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人存在的社会意义

一个好人存在的社会意义
一个好人存在的社会意义

一个好人存在的社会意义

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好人。我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这么说的。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已经上班整整14年了,不能说我很见过世面,但阅历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我也读过一些书,乱七八糟的书,小说、历史、哲学、教育都有。结合我的人生经历,形成了现在的人生观、世界观、金钱观等一些东西。我知道以我现在的阅历、知识、能力、素质我在社会上只能算是一个最底层、最普通的人,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时刻不在提醒我自己,其实我是一个好人,我有我处事的原则和方式。

我不知道在别人眼中,一个好人应该有什么样的标准,或许每个人心中都不一样吧,也或许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在我有限的生命中,我做过的坏事寥寥无几,以至于在现在需要我回想并把它们列举出来的时候,确实想了好长时间。我只记得这么几件:

那是小学四年级的一个春天,风和日丽,春意盎然。每天放学路上,都能看到路边农户家的柴垛上铺满薄薄的一层树上飘落的棉絮,当时看到别的小朋友用火柴点那些棉絮玩,瞬间便能将柴垛上覆盖的一大片棉絮全部烧掉,很是神奇和好看,自己便也跟着他们一起做这件事。直到后来一家的男主人出来逮住了我,扇了我两耳光,我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十五岁那年,我离开了家,到郑州上学。在快毕业的前一年夏天,班级组织公益劳动一周,我和我最好的同桌一起负责

五楼男生宿舍的公共卫生区。这一层是男女生公用,楼中间用一层厚厚的板子隔开。一天我们发现板子上有个小洞,便在快下课的时候从小洞里偷看对面上完体育课的女生洗澡。后来,学校发现了这个小洞,在周一升完旗后,教导主任对全体男生进行了一次思想道德教育。

第三件事,我其实并不想说,但不说又不能充分证明我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好人。那是我上班后发生的。那个时候身边的师傅会偶尔带我们单身去吃饭,吃完饭会去歌厅放松放松,那自然是要叫小姐陪的。首先说明,我当时还是处,很单纯,每次都是点到为止,最多是把初吻献给了她们,没有发生更龌龊的事情。有一次把两个小妞惹生气了,她们不是因为我长的帅而争风吃醋,而是因为我先选择了前面一个后,见后面来的更漂亮,又选择了后者,而师傅们只付了一个小姐的台费,破坏了行规。

发生这三件事情的时候,我还小,没有现在这么成熟稳重,对社会也没有深入的了解。为什么选这三件事来说,一是因为我实在没有做过什么值得一提的坏事;二是这些事都是确实发生在我身上的;三是从这几件事情可以看出,我并不是一个坏人,虽然在这样那样的机缘巧合下,我做了这么三件自己也分不清对错的事。

我是什么时候成熟的,变成现在的我,我说不清,但我知道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男人是因为我现在的老婆,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我把我的初夜献给了我的老婆。总之,直到我26岁结

婚的时候,我在思想上还没有成熟,虽然生理上在我上初一的时候就发育了。

少年时期,这个世界给我的印象是正面的,人们安居乐业,有条不紊,各司其职,家里老爸上班挣钱,老妈操持家务;刚步入社会后,这个世界给我的印象是负面的,人们阿谀奉承,斤斤计较,恃强凌弱,单位上并不是任人唯才,能者上、庸者下;这几年,我终于明白这个世界就像围棋一样,有黑有白,有胜有败,有苦有乐,周围的人不能简单的用好坏来区分,发生的事情也不能简单的用对错来判断,人们更多的行为是站在利益的角度在考量。虽然如此,我仍然坚定的选择做一个好人,虽然有时候选择做一点坏事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做为一个好人,面对周围的这个世界,我选择顺其自然。我不想去改变什么,我只想做好我自己。见贤思齐、睹恶内省的道理,我很早就知道了,我也努力在向这句话看齐。我不想做圣人,我也做不了圣人,那是很费时费力的;对待坏人坏事,我仅仅是做到内省,我没有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勇气,因为我要保全我自己。我能做的,仅仅是顾全我的这个小家,扮演好丈夫和父亲的角色,寄希望于我的女儿。

我不想与任何人发生矛盾,考虑的是怎样与人为善,与世无争。鉴于我认识的社会现状,我也不想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在这个干的好不如说的好,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年代,学识和能力不是最主要的,我不想在这上面耗费太多时间。我厌恶贪官污吏,以至于对当官的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但

