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1/1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常识钢进行热处理冷却的目的是获得所需要的组织和性能,这需要通过采用不同冷却方式来实现。冷却方式不同转变的组织也不同,性能差异较大。奥氏体冷却至A1以下温度时将发生组织转变(A1温度以下还存在的不稳定奥氏体通常称过冷奥氏体)。钢的冷却方式分为等温冷却和连续冷却。

等温冷却的组织转变形式

1.奥氏体的等温转变对过冷奥氏体(即:奥氏体在A1线以上是稳定相,当冷却到A1线以下还未转变

的奥氏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等温保持后转变为稳定的新相。这种转变过程就称为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2.等温冷却转变钢经奥氏体化后迅速冷却至临界点Ar1或Ar3)线以下,等温保持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转

变。

等温冷却的组织转变产物与性能

1.A1~550℃也称高温转变,获片状珠光体型(F+P)组织,按转变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转变产物分别

为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片层间距由粗到细,趋势是:片层间距越小,塑性变形阻力越大,强度和硬度越高

1)A1~650℃获粗片状珠光体金相组织

2)650~600℃获细片状索氏体金相组织

3)600~550℃获极其细片状的托氏体金相组织

2.550℃~M S 也称中温转变,获贝氏体型组织(过饱和的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有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之

分。)

1)550~350℃获羽毛状上贝氏体金相组织

2)550℃~M S获黑色针状下贝氏体金相组织(这种组织强度和韧性都较高)

3.M S线温度以下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发生转变获得马氏体组织,马氏体内的含碳量决定着马氏体的强

度和硬度,总的趋势是随着马氏体含碳量的提高,强度与硬度也随之提高;高碳马氏体硬度高、脆性大,而低碳马氏体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

连续冷却的组织转变过冷奥氏体在一个温度范围内,随温度连续下降发生组织转变。连续冷却有炉冷、空冷、油冷、水冷四种最为常用的连续冷却方式

1)炉冷冷速约10℃/min,产生新相为珠光体,如退火的冷却

2)空冷冷速约10℃/s,产生新相为索氏体,如正火的冷却

3)油冷冷速约150℃/s,产生新相为托氏体+马氏体,如油淬

4)水冷冷速约600℃/s,产生新相为残余奥氏体+马氏体,如水淬(残余奥氏体的存在降低了淬火

钢的硬度和耐磨性,也会因零件在使用过程中残余奥氏体会继续转变为马氏体,从而使工件变形;

一些重要精密的零件通常会通过把淬火后的工件冷却到室温以下并继续冷却到-80~-50℃来减少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存在)。

钢在热处理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钢在热处理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https://www.360docs.net/doc/c62425655.html,发布:2008-6-5 16:55:08来自:模具网浏览:44 次相图只适用于缓慢冷却,而实际热处理则是以一定的冷却速度来进行的,所以出现C曲线。 一、A冷却C曲线转变温度与转变时间之间关系的曲线。 1. 等温冷却C曲线将钢急冷到临界温度以下某一温度,在此温度等温转变,在冷却过程中测绘出过冷A 等温转变图。 2.连续冷却C曲线将钢在连续冷却的条件下转变,此时测绘出的冷却 二、等温冷却C曲线 过冷A等温转变图可综合反映过冷A在不同过冷度下的等温转变过程,转变开始和终了时间,转变产物类型以及转变量与温度和时间的关系等,由于等温转变图通常呈“C”形状,所以也称C曲线,另外还称TTT 图,现以共析钢为例来说明TTT图的建立. 1.相图的建立

①把钢材制成Φ10×1.5mm的圆片试样,分成若干组 ②取一组试样,在盐炉内加热使之A化. ③将A化后的试样快速投入A1 以下某一温度的浴炉中进行等温转变 ④每隔一定时间取出一个试样急速淬入水中,而后将各试样取出制样,进行组织观察.当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某一试样刚出现灰黑色产物时,所对应的等温时间就是A开始转变时间,到某一试样未有M出现时,所对 应的时间为转变终了时间。 共析碳钢等温转变图(C曲线) 将其余各组试样,用上述方法,分别测出不同等温条件下A转变开始和终了时间,最后将所有转变开始时间点和终了时间点标在温度、时间(对数)坐标上,并分别连接起来,即得C曲线. 2. 图形分析 3. 等T转变特点 ①过冷到A1以下的A处于不稳定状态,但不立即转变,而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开始转变,称为孕育期。孕育期 越长,过冷A越稳定,反之,则越不稳定。 ②鼻点:550℃最不稳定,转变速度最快 ③C形状原因过冷度和原子扩散为两个制约因素

