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学经典案例

政治心理学经典案例政治心理学路径,一般参与国际关系理论和对外政策理论的创新工作。
就此而论,2015年有部分研究在理论进展和评述、冲突理论、国际关系文化理论等方面有所贡献,值得关注。
其一,冲突理论的心理学再解释。
心理学早已成为冲突研究的传统和主流路径,但发掘何种新的心理因素,在既有理论基础上如何推陈出新,是冲突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唐世平和熊易寒在《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与族群冲突升级》中,对既有的族群冲突理论进行了批评,指出传统的贪婪、怨恨等心理解释是不够的(卢凌宇分析了“怨恨”与“机会”对于国内冲突的作用),他们提出了一个分析石油资源对族群冲突影响的广义理论,重点解释二者之间的因果机制,认为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是决定石油加剧族群冲突的核心变量。
方长平等人在《共有观念、不对等关注与国际冲突的起源》中批评了非对称错误知觉理论,通过引入建构主义关于国际体系文化的区分,提出在霍布斯文化和康德文化背景下,不对称权力本身并不会导致不对称关注,而在洛克文化背景下,不对称权力才会导致不对称关注,从而导致错误知觉和国际冲突。
其二,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路径。
传统上,政治心理学较少参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对话,但中国的心理文化学路径学者一直致力于国际关系文化心理理论的建设。
尚会鹏在《论古代南亚国际体系》中对古代南亚国际体系“大法体系”展开分析,认为这一体系与印度的“基本人际状态”阶序人具有内在联系,以印度宗教中的“法”为合法性基础,具有“强文明体、弱组织体”的特点。
这种对于非西方国际关系体系的文化分析,是对于西方主流国际体系理论的创新,同时也是有别于中国的“天下体系”理论。
其三,对于西方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推介。
张清敏为中央编译出版社“政治心理学经典译丛”最新出版的《小集团思维》所做的书评《探索决策研究的新思路——评〈小集团思维:决策及大失败的心理学研究〉》,系统梳理了这部国际政治心理学经典著作的学术思想,并对“小集团思维”决策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政策启发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述。
有关政治心理学的著作

以下是关于政治心理学的一些重要著作:"The Political Brain: The Role of Emotion in Deciding the Fate of the Nation" by Drew Westen《政治大脑:情感在决定国家命运中的作用》-德鲁·韦斯滕"The Nature and Origins of Mass Opinion" by John Zaller《大众意见的性质与起源》-约翰·扎勒"Political Psychology: Situations, Individuals, and Cases" edited by David O. Sears, Leonie Huddy, and Robert Jervis《政治心理学:情境、个体和案例》-大卫·西尔斯、莱奥尼·哈迪、罗伯特·杰维斯(编)"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edited by Leonie Huddy, David O. Sears, and Jack S. Levy《牛津政治心理学手册》-莱奥尼·哈迪、大卫·西尔斯、杰克·李维(编)"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olitics" by Victor C. Ottati and David O. Sears《政治的社会心理学》-维克多·奥塔蒂、大卫·西尔斯"Political Psychology: Key Readings" edited by Kristen R. Monroe《政治心理学:关键阅读》-克里斯滕·R·门罗(编)这些著作涵盖了政治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情感和认知在政治决策中的作用、大众意见形成的性质与起源、个体和环境因素对政治行为的影响等。
高二政治学习中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二政治学习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在高二政治学习中,心理健康问题是学生们普遍面临的挑战之一。
作为一门需要深入思考和理解的学科,政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复杂的理论和历史知识,还需要他们具备分析、评估和批判的能力。
然而,这些要求往往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考虑到学习政治的本质,这门学科常常引发深刻的思想冲突和情绪波动。
学生在探讨国家政策、社会制度以及政治理论时,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各种复杂和敏感的议题。
这些议题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它们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容易触及到学生个人的价值观和情感。
其次,政治学习强调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也给学生带来了额外的压力。
在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常常会围绕着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和辩论。
这种学术上的挑战需要学生有足够的自信和思辨能力来应对,然而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种压力可能会导致焦虑和自我怀疑。
此外,政治学习的复杂性和深度也对学生的时间管理和学习效率提出了挑战。
政治作为一门知识密集型的学科,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理解和记忆各种复杂的理论和历史背景。
