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权力话语
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及其传播学意义

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及其传播学意义福柯对“话语与权力”的思考本身体现一套不同于西方传统主体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福柯思考的是西方社会的局部理性化过程,这不同于马克斯·韦伯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社会宏大理性化过程的反思。
在福柯那里,社会现实是被建构出来的,认识主体不是传统主体哲学中的超验主体,而是形式主体,因社会实践位置的差异而拥有不同的主体性。
科学话语也不是先验的,而是实践的结果:与传统哲学的认识生产路径“意识-认识-科学”相比,福柯的考古学遵循的是“话语实践-知识-科学(话语)”,系谱学的介入进一步展示这种科学话语的产生过程。
在系谱学意义上,福柯是一个历史学家,不过福柯感兴趣的不是事物的历史,也不是理论的历史、意识形态的历史以及思想的历史,而是问题的历史,即事物成为问题的方法的历史:为何在某个既定时期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何是某种类型的问题,为何是某种问题化方式。
(58)借助这种“问题化”,通过话语实践和非话语实践解释了不同“知识领域”中主体性和社会现实建构的过程。
福柯的“话语与权力”思想使我们看到,在考虑人类社会乃至自身的建构时,不能把话语与权力分开。
在考古学-系谱学层面上,社会现实以及主体性的建构在微观权力层面上表现为对知识(或历史先验)的把握和对作为权力战术的程序的掌控。
要理解这种“建构”就要从了解社会实践入手,具体地了解实践领域中知识和话语形成的规则,同时思考权力技术(更多体现为非话语实践的设置、安排以及程序)的配置,不能依赖超验的主体想象,脱离现实社会实践。
最重要的是,通过对福柯话语与权力思想的分析,我们看到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对于“传播是建构”的传播学命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福柯的“话语与权力”理论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社会和既定时期,话语的生产不是随意的,是有条件的,受一定数量的程序和规则控制,其中话语的生成条件就构成了某个时代“象征秩序及其表达”的“阅读格栅”,而且话语不仅仅是一套功能符号和语言表征,更重要的是在话语的背后存在着一套权力关系。
福柯最著名的30句名言

以下是福柯最著名的30句名言:1.话语即权利。
2.定义的本质是一种权利。
3.人死了,只剩下结构。
4.真理是对权力不公正和谎言的情绪性反应。
5.人将被抹去,如同海边沙滩上一张脸的形象。
6.人的灵魂的历史现实是:生于被束缚与被监视。
7.正如死亡是人类生命在时间领域的界限,疯癫是人类生命在兽性领域的界限。
8.变态是符合人性却背离理性的行为。
9.知识变得越抽象复杂,产生疯癫的危险性就越大。
10.自人类堕落以后,人类就把劳动视为一种苦修,指望它具有赎罪的力量。
11.权力能够掌握的,只是活人,以及活人所需的一切。
死亡,就是权力的极限。
死亡,是逃离权利控制的瞬间。
死亡,是存在者最为隐秘的一点、最为隐私的一点。
12.人类从书本以及任何其他渠道学到的事物都是虚妄的,那不过是关键词的聚合,你无法透过这些碎片去了解事物真相。
13.以支持或反对的名义来解释推理、真理、或知识是毫无意义的。
14.这个世界有多少种性格、野心和必然产生的幻觉,不可穷尽的疯癫就有多少种面孔。
15.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
16.只要我们不断校正自己的行为与真理的关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
17.在我们的社会中,“真理”是如何被赋予价值,以至于把我们置于它的绝对控制之下。
18.发现真理的人是孤独的,独创性通过历史重新展现它的独特,然后拒绝历史。
19.吞没了艺术作品的疯癫正是我们活动的空间。
它是一条无止境的追求道路。
它要求我们担当起使徒和注释者的混合使命。
20.心理学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从此以惩罚为中心来建构。
它首先不是解脱病人,而是按照严厉的道德要求制造痛苦。
21.文学的使命是刺杀自己,而古典作品不是真正的文学。
文学并不源于一种在语言之前就存在的空白,而是源于词语的已然致死的不纯洁性,从这一刻起,语言才真正地向我们和文学同时发出了暗号。
每一个新的文学行动,都暗含了至少四种刺杀的尝试。