钢的热处理组织

1.奥氏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γ-fe中的固溶体,仍保持γ-fe的面心立方晶格。晶界比较直,呈规则多边形;淬火钢中残余奥氏体分布在马氏体间的空隙处 2.铁素体-碳与合金元素溶解在a-fe中的固溶体。亚共析钢中的慢冷铁素体呈块状,晶界比较圆滑,当碳含量接近共析成分时,铁素体沿晶粒边界析出。 3.渗碳体-碳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在液态铁碳合金中,首先单独结晶的渗碳体(一次渗碳体)为块状,角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过共析钢冷却时沿acm线析出的碳化物(二次渗碳体)呈网结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铁碳合金冷却到ar1以下时,由铁素体中析出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在二次渗碳体上或晶界处呈不连续薄片状。 4.珠光体-铁碳合金中共析反应所形成的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珠光体的片间距离取决于奥氏体分解时的过冷度。过冷度越大,所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在a1~650℃形成的珠光体片层较厚,在金相显微镜下放大400倍以上可分辨出平行的宽条铁素体和细条渗碳体,称为粗珠光体、片状珠光体,简称珠光体。在650~60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从珠光体的渗碳体上仅看到一条黑线,只有放大1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索氏体。在600~550℃形成的珠光体用金相显微镜放大500倍,不能分辨珠光体片层,仅看到黑色的球团状组织,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放大10000倍才能分辨的片层称为屈氏体。 5.上贝氏体-过饱和针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渗碳体在铁素体针间。过冷奥氏体在中温(约350~550℃)的相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一束大致平行位向差为6~8od铁素体板条,并在各板条间分布着沿板条长轴方向排列的碳化物短棒或小片;典型上贝氏体呈羽毛状,晶界为对称轴,由于方位不同,羽毛可对称或不对称,铁素体羽毛可呈针状、点状、块状。若是高碳高合金钢,看不清针状羽毛;中碳中合金钢,针状羽毛较清楚;低碳低合金钢,羽毛很清楚,针粗。转变时先在晶界处形成上贝氏体,往晶内长大,不穿晶。 6.下贝氏体-同上,但渗碳体在铁素体针内。过冷奥氏体在350℃~ms的转变产物。其典型形态是双凸透镜状含过饱和碳的铁素体,并在其内分布着单方向排列的碳化物小薄片;在晶内呈针状,针叶不交叉,但可交接。与回火马氏体不同,马氏体有层次之分,下贝氏体则颜色一致,下贝氏体的碳化物质点比回火马氏体粗,易受侵蚀变黑,回火马氏体颜色较浅,不易受侵蚀。高碳高合金钢的碳化物分散度比低碳低合金钢高,针叶比低碳低合金钢细。 7.粒状贝氏体-大块状或条状的铁素体内分布着众多小岛的复相组织。过冷奥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的转变产物。刚形成时是由条状铁素体合并而成的块状铁素体和小岛状富碳奥氏体组成,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可能全部保留成为残余奥氏体;也可能部分或全部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混合物(珠光体或贝氏体);最可能部分转变为马氏体,部分保留下来而形成两相混合物,称为m-a 组织。 8.无碳化物贝氏体-板条状铁素体单相组成的组织,也称为铁素体贝氏体。形成温度在贝氏体转变温度区的最上部。板条铁素体之间为富碳奥氏体,富碳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也有类似上面的转变。无

碳钢热处理后的组织(金相分析)

碳钢热处理后的组织(金相分析) 发布时间:2009-5-30 13:46:34 关闭该页 一、概述 碳钢经退火、正火可得到平衡或接近平衡组织,经淬火得到的是非平衡组织。因此,研究热处理后的组织时,不仅要参考铁碳相图,而且更主要的是参考钢的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 铁碳相图能说明慢冷时合金的结晶过程和室温下的组织以及相的相对量,C曲线则能说明一定成分的钢在不同冷却条件下所得到的组织。C曲线适用于等温冷却条件;而CCT曲线(奥氏体连续冷却曲线)适用于连续冷却条件。在一定的程度上可用C曲线,也能够估计连续冷却时的组织变化。 1、共析钢等温冷却时的显微组织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等温转变的组织及性能列于表1中。

2、共析钢连续冷却时的显微组织 为了简便起见,不用CCT曲线,而用C曲线(图1)来分析。例如共析钢奥氏体,在慢冷时(相当于炉冷,见图1中的υ1)应得到100%的珠光体;当冷却速度增大到υ2时(相当于空冷),得到的是较细的珠光体,即索氏体或屈氏体;当冷却速度增大到υ3时(相当于油冷),得到的为屈氏体和马氏体;当冷却速度增大至υ4、υ5(相当于水冷),很大的过冷度使奥氏体骤冷到马氏体转变开始点(Ms)后,瞬时转变成马氏体,其中与C曲线鼻尖相切的冷却速度(υ4)称为淬火的临界冷却速度。 图1 图2 3、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连续冷却时的显微组织 亚共析钢的C曲线与共析钢相比,只是在其上部多了一条铁素体先

析出线,如图2所示。 当奥氏体缓慢冷却时(相当于炉冷,如图2中υ1),转变产物接近平衡组织,即珠光体和铁素体。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即υ3>υ2>υ1时,奥氏体的过冷度逐渐增大,析出的铁素体越来越少,而珠光体的量逐渐增加,组织变得更细,此时析出的少量铁素体多分布在晶粒的边界上。 因此,v1的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v2的组织为铁素体+索氏体;v3的组织为铁素体+屈氏体。 当冷却速度为v4时,析出很少量的网状铁素体和屈氏体(有时可见到少量贝氏体),奥氏体则主要转变为马氏体和屈氏体(如图3);当冷却速度v5超过临界冷却速度时,钢全部转变为马氏体组织(如图6,图7)。 过共析钢的转变与亚共析钢相似,不同之处是后者先析出的是铁素体,而前者先析出的是渗碳体。 4、各组织的显微特征 (1)索氏体(s):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其片层比珠光体更细密,在高倍(700倍以上)显微放大时才能分辨。 (2)托氏体(T)也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片层比索氏体还细密,在一般光学显微镜下也无法分辨,只能看到如墨菊状的黑色形态。当其少量析出时,沿晶界分布,呈黑色网状,包围着马氏体;当析出量较多时,呈大块黑色团状,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其中的片层(见图3); 图3 托氏体+马氏体

