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山地巨尾桉人工林土壤化学性状变化的研究
巨尾桉人工林密度效应模型的研究

揭示变动资料投人与产 出数量的变化规律 。同时 , 从增量出发 , 引入边际增量概念 , 可以使经济分析 由静
态分析反映出经济现象运动变化的规律特征 。在株数、 树高与单株材积之间, 同样存在一定 的生产函数关 系。因此 , 根据密度效应模型 , 进行边际分析, 研究连续增加( 或减少) 每单位因素对生产效应产生 的影响 程 度 引。 生产弹性系数是产量的变动率与影响产量因素的变动率的比值 , 它反映影响产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即 反映效应的规律 , 因此计算生产弹性系数 : J
为 一 . 17 一 .920 10 。 02 7 、 03 5 、.29
V v而 = Jt 芦 的参数初值 =一 .40 E一 7 = .2 1/ :一 .36 利用改进单纯形法 进行优 782 1 0 ,。 425 , 3 009 , ‘
化, 进而得到优化模式 :
V= .4 3 E一 7 “ 矿 撕 7 0 5 3 0 N一 删
2 研 究方 法
2 1 密 度效 应模 型 . 志 良龙夫 (93年 ) 提 出 15 …
V =KN 一
式 中: 为平均个体重量, Ⅳ为单位面积密度 , 为随竞争状态而变化的参数 。 口
安藤 贵 (98年 ) 提 出 16
・
4.
维普资讯
33 对于回归方程中的因变量取变换后来求解参数时, . 若用改进单纯形对其作进一步优化 , 以改善回 可 归方程 的拟合效果 , 降低回归方程的剩余标准差, 提高回归方程的预测精度 。 参 考 文 献 [ ] 孟宪宇主编. 1 测数学 [ . M] 北京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9 , 7 25 1 62 ~ 9. 9 6 [ ] 北京林学院主编. 2 数理统计[ . M]北京 : 中国林业出版社 ,992 5 2 1 17 , — 6 . 4
巨尾桉、马占相思纯林及混交林土壤酚酸与酶活性的差异

巨尾桉、马占相思纯林及混交林土壤酚酸与酶活性的差异何春;李祖毅;方慧鑫;黄晓露;覃永业;杨梅【期刊名称】《西部林业科学》【年(卷),期】2017(046)003【摘要】以巨尾桉、马占相思纯林及两者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上述3种林分中分别采集根区和林间土壤,测定林地土壤中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苯甲酸、阿魏酸、肉桂酸含量、pH值、酶活性,研究土壤酚酸物质与土壤pH值、酶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巨尾桉人工林土壤酚酸物质分布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土壤酚酸含量表现为根区土高于林间土,酚酸物质主要分布于根区周围,并随着土壤加深含量降低;巨尾桉纯林林间土和根区土酚酸含量皆较马占相思纯林含量高,混交林中除马占相思根区土壤酚酸含量较马占相思纯林高外,其他位置均低于纯林;(2)各林分土壤酚酸均表现为香草酸含量最高,肉桂酸最低,且仅在根区土中测出肉桂酸,对羟基苯甲酸含量在非根区和根区均以巨尾桉纯林最高;(3)3个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较为复杂,脲酶活性在混交林林间0~20cm土层最高,酸性磷酸酶活性在巨尾桉纯林根区土中最高,多酚氧化酶活性则在马占相思纯林根区土中最高;(4)各林分中酚酸物质含量均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与脲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相关性均不显著,与酸性磷酸酶活性皆呈正相关,其中与对羟基苯甲酸和香草酸的相关系数较高,但未达到显著水平.%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enzyme activities,pH and phenolic acids including p-hydroxybenzoic acid,vanillic acid,benzoicacid,ferulic acid and cinnamic acid,as well as the relations between phenolic acids and enzyme activities,pH were studied in the pure andmi xed stands of 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 and Acacia mangiumplantation.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1)The contents of soil phenolic acids were higher in root zone than those in forest field soil,which implied the phenolic acid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around root zone and declin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oil depth.In the pure forests,the contents of phenolic acids in both root zone and field soil in 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Acacia mangium forest,while they were lower in mixed forest than those in pure forest except being higher in root zone of Acacia mangium in mixed forest than those in pure Acacia mangium stand.(2)In the three types of forest,the contents of vanillic acid were the highest while cinnamic acid were the lowest,especially,just were detectable in root zone.The highest contents of p-hydroxybenzoic acid were detected in both root zone and field soil in 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 pure plantation.(3)The changes of three soil enzyme activities were complicated to some extent,but the activities of urease,phosphatase,and polyphenol oxidase performed best,respectively,in 0~20cm depth of non-root zone in mixed forest,in root zone in pure 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 plantation,and in root zone in pure Acacia mangium plantation.(4)In the above three stands,the contents of phenolic acids showed th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pH value,but non-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urease and polyphenol oxidase activities.The contents of phenolic acids presented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phosphatase activity,among which,p-hydroxybenzoic acid and vanillic acid showed higher and not significant related coefficients with the contents of phenolic acids.