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初中物理《欧姆定律》的教学设计

九年级初中物理《欧姆定律》的教学设计
九年级初中物理《欧姆定律》的教学设计

二、合作探究教授新课物图。

版块三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填入同步的表格中并进行分析

1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是。

2.实验时若将5Ω电阻换成10Ω后下一步的操作应该

是:。

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

1. 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关系。

2. 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关系。

【板书】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

体的电阻成反比

这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9世纪初经过大量的实验而归纳

得出的,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定律叫做欧姆定律

....

表达式I=

R

U

【师】欧姆定律公式中的单位有什么要求呢?

【师】给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和单位

式中:I——电流——安培(A)

U——电压——伏特(V)

R——电阻——欧姆(Ω)

学生探究活动二:对电阻公式的理解:

1、由欧姆定律

R

U

I=推得

I

U

R=,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

B.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C.导体两端的电压为0V时,导体的电阻为0 ?

D.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与导

体两端的电压大小无关。

【师】有同学可能会想,原来欧姆定律这么简单啊,我一

节课的实验,就发现了欧姆定律,真的像你想得那样简单吗?

请同学们观看下面的资料片。

【课件】欧姆和欧姆定律的建立

【师】看了这段片子,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吗?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坚韧不拔地探求科学真理是一

验,克服了许多

的缺点才得出

的。欧姆很坚

强,遇到困难他

也不放弃,别人

不理解他也不

害怕。

【生】我们也应

该像科学家那

样,努力学习。

【生】电流、电

压、电阻的三个

物理量中,只要

知道其中的两

个,就可以用欧

姆定律求出第

三个。

【生】不能这样

说.导体的电阻

是由导体本身

的性质决定的,

与电流、电压无

关.电压是电路

中形成电流的

原因,和电流、

电压也没有关

系。

关。

对学生进行

情感教育,激

发学生的学

习热情。为下

一步教学做

好铺垫。

欧姆定律的

应用:

求电流:;

求电阻:;

求电压:?

欧姆定律公

式中的三个

物理量指的

是同一段电

路。

欧姆定律

I=

R

U

的。得到

的变形公式

R=

I

U

U=IR

二、合作探究教授新课切伟大科学家的共同追求,人类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都是与科

学家的发现和发明分不开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良好环境和学

习条件,努力学习,用同学们的努力去推动人类的进步。

(二)欧姆定律的应用

学生探究活动三:用欧姆定律求电压、电阻:

【师】下面我们看看欧姆定律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要利用

欧姆定律得出电路的电压或电阻,各需要什么条件?

【题型一】求电流I

例题1、某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是220V,用电器的电阻是40Ω,

能不能用量程为0~3A的电流表测其电流?

【题型二】求电阻 R

例题2、某手电筒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是2.5V,用电流表测得流

过的电流是250mA,这个小灯泡的电阻是多少?

【题型三】求电压 U

例题3、一个电烙铁的电阻是0.1 K ?,使用时流过的电流是

2.1A ,加在电烙铁上的电压是多少?

【师】同学们刚才的演算说明大家已能用欧姆定律解简单

的电学应用题,通过解这些题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欧姆定律不仅适用同一个电器、

同一个导体,也适用几个用电器组成的同一段电路.现在,大家

总结一下三个题中分别是怎样应用欧姆定律的。

学生探究活动四:用图像处理物理问题:

例题4、同学把甲、乙两电阻接入电路,得到两电阻中的电

流随电压变化关系图像如图所示.则甲、乙两电阻阻值的大小

为R甲____R乙。

(三)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师】对R=

I

U

,能否说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对U=IR,能否说导体两端的电压与

导体的电阻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大家讨论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对物理公式不能单纯从数学的角度

