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话语理论批判_周宪
2023年全国高考乙卷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

2023年全国高考乙卷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研究有两条腿,一条是文学史,一条是文学批评,在一条腿向前迈的时候,另一条腿就要先停一停,踏在地上;否则,我们的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平衡了。
文学史框架建立在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之上,要据这个价值体系分出优劣、高下、主次乃至正反两个方面,在一定时期,首先确定的是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这就是那时所建立的文学史框架的要求,文学史框架要有统一性,不能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各行其是,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就不要一天一改。
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至少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这个框架是合理的,是有他们自己的文学感受和理解做根据的,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别人一有异议就要改弦易辙的,文学史有自己的力量,尤其是文学史教材,文学史教材因其编写者大多是学科里有权威性的专家和学者,而有着更广泛的可信度,能够让更广大的文学史阅读者或教材使用者放心接受,人们首先通过文学史建立起对这个学科范围内的作家与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印象,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就不必担心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因为这些与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不同的观点,充其量只是将自己的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罢了。
它们对文学史框架的影响只是局部的,对现行文学史有局部的充实和微调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那些在文学史上已经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家和作品的认识,人们不会从认识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而至于认识不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
与此同时,文学批评是个人化的,多样化的,自然有不同意见的发生,现行文学史的编写者和同意现行文学史观点的研究者同样会以个人身份参加到文学研究的行列之中,以平等的姿态与持有不同意见的批评者进行讨论,总之,文学史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像一道堤坝一样阻挡着文学批评的潮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并在这种冲击中发生着渐进性的变化,但文学史永远只是一个粗略的框架,不可能穷尽对所有作家和所有文学作品的认识;它是被文学史家精心挑选和组织起来的文学知识和思想,而不是这个学科的文学知识和思想的全部,更不是这个学科研究活动的终结形式。
旅游凝视视角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以大型演艺产品《印象·刘三姐》为例

旅游凝视视角下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以大型演艺产品《印象刘三姐》为例孙九霞;王学基【摘要】大型演艺产品日渐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地体验活动,对目的地的形象建构有着重要影响。
刘三姐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多次演化和现代建构,并被塑造成阳朔的形象符号之一,而《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则成为旅游地的新型形象吸引要素。
在此过程中,政府和项目开发商、居民与旅游经营者及旅游者等不同主体在“凝视与反凝视”中通过不同手段建构着目的地形象。
旅游者通过凝视供给方的发射形象而获得阳朔的感知形象,并通过微博等媒介将感知形象转变为发射形象,完成对阳朔旅游地形象的再建构,而旅游地的供给方则借助反凝视接收旅游者的发射形象获得感知形象,并依此对阳朔的目的地形象进行建构和修正。
