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多普勒超声操作技巧规范标准

经颅多普勒超声操作技巧规范标准
经颅多普勒超声操作技巧规范标准

经颅多普勒超声操作流程

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TCD自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发明以来,这项技术在临床的使用不断扩展。但检查程序、需要检测的血管数量、常规使用的深度范围以及报告形式各有不同。鉴于血管检查的重要性,有必要制定标准化的检查程序和诊断标准。

1 完整的诊断性TCD检查技术

TCD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手段,Rune Aaslid报导了利用单通道频谱TCD评价脑血流动力学的方法,操作过程中使用了颞窗、眼窗、枕窗及下颌下窗(图1A、B)。完整的TCD检查不仅要评价双侧脑血管,还要利用上述4窗分别探查前循环和后循环的血流情况。

颞窗通常是用来探查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颈内动脉(ICA)终末段或颈内动脉C1段的血流信号。眼窗用于眼动脉(OA)和颈内动脉虹吸部检查。枕窗则通过枕骨大孔来观察椎动脉(VA)远端和基底动脉(BA)。

脑血流动力学应该被视为一个内部相互依赖的系统。尽管每段血管都有自己的特定深度范围,但是应该意识到它们的形态学表现、血流速度以及搏动情况会因解剖变异不同,因Willis环或其它部位的血管出现疾患而受到影响发生变化。

无论是脑缺血还是存在卒中风险,以及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或有痴呆等慢性病的患者,在施行完整的诊断性TCD时,均应检查双侧的脑动脉,包括:大脑中动脉M2段(深度30~40 mm),M1段(40~65 mm),大脑前动脉A1段(60~

75 mm),颈内动脉C1段(60~70 mm),大脑后动脉P1~P2段(55~75 mm),前交通动脉(AComA)(70~80 mm),后交通动脉(PComA)(58~65 mm),眼动脉(40~50 mm),颈内动脉虹吸部(55~65 mm),椎动脉(40~75 mm),基底动脉近段(75~80 mm)、中段(80~90 mm)、远段(90~110 mm)。尽管没有额外要求一定要对血管分支进行检查,例如大脑中动脉的M2段,但只要诊断需要就应该实施完整的TCD检查。由于头颅大小不同及存在个体差异,上述各段血管的检测深度彼此之间会有重叠,或者位置比叙述的更深,例如BA 近端深度可能达到85 mm等。

为了缩短使用频谱TCD寻找声窗和判定各个血管节段的时间,经颞窗及枕窗检查开始时可将功率调至最大并采用较大的取样容积(例如,输出功率100%,但不要超过720 mW,取样容积10~15 mm)。尽管这种方法表面上违反了最小剂量原则(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ALARA),但这样做可以缩短寻找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声窗的时间,缩短整个检查所需的时间,降低患者总体接受的超声曝光量。超声操作者可能更愿意开始时使用M-模(motion mode)多深度展示或5~10 mm的较小取样容积,这有助于血管的识别,找不到声窗时再加大取样容积。如果在输出功率100%时颞窗血流信号很容易采集而且信号强度高,就应减小输出功率和取样容积使患者的超声曝光量降低到最小。经眼窗或囟门检查时应使用低输出功率(10%)。

诊断性TCD检查通常使用3~5 s的快速屏幕扫描以显示波形及频谱的细节,从而提供更多的信息用于分析,基线放置在屏幕的中间以便显示双侧信号。如果血流速度高,就需要增加纵坐标血流速度刻度比例尺,降低基线以避免频谱的收缩峰翻转至基线下方产生重叠(倒挂现象)。增益的调节应使频谱清晰显示的同时背景噪声保持在最小。如果由于声窗窄(例如颞骨较厚)导致信号衰减,

则可以适当延长扫描时间,以便超声操作者有时间调整探头位置使多普勒频谱信号显示更清晰。对于信号强度弱的高速血流信号,超声操作者可通过加大增益、选用最慢的屏幕扫描,来显示更高的多普勒频移。好的波形显示应该无倒挂且背景噪声最小,可通过调节增益完成。使用血流速度自动计算功能时需重复确定包络线与波形相吻合,如果探查到的信号弱或认为包络线不准确时则可以使用人工测量。

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查中,操作者应该做到:

(1)检查Willis环中每一主要分支的血流情况。

(2)识别、优化每条动脉频谱,并记录至少2个关键点的波形,存储大脑中动脉近段、中段及远段波形,椎动脉深度为40~50 mm和60~70 mm处波形,基底动脉近段、中段及远段波形,并且要标出它们的长度范围和血流速度变化。

(3)识别、优化和记录所有变异或异常的波形或信号。

(4)测量每一个关键点的最高流速。

需要注意的是颈总动脉及椎动脉的敲击或压迫试验,可以用来鉴别颅内血管,但使用时需格外小心。由于颈总动脉压迫试验可能导致卒中,所以在美国不列为常规,除非有直接的血管影像可以排除颈总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方能使用。