这种学习负担不仅仅是智力上的挑战,更是心理上的负担,特别是对那些在其他学科也有相当压力的学生来说。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首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对学习压力带来的情绪波动。
其次,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包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保持身心健康等。
同时,政治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但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理性表达和处理个人情感。
总之,高二政治学习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议题。
通过综合教育和个性化支持,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在学术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找到平衡,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指导。
政治心理学教学大纲.docx

《政治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政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政治过程和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知识门类,在所涉议题上既包括特定政治行为或情境例如政治参与、政治决策、政治社会化、投票行为中等的政治心理,也包括长期的稳定的政治心理状态如政治价值观、政治态度、政治信仰等,对政治行为的影响。
通过学习政治心理学,旨在使学生既能从微观角度认识某一具体的现实政治与行政管理过程背后的特定心理因素,学会以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或模型去分析现实政治与行政管理现象,同时能从宏观角度理解政治生活背后复杂的心理、精神与观念因素,了解政治与行政管理过程背后包含的结构性因素。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了解和掌握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历史沿革、重要概念与经典理论课程目标2:从微观上运用心理学概念、理论或模型分析具体的政治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
课程目标3:从宏观上理解政治生活背后复杂的心理、精神与观念因素,了解不同时代、地域、文化或政治结构下的政治心理。
课程目标4: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政治或行政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优化决策与行为结果。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第一章绪论1.教学目标了解掌握政治心理学的涉及主题、研究方法、历史沿革2.教学重难点学科的产生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教学内容将“情境-人格”作为政治心理现象的-种分析方法。
4.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案例教学法第二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心理1.教学目标r解中国古代不同社会身份群体的典型政治心理2.教学重难点中国占代士大夫阶层内部的政治心理差异3.教学内容古代政治权力结构对皇帝和士大夫知识分子的心理影响4.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案例教学法第三章儒法之间:中国古代政治心理的塑造1.教学目标掌握古代政治心理的主要塑造因素,了解中华古代传统的现代价值2.教学重难点儒法两家对国民精神的塑造3.教学内容儒家伦理的家族本位、儒法之争4.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案例教学法第四章政治人格1.教学目标学会从政治人格角度分析政治现象2.教学重难点关于政治人格的经典理论3.教学内容弗洛伊德、拉斯韦尔的政治人格研究、精英人格与群众人格4.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案例教学法第五章政治领袖1.教学目标了解政治领袖及其心理概说2.教学重难点政治领袖的类型3.教学内容政治领袖心理、政治领袖的影响4.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案例教学法第六章群体政治心理1.教学目标掌握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2.教学重难点群体心理现象与优化决策和行为过程。
政治心理的类型

政治心理的类型
在政治心理学中,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或者模型,用来描述和解释人类在政治决策和行为方面的心理特征。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政治心理类型:
1. 政治信仰型:这种类型的人倾向于将个人的政治立场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联系在一起,他们往往坚定地相信某种政治体系的正确性,并且更容易受到相关政治宣传的强烈影响。
2. 政治参与型:这种类型的人对政治感兴趣,并愿意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他们可能会参加集会、投票、加入政治组织或发起社会运动,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3. 政治无兴趣型:这种类型的人对政治不感兴趣,对政治话题和政治决策没有很高的关注度。
他们可能选择不投票,不参与政治讨论,而将精力放在其他方面。
4. 政治谣言型:这种类型的人容易受到政治谣言和扭曲信息的影响,他们可能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轻信谣言,并在政治决策上做出错误的选择。