是我又习惯于在他们的安排下做具体的工作,因为这样可以不用动脑子,做不了的可以逐级汇报,可以不用担责任。

我更多的是考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终极问题,虽然大部分时候我脑子是一团浆糊。我不是一个出世的人,我不去信什么释迦摩尼、耶稣,但对于现实,我只是被动的去接受。我胆小、意志力薄弱,这是我性格上的缺点,但是我自认为我是一个好人。我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因为我始终以一个真诚的心去面对每一个人。在我认为,人是没有差别的,人应该是平等的,至少在相互尊重上应该是这样。有时我还会想,我应该生活在桃花源中,那才是我理想中的社会。

曾经有人说,人活着应该做点什么,不然在闭眼的时候会死不瞑目。我怕死,如果全世界的人和我一起灭亡,我想我不会害怕。我担心的是,我死后其他人和这个世界还会照样存在下去,这是我不敢想象的。我想做点什么,但我又不想沾上那些脏东西。我只有期待等这个世界变的真、善、美的时候再去奋斗。所以,现在我只想这样活下去,做一个好人,虽然对这个世界没有多大的贡献,但也没有造成一丁点的伤害,这就足够了。

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说,你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好人。恭喜,我也是这么想的。我不知道周围还有多少人和我的思想接近或一致,拥有这种思想是对是错,但这是我做人的原则,是内心和外界相互作用形成的观念。我不知道以后我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但目前的我就是这样。

直到一个月前的一天,几个同事约我去吃饭,在席间,我的脑子突然灵光闪现,我悟出了一条自认为很适合我的真理:人生就是一种体验的过程。我欣喜若狂,似乎看到了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想把他当做我今后生活的信条。这种脑子短路时想法在大家看来可能很可笑,也许很多人早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但我仍然沾沾自喜,我感觉到我有了好好生活下去的理由和目标。我不知道这个问题属不属于哲学范畴,属于哪个派系和大师的哲学观点。对于我这样没有正儿八经读过几本书的人来说,能有这样的感悟还是难能可贵的。

要实践这条真理,前提条件是你必须是一个好人。我所讲的好人是内心有良知,理智,思想成熟、独立、负责、积极等,这也是我所接触的大多数人都具有的。没有这些必要条件,就无法深刻理解和践行这一信念。在世间,人们具备这样条件的时间会早晚有别,在生活的磨砺下,有的人十几岁可能就已经达到了这个标准,而有些人,比如像我,经过了33年的人生才刚刚到达。同样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生活在浑浑噩噩之中,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糊里糊涂的过完自己的一生。

我们要做的只有以下三点:充分承认人的社会性;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积极体验,用实际行动影响周围的人。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和社会是相互作用的。人从出生开始,周围环境就开始影响他的成长。在这里我不想讨论性本恶还是性本善的问题,我只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的作用。一个人最终成为好人还是坏人,固然与他自己的内心的选择有一定

的关系,但另一个因素却是外界。毋庸臵疑,在成人前,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等等外因对个体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你之所以成为一个好人,可能是从小接触的正面的东西较多,在自我抉择取舍之间,人性的天平慢慢偏向了好的一面;一个坏人之所成为一个坏人,可能是因为从小接触到的负面东西多一点,在没有正确引导和教育的情况下,他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不仅如此,社会对人的影响也是长期的、发展的,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对社会的改造也是一个渐进的、积累的过程。

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社会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一个别人眼中的极品好男人可能也有最为人不齿的一面,而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犯人性中也有可能存在闪光的一点。放下偏见,换一种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吧;控制自己的欲望,让这个社会回归正常的轨道。造成现在社会环境混乱、浮躁、畸形的主要原因我以为是人的欲望被无限制的放大,每个人都在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之私欲而贪得无厌、投机取巧、铤而走险,可怕的是这种风气已经成为了人们主流价值观念,蔓延到了社会的角角落落,无孔不入。或许有人说是人的欲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没有强大精神指引的情况下这种最原始的冲动只会造成无序和灾难。在这个世界还没有变成最坏的情况下,在绝大部分人还没有丧失理智和良知的时候,做为一个好人,有义务也有责任去让这个世界变回它本来的面目。

大起大落的人生我们普通人没法体会到,但实实在在的生活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体验的到的。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

认真过好每一天,感受平凡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当一个人真正独立的时候,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这里的独立不是经济的独立,而是精神的独立,思想的独立。一个好人,他的内心应该是平静的,对周围的人和事应该是宽容的,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在此基础上,他会试着去慢慢影响他人、改造世界。不管是对家人还是同事,不管是对朋友还是陌生人,他都能在与之交往之中潜移默化、有意无意的施以作用。他不会走极端,用暴力的方式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他不会是非不分,人云亦云,有的只是“春雨润物细无声”智慧。