去理解。

●公式R=

I

U

,它表示导体的电阻在数值上等于导体两端的电

压跟通过导体的电流的比值.这里要注意的是,导体的电阻是由

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它跟导体两端是否有电压或电压的大

小,导体中是否有电流或电流的大小无关.所以,我们不能认为

电阻R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

●公式U=IR,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在数值上等于通过导体的电

流和该导体电阻的乘积.但要注意,电压是电路中产生电流的原

教师点拨二:

方法:控制变

量法。可以控

制电流相同,

通过比较电

压的大小来

比较电阻的

大小。初步介

绍伏安特性

曲线的概念。

加深学生对

欧姆定律的

理解。

三、拓展提升因.导体两端不加电压时,电流为零,但导体电阻依然存在.因此

不能认为电压跟电流成正比,跟电阻也成正比。

1、某导体两端的电压为4V时,通过它的电流为0.2A,

它的电阻是;当它两端的电压为6V时,它的电阻

是,通过它的电流为;当它两端的电压为0V

时,通过导体的电流是,它的电阻是。

2、由欧姆定律

R

U

I=推得

I

U

R=,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A.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

B.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C.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它在数值上等于电

压与电流的比值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在某一温度下,两个电路元件A和B中的电流与其两端电

压的关系如图所示.则由图可知,元件A的电阻为Ω;将A

和B并联后接在电压为2.5V的电源两端,则通过A和B的总电流是

___A。

锻炼学生应

用欧姆定律

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物理意义

2.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电路的计算

师生共同小

结本节内容.。

五、布置作业教材P79动手动脑学物理

1、2、3

六、板书设计

1.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

R

U

R一定时,I跟U成正比

U一定时,I跟R成反比

2、变形公式

R=

I

U

R在数值上等于U和I的比值

U=IR. U在数值上等于I和R的乘积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设计6页word文档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设计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中包含大量的演示实验,它们是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塑造学生科学精神和培养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模式下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规律、增强课堂效果。下面就如何设计好演示实验,发挥演示实验的课堂效果,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演示实验要精心准备,反复调试 为了更好地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教师课前必须精心准备实验材料、设计合理的实验过程,弄清楚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并要反复操作调试,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从而使实验做得规范、熟练、成功,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讲解“电磁铁”,由于实验器材的原因,教师课前必须经过试验找到合适的电流范围,以便达到实验效果。讲解物体浮沉条件,通过改变液体密度让学生发现鸡蛋从下沉到悬浮最后到漂浮。这个实验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就要求教师课前将水变成盐水,使鸡蛋下沉到水底的状态变为悬浮的临界状态,这样鸡蛋从下沉到悬浮最后到漂浮的过程明显、节省时间。讲解“压力压强”,教师要选择有弹性的海绵和质量合适的物体。在演示热机原理的实验时,经过反复的调试,得出在试管中加入水的体积为试管的四分之一,需要用酒精灯加热大约2分钟,实验的效果非常明显。 2 演示实验装置设备,尽可能使用学生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品组