5. 政治认同型:这种类型的人将自己的政治身份视为核心组成部分,与特定政治团体或政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们可能会忠诚地支持自己所认同的政治集团,并对其他政治立场持有怀疑或敌对态度。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类型不是完全独立的,一个人可能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类型的政治心理特征。
此外,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还在不断发展,可能还存在其他类型或者更复杂的模型来描述和解释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作用的例子

政治心理作用的例子
政治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前景效应,接下来我们用两个简单的案例来解释它的基本理论。
举个例子,秦朝末年,有一个叫做陈婴的人,此人一向严谨公正,因此被人尊为敦厚长者。
秦末战争爆发后,当地的年轻人杀死县令,聚集了数千人,想要尊陈婴为领袖,陈婴的母亲对他说,“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
今暴得大名,不祥。
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这句话大意就是说,自从我嫁到你家来,就没听说过你们陈家有贵人,如今突然得名,未必是什么好事,不如找一个人跟随,如果成功了,则可以封侯,倘若失败了,也不至于被世人所指。
陈婴觉得母亲说得对,于是率领军队投靠了项梁。
这其实完全符合前景效应的第一个基本结论——大多数人在面
临获利的时候使风险规避的。
陈婴一夜之间被人举为首领,可以指挥上千人的军队,在面临这样一种利益的时候,他退而求其次,没有选择成为这支军队的“王”,而是选择了更安全,唐朝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斩杀李建成与李元吉,并胁迫父亲李渊立自己为太子。
李世民为何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夺取皇位?李世民的参照点无疑是成为皇帝,而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太子李建成更占优势,相反的,李世民则处于劣势,或者说,正处在一种“损失”的状态中,在面临损失时,人更趋向于冒险,正因如此,李世民豪赌一场,杀兄逼父,坐上皇位。
全的方式,投奔了实力更加雄厚的项梁。
政治心理道德知识点总结

政治心理道德知识点总结一、政治心理知识点1. 政治心理学的定义政治心理学是研究政治行为与政治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学科,它关注人们在政治环境中的感知、情感、态度、信念以及行为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和变化规律。
2. 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政治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政治参与、政治社会化、政治认同、政治信仰、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行为等方面的心理现象。
3. 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社会化等方面的心理现象。
4. 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方法、实验研究方法、个案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方法等。
5. 政治心理学在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政治心理学可以帮助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政治心理特征和变化规律,从而设计更加有效的政治教育方法。
二、道德知识点1. 道德的基本概念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规则,它涵盖了人们应当如何行为、不应当如何行为的准则和标准。
2. 道德的内在基础道德的内在基础主要包括道德情感、道德理智和道德意志三个方面的内容。
3. 道德的社会功能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社会功能。
4. 道德的培养和形成道德的培养和形成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影响。
5. 道德的评价标准道德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事实真实性、道德合理性、社会适应性和个人自由性等方面的准则。
三、政治道德知识点1. 政治道德的基本内涵政治道德是指政治人物、政治组织以及政治行为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是政治生活中的一种特殊的道德规范体系。
2. 政治道德的作用和意义政治道德在政治生活中具有管理政治行为、规范政治行为、促进政治合理性和促进政治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3. 政治人物的政治道德要求政治人物的政治道德要求主要包括诚信守诺、权责对应、廉洁奉公、勤政廉政、以民为本等方面的内容。
政治心理学资料目录

政治心理学资料封面
一、政治心理学学科范围与发展
政治心理学的知识导图
政治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三个不同的阶段
政治心理学领域核心关系分析
政治心理学概述
Shanto Iyengar
二、精神分析
人类行为的心理分析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精神分析
三、行为主义
四、认知心理学
政治知觉
卡尼曼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五、心态史学
安可史密斯论心态史研究
六、领袖政治心理
毛泽东个性特征及其政治活动的心理学分析
十字架下的冲撞与撕裂
——洪秀全政治人格分析
对希特勒的精神分析与重构
七、群体政治心理
民主直通独裁的心理机制
“万物生长靠太阳”与原始崇拜比赛革命的革命
——对文化革命的政治心理学分析八、重大事件与政治心理
传播的畸变
——对“SARS”传言的一种社会心理学分析九、国际政治心理学
