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苏区民众政治心理解读_以红色歌谣为视角

合集下载

心理学视阈下红色歌谣的情感分析

心理学视阈下红色歌谣的情感分析

心理学视阈下红色歌谣的情感分析
范文明
【期刊名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19)4
【摘要】红色歌谣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乃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组织人民群众、战胜各种困难的重要精神法宝。

如果将其置于心理学视阈之下分析,它同样具有情感分类明确、情感对比明显、情感成熟明晰的特点,这也正是其调动人心、服务战时需要成效显著的重要原因。

【总页数】4页(P15-18)
【作者】范文明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歌谣传统下的记忆表述——以湖北长阳“红色歌谣”为例
2.民俗学视阈下鄂西民间歌谣的现实功能探析
3.融媒体视阈下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选择--评《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红色文化大众化研究》
4.归化和异化视角下陇东红色歌谣文化特色词翻译探析——以《陇东红色歌谣选译》为例
5.融媒体视阈下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选择——评《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红色文化大众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陕革命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初探

川陕革命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初探
中图分类号 : K 2 6 9 .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5 2 4 8 ( 2 0 1 3 ) O 1— 0 0 2 5— 0 6
“ 思想 政 治工 作 是经 济工 作 及 一 切 工 作 的 生

命 线 ”, 无 产 阶级 的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是 用 无 产 阶级
第2 3卷 第 1期
V0 1 . 2 3 No . 1
四 川文理 学 院学 报
S i c h u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A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J o u r n a l
2 0 1 3年 1月
J a n . 2 01 3
川陕革命根据地 思想政治 工作 体 系初探
祝 秦
( 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南充 6 3 7 0 0 9 )
摘 要: 思想政 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及一切 工作 的生命线 。川 陕革命根据 地 能够在短 短两年 时 间里 立足川
陕边 区并不断发展 , 有赖于根据地立体 完整 的思想政 治工作 体 系。川 陕革命 根据 地思 想政治 工作体 系以 苏区 和 白区为工作场域 , 整 合方针纲要、 政 策法规 、 指令 口号等制度资源 , 着力于红 色士兵、 白兵 、 农 民、 妇女 、 干部等 重点群 体 , 依赖 于石刻 、 歌谣 、 戏剧等特有的 艺术形 式, 赋予贫苦 大众政 治、 经济 、 文化 、 社会权利 , 完成 了对工农 群 众的教育 、 发 动和动 员, 为我 国现 阶段 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 了有 益的借鉴 。 关 键词 : 川 陕革命根 据地 ; 思想政 治工作 ; 体系
开展土地革命 、 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等任务 , 根本原 因在于川陕革命根据地成 功的思想政治工作。 ¨ 川陕革命根据地 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一个立体 的、 完整的体系, 通过经济发展、 政治斗争 、 文化普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宣传形式与途径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宣传形式与途径


