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文学困境和精神困境_
直面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王晓 明是 太悲观 了,他似乎
了。 况 , 闷更是真正 的知识分 何 苦 子 的一种通病 。我这里 强调真 正 的知 识分子是 指的那些 有责任 感
是中 国的知识分 子面临着极度 的 精神困境 ,甚 至处于一场深 刻的
危机之中 深处 而 别人看不到 的那些东西 。王晓 明的文章总是深 入到作家 的内心 深处 去指 出其不 足和缺陷 ,读来
让 人产 生那 种一 针 见血 的快 感 。
次一 次的撞 击着 王 晓 明的 内心 , 逐渐 , 失望了 , 他 甚至 出现 了极 其 浓厚 的悲观意识 。当代 的知识 分
伍 了?但 我 的回答是 否定 的 。落
伍 的不是 我 自己 , 是那 些 包装 而 时 尚但 内 心 荒 芜 的所 谓 时 尚 人 群 。可 以这 么说 , 是一 个 不合 我 时宜 的人 , 过去 一个 偶 然 的瞬 在
间 , 我 被 时 尚 的 潮 流 抛 在 了 一 边 , 像 一 条 鱼 被 波 浪 掀 到 了河 就
学 教 育
圃 郭 火章
宜 固 围 圈 导 围 渴 ∞ 回 归
我佩服 王晓明的勇气 。剖析 别人需要勇 气 ,剖析 自己尤其 需 要勇气 ,而 王晓明就有这 样的勇
气。 擦 亮 了我 的 眼 睛 ,教 会 了我 怎 样
批评 离不开创作 , 同样 , 创作 也离
不开 批 评 。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 学 从 文 批 评 比文 学 创 作 要 求 更 高 、更 困 难 , 学 创 作 需 要 的是 感 性 , 文 文 而 学批评需 要的则是理性 。 王 晓 明 是 知 识 分 子 ,他 的 内
以这 么说 , 从古至今 , 知识分子 的
关于逆境挫折的人物事例

关于逆境挫折的人物事例1、孔子孔子从小就死去了父亲,家境贫困,没有受教育的好条件,只好通过自学来求得学问。
他从15岁起开始发奋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多方请教他人,终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名圣。
2、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3、贝多芬在准备大展宏图时,厄运捉弄了他——他的听觉大大衰退,同时,还剥夺走他追求的爱情,再次蹂躏他的心灵,可是坚毅的性格使他在绝望中挺直了腰杆。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最终创作出《命运交响曲》。
4、诺贝尔在研制炸药时,发生了不幸事件,不仅炸毁了工厂,自己心爱的小弟弟和亲密的助手也与工厂同归于尽。
痛苦过后,他克服重重阻障,继续专研,研制成了黄色炸药。
5、张海迪高位截瘫,向命运挑战,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作斗争,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6、年轻的屈原便以”博文强志,明于治礼,娴于辞令”得到楚王的器重,可是由于上官大夫薪尚的阻挠和离间,屈原逐渐被疏远,左迁为三闾大夫,但他的爱国豪情并没有因此减退。
7、文天祥在反抗元军的战役被俘,在狱中写下了《正气歌》、《过零丁洋》等爱国诗篇,显示了大义凛然的气概和宁死不降的决心。
8、布鲁诺为了捍卫和宣扬“日心说”被罗马教皇判处火刑,当他在服刑中喊出:“火并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他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永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9、生物学之父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遭到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的传统观念不断的攻击和谩骂,但是他不畏困难,勇于坚持自己的理论,才有这划时代理论的面世。
10、司马迁《报任安书》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译文:文王被拘禁在牢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苏 轼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苏轼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一生历经诸多坎坷与磨难,然而他却能在逆境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其秘诀究竟何在?首先,苏轼有着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
他坚信自己的才华和抱负能够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这种信念支撑着他在困境中不放弃、不沉沦。
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他内心深处那份对正义、对真理、对美好的追求从未熄灭。
再者,苏轼善于自我调节情绪。
当面对逆境时,他没有让消极情绪占据主导,而是以豁达的胸怀去接纳和化解。
他深知人生无常,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既然无法改变外界环境,那就改变自己的心态。
他将逆境视为人生的一种历练,相信经历风雨后必能见到彩虹。
苏轼还懂得在逆境中寻找乐趣。
被贬黄州时,生活艰苦,但他却能在东坡亲自耕种,享受田园之乐。
他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从简单的事物中获得满足。
他与当地百姓交往,感受人间真情;他品尝当地美食,感受生活的滋味。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乐趣的追求,让他在困境中依然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另外,苏轼以文学创作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他的诗词文章,既是对生活的记录,也是对挫折的回应。
通过创作,他将内心的痛苦、无奈、愤怒转化为力量,将逆境中的感悟和思考融入其中,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感染力。
他的文学成就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他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支柱。
而且,苏轼拥有深厚的友情。
在他遭遇困境时,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给予了他巨大的力量。
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让苏轼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关爱。
朋友的陪伴让他在孤独的逆境中不再感到孤单,也让他更加坚定了积极面对生活的决心。
