一方面应客观准确地移植异族文化精髓,充分尊重翻译生态系统中语种多样性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应摆正其主体性地位,保持本土文化和身份意识,遏制强势语种对弱势语种的话语霸权侵略,以保证翻译生态系统繁荣、健康、平衡的发展。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后殖民主义;生态翻译学;文化霸权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32—03随着世界交流的不断扩大和深入,翻译作为人类交流的桥梁显得更加重要,已然成为文化产业中一个重要的行业。

从20世纪下半叶起,随着语言学的发展,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是在70年代的“语用学转向”和90年代的“文化转向”的研究开始以来,学者们着力于对语言层面背后能起到积极作用的一些因素进行研究,其中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们打破对译者地位的传统狭隘认识,大力倡导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

米歇尔·克罗尼恩(M Cronin )于2003年首次在其专著《翻译与全球化》中明确提出“翻译生态学”的概念,[1]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阐释了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理论。

后殖民翻译研究对穴位名称英译的启示

后殖民翻译研究对穴位名称英译的启示

环球中医药2013年4月第6卷第4期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 2013,Vo1.6,No.4 后殖民翻译研究对穴位名称英译的启示 邓容邓曼 

295 ・中医文化・ 

【摘要】 后殖民翻译研究是如今文化翻译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焦点,每个穴位的命名都有其文 化内涵,但少有译者从此视角讨论穴名的翻译。本文回顾了后殖民翻译研究的理论源流、代表人物 及其观点,阐明该理论在中国语境的适用性。从后殖民视角剖析了世界卫生组织所制定的穴位翻 译标准的利与弊,指出穴位英译的处境。针对穴名翻译标准存在的不足,归纳出目前主要存在的其 它三种译法,即直译法、意译法,以及音译加释义法,并对这几种策略进行讨论。最后指出穴位名称 的英译应注重文化内涵的输出。 【关键词】后殖民翻译研究; 穴位;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3.04.021 

后殖民翻译研究目前已成为文化翻译研究的热点,而用 该理论审视穴位名称的翻译尚属罕见。每个穴位都含有丰 富的文化色彩,本文将以全新的视角来解读穴位的翻译。 1后殖民翻译研究概述 后殖民翻译研究(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studies)与后殖 民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先从后者说起。“后殖民主 义”是指殖民体系瓦解、殖民地独立后,全球范围内出现的 具有霸权性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新形式。后殖民理论是上 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一股带有强烈的政治和文化批判 色彩的学术思潮,其产生的根源是“权力差异”的存在,思想 核心是彰显差异性。后殖民理论“三剑客”是该领域最具影 响力的学者。奠基人爱德华-赛义德1978年发表的著作 《东方主义》在各界引起轰动,标志着后殖民理论的诞生。 他认为西方人给东方人捏造“愚昧、落后、低等”的他者形象 是满怀敌意的,揭露了西方与东方是不平等的“书写”与“被 书写”的关系,于是对歪曲东方的西方文化霸权主义进行了 抨击和批判。盖亚特-查克雷弗迪・斯皮瓦克是一位美籍 印度裔女性学者。鉴于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人、第一世界话语 中心下第三世界的背景以及男权主义时的女性的多重身份, 她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将种族、阶级和性别纳入其中。 因此,她的理论带有强烈的解构主义和女性主义色彩,弥补 了赛义德的一些欠缺之处,从而在多方面推进后殖民理论。 霍米・巴巴是后殖民“杂合”思想的倡导者。传统理论常常 将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二元对立,而她却认为存在着一个 介乎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空间”。巴巴的“第三空间”不是想 作者单位:530001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外语部[邓容(硕士研 究生)、邓曼] 作者简介:邓容(1986一),女,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中医英语翻译。E-mail:dengrong52@163.con 象中的两种文化之外的第三者,或者调停两种不同文化的中 和客观性,他所强调的是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互相渗透的状 态 。他认为杂合是文化差异得以表达的前提,只有在这 个空间才能消除两极对立,也只有在这个空间才能防止强势 文化对弱势文化进行吞并,其理论大大拓展并深化了后殖民 理论。 全球化不仅打破了国家民族问的地域界限,还从经济领 域延伸到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包括翻译领域。9O年代初 出现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纪元。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受到后殖民思想的启发而涌现出后殖民 翻译研究。该理论从纯粹语言层面的研究上升到广阔的文 化视域的思索,探讨弱势文化被翻译到强势文化所采用的翻 译策略,聚焦于文本外的各种因素及其译文对目的语言文化 的冲击力和颠覆性。后殖民翻译研究作为一个专门术语,由 道格拉斯・罗宾逊于1997年在《翻译与帝国》中首次提出。 该著作对此前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全面整理,并归纳了 该理论的研究范围:所有文化、社会、国家、民族与其他文化 之间的权力关系的研究(研究作为征服者的文化如何随意 歪曲被征服者的文化;被征服者的文化如何回应、适应、抵抗 或克服殖民文化的高压统治)。在这里,“后殖民”是指20 世纪末我们对政治和文化权力关系的看法。时间跨度为所 有的人类历史 。另一位享负盛名的学者是劳伦斯-韦努 蒂,他系统研究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他认为,归化会 抹杀弱势文化所特有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色,提倡用非流 畅、非透明的“抵抗式翻译”来对抗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 暴力和打压,在译文中保留弱势文化的异质成分。异化当是 弱小民族或弱势文化译到强大民族或强势文化的首选策略。 在国内,研究后殖民翻译的人尚少,起步亦晚。自1999 年至今,涉及后殖民翻译研究的著作主要有10本,但多未深 入探索。其中,孙会军的《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域 下的翻译研究》和吴文安的《后殖民翻译研究——翻译和权 296 环球中医药2013年4月第6卷第4期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 2013,Vo1.6,No.4 力关系》这两本著作较系统地梳理了后殖民翻译研究的理 论脉络,总结了国内外此领域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当今的国 际环境对该理论进行了展望。王宁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 向》从跨文化角度对翻译的定义作了全新界定,并对后殖民 翻译理论及其相关学者进行了讨论。 

