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政治和经济重点

欧盟政治和经济重点
欧盟政治和经济重点

欧盟政治和经济重点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名词解释:每题8分X3

1 舒曼计划

2 法尔计划

3 空椅危机

4 德洛尔计划(与马约内容不同时出现)

简答:每题8分X5

1 简要分析英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积极申请加入欧洲共同体的原因。

简述欧共体内部在欧洲政治一体化发展方向上的柱型理论与树型理论之争。

2 从欧盟及中东欧国家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欧盟在冷战结束后东扩的原因。

简述欧盟在苏东剧变后东扩的内外动因。

3 列举欧盟的重要机构及其功能。

欧洲联盟成立的影响。

4 《里斯本条约的主要内容》(名词解释选“德洛尔计划”时可选里斯本条约。否则选马约)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主要内容

5简述欧共体/欧盟成立与扩大的过程。

论述题 18分X2

1结合欧洲共同体诞生的背景,试分析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没有出现类似的一体化组织的原因,及其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启示。

2 分析欧元启动对欧盟及世界的影响。

名词解释:每题8分X3

1 舒曼计划

1950年法德两国在萨尔问题上的争执引发萨尔危机。在萨尔危机激烈之时,法国人莫内向法国外长舒曼建议把鲁尔的煤钢资源置于欧洲权力机构的领导和管理之下,欧洲各国把一部分主权交给一个类似“中央联盟”的机构,以建立巨大的欧洲市场并阻止民族主义势力重新抬头。在莫内建议的基础之上,舒曼向法国议会提出了将法德两国煤钢联合经营的建议。在获得国会同意后,舒曼于1950年5月9日在伦敦举行的英法美三国外长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舒曼计划:把法国和德国的煤钢工业生产全部置于一个高级机构的管理之下,在这一机构的框架内对欧洲其它国家开放。舒曼计划从进行战争所必需的煤钢工业入手,然后扩展到经济和政治领域,直到在欧洲层面上做出重大决定,其目的是通过渐进的方式建立一个和平统一的欧洲。舒曼计划主张平等的对待德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解决德国问题,最终实现了法德和解,有力的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 法尔计划

1989年下半年起,中东欧国家相继发生政局剧变。欧共体委员对此做出了迅速反应,积极发展同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关系。6月中旬在巴黎召开的西方七国峰会上最初提出准备通过国际经济援助支持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进程。9月29日欧共体委员会提出“法尔计划”(即“波、匈经济重建援助计划”,Poland

and Hungary:Aid For Economic Reconstruction,简称“PHARE”)向波兰和匈牙利提供经济援助。1990年1月“法尔计划”正式启动,这个计划后来扩展覆盖到所有中请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在1990一1993年问,欧共体总共为中东欧国家注入了33亿欧洲计算单位的资金。

3 空椅危机

1965年3月欧洲经济共同体内围绕共同体农业基金问题发生争执,法国政府拒绝了其它国家提出的针对法国的要求。1965年6月30日,欧洲经济共同体理事会在轮值主席国法国的主持下在布鲁塞尔讨论执行委员会有关共同体农业基金的建议,会议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也未能达成一致,法国与所有成员国关系闹僵。结果主持会议的法国外长莫里斯·德姆维尔宣布无限期休会。同时法国政府在7月1日宣布欧洲经济共同体陷入了危机。在这以后的7个月里,法国代表没有参加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任何会议,法国常驻共同体的代表也被召回了巴黎。这次事件被称之为“空椅危机”。1966年1月,欧洲经济共同体通过了“卢森堡妥协”,通过让步,解决了这场持续半年之久的危机。

空椅危机使欧洲经济共同体近于瘫痪状态,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这场危机起因是共同农业基金的筹集问题,但其最根本的分歧却是共同体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即是朝着超国家联邦方向发展,还是成为一个主权国家的联盟。或者说是“联邦主义”和“邦联主义”之争。