22.自由主义的公式很简单:我将会生产出你们获得自由所需要的东西。
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及其传播学意义

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及其传播学意义传播学当下是一个“建构话语体系”的时代,逢“话语”必谈福柯。
在以《话语与社会变迁》而闻名的英国话语分析学者诺曼•费尔克拉夫看来,福柯对话语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的普及做出了贡献,他“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话语'概念的流行,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方法的流行,可以部分地归因于这种影响。
”①不过,由于福柯的研究存在着阶段性一一前期的考古学更多强调话语形成的规则性与条件一一后期的系谱学更关注话语历史性中权力的作用,致使诸多对福柯话语理论的引用只关注话语的“话语实践”特征, 把话语看成一个生产主体和社会现实的机器,而无视“权力”对主体性和社会现实的微观建构。
本文将采用历史实证主义的方法,通过对福柯的“话语与权力”思想的文献分析,强调福柯的话语和权力是不可分离的,“话语和权力”的互动是理解现实秩序建构的关键。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是福柯的思维理路;第二是福柯话语的界定与分析;第三是福柯权力的界定与特征;第四是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关系;最后是福柯“话语与权力”思想的传播学意义。
一、福柯的思维理路(一)哲学的作用康德的《什么是启蒙?》是福柯“当下哲学”的重要依据。
在康德看来,启蒙就是人类用自己的理智摆脱自己所加之于自身的不成熟状态。
福柯认为,“康德的作品是第一次一个哲学家从内部紧密地把自己作品的认识意义、对历史的反思与特殊时刻的特殊分析联系在一起。
对作为历史差异的‘今天’的反思以及把'今天'作为一种特殊哲学任务主旋律的思考是‘什么是启蒙’的新颖之处J②早在1967 年,福柯在尼采的影响下就指出,“哲学的作用是分析作用。
实际上,哲学已经不是去喜欢说永久存在的东西。
[现在],哲学拥有更艰难和难以捕获的任务:去说发生的事情。
”③于是在福柯处,哲学的任务不但是要分析过去被我们合理化的现实,而且还要超越这种合理化过程所带的限制,生产新的主体。
福柯所做的批判“不是去寻找具有普世价值的形式结构,而是对一些事件的历史研究,这些事件使我们成为我们自己、成为我们的所做、所思与所说东西的主体。
福柯 权利话语理论

简介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的 理论充满挑战性,其主要理论可以概括地表现为“知识型”、 “人之死”、“话语权力”、“谱系学”等重要事件。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始终坚持权利与话语权力的诉求方式与机制 的融合,进而围绕权力和知识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权力与真理、 权力与知识分子、权力与政治、权力与性、权力与后现代后殖 民问题的当代分析,因此被称为权利思想家而闻名世界。 •在福柯的一生中,不遗余力地置身于为被排除边缘的他者说话, 努力去发现被知识、权利压抑的异端和边缘化的东西,竭尽全 力让这些异端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共鸣。 •福柯的这种思想被后殖民主义者,第三世界的人们所利用,于 是上世纪70-80年代产生了风靡全球的后殖民主义理论。
a. Constraints on the kind of language we use in translation(as opposed to original writing, for example).
b. Exclusion of a reader (coerced to read in a particular way), an author (committed to oblivion) or a translator (doomed to be invisible).
Examples A12.1a (Back-translation from Arabic)
What take root deep down are melancholy feelings which appear unobtrusive at first, only to become aggressive, with no hinges. At those moments of anger which recur so frequently, and which take innumerable forms . . .