【总页数】7页(P103-108,120)【作者】何春;李祖毅;方慧鑫;黄晓露;覃永业;杨梅【作者单位】广西国有七坡林场,广西南宁 530225;广西国有七坡林场,广西南宁530225;广西国有七坡林场,广西南宁 530225;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01;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S154【相关文献】1.巨尾桉和卷荚相思纯林、混交林造林的试验研究 [J], 王思德2.巨尾桉和马占相思纯林、混交林造林的试验研究 [J], 廖建良3.马尾松、巨尾桉及其混交林土壤微量元素调查 [J], 郭东强;黄晓露;颜权;任世奇;卢翠香;陈健波4.巨尾桉与马占相思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分析初报 [J], 蓝蔚; 周允安; 招礼军5.巨尾桉和马占相思混交林林分生长的初步研究 [J], 廖建良;徐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代连栽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

多代连栽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王会利;吴秦展;兰文明;陈晓龙;柯琴;王政烨;韦中绵;陈利军;吴立潮;曹继钊【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23(43)2【摘要】【目的】林下植被抚育是桉树人工林的重要经营措施之一,研究多代连栽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与土壤渗透性能等物理性状的变化为科学管理林下植被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调查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和生物量、枯枝落叶现存量、土壤容重、渗透性能等指标,分析了林下植被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
【结果】1)随着连栽代次的增加,桉树林下植被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种植前期对林下植被丰富度有促进作用,而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出下降趋势,说明连栽导致林下植被种间的个体差异变大;2)随着连栽代次的增加,桉树林地土壤孔隙度、持水量、渗透性能和土壤蓄水量大致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土壤容重变化趋势则相反,表明种植前期土壤物理性能不断得到改善,第4代是生产经营者需注重改善土壤物理状况的关键阶段;3)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林下植被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林下植被生物量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最大持水量和部分孔隙度指标呈现显著正相关;枯枝落叶现存量与总孔隙度、渗透性能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孔隙状况和持水性能受林下植被的影响更大,土壤渗透性能则主要受枯枝落叶现存量的影响;4)第3代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和枯枝落叶现存量分别达到4.98和8.84 t/hm^(2),最有利于土壤结构、孔隙度和渗透性能的改善。
【结论】保留恢复林下植被与保留枯枝落叶是提高桉树人工林地力恢复能力、提高林地生产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总页数】9页(P1-9)【作者】王会利;吴秦展;兰文明;陈晓龙;柯琴;王政烨;韦中绵;陈利军;吴立潮;曹继钊【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林用新型肥料研发中心;广西国有大桂山林场;广西国有七坡林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南宁树木园【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2.39;S714.2【相关文献】1.连栽桉树人工林及其林下植被的研究进展2.桉树高代次连栽对林下植物、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3.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地面覆盖物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4.南亚热带多代连栽桉树人工林根际土壤FTIR特征分析5.多代连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的Meta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尾巨桉和厚荚相思人工林土壤肥力及其差异

管孔 隙度 、 自然含 水量、 非毛管持 水量 、 管持水量及 最大持水量均 高于尾 巨桉 , 毛 其具更 高的土壤通透 、 保水和供 水
性能 , 但差异不显著 ( 0 3 0 9 ) 除速效钾外 , 巨桉人 工林土壤有机质 和养分元 素含量 均小 于厚 荚相思人 P= . 1— .7 ; 尾 工林 。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 :0— 0c L壤有 机质 差异极 显著 ( 2 4 m. P=0 0 ) 而在0—2 m土层 中, .1 , 0c 土壤 有机
应 用 嘲
夯
尾 巨桉 和 厚 荚 相 思 人 工林 土壤 肥 力及 其差 异
阳永泉 , 温远光 , 何斌 , 梁宏温 , 朱宏光
( 广西大学林学院 , 宁 5 0 0 ) 南 30 4
摘 要 : 对广西 国营 高 林场界牌分场相似立地条件下尾 巨桉和厚 荚相 思人工林 土壤的物理 和化 学性质进行 了 峰
hg e a oei eE c l t r h l E ga d pa t i , l o g eew r n t i ic n ie n e P = i r h nt s t u a u u o yl h t h nh p y s p a× . r n  ̄ ln t n at u h t r ee o s nf a t f r c s( ao h h g i d e
u o h l ln ai n r e s t a h s f a i r sa a p a tt n rp y l pa t t swe ls h n t o e o c a g u c p ln ai .An h t t t a n lss id c td t a h ol a o e Ac s o d te sai i l ay i n iae h t e s i sc a t
不同林龄巨尾桉人工林土壤的水土保持功能