合,尽可能多地使用自制教具 物理来源于生活,并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应尽可能使用学生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品组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物理现象,并可巧用身边物品进行物理实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演示磁极间相互作用时,可利用粉笔做导轨演示很是方便。具体做法:将七八支粉笔平行摆好,然后将两条形磁铁拉开或靠近来演示相吸或相斥。此实验还可用在力学部分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又例如顺手拿过学生的铅笔,将两环形磁铁套在铅笔上演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还能说明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另外,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地使用自制教具。自制教具一般都是教师针对现有实验不足或者现有仪器演示效果不明显而设计 制作的,实验结果会更明显、更直观,学生更容易观察到。如讲解“浮与沉”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制潜水艇进行演示,效果会很明显。 再如在演示“液体沸点和气压关系”的实验时,首先在两只烧瓶里装上适量的水,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然后给左烧瓶加热,由于空气受热膨胀,左瓶一部分空气通过导管流到右瓶里,使左瓶的气压减小,而右瓶气压增大。加热一段时间后,夹子夹紧橡皮管。用酒精灯同时给左右烧瓶加热,直到水沸腾,读下左右温度计示数大约为94 ℃和105 ℃。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四、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使学生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2、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的认识。 重、难点: 利用实验探究出欧姆定律。 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和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教学课时:3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通过讲解上一节课的练习纸复习前面所学知识。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阻变化,电流变化;电压改变,电流改变。电 流、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 进行新课: 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和电压的关系(1课时) 猜想或假设:……学生完成 设计实验:要测量的物理量 需要器材 设计电路,画出电路图 实验步骤:需要多组数据,如何改变电压? 换一个电阻,再进行实验 结果分析和论证:I、U、R的关系 结论:→ (1课时) 2、欧姆定律: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即 I=U/R 单位:U-电压-伏特(V) I-电流-安培(A) R-电阻-欧姆(Ω) 公式变换:U=IR 或 R=U/I 额定电压: 额定电流: 短路:R=0,I很大 断路:R很大,I=0 3、例题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 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 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解:R=880kΩ=8.8×105Ω U=220V I=U/R=220V/8.8×105Ω=2.5×104A 答:流过人体的电流2.5×104A 例题实验测得一个未知电阻两端的电压是4.8V, 流过的电流是320mA,这个电阻的阻值是多少? 学生练习:完成21页的4个计算题(认真检查) (1课时) 4、综合练习 1、在下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4.5V,测得R1的电流为0.2A,电压为2V;求R2的电流、 电压和电阻。 2、在下电路中,已知R1=6Ω,R2=10Ω,当开关闭合时,V1的示数为3V,求电源电压和电 路中的电流大小。 3、在下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10V,R1= 5Ω,R2=8Ω,求电路中干路以及各支路的电流分别为多少?

初中九年级物理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教案示例之一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教案示例之一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Experiment: One of the examples of teaching plan for measuring voltage with voltmeter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实验:用电压表测电压教案示例之一 (北京第八中学章浩武)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 (二)教学目的 1.会按照电压表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压表,会选择电压表的量程和试触,会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2.会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池组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压的关系。 3.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三)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每组一个学生电源(或三节干电池),一只学生电压表,两个阻值不同的小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 演示实验:教学电压表一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 (1)怎样区分电压表和电流表?

(2)电压表和电流表在使用规则上,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相同之处? 2.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将教学电压表通过开关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见图①。 提问: (1)这种接法行不行?测出的是哪个元件两端的电压? (2)在接线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注意:开关断开;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电流从电压表“+”接线柱流进,从“-”接线柱流出;量程的选择和试触。) (3)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这个示数就是电源的电压。 3.进行新课 介绍这堂课的实验目的和所研究的内容。 实验的目的是: (1)练习用电压表测干电池电压和一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研究干电池串联和并联时的电压关系;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这次实验分两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测干电池电压,研究干电池串联、并联时的电压关系。 一、先取三节干电池,分别测出每节电池的电压。再将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7章欧姆定律复习课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会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理解欧姆定律,能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串、并联电路问题。 3.会用伏安法测电阻。 4.能利用欧姆定律分析串并联电路动态变化问题。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理解欧姆定律②伏安法测电阻。 难点:①欧姆定律的应用②动态电路的分析。 【学具准备】 电源(3节干电池)、电阻(5Ω、10Ω、15Ω)、未知阻值的电阻、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等及多媒体课件和导学案。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思维导图。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导入语:(展示图片)夜幕下,彩灯勾画出古镇建筑的轮廓。电灯发光