钢的热处理(原理和工艺)第3版 胡光立 谢希文

第二章钢的加热转变 2、奥氏体晶核优先在什么地方形成? 为什么? 答:奥氏体的形核 球状珠光体中: 优先在F/Fe3C 界面形核 片状珠光体中: 优先在珠光体团的界面形核 也在F/Fe3C 片层界面形核 奥氏体在F/Fe3C 界面形核原因: (1) 易获得形成A所需浓度起伏,结构起伏和能量起伏. (2) 在相界面形核使界面能和应变能的增加减少。 △G = -△Gv + △Gs + △Ge △Gv—体积自由能差,△Gs —表面能,△Ge —弹性应变能 6、钢的等温及连续加热TT A图是怎样测定的,图中的各条曲线代表什么? 答:等温TTA图 将小试样迅速加热到Ac1以上的不同温度,并在各温度下保持不同时间后迅速淬冷,然后通过金相法测定奥氏体的转变量与时间的关系,将不同温度下奥氏体等温形成的进程综合表示在一个图中,即为钢的等温TTA图。 四条曲线由左向右依次表示:奥氏体转化开始线,奥氏体转变完成线,碳化物充全溶解线,奥氏体中碳浓度梯度消失线。 连续加热TTA图 将小试样采用不同加热速度加热到不同温度后迅速淬冷,然后观察其显微组织.,配合膨胀试验结果确定奥氏体形成的进程并综合表示在一个图中,即为钢的连续加热TTA图。 Acc加热时Fe3CII →A终了温度 Ac3加热时α→A终了温度 Ac1加热时P→A开始温度 13、怎样表示温度、时间、加热速度对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 答:奥氏体晶粒度级别随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变化的情况可以表示在等温TTA图中加热速度对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可以表示在连续加热时的TTA图中 随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晶粒度越大 加热速度越快I↑由于时间短,A晶粒来不及长大可获得细小的起始晶粒度 补充 1、阐述加热转变A的形成机理,并能画出A等温形成动力学图(共析钢)? 答:形成条件ΔG=Ga-Gp<0 形成过程 形核:对于球化体,A优先在与晶界相连的α/Fe3C界面形核 对于片状P, A优先在P团的界面上形核 长大:1 )Fe原子自扩散完成晶格改组 2 )C原子扩散促使A晶格向α、Fe3C相两侧推移并长大 Fe3C残留与溶解:A/F界面的迁移速度> A/Fe3C界面的迁移速度,当P中F完全消 失,Fe3C残留Fe3C→A A均匀化:刚形成A中,C浓度不均匀。C扩散,使A均匀化。 A等温形成动力学图(共析钢)见课本P22 图2-16 2、用Fe-Fe3C相图说明受C在A中扩散所控制的A晶核的长大。

08讲 钢在加热、冷却时组织的转变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 教学内容: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教学方式:结合实际,由浅如深讲解 教学目的: 1.掌握钢在加热时组织转变——钢的奥氏体化; 2.明确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3.掌握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 重点、难点:钢的奥氏体化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教学过程: 1.3 钢的热处理 热处理: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期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热处理的分类: 1.整体热处理:对工件整体进行穿透加热的热处理,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2.表面热处理:仅对表面进行热处理的工艺,如火焰淬火、感应淬火等。 3.化学热处理:将工件置于适当的活性介质中加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它的表层,以改变其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如渗碳等。 钢的热处理过程包括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阶段。其主要工艺参数是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 1.3.1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1.3.1.1钢在加热时组织转变 Fe-Fe3C相图相变点A1、A3、A cm是碳钢在极缓慢地加热或冷却情况下测定的。但在实际生产中,加热和冷却并不是极其缓慢的,因此,钢的实际相变点都会偏离平衡相变点。即:加热转变相变点在平衡相变点以上,而冷却转变相变点在平衡相变点以下。通常把实际加热温度标为Ac1、Ac3、Ac cm、Ar1、Ar3、Ar cm。如图6-1所示。 图6-1 钢在加热、冷却时的相变温度 钢加热到Ac1点以上时会发生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加热到Ac3和Ac cm以上时,便全

部转变为奥氏体,这种加热转变过程称为钢的奥氏体化。 1.奥氏体的形成 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是一个从新结晶的过程。由于珠光体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晶包类型不同,含碳量差别很大,转变为奥氏体必须进行晶包的改组和铁碳原子的扩散。下面以共析钢为例说明奥氏体化大致可分为四个过程,如图4-2所示。1)奥氏体形核 奥氏体的晶核上首先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上形成的。由于界面上的碳浓度处于中间值,原子排列也不规则,原子由于偏离平衡位置处于畸变状态而具有较高的能量。同时位错和空间密度较高铁素体和渗碳体的交接处在浓度结构和能量上为奥氏体形核提供了有利条件。 图6-2 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2)奥氏体长大 奥氏体一旦形成,便通过原子扩散不断张大在于铁素体接触的方向上,铁素体逐渐通过改组晶胞向奥氏提转化;在与渗碳体接触的方向上,渗碳体不断溶入奥氏体。 3)残余渗碳体溶解 由于铁素体的晶格类型和含碳量的差别都不大,因而铁素体向奥氏体的转变总是先完成。当珠光体中的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后,仍有少量的渗碳体尚未溶解。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这部分渗碳体不断溶入奥氏体,直至完全消失。 4)奥氏体均匀化 刚形成的奥氏体晶粒中,碳浓度是不均匀的。原先渗碳体的位置,碳浓度较高;原先属于铁素体的位置,碳浓度较低。因此,必须保温一段时间,通过碳原子的扩散获得成分均匀的奥氏体。这就是热处理应该有一个保温阶段的原因。 对于亚共析钢与过共析钢,若加热温度没有超过Ac3或Ac cm,而在稍高于Ac1停留,只能使原始组织中的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而共析铁素体或二次渗碳体仍将保留。只有进一步加热至Ac3或Ac cm以上并保温足够时间,才能得到单相的奥氏体。 2.奥氏体的晶粒度及其控制 如果加热温度过高,或者保温时间过长,将会促使奥氏体晶粒粗化。奥氏体晶粒粗化后,热处理后钢的晶粒就粗大,会降低钢的力学性能。 1)奥氏体的晶粒度及其控制 奥氏体晶粒度是指将钢加热到相变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所得到的奥氏体晶粒的大小。若所获得的奥氏体晶粒细小,则冷却后转变产物的组织也细小,其强度、韧性都较高。国家标准将晶粒度级别分为12级。 不同的钢在规定的加热条件下,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性不同。刚形成的奥氏体晶粒都很细小,若继续升温或保温,奥氏体的晶粒便会长大。长大有良种情况:一种是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晶粒长大较快,具有这种特性的钢称为粗晶粒钢;另一种是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经理不容易长大,但加热到930℃以上时,经理将迅速长大,具有这种特性的钢称为细晶粒钢。 炼钢时,用锰铁脱氧的钢多属于粗晶粒钢,用铝脱氧的钢多属于细晶粒钢。沸腾钢是粗