不同林龄巨尾桉人工林土壤的水土保持功能王纪杰;张友育;俞元春;崔晓晓;陈瑜;舒洪岚【摘要】对福建省漳州市不同林龄的巨尾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土壤的持水性、渗透性、抗蚀性等水土保持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最大持水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0.3 a<1 a<2 a<3、4、6 a);6年生桉树林持水量最大(3064.13 t·hm-2);排水能力、初渗率、稳渗率随林龄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土壤颗粒在静水中的崩解过程符合y=alnx +b,R2为0.85 -0.99;10 min累积崩解率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水稳性指数随林龄的增加显著增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持水能力、渗透能力、抗蚀能力主要取决于土壤密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及非毛管孔隙度和粘粒含量.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水土保持功能排序为:0.3 a<2a<3 a<4a<1a<6a.%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s, including water retention property, penetrability and erosion resistance of Eucalyptus wophylla × E. Grandi plantation with different ages in Zhangzhou of Fujian Provinc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maximum water-holding-capacit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Eucalyptus wophylla x E. Grandi plantation age. The order of soil maximum water-holding-capacity with different ages were as follows; 0.3a<la<2a<3a,4a,6a. 6a forest had the largest water-holding-capacity (3064.13. T · Hm-2). Soil drainability, initial infiltration rate and stable infiltration rat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ing of forest age. Soil particle disintegration process in still water was satisfied with the exponential function equation y = alnx + b, R2 was between 0.85 and 0.99. With the increasing of forest age, the accumulated disintegration ratio in10 minute decreased gradually, water stable index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oil water retention ability, penetrability and erosion resistance mainly depended on soil density, total porosity, capillary porosity, non-capillary porosity and clay content. The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function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 were as follows: 0.3 a<2 a<3 a<4 a<l a<6 a.【期刊名称】《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41)001【总页数】7页(P46-52)【关键词】巨尾桉人工林;持水性;渗透性;抗蚀性;水土保持功能【作者】王纪杰;张友育;俞元春;崔晓晓;陈瑜;舒洪岚【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37;福建省长泰岩溪国有林场,福建长泰363902;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37;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37;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37;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7森林土壤的持水性、渗透性及抗蚀性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有重要影响[1].桉树(Eucalyptus)人工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用材林,在我国人工林中占有重要地位.桉树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利用已成为研究的焦点[2-3].而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的水土保持功能研究甚少.廖观荣等[4]曾提出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经营不善导致砖红壤贮水能力下降;张顺恒[5]对闽东南桉树人工林的研究结果表明,与不炼山比,炼山导致土壤密度提高4.92%,土壤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及孔隙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本文以福建省漳州市岩溪林场和九龙岭林场不同林龄巨尾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的持水性、渗透性、抗蚀性等水土保持功能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桉树人工林水土保持功能的评价及其持续利用提供依据.1 试验区概况试验区设在福建省漳州市岩溪和九龙岭国有林场(117°42'5″-117°45'5″E,24°21'04″-24°27'24″N).该地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温21℃,最冷月月均温12.4℃,最热月月均温38℃,绝对最低温0℃,绝对最高温度41℃,年均降雨量1400 mm(主要集中在夏季),年均日照时数为1891 h,年蒸发量1268 mm.土壤为发育自花岗岩风化物坡积和残积母质的赤红壤和山地红壤,pH 为4.0-4.8,土层厚度>100 cm.试验地林下植被主要有五节芒(Miscanthusfloridulus(Labill.)Warb.)、山乌桕(Sapiumdiscolor(Champ.)Muell.Arg.)、铁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山黄麻(Trema orientalis(L.)Bl.)、盐肤木(Rhus chinensis)、油桐(Verniciafordii(Hemsl.)Airy Shaw)、白背叶(Mallotus apelta(Lour.)Muell.Arg.)、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等.2 研究方法2.1 样地设置及土样采集2009年7月在立地条件相对一致的桉树林地选择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设立研究样地.桉树人工林前作为杉木林;砍伐后在2月份炼山整地,3月份造林;连续2 a抚育追肥;每年春秋分别施尿素、复合肥,每株施100 g.研究样地包括0.3年生新造林地和1、2、3、4、6年生桉树林(表1).在每块样地设置20 m×30 m标准地3块,对标准地进行本底调查.每个标准地内分别在上、中、下位置设置3个土壤剖面,分别对0-20 cm、20-40 cm、40-60 cm剖面用环刀分层取样;同时分层采集土壤样品,以测定土壤密度,孔隙度,渗透性,持水量,土粒水稳性,pH 值,有机质、有效磷、水解氮、速效钾、粘粒含量等指标.