“话语即权力”的哲学本质

“话语即权力”的哲学本质“话语即权力”是法国哲学家、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就职演讲《话语的秩序》中贡献给世界的一个最强隐喻之一,也是最为有力的哲学命题之一。
这一命题不仅仅把话语看成是“纸上苍生”,而且看成是对社会实践主体具有支配性和役使性的强大社会力量。
福柯把这种力量定义为“权力”,并由此得到了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话语即权力。
福柯所言的“权力”是指一种渗透于社会实践主体之中的、难以被人们感知,却又无所不在的“支配人体的政治技术”,是一种带有司法之立法功能的支配性社会力量。
这种支配性力量管约或者役使着社会实践主体,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话语即权力”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后期所提出的本体论主体间性思想。
从语言的本体性出发,海德格尔提出了“语言即思”的哲学命题。
“语言即思”颠覆了传统的说话者和语言之间的“说与被说”关系,而把说话者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定义为一种“应合者与说”的关系。
“应合者与说”的关系不再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主客体对立关系,而是一种说话者主体和对象主体(语言)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两者相互对话、相互理解。
从本体论主体间性思想出发,福柯同样赋予话语以“主体间性”:“话语是真理、知识和权力的集中表现,是生活主体和对象能够相互交融的地方”。
所不同的是,因“思”是说话者本体自身的一部分,故海氏是在本体论的框架下探讨语言的主体间性。
而“权力”因是说话者本体之外的“他者”,是社会主体之中的一部分,福柯因此首次把话语从说话者主体之中剥离出去,使其成为一种制约、役使、支配或者界定社会实践主体的强大社会力量。
人类和话语之间的关系遂由海氏所定义的说话者主体间的共在关系,变身为社会实践主体间的共在关系。
把话语作为说话者主体自身的一部分延展到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一部分,福柯给话语赋予了社会主体性,从而使话语对社会实践主体具有支配意志。
福柯的哲学命题,奠定了话语作为社会主体的地位。
福柯福柯的话语、权力概念

福柯福柯的话语、权力概念01.福柯及其思想01.福柯1、福柯与他的研究兴趣米歇尔·福柯是法国从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过渡的哲学家。
他秉承了尼采向传统挑战的反叛精神。
极力去研究被传统所排斥在外的如'疯癫”“性”等领域,探究它们之所以被“理性”所排斥的规则。
2、福柯对学术的贡献福柯的研究填补了以往学术历史上的空白,为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提供了新的视角。
02.话语权力思想他的话语权力思想是其学术体系中的一部分。
主要体现在他的《性经验史》疯狂和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和《事物的秩序》等著作中。
1、话语定性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秩序,更是一种权力结构和结构性的权力。
2、话语、知识和权力的关系在福柯看来,话语、知识和权力三位一体:话语是载体、知识是表象、权力是实质,没有话语的生产就没有权力的实施。
3、贡献福柯对“话语”的研究,揭示了话语、知识和权力的有机统一性,以及“话语权力”的权力本质。
02.话语的含义01.话语概念是福柯哲学的核心概念话语是福柯哲学中的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福柯本人也并未从正面对此进行明确界定。
但话语概念却是福柯哲学方法中的核心概念。
要寻找打开福柯哲学的大门,话语概念却是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
关于话语概念,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含义。
02.含义一:话语是陈述的整体话语是一系列相关陈述的整体。
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说:“我们将把话语称为陈述的整体,因为它们隶属于同一个话语形成;……这是由有限的陈述构成的,我们能够为这些陈述确定存在条件的整体。
”1、对话语的理解即话语是由一系列相关的陈述所构成,是具体地同现代社会的文化制度及现代人的实际思想和生活方式紧密联系的那些话语体系及实践。
因此,福柯话语理论中的话语,主要指在特定社会文化条件下,为了一定目的而说出或写出的论证性话语,是伴随着说和写的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社会文化操作活动,是一系列事件。
2、并且,强调话语是一系列政治事件福柯明确指出:“必须将话语看作一系列事件,看作政治事件:通过这些政治事件,它运载着政权并由政权又反过来控制着话语本身。
福柯的权力

何谓权力,福柯提醒我们:不要以为权力体现了一个个体对他人,或者一个群体或阶级对其他群体或阶级所施加的支配,外表浑然一体,内里同质均一……在分析权力时,必须把它当做某种循环流动的东西,或者更准确地说,当做某种仅以链状形式发挥作用的东西。
它从不会单单积聚在什么地方,从不掌握在哪一个人的手中,从不会像一种商品或一份财富那样被占用。
权力通过一种网状组织被使用和实践。
个体不仅仅只在权力网络的经纬间循环流动;他们总是处于同时经受这一权力和运用这一权力的位置……换句话说,个人是权力的载体,而非其作用点。
1可见,在福柯的描述中,现代权力不是国家或君主对个人实行的自上而下的统治方式,它深入到了社会有机体最细微的末端。
他所理解的权力,并非一定分量的物质力,而是某种在每个活机体和每个人类社会中流动的能量流。
这种能量流的无定形的流动承受着许多条条框框的扼制,这些条条框框,除了一些不同类型的政治、社会和军事组织之外,还包括各种各样的行为方式、内省习惯和知识体系。
根据福柯的这一权力观点,我们可以对班级权力做出以下界定:1、班级权力是一种被行使的而不是被占有的权利权力不是将人分为两种:拥有它、独占它的人和没有它、服从它的人。