大力出版发行书刊 , 印发宣传资料
这种宣传主要包括出版发行各种报刊 、
课本 、 宣传材料 、 传单 、 捷报 、 歌谣集等。
当时根据地成立 了国家出版局 , 出版发 组织 了木 _组 , 丁 = 将木板刨得既平义光 , 上面 维埃政府关于土地改革布告》 高 21 米 , , . 6 宽 行各种书刊和报纸。报纸的种类很多 , 印数 用墨汁写上各种标语 口号和各种法令 、 党的 2 6 , . 米 全文 15 字 ; 是《f 9 7 1 【华苏维埃宪法 1 更大 , 版面美观大方 , 内容丰富 , 出善于 纲领 , 显示 然后涂上桐油 , 钉在街上 的醒 目处 , 或 大纲 》 高 21 , . 6米 , 2 6米 , 义约 30 宽 . 9 全 00 宣传 的特点。当时常见的报刊有 : 省机关报 者放在 巴河漂流 ,让 白区河岸 的人捞起来 , 字 ; 四是《 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 高 2 7米 , , . 0
半 以上 , 出韦拔群 、 涌现 陈洪涛 、 黄治峰等一 田分地给农 民 ; T农 政府 真英 明 , 百姓 , 神和右江革命 根据地建设精 神融入存江少 救 大批 杰出的少数 民族干部 ,5个县级苏 维 奴隶今 日得翻身。不忘邓斌来领 导 ,率红 数民族歌谣之 中, l 内容通俗 易懂 、 形式灵活
族群众革命觉悟等情况。如《 瑶苗壮汉一条 右江各族人 民欢 唱红色政权 的诞生 :苏维 地革命 开展后红 色歌谣反 映的却是 另外… “
心》 歌谣 中唱道 :千条枪 杆劈 空起 , “ 瑶苗壮 埃英 明 , 穷人革命 ; 领 苏维埃掌 印 , 民众 番光 景 , 同心协 力来抗旱 》 谋 在《 歌谣 中唱道 : 汉一 条心 , 跟着拔哥生死战 , 豺狼 虎豹 消灭 利益 。”J在壮族歌谣《 4 4 工农政府 真英明》 “ 党来 领 导 , 有 不怕 自然 灾 害 ; 心协 力 来 抗 同 尽。 万杆红旗出山林 , 口对准白匪军, 枪 冲锋 中唱道 :工农政府 真英 明 , “ 救百姓 , 隶今 旱 , 食 丰 收得 归 仓 。 ” 奴 粮

川陕苏区党的群众思想政治工作

川陕苏区党的群众思想政治工作

Wor On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Political k for the Masses in Sichuan-Shanxi Soviet and Ideological
Revolutionary Area
作者: 李茹;李敏
作者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出版物刊名: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1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川陕苏区;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红四方面军
摘要:川陕苏区以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工作管道为依托,以切实维护群众物质利益为工作抓手,通过宣传、教育、动员与沟通等方式,对群众展开以启发阶级觉悟、调动革命热情为核
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为苏区发展壮大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为我们今天留下宝贵的精
神财富。

川陕革命根据地讲解

川陕革命根据地讲解

——川陕苏区的历史就是每一个共产党员, 红军战士,人民大众用鲜血写成的,是他们用 血肉之躯垒起了川陕苏区这座闪亮的丰碑。
再 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结束语: 中国共产党人、红军将士、苏区人民在为实现 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复兴富强的梦想,用热血和 信仰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壮歌,书写了一个个生命传 奇和经典,建立了不朽功勋。他们是历史的缔造者, 是民族的精英,是我们时代精神的宝贵财富,是当 前我们切实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责任的不竭动 力。
英烈墙
魏家乐 李涯太 刘开云 冉良川 张连生 杜大邦 张绍祥 刘清题 刘子才 杨三元 岳崇钰 赵明恩 杨先孝 蒋德新
红军历史上唯一的女性将领张琴秋
张琴秋(1904年11月3日—1968年4月22日),学 名张悟,张琴秋是著名的红军女将领,1924年11月加 入中国共产党,曾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长征期间, 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等 重要职务;建国后,张琴秋担任了纺织工业部党组副 书记、副部长;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解放军将领 传》中,专门介绍了张琴秋,视她为没有军衔的红军 将领;《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中,认定张琴秋为红 军唯一的女将领;“文革”爆发后的1968年,因受残 酷迫害,这位杰出的女性毅然以死抗争;1979年平反 昭雪,徐向前元帅亲自主持了她的追悼会。
二、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
“十三不” 即:不怕牺牲,不怕艰苦,不怕敌人,不怕反动,不讲条 件,不讲待遇,不讲享受,不讲困难,不贪污腐化,不多 占多分,不受贿赂,不循私舞弊,不隐瞒自己观点。
七条行动准则 即:实行革命,努力工作,严守机密,遵守纪律,廉洁奉 公,牺牲个人,死不叛党。
三、为人民谋利益的优良作风
四、血肉相连的鱼水之情

赤诚·忠贞·信念——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文化解读

赤诚·忠贞·信念——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文化解读

赤诚·忠贞·信念——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文化解读口姚莉苹摘要:《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一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为传唱的经典的湘西土家族红色歌谣,也是一首中外驰名的民歌,它折射了土地革命时期湘西)D--Jr-踊跃参加红军的历史,凸显出边区民众坚定的革命信念。