“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作业题

“钢的热处理原理及工艺”作业题 第一章固态相变概论 1、扩散型相变和无扩散型相变各有哪些特点? 2、说明晶界和晶体缺陷对固态相变成核的影响。 3、为何新相形成时往往呈薄片状或针状? 4、说明相界面结构在金属固态相变中的作用,并讨论它们对新相形状的影响。 5、固-固相变的等温转变动力学图是“C”形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章奥氏体形成 1、为何共析钢当奥氏体刚刚完成时还会有部分渗碳体残存?亚共析钢加热转变时是否也存在碳化物溶解阶段? 2、连续加热和等温加热时,奥氏体形成过程有何异同?加热速度对奥氏体形成过程有何影响? 3、试说明碳钢和合金钢奥氏体形成的异同。 4、试设计用金相-硬度法测定40钢和T12钢临界点的方案。 5、将40、60、60Mn钢加热到860℃并保温相同时间,试问哪一种钢的奥氏体晶粒大一些? 6、有一结构钢,经正常加热奥氏体化后发现有混晶现象,试分析可能原因。 第三章珠光体转变 1、珠光体形成的热力学特点有哪些?相变主要阻力是什么?试分析片间距S与过冷度△T的关系。 2、珠光体片层厚薄对机械性能有什么影响?珠光体团直径大小对机械性能影响如何? 3、某一GCr15钢制零件经等温球化退火后,发现其组织中除有球状珠光体外,还有部分细片状珠光体,试分析其原因。 4、将40、40Cr、40CrNiMo钢同时加热到860℃奥氏体化后,以同样冷却速度使之发生珠光体转变,它们的片层间距和硬度有无差异? 5、试述先共析网状铁素体和网状渗碳体的形成条件及形成过程。 6、为达到下列目的,应分别采取何热处理方法? (1)为改善低、中、高碳钢的切削加工性; (2)经冷轧的低碳钢板要求提高塑性便于继续变形; (3)锻造过热的60钢毛坯为细化其晶粒; (4)要消除T12钢中的网状渗碳体; 第四章、马氏体转变

钢铁金相组织变化与热处理的关系

钢铁金相组织变化与热处理的关系 奥氏体金相组织 1.组织:碳在γ铁中的固溶体 2.特性:呈面心立方晶格.最高溶碳量为2.06%,在一般情况下,具有高的塑性,但强度和硬度低,HB=170-220,奥氏体组织除了在高温转变时产生以外,在常温时亦存在于不锈钢、高铬钢和高锰钢中,如奥氏体不锈钢等 渗碳体 (C) 金相组织 1.组织:铁和碳的化合物(Fe3C) 2.特性: 呈复杂的八面体晶格. 含碳量为6.67%,硬度很高,HRC70-75,耐磨,但脆性很大,因此, 渗碳体不能单独应用,而总是与铁素体混合在一起. 碳在铁中溶解度很小,所以在常温下,钢铁组织内大部分的碳都是以渗碳体或其他碳化物形式出现 珠光体(P)金相组织 1.组织;铁素体片和渗碳体片交替排列的层状显微组织,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祷旌衔?共析体) 2.特性: 是过冷奥氏体进行共析反应的直接产物. 其片层组织的粗细随奥氏体过冷程度不同,过冷程度越大,片层组织越细性质也不同. 奥氏体在约600℃分解成的组织称为细珠光体(有的叫一次索氏体), 在500-600℃分解转变成用光学显微镜不能分辨其片层状的组织称为极细珠光体(有的一次屈氏体),它们的硬度较铁素体和奥氏体高,而较渗碳体低,其塑性较铁素体和奥氏体低而较渗碳体高. 正火后的珠光体比退火后的珠光体组织细密,弥散度大,故其力学性能较好,但其片状渗碳体在钢材承受负荷时会引起应力集中,故不如索氏体。 莱氏体(L)金相组织 1.组织:奥氏体与渗碳体的共晶混合物 2.特性: 铁合金溶液含碳量在2.06%以上时,缓慢冷到1130℃便凝固出莱氏体. 当温度到达共析温度莱氏体中的奥氏转变为珠光体. 因此,在723℃以下莱氏体是珠光体与渗碳体机械混合物(共晶混合). 莱氏体硬而脆(>HB700),是一种较粗的组织,不能进行压力加工,如白口铁. 在铸态含有莱氏体组织的钢有高速工具钢和Cr12型高合金工具钢等. 这类钢一般有较大有耐磨性和较好的切削性。 淬火与马氏体 1.组织: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显微组织呈针叶状进口泵 2.特性: 淬火后获得的不稳定组织. 具有很高的硬度,而且随含碳量增加而提高,但含碳量超过0.6%后的硬度值基本不变,如含C0.8%的马氏体,硬度约为HRC65,冲击韧性很低,脆性很大,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几乎等于零. 奥氏体晶粒愈大,马氏体针叶愈粗大,则冲击韧性愈低;淬火温度愈低, 奥氏体晶粒愈细,得到的马氏体针叶非常细小,即无针状马氏组织,其韧性最高。 回火马氏体(S)金相组织 1.组织:与淬火马氏体硬度相近,而脆性略低的黑色针叶状组织 2.特性: 淬火钢重新加热到150-250℃回火获得的组织. 硬度一般只比淬火马氏体低HRC1-3格,但内应力比淬火马氏体小。 索氏体(S) 1.组织:铁索体和较细的粒状渗碳体组成的组织 2.特性: 淬火钢重新加热到500-680℃回火后获得的组织. 与细珠光体相比,在强度相同情冲下塑性及韧性都高,随回火温度提高, 硬度和强度降低,冲击韧性提高.硬度约为HRC23-35.综合机械性能比较好. 索氏体有的叫二次索氏体或回火索氏体。 屈氏体、屈氏体(T) 组织或特性 1.组织:铁索体和更细的粒状渗碳体组成的组织