西方后殖民主义与翻译研究初探

西方后殖民主义与翻译研究初探

西方后殖民主义与翻译研究初探作者:潘彩霓来源:《科技视界》2012年第13期【摘要】后殖民主义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在翻译研究上实现各种理论方法共融、互补的有效整合,从而推动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阐述了后殖民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在对比传统翻译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最后指出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意义及局限。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意义;局限0引言后殖民研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涉及到多个领域,如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

与硕果累累的的后殖民研究相比,后殖民翻译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但其独特视角和犀利的批判性已引起了翻译研究者们的注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迅速发展,成为翻译理论研究体系中的一支生力军,并在各国的翻译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使人们对翻译研究有了新的阐释和研究视角。

1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后殖民主义 (postcolonialism)是二十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文化界和文化理论界异军突起,并逐渐走向中心的最新理论思潮之一,是二十世纪后期影响力较大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学术流派之一。

作为一种理论批评话语,后殖民理论首次将西方对东方进行文化殖民的事实及后果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将研究中心从文本形式转移到文化政治批评上来,显示了一种新的动向(张京媛,1999)。

“后殖民主义” 是起源于殖民主义经历及殖民主义终结之后的一种文化状况或文化研究状况;关注反映在语言、文化、法律、教育、政治等等方面与群体身份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尤其关注所有类别之间的差异性,而对在绝对净化的基础上对复杂问题采取简单化的解决方法表示怀疑(D.Robinson,1997)。

从时间上讲,后殖民主义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关涉重心是全球现代化以来西方与非西方的关系,因此它崛起和形成的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第一世界中的学术思考,二是正如罗伯特·扬(Rovert Young) 指出,第三世界里反殖民主义的写作,法农(Frantz Fanon) 为其公认的代表。

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看《骆驼祥子》伊文·金译本中的文化流失

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看《骆驼祥子》伊文·金译本中的文化流失

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看《骆驼祥子》伊文金译本中的文化流失刘剑钊【期刊名称】《湖北函授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29)012【摘要】后殖民翻译理论根源于后殖民理论。

其关注强弱文化和权力差异在翻译上的具体体现。

一般来讲,西方文化代表强势文化,而东方文化则是弱势文化。

来自强势文化的译者往往会对原著进行重新“解读”。

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骆驼祥子》就不幸“遭此劫难”。

在美国人伊文·金的译本中,文化霸权现象多处可见,过度使用归化策略造成文化大量流失。

本文以《骆驼祥子》伊文·金译本为例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现象。

%The post 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originated from the post colonial theory.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rong and the weak culture and the power difference.Generally speaking,western culture is the dominant culture,while the eastern culture is the weak.Translators from a strong culture tend to"reinterpret"the origi-nal work ".One of Lao She's masterpiece———"camel Xiangzi"is unfortunately chosen.In the American version of Evan King, cultural hegemony is seen everywhere,and the excessive use of domestication strategy causes a lot of cultural losses.Inthis pa-per,th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losses is discussed in the EvanKing's version of"camel Xiangzi".【总页数】3页(P155-156,165)【作者】刘剑钊【作者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 225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相关文献】1.《骆驼祥子》施译本中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 [J], 谢菲2.从伊万·金的《骆驼祥子》英译本看译者的文化身份和职责 [J], 王惠萍3.从文化翻译理论视角看汉英典籍翻译信息补偿--以林戊荪《论语新译》英译本为例 [J], 刘琳;梁颖4.《骆驼祥子》翻译中由方言引起的“假朋友”现象——伊文·金的英译本为例 [J], 王燕桃;张咪;5.从翻译规范视角解析《骆驼祥子》伊万·金译本中的语际改写 [J], 赵文静;孙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后殖民翻译理论浅析《师傅越来越幽默》葛浩文译本中的翻译策略