【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4)001【总页数】11页(P47-57)【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凝视;旅游演艺产品;印象· 刘三姐【作者】孙九霞;王学基【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3伴随着行为地理学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始,旅游地形象的研究逐渐成为西方地理学乃至旅游领域的热点话题,90年代中期,国内学者也开始在实践中关注旅游地形象的相关问题[1],并取得了丰富成果。
旅游地形象研究的意义也被充分肯定[2]:旅游地形象不仅影响着旅游者的决策行为[3-4]及游后行为[5],同时也对目的地的开发与管理、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6]。
在旅游地形象塑造与管理的过程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使得旅游者的感知形象(Perceived image)与目的地的发射形象(Projected image)相吻合。
从形象的形成过程来看,旅游者的感知形象又可分为原始形象(Organic image)、诱发形象(Induced image)和复合形象(Complex image)3个阶段[7]。
福柯还是拉康_一个有关凝视的考察

福柯还是拉康:一个有关凝视的考察福柯还是拉康:一个有关凝视的考察引言:在哲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拉康(Jacques Lacan)都是备受瞩目的思想家。
他们对于权力、知识、认同和主体性等课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尤其是在凝视(Gaze)的问题上,福柯和拉康的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本文将通过对福柯和拉康观点的比较和分析,探讨凝视这一概念在二者理论框架下的不同解读和理解。
第一部分:福柯对凝视的解读福柯在《监狱的诞生》中提出了凝视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权力和知识的工具进行分析。
福柯认为,权力通过凝视来监控和控制个体,而知识则通过凝视来建构和规训主体。
“监狱”作为一种权力机制,通过囚犯被看见的方式使他们内化权力,并纠正其行为。
福柯认为,凝视既是一种权力的表达,也是一种社会规训的手段。
接下来,福柯在《意志与欲望历史》中进一步发展了对凝视的思考。
他将凝视与性别的构建联系起来,认为男性凝视女性的行为使女性成为客体,并继而排除她们的主体性。
福柯对凝视的理解扩展了其观察角度,将凝视与性别、身份和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二部分:拉康对凝视的解读拉康在精神分析领域对凝视的解读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凝视是构成自我认同和主体性的重要环节。
在拉康的理论框架下,儿童的镜像阶段是一个关键时期,他们通过镜像与他人产生视觉联系,从而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然而,这种镜像凝视也带来了焦虑和分裂感,因为自我认同的构建是通过他人的凝视实现的。
在拉康的理论中,凝视与欲望密切相关。
拉康认为,凝视是一种精神上的迷恋,是欲望对象的投射和内化。
同时,拉康也提到凝视的能动性。
个体可以通过凝视他人来获得自我权力和认同感,这也是社会关系中权力争夺的一个方面。
第三部分:福柯与拉康对凝视的比较与辩析福柯和拉康对凝视的解读存在着一些根本的差异。
首先,在凝视的本质问题上,福柯更加强调凝视作为权力的表达和社会控制的手段。
“一波三折”的辛辣讽刺“意犹未尽”的自以为是——浅析《黄昏》

再 被动等 待入 侵式 的后 知后觉 ;对 于后现 代 问题 既不 排 斥
关于 后现代 语境 下知识 分子 的角色 问题 ,福柯 提 出了 也 不盲从 ,尝 试去 寻找一 条 民间性 的出路倒 是未 为不可 。
著名 的两种 知识 分子角 色理 论 : “ 知识分 子现 已不再 以 ‘ 普 遍性代 表 ’、 ‘ 榜 样 ’、 ‘ 为天 下大众 求正 义与真 理 ’的
— —
浅析 《 黄 昏》 的题材与主题
尚筱 青 武 汉 大 学 文 学 院
摘 要 :短 篇小说 中的名 篇 《 黄 昏》 以出色的题材 ( 特 别是 情节) 使其 并不独 特、 深刻 的主题得 到 了升华 ,接 受主 义 思想 带来 的互 动性 与悬 疑、讽 刺 一起 造就 了这 一名 篇 。笔者 试 图通过 分 析 《 黄 昏》 的题材 与主题 指 出其题 材对 主 题 的深 化、 亮化作 用。 关键词 : 《 黄昏》 ;悬疑讽刺;接受主义;互动性
《 黄 昏》 是 英 国 短篇 小 说 家萨 基 的代 表 作 ,也 是 短 它 成功 与 否 。 篇 小说 史 上 的名 篇 。 名篇 之 所 以成 其 名 篇 , 自有 其 独 到
遗 憾 的 是 ,就 主 题 而 言 , 《 黄 昏 》并 不 具 有 卓然 的
之 处 。而 对一 篇 短 篇 小说 来 说 ,主 题 和 题材 尤 其 决 定着 独 到 性 与深 刻 性 , 只是 对 失 意者 依 然 自以为 是 、 轻 易评
9 9 7 ,第 1 8 1页。 精神 病院 、实验室 、大学 、 家庭 和性 关系 ) 进行 工作 。…… 柯 的心 路历程 ,上海 人 民出版社 ,1 这就 是我要称 作 专家 性 ’知识分 子 , 他 相对 于 ‘ 普遍 性 ’ 知识 分子 即现代 启蒙 知识分 子群体 ,是 知识 分子直 接意 指 和外 延意义 的总 和 。在 后现 代语 境 中,现代 启蒙 知识分 子
2023陕西语文高考试卷