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6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概述: 一、回火定义:经淬火硬化的钢被加热至A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以适当 的冷速冷却至室温,这一工艺过程称回火 二、回火的目的 1.消除淬火应力,淬火应力(组织应力、热应力)>ζs变形,>ζb时引起裂纹,残余应 力使钢的脆性上升 2.改善钢的韧性和塑性,使片状M中的Sv↓,使M正方度下降,内应力↓(晶格间)↓ 3.调整钢的力性指标 4.稳定组织,稳定尺寸,使A R→k;A R→M→M回→B下 §6-1碳钢的淬火组织在回火时发生的转变 钢中含碳量不同时,钢在淬火后的组织也不尽相同 当<0.2﹪C,获得板条M+少量A R 0.2-0.5﹪C 大部分为板条,少量为片状 0.6-1.0﹪C 混合M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77﹪C M板+M片+A R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8﹪C 75﹪M片+M板+A R >1.0﹪C 100M片+A R 淬火组织为亚稳定组织,及相对稳定状态 亚稳状态,一个系统内除可以出现一个稳定状态外,其他任何事件还可能发生,这种状态称之为亚稳状态,它是系统本身强制作用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稳定状态 淬火钢被重新加热(回火)时,随加热温度升高,其比容和体积均发生变化,说明系统有组织转变发生,而且不同温度阶段有不同变化发生,这是钢从亚温状态向稳定状态变化的过程一、碳原子的偏聚 淬火时M的C、N原子被强制溶入α相中,位于体心立方点阵(或体心正方点阵)的扁八面体间隙中心位置,使α点阵畸变,使系统的能量上升,而处于不稳定状态 另一方面淬火M中存在大量的缺陷,也使其处于不稳定状态 在室温附近,Me和Fe原子已经不能扩散,但C、N原子尚可以做短距离扩散,计算表明在0℃时,在一分钟内C、N可以迁移2埃的距离 由于间隙造成的应力场与晶体缺陷造成的应力场相互作用,C、N原子扩散到这些微观晶体缺陷处,可是系统的能量降低——C、N原子发生偏聚 偏聚,M中的C、N原子在一定的温度下向点阵缺陷处聚积的过程,成为C、N原子的偏聚,偏聚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可以表示为C+⊥<=>C⊥它是可逆过程,过程的方向取决于当时的系统能量状态 1.板条M中碳原子的偏聚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发生温度范围,室温——250℃,约在250℃基本完成,碳原子有相

第六章钢的热处理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第六章钢的热处理 第二节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等温冷却是奥氏体至高温快速冷至临界点________以下某一温度,保温后再冷至室温。 A.A3 B.A m C.A1 D.A cm 临界温度以上的奥氏体是稳定相,临界温度以下的则为不稳定相,所以把暂存于临界点以下的奥氏体称为________。 A.奥氏体 B.实际奥氏体 C.残余奥氏体 D.过冷奥氏体 共析钢加热到奥氏体化后,以不同的冷却方式冷却,可以获得________。A.三种组织 B.四种组织 C.五种组织 D.六种组织 过冷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过程中,转变起始线与转变终了线之间的产物均含有________。 A.过冷奥氏体 B.P C.S D.M 在过冷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铁、碳原子均不发生扩散 B.是典型的扩散型相变 C.铁原子发生一定短距离的扩散,而碳原子则完全不能扩散 D.碳原子发生一定短距离的扩散,而铁原子则完全不能扩散 在过冷奥氏体向贝氏体的转变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铁、碳原子均不发生扩散 B.是典型的扩散型相变 C.铁原子发生一定短距离的扩散,而碳原子则不能扩散 D.碳原子发生一定短距离的扩散,而铁原子则不能扩散 在过冷奥氏体向珠光体的转变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铁、碳原子均不发生扩散 B.是典型的扩散型相变

C.铁原子发生一定短距离的扩散,而碳原子则完全不能扩散 D.碳原子发生一定短距离的扩散,而铁原子则完全不能扩散 在共析钢的珠光体等温转变区,________,则形成的________。 A.等温转变温度越低/珠光体组织片层越粗 B.等温转变温度越低/珠光体组织片层越细 C.等温转变温度越高/珠光体组织片层越薄 D.等温转变温度越高/珠光体组织片层越细 共析钢等温转变曲线上,当过冷度较小时,奥氏体将转变成________。A.珠光体组织 B.索氏体组织 C.屈氏体组织 D.贝氏体组织 在等温冷却转变曲线上,过冷奥氏体在高温区的转变产物是________。A.F B.A C.P D.M 索氏体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________状的机械混合物。 A.粗片 B.细片 C.极细片 D.蠕虫 珠光体类型组织有________。 Ⅰ.P;Ⅱ.S;Ⅲ.T;Ⅳ.B;Ⅴ.M。 A.Ⅰ+Ⅱ+Ⅴ B.Ⅰ+Ⅲ+Ⅳ C.Ⅱ+Ⅲ+Ⅴ D.Ⅰ+Ⅱ+Ⅲ 屈氏体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________状的机械混合物。 A.粗片 B.细片 C.极细片 D.蠕虫 珠光体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________状的机械混合物。 A.粗片 B.细片 C.极细片