表1 研究样地概况Table 1 General situation of research sites林龄/a 密度株·hm -2平均树高m平均胸径cm 郁闭度枯落物厚度cm 海拔/m 坡度/(°)坡向0.3 1650 1.716 2.825 0.40 0.0 310 26 N 1.0 1560 7.478 7.061 0.50 3.0 310 26 WN 2.0 1350 10.611 9.550 0.60 3.5 300 26 WN 3.0 1200 13.433 11.627 0.60 6.0 325 26 WN 4.0 1200 14.491 13.018 0.75 6.5 270 26 W 6.0 1200 16.615 14.940 0.65 6.0 230 24 W2.2 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密度、孔隙度、持水量、渗透性的测定采用环刀法[6],环刀规格是20 cm2×5 cm.初渗率=最初入渗时段内渗透量/入渗时间,本试验最初入渗时间为1 min;平均渗透速率=达稳渗时渗透总量/达稳渗时的时间;稳渗率=单位时间内渗透量趋于稳定时的渗透速率.由于样品均在75 min内趋于稳定,渗透总量统一取75 min内的渗透量.采用土粒静水崩解法[7]分别测定和计算土粒崩解速率和水稳性指数K.崩解速率(%)=(A-Pi)×100%/A,水稳性指数K=(∑Piki+Pj)/A,其中,Pi为第 i分钟分散的土粒数,i=1,2,3…10;ki为第 i分钟的校正系数,即 k1=5%,k2=15%,k3=25%,k4=35%,k5=45%,k6=55%,k7=65%,k8=75%,k9=85%,k10=95%,如果第10分钟无散开土粒,则k10=100%;Pj为10 min内未分散的土粒数;A为试验土粒数,其值为50.用Excel 2003及SAS 9.2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 结果与分析3.1 桉树人工林土壤的持水性能森林土壤的持水性能与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孔隙度及土壤密度有关[8],它是评价林地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指标[9].土壤毛管孔隙吸持保存的毛管水,可以较长时间保持在土壤中,以供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土壤蒸发.非毛管孔隙可以在短时间内容纳降水(重力水)并很快下渗,有利于降低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的孔隙度及组成不同,持水能力也不同.除2年生林地外,随林龄的增加,土壤密度降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增加,非毛管孔隙度变化不大(表2);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土壤密度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降低(表2).0.3年生林地的3个土层孔隙度差异较小,这与造林前的整地及造林后的林地抚育有关.表2 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的持水性能1)Table 2 Water holding capacity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 with different ages1)不同字母表示相同土层不同林龄之间的差异性比较,P<0.05.土层/cm 林龄/a 土壤密度g·cm -3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t·hm -2 0 -20 0.3 1.26a 46.56c 33.62b 12.94a 931.22c 1.0 1.08c 50.77b 36.37ab 14.40a 1015.31ab 2.0 1.19b 48.84bc 35.44b 13.33a 976.71bc 3.0 1.06c 51.05ab 37.12ab 13.96a 1021.01ab 4.0 1.02c 53.36a 39.65a 13.72a 1067.27a 6.0 1.00c 53.71a 40.07a 13.64a 1074.16a 20 - 40 0.3 1.29a 44.26b 33.60b 10.61a 885.10ab1.0 1.25b 45.72ab 34.59ab 11.13a 914.42b 2.0 1.30a 45.32ab 34.55ab 10.84a 906.42b 3.0 1.22bc 49.31a 36.24a 13.00a986.22a 4.0 1.20c 49.74a 37.26a 12.48a 994.32a 6.0 1.19c 49.87a 37.76a 12.11a 997.40a 40 - 60 0.3 1.32a 44.75b 33.98ab 10.81a 894.98bc 1.0 1.29ab 44.96b 33.94ab 11.02a 899.18bc 2.0 1.34a 44.87b 34.33ab 10.50a 897.34bc 3.0 1.26ab 46.30ab 35.12a 11.22a 926.00ab 4.0 1.25ab 47.82a 36.48a 11.34a 956.40a 6.0 1.23ab 47.18a 36.63a 10.55a 943.52a土层/cm 林龄/a 毛管持水量t·hm-2非毛管持水量t·hm -2排水能力t·hm -2 0-60 cm持水总量t·hm -2 0 -20 0.3 672.42c 258.80b 351.47c 2710.44cd 1.0 727.44ab 287.93a 478.73a 2828.44b 2.0 708.73b 266.60a 429.47ab 2742.38c 3.0 742.47ab 279.20a 467.57a 3053.18a 4.0 792.97a 274.43a 461.87a 3038.23a 6.0 801.36a 272.80a 459.53a 3064.13a 20 -40 0.3 672.08d 212.20bc 316.60b 1.0 691.83c 222.60bc 335.80ab 2.0 691.02c 216.80bc 317.87b 3.0 724.75b 260.07a 369.93a 4.0 745.52a 248.47ab 346.40a 6.0 755.20a 242.20b 354.40a 40 -60 0.3 679.52c 216.20a 326.70a 1.0 678.85c 220.33a 229.60c 2.0 686.60c 210.00ab 216.50c 3.0 702.43b 224.40a 221.17c 4.0 729.60a 226.80a 274.40b 6.0 732.59a 210.93ab 263.27b随着林龄的增加,不同土层的最大持水量及毛管持水量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最大持水量为885.12-1074.16 t·hm-2,非毛管持水量变化不明显;排水能力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40-60 cm土层深度以0.3年生林地的排水能力最大,这也与造林前整地及造林后林地抚育有关.0-60 cm 土层的总持水量随着林龄的变化表现为0.3 a <1 a <2 a <3、4、6 a,最大持水量达3064.13 t·hm-2,6年生林地总持水量比0.3年生林地提高13.05%.3.2 桉树人工林土壤的渗透性能土壤渗透性是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与土壤类型、土壤密度、有机质含量、孔隙度大小等密切相关,通常用10℃时的土壤渗透系数(K10)表示.渗透系数越大说明渗透速率越高,将林下降雨转化为壤中流和地下径流的效率也越高.随着林龄的增加桉树人工林土壤初渗速率、初渗系数(K10)明显提高,6年生桉树人工林的土壤初渗率、初渗系数(K10)显著高于其它林龄(表3),0-20 cm、20-40 cm、40-60 cm的土壤初渗速率分别比0.3年生林地提高114.29%、133.33%和318.39%.1年生桉树人工林的土壤初渗速率最低.0-20 cm土壤稳渗速率、稳渗系数(K10)也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20-40 cm、40-60 cm 土壤稳渗速率、稳渗系数(K10)总体上也呈增加趋势.6年生桉树人工林0-20 cm、20-40 cm的土壤稳渗速率分别比0.3年生林地提高56.85%和44.73%.造林时的炼山整地虽然对桉树幼苗生长具有短期激肥效应,促进桉树生长[10],但土壤的渗透性能却有所降低,不利于林地的水土保持.