2023陕西语文高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学研究有两条腿,一条是文学,一条是文学批评,在一条腿向前迈的时候,另一条腿就要先停一停,踏在地上;否则,我们的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平衡了。
文学史框架建立在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之上,要据这个价值体系分出优劣、高下、主次乃至正反两个方面。
在一定时期,首先确定的是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这就是那时所建立的文学史框架的要求。
文学史框架要有统一性,不能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各行其是。
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就不要一天一改。
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至少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这个框架是合理的,是有他们自己的文学感受和理解做根据的,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别人一有异议就要改弦易辙的。
文学史有自己的力量,尤其是文学史教材。
文学史教材因其编写者大多是学科里有权威性的专家和学者,而有着更广泛的可信度,能够让更广大的文学史阅读者或教材使用者放心接受。
人们首先通过文学史建立起对这个学科范围内的作家与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印象。
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就不必担心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
因为这些与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不同的观点,充其量只是将自己的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罢了。
它们对文学史框架的影响只是局部的,对现行文学史有局部的充实和微调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那些在文学史上已经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家和作品的认识,人们不会从认识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而至于认识不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
与此同时,文学批评是个人化,多样化的,自然有不同意见的发生。
现行文学史的编写者和同意现行文学史观点的祭究者同样会以个人身份参加到文学研究的行列之中,以平等的姿态与持有不同意见的:北评者进行讨论。
总之,文学史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像一道堤坝一样阻挡若文学批评的潮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并在这种冲击中发生着渐进性的变化。
但文学史永远只是一个粗略的框架,不可能穷尽对所有作家和所有文学作品的认识;它是被文学史家精心挑选和组织起来的文学知识和思想,而不是这个学科的文学知识和思想的全部,更不是这个学科研究活动的终极形式。
福柯话语

discourse is also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and knowledge . Power is something productive. criminology (body of produce knowledge ,discourse)-----------criminal (object of knowledge)------
-dealing
way
World is not just words and images, the institution and practices that are vital to the working of discourse
forms of knowledge and language
福柯的权力理论告诉我们,知识在社会中要受 到各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力关系的控制从狭义上说, 我们一般 把话语理解为“语言的形式”, 而从广义上来 理解, 话语则涵盖了“文化生活的所有形式和 范畴”
Discourse is a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 knowledge and language
从狭义上说, 我们一般把话语理解为“语言的 形式”, 而从广义上来理解, 话语则涵盖了 “文化生活的所有形式和范畴” 在他的话语理论奠基作《知识考古学》中, 话 语这个术语被福柯定义为“隶属于同一的形 成系统的陈述整体”