在班级中,施加于学生的权力不应该被看做是一种所有权,而应该被视为一种策略:它的支配效应不应被归因于“占有”,而应该归因于调度、策略和运作;我们应该从班级的生活中破译出一个永远处于紧张状态和活动之中的关系网络(权力关系网络),而不是解读出人们可能拥有的特权。
总之,它不是教师获得的或保持的“特权”。
因此,我们可以说,班级存在着微观权力,每一个团体,每一个人都受制于权力,也都行使着权力。
2、班级权力具有弥散性作为无人的特殊财产,这种权力在实施时,不仅成为强加给作为“无权者”的学生的义务或禁锢,而且它在干预他们时也通过他们得到传播,此时个体成为了权力的载体。
这就意味着,这些关系深入到班级社会深层;它们不是固定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
福柯 权利话语理论

Examples A12.1a (Back-translation from Arabic)
What take root deep down are melancholy feelings which appear unobtrusive at first, only to become aggressive, with no hinges. At those moments of anger which recur so frequently, and which take innumerable forms . . .
(2) 没有绝对忠实的翻译, 翻译批评的标准应是: 知识的客 观性、解释的合理性、文本的定向限制性和译作的目 的功能性。这种批评才能揭示译作的效应史和文化建 构意义。
(3) 能够解释翻译实践中一些特殊现象: 译者选择特定的 原作、特定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或意译、归化或异化、 节译或全译) 、译作的社会影响力, 都受到译入语社会 和译者个人的权力话语的操控。
• 翻译活动也不例外,它是权力话语制约作用下的产物,翻 译研究绝不可以只局限于作者、文本、译者之间,而应 置于大的文化视野中去。
翻译-多元文化操控的产物
翻译不是纯粹的文本之间的信息转换, 而是在译入语 文化的权力网络多元操控下对原文本的重写。“翻译实 际上是受一系列外部社会力量控制和支配的话语提纯 活动, 它的选择、组织、传播等过程无不受到来自社 会、文化、历史、思想、意识形态等多种有形与无形 的势力所左右和制约。
•权力话语理论(theory of power and discourse)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简介
•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的 理论充满挑战性,其主要理论可以概括地表现为“知识型”、 “人之死”、“话语权力”、“谱系学”等重要事件。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始终坚持权利与话语权力的诉求方式与机制 的融合,进而围绕权力和知识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权力与真理、 权力与知识分子、权力与政治、权力与性、权力与后现代后殖 民问题的当代分析,因此被称为权利思想家而闻名世界。 •在福柯的一生中,不遗余力地置身于为被排除边缘的他者说话, 努力去发现被知识、权利压抑的异端和边缘化的东西,竭尽全 力让这些异端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共鸣。 •福柯的这种思想被后殖民主义者,第三世界的人们所利用,于 是上世纪70-80年代产生了风靡全球的后殖民主义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体表现为:
1、特定领域中的权力关系为特定知识/话语
பைடு நூலகம்
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的认识对象。 2、特定领域中的权力关系也为特定知识/话 语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途径。
权力是话语的生产者和建构者。在现代社会中,权 力和知识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建构的。 权力的形 成须要以一系列有关对象和过程的话语的形成与使 用为手段。这些相关话语的形成与使用是权力关系 和权力机制的内在组成部分。没有这样一些话语的 形成与使用,权力就无法有效运作。因此,这些权 力关系的实施或实现过程,必然同时也就是相关话 语的形成和使用过程。权力通过话语的直接生产来 对话语的形成、保存、分布和流传发挥作用。
6、历史只是历史中各要素不断离散和重组的
水平域展开,没有任何终极目标在引导历史。 7、许多人之所以没有成功,不是因为在奋斗 的过程中败给了强劲的对手,而是还没有努 力就放弃了。一个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敢去 争取,不敢去拼搏的人,永远无法获得成功。
主要作品
《疯癫与文明》(1961)
《临床医学的诞生》(1963)
福柯名言
1、话语即权力。
2、权利来自下面。
3、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阻力。
4、有些人总是喜欢不断把自己的邻居骂为精
神病,以此来不断地证明自己是正常的。 5、人并没有从一次次战争中逐渐进步,达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境地。最终只是法制 取代了战争状态;人在规范系统的范围内使 用它的暴力,然后从控制到控制。
话语控制规则
1、排斥规则 (外部控制) 2、净化规则 (内部控制) (1)禁律 (2)区分和拒斥 (3)求真意志 (1)评论规则 (2)冲淡规则(作者规 则) (3)学科规则
3、使用规则
(1)仪规 (2)话语资格 (3)信条 (4)话语的社会占有
话语分析
1、早期:知识考古学分析
两种基本模式 2、后期:批判分析和谱系 分析
个人简介
米歇尔· 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 法国哲学家和“思想系统的 历史学家”。他对文学评论 及其理论、哲学(尤其在法 语国家中)、批评理论、历 史学、科学史(尤其医学 史)、批评教育学和知识社 会学有很大的影响。他被认 为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和后 结构主义者.