也许,做为一个一无是处的好人,能做的只有这些。

2014年9月5日星期五中秋前夕

校园不和谐现象的调查报告

一.摘要: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高等学校是青年汇聚之地,是国家培育人才的摇篮,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应当成为全社会创建精神文明的传播源、辐射源。从“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撞人杀人案”、“中南大学情杀案”这些事件中,现在的中国大学院校究竟是怎么了?校园的文化建设怎么了?学生的文明去哪了? 关键字:校园文化文明 二.调查目的:为了让大学生认识到校园不文明的严重性,通过对校园里不和谐因素的调查,从而增强学生的文明意识,养成文明有礼的好习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创造文明校园,幸福校园,和谐校园。 三.调查对象:主要是大二及大一学生。 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48份,回收率96%。 四.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五.调查时间: 2011年5月16日----------2011年5月19日 六.调查内容:此次调查问卷题型是选择题、问答题,共40题。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在校园内,教学楼,上课情况、公共设施、宿舍、餐桌存在的不文明情况的调查。 七.调查结果与分析: 看圆饼图与调查问卷相结合分析如下: (1)校园内的不文明行为分布广泛,达到71.05%。在本次调查当中普遍对乱扔垃圾、随意粘贴广告、随意践踏草坪的现象反映强烈,除此之外私人财物乱丢乱放、公共场合讲脏话、情侣在公共场合的不当行为的现象也尤为突出。

(2)宿舍的不文明行为占65.79%的比重。在本次调查当中普遍对乱用高瓦电器、大声喧哗影响正常作息、睡懒觉的现象尤为明显,男女宿舍乱窜、浪费水电的现象也不少。 (3)上课出勤情况的不文明行为占55.26%。在本次调查当中普遍有上课时迟到缺勤早退、打电话、交头接耳影响教学、考试作弊的现象。 (4)公共设施、餐桌不文明的现象各占31.58%。公共设施不文明的行为主要表现是在桌椅上乱涂乱画、毁坏教学设施、毁坏书籍;餐桌不文明的行为体现在排队打饭推挤、在桌上残留剩菜剩饭、浪费食物。 (5)教学楼的不文明情况相对来说是较少的。主要是教学楼周边制造噪音影响教学。 (6)关于填充项的。在本次调查中有许多同学给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及建议,对我的作业给以了极大的支持与鼓励。对于提到的问题我会向相关的部门反映及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八.调查体会与建议: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科技取得较大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我们的素质却没有与时俱进。在校园里始终普遍存在着不文明的行为。广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面对令人焦虑的校园文化的滞后发展,学校的领导、老师应给以足够的重视,进一步加强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同时,学生应全面发展,做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人,也为校园的文化,社会的和谐建设奉献一份力量。 校园的文化建设势在必行,校园的文明建设迫在眉睫,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给以解决。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开展讲座、演讲、参观、展览、网络……,弘扬优秀的校园文化,同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于建设校园文化的看法和期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提高学生对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的理解,由此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思维导图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1) 1.地理条件 (2) 2.生产方式 (2) 2.1.生产力 (2) 2.1.1.实体 (2) 2.1.1.1.劳动对象 (2) 2.1.1.2.劳动资料 (2) 2.1.2.智能 (3) 2.1.2.1.科技 (3) 2.2.生产关系 (3) 2.2.1.静 (3) 2.2.1.1.所有制 (3) 2.2.1.2.人与人 (3) 2.2.1.3.分配 (3) 2.2.2.动 (3) 2.2.2.1.生产 (3) 2.2.2.2.分配 (3) 2.2.2.3.交换 (3) 2.2.2.4.消费 (3) 3.人口 (3) 社会意识 (3) 低级 (3) 社会心理 (3) 高级 (3) 社会意识形式 (4) 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4) 非意识形态 (4) 经济基础 (4)

参见:社会意识(区分历史唯物和微信) 1.地理条件 2.生产方式 2.1.生产力 2.1.1.实体 2.1.1.1.劳动对象 2.1.1.2.劳动资料 工具为标志

2.1.2.智能 2.1.2.1.科技 2.2.生产关系 参见:经济基础(全部生产关系成为经济基础) 2.2.1.静 2.2.1.1.所有制 2.2.1.2.人与人 2.2.1. 3.分配 2.2.2.动 2.2.2.1.生产 2.2.2.2.分配 2.2.2. 3.交换 2.2.2.4.消费 3.人口 社会意识 参见:社会存在(区分历史唯物和微信) 低级 社会心理 高级

社会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参见:经济基础(决定) 非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 参见: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决定),生产关系(全部生产关系成为经济基础)