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以及1970年法兰西学院的 就职讲座上第一次提到了话语与权力的结合: “很明显,话语绝对不是一个透明的中性要素— —性在当中放下屠刀,政治在其中安定团结—— 话语其实是某些要挟力量得以膨胀的良好场所。 话语乍看上去好像空无一物——话语与禁令交锋 的地方恰恰说明了它与欲望和权力的联系,这很 好理解,正如心理分析所告诉我们的:话语无非 就是表白(或者遮掩)欲望。话语同时也是争夺 的对象,历史不厌其烦的教诲我们:话语并不是 转化成语言的斗争或统治系统,它就是人们斗争 的手段和目的,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 己权力。”
远观与反观——国内外视觉文化研究之比较与反思

远观与反观——国内外视觉文化研究之比较与反思宋晓琛【摘要】视觉文化研究作为国内外学界备受关注的重要思潮,自诞生以来即推动了艺术史、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发展,然而由于产生根源、研究范式、关注内容及研究者学科背景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国内外视觉文化研究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格局与面貌.本文从文化根源、学科背景、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在比较视野中为国内视觉文化研究提供思考与启示.【期刊名称】《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3页(P52-54)【关键词】视觉文化;比较;反思【作者】宋晓琛【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4视觉文化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以来无疑是当今最富有活力的学术思潮之一。
在西方,其诞生最初源自艺术史研究中的图像学和文化分析转向,并与艺术界的反形式主义、学界普遍的反语言学、反现代主义和文化研究合流,成为对以“图像时代”为表征的大众文化和消费社会富有成效的解释策略和方法。
由于其研究对象首次从以绘画、雕塑、建筑等为代表的高雅艺术转向包括绘画、艺术设计、雕塑、建筑、新媒体、影视、影像等所有富有视觉意味的文化载体,其研究指向和方法自然也溢出传统艺术史学的范畴,吸引了社会学、文化学、美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的关注和参与,成为极富包容性的跨学科研究。
而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视觉文化研究在最初的边界模糊之后亦形成了独特的学术研究范式和价值指向,在20世纪末终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国内的视觉文化研究最初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作为与其他西方理论一起引入中国的学术思潮,视觉文化研究在当时并没有同步的研究背景和社会文化土壤,因此也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而仅是作为教育中的多媒体手段得到关注和提倡,并无更多的学理发展。
直至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的征象开始在国内出现,学界对“图像时代”、“读图时代”的关注与日俱增,视觉文化研究也开始成为备受关注的方法和策略。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分析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分析作者:徐军义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35期摘要:福柯是欧洲20世纪从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过渡的重要哲学家。
他从知识考古的角度,对话语和权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知识、真理是权力的形式,权力离开了知识、真理也就不成为权力。
文学话语是不同知识、真理表达沟通的自由领域,因此,它是显示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权力规律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福柯话语知识权力话语权力理论一米歇尔·福柯(1926—1984)是法国从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过渡的哲学家,《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他称为“结构主义哲学家”,但他自己从不承认自己是结构主义者,1983年,57岁的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简单的说,我是一个尼采主义者。
借助于尼采著作,我试着尽最大可能在许多方面看看在这个或那个领域能够做些什么。
”[1]从福柯的一生来看,福柯对尼采的哲学思想并没有多大兴趣,更多的是秉承了尼采向传统挑战的反叛精神,极力去研究被传统所排斥在外的如“疯癫”、“性”的领域,探索它们之所以被“理性”所排斥的规则。
这样,通过研究,福柯填补了以往学术历史上的空白,为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提供了新的视角。
而他的权力话语,只是其学术体系中的一部分。
福柯处于西方哲学上从认识论向语言论转化的时代,重视语言在生活中的作用。