从后殖民翻译理论浅析《师傅越来越幽默》葛浩文译本中的翻译策略

2382019年43期总第483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从后殖民翻译理论浅析《师傅越来越幽默》葛浩文译本中的翻译策略文/吴 静一、引言《师傅越来越幽默》以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为背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底层下岗者的生存困境,及他们遭遇的迷惘和焦虑。

作品笔法极具喜剧性,字里行间却渗透着对生命沉痛的叹息。

本文拟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探析《师傅越来越幽默》葛浩文译本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其成功之处,以及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对中国译者“讲好中国故事”所产生的启示。

二、后殖民翻译理论后殖民翻译理论植根于后殖民主义理论,是把“把翻译与帝国联系起来的翻译研究”认为英美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权利差异”,同时它着眼于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价值观。

韦努蒂倡导采用抵抗式翻译策略,倡导保留源语言中的异质性成分,向译入语输入充满语言文化价值差异的异国文本,以抵制英、美主流语言文化价值观和霸权意识。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

不【摘要】后殖民翻译理论倡导多元文化,旨在保留和彰显弱势文化特有元素并将其译入强势文化,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和共同发展。

《师傅越来越幽默》葛浩文英译本使用了大量后殖民翻译策略,本文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分析译者所采用翻译策略的成功之处,揭示其对中国译者有意识地抵制西方文化霸权,展现中国特色文化魅力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启示。

【关键词】后殖民翻译理论;抵抗式翻译策略;杂合;启示【作者简介】吴静(1981.06-),陕西渭南人,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literally refers to a long distance, but more significantly implies emotions like the sorrow of separation or the soupiness of missing. So the diction “sky edge” is a huge loss on semantic level. Weng here, innovatively combines these twoparts into one sentence, considering they are set for the same function, portraying the same scene.Considering rhythmic aesthetics and musicality, mostpoets will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rhymes, which should also be an essential part in poem translation. As a experienced expert on poem translation, Weng suggests that rhymesshould not be imposed on and are not supposed to rigidly adhere to the original text. A good case in point is that Wengadds two verbs “moaning” and “groaning” in order to rhyme with “road”. Schlepp is also a knowledgeable man who has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Yuan Qu, a type of verseor poem handed down from Yuan Dynasty. She focuses her research on some distinct rhymes of Yuan Qu including feminine rhyme, internal rhyme and polysyllable rhyme. Anyway, her learning doesn’t reflect on her translation in terms of rhymes. In regard to their diction, two translators manifest different strategies. Schlepp is mor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ext, while Weng appears to be more creative. Forinstance, “枯”means that something, usually referring to plants, wither due to hydropenia. Schlepp only chooses a simple word, dry, but Weng seems to overtranslate it into “rotten”. One controversial point of Schlepp’s version is that, she doesn’t translate every phrase in unified pattern. It’s clear that she mainly adopts modifier-core structure such as “Dry vine” and “Low bridge”, except “stream running” and “sun westering” emerging in subject-predicate structure, which seems to be incompatible to the text.To summarize, Weng and Schlepp provide entirelydifferent translations for later generations to research into, and they both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poem translation.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detail processing, Weng’s version is better by one tally.References:[1]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2]翁显良.情信与词达——谈汉诗英译的若干问题.[J].上海外国语学院报,1980.【作者简介】Xingtong Chen,Department of Translationand Interpreting Studie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Wuhan University.2019年43期总第483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是要‘复归’,同时也不是要‘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许渊冲英译《长恨歌》中的后殖民翻译思想初探

许渊冲英译《长恨歌》中的后殖民翻译思想初探

许渊冲英译《长恨歌》中的后殖民翻译思想初探作者:叶琳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4年第10期【摘要】作为众多英译本中的佼佼者,许渊冲的《长恨歌》英译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中国所特有的文化意象以及原文诗体。

他的一些翻译思想和策略与后殖民翻译理论极为相似,目的都在于保留本国文化,抵抗文化交流中的弱肉强食现象。

【关键词】后殖民翻译思想长恨歌英译本一、许渊冲及其《长恨歌》英译本作为传统古典叙事长诗,白居易的《长恨歌》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而近年来,随着中西方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佳作也开始被介绍到西方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对《长恨歌》进行英译便成为了众多译者的首要选择。