时,电流在电路中静静的“流淌”。你是否想过,电流的流动遵循怎样的规律?电流、电压、电阻各自扮演着什么角色?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出复习课题。结合思维导图让学生回顾本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后面的几个专题复习就是围绕本章的内容而展开的,这样能使学生的复习有明确的目标。 二、专题复习 【专题一】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知识点聚焦: 实验表明:在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的成反比。 探究一:利用电源、电阻(10Ω)、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等器材探究“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之间的关系”。 实验:如下图甲所示,艾力做“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的实验。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并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端。 (2)闭合开关后,他发现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偏转情况如上图乙所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3)通过实验,他记录了电压与电流相对应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得到的结论是。 探究二:利用电源、电阻(5Ω、10Ω、15Ω)、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导线等器材探究“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之间的关系”。 实验:在探究导体的电流跟电阻关系的实验中: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the report on the work of various departments, supervise and inspect the management and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d results of implementing financial plans of the company, effective correctiv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achievement of business objectives for the year; 1.4 the objective fixed: according to market trends and emerging issues within the company, called special topics in business management strategy session on ... 2.6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management: policy formulation, improve the pay and benefits system and develop payroll and staff benefits in a timely manner; 2.7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hrough rational design method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bjective and fair assessment of the work of the staff, to improve their employees ' work, and continuous upgrading of the working methods and quality; 2.8 employees career planning: according to the real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and its needs, ident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need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design for its development goals, according to implement communication with staff to modify employee development goals; 2.9 archives: archives of the statistics of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to ensure human 一、声音的特性 【提出问题】 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 很粗、很浑厚。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是指音调的高低。既然声音都是由物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电表,会用滑动变阻器,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学会科学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中的快乐,感受欧姆得出欧姆定律的不易,学习科学家为科学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实验方法,理解欧姆定律。 2.难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思路 欧姆定律是把电学中三个重要的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也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得出欧姆定律,在探究活动开始时,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实验的探究过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实验的难度比较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电学知识,并通过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降低了难度,达到启发学生正确设计实验的目的,从而突破本节的一个难点。本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为: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要关注探究过程的细节,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同时要善于发现其闪光之处,给予鼓励,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另外要充分利用好交流和评估,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修改完善自己实验方案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干电池组、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10Ω 1A)、定值电阻(5Ω、10Ω、15Ω)、开关、导线、小灯泡与灯座。 教师演示器材:家用调光台灯、实物投影仪、干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小灯泡与灯座。 五、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探究型实验

探究型实验 一、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1.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X4-3-1所示的实验,并得到下列表格中的有关数据,请回答: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入射角(度) 12 22 32 42 52 反射角(度) 12 22 32 42 图X4-3-1 (1)小明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应如何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的空格处,应该填的数据是________.分析上述数据,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上表数据,你还能发现其他哪些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可折转的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写出两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光的反射有何实际应用?又有什么危害? 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如图X4-3-2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图X4-3-2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实验探究专题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实验与探究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实验与探究的考查目标; 2、会使用测量仪器,掌握探究方法,领会探究要领。 3、熟悉常见实验的操作过程 4、掌握解题思路与解题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小组交流、微课讲解、ppt展示、网络云盘。 三、情感与价值观:有效克服复习课的单调、枯燥、低效,激发学生复习热情。 复习内容: 1、初中物理常见测量仪器的使用; 2、重温课本实验过程,夯实实验基础; 3、掌握探究方法,领会探究要领; 4、回归课本,整合教材资源,加强实验训练。 熟悉测量仪器、牢记仪器规则 复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ppt展示):解答测量型实验,要了解各种基本仪器的工作原理、刻度特点、 读数,要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PPT展示初中常见测量仪器。 1、实物演示:刻度尺。 2、思考:刻度尺的使用前要注意哪些问题?使用时又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看教师演示并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教师汇总ppt展示。 3、思考:刻度尺应该怎样读数?重点提醒:记录结果=准确值+估读值 4、读数练习:(ppt出示习题) 5、直击中考:学生练手(ppt出示中考真题) (2013·黄冈中考)图中小球的直径是cm。