他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和语言的世界。
……许多人包括我在内都认为,不存在什么真实事物,存在的只是语言,我们所谈论的是语言,我们在语言中谈论。
”[2]福柯强调语言对人的制约,只有遵循语言系统自身的规律,人们在生活中的表达和沟通才能有效,否则,就是痴人说梦。
在他看来,不是人在说话,相反,是话在说人,这样,传统中关于人创造、占有、支配和使用语言的主体性被解构,是语言建构了人的本质。
所谓的历史,是由人们“这样说”或“那样说”所决定的,不存在真实的历史,只是语言反复的被言说,就构成了历史的“真实”和人的“本质”。
另外,语言有自己的规则,但人们为什么“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在表达言说的背后是否还有更为本质的力量,同一事实的不同言说,到底是什么发生了变化?这种连续的追问,就形成了福柯的话语理论,以探索语言、知识、真理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柯话语理论批判周宪
摘要:“法国理论”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另一种表述,尤以福柯的话语论影响最大。话语论一方面强调话语对主体及其现实世界的建构,另一方面又力图揭示了话语后面的权力与知识共生关系。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它在彰显主体的话语建构时却又消解了主体认知能动性,在凸显话语的表意实践时却排斥了非话语的社会物质实践。话语论专注于文本分析,带有“话语拜物教”倾向,但却未能指出反话语的有效路径等。话语论的流行是一个晚近知识生产中值得关注的动向,对它的反思和批判有必要指出这一理论偏颇,并结合其他理论来纠偏,进而使之更具解释的有效性。关键词:法国理论福柯话语论知识—权力共生制度分析物质实践作者简介:周宪,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和艺术学院教授。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美学、文艺学和文化研究等方面。电子邮箱:zhouxiananju.edu.cn
Title:CritiqueofFoucault’sTheoryofDiscourseAbstract:“Frenchtheory”isanotherexpressionforthepost-structuralistthoughtinFrance,withFoucault’stheoryofdis-coursebeingthemostinfluential,andconstructivismliesatthecoreofthetheory.Ontheonehand,thetheoryofdiscoursehigh-lightsthefunctiondiscourseperformsinconstructingsubjectivityandthereality;ontheotherhand,itaimstorevealthesymbiot-icrelationbetweenthepowerandknowledgebehinddiscourse.Thus,thetheorydissolvesthecognitiveagencyofthesubjectwhileforegroundingthesubject’sconstructionofdiscourse,andithighlightstherepresentationalpracticeofdiscoursewhilefore-closesthesocialmaterialpracticeofthenon-discourse.Thetheoryofdiscoursefocusesontextualanalysisanddisplaysatend-encyof“discoursefetish”,butitfailstorevealanyanti-discursiveapproach.Thetheoryofdiscourseisanoteworthyrecenttrendinknowledgeproduction,andithasitsdemerits,whichcouldbeexposedthroughthereflectiononandcritiqueofthistheo-ryandimprovedtogainmoreinterpretativevaliditythroughtheintegrationbetweenthistheoryandothertheories.Keywords:FrenchtheoryFoucaulttheoryofdiscourseknowledge-powersymbiosisinstitutionalanalysismateri-alpracticeAuthor:ZhouXian,Ph.D.,isaprofessorattheHigherResearchInstituteofLiberalArtsandSocialSciencesandtheSchoolofLiberalArts,NanjingUniversity,withresearchinterestscoveringaesthetics,theoryofliteratureandarts,andculturalstudies.Email:zhouxian@nju.edu.cn
一、法国理论的话语转向“法国理论”(“Frenchtheory”)是一个时下流