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渗透性提高,水土保持功能也得到提高.表明该地区桉树林在轮伐期内(6-7 a),只要采取合理的经营管理措施,可以提高土壤的水土保持功能.表3 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的渗透性能1)Table 3 Soil infiltration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 with different ages1)K10表示水温为10℃时的土壤渗透速率;不同字母表示相同土层不同林龄之间的差异性比较,P<0.05.土层/cm 林龄/a 初渗速率mm·mi n -1稳渗速率mm·min -1初渗系数K10 mm·min -1稳渗系数K10 mm·min -1 0 -20 0.3 10.50c 2.48c 6.91d 1.63b 1.0 17.50b 2.19d 11.38c 1.42c 2.0 19.50ab 3.00bc 12.82bc 1.97ab 3.0 19.80ab 3.24b 12.69bc 2.08ab 4.0 21.50a 3.54a 13.78b 2.27ab 6.0 22.50a 3.89a 15.20a 2.63a 20 -40 0.3 9.00d 1.14b 5.90d 0.75bc 1.0 15.00c 0.62c 9.97c 0.41c 2.0 16.25bc 1.21b10.57bc 0.79bc 3.0 16.40bc 1.19b 10.81bc 0.78bc 4.0 17.50b 1.39ab 11.20b 0.89b 6.0 21.00a 1.65a 14.19a 1.11a 40 -60 0.3 3.10c 1.05a 2.04d 0.69a 1.0 4.80c 0.53b 3.20cd 0.35b 2.0 8.13b 1.11a 5.31bc 0.72a 3.0 8.60b 0.97a 5.67b 0.54a 4.0 9.00b 1.02a 5.76b 0.65a 6.0 12.97a 1.07a 8.76a 0.72a 3.3 桉树人工林土壤的抗蚀性能土壤抗蚀性是土壤抵抗外力分散和悬浮的能力,等于土壤对侵蚀的易损性或敏感性的倒数,反映土壤潜在水土流失特征,其大小取决于土粒大小及土粒间的胶结力[11-13],常用的指标有团聚体状况、水稳性指数、结构体破坏率、颗粒组成等[14].本文用土壤颗粒崩解过程及水稳性指数来表征土壤的抗蚀性能.桉树人工林土壤颗粒在静水中的崩解率符合y=alnx+b,R2为0.85-0.99,拟合度较高(表4),说明随浸水时间的延长土粒崩解率提高.除1年生林地外,土粒浸水10 min的累积崩解率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1年生林地崩解率最低(图1),这与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很大关系[15-16].本试验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加(0.3、1、2、3、4、6 a),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达到9.88、18.38、12.85、14.55、15.43 和15.48 g·kg-1.有机质含量提高使得土粒抗水蚀性能提高,土粒崩解率下降.水稳性指数是反映土壤团聚体在静水中的分散程度,水稳性指数越高,土壤团聚体越稳定,可蚀性越小.随林龄的增加,桉树人工林土壤水稳性指数显著增加(图2)(P<0.05),6年生桉树人工林0-20 cm土壤水稳性指数显著高于其它林龄,4、6年生桉树人工林40-60 cm土壤水稳性指数显著高于其它林龄.相同林龄人工林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水稳性指数降低.表4 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粒崩解率1)Table 4 Soil collapsed ratios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 with different ages1)y表示崩解率(%),x表示浸水时间(min).林龄/a 0-20 cm拟合方程 R2 20-40 cm拟合方程 R2 40-60 cm拟合方程 R2+70.87 0.95 1.0 y=10.56lnx+20.16 0.92y=12.46lnx+24.48 0.98 y=10.56lnx+71.27 0.90 2.0y=9.64lnx+20.64 0.90 y=10.25lnx+32.11 0.85 y=6.77lnx+83.58 0.94 3.0 y=7.71lnx+16.51 0.90 y=8.20lnx+25.69 0.85y=5.42lnx+66.86 0.94 4.0 y=10.87lnx+12.44 0.99y=11.97lnx+30.25 0.96 y=16.26lnx+44.71 0.99 6.0y=4.13lnx+4.37 0.93 y=17.39lnx+21.61 0.97 y=12.80lnx 0.3y=10.81lnx+29.14 0.94 y=12.69lnx+38.76 0.96y=10.90lnx+37.94 0.99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最大持水量与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2=1.00,P<0.01),与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R2=0.2668,P <0.05);毛管持水量与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2=1.00,P <0.01),与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R2=0.2671,P<0.05);土壤排水能力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2=0.8673,P <0.01);土壤粘粒含量与稳渗系数和水稳性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R2分别为 0.2202、0.3217,P<0.05);初渗系数K10、稳渗系数K10、水稳性指数三者之间两两极显著正相关,且均与非毛管孔隙度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 R2分别为0.4012、0.4767和0.3604(P <0.01);土壤初渗系数K10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2=-0.2907,P<0.05).由此可见,土壤的持水能力、渗透能力、抗蚀能力主要取决于土壤密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以及粘粒含量.3.4 桉树人工林土壤水土保持功能评价为进一步了解研究地区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水土保持功能的变化,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密度(X1)、pH(X2)、有机质(X3)、水解氮(X4)、有效磷(X5)、速效钾(X6)、粘粒含量(X7)、初渗系数k10(X8)、稳渗系数k10(X9)、水稳性指数(X10)、总孔隙度(X11)、毛管孔隙度(X12)、非毛管孔隙度(X13)、总持水量(X14)、毛管持水量(X15)、非毛管持水量(X16)、排水能力(X17)17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前5个主成分对方差的贡献率达100%.