以下的步骤和血管识别标准适用于M-模或经颅双功能超声的频谱检查。

1.1 颞窗检查步骤

第一步:设置检查深度为50 mm(50 mm左右的深度是大脑中动脉M1段中点)。探头放置在颧骨弓上方对准对侧耳廓或声窗,然后稍稍向上、向前调整角度,如果使用后颞窗,需注意探头的角度应更向前以避免在检查开始时探测到大脑后动脉P1段。寻找任何血流信号(窗),避免直接切入、向下或太向后倾斜探

头;寻找直接朝向探头的血流信号,很可能就是MCA。正常的MCA波形为低阻力频谱,与ICA血流模式相似。降低深度,连续观察至M1段远端,通常需要稍微调整一下探头的角度,远端MCA的位置更靠上或靠前,而检测近端MCA时探头角度要直一些,通常与颞骨垂直在30~40 mm处记录远端MCA最高血流速度信号。如果发现双向信号,需记录每个方向的最高血流速度信号(M1远端~M2近端分支)。

第二步:连续观察直至在深度30 mm左右血流信号消失。

正常时大脑中动脉M2段比M1段的血流速度低,记录所有异常信号,例如高流速、高阻力频谱、血流信号紊乱、阻力极低和收缩期血流加速度时间延迟等。返回到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

第三步:沿着大脑中动脉M1段主干探查至中段(45~55 mm)和起始部(60~65 mm),注意深度依据成人患者头颅的大小不同可能会有出入。ICA的终末段也可能在此深度出现,应注意声音和血流速度的变化。牢记大脑中动脉M1段是颈内动脉C1段的延续。记录近端MCA的最高血流速度信号。沿近端MCA信号通常可以找到ICA分叉处。深度范围一般多在51~65 mm左右,但依取样容积的不同其深度范围会有变化。记录深度60~65 mm的ICA分叉处信号,该处可同时得到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和大脑前动脉A1段近端的血流信号。使用足够大的取样容积同时记录分叉处的双向血流信号(M1/A1),有助于其他血管识别。

第四步:探查大脑前动脉A1段远端全长,通常到70~75 mm深度(大脑前动脉A1段平均长度13.5 mm,范围8~18.5 mm)。探查可能止于大脑前动脉A2水平段,但由于多普勒显示的是频谱而非影像,所以不能准确区分A2段与A1段。在70 mm深度记录远端A1段ACA频谱。

第五步:沿着远端A1段ACA信号探查至中线位置(75~80 mm)。在这个位

置A1段ACA会消失或出现双向血流信号,其中朝向探头的血流信号是对侧的ACA。尽管在中线深度看到的双侧ACA信号可能是流经前交通动脉的血流,但由于取样容积通常大于AComA的直径,并且覆盖双侧A1段ACA和AComA,因此很难区分AComA和邻近的ACA。另外,AComA常见于大脑前动脉的A1和A2交界处。记录所有异常信号。返回到60~65 mm ICA分叉处。

第六步:从ICA分叉处,探头向下在60~65 mm深度寻找终末段ICA(TICA)信号。如果探头在ICA分叉处,深度范围60~70 mm向下、向前成角,可通过颞窗找到虹吸段远端。需注意由于检查角度的限制,可能导致TICA信号不连续。记录所有异常信号。返回到60~65 mm ICA分叉处。

第七步:设定深度为62 mm并且缓慢将探头向后转动10~30度寻找PCA。通常ICA分叉处与PCA之间有一段无信号区。在55~75 mm范围可找到朝向探头(P1/近端P2)及远离探头(远端P2)的PCA信号。应注意大脑后动脉P1段源自于BA顶部,如果探头位于后颞窗时,大脑后动脉P1段的检测深度可能会比P2段更深。使用同样角度和深度范围检测时还可以发现流经PComA的侧支血流。记录P1或P2段PCA的最高血流速度频谱。

1.2 眼窗检查步骤

第一步:功率减至最小(17 mW)或10%。设定检查深度为50 mm,把探头放置在眼睑上方稍稍向内成角,判断眼动脉远端的血流搏动及方向,记录最佳的远端OA信号(深度范围40~50 mm)。

第二步:增加深度至50~55 mm寻找ICA虹吸部血流信号,虹吸部信号通常可于眼窗的正中获取,在60~62 mm记录双向信号或最高血流速度信号(C3或虹吸膝部)。眼窗信号强时C2~C4段可能分别显示。避免太深和探头向上,否则眼窗信号强时会检测到ACA和其他颅内血管。如果只得到单方向的血流信号,

记录朝向探头(C4或床突下段)或远离探头(C2或床突上段)的血流信号。没有颞窗的患者,可以通过眼窗来获取颅内动脉的信号。需注意尽管能探查到ACA及ICA的分支,但是血管识别有一定困难,也许需要做颈动脉敲击或压迫试验。通过眼窗检测颅内动脉常被用来获取异常的颅内动脉高速血流信号,但不能准确区分是狭窄还是侧支代偿。