三、教师引导看《温度计微课视频》 1、ppt播放视频。 让学生说出温度计的使用,教师归纳总结。 2、直击中考:学生练手(ppt出示中考真题) 四、学生自由观看微课视频《秒表》、《测力计》、《天平》、《电流表》、《电压表》。 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秒表、测力计、天平、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 五、典型示例: 1、PPT展示:(2016.黄冈中考)请按要求填空 (1)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当在右盘放入最小砝码后,发现指针偏右,则应取出最小砝码,并,使天平横梁. (2)寒暑表(如图)的示数是. (3)要估测人上楼的功率,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人的体重、上楼的时间以及. 2、【考点】天平的使用;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功率的测量实验. 3、【分析】(1)调节横梁平衡时,要移动平衡螺母,在称量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平衡螺母, 要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使天平横梁再次平衡. (2)寒暑表的示数是玻璃管内液柱液面显示的位置的刻线数值,同时注意它的分度值. (3)测量功率的实验,首先要看清是克服什么力做功,然后根据功率的计算公式P= 而w=Gh,再根据公式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 答案:(1)向左移动游码、平衡(2)36℃(3)楼高h 六、巩固提升(微型试卷:近几年黄冈中考测量题汇集) 七、课外练习:云盘 重温实验过程、夯实基础知识 一、导入: 1、(ppt再现2016.黄冈中考实验与探究真题) 题目:为了测量标有“2.5V”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峰同学设计了图甲所示的电路图,电源电压为6V,小灯泡电阻约为10Ω.

(九年级物理)初中物理实验专题(1)

初中物理实验专题(1)

1 ?下列仪器分别测量的物理量是:温度计_________ ,刻度尺, 量筒(或量杯)________ 天平一一— 密度计_____________ ,电流表 __________ ,电压表___________ ,电能表__________ 2.如图1 所示表示测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选填甲或乙) 3.某电能表表盘上标有“ 220V 10A ”的字样, I . 则此电能表能承担电路的最大功率为________ W, 它应________ (填”串联”或”并联”)在照明电路的 路”)上? 4.用托盘天平称一块矿石的质量时: 应把天平放在_______ 台上,把 _______ 在横梁标 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_________ ,使横梁平衡? 把这一小块矿石轻放在已调好的天平左盘里,往右盘加减砝码 过程中,当放入一个最小砝码时,看到指针在标尺上的位置2所示,此时应________________ ,再_________ ,直到指针 标尺中央红线处. 5.如图3所示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做____________ ,用体接触它的金属球时,它的两片金属箔就由于如图指在 带电 开的 角度就___________ 6.某同学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选好一支量程适当的温度计,他将温度计插入热水中后,立即拿出来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请你在该同学操作错误的两处画上横线,并正确的操作写在下面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在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如果所用砝码上粘有油 污、_____ (填”干路”或”支 團 3

初中物理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的课型属于习题课,以计算为主.习题训练是欧姆定律的延续和具体化.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并使学生初步明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题设条件,正确地选择物理公式,按照要求规范地解题,注意突破从算术法向公式法的过渡这个教学中的难点.特别需强调欧姆定律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即同一导体,同一时刻的I、U、R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欧姆定律的公式后,要变形出另外两个变换式,学生应该是运用自如的,需要注意的是,对另外两个公式的物理含义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解释清楚,尤其是欧姆定律公式.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新课 1.找学生回答第一节实验得到的两个结论.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 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加在导体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 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有一个电阻,在它两端加上4V电压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2A,如果将电压变为10V,通过电阻的电流变为多少?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为5A,因为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 端的电压成正比.