表明总方差及各指标因子载荷量差异较大,其中排水能力对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0.3418),土壤密度对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0.4197),有机质对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0.5262),速效钾对第4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0.3838),pH对第5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 -0.4620).5个主成分方程分别表示如下:根据主成分方程分别计算各林地及土层土壤水土保持功能得分,结果表明,各林地不同土层的水土保持功能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大幅下降,林地土壤水土保持功能随林龄的增大而提高(除1年生林地外),即0.3 a( -5.215) <2 a( -1.682) <3 a( -1.488) <4 a(0.307) <1 a(0.858) <6 a(7.226).1 年生林地土壤水土保持功能较好,可能与其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关.4 结论(1)随着林龄的增加,桉树人工林土壤的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排水能力及总持水量呈增加趋势,0-60 cm土壤总持水量随着林龄的变化表现为:0.3 a<1 a<2 a<3、4、6 a.6年生桉树人工林土壤总持水量(3064.13 t·hm-2)比 0.3 年生林地提高 13.05%.(2)随着林龄的增加,桉树人工林土壤初渗速率、初渗系数(K10)及稳渗速率、稳渗系数(K10)明显提高,6年生桉树人工林0-20 cm、20-40 cm、40-60 cm的土壤初渗速率分别比0.3年生林地提高114.29%、133.33%和 318.39%;0-20 cm、20 -40 cm 的土壤稳渗速率分别比 0.3 年生林地提高 56.85%和44.73%.表明土壤渗透性随林龄的增加而提高.(3)土壤颗粒在静水中的崩解过程符合y=alnx+b,R2为0.85-0.99,随浸水时间的延长,土粒崩解率提高;浸水10 min的累积崩解率(1年生林地最低)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土壤水稳性指数随林龄的增加显著增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4)相关分析表明,粘粒含量与土壤稳渗系数及水稳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总持水量与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排水能力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初渗系数K10、稳渗系数K10、水稳性指数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6334、0.6904和0.6003.表明土壤的持水能力、渗透能力、抗蚀能力主要取决于土壤密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粘粒含量.(5)采用多指标法比较了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水土保持功能的大小,经主成分分析得出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水土保持功能大小排序为:0.3 a( -5.215) <2 a( -1.682) <3 a( -1.488) <4 a(0.307) <1 a(0.858) <6 a(7.226).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李文影,满秀玲,张阳武.不同林龄白桦次生林土壤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7(5):63-69.[2]PATRICK N J L,JIM M,ZHANG N N,et al.Water balance of tropical eucalypt plantations in south-eastern China[J].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2004,124:253 -267.[3]AURO C A,JO O V S,JOE J L,et al.Growth and water balance of Eucalyptus grandis hybrid plantations in Brzail during a rotation for pulp production[J].Forest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7,251:10 -21.[4]廖观荣,林书蓉,李淑仪,等.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现状和特征[J].土壤与环境,2001,10(4):25-28.[5]张顺恒.闽东南桉树人工林生态培育机制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6]刘光崧,蒋能慧,张连第,等.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观测与分析标准方法——土壤理化分析与坡面描述[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7]水力电力部农林水利水土保持司.水土保持实验规范[M].北京:水力电力出版社,1988.[8]张正雄,周新年,陈玉凤,等.人工林伐区人力担筒集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6(4):377 -380.[9]何斌,黎跃,王凌晖.八角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6):63-66.[10]汤建福.桉树不同更新方式效果与效益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10,37(4):93-97.[11]丛日亮,黄进,张金池,等.苏南丘陵区主要林分类型土壤抗蚀性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8):1862-1867.[12]史东梅,吕刚,蒋光毅.马尾松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及抗蚀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5,19(6):35-39.[13]许中旗,李文华,郑均宝,等.太行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保水防蚀能力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4):101-104.[14]沈慧,鹿天阁.水土保持林土壤抗水性能评价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3):345-348.[15]刘畅,满秀玲,刘文勇,等.东北东部山地主要林分类型土壤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6):30-33.[16]蕫慧霞,李贤伟,张健,等.退耕地三倍体毛白杨林地土壤抗蚀性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8,28(6):45-47.。
不同林龄巨尾桉人工林土壤的水土保持功能

S i a d wa e o s r a in f n t n fEu ay u r p y l ol n t rc n e v t u ci so c l o o ptsu o h l x a E r n ip a t t n wi i e e ta e g a d ln a i t df r n g s o h
福建农林 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第4卷 第 1 1 期
21 0 2年 1 月
Junl f ui giu ueadF rsyU iesy( a rl cec dt n ora o j nA r l r n o t nvrt N t a SineE io ) F a ct er i u i
t o ya Egad p n tnwhd e n a s n hnzo ua r i e e u e. u u p U × ni l ti i i r t g ag u Fj Po n r s d d arh r a ao t f e e i Z h o i f n v c we t i