《钢的热处理》习题与思考题参考参考答案

《钢的热处理》习题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板条状马氏体具有高的强度、硬度及一定的塑性与韧性。 2.淬火钢低温回火后的组织是M回(+碳化物+Ar),其目的是使钢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中温回火后的组织是T回,一般用于高σe的结构件;高温回火后的组织是S回,用于要求足够高的强度、硬度及高的塑性、韧性的零件。 3.马氏体按其组织形态主要分为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两种。 4.珠光体按层片间距的大小又可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托氏体。 5.钢的淬透性越高,则临界冷却却速度越低;其C曲线的位置越右移。 6.钢球化退火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和为淬火做组织准备;它主要适用于过共析(高碳钢)钢。 7.淬火钢进行回火的目的是消除内应力,稳定尺寸;改善塑性与韧性;使强度、硬度与塑性和韧性合理配合。 8.T8钢低温回火温度一般不超过250℃,回火组织为M回+碳化物+Ar,其硬度大致不低于58HRC。 (二)判断题 1.随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增高,马氏体转变后,其中片状马氏体减小,板条状马氏增多。(×) 2.马氏体是碳在a-Fe中所形成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当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时,体积发生收缩。(×) 3.高合金钢既具有良好的淬透性,又具有良好的淬硬性。(×) 4.低碳钢为了改善切削加工性,常用正火代替退火工艺。(√) 5.淬火、低温回火后能保证钢件有高的弹性极限和屈服强度、并有很好韧性,它常应用于处理各类弹簧。(×) 6.经加工硬化了的金属材料,为了基本恢复材料的原有性能,常进行再结晶退火处理。(√) (三)选择题 1.钢经调质处理后所获得的组织的是B。 A.淬火马氏体B.回火索氏体C.回火屈氏体D.索氏体 2.若钢中加入合金元素能使C曲线右移,则将使淬透性A。 A.提高B.降低C.不改变D.对小试样提高,对大试样则降代 3.为消除碳素工具钢中的网状渗碳体而进行正火,其加热温度是A。 A.Accm+(30~50)℃B.Accm-(30~50)℃C.Ac1+(30~50)℃D.Ac1-(30~50)℃ 4.钢丝在冷拉过程中必须经B退火。 A.扩散退火B.去应力退火C.再结晶退火D.重结晶退火 5.工件焊接后应进行B。A.重结晶退火B.去应力退火C.再结晶退火D.扩散退火 6.某钢的淬透性为J,其含义是C。 A.15钢的硬度为40HRCB.40钢的硬度为15HRC C.该钢离试样末端15mm处硬度为40HRCD.该钢离试样末端40mm处硬度为15HRC (四)指出下列钢件的热处理工艺,说明获得的组织和大致的硬度: ①45钢的小轴(要求综合机械性能好); 答:调质处理(淬火+高温回火);回火索氏体;25~35HRC。 ②60钢簧; 答:淬火+中温回火;回火托氏体;35~45HRC。 ③T12钢锉刀。答:淬火+低温回火;回火马氏体+渗碳体+残余奥氏体;58~62HRC。 (五)车床主轴要求轴颈部位的硬度为50~52HRC,其余地方为25~30HRC,其加工路线为:锻造→正火→机械加工→调质→轴颈表面淬火→低温回火→磨加工。请指出: ①从20、45、60、T10钢中,选择制造主轴的钢材:②正火、调质、表面淬火、低温回火的目的;③轴颈表面处的组织和其余地方的组织。 答:45钢; ②正火改善切削性能;调质获得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表面淬火使表面获得马氏体,提高表面的耐磨性能;低温回火消除残余应力,稳定尺寸,改善塑性与韧性。

钢在加热及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一、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1.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相变温度 钢在固态下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时将发生组织转变,转变临界点根据Fe-Fe 3 C 相图确定。 平衡状态下:当钢在缓慢加热或冷却时,其固态下的临界点分别用Fe-Fe 3 C相图 中的平衡线A 1(PSK线)、A 3 (GS线)、A cm (ES线)表示。 实际加热和冷却时:发生组织转变的临界点都要偏离平衡临界点,并且加热和冷却速度越快,其偏离的程度越大。 实际加热时——临界点分别用Ac 1、Ac 3 、Ac cm 表示 实际冷却时——临界点分别用Ar 1、Ar 3 、Ar cm 表示 钢热处理加热的目的是获得部分或全部奥氏体,组织向奥氏体转变的过程称奥氏体化。 加热至Ac 1 以上时:首先由珠光体转变成奥氏体(P → A); 加热至Ac 3 以上时:亚共析钢中的铁素体将转变为奥体(F → A); 加热至Ac cm 以上时:过共析钢中的二次渗碳体将转变成奥氏体(Fe 3 C I → A)

2.奥氏体的形成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主要包括奥氏体的形成和晶粒长大两个过程。

共析钢奥氏体化:热处理加热至Ac1以上时,将全部奥氏体化 亚共析钢奥氏体化:原始组织为F+P,加热至Ac1以上时,P先奥氏体化,组织部分奥氏体化;加热至Ac3以上时,F奥氏体化,组织全部奥氏体化过共析钢奥氏体化:原始组织为P+Fe3C,加热至Ac1以上时,P先奥氏体化,组织部分奥氏体化;加热至Acm以上时,Fe3C奥氏体化,组织全部奥氏体化 2、奥氏体的晶粒大小 奥氏体晶粒对性能影响:奥氏体的晶粒越细小、均匀,冷却后的室温组织越细密,其强度、塑性和韧性比较高。 [奥氏体的晶粒度]:晶粒度是指多晶体内晶粒的大小,可以用晶粒号、晶粒平均直径、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晶粒的数目来表示。GB/T8493-1987将奥氏体晶粒分为8个等级,其中1~4级为粗晶粒;5~8级为细晶粒。 [本质粗晶粒钢]:热处理时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迅速长大的钢。 [本质细晶粒钢]:热处理时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不易长大的钢。一般完全脱氧的镇静钢、含碳化物元素和氮化物元素的合金钢为本质细晶粒钢。 3、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主要因素 热处理工艺参数:加热速度、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其中加热温度对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最为显著。 钢的化学成分:大多数合金元素(锰和磷除外)均能不同程度地阻止奥氏体晶粒的长大,特别是与碳结合能力较强的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铬、钼、钨、钒等)及氮化

第二节 钢在热处理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第二节钢在热处理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在热处理过程中,由于加热、保温和冷却方式的不同,可以使钢发生不同的组织转变,从而可根据实际需要获得不同的性能。 加热转变、冷却转变(等温冷却转变、连续冷却转变) 一、钢在热处理加热与保温时的组织转变 ——钢热处理加热的目的是获得部分或全部奥氏体,组织向奥氏体转变的过程称奥氏体化。 加热至Ac1以上时:首先由珠光体转变成奥氏体(P→A); 加热至Ac3以上时:亚共析钢中的铁素体将转变为奥体(F→A); 加热至Ac cm以上时:过共析钢中的二次渗碳体将转变成奥氏体(Fe3C I→A) 1、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共析钢奥氏体化:热处理加热至Ac1以上时,将全部奥氏体化,过程如下图。 亚共析钢奥氏体化:原始组织为F+P,加热至Ac1以上时,P先奥氏体化,组织部分奥氏体化;加热至Ac3以上时,F奥氏体化,组织全部奥氏体化 过共析钢奥氏体化:原始组织为P+Fe3C,加热至Ac1以上时,P先奥氏体化,组织部分奥氏体化;加热至Ac m以上时,Fe3C奥氏体化,组织全部奥氏体化