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穷其一生力求将中国古典名著、诗词曲赋翻译成英语、法语,致力于“以诗译诗”,在努力保持原作文体的基础之上,用一种诗意的语言让西方世界品味到唐诗、宋词、元曲的独特韵味。

许先生的《长恨歌》英译本首现于上世纪80年代。

1984年,许渊冲发表了题为《白居易的及其英译》的评论性文章,对三位国外译者Herbert A.Giles,W.J.Fletcher 以及Witter Bynner 的《长恨歌》译本进行了评论,并在其后附上自己的英译版本。

与在此之前的英译本不同的是,许渊冲的《长恨歌》译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中所蕴含的众多文化意象,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语言现象,比如数字以及韵律。

他所使用的一些翻译方法与后殖民翻译理论所提出的“杂合”“异化”等翻译策略极为相似,强调“求异”以及“保留源语文化”,其目的都在于将本国文化向外传播,尽量抵抗文化交流中的弱肉强食现象。

可以说,许渊冲《长恨歌》译本中所展示出的翻译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与后殖民翻译思想不谋而合。

二、许渊冲《长恨歌》英译中的后殖民思想分析首先,对于众多含有丰富文化信息的词汇,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力求保证译本对目标读者具有可读性,并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这些词语的文化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Spivak‟s own translation strategy necessitates the translator intimately understanding the language and situation of the original. It draws on poststructuralist concepts of rhetoric,logic and the social.

Spivak‟s critique of Western feminism and publishing is most biting when she suggests that feminists from the hegemonic countries should show real solidarity with women in postcolonial contexts by learning the language in which those women speak and write.

Asymmetrical power relations are the refrain of 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s essay “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 (1992/2000)and Tejaswini Niranjana‟s Siting Translation:history,poststructuralism and the colonial context (1992 ) are among the seminal works in the interface between translation and postcolonialism.

According to Spivak,“in the act of wholesale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there can be a betrayal of the democratic ideal into the law of the strongest. This happens when all the literature of the Third World gets translated into a sort of with-it translationese,so that the literature by a woman in Palestine begins to resemble,in the feel of its prose, something by a man in Taiwan.”
• 术语“后殖民主义”是斯皮瓦克在1990年 出版的访谈与会议及《后殖民批评家》中 提出来的;后殖民翻译研究是美国学者罗 宾逊1997年提出来的。

While translation may facilitate cultural contact,it is generated by difference and deals with difference. Traditionally, translation has been viewed as representing the other,yet “these representations will shift as they are constructed by different groups with their own senses of identity,groups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to a nation.” In addition,a difference “is often established by translations. Thus,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s powerful,and it is not innocent.” Tymoczko provides examples of how the history of the English colonization and oppression of Ireland can be traced in `translation practices.
• Asymmetrical power relations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also form the thread of the important collection of essays entitled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1999),edited by Susan Bassnett and HarishTrivedi. Spivak‟s essay brings together feminist, postcolonialist and poststructuralist approaches.
• Just as we saw a parallel which feminist theorists have drawn between the conventional male-driven depiction of translations and of women, so has the metaphor been used of the colony as an imitative and inferior translational copy whose suppressed identity has been over written by the colonizer. Translation's role in disseminating such ideological images has led Bassnett and Trivedi to referring to the „shameful history of translation‟.

For Niranjana,the most-part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are based on Western examples and are influenced by the eternal opposition between fidelity or betrayal and a focus on target or source. Such theories do not view transl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ower or history. Writing from a poststructuralist perspective,Niranjana sees the following as the failing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because of its tern orientation.
Postcolonial Approaches
“后殖民”这一术语有不同涵义。美国翻译理 论家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在给“后殖 民翻译研究”(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Studies)下定义时,列出了“后殖民”的三个 时间段:一、殖民地独立以后;二、殖民地开 始以后;三、以权力关系为参照的后殖民主 义视角———全部人类历史。
failing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because of its
Western orientation
• • 1)that translation studies has until recently not recognized the question of power imbalance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2)that the concepts underlying much of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are flawed as „its notions of text, author,and meaning are based on an unproblematic, naively representational theory of language‟; 3) that the „humanistic enterprise‟ of translation needs to be questioned since translation in the colonial context builds a conceptual image of colonial domination into the discourse of Western philosophy.

In her book Siting Translation(1992), Indian scholar Niranjana takes a fresh look at accepted translation theory. She discusses the inequalities between languages,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omination and the manipulative power of translation. She also sheds new light on the role that translation plays in establishing representations of the colonial or post-colonial subject within postcolonial criticism.
• Spivak‟s work indicates how cultural studies, and especially postcolonialism,has over the past decade focused on “issues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national[sic]and colonization.” • The linking of colonization and translation is accompanied by the argument that translation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the colonization process and in spreading an ideologically motivated image of colonized peopl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