“空椅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共同体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共同体要实现“超国家”联邦还有一定的困难,共同体更适合发展国家间的联盟。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早期的那种认为经济一体化会自动产生争执一体化的设想破灭。

4 德洛尔计划

面对欧洲一体化的需求,1988年6月欧共体首脑会议任命欧共体执行委员会主席德洛尔组成“经济与货币研究委员会”,研究建立欧洲货币联盟问题。1989年4月,德洛尔想欧共体经济与财政部长理事会提出了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正式计划,提出将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扩大到欧洲经济政治联盟的设想。因为该计划有德洛尔主持完成,故称“德洛尔报告”或“德洛尔计划”。

德洛尔计划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欧共体12国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第二阶段,,是欧共体向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发展的过渡阶段;第三阶段,,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制定相应的政策,法相欧洲统一货币。

“德洛尔计划”是对《罗马条约》所确立的经济联合目标的深化,同时也是进一步深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共体一体化的重要步骤,成为欧洲政治联合的动力,各成员国通过经济联合逐步融合到统一的规范和规则当中,为各国建立政治联盟奠定了基础。“德洛尔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对于进一步加强欧共体国家的经济联合,推动欧洲单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简答:每题8分X5

1简要分析英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积极申请加入欧洲共同体的原因。

在政治上:英国的国际政治地位迅速衰落,试图在西欧联合中寻求维护其大国地位。

①英美特殊关系的变化,英国已经不能利用英美特殊关系实现其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和世界大国地位的战略目标。

②英联邦日趋松散,英国与英联邦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松弛。

经济上:英国经济加速衰退,增长缓慢,需要融入到欧洲共同体振兴本国经济。

①战后英国经济衰退;

②英国与欧共体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欧共体的不断发展对英国经济振兴意义重大。

②简述欧共体内部在欧洲政治一体化发展方向上的柱型理论与树型理论之争。柱形理论的支持者主要有法国、德国、荷兰、卢森堡、比利时、奥地利、芬兰、挪威、瑞典等国,其基本主张是通过不断缓解欧共体内部的分歧,推动欧洲政治联盟的发展。具体而言是发展欧共体内部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进一步扩大利益集团活动的范围和规模,消除欧共体内部国家集团间的分歧,加强欧洲一体化的建设,重视并加强现存的欧共体的中央机构,充分发挥欧共体委员会、欧洲议会和欧洲法院等机构的作用,使之朝着超国家政治组织的方向发展。

树形理论的支持者主要有英国、丹麦、爱尔兰、西班牙等国,其基本主张是强调在保留欧共体内部矛盾和分歧的情况下发展欧共体。具体而言是未来欧洲的政治联合应当是各国政治结构的组合,应当保留欧共体各国之间的政治、社会乃至经济差别,不宜过度突出欧洲联盟的超国家结构及其政治职能。

2 从欧盟及中东欧国家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欧盟在冷战结束后东扩的原因。(一)中东欧国家的入盟要求:

1政治方面:保障国家安全利益并巩固和发展民主制。这是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的主要原因:

①应对局部冲突和地区动荡;②应对俄国的威胁;③改善国家处境;④完善民主和法制建设

2经济方面: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①获得欧盟的巨额援助;②推动经济结构与政策调整;③扩大经贸,推动经济发展。

(二)欧盟东扩的要求

1欧盟东扩是实现欧洲统一梦想的历史使命所在。

2欧盟东扩可以稳定周边局势,维护地缘安全。

3欧盟东扩将获取巨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和长远的经济利益。

4欧盟东扩时期争夺欧洲主导权和提高其在世界格局中权重的战略选择。

3欧洲联盟成立的影响。

1 欧盟的建立为欧盟内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①随着1993年《马约》的正式生效,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按照条约的时间表向前推进。