既是一首表达忠贞爱情的情歌,又是一首令人激情澎湃,荡气回肠的革命之歌。

关键词:经典歌谣《马桑树儿搭灯台》红色历史爱情之歌革命之歌中图分类号: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675(2009)02—162一0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湘、鄂、川、黔四省边区,有者的调查采访中,听当地的老人说.这首歌谣的源头可以追一块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从溯到明代。

明朝嘉靖年问,倭寇为患,朝廷征调土家族将士1928年初到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前去东南沿海一带抗倭。

当时桑植土司率数千土家儿郎应等同志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先后创建了湘鄂边、湘鄂西、湘鄂朝廷之招,奔赴江南沿海,抗倭杀敌,保家卫国,这首歌谣便川黔革命根据地。

在长达近八年的红色割据中,这支共产党伴随着抗倭将士的征程。

它表达的是抗倭将士和妻子间忠领导的革命武装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贞的爱情。

开展了大规模的运动战、游击战,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任弼时等在湘鄂西建剿”,先后取得了南岔大捷、赤溪大捷、中堡大捷、十万坪大捷立革命根据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也多次开展“扩等战役的胜利,在中国革命的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红”运动,苏区各族人民积极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苏区出现八年里,勤劳勇敢、渴望翻身解放的根据地各族人民和红军了妻子送郎当红军,母亲送儿杀敌人的热烈场面。

在这种群一一道,同心同德、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情沸腾的时刻,民间再一次唱起了《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歌壮丽历史诗篇,在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史上,留下了浓谣,以表达苏区各族群众对红军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墨重彩的一页。

川东红色歌谣风格特点探析

川东红色歌谣风格特点探析
(三)唱腔特点 1、滑音 在川东民歌演唱中滑音的运用非常广泛,具有较强 的装饰功能,滑音的种类有很多,如:上滑音、下滑音、 大滑音、小滑音等,滑音的使用都是根据作品的需要来 选择使用何种滑音,在川东民歌当中使用最广泛的是下 滑音,如在《送郎当红军》这首歌中:第一句的第三个 衬词“喔”和第四句中的第二个衬词“喔”处都使用了 下滑音,在衬词的基础上加下滑音,加强了语气,使歌 曲中表达的“送郎当红军”的意思更为有力。 2、重音 不同地方的民歌之所以风格不同,与地方拥有的地
巴中市、南充市等地区。1932 年 12 月,红四方面军进
动员群众参军的歌谣,以《红军好快乐》、《我随红
入川东,建立了以巴中为中心、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军闹革命》、《革命要靠老百姓》、《送郎当红军》等作品
的第二大区域”之称的川陕革命根据地。该根据地存在 较具代表性。其中,《红军好快乐》根据四川民谣《十
律歌》等,其中《红军一到通南巴》中唱到“地主豪绅 女打倒封建势力、斩断礼教的束缚。
忙搬家”、“打倒军阀田颂尧”,即体现了红四方面军“为
此外,还有宣传禁烟戒烟《努力戒烟歌》、《工农戒
作者简介:戎月姮,女,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助教;帅双双,女,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助教。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川东红色歌谣的历史及其现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流传至今的红色歌谣,是红四 你看红军好快活”结尾,生动刻画了当年红四方面军的
方面军在该地区进行宣传工作的重要手段,部分歌谣流 朴素形象,以及为了革命理想快乐奋斗的心情。
传至今,亦为我们研究红色文化提供了重要材料。
关于抒发群众对红军敬爱之心的歌谣,《穷苦百姓
一、歌词内容特点
爱红军》、《千家磨儿转得圆》、《盼望红军回南江》等都

川陕苏区党群关系建设的五维路径探析

川陕苏区党群关系建设的五维路径探析

2021年1月Jan. 2021第31卷第1期Vol. 31 No. 1四川文理学院学报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Journal川陕苏区党群关系建设的五维路径探析何先成(四川文理学院政法学院,四川达州635000)摘要:中共在川陕苏区以启蒙和培养群众的革命思想为先导、确立群众的经济利益为中心、有效的社会治理为基础、群众广泛的政治参与为着力点、党自身的先进性建设为根本,构建起党群关系建设的五维路径,与群众形成了血肉般餉密切联系。