e l o e a sd r us hw d htQ sts t
ma i m t rh l n - a a i n r a e ih t e i c a i g o u ay ts u o h t xmu wae - od g c p ct i c s d w t h rs n E lp u r y l i y e ne f c p a×E g a d l na in a e h r e fs f . r n ip a tt g .T e o d ro o o t
C n ; . rS ho, i gi nvri iac i h a 4 At col Ja x U esyo Fn ne&E o o is N n hn , i gi 30 2 hn ) n i tf cnm c , acag Ja x 30 3 ,C ia n
闽南丘陵山地桉树不同无性系栽培试验研究

表 1 参 试 桉 树 无性 系
福建省漳 州市云霄 县地处 闽南 沿海 , 林地 多为 丘陵 山
地, 引种桉 树有 la时 闻 , O 主要 造 林 品 种 有 臣 尾 桉 、 巨 尾 桉、 尾叶桉等 , 经过 多年 的 栽培 显现 了桉树 造林 所 产 生 的 经济效 益 , 县 广 大林 农 营 造桉 树 的热 情 空前 高 涨 。但 全 是, 目前 生 产上 桉树 造林 7 % 以上 是 巨尾 桉 和尾 巨桉 无 0 性系 , 并且所选 择的 无性 系 品种 集 中在 为数 不 多 的几个 , 单一无性 系品种大 面积 连 片种 植必 然 造成 人 T林 基 因狭
摘
要 : 树 是 闽 南 丘 陵 山地 主要 造林 树 种 之 一 , 几 年 来营 造 的桉 树 无 性 系 以 巨尾 桉 和 尾 巨按 为 主 , 树 品种 较 为 桉。为此, 在云霄县 开展 了桉树不 同无性 系的栽培选择 试验 。研究表明, 参试的 l O个桉树
无性 系 中 , 、 、L T 和 z 等 6个 无性 系造 林 保存 率 高 , 8 % 以上 , 受风 害 比较 轻 微 ; 6个 无 性 系生 广 M 、 z 4 k 达 0 而 这
长 较 快 , 高生 长量 4 年胸 径 生长 量 4 m。初 步 认 为 这 6个 无性 系为 闽 南 山地 优 良的 桉 树 品 种 。 年 m, c
1 试 验 点 概 况
试验点 设 在 福 建 省 云 霄 园 岭 国 有 林 场 , 处 东 经 地 172 . 纬 2 。4 气 候 属 于 南 亚热 带 海 洋 性 季 风 气 1 。7 北 O 0
候, 年均 温 2 . 。 最 冷 月 均 温 1. 。 最 热 月 月 均 温 15 C, 0 8 C, 2 . 。 绝 对最低温 一 . 。 绝对 最高 温 4 . 。 >1o 8 9 C, 2 1C, 09 C, 0 C 有效 积温 79 . 。 年 日照时 数 25 . h 无 霜期 3 1 , 3 4 7 C, 0 16 , 2 d 年
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王纪杰;鲍爽;梁关峰;俞元春【摘要】对不同林龄的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剖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桉树人工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态有机碳和稳定态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林龄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折线变化,土壤总有机碳和易氧化态有机碳含量4a时最大,二者正相关性极强;稳定态有机碳在2a最大,4 a时下降幅度最大,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4a桉树林地土壤养分含量最高,根系对稳定态有机碳的转化量最大.桉树根系可伸入1 m的土层吸收利用稳定态有机碳,反应其较强的吸收利用养分的能力,同时也降低了土壤碳汇稳定性.【期刊名称】《四川林业科技》【年(卷),期】2015(036)004【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桉树人工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相关性【作者】王纪杰;鲍爽;梁关峰;俞元春【作者单位】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成都610081;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成都610081;南京市江宁区古里街道财政所,江苏江宁211164;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3.6森林土壤总有机碳的变化对全球碳循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是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数量影响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其过程,影响和控制着植物初级生产量,是土壤质量评价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中必须考虑的重要指标[1]。
研究表明,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和林地经营历史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及有机碳剖面分布规律[2],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人工林造林也会导致土壤碳库的巨大变化[3];近年来发展迅速、种植面积较大的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对全球碳循环有着重要的影响[4]。
为此,本文对福建省漳州市岩溪林场不同林龄的桉树人工林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态有机碳和稳定态有机碳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利用,提高经营与管理水平,增强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磷酸 二 铵 含 P04 %、 1% ; 合 肥含 N 5 2 6 N 5 复 1%、
第3 4卷第 1 期
21 0 1年 2月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I e o g la F r sr n e t to nd De in nn rM n oi o e ty I v si in a sg ga
v 13 . o . 4 N0. 1
Te r r 2 b uay. 01 1
文章编号 : 0 6 9 (0 1 O 02 0 1 6— 9 3 2 1 ) l一 13— 3 0
闽南山地 巨尾桉人工林土壤化学性状变化的研究
林 艺 清
( 福建省平和县林业局 , 平和 3 30 ) 6 7 0
摘 要 : 文章应用土壤的化学诊断方法, 分析闽南山地种植巨尾桉后各年度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
试验 地位 于福建省 平和县 坂仔镇 东坑村 1 班 大
4 5小 班 , 处 东经 17 2 5 , 纬 2 。 82 ” 年 、 地 l 。 1l ”北 4 l 0 , 降雨量 1 1 m 年 平 均 气 温 2 ℃ , 霜 期 2 5~ 5 0 m, 1 无 9 3 0 , 0C年 积温 7 2 o 年平 均 日照 数 10 h 3 d ≥1 o 4 0C, 96 , 极 端气温 : 2c、0C, 一 0 4 。 年均 空气 相 对湿 度 7 %l , 8 - l
究 , 过对种 植地 土壤连 续 6年进 行取样 分析 , 示 通 揭
其化 学性状 变化情 况 ,挖 取 2个 剖 面 , 个 剖 面 取 0~ 中 下 分 每
2 c 和 2 4 c 两 个 土层 , 0m 0~ 0 m 同一 标 准地 相 同土层
通 过对 土壤 样 品 的 采集 分 析 , 果见 表 1 结 。由
表 1 知, 可 种植 巨尾 桉后 林 地 土 壤养 分 各项 指标 在 不 同时期 均有 大小不一 的变化 。
3 1 土壤 有机质 .