当今社会有哪些不和谐因素

当今社会有哪些不和谐因素.txt人永远不知道谁哪次不经意的跟你说了再见之后就真的再也不见了。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和谐社会”已经成了当今社会最最时髦、最最流行的一个名词。 其实,每一个社会的执政者都在试图将自己的社会变成一个“和谐社会”。 但是,并非所有的社会都能达到和谐。古往今来,因社会不和谐而矛盾冲突、矛盾尖锐、矛盾激化甚至导致政权垮台的社会,不计其数。 而且,对一个社会来说,和谐总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旧的不和谐因素被消除,新的不和谐因素就会出现,社会就是在消除、克服、解决不和谐的因素中不断的前进、发展。 当然,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消除、克服、解决”不和谐因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社会执政者的执政能力高,“消除、克服、解决”的过程就能快一点、好一点、顺利一点,若是执政能力低,那么,这个过程不仅快不了,反而有可能使不和谐因素激化,所以,中央提出了加强执政能力是社会能不能和谐的“第一要务”。 当今中国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曾庆红副主席的概括很到位,既是社会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既让中国人民初步“品尝”到了世界强国的含义,又让中国社会“品尝”到了社会失调、社会失控的阵痛。 的确是这样,中国社会离开了发展什么都谈不上,然而偏离了科学观的发展则会给(或是已经给)中国社会带来沉重的后果。 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社会矛盾的凸显呢?什么原因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呢? 原因实在太多了,不过,依我看,主要还是“利益流向”出了不大不小的问题: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强势群体”的利益在“最大化”,一些“弱势群体”的利益在“最小化”;“改革”后的“利益”相当一部分流向了二类人群:“食利于民”的“暴富层”和“与民争利”的“权势群”,于是,两极分化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在中国社会出现了数以千万计的“下岗工人”,出现了四千万的“三无农民”…… 所以,社会出现不和谐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的现象。 其实,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期的中国社会应该说是一个和谐社会,因为那时候的利益流向流得对,几亿工人、农民都得了“真正的实惠”,当然要叫共产党好。五十年代末期后的一个反右和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社会的不和谐几乎将中国社会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主要阶层都没有获得什么利益,因而将中国社会“逼”向了谁都不熟悉的、谁都没有经历的改革开放。 从这一意义上说,当今社会出现的种种不和谐问题还正是改革开放付出的一种沉重的、必然的代价,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必须得以解决的代价! 当然,其中主要的关键还是“利益流向”的问题,还是“还利于民”、“让利于民”、“为民谋利”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或是不解决,或是反其道地“解决”,那么社会不和谐

《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题目: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要充分坚持和发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间关系,充分发挥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和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及相对独立性,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关键词: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文化建设的定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其中,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态,当然要适应社会存在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同时会产生推动或阻碍的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必定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对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起到重大作用,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同唯心史观把某种精神因素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和动力,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同时,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不是由某些名人或伟人所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本身的发展进程所决定定的;当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环境。 在人民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使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也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二)、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必须符合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从外延上看,社会意识是总括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中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广义地理解,社会意识还包括依据一定的社会思想建立起来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等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社会存在;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归根到底要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相适应。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1、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3、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

社会不与谐现象及其产生的重要原因分析

社会不和谐现象及其产生的重要原因分析 引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且强调,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处在社会管理核心位置的政府来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政府必须适应这一要求,对自身角色及其行为做出合理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历史重任。而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及其行为的根本要求又是由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一、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 什么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让我们先从和谐社会的内涵来做一分析。 首先,和谐社会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社会是由人群所组成的,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不可能有离开人、外在于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总是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人是发展的根本,离开了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更优的社会形态,它必然首先具有社会的一般规律。因此,和谐社会也必然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社会。 其次,和谐社会以“人的和谐”为核心。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从宏观来看,它至少包括这样一些和谐关系,即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谐,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和谐等等。在这些和谐关系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是“人”,因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是围绕人的需求而进行的,在这些目标体系中,“人的和谐”是核心,没有人的和谐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的和谐。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旨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从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来看,无论是“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还是“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都体现了对人的关照。和谐社会的目标状态就是让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得到改善,让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得到保障,让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提高,让人全面发展。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是真正把“人”放在第一位,充分关注人的需求的社会。 第四,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怎样构建和谐社会,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中提出,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和谐社会强调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因此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应该是以人为本,这是和谐社会有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根本所在。 二、社会不和谐现象及其产生的重要原因