国际政治中的不确定性与错误知觉作为信仰的国际政治理论
恐怖主义献身行为的社会生物学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政治心理一、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1、政治心理的调试(1)概念政治心理又称为社会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关系的产物,而社会政治关系归根到底又以生产关系为基础。
它是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最直接反映,是处于政治意识初级阶段的政治感觉、感情、情绪、需要等心理倾向。
(2)特征从政治心理存在的形式看:自发性、不稳定性、广泛的社会性、潜隐性。
从政治心理存在的内容上看:直接感受性、阶级性、民族性、历史性。
(3)性质积极的、进步的、革命性的消极的、落后的、保守的2、政治心理的分类(1)情境政治心理A、政治稳定时期的政治心理B、政治动荡时期的政治心理C、政治偶发事件引起的政治心理(2)角色政治心理A、民众政治心理。
影响因素有政治制度、领导权和领导作风、政策、政治关系等。
B、政治人物政治心理。
分为政治领袖、政治活动家、政治理论家。
C、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
表现方式:个性心理、心理状态、心理冲突等(3)代际政治心理A、年老一代的政治心理B、中年一代的政治心理C、青年一代的政治心理(4)阶级政治心理由于阶级利益和地位的差异,造成不同的心理倾向和特性3、政治心理的作用第一,对政治稳定方面的作用。
第二,对政策制定的作用。
第三,对政治变革的作用。
第四,对政治理论发展方面的作用。
二、政治行为的引导1、政治行为的概念和分类(1)概念:行为,是人们为了谋求某种需要、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政治行为,是人们为了谋求政治需要、到达政治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活动。
如:投票、参加政治学习、发表政治见解、参与政治活动、加入政治团体等。
(2)分类从作用性质上分类:积极的、中间的、消极的、破坏性的从作用形式上分类:直接的、间接地从形成因素上分类:内因的、外因的从对政治目标的作用效果分类:目标导向行为、目标行为2、政治参与(1)概念:政治参与是指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以合法的或非合法的程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包括投票选举、参加政治团体或某种利益集团、在政治机构中担任公职、参加政治讨论、从事政治活动、同政治领导人对话、从事武装斗争等。
(2)影响政治参与的因素一是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在社会上流行的,人们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情感、政治价值的总称。
其基本功能有:变革政治体系、维持政治关系、指导政治行为。
二是政治态度。
政治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政治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向。
三是社会利益。
四是性格结构。
五是社会化程度。
(3)健全政治参与机制一要提高的素质。
二要创造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
三要采取有效的政治参与措施。
三、政治思潮与政治秩序1、政治思潮的特征(1)思潮作为思想之潮流,与思想思想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其一,两者间有种属关系。
其二,思潮与相应的思想之间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
其三,思潮与思想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
(2)政治思潮也属于社会思潮的范畴,它们有共性,也有差异。
区别:其一,思潮是在一定群体中传播较快、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思想。
其二,思潮必须能够集中反映相当一部分人的愿望和要求。
其三,思潮在一定社会的整个意识中一般处于非统治地位。
2、政治思潮与政治观的关系(1)区别:一是认识层次上的区别。
二是表现形式上的区别。
三是传播方式上的区别。
(2)联系:一是内容和形式上的联系。
二是传播和发展上的联系。
3、资产阶级思潮与资产阶级政治观第一,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潮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资产阶级宣扬其政治观、维护其政治统治的需要。
第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潮的核心内容都包含着资产阶级的政治观,是资产阶级政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类是鼓吹资产阶级“强权政治”的政治思潮。
二类是鼓吹资产阶级统治“合理论”的政治思潮。
三是鼓吹资本主义制度“完美论的政治思潮。
综上所述,资产阶级政治思潮的核心观点都是资产阶级政治观的内容,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在本质上是相对的。
4、政治思潮对政治秩序的影响政治思潮对政治秩序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它们既能维护和巩固政治秩序,又能干扰和冲击政治秩序。
以下着重分析错误的政治思潮对政治秩序的消极作用:(1)影响政治共识政治共识是构成和影响政治秩序的观念形态的因素,是社会成员对政治生活现象在认识上具有一致性,持有相同的政治思想观点。
主要表现在:动摇政治信念、改变政治价值取向、模糊政治认识。
(2)影响政治关系政治关系是人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相互作用的表现,这种相互作用表现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和个体、集体与国家之间。
主要影响:影响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影响个体与党、团组织的关系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影响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政治关系。