3.在一个10 的电阻两端加上某一电压U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A,如果把这个电压加在20的电阻两端,电流应为多大?为什么? 要求学生答出,通过20 电阻的电流为1A,因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 电阻大小成反比,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 启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复述,指出这个结论就叫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此定律正是第一节两个实验结果的综合,电流、电压、电阻的这种关系首先由德国 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做欧姆定律,它是电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 2.介绍《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3.欧姆定律中的电流是通过导体的电流,电压是指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电 阻是指这段导体所具有的电阻值. 如果用字母U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字母R表示导体的电阻,字母I表示导体中的电流,那么欧姆定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呢? (二)欧姆定律公式 教师强调 (l)公式中的I、U、R必须针对同一段电路. (2)单位要统一I的单位是安(A)U的单位是伏(V)R的单位是欧() 教师明确本节教学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内容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学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欧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三)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例1】一盏白炽电灯,其电阻为807 ,接在220V的电源上,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最新初中物理 光的反射实验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光的反射实验教学设计: 第二节光的反射 一、基本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辩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理解平面镜成象的特点。 3、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 4、能在实际中能应用光的反射现象和平面镜成象的特点。 5、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6、了解光的反射也有不利之处,知道光污染。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这些问题。受生活中视觉的影响,平面镜成的是等大的虚像是教学的难点。 三、课程理念 1、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四、课时课型 二课时新授课 五、教法 实验、交流与讨论 六、教具 激光电筒、半杯淡茶叶水上方充有淡香烟雾、一面毛边的玻璃砖、平面镜、玻璃、蜡烛、白纸板、量角器等。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举出应用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 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它)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将室外的太阳光搬到室内吗?你见过图4—14的情景吗?(这些实际上是光的反射现象) 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了? (三)、进行新课:

光的反射规律 1、定义: 光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有一部分光会被反射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2、几个物理名称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电筒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入射 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 角。 3、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学生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4—15,让激光电筒射出的光沿毛玻璃入射到镜面上的O 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实验二:把入射光线沿学生实验一画出的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讲述反射光路图的画法:例:下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 线。画法:①过入射点画法线;②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练习:(写在小黑板或投影仪的胶片上)。(1)画出下图的入射 光线。 (2)如图,画出反射光线,并回答:入射角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多 大?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7章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2.3 欧姆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的物理意义,了解定律中各量的单位; 2.能较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3.知道什么叫伏安法; 4.培养运用物理公式解答物理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二)教具 写有课堂练习题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了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和它的电阻的关系,请一位同学叙述一下这个关系(抽中等学生或差等生不看书回答)。大家认为他说得对吗?(不足之处由学生订正)上节课我们曾经把这个关系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请一位同学回答是怎样表示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R一定时,I1/I2=U1/U2 (1) U一定时,I1/I2=R2/R1 (2) 教师: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将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得出的一个电学的基本规律,即欧姆定律. 板书:欧姆定律 2.新课教学 教师: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呢?让大家阅读课本,请一位同学朗读欧姆定律的内容,教师板书. 板书: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教师:欧姆定律的内容中好像比上节实验得出的关系少设了一点什么,你们发现了没有?(在说到“正比”或“反比”时,没有说“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或“电压不变的情况下”)这是否意味着“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不需要保持电阻不变这个条件了呢?不是的.只有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才会跟它两端电压成正比.同样,也只有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才会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定律作了简明的叙述,但暗含了这两个条件.这是对定律应注意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定律没有指明“正比”、“反比”所应满足的条件,还意味着它能适用于电压、电阻同时都变化时,电流应如何变的情形,这种情形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遇到.其次欧姆定律中说到的电流、电压、电阻都是属于同一段导体的.在后面将欧姆