同时,苏轼深受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的积极入世让他心怀天下,即便身处逆境也不忘关心民生;道家的无为而治让他懂得顺应自然,不强求、不执拗;佛家的超脱思想则让他能够看淡得失,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
苏轼在逆境中的积极心态,还体现在他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上。
他始终相信,困境只是暂时的,只要坚持不懈,总有转机的一天。
舒克申短篇小说中的精神困境

舒克申短篇小说中的精神困境作者:姚晔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6期摘要:舒克申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人类情感与思想的敏锐感知,将这個隐藏的世界描绘了出来,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呈现了人类精神的巨大困境。
本论文主要分析了舒克申笔下人物的三重精神困境及其根源:堕入物质世界,深受世俗奴役;与他人相互为敌,忍受孤独的痛苦以及对存在的困惑与折磨。
关键词:舒克申;短篇小说;精神;困境作者简介:姚晔,硕士,长春工程学院研究实习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2舒克申(1929-1974)是苏联著名的作家、电影编导和演员。
他的艺术创作生涯十分短暂,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文学评论界的赞赏。
普通人平凡的生活下隐藏着太多痛苦与忧愁,隐秘、细腻的情感,深邃、严肃的困惑。
舒克申将这个隐藏的世界描绘了出来,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呈现了人类精神的巨大困境。
困境中的人们陷入乌托邦的迷雾,跌入孤独的深渊,深受他人与周围世界的中伤,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
一、“此世的诱惑”在舒克申的短篇小说中有一群人像幽灵一般苟活于世界的各个角落。
《妻子送丈夫去巴黎》中的瓦柳莎爱财如命,整日蔑视挖苦只喜欢拉琴唱歌却不会赚钱的丈夫;《我的女婿偷了一车柴》中的老太婆靠着女婿的劳动过活却还把他积攒下来买大衣的钱给女儿买了第二件皮袄,女婿犯错偷了柴,她隐藏起自己跟着占便宜的事实,把女婿告上了法庭……这些无处不在的令人厌恶的财迷让人不禁疑问,为什么那么多人要挤进城市,对声色犬马艳羡不已;为什么那么多人为了金钱忘记了生活的情趣,抛弃了与爱人的温情。
人类为了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为了掌控自然、主宰周围的世界而发明了科技、金钱,然而如今这些发明却反过来将人奴役,让人受尽它们的蛊惑折磨,使人堕入物质世界而迷失自我。
人以自己发明出来的名利、金钱为标准来评断自己的价值,人严肃地对待经济强盛,并疯狂地崇拜它,“人是什么”再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有什么”。
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困境及反思

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困境及反思我觉得在教学儿童作品时有以下困境:一是儿童文学作品成"早熟"现状,现在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已不在儿童阅读的范畴内,如暴力、性爱等,因此许多小学生写出的作品也不是从小孩子的视角出发去看待问题,而是从大人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儿童有早熟的现状。
二是把儿童文学作品的“童性”丢了,在教学中失去了儿童化特色。
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多了几分讲解与说教,少了几许儿童化的感悟与理解。
把儿童文学作品的“童姓”丢了,在教学中失去了儿童化特色,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在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儿童文学作品要求背诵,这不是让学生了解这类作品的内容,是让学生欣赏其语言的魅力,感受儿童化语言的趣味与快乐。
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只对学生这类作品的背诵要求滚瓜烂熟,但孩子们欣赏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愉悦情感体验就不得而知了。
也就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把重点放在文本内容上,而轻视了语言文字的欣赏与训练,让孩子在背会的基础上总要记住谁是谁非,赞扬和批判了什么精神等等的道德教育标签,无形中改变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儿童化特色,这也就和我们的其他文学作品没什么区别了。
要解放学生的头脑,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儿童文学作品在创新和培养想象力方面的优势,让儿童自由的学习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作品是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作品要求作品要通俗易通,生动活泼,还要主题鲜明,趣味性强,还需要内容、形式符合儿童的心里发展特征。
面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所面对的困境,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教学儿童作品首先需要多媒体拓展教学思路一、儿童文学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互联网,搜集与教学相关的图像、画面、声音等资料,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可利用这些直观的资料进行拓展说明,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让学生全方位的理解儿童教学的趣味性和文学性。
破釜沉舟主人公

破釜沉舟主人公破釜沉舟是一个成语,意为“打破锅碗瓢盆,废弃所有退路,下定决心,奋力争胜”。
在许多历史和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破釜沉舟的主人公,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挑战,但是他们选择勇敢地面对,放弃了过去的一切,全力以赴,最终取得了胜利。
主人公的特质与意义破釜沉舟的主人公通常拥有以下几个特质:1.勇气:他们敢于面对困境和挑战,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2.决心和毅力:面对困境时,他们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