2、奥氏体的晶粒大小 奥氏体晶粒对性能影响:奥氏体的晶粒越细小、均匀,冷却后的室温组织越细密,其强度、塑性和韧性比较高。 [奥氏体的晶粒度]:晶粒度是指多晶体内晶粒的大小,可以用晶粒号、晶粒平均直径、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晶粒的数目来表示。GB/T8493-1987将奥氏体晶粒分为8个等级,其中1~4级为粗晶粒;5~8级为细晶粒。 [本质粗晶粒钢]:热处理时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迅速长大的钢。 [本质细晶粒钢]:热处理时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不易长大的钢。一般完全脱氧的镇静钢、含碳化物元素和氮化物元素的合金钢为本质细晶粒钢。 3、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主要因素 热处理工艺参数:加热速度、加热温度越、保温时间,其中加热温度对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最为显著。 钢的化学成分:大多数合金元素(锰和磷除外)均能不同程度地阻止奥氏体晶粒的长大,特别是与碳结合能力较强的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铬、钼、钨、钒等)及氮化物元素(如铌、钒、钛等),会形成难熔的碳化物和氮化物颗粒,弥散分布于奥氏体晶界上,阻碍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因此,大多数合金钢、本质细晶粒钢加热时奥氏体的晶粒一般较细。 原始组织:钢的原始晶粒越细,热处理加热后的奥氏体的晶粒越细。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1/1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常识钢进行热处理冷却的目的是获得所需要的组织和性能,这需要通过采用不同冷却方式来实现。冷却方式不同转变的组织也不同,性能差异较大。奥氏体冷却至A1以下温度时将发生组织转变(A1温度以下还存在的不稳定奥氏体通常称过冷奥氏体)。钢的冷却方式分为等温冷却和连续冷却。 等温冷却的组织转变形式 1.奥氏体的等温转变对过冷奥氏体(即:奥氏体在A1线以上是稳定相,当冷却到A1线以下还未转变 的奥氏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等温保持后转变为稳定的新相。这种转变过程就称为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2.等温冷却转变钢经奥氏体化后迅速冷却至临界点Ar1或Ar3)线以下,等温保持时过冷奥氏体发生的转 变。 等温冷却的组织转变产物与性能 1.A1~550℃也称高温转变,获片状珠光体型(F+P)组织,按转变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转变产物分别 为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片层间距由粗到细,趋势是:片层间距越小,塑性变形阻力越大,强度和硬度越高 1)A1~650℃获粗片状珠光体金相组织 2)650~600℃获细片状索氏体金相组织 3)600~550℃获极其细片状的托氏体金相组织 2.550℃~M S 也称中温转变,获贝氏体型组织(过饱和的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有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之 分。) 1)550~350℃获羽毛状上贝氏体金相组织 2)550℃~M S获黑色针状下贝氏体金相组织(这种组织强度和韧性都较高) 3.M S线温度以下连续冷却时,过冷奥氏体发生转变获得马氏体组织,马氏体内的含碳量决定着马氏体的强 度和硬度,总的趋势是随着马氏体含碳量的提高,强度与硬度也随之提高;高碳马氏体硬度高、脆性大,而低碳马氏体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 连续冷却的组织转变过冷奥氏体在一个温度范围内,随温度连续下降发生组织转变。连续冷却有炉冷、空冷、油冷、水冷四种最为常用的连续冷却方式 1)炉冷冷速约10℃/min,产生新相为珠光体,如退火的冷却 2)空冷冷速约10℃/s,产生新相为索氏体,如正火的冷却 3)油冷冷速约150℃/s,产生新相为托氏体+马氏体,如油淬 4)水冷冷速约600℃/s,产生新相为残余奥氏体+马氏体,如水淬(残余奥氏体的存在降低了淬火 钢的硬度和耐磨性,也会因零件在使用过程中残余奥氏体会继续转变为马氏体,从而使工件变形; 一些重要精密的零件通常会通过把淬火后的工件冷却到室温以下并继续冷却到-80~-50℃来减少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存在)。

第五章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2

编号:QMSD/JWC-13-10 江苏省技工学校教案首页 课题§5-2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教学重点、难点: 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授课方法:讲解、练习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挂图、配套教参、电子教案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2教时 本节内容学生不易理解,还需讲解得更浅显、形象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导入】 复习1、热处理概念2、钢的热处理方法 3、热处理工艺 【新授】§5-2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钢经加热获得奥氏体组织后,在不同的冷却条件下冷却,可使钢获得不同的力学性能。 在热处理工艺中,常采用等温转变和连续冷 却转变两种冷却方式。其工艺曲线如图6-5所示。 等温转变是将奥氏体化的钢迅速冷却到A l以下某一 温度保温,使奥氏体在此温度发生组织转变,如图 6-5曲线2。连续冷却转变是将奥氏体化的钢从高温 冷却到室温,让奥氏体在连续冷却条件下发生组织 转变,如图6-5曲线1。 一、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在共析温度以下存在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 表示过冷奥氏体的转变温度、转变时间与转 变产物之间的关系曲线图称为等温转变图。 等温转变图的建立 奥氏体等温转变图是用实验方法建立的。 下面以共析钢为例来说明等温转变图的建立。 测出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开始和终了的时间,把它们记在时间-温度的坐标图上,然后分别连接各开始转变点(a点)和转变终了点(b点),得到如图6-6所示的曲线图,这一曲线图称为奥氏体等温转变图。亦称为C曲线。 在等温转变图的下方有两条水平线,Ms线为过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的开始线,约230℃;M f线为过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终了线,约-5O℃。在C曲线拐弯处(约550℃,俗称“鼻尖”)孕育期最短,此时奥氏体最不稳定,最容易分解。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 在Ms点以上,可发生以下两种类型的转变: 珠光体型转变