校园不和谐现象的调查报告

关于淮阴师范校园不和谐现象的调查报告 摘要:大学的本意即为理想国, 它承担有缔造国家理想、创生国家时尚、提供新鲜思想、生产原创精神、维护浪漫王国生存模式的多元功能。大学在扮演伊甸园理想的过程中始终表现稳定。大学扩招时代到来后, 社会仇富心理的爆发, 促使大学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负面化焦点, 多元社会势力触及大学, 迫使大学从恬静的伊甸园转变成了多种社会能量的竞技场。大学生自杀率的攀升、青春期抑郁症的多元萌发、大学生辱师甚至弑师事件的出现, 不仅将中国特殊的独生子女现象的后果向大学扩散, 还将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医治问题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在传统儒学精神解体却又无法寻觅到合适的和谐精神的替代品前提下, 中国大学校园的和谐化理念充满了艰难的挑战, 而创造性地解决此类难题则为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抉择。从“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撞人杀人案”、“复旦黄洋投毒案”这些事件中,现在的中国大学院校究竟是怎么了?校园的文化建设怎么了?学生的文明去哪了? 关键字:校园文化文明 一.调查目的:为了让大学生认识到校园不文明的严重性,通过对校园里不和谐因素的调查,从而增强学生的文明意识,养成文明有礼的好习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创造文明校园,幸福校园,和谐校园。 二.调查对象:主要是淮阴师范交通校区大二及大一学生。 三.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48份,回收率96%。 四.调查时间:2014年12月1日----------2014年12月7日 五.调查内容:此次调查问卷题型是选择题、问答题,共40题。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在校园内,教学楼,上课情况、公共设施、宿舍、餐桌存在的不文明情况的调查。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看饼状图图与调查问卷相结合分析如下: (1)校园内的不文明行为分布广泛,达到71.05%。在本次调查当中普遍对乱扔垃圾、随意粘贴广告、随意践踏草坪的现象反映强烈,除此之外私人财物乱丢乱放、公共场合讲脏话、情侣在公共场合的不当行为的现象也尤为突出。 (2)宿舍的不文明行为占65.79%的比重。在本次调查当中普遍对乱用高瓦电器、大声喧哗影响正常作息、睡懒觉的现象尤为明显,男女宿舍乱窜、浪费水电的现象也不少。 (3)上课出勤情况的不文明行为占55.26%。在本次调查当中普遍有上课时迟到缺勤早退、打电话、交头接耳影响教学、考试作弊的现象。 (4)公共设施、餐桌不文明的现象各占31.58%。公共设施不文明的行为主要表现是在桌椅上乱涂乱画、毁坏教学设施、毁坏书籍;餐桌不文明的行为体现在排队打饭推挤、在桌上残留剩菜剩饭、浪费食物。 (5)教学楼的不文明情况相对来说是较少的。主要是教学楼周边制造噪音影响教学。(6)关于填充项的。在本次调查中有许多同学给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及建议,对我的作业给以了极大的支持与鼓励。对于提到的问题我会向相关的部门反映及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2017考研政治难点解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难点解析:社会存在和社 会意识 哲学作为考研政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会涉及到大量的知识点。虽然哲学部分的知识点不算最多,但却是最容易混淆的。特别是在材料分析题里,知识点弄错了就会导致整个大题全盘皆输。因此对于政治知识点,2017考研的研苞一定要扎实掌握,今天就带领大家学习一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一部分的知识点。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其变化、发展的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真题链接】(2015.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答案】C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其实,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所以,本题选择C 选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教案