3.进取精神:他们积极主动,敢于突破常规,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4.牺牲和奉献:在为取得胜利付出努力的过程中,他们甘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
这些特质使得破釜沉舟的主人公成为一种值得尊敬和学习的榜样。
他们的行为和精神,激励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勇往直前,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破釜沉舟主人公的例子1. 刘备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破釜沉舟的典型代表。
在战乱纷飞的时代,刘备面临着各路强敌的压迫和围攻,但他从不退缩,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在长坂坡之战中,绝境之中,他下令破除后方的供给线,采取破釜沉舟的办法,全军突出重围,最终取得了胜利,确保了自己和部下的生命安全。
2. 乔布斯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现代商业界的传奇人物。
在90年代,苹果公司遭遇了严重的困境,市场份额逐渐被微软抢占,公司前景堪忧。
然而,乔布斯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以持续创新和超越自我的精神,领导苹果公司走出谷底,重新夺回了市场的领先地位,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之一。
他的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成为了商界的典范。
3. 许多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在面对COVID-19疫情时,许多医护人员选择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抗击疫情的斗争中。
他们放弃了休假时间,与家人分离,日夜奋战在一线,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而努力。
他们面对严峻的情况,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这些医护人员以他们的行动诠释了破釜沉舟精神,他们的勇气和奉献精神是当今社会的楷模。
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希望和决心战胜困难

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希望和决心战胜困难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程,途中充满了各种曲折和坎坷。
逆境,是这旅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当我们身处逆境时,往往会感到迷茫、无助和沮丧,但只要我们能保持希望和决心,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首先,我们要明白逆境是生活的常态。
没有人能够一直顺风顺水,逆境的出现是对我们的一种考验,也是让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当遭遇逆境时,不要过分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要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它。
这种心态的转变是保持希望的第一步。
保持积极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
在逆境中,我们很容易陷入消极的思维漩涡,只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自己的无能为力。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就能发现逆境中隐藏的机遇。
比如说,失业可能是一个重新审视职业规划、寻找更适合自己工作的契机;考试失利也许能让我们更清楚自己的知识薄弱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提高。
给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也是在逆境中保持希望和决心的重要方法。
目标就像黑暗中的灯塔,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这些目标可以是短期的,比如每天学习一个新的知识;也可以是长期的,比如在未来几年内实现事业上的某个突破。
当我们朝着目标努力前进时,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能给我们带来成就感,增强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同时,要学会分解目标。
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这样不仅能让目标看起来更可行,也能让我们在实现的过程中更容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比如,如果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一项重要的考试,那么可以把学习内容分成每天的任务量,完成每天的任务就是一次小的胜利。
在逆境中,寻求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家人、朋友和同事都可能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
他们的鼓励、建议和帮助能够让我们感到自己并不孤单,从而更有勇气去面对困难。
不要害怕向他人倾诉自己的困境,因为很多时候,别人的经验和观点能为我们打开新的思路。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有助于在逆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当我们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往往能够暂时忘却烦恼,释放压力。
而且,通过兴趣爱好,我们还能结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自己的社交圈子,为生活增添乐趣。
《赫索格》中的精神受难与道德困境

《赫索格》中的精神受难与道德困境内容提要:《赫索格》中的摩西·赫索格是圣经中“摩西”原型的再现。
在受难过程中,他肩负起做人的责任,树立起对未来的信念。
这是一个善良的人与上帝之间订立的精神契约,愿意为他人承担苦难的表证。
遭受磨难而不失尊严是一种美德,持之以恒地坚持真理、为他人而遭受磨难是人性的标志。
在摩西·赫索格与上帝签订精神契约承受苦难的整个过程中同时展现了他的道德困境。
小说通过赫索格失败的婚姻展示了传统犹太婚姻伦理道德的崩溃,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因为女权运动的兴起,男性对自身地位的不确定感以及传统犹太家庭的瓦解。
犹太伦理观认为人有选择善恶的自由,并鼓励人选择善。
作为自愿为他人承受苦难的现代摩西,赫索格在寻求正义的过程中最终选择了善。