话语分析
1、早期:知识考古学分析
两种基本模式 2、后期:批判分析和谱系 分析
批判分析
批判分析意在“确定各种排斥、限制和占有
形式”,应该表明“它们是怎样形成的?迎 合哪一种需要?如何被修正和置换?它们有 效实施了什么限制?在何种程度上,它们受 影响?”
谱系分析
谱系分析研究话语系列和话语规律的形成,
《词与物》(1966) 《知识考古学》(1969) 《规训与惩罚》(1975) 《性史》(第一卷《认知的意志》1976
第二卷《快感的享用》第三卷 《关注自我》1984)
什么是话语?
“话语”是根据某些分析标准而被我们确认为是属 于同一系统的陈述群(group of statements)。 被称为“话语”的这一“陈述群”至少具有以下三 个特征: 第一,它是由一些已经实际上被说出来的话或“陈 述”所构成; 第二,它在结构上是由一“群”陈述而不是由单个 的陈述所构成; 第三,它在外延上也要大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学科。
表明“话语原则是如何借助、不顾或通过哪 些限制系统而形成的,每一个的特定标准是 什么,它们的出现、发展、演变的条件又是 什么?”
话语分析应遵循的原则
1、反向原则
2、非连续性原则 3、特殊性原则 4、外在性原则
什么是权力?
对于福柯来说,“权力”是一个尚未规定的、 推论的、非主体化的生产性过程,它把人不 断地构成和塑造为符合一定社会规范的主体。 它本质上不是压迫性的,而是生产性力量, 它只“关注生产性力量,让它们发展并且规 范它们,而不愿阻碍它们、压抑它们或者毁 灭它们”。
福柯的权力理论:
1、权力是一种关系。
2、权力是一种相互交错的网络。 3、权力是无主体的。 4、权力是非中心化的。 5、权力并不一定是压抑的。
1、监狱
福柯权力分析的 两个文化研究对象 2、性
权力话语
很明显,话语绝对不是一个透明的中性要素— —性在当中放下屠刀,政治在其中安定团结——话 语其实是某些要挟力量得以膨胀的良好场所。话语 乍看上去好像空无一物——话语与禁令交锋的地方 恰恰说明了它与欲望和权力的联系,这很好理解, 正如心理分析所告诉我们的:话语无非就是表白 (或者遮掩)欲望。话语同时也是争夺的对象,历 史不厌其烦的教诲我们:话语并不是转化成语言的 斗争或统治系统,它就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 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 ——福柯
知识考古学分析
所谓“知识考古学分析”,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应 用“考古学”的意识和方法来对“知识”或“观念” 的构成(前提、条件、机制)与演变过程进行考察 和分析的方法。 其主要目的是“旨在重新发现在何 种基础上,知识和理论才是可能的;知识在哪个秩 序空间内被构建起来;在何种历史先天性基础上, 在何种确实性要素中,观念得以呈现,科学得以确 立,经验得以在哲学中被反思,合理性得以塑成, 以便也许以后不久就会消失”;知识考古学的叙述 “应该显现的是知识空间内的那些构型,它们产生 了各种各样的经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