课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识记:社会存在的含义、社会意识的含义;理解: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社会存在的性质与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与变化;②举出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比较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促进和阻碍作用; ⑵能力方面: ①通过学习体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②通过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起不同作用的比较,提高比较的能力; ⑶觉悟方面:通过对科学的社会意识所起的巨大的促进作用的理解,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中巨大指导作用的认识。 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教学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如何? 2、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 导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它们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 (l)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但主要指人们的物质活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自然环境:指一个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这里包括气候(如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地形(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五种地形并存)、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位置等。 人口因素:构成社会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的数量、质量(文化程度,身体素质等)、构成、分布等因素及其变化发展的状况。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有这些,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内容,称之为社会存在。 (以上三个方面可采取提问式,让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经济知识迁移到哲学知识的学习中来)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如: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道德: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相互关系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二者关系如何呢?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问是辩证统一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这一观点可表述为: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主观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主观反映。 第一,从整个社会整体看,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虽各不相同,但作为社会意识却有其共同点,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大学校园里局部不和谐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校园里局部不和谐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加有必要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自己的贡献。大学校园是个美丽的地方,但是我们不能排除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我们初步走访了一些南京农业大学的在校学生,大致了解了一些同学们不能忍受的校园现象,并对现象进行了总结归类,设计了一份含有20个现象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南京农业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样本的覆盖性和针对性,共有14个学院的学生参与了我们的调查问卷的填写。此问卷列举了20个校园现象,调查着眼于三个大的方面:①学生自身素质问题;②学校硬件设施问题;③学校管理及后勤服务问题。在内容分析中,我们将具体针对三个大的方面(学生自身素质问题、学校硬件设施问题、学校管理及后勤服务问题)加以分析。 1内容分析 1.1基础硬件设施。 学校基础硬件设施部分调查结果 通过这样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学校硬件设施的提高有很大的期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完善的硬件设施可以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在此部分中,教室不安装空调占20%,为最大项,每到夏天或冬天,高温或低温更使学生很难调整学习状态,而学校安装空调的教室少之又少,宿舍的供电线路不允许大功率硬件设施的安装,这样每到最炎热或最寒冷时,才会出现网上流传的“图书馆挤破门”视频。同时,学校可供自习的教室不足又为图书馆占座现象增加了一个因素。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样的连锁反应,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会遇到一定的困扰。我们都不希望因为在教育资金上的不合理分配导致其在教学方面的效率和质量跟不上时代步伐的现象出现,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小组认为,根据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我们必须认识到硬件设施对学校教学方面的影响。 1.2学校管理及后勤部门服务。 学校管理及后勤部门服务的调查结果 通过对第二板块的调查结果可知,“学校管理及后勤部门服务”这一板块共获得了452票,占总票数的36%,在三大块中的票数居中。 从第一板块的统计的数据已经看到:学校的一部分硬件设施都存在着诟病。虽然硬件设施可以通过改建或是新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同学们的现实需求,但是无论是从资金上,还是在时间上,这都是一个长期工程。而食堂、宿舍部分工作人员的恶劣态度,以及食堂饭菜不卫生和超市存在过期货即将过期产品的情况,也得到了相当的票数(见上表)。这些说明我校在学校管理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为以上一些情况的产生,我们有时会很遗憾的看到,在校园里,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情况。例如,同学们对于学校安装摄像头充满了不解和批评,甚至于一些校内上的无端谩骂;宿舍限制供电的做法已实施多年,但一届一届的新生到来还是不免有抱怨之声;甚至于在网络上,一些校外媒体上(现代快报)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很不利于我们学校对外形象的言论产生。 1.3学生自身素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生活与哲学》十一课第一框第一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编写人: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丁芳张瑞江 2011-11-1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2)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区别。 2.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我们身边的事物,初步树立唯物史观。 (2)在对社会现象评论和探究过程中,体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分析、探究、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 二、学习重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课前预习案】 一、新知导学 1.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请试着从生活中举例说明。 2.欣赏课本87页漫画《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请思考:为什么中国的神长得像中国人,而西方的耶稣长得像西方人? 3.有人认为,有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会立刻带来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请结合课本88页有关 内容进行分析。

4.请尝试着归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5.你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根本观点各是什么? 二、请你判断 1.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 2.错误的社会意识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社会存在主要是指自然地理环境。() 4.一般说来,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三、我的困惑 同学们,有时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疑问,请写下来。 (1) (2) (3) 【课堂探究案】 一、成果展示资源共享 二、合作探究共同提高 探究活动(一)不同的学习动机 关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来自专业技术者、私营企业主、机关干部、下岗职工和农民家庭的家长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家长1:“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个稳定的职业。” 家长2:“要努力拼搏,千方百计考名校,尽可能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 家长3:“要发奋读书,考上大学才能出人投地、光宗耀祖,才能有好的生活。” 家长4:“要认真学习,尤其要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即使考不上大学,也会有更多选择。” 家长5:“要刻苦学习,考上大学,找准专业,将来找一个专业对口工作。”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辩证关系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含义及内容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是社会生活得物质方面,主要包括三方面,如下: 一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它就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得永恒得、必要得条件,就是人类生活与生产得自然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与延缓得作用。如,一个国家得国土大小,气候、地形、位置、地貌状况,资源分布,海域及其资源,等等。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就包含了自然环境对于个人与社会得重要作用。二就是“人口因素”,就是重要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起着制约与影响作用。它指构成人类社会得有生命得个人得总与。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得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三就是“物质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就是社会存在与发展得基础与决定性力量。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得精神方面,就是社会存在得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得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根据社会意识主体得不同,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按照不同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 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又存在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其中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非意识形态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就是辩证统一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存在得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存在得反映。

1、社会存在就是社会意识内容得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就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得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产生得基础就是人类得社会实践,实践得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应反映社会存在得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就是以实践为基础得不断发展变化得现实世界得反映。 例子: (1)富人与穷人得烦恼————社会存在得性质决定社会意识得性质,社会意识得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2)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得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得辛酸,饥区得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 (3)视频:电视剧欢乐颂中,不同社会层次得女孩子对上海得欢乐颂小区得不同瞧法,体现了社会存在就是社会意识内容得客观来源,社会意识就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得主观反映这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得关系。 2、随着社会存在得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与发展。社会意识就是具体得,历史得。每一时代得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得内容与特点,具有不断进步得历史趋势,但不管怎样变化、发展,其根源总就是深深埋藏于经济得事实之中。 例子: (1)随着社会存在得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得或早或晚得发生变化与发展。

