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诗歌韵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诗的格律

1 音步Foot

在汉语中,诗歌的节奏以词为单位,通过平仄变化来表现音韵的和谐。英诗也如此,不过它的单位不是字(词),而是“韵节”或“音步”(foot),即一定数目的强弱音以一定方式的组合。我们要求每行的字数相同,英诗则要求韵节数相同。如果拿韵节来代替“字”,那么英诗也有与汉诗类似的一些规则。我们看Wordsworth的《孤独的收割女》(The Solitary Reaper)里的两句:

O Listen! For the vale profound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

以韵节为单位写出来,就是

< the vale>

.

每个<>为一个韵节,它由两个音组成,前一个是弱音,后一个是强音。这样的韵节是最常见的所谓“抑扬格”(ia mbic foot)。从这个分解可见,英诗是以音节为单位的,甚至把单词分开来。这在口语里常见。我们需要习惯的是,忘掉“词”的意思,只听声音。

有了抑扬格的例子,就不难理解所有其他形式了,据说古代有20多种呢。不过,现代英诗最通行的只有四种,除了抑扬格外,还有扬抑格(Trochaic foot)、抑抑扬格(A napaestic foot)、扬抑抑格(Dactylic foot):

若干韵节构成一行诗句,它的长度叫meter。最短的当然只有一个韵节(monometer),最长的有八个(octameter),而最流行的是五个,即所谓的“五音步”(pentameter),而且常常是抑扬格的,这就是iambic pentameter。

一音步(monometer)

二音步(dimeter)

三音步(trimeter)

四音步(tetrameter)

五音步(pentameter)

六音步(hexameter)

七音步(heptameter)

八音步(octameter)

借音步来说,我们的七律是四音步的,如“无边落木

萧萧下”,“春蚕到死丝方尽”等。而五律就只有三个音步,如“江流天地外”,“国破山河在” 等。同样七言,如“知谁伴名园露饮”,就不能作为七言诗的句子。可见我们终究还是以词义为单位,而通过平仄变化来表现节奏。词之间为“顿”,有人翻译英诗,就拿“顿”来对应“步”,其实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英诗完全是以声音为基础的。换句话说,英语随便什么句子,按节奏编排起来就是形式上

的诗,而中文的句子,即使满足平仄,也不能成为形式上的诗。

2 节Stanza

若干行形成“节”(stanza)。最小的段只有两句,叫c ouplet,约等于我们的“对联”,所以我们也把它译为“联(句)”。有的诗只有两句,日本的俳句当然不说了,如德国的谚语:

Away with recipes in books!

Hunger is the best of cooks!

著名的“英雄联句”(heroic couplets),是“五音步抑扬格联句”(iambic pentameter couplets)的组合。

这种形式14世纪就在乔叟(Chaucer)的作品中出现了,然而其流行却在17世纪的英雄史诗(epic),所以叫“英雄联句”。它的每“联”几乎都有独立的意思(叫closed couplet),恐怕是最接近中国诗的形式了。(当然也有意思不完整而联系着下面联句的,叫run-on couplet,接近我们的所谓“流水对”,即单独的上联没有完整的意思,与下联结合起来才行,如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

洛阳”,上联只是一半的路,上下联一起才是全程。流水对是律诗里最有趣的东西,写出来的一般都好;如果春联都用流水对,大概也不会被反着贴了。

三行的韵段叫triplet或tercet,这样的例子就多了,如拉丁格言诗:

Now I know everything! "so cries

The foolish youth. But when he sighs

Ali, I know nothing," he is wise.

但丁的《神曲》(Dante, Divine Comedy)也以它为单位,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也是(原诗从略)。最常见的还是四行一节(quatrain),最简单的一种是所谓“民谣节”(ballad stanza),每一节像我们的一首绝句。如Sara Teasdale 的几行:

I asked the heaven of stars

What I should give my love –

It answered me with silence,

Silence above.

再看一首Walter Savage Landor(1775 ~ 1864)为自己75岁生日写的On His Seventy-Fifth Birthday: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 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e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它很合我的口味,特别是前两行,“于我心有戚戚焉”。

特别需要提到的四行节,是所谓Omar stanza,它原是古代波斯的四行诗体(Ruba’i),代表作就是波斯大诗人和学者Omar Khayyám的Rubaiyat(中译《鲁拜集》或《柔巴依》,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也有叫“柔巴依”的歌谣)。这部书很有名,也许是全世界译本最多的诗集。而它的流行,靠的是Edward FitzGerald的一个不老实的英译本,因为它不老实,所以能像地道的创作,所以能像好诗那样流传,其实它就是一本根据波斯原本写的新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