②由1986年《单一欧洲法令》所规划的统一大市场也如期建成并正式启动。

2欧盟的建立为欧洲发展“自主行动的能力”提供了机会。

①应对新兴安全威胁的能力提升;②经济实力的增强带来国际地位的提升;③外交方面集体实力开始显现。

4 《里斯本条约的主要内容》(名词解释选“德洛尔计划”时可选里斯本条约。否则选马约)

①欧盟取代欧共体,并赋予欧盟以法人地位。

②合并“三个支柱”

③设立常任欧盟理事会主席职位,取消目前每半年轮换一次的欧盟主席国轮替机制。

④将目前的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和欧盟委员会负责外交的委员这两个职权交叉的职务合并,统归为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一职,全面负责欧盟对外政策。

⑤将更多政策领域划归到以“有效多数表决制”决策的范围,以简化决策过程。

⑥从2014年起,欧盟委员会的委员人数将从27名减至18名,委员会主席的作用将加强。

⑦欧洲议会的权力将增强。

⑧成员国议会将在欧盟决策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⑨新条约将确认《欧盟基本权利宪章》对各成员国的法律约束力。但英国和波兰获得部分豁免,以免其国内的一些法律与宪章有抵触。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主要内容

1对欧共体条约进行修改,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

①首先由欧共体经济发达国家出资建立“协调基金”,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实施援助。

②根据《德洛尔计划》,分三步实现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

2将成员国之间在外交上的政治合作机制提升为共同的外交与安全政策:

①扞卫联盟的共同价值、根本利益和独立;②使用一切手段加强联盟及其成员国的安全,维护和平和加强国际安全,促进国际合作;③发展和巩固民主与法制,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

3建立成员国之间在司法与民政事务方面的合作机制,实现共同体内人员的自由流动。

5简述欧共体/欧盟成立与扩大的过程。

①1951年4月18日,西欧六国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②1957N年3月25日西欧六国签署《罗马条约》,《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

③1965年4月西欧六国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合并,称为欧洲共同体。1967年7月1日欧洲共同体正式建立。

④1973年1月1日,英国、爱尔兰、丹麦加入欧共体。

⑤1981年1月1日,希腊加入欧共体。

⑥1986年1月1日,西班牙、葡萄牙加入欧共体。

⑦1995年1月1日,奥地利、瑞典、芬兰加入欧盟。

⑧2004年5月1日,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塞浦路斯、马耳他加入欧盟。

⑨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入欧盟。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加入欧盟。

论述题 18分X2

1结合欧洲共同体诞生的背景,试分析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没有出现类似的一体化组织的原因,及其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启示。

开放式讨论,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分析和比较能力,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文化背景;②周边环境;③战后遗留问题处理;④国际背景;⑤政治制度;

⑥经济发展水平

2 分析欧元启动对欧盟及世界的影响。

欧元的启动是一把双刃剑。请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欧元启动对欧洲联盟的积极意义:

1统一货币有利于促进欧盟经济发展。

2统一货币有利于促进统一大市场更加成熟。

①方便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结算,减少企业经营成本,增强了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

②单一货币消除了汇率波动对欧洲统一大市场造成的不利影响,为贸易和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①单一货币提升了欧盟的政治地位。

②单一货币的实现是加快政治欧盟建设变得更为迫切。

③单一货币体系为欧盟各国的改革提供了契机。

其次,欧元的启动对欧盟也有负面影响:

1主权问题会加深成员国之间的分歧。

2共同货币与经济政策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①统一货币与欧盟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时有冲突的。

②欧元本身就带来了利益差异。

3政治改革如果遭到抵制会影响欧元的稳定

再次,欧元启动对国际社会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1欧元启动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欧元成为与美元、日元三足鼎立的三大世界货币之一。