这为川陕苏区各级党政军群组织餉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川陕苏区;党群关系;五维路径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志码:A 川陕苏区是由徐向前、张国巻、陈昌浩、李先 念等领导创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

在其鼎盛时期,川陕苏区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 万,所辖地域包括通江、南江、巴中、万源、平昌、宣汉、达县、开江、渠县、大竹、城口、开县、梁平、旺 苍、苍溪、闻中、南部、仪陇、蓬安、营山、广元、昭 化、剑阁、宁强、西乡和镇巴等二十余县。

其中通 江、南江、巴中、万源、平昌、旺苍、城口七个整县和 阊中、仪陇、宣汉、广元、昭化的大部分,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其余各县为游击区。

™红四方面军也由入川时的一万多人发展到八万多人。

在短短的 两年多时间里,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发展如此 之好,毫无疑问,与川陕苏区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以及中共所营造的亲密党群关系是分不开的。

目 前学界在川陕苏区党群关系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 果®,然而,由于诸因素制约,这些成果多从影响川陕苏区党群关系的主要因素、川陕苏区领导干部 的群众观、川陕苏区群团组织等方面去考察,鲜有 以中共与群众互动的视角对川陕苏区党群关系建设进行分析的成果。

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尝 试以中共与群众互动的视角,运用有关川陕苏区的文献资料和口述回忆资料,从思想、政治、经济、文章编号:1674—5248(2021)01—0007—07社会、党的建设方面对川陕苏区党群关系建设的路径作具体而微的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陕苏区民众政治心理解读——以红色歌谣为视角李敏1沈婷婷2(1.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74;2.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南充637000)[收稿日期]2011-03-06[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课题批准号:10JDJNJD241)、2010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SC10W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敏(1975-),女,四川南充人,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沈婷婷(1985—),女,安徽淮南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摘要]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民众政治心理的真实写照。

川陕苏区民众政治心理主要表现为对民主自由平等的渴望与追求、对共产党的拥护和爱戴、对红军的认同和信任、对革命斗争的支持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向往。

正确把握民众政治心理,是革命形势研判和政治决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有利于革命思想的宣传和革命事业的动员。

把握民心向背、尊重民意、顺应民心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川陕苏区;红色歌谣;民众政治心理;评析[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12)01-0062-04一、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孕育和发展川陕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区域。

它位于四川和陕西两省的交界处,地处群山延绵的秦巴山区。

这一地区“山高林密,层峦叠翠,地势险要,而且山泉涌流,水声潺潺,层层梯田,物产丰富”[1-1],这里的民众自古以来就有唱山歌的习俗,《背二哥之歌》就是流传最广的山歌之一。

当地山歌极具地域特色,自成一派风格,“半说半唱,流畅自由,生动形象,诙谐风趣,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芬芳”[1-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激发了苏区民众的革命热情。

为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他们自发创作了大量的红色歌谣,运用熟悉的山歌形式揭露旧社会、抨击反动派、支持革命军、憧憬新生活,鲜明地表达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与此同时,为了推动革命的宣传动员工作,中国共产党也倡导和鼓励红军大唱革命歌谣,还指派相关人员专门负责红色歌谣的编排创作,甚至苏区许多革命领导人如徐向前、王树声、许世友等,也曾编写民歌或运用传统民歌曲调填上新词,宣传革命道理,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斗争。

相当数量的优秀作品刊登在当时川陕苏区创办的革命刊物上,如《川北穷人》、《干部必读》、《战场日报》、《红军》等。

第16卷第1期2012年2月中共中央党校学报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Vol.16,No.1Feb.,201262红色歌谣不仅继承了传统民歌的表现形式——运用比兴手法,章节句式灵活,风格明快,曲调激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且,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红色歌谣把新的革命词汇和革命道理融入歌体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首先是真实性,川陕苏区的红色歌谣大部分是由民众自身创作的,最真实地反映了苏区民众的生活和心理,即使那些由红军创作的用于革命宣传的歌谣,也是符合民众心理和现实需要的。