校园不和谐现象的调查报告样本

校园不和谐现象的 调查报告

一.摘要: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高等学校是青年汇聚之地,是国家培育人才的摇篮,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应当成为全社会创立精神文明的传播源、辐射源。从“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撞人杀人案”、“中南大学情杀案”这些事件中,现在的中国大学院校究竟是怎么了?校园的文化建设怎么了?学生的文明去哪了? 关键字:校园文化文明 二.调查目的:为了让大学生认识到校园不文明的严重性,经过对校园里不和谐因素的调查,从而增强学生的文明意识,养成文明有礼的好习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创造文明校园,幸福校园,和谐校园。 三.调查对象:主要是大二及大一学生。 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48份,回收率96%。 四.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五.调查时间: 5月16日---------- 5月19日

六.调查内容:此次调查问卷题型是选择题、问答题,共40题。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在校园内,教学楼,上课情况、公共设施、宿舍、餐桌存在的不文明情况的调查。 七.调查结果与分析: 看圆饼图与调查问卷相结合分析如下: (1)校园内的不文明行为分布广泛,达到71.05%。在本次调查当中普遍对乱扔垃圾、随意粘贴广告、随意践踏草坪的现象反映强烈,除此之外私人财物乱丢乱放、公共场合讲脏话、情侣在公共场合的不当行为的现象也尤为突出。 (2)宿舍的不文明行为占65.79%的比重。在本次调查当中普遍对乱用高瓦电器、大声喧哗影响正常作息、睡懒觉的现象尤为明显,男女宿舍乱窜、浪费水电的现象也不少。 (3)上课出勤情况的不文明行为占55.26%。在本次调查当中普遍有上课时迟到缺勤早退、打电话、交头接耳影响教学、考试作弊的现象。 (4)公共设施、餐桌不文明的现象各占31.58%。公共设施不文明的行为主要表现是在桌椅上乱涂乱画、毁坏教学设施、毁坏书籍;餐桌不文明的行为体现在排队打饭推挤、在桌上残留剩菜剩饭、浪费食物。

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浅谈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 摘要:平等权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和保障。对平等权进行宪法保护是人权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章从分析我国社会上的几种不平等现象,指出了存在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文章最后对此做出了总结,认为要解决好就必须从三个大的方面去处理:一是国家,二是公民个人,三是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如果每个人都遵循宪法,承受法律的教化,再加上国家建设下,不断改善百姓的生活环境,那么,渐渐地不平等的现象也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社会。 关键词:平等权、不平等现象、“隐形世袭”、宪法与法律。 一、出现不平等现象的粗略原因。 自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衰退并走向解体,许多像孙中山、毛泽东这样的有识之士一直为中国的民主富强添砖加瓦,寻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新社会。而平等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不过如今的社会却仍有许多不平等的现象。一个根本原因是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与此时的法律还不够健全造成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成一种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表现为价格以及商品的流通等等,只是表面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的背后,在深处,进行的完全是不同的另一些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个人之间表面上的平等和自由就消失了。【2】”马克思发现资本家用自己掌握的生产资料的优势无偿占有了大量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工人只获得仅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工资,于是形成了更大的对平等原则的破坏,并随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而加剧。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是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这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严重的不平等的现实。而我们中国也亦如此。起初在上个世纪中间阶段的几十年里面,由于当时的国力弱,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根本不存在不公平的现象,每个人都一样的穷。但是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贫富

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小感悟 ——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思考 我在看课本的时候,书上有一节提到,马克思在1859年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由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看完我就下意识觉得某方面有点矛盾,如果意识是被存在的物质所决定,那么现在的摩登时代是怎么出现的?不正是有了创新的思想才会建造起现在的摩登世界吗?于是我想如果这个原理这么容易就被我指出错误,岂不是太荒谬了?是不是我理解错了?于是我就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了有关方面的资料。 书上的定义是:“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可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他把社会存在定义为一种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则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它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出自百度百科)。 这样一来,我觉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某些方面有一些不妥之处。首先,有两个概念我们应该分清。一种是自然存在,一种是社会存在。它们的区别在于自然存在是先于、不依赖并决定和制约人们主观意识的存在,如山川、河流、海洋、星体、动植物、等等都属于自然存在的范畴。而社会存在来源于自然存在,是自然界原本没有的,通过人的活动而产生出来的人类社会特有的事物和现象,如农田、房屋、汽车、公路、法律、政治、经济、斗争、战争、劳动、生产、生产力等等都是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这就与上面定义的社会存在是改造世界的生产方式相对应了。而人的活动又是在人的反应机能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这两点不就论证了社会存在其实是在人类意识支配下活动的形态和产物吗? 哲学界基于世界本原的“物质存在决定精神意识”就推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不是有点仓促呢?如果说自然存在决定人类的反应机能意识,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自然存在是先于人类社会产生,它不依赖甚至反过来制约人类意识活动的。但是人类的反应机能意识在进化的过程中一旦成立,它就能一定范围内对外界的事物进行决定的作用从而导致产生出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既然是生产方式,它就注定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是在人的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因此如果这样看的话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就应该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我想引用之前看过的一个例子:原始社会之所以产生,是由于我们的祖先生活的需要。在衣不蔽体的情况下,人们认识到结成一定的群体,通过分工合作能够有效地抵御猛兽和外族的侵袭,有利于自己的生存时就结成了一定的群体组织。我想这种群体组织就是最初的社会存在。之后,我们的祖先为了在物质生活中方面能够过的舒适、安全和富足,产生了想吃熟食,想穿暖和的衣裳的思想,慢慢还想通过法律来保护人权,于是就诞生了文明社会。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无疑是先有思想再有物质,那么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