2欧元启动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资产重组,有利于稳定全球金融秩序。

3欧元启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①欧元对欧美关系的影响:合作竞争

②欧元对欧盟与中东欧关系的影响:将中东欧国家花置欧盟之内。

③对欧盟俄国关系的影响:加强双方欧盟与俄罗斯的合作。

④欧元启动对欧盟与中国关系的影响:推动了中欧关系的发展。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很多高校经济学专业考试包含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今天凯程考研晶晶老师就为大家整理了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1.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2.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3.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4.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 5.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6.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7.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8.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③产品分配形式。 10.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政治经济学(张维达)知识要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 一、基本概念 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叫做社会生产关系,也叫经 济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三要素与四环节)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就是价 值)。价值体现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4.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内的生产分工(自然分工的基础上) 5.抽象劳动: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7.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9.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代售商品数量、商 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10.信用: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1.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 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与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12.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 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它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3.金融寡头: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合,形成金融 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 14.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 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15.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垄断企业本身 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 16.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欧盟经济的特点与形势

---------------------------------------------------------------范文最新推荐------------------------------------------------------ 欧盟经济的特点与形势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欧盟经济模式的讨论可以上追至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当时,德国由于产业革命进行较晚,工业基础薄弱,敌不过英国工业品的强力竞争。而经济学论坛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潮是以英国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自由放任和自由贸易观点,德国学者李斯特从德国工业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了英国古典学派自由贸易观点具有世界主义的根本缺陷以及不重视各个特定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各自特殊利益的倾向,从而必然以世界范围的经济学来代替国家主义的经济学,为了给本国指明发展民族工业和取得权力的道路,李斯特用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来同英国资产阶级的世界主义相对抗,用德国的实际来同英国的理论相对抗。由此初步形成了实行保护主张的德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主张自由贸易的英国经济模式。二战结束后,受马歇尔计划的推动,欧盟经济进入了平稳增长、社会和谐的30年“黄金时期”(“trenteglorieuses”,1945年至1975年)。一般来说,政界和学界通过回顾欧盟经济成功发展历程,总结出了两种经济模式,即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模式”和英国、爱尔兰为代表的“盎格鲁模式”。[1]“大陆模式”在主张市场竞争的同时,强调有序竞争和社会责任,主张高税收高福利。“盎格鲁模式”则主张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强调市场竞争,反对市场垄断,不主张国家过多干预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或者说,两种经济模式回归到经济学的主题之一,即公 1 / 10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个人总结)

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治经济学:以国家的经济或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两者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 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一个商品或一种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它本身凝结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本身,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物品不是由于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物品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可以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永恒的,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一物质资料得生产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 物质资料生产就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得主要出发点,政治经济学得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得能力。就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得决定因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与劳动者三个要素。 劳动对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得对象。(一类就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自然物质;另一类就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物质。)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得一切物质资料与物质条件。最重要得就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得发展状况,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物质标志。 劳动者:具有劳动经验与劳动技能得人。就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得决定性得因素。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得各种经济关系。使人们最基本得社会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中所处得地位与关系;产品得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构成物质资料得生产方式。它们既矛盾又统一,构成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得不断运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与发展得要求,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得客观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得矛盾就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得基本动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矛盾,就是制约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得重要因素。 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得综合构成社会得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得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得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放作用于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生产关系得一门科学。 二物质资料生产与在生产得过程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起点) (中间环节) (终点) 政治经济学得任务:作为一门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得理论经济科学,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实现与发展得运动规律就是它得根本任务。 政治经济学得性质: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 政治经济学得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唯物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得意义:社会主义革命得经济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得经济理论依据、 运用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得典范、 财经专业得理论基础与社会科学得重要知识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商品得二因素:商品就是用来交换得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得属性。使用价值总就是构成社会财富得物质内容,就是交换价值得物质承担者。 商品得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她商品相交换得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得量得关系或比例。 商品交换价值比例就是由商品价值决定得。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得基础与内容,交换价值就是价值得表现形式。价值就是商品得社会属性。价值体现人们交换劳动得生产关系,就是一个历史范畴。 价值:凝结在劳动产品中得无差别得一般劳动。价值体现得就是人们交换劳动得生产关系,这就就是价值得实质。她就是商品得本质特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得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矛盾统一:对立:商品交换过程中,买卖双方价值与使用价值只能得其一。 统一: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统一体。使用价值就是价值得物质承担者,价值就是商品得本质属性。☆劳动得二重性:生产产品得劳动具有二重性,既就是具体劳动,又就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特定具体形式下进行得千差万别得劳动。创造了商品得使用价值。放映人与自然地关系,具有永恒性》抽象劳动:抽去了具体形式得一般人类劳动。它创造商品得价值。体现商品经济得社会关系。 劳动得二重性同商品二重性得关系:商品得二因素来自于劳动得二重性。(使用价值→生产力;价值→生产关系) 三、商品得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得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得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生产者实际耗费得劳动时间就就是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得社会正常得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得劳动熟练程度与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得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获得超额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社会生产力得提高与发展。) 价值形式得演变:简单得价值形式、扩大得价值形式、一般得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货币就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得特殊商品,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得职能:价值尺、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与要求)商品得价值由生产商品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得价值量进行。商品价格与价值偏离得现象,实质上就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得结果,就是价值规律作用得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得影响自发得围绕价个上下波动