(3)影响政治局面在一定条件下,政治思潮的扩散与政局动荡的形势互为因果、相互强化的关系。
一方面,政治思潮的传播越广泛,越能激发政治局面的动荡不定;另一方面,政治动荡的形势越严重,又越能加速政治思潮的扩散。
可以说,一切政治局面的动荡不稳都有一定的政治思潮相伴,都有一定的政治思想作用于其中。
5、资产阶级政治思潮影响政治秩序的途径和方式(1)以全面强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方式维护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权资产阶级思潮以隐蔽、间接地方式强化资产阶级政治观的影响:一是以哲学思潮强化其政治观点。
二是以经济学思潮强化其政治观点。
三是以文艺思潮强化其政治观点。
还有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其他形式。
(2)以和平演变的方式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一是利用大众传播渠道,开展“宣传战”、“攻心战”。
二是通过国际交往方式,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三是借改革开放之机,改变政治大方向。
四是扶持“反对派”,培植代理人。
6、政治秩序对政治思潮的作用(1)政治秩序的性质规定了对政治思潮取舍的标准(2)政治秩序的稳定程度决定了政治思潮影响作用的大小四、政治思潮评析与政治秩序稳定1、政治思潮评析对政治秩序稳定的作用(1)是坚持改革开放条件下保持政治稳定的需要(2)具有对政治观点的分辨作用其一,有利于分辨其现象与本质。
其二,有利于分辨其流派和体系。
其三,有利于分辨其合理性与欺骗性(3)具有对政治行为的导向作用积极开展对政治思潮的正确评析,既能发挥对政治观点的分辨作用,又能发挥对政治行为的导向作用。
其一,净化和调控政治行为产生的社会环境其二,对破坏性政治行为的抑制和阻止作用其三,对制度化政治行为的引发和强化作用2、政治思潮评析的方法(1)政治分析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遵循客观的政治规律,分析和认识有关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的方法。
(2)理性批判法——对政治思潮中有原则性错误的政治理论观点,给予有针对性的理性批判,以消除影响,肃清流毒,伸张正气,发展真理的方法。
(3)争鸣论辩法——不同的学术理论观点、不同思想认识之间开展自由辩论、民主商榷、各抒己见,见仁见智,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肯定和发展正确的思想理论,否定和纠正错误的思想倾向,以统一和提高思想认识,促进学术理论研究和科学文化繁荣发展的方法。
(4)系统研究法——进行政治思潮评析的基础,对政治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兴衰过程、基本观点、本质特征、社会效应等作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分析、认识,以求作出正确的结论和评价的方法。
五、政治观评价1、政治观评价的涵义政治观评价,就是一定的主体根据利益和需要的标准、原则和规范对某种政治观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
政治观评价要回答的问题是:这种政治观是真是假,它的认识价值和实践价值如何?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何?它对人类历史发展、对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对阶级、民族等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个体生活和成长有利还是有害?总之,政治评价具体表现为是非判断和厉害判断。
2、政治观评价的特点(1)阶级性(2)复杂性和严肃性(3)动态性3、政治观评价的作用(1)导向作用(2)强化作用(3)预见作用4、政治观评价的标准政治观的评价标准问题是政治观评价活动的关键。
一定的评价标准反映和体现一定的价值标准,它们的实质都是主体利益和需要的内化——主体的内在尺度。
政治观的评价标准是一个价值坐标体系,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
(1)政治观评价的阶级标准即:在政治观的内容与功能评价上以阶级的是非为是非。
在内容上,要求体现对阶级的国家和政体的认同感;在功能作用上,有利于阶级或政治集团的政治统治的巩固。
阶级标准的确立试图维护阶级政治观的唯一性。
阶级标准的存在决定了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总而言之,“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政治观评价标准。
(2)政治观评价的时代标准时代标准,就是要求政治观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更新内容和形式,以适应特定的时代。
坚持时代标准,是政治观在内容上保持价值,在时代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条件和保证。
时代标准的具体内容是:其一,任何阶级或政治利益集团的政治观,必须反映时代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反映处于特定时代发展中的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其二,政治观评价的时代标准要求对处于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个体坚持具体的差异性标准。
(3)无产阶级的政治评价标准其一,无产阶级能够确立与人类历史性时代性相统一的政治观。
其二,无产阶级能够运用正确的理论与方法来保持阶级性与社会进步性、时代性标准的统一。
(4)把握评价标准的原则A、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统一的原则B、动机与效果相结合的原则C、相关性原则5、政治观评价方式和途径(1)政治观评价方式的类型A、个体评价方式和群体评价方式B、直接的明示的评价方式和间接的暗示的评价方式(2)政治观评价的途径A、政治舆论评价B、政治荣誉评价C、政治规范评价D、政治总结鉴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