关键词:《赫索格》精神受难道德困境《赫索格》(1964年)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创作中期的代表作。
小说中的“犹太性尽管是以隐晦的方式出现如家庭情感或心灵感受到的真理,但是仍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Malin148)。
“《赫索格》是最具犹太性的小说”(Goldman115)。
主人公犹太知识分子摩西·埃尔凯纳·赫索格教授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
他受人欺骗、遭人蒙蔽、被人控制、丢光存款、被迫借债。
当他遭遇婚姻危机时,总是去找最好的朋友瓦伦丁·格斯贝奇寻求帮助,还将他指定为遗嘱的执行人和保护人。
可是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妻子马德琳和瓦伦丁共同背叛了他,两人有了婚外情,而直到最后他才得知真相。
离婚后赫索格决心报复,他甚至已经举起了手中的枪,可当他看到情敌瓦伦丁正在给自己的小女儿琼妮洗澡时,他放下了仇恨,决心原谅。
赫索格的职业、所处的环境完全不同于贝娄早期作品中的主人公,但仍然延续了其一贯的犹太主题——受难。
摩西·赫索格既是圣经中“摩西”原型的再现,同时也表现出了传统犹太伦理意识在当代美国社会的救赎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批评信息文学批评信息●
走出文学困境和精神困境
王晓明在《读书》1997年第十期上撰文指出,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近二十年来精神生活的日渐活跃,也似乎为新的思想主题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他认为它的一个在目前似乎表现得最为触目的方面,那就是对近代以来思想和文化历史的反省和重述。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在精神上越走越窄的状况,它不但体现在人们对眼前现实的感知和理解上,也不但体现在人们对历史变迁的体认和把握上,它更体现在人们对“人”的基本境遇的理解上,对整个世界和宇宙的意义的领悟上。恰恰是在这样的危机面前,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显出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就创造的规模和影响的程度而言,在二十世纪的绝大多数时候,文学都堪称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最主要的形式。文学家毕竟是社会中精神最为特别的一类人,即便身处主导性文化的严密限制之中,只要他拥有足够强大的艺术才能,他就终有可能在文学创造中冲破这种限制,显示出这个社会的精神的丰富性。王晓明指出,经过将近十年的时间,在几代研究者包括王瑶和唐先生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个新的范型逐渐成形。由黄子平、陈平原和钱理群三人联署,在1985年公开发表的《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长文,顺理成章地成为它的成形的标志,甚至就成为它的公认的名称。他认为,九十年代初又有一批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范型不一样的新的学术思路陆续出现了。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对近代以来文学和文化历史的深入反省,对当下文学和文化状况的激烈批评,来寻求乃至有意识地构造知识分子的精神支点。陈平原对晚清思想家有关“私学”传统的意见的重新阐发,陈思和从他所定义的“民间”角度对三十至七十年代文学历史的重新描述,以及批评界有关“《废都》现象”和“王朔现象”的一系列尖锐看法,都是这方面比较明显的例子。相比起来,第二类思路的表现就更为多样。但它们似乎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它们大都倚靠欧美思想界近三十年来深入反省“现代化”理论和“现代性叙事”的思想成果,而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看成中国式的现代化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将这文学的一部分,看成四十年代以后主导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基石。因此,它们经常是取一种分析的姿态,通过对若干有代表性的文学文本的细致分析,来
凸显现代中国人一些最基本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过
程。这类研究背后的理论制约性是相当明显的,而也
惟其如此,它们能从许多方面向“二十世纪中国文
学”的研究范型发起明确的挑战,展开深入的对话。
关于现实主义的个人性
王光东在《佛山文艺》1997年第八期发表了《现
实主义的个人性》一文,从如下三方面论述了“个人
性”问题:(1)个人性的提出意味着对人的真正的“个
人精神”的重视。现实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形态
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颇为耐人寻思的,一种文学形
态一旦被“定于一尊”,就往往失去它内在应有的发
展潜力,容易走向僵化,“个人精神”就容易被共有的
立场和原则所取代。在九十年代,“现实主义”的作品
与以往那种站在同一立场上的写作已有着本质的区
别。这种区别在于作为“创作主体”的写作立场,已经
不是“统一”的,而是个人化、心灵化、精神化的,即使
创作者体现了一种公共立场,但却内化于个人的精
神之中。这种现实主义的个人性的实现,是现实主义
文学创作走向多元、自由并出现好作品的前提。(2)
现实主义个人性的提出还意味着对于“社会关系总
和”的人的多方面独特发现和审视。我们以前谈到现
实主义时,其中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全面、真实地再
现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真正
全面地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呢?什么样的社会关
系才是真实的呢?显然,“社会关系”是在社会历史的
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动和发展的,如何去准确地理解
和把握就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在此有两个问
题需要进一步地辨析:一、被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同的
社会关系与实际生活本身的存在是否完全一致的问
题;二、按照因果逻辑关系可以说明的那种社会生活
关系和无法用正常法则来理解的社会关系。既然社
会生活是复杂的,就不能以“流行的法则”去理解生
活,而应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3)强调现实主义
的个人性还在于其现实主义的艺术传达方式应该更
125
文学批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