行的英语短语。尽管不同的人提及它会有不同的理解,但英语世界频繁使用这一短语,似乎包含了某些共识性的看法。①杰姆逊早就明确提到“法国理论”,他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法国理论与德国理论相结合后的重新改写(Jameson3)。伊格尔顿在其著作中对“理论”一词的用法,也倾向于意指“法国理论”。晚近他哀叹“理论”的衰落,大体上就是指“法国理论”已风光不再(Eagleton,“AfterTheory”)。一个令人好奇的问题是,当“法国理论”这个短语频见于英语世界的学术文献时,法国人似并无此说法。这也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缘故吧?按照英语世界的通常理解,所谓的“法国理论”,是指“云集于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名下的那些思想家及其著述:诸如巴特、德里达、克里斯蒂娃、拉康、福柯、德勒兹、南希和利奥塔”·121·(Breckman339-40)。其主要特征如巴特的传神说法,“理论”意味着“某种断裂,某种激增的碎片特性,[……]它是一场旨在劈开西方符号的战斗”,“随着能指的支配,理论在不断地消解着所指”(qtd.inBreckman340)。据此,美国学者布莱克曼认为,法国理论的倾向很是鲜明,那就是排除种种“呈现为独断论、本原、决定论以及拒不承认多元性”的理论,并以话语、差异、他性、去中心化、缺场和不确定性概念,来对抗普遍主义、本原、在场、根基论、神学和元叙述,这些俨然已成为“法国理论”的标记(Breckman340)。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国理论所发明的一系列概念中,布莱克曼把“话语”作为“法国理论”的首要概念,这绝非偶然!本文要讨论的是“法国理论”中的话语论。就我的理解而言,大抵可以把话语视作“法国理论”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把话语论视为法国理论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虽然并非60年代以来的法国理论家们都赞同或使用这一概念,但绝大多数法国理论家在不同程度上分有或倾向于这一理论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对话语论阐述得最精到的要数法国哲学家福柯,影响最大者也非他莫属。福柯在一系列著作中深入探究了话语形成的种种机制,建构了一个系统的用于历史分析的话语理论和方法。按照他的界定,“话语是由一组符号序列构成的,它们被加以陈述,被确定为特定的存在方式”(Foucault,“Archaeology”121)。通过陈述,符号把主体、陈述对象以及更多的陈述关联起来了。因此,话语不只是涉及内容或表征(repre-sentation)的符号,而且被视为系统形成种种话语谈论对象的复杂实践。福柯坚信,话语是由符号构成的,但话语所做的事却远比运用符号指称事物要多得多,更重要的是,这些多出来的东西是无法还原为语言的。其实,话语论要揭示和描述的正是这些“多出来的东西”(Foucault,“Archaeolo-gy”54)。简单地说,它们就是福柯所说的“系统形成的话语谈论之对象的实践”。福柯的理论一出,这一想法被他的诸多信徒大肆发挥,形成了历史、哲学、美学、社会理论等领域中种种激进的话语分析思潮。照我的看法,话语论最诱人的地方就在于它所具有的普遍解释力和独特视角,它可以有效地解析无时无处不在的人类使用符号的话语实践(或用巴特的术语,表意实践)。模仿海德格尔的“人生在世”概念,我们可以臆造一个福柯
式的表述:“人在话语中”。在福柯的历史考察中,话语分析的关键环节是“话语的形成”(formationofdiscourse)。他关心的与其说是谁在说话的话语主体,不如说是更关心怎么说和为何这么说的话语规则。在《何谓作者?》一文中,福柯挑战了笛卡尔意义上自主反思主体式的“作者”概念,明确指出任何人的言说和书写都无一例外地深受“话语形成”的规则支配。所以,从话语论来考量,任何作者都不过是在履行某种“作者—功能”(Foucault,“Author”138-47)。在话语形成的历史分析中,福柯着力于搞
清话语的对象、陈述、概念与主题选择等是如何进行的,它们的顺序、对应、位置、功能和转换是怎样发生的,进而揭橥隐藏其后的权力—知识共生关系(Foucault,“Archaeology”41)。在其著名的法兰西公学就职演讲中,福柯特别分析了“排斥”和“分类”等话语形成规则,指出由这些规则所形成
的“言语惯例”、“话语圈”和“信仰群体”等规训人们的话语。②福柯之后,话语论大行其道,其理论观念和方法被广泛用于社会、历史、文化和政治等任何领域,以至于有学者相信,当代理论界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话语转向”(thediscursiveturn)。正是在此“转向”中,法国理论(特别是话语论)成为一种具
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性思潮。霍尔准确地概括了这一转向的重要性:话语是指涉或建构有关某种实践特定话题之知识的方式:亦即一系列(或型构)观念、形象和实践,它提供了人们谈论特定话题、社会活动及社会中制度层面的方式、知识形式,并关联特定话题、社会活动和制度层面来引导人们。正如人所共知的那样,这些话语结构规定了我们对特定主题和社会活动层面的述说,以及我们与特定主题和社会活动层面有关的实践,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它规定了在特定语境中什么知识是有用的、相关的和“真实的”;哪些类型的人或“主体”具体体现出其特征。“话语的”这个概念已成为一个宽泛的术语,用来指涉意义、表征和文化所由构成的任何路径。(Hall6)·221·
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