钢的热处理及组织观察

实验2 钢的普通热处理及组织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退火、正火、淬火热处理工艺的操作方法,掌握根据零件硬度要求来选择回火温度的原则。 2. 熟悉连续冷却转变速度对钢的组织和硬度的影响规律;熟悉回火温度对淬火马氏体分解产物及硬度的影响。 3. 了解淬火钢回火脆性发生的温度范围,理解回火后采用不同冷却方式的涵义。 4.对钢热处理后的组织进行金相观察。 二、实验原理 钢的热处理是指将钢在固态下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钢的组织结构,获得所需要性能的一种工艺。最基本的热处理工艺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及回火。 热处理后组织的分析,要借助于等温转变曲线。以图1-1共析碳钢的等温转变曲线为例,图中的V1连续冷却速度相当于炉冷,叫作退火。获得粗片状的珠光体。V2相当于空冷,为正火。获得较细片状的索氏体。V3相当于油冷,为淬火。获得了托氏体加马氏体的混合组织。V4相当于水冷,为淬火。其冷却速度大于马氏体临界冷速,获得马氏体。 图1-1 共析钢等温冷却曲线 由获得的组织可分析判断硬度的大小。显而易见,炉冷后的硬度小于空冷后的硬度,油冷后的硬度小于水冷后的硬度。 1. 退火 将钢加热至适当温度保温,然后缓慢冷却(炉冷)的热处理工艺叫做退火。退火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扩散退火、去应力退火、再结晶退火。一般情况下,亚共析钢加热至A c3+(30~50)℃(完全退火);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至A c1+(10~20)℃(球化退火); 2. 正火

其方法是将钢加热到相变点以上完全奥氏体化后,在空气中冷却。正火的加热温度比退火高,一般为Ac3或Ac cm以上(30~50)℃。保温时间主要取决于工件有效厚度和加热炉的型式,如在箱式炉中加热时,可以每毫米有效厚度保温一分钟计算。保温后一般可在空气中冷却。 3. 淬火 将钢加热到相变点以上,使钢发生奥氏体化,然后保温一定时间,以大于马氏体临界冷却速度Vc的速度进行快冷,使过冷奥氏体发生马氏体转变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淬火加热温度选择的原则是,亚共析碳钢为:Ac3+(30~50)℃,共析碳钢和过共析碳钢为:Ac1+(30~50)℃。 在空气箱式炉保温时间按下列经验公式估算: 碳素钢:t = (1~1.2)H 合金钢:t = (1.2~1.5)H 式中:t—保温时间(min) H—工件有效厚度(mm) 有效厚度H是指工件在受热条件下在最快传热方向上的截面厚度,如圆柱体有效厚度H=D(直径),圆盘有效厚度H=h(厚度),筒形工件有效厚度H=(D-d)/2 常用淬火冷却介质有水、油以及盐或碱的水溶液等。 4. 回火 将淬火钢重新加热到A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回火。回火的目的是调整和改善钢的性能,稳定工件尺寸,消除淬火内应力。 钢淬火后都要回火,回火温度的选择决定于钢最终要求的组织和性能。按加热温度高低,回火可分为三类: (1)低温回火。低温回火温度为150~250℃,所得组织回火马氏体。其目的在保持钢高硬度的条件下,使脆性有所降低,残余内应力有所减小。低温回火常用于工具、轴承、渗碳件及 碳氮共渗件表面淬火件。 (2)中温回火。中温回火温度为350~500℃,所得组织为回火托氏体。其目的是在钢具有高屈服强度及优良的弹性的前提下使钢具有一定塑性和韧性。中温回火常用于弹簧钢。 (3)高温回火。高温回火温度为500~650℃,所得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其目的是使钢既有较高的强度又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的综合力学性能。我们把钢淬火加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称为调质处理。高温回火常用于主轴、半轴、曲轴连杆、齿轮等重要零件。 淬火钢在某些温度范围内回火时,钢的韧性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显著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回火脆性。为了避免回火脆性的发生,对于小型工件在450℃~650℃回火后,采用快速冷却的方法。对于大型工件只有在钢中加入W、Mo等合金元素方可避免。 三、实验设备及材料 1. 箱式电阻炉,洛氏硬度计 2. 夹钳、砂布、机油、清水等辅助实验用品 3. 规格为 10×15mm的45钢、T10钢试件各1套 四、实验步骤和方法 1. 热处理操作实验按表1-1所列工艺进行。每班分为两大组,每组领取一套试样做好标记。

碳钢热处理后的组织

碳钢热处理后的组织 一、概述 碳钢经退火、正火可得到平衡或接近平衡组织,经淬火得到的是非平衡组织。因此,研究热处理后的组织时,不仅要参考铁碳相图,而且更主要的是参考钢的等温转变曲线(C 曲线)。 铁碳相图能说明慢冷时合金的结晶过程和室温下的组织以及相的相对量,C曲线则能说明一定成分的钢在不同冷却条件下所得到的组织。C曲线适用于等温冷却条件;而CCT 曲线(奥氏体连续冷却曲线)适用于连续冷却条件。在一定的程度上可用C曲线,也能够估计连续冷却时的组织变化。 1、共析钢等温冷却时的显微组织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等温转变的组织及性能列于表1中。 2、共析钢连续冷却时的显微组织

为了简便起见,不用CCT曲线,而用C曲线(图1)来分析。例如共析钢奥氏体,在慢冷时(相当于炉冷,见图1中的υ1)应得到100%的珠光体;当冷却速度增大到υ2时(相当于空冷),得到的是较细的珠光体,即索氏体或屈氏体;当冷却速度增大到υ3时(相当于油冷),得到的为屈氏体和马氏体;当冷却速度增大至υ4、υ5(相当于水冷),很大的过冷度使奥氏体骤冷到马氏体转变开始点(Ms)后,瞬时转变成马氏体,其中与C曲线鼻尖相切的冷却速度(υ4)称为淬火的临界冷却速度。 图1 图2 3、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连续冷却时的显微组织 亚共析钢的C曲线与共析钢相比,只是在其上部多了一条铁素体先析出线,如图2所示。 当奥氏体缓慢冷却时(相当于炉冷,如图2中υ1),转变产物接近平衡组织,即珠光体和铁素体。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即υ3>υ2>υ1时,奥氏体的过冷度逐渐增大,析出的铁素体越来越少,而珠光体的量逐渐增加,组织变得更细,此时析出的少量铁素体多分布在晶粒的边界上。 因此,v1的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v2的组织为铁素体+索氏体;v3的组织为铁素体+屈氏体。 当冷却速度为v4时,析出很少量的网状铁素体和屈氏体(有时可见到少量贝氏体),奥氏体则主要转变为马氏体和屈氏体(如图3);当冷却速度v5超过临界冷却速度时,钢全部转变为马氏体组织(如图6,图7)。 过共析钢的转变与亚共析钢相似,不同之处是后者先析出的是铁素体,而前者先析出的是渗碳体。 4、各组织的显微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