政治经济学考点梳理

政治经济学考点 第一章 1.何为资源?经济学对资源的经典分类如何? 资源:在经济学上称为禀赋和要素,是指人们可资利用,投入利用后能生产出满足人们欲望的经济物品的各类财货。 经典分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2.何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有哪些基本类型?请解释不同的体制类型。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Economic system):从本质上看,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的资源占有与配置的方式。具体表现为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它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按照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不同,经济体制可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基本不存在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不存在产品过剩或短缺,但生产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由中央计划部门统筹规划,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地下达生产指标,完成资源配置的生产组织方式。有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因决策失误,会出现产品过剩或短缺,而且因缺乏激励机制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市场经济:分散的经济主体受利益驱动,自发地响应市场信号,在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完成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方式。 3.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主的市场主体:自由企业制度是自主的市场体系的核心。为保证企业的独立自主性,企业必须具备独立的财产权和自主的决策权。 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应该是完整的、统一的、开放的和竞争有序的。 健全的法律体系: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制化和契约化;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间接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体现为宏观调控,它是一种间接的、运用经济杠杆实施的总量调控。 必要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支撑系统和安全阀,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 4.何为数量调节和价格调节? 当供求不平衡时,调节供求的方式有两种: 数量调节(供给调节) 价格调节(需求调节) 5.何为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 同质竞争—价格竞争/异质竞争---非价格竞争(包括技术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品牌竞争、并购竞争等)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 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 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 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 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 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②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②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①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②

政治经济学巴欧巴欧知识点

1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与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为: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4)与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改变相适应,经济规律分为三种:一是为数很少的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三是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 (5)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