植前 2年每年追一次肥, 即种植单年每株施 复合肥
10 +尿素 10 , 2年每 株施 磷酸 二铵 20 0g 0g第 0 g+尿 素 20 , 上 所 述 , 合 每 h 施 肥 磷 酸 二 铵 0g 综 折 m 60 g 复合 肥 10 g 尿素 40 g 0k, 5k, 5k 。上 述 肥 料 成 分 :
明: 在杉木采伐迹地种植 巨尾桉纯林 6年后 , 土壤化学性质普遍 变差 , 需要 通过人工施肥干预才 能促使土壤养分
相对稳定。
关键词 : 巨尾桉; 土壤化学性质; 施肥
中图分 类号 :7 8 5 6 s 1.1
文献 标识 码 : B
桉 树作 为世 界三 大速 生 树 种之 一 , 我 国 的广 在 西 、 东、 广 海南 、 福建 等省份 大面 积发展 , 巨尾桉是 桉
用碱解 扩散 法 ; 效 磷 用碳 酸 氢 钠 浸 提 钼锑 抗 7 1 速 2 比色 法 ; 效 钾 用 中 性 醋 酸 铵 浸 提 火 焰 光 度 计 速
法 引。 3 结 果与分 析
属南 亚热带 海 洋 性 气候 , 取样 地 点 海 拔 高 度 30~ 5
7 0 地 被 物 主要 有 五 节芒 、 0 m, 芒萁 骨 、 掌 柴 、 金 鹅 桃 娘、 蕨类等 。 试 验地前 茬 为 1 8 9 2年 造 杉 木 纯 林 ,0 3年 采 20 伐炼 山整地 ,0 4年 4月种 植 巨尾 桉 组 培 苗 , 林 20 造 密度为 10 h 底 肥每穴 下磷 酸二 铵 2 0 , 50 m, 0 g 种
P 5 、 1% ; 1 % K 5 尿素含 N 6 。 4%
2 土样 采集及研 究方 法
2 1 取样方 法 .
轮伐期短 , 再加 上 闽南 地 区属 南亚 热 带 , 候 温 和 , 气 矿 质化作 用较强 , 有机 质分解快 , 种植 巨尾桉 是否 对 土壤 产生不 利影 响 , 当采取怎 样 的措 施 , 就要求 应 这
巨尾桉 人工林 提供参 考 。
1 试验 地概 况
的土样 , 均匀 混合 后取 ig带 回室 内分 析 J种植 前 k ,
即 20 0 3年样 本作 为对 照。 2 2 土壤 测定方 法 . 有机 质 用 重 铬 酸 钾 容 量 法 测 定 ; 氮 用 硒 全 粉—— 硫 酸铜—— 硫酸 消 化蒸 馏 法 测 定 ; 水解 性 氮
收 稿 日期 :60—1 0 21 0— 8
由图 1可知 , 0~2 c 土 层 中 土壤 有 机质 含 量 0m 在种植 巨尾 桉后第 1年 与对 照 相 比较 下 降较 大 , 而 种植 巨尾桉第 2年 以后 反 而有 所增 加 或 趋 于稳 定 ,
这可 能是 因为种植 后第 1年 巨尾 桉苗木 长势 良好 ,
对 巨尾桉 人 工林 的 土壤 性 质 变 化 进 行 较 系统 的研
在 种 植 巨尾 桉 前 即 2 0 0 3年 和 种植 巨尾 桉后 6
年每 年 1 月 份对试 验地进 行 土壤 取样 , 照坡 度坡 1 按
向基本 相似 的 山地 建 立 3个 2 0×2 1) 0( I 的标 准 样 T 地 ( 用 G S定 位 ) 在 每 个 样 地 内 用 S型 路 线 在 采 P ,
作者简介 : 林艺清(9 3一)女 , 17 , 福建省平 和人 , 助理工程师
・
14・ 2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 1 拄 01
枯枝落 叶归还 极少 的原 因 , 而第 2年 以后 枯枝 落 叶 归还量 明显增 加 , 以导 致 土壤 有机 质 增加 。2 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