社会不文明现象调查

公共场所不文明现象调查 摘要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公共设施的逐渐完善,我们享受到了更多的惠民设施,但也涌现出了许多不文明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和谐因素。在公共场所中,人口相对集中且流量相对较大,公共设施使用次数较多。由于在公共场所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了不文明现象的滋生,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暑假期间,我对该现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了解到了在公共场所中的不文明现象的基本情况、亟待解决的不文明现象、对自己和他人不文明行为的态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主张和看法,并向上级部门如实反映情况,希望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人文素质得到提高,让我们离中国梦更进一步。 关键字: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提高素质中国梦 序言 随着中国人物质生活的逐渐富裕,中国人“越来越鼓的钱包”,使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复杂的优越感。众多国外媒体多次批评了中国游客的粗鲁表现,而且许多旅游景点都明确表示不愿接待中国游客,中国人似乎成为不文明的代名词。 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尊重当地文化、没有时间观念、随地丢垃圾及吐痰、上厕所不冲水、无视禁烟标志肆意抽烟、吃自助一哄而上,还经常多拿导致浪费、乘坐公交争先恐后、率性而为的“中国式过马路”等等行为让国内外人士为之汗颜,虽然中国人的素质在不断地提高,但部分人的行为却让我们臭名远扬。因此,要实现中国梦,如何解决公共场所中不文明现象是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媒体对部分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报道颇多,不文明现象处理的不好,不仅会影响个人形象,甚至会损害城市、国家的面貌,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为了解决公共场所的不文明现象。 一、调查时间地点 2015年7月20日于山西省洪洞县进行调查 二、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及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为随机发放,共108份。实地调查是在洪洞县六个公共场所进行不文明行为的调查。

浅谈社会冷漠现象原因及对策

浅谈社会冷漠现象原因及对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呢?所谓和谐社会就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迅速成长为全球经济第二大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与此相悖的是,我国当前社会中不断涌现一些极不文明、不道德的音符,部分公民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折射出我国当前社会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一种极不协调的的社会冷漠现象,它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强烈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笔者在本文对社会冷漠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折射社会冷漠具体事件及其危害 (一)折射社会冷漠的具体事件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时总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冷漠现象。社会冷漠现象每出现一次,我们的心痛就加剧一次,因为他们的冷漠,让一个个正义与善良的火种,黯然地熄灭。下面让我们再现这一幕幕令人心寒的社会冷漠画面。 2009年10月30日上午,湖北荆州宝塔湾岸边的沙滩上,正在打捞6天前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大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的英雄遗体。令人心寒的是,面对同学们的“跪求”,个体打捞者不仅不为所动,而且挟尸要价,一共收去了36000元的捞尸

费! 2010年12月,在济南长途汽车站总站南区,一辆由济南开往菏泽的长途汽车,还有5分钟就要开车了。这时两名男子没买票,却非要硬闯长途车,还在车上蛮横地翻乘客的行李,司机李国强英勇上前阻止。没想到在争执之中,一名穷凶极恶的歹徒竟然拿出水果刀,连捅李国强5刀,李国强应声倒在了血泊中,眼看着歹徒刀捅司机,车上竟无一名乘客伸出援手。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二)社会冷漠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综上事件可以看出,由于社会压力,城市化加速,人们观念、信仰的转变等各种因素,导致人们越发的漠然,社会成员对社会问题及周围的人或事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利益均持观望和听之任之的态度,该问题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社会冷漠心理也属于病态社会心理,其危害主要有:第一: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彼此关系冷漠,会造成传统美德的丧失,社会上再难看见人们互帮互助、和谐一致的情景,社会退化成一个个单个体的原子个体;第二,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破坏社会治安,扰乱社会秩序:第三,有害民众身心健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第四,降低了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