欧盟政治和经济重点

名词解释:每题8分X3 1 舒曼计划 2 法尔计划 3 空椅危机 4 德洛尔计划(与马约内容不同时出现) 简答:每题8分X5 1 简要分析英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积极申请加入欧洲共同体的原因。 简述欧共体内部在欧洲政治一体化发展方向上的柱型理论与树型理论之争。 2 从欧盟及中东欧国家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欧盟在冷战结束后东扩的原因。 简述欧盟在苏东剧变后东扩的内外动因。 3 列举欧盟的重要机构及其功能。 欧洲联盟成立的影响。 4 《里斯本条约的主要内容》(名词解释选“德洛尔计划”时可选里斯本条约。否则选马约)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主要内容 5简述欧共体/欧盟成立与扩大的过程。 论述题18分X2 1结合欧洲共同体诞生的背景,试分析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没有出现类似的一体化组织的原因,及其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启示。 2 分析欧元启动对欧盟及世界的影响。 名词解释:每题8分X3 1 舒曼计划 1950年法德两国在萨尔问题上的争执引发萨尔危机。在萨尔危机激烈之时,法国人莫内向法国外长舒曼建议把鲁尔的煤钢资源置于欧洲权力机构的领导和管理之下,欧洲各国把一部分主权交给一个类似“中央联盟”的机构,以建立巨大的欧洲市场并阻止民族主义势力重新抬头。在莫内建议的基础之上,舒曼向法国议会提出了将法德两国煤钢联合经营的建议。在获得国会同意后,舒曼于1950年5月9日在伦敦举行的英法美三国外长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舒曼计划:把法国和德国的煤钢工业生产全部置于一个高级机构的管理之下,在这一机构的框架内对欧洲其它国家开放。舒曼计划从进行战争所必需的煤钢工业入手,然后扩展到经济和政治领域,直到在欧洲层面上做出重大决定,其目的是通过渐进的方式建立一个和平统一的欧洲。舒曼计划主张平等的对待德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解决德国问题,最终实现了法德和解,有力的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 法尔计划 1989年下半年起,中东欧国家相继发生政局剧变。欧共体委员对此做出了迅速反应,积极发展同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关系。6月中旬在巴黎召开的西方七国峰会上最初提出准备通过国际经济援助支持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进程。9月29日欧共体委员会提出“法尔计划”(即“波、匈经济重建援助计划”,Poland and ”)向波兰和匈牙利提PHARE,简称“Aid For Economic Reconstruction:Hungary 供经济援助。1990年1月“法尔计划”正式启动,这个计划后来扩展覆盖到所有中请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在1990一1993年问,欧共体总共为中东欧国家注入了33亿欧洲计算单位的资金。 3 空椅危机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笔记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四个环节。一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之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势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Cc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商品经济:以商品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兵分属不同生产者所有。 商品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历史范畴。 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商品的是由价值与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1具体劳动是从具体形态来考虑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不能分离。 3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自然属性,永恒范畴。抽象劳动,社会属性,历史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转化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社会资本再生产’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用商品交换解决。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之间的关系:1 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的平均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下制造某种实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2 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1第一种含义。 2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3第二种含义。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而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第一是指价值的决定,第二是指价值的实现。两个也有区别:第一是从社会生产来,第二是从社会需要来。第一是单位商品价值,第二是部门商品的价值。第一涉及劳动消耗,第二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经济调节的目标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配到各个部门。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的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则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 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是最基础的机制。价格机制处于核心地位。 价值形式的发展:简单的偶然的个别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了解每个阶段的具体形式) 商品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格的变动: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 商品流通W—G—W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各应实行什么对策? 通货膨胀对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 规模,具体来说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和提款准备金率,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 注意: 1.掌握基本原理及其叙述方法(文字组织) 2.紧密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理解三个基本问题: 1.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关系(都属于理论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知识要点: 1.商品的二因素以及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可以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 重点: 1.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2.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提示: (1)劳动的二重性学说解释了商品的二重性,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基础。 (2)从劳动二重性出发,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

造的,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而提出了资本的有机构成学说。 (4)在前面三点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积累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3.从发展的角度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新认识。 4.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什么作用?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也可以结合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来理解。 提示: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是这一规律的作用形式。 (2)价值规律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决定、实现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市场机制不过是表现这种关系的外在形式。 思考题: 1.劳动价值论有何现实意义? 提示: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出发点:资源怎么配置和财富怎么分配。 今天的现实问题:我们要搞市场经济,但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的现实经济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存在着很多矛盾,比如收入分配不公等。而按劳分配仍然是我们经济体中的主要收入分配方式。尽管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各要素都参与分配,但问题在于我们目前过于强调资本等要素的分配,而忽略了劳动这一基本要素。 2.马克思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与现实经济中的纸币流通规律有何关系?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

重点问题: 1. 2/1、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20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 第一,所有权表现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 第二,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和物的关系,而是要从人和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 第三,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 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权利得以实现。 2、2/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33-34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它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3)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民的劳动产品不用來交换,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2)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3)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3. 3/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4-5 1)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 (1)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 产者按照私人的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它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2)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