其次是革命性,红色歌谣因革命而生,其内容是对当时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思想的真实反映,充满了革命激情,目的是使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第三是群众性,红色歌谣植根于民间艺术,为民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当时的苏区民众,无论男女老少,人人会唱,人人爱唱,呈现出“红色歌谣万万千,唱红中国天下传”[2-1]的轰动景象。

二、川陕苏区红色歌谣所反映的民众政治心理民众政治心理,是指广大民众对于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应。

老红军魏传统将军曾说过:“诗言志,歌咏言,然而心志终究是生活的反映。

因此,产生于某一地区的革命历史歌谣就自然地成为当地人民斗争和情感的生动记录。

”[3-1]在川陕苏区,苏区军民共同创作的红色歌谣约有上千首,这些红色歌谣既是革命斗争实践的形象记录,也是民众政治心理的现实写照。

(一)对民主自由平等的渴望和追求长期以来,恶劣的生存环境、残酷的军阀统治、封建地主和高利贷者的血腥剥削,使川陕苏区的大多数群众过着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生活。

红军到来后,体恤民众疾苦,动员民众革命,唤起了他们对贫富差距的深切感触——“那富人,在人间,良田万顷,我穷人,衣与食,很费愁心。

……那富人,他不做,有吃有剩,我穷人,做苦工,反不如人。

”[2-2]强烈的对比促使广大民众开始觉醒,他们渴望民主,“穷人要想得自在,快快建立苏维埃”[3-2],“政权夺在手,建立苏维埃,工农专政民主世界”[3-3];他们呼吁自由,“斩断礼教束缚,打倒封建势力”[3-4],“我的天,我的地,我的河来我的山,我的命运我掌管,我要江山我要权”[3-5];他们追求平等,“大路不平就要铲,世道不平就造反,参加红军闹革命,不平社会要推翻”[3-6],“努力,努力,努力向前进,向前进,铲除世上不平等”[3-7]。

表达了苏区民众对民主自由平等强烈的渴望和追求。

(二)对共产党的拥护和爱戴共产党一到川陕,就公开亮出自己的旗号,一心为穷人谋利益,“共产十大政纲,全为穷人主张……快快推翻反动统治,努力实行共产主义”[3-8]。

在正确纲领路线的指引下,共产党带领苏区民众翻身解放,各项建设热火朝天,民众对共产党充满了崇敬和爱戴。

他们认为,共产党就是红太阳——“巴山来了共产党,好比天上红太阳,阴坡阳坡都照亮,人间地狱变天堂”[3-9];共产党就是自己的亲爹娘——“我们都爱共产党,有党才有幸福享,分田分地坐江山,恩情胜过亲爹娘”[3-10];共产党就是自己的大恩人——“巴山顶顶连青天,一片云海不见边,比起恩人共产党,巴山太低海太浅”[4-1]。

他们誓死跟随共产党,永不离弃——“火里无柴或不旺,灯里没油灯不亮,穷人离了共产党,黑暗行船无方向”[4-2],“庄家离土不能长,鱼儿离水不能养,婴儿不离亲生娘,穷人不离共产党”[4-3]。

这种拥护和爱戴最终转化为海枯石烂的坚定信念,“云飞日走天不动。

水涨船高路不移,一心跟着共产党,海枯石烂永不离”[4-4]。

(三)对红军的认同和信任红军入川前,民众并不了解这支军队,加上当地军阀的反动宣传——“红军杀人放火”[5],甚至污蔑——红军是外来势力,民众起初并不支持红军。

红军到来后,通过大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开展土地革命,与民众建立了血肉联系,赢得了民众充分的信任。

民众认为红军就是自己的大救星——“巴山青松青又青,红军就是大救星,救了穷人多少命,巴山青松最知情”①,对红军产生了无比敬佩——“红军打仗硬是行,神机妙算赛孔明”[3-11],“红军打仗顶呱呱”[3-12]。