欧姆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欧姆定律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本次课的逻辑性、理论性很强,重点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欧姆定律,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实验方法,另一个就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含义主要是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而且定律的形式很简单,所以是重点而不是难点。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实验难度比较大,主要在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数据的分析方面。由于实验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实验的评估和交流也比较重要。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协助,所以这次课采用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②通过实验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③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的知识。 ②经历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并掌握实验的思路、方法。 ③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实验方法;理解欧姆定律。 难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的评估。 教学方法 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具:投影仪、投影片。 学具: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板书设计 已学的电学物理量:电流I、电压U、电阻R。 猜测三者之间的关系:I=UR、I=U/R、I=U—R、…… 实验所需器材: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实验电路图:见图—10 记录表格: 结论:(欧姆定律) 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黄洋小学 胡江何正兴 一、声音的特性 【提出问题】 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很粗、很浑厚。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就是指音调的高低。既然声音都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又为什么会造成音调有高有低呢?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相同物体也能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那么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或假设】 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 物体的振动有两个参数:振幅与频率。振幅就是指物体在一次振动中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而频率就是指物体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所以音调的高低与响度的大小应该与这两个因素有关。 为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我们可以利用一把钢尺按在桌子边沿,使它一端悬空,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子边的长度来改变它振动的频率,并保证前后振动时振幅基本相同,观察声音的音调就是否发生变化。

在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时,我们可以借助音叉来进行,通过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来观察音叉振幅的大小。但由于音叉的振幅较小,不便观察,我们可以利用乒乓球来放大其振幅。 所需器材:课桌、钢尺(或锯条)、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小球)、细线、音叉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一)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如图1-1那样,将一把钢尺(或锯条)紧紧按在桌子面上,使钢尺的一端伸出桌子边沿。用手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振动频率)。 2、使钢尺伸出桌子边沿的长度增加或减小,再次拨动钢尺,且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与上面的相同,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同时注意听声音的音调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1中。 表1 实验次数伸出桌子边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音调的高低 第一次 第二次 (二)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 1、如图1-2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或泡沫小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优质课《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标分析: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理解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教材地位: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恒定电流一章的核心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本章知识的高度总结,又是本章拓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既能使学生从部分电路的认知上升到全电路规律的掌握,又能从静态电路的计算提高到对含电源电路的动态分析及推演。同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能够充分体现功和能的概念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是功能关系学习的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理解了静电力做功与电荷量、电势差的关系、了解了静电力做功与电能转化的知识,认识了如何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描述电动势,并处理了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相关电路问题,已经具备了通过功能关系分析建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并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问题的知识与技能。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推导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 2、理解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并能用来分析有关问题。 3、掌握电源断路和短路两种特殊情况下的特点。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4、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的U-I图像,认识E和r对U-I图像的影响。 5、熟练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进行相关的电路分析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2、通过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实验,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思路和方法。 3、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的U-I图像,培养学生利用图像方法分析电学问题的能力。 4、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 1、通过探究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3、通过实际问题分析,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初三九年级物理:探究实验 (6)

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目的: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电路,用滑动变阻器控制电路,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实际功率。 2.比较不同电压下灯泡的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的不同,并会计算灯泡的实际功率。 3.通过实验,体验小灯泡的电功率随它两端电压变化而变化的特点,认识用电器正常工作于不正常工作对用电器的影响,培养科学使用用电器的意识。 实验原理: 灯泡的电功率P=U。 实验器材: 电源(干电池四节为宜)、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开关、标有“2.5V”(或“3.8V”)小灯泡1个。 实验步骤: 1.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电路图(如图1)以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如表1)。

图1 表1: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检查电流表、电压表指针是否在零刻度,如果偏差,要讲指针调至零刻度线对齐。 3.根据实验电路图,将电路元件逐一连接好,电压表和电流表接入电路时,要选择合适的量程。即电压表选择0—3V(或3.8V时,选择0-15V),电流表选择0-0.9A的量程。电路连接过程中,保证电路开关断开,变阻器滑片置于阻值最大端。 4.闭合开关,移动滑片,调节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同时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5.移动滑片,调节灯泡两端的电压略低于额定电压的五分之一时,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6.移动滑片,调节灯泡两端的电压略高于额定电压的五分之一时,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7.根据公式P=UI,计算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结合灯泡的发光情况进行比较,体会用电器在不同电压下的工作情况。 分析论证: 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①小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越高,小灯泡的电功率越大,灯泡的发光越亮。②小灯泡的亮度直接由它的实际电功率决定。

欧姆定律主题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欧姆定律单元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欧姆定律主题单元设计 所需时间, 7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欧姆定律这一章在初中物理中是重要章节之一,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牢固掌握。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它把电学中三个重要物理量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用数学联系起来,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在教学中要注意做好电流和电阻,电流和电压关系的两个演示实验,这两个演示实验是得出欧姆定律的实验基础,要明确欧姆定律是由实验得出的。电阻的串、并联是在欧姆定律的基础上讲授的,教材采用实验论证和理论论证的办法得出的,这两者结合是物理学中经常用的方法,教师要注意既培养学生重视实验的观念,又重视理论推理的重要性。本章教材有一个重要实验—一伏安法测电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一方面是欧姆定律的重要应用,更重要的是它是测量电阻经常用的最基本方法。伏安法测电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求不要过高,按教材实验就可以了,千万注意不要引申。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4、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铭牌的含义. 5、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6、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学会用伏安法测电阻。 7、能正确画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8、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9、理解欧姆定律及其变换式的物理意义。 10、能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11、理解变阻器的原理和作用.能根据要求正确连接变阻器 过程与方法: 1、使用电阻箱运用替代法间接测量用电器的电阻 2、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及其变换式的物理意义。 3、体会用图像研究物理问题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教育. 3、提高学生依据试验事实,分析、探索、归纳问题的能力,直到通过试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3、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学会用伏安法测电阻。 4、理解欧姆定律及其变换式的物理意义。 5、能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你了解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吗? 2、知道如何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吗? 3、能设计电路图测量这些物理量找出他们的什么关系吗? 专题一, 欧姆定律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电表,会用滑动变阻器,掌握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知道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学会科学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正式)

初二物理实验教学设计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贾小波 【实验目的】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头发丝 【实验步骤】 1、观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最大刻度),认清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检查弹簧测力计不受力时,指针时否指在零刻度处。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 等处,感受一下1N、5N、10N的力有多大。 3、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质量已知(约1kg)的物体,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察

4、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前进,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5、在倾斜放置的长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沿木板匀速上升,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6、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手拉头发,逐渐加大拉力,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实验记录】 【评估与交流】 能否用弹力橡皮筋制作测力计?为什么?

实验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提出问题】 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或假设】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1、照图那样,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2、在图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连接这些点,你发现它们落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或直线上?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坐标纸 【分析和论证】 1、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如果用g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G=mg 实验三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提出问题】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 【猜想或假设】 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m/k O G/N 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

天津市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汇总

天津市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实验探究题汇总 1、如图所示的是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实验时要让同一辆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为了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的速度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2)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小车在__________表面上前进的距离最 远,但最后会停下来,这是因为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 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摩擦力最大的是_________次,这说 明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__________有关 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绝对光滑(小车不受阻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 上做_______运动. (3)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而抽象概括出 来的。 2、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实现 探究目的的。如图所示是可供选择的两种探究方案。 (1)图a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小卡片,图b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 是; (2)小明选择了图a所示的探究方案。他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 支架上的滑轮后,就在两线端挂上钩码。这是用于探究两个力的和 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3)探究活动中还要求要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用 于探究不在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4)两个探究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个方案的探究过程对实验结论的影响小一些? 为什么? 4、用下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过程中,一些同学作了以下猜想: 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 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拉力的速度大小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有关猜想是否正确,所供选用的器材有:A.长木块,B.木块,C.毛巾,D.棉布,E.弹簧测力计,F.砝码,G.多支圆珠笔芯. (1)实验时应使木块在拉力作用下做_________运动,利用拉力与摩擦力是___________力的原理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2)为了检验猜想①是否正确,列出选用的器材是(填序号) _______________. (3)比较图___________和图___________可知: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4)为了检验猜想③是否正确,某同学选用了木块与木板,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步骤l :把木块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步骤2 : 把木块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更大的速度拉木块,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请对上述实验过程做出你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