尤其是在红军离开之时,当地民众依依不舍,场面感人,“红军前脚走,我都后脚跟,走一村,又一①中共巴中市委,巴中市人民政府.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歌谣选编(内部资料)[Z].2005:72.63村,泪珠双湿衣襟。

爷爷拿出叶子烟,奶奶送上苍古饼,剩下妈妈没啥送,怀里掏出线和针。

两眼泪花花,半天才说话:衣服烂了早点补,针针线线连穷家”[4-5]。

红军离开后,他们对红军十分怀念,并且坚信红军还会回来。

“鲜花谢了还要开,红军走了还要来”[4-6],“五更起来想红军,雄鸡高唱天将明,夜夜都把亲人盼,红军何时转回程”[4-7]。

认同感和信任感与日俱增。

(四)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川陕苏区民众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只有跟着红军干革命,才是求得民主自由平等、谋得自己幸福的可靠道路。

为此,他们革命热情高涨,大力支持革命事业。

“老子穷人有热血,枪杆送你进棺材”[3-13],穷人“上刀山,下火海,要给亲人把路带,革命不怕丢脑袋”①,“革命就要不怕死,杀了脑壳不怕疼”[3-14],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他们一方面积极做好对革命斗争经济上的支持,“打双草鞋送红军,根根谷草穷人心”[3-15],“我为红军补战袍,心甜哪觉五更寒”[3-16]。

另一方面,积极支持扩红运动,“一心登天不怕高,一心造反不怕刀”[3-17],“不如革命打天下”[3-18],“只要还有一口气,跟着红军干革命”[3-19];“情哥哥,心上人,我送情哥当红军”[3-20],“穷哥穷妹心连心,手拉手儿跟红军”[3-21],“你当红军九十九,我等百年心不变”[3-22]。

充分体现了苏区民众对革命事业的大力支持。

(五)对未来社会的憧憬和向往勤劳勇敢朴实的川陕苏区民众在共产党和红军的带领下,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未来满怀憧憬和希望。

“苏维埃,苏维埃,穷人拉手走进来”[3-23],“起来,起来,快快起来,工农兵一齐起来,打倒那——国民党强盗狗奴才,巩固我——工农兵政权苏维埃”[3-24],“左贴:户户迎红军,右贴:家家乐共产”[3-25]。

在革命进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对未来社会的构想,领悟了革命的真谛,在他们心目中,“没有压迫和剥削,共产主义多光明”[②-1],“有吃有穿又有用,世界得大同”[3-26]。

为了这个理想社会早日到来,“刀枪要握紧,大步朝前迈”[3-27],“把红旗插遍全中国,插遍全中国”[②-2]。

人人都满怀激情,憧憬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川陕苏区民众政治心理评析政治心理包括四个构成要素,即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

通过对川陕苏区民众政治心理的剖析,不难看出,其政治心理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政治认知单纯。

基于对自身生活状况的感受,他们政治认知单纯,政治判断明确:军阀欺压他们,地主剥削他们,军阀地主就是敌人。

如《刘湘罪恶歌》控诉了军阀统治的暴敛。

共产党帮助他们,解放他们,共产党就是大救星。

如《红军一心为穷人》则表达了对红军的认同与褒扬。

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因此他们死心塌地跟着党和红军。

二是政治情感分明。

川陕苏区民众的政治情感泾渭分明,形成了两个极端:一极是对封建反动势力的憎恨,一极是对共产党和红军的爱戴。

如《红军就是大救星》和《国民党要垮杆》表达了民众对红军的好感和对国民党军阀的厌恶;《穷人日夜想红军》和《军阀遭天杀》抒发了民众对红军的热爱和对封建势力的憎恨;《红军好像山顶松》和《财主老爷把头低》描述了红军的高大和地主的猥琐;《红军好比亲爹娘》和《骂声保长不是人》体现出民众对红军的亲近和对封建势力的排斥。

这种情感稳定而持久,有力地推动了川陕苏区革命事业的发展。

三是政治动机现实。

川陕苏区民众的政治动机是具体而现实的。

按照他们的理解,什么是革命?革命就是“有吃有穿又有用”[3-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