1.3 枕窗检查步骤

第一步:功率调回至最大。将探头放置在颈后部正中距颅骨边缘大约2.54 cm 处,并对准鼻梁。设定深度为75 mm(即双侧VA终末段和 BA近段的位置),探查血流方向背离探头的信号,即寻找声窗,获得的血流信号可指定为是某一侧VA终末段(探头稍稍向侧方成角)或近段BA(探头置于内侧并稍向上成角)。沿着背离探头的血流方向增加深度,在大多数成年人这种深度的增加会使声束指向近段BA,在80 mm左右深度记录近端BA血流信号。

第二步:沿着BA探查至90 mm深度(BA中段)。在颈后轻轻地推动探头尾部便可探查到BA中段和远段,但探头要向上翘起,因为相对于近段血管而言BA远端位置更偏于头侧,几乎在各个深度都可以探测到双向的血流频谱,朝向探头的低阻力血流来自小脑动脉,记录所有异常的信号。

第三步:沿着远端BA探查至100~105 mm深度,直到BA血流信号消失或被前循环血流信号替代,记录BA最远端的最高血流速度信号。

第四步:沿着BA主干返回,检查深度降低至80 mm并再次确定之前的检查所见。第五步:将探头放置在距颈后部正中侧方大约2.54 cm的地方并对准鼻梁部或轻轻地偏向对侧眼睛方向。寻找背离探头方向的VA血流信号。自深度75 mm处末段VA主干探查VA颅内段至40 mm处。记录60 mm处的VA血流信号,或VA血流速度最高处的频谱。在各个深度都可能探测到双向血流频谱,朝向探头的低阻力

经颅多普勒超声操作实用标准

经颅多普勒超声操作流程 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TCD自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发明以来,这项技术在临床的使用不断扩展。但检查程序、需要检测的血管数量、常规使用的深度范围以及报告形式各有不同。鉴于血管检查的重要性,有必要制定标准化的检查程序和诊断标准。 1 完整的诊断性TCD检查技术 TCD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手段,Rune Aaslid报导了利用单通道频谱TCD评价脑血流动力学的方法,操作过程中使用了颞窗、眼窗、枕窗及下颌下窗(图1A、B)。完整的TCD检查不仅要评价双侧脑血管,还要利用上述4窗分别探查前循环和后循环的血流情况。 颞窗通常是用来探查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颈内动脉(ICA)终末段或颈内动脉C1段的血流信号。眼窗用于眼动脉(OA)和颈内动脉虹吸部检查。枕窗则通过枕骨大孔来观察椎动脉(VA)远端和基底动脉(BA)。 脑血流动力学应该被视为一个内部相互依赖的系统。尽管每段血管都有自己的特定深度范围,但是应该意识到它们的形态学表现、血流速度以及搏动情况会因解剖变异不同,因Willis环或其它部位的血管出现疾患而受到影响发生变化。 无论是脑缺血还是存在卒中风险,以及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或有痴呆等慢性病的患者,在施行完整的诊断性TCD时,均应检查双侧的脑动脉,包括:大脑中动脉M2段(深度30~40 mm),M1段(40~65 mm),大脑前动脉A1段(60~

75 mm),颈内动脉C1段(60~70 mm),大脑后动脉P1~P2段(55~75 mm),前交通动脉(AComA)(70~80 mm),后交通动脉(PComA)(58~65 mm),眼动脉(40~50 mm),颈内动脉虹吸部(55~65 mm),椎动脉(40~75 mm),基底动脉近段(75~80 mm)、中段(80~90 mm)、远段(90~110 mm)。尽管没有额外要求一定要对血管分支进行检查,例如大脑中动脉的M2段,但只要诊断需要就应该实施完整的TCD检查。由于头颅大小不同及存在个体差异,上述各段血管的检测深度彼此之间会有重叠,或者位置比叙述的更深,例如BA 近端深度可能达到85 mm等。 为了缩短使用频谱TCD寻找声窗和判定各个血管节段的时间,经颞窗及枕窗检查开始时可将功率调至最大并采用较大的取样容积(例如,输出功率100%,但不要超过720 mW,取样容积10~15 mm)。尽管这种方法表面上违反了最小剂量原则(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ALARA),但这样做可以缩短寻找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声窗的时间,缩短整个检查所需的时间,降低患者总体接受的超声曝光量。超声操作者可能更愿意开始时使用M-模(motion mode)多深度展示或5~10 mm的较小取样容积,这有助于血管的识别,找不到声窗时再加大取样容积。如果在输出功率100%时颞窗血流信号很容易采集而且信号强度高,就应减小输出功率和取样容积使患者的超声曝光量降低到最小。经眼窗或囟门检查时应使用低输出功率(10%)。 诊断性TCD检查通常使用3~5 s的快速屏幕扫描以显示波形及频谱的细节,从而提供更多的信息用于分析,基线放置在屏幕的中间以便显示双侧信号。如果血流速度高,就需要增加纵坐标血流速度刻度比例尺,降低基线以避免频谱的收缩峰翻转至基线下方产生重叠(倒挂现象)。增益的调节应使频谱清晰显示的同时背景噪声保持在最小。如果由于声窗窄(例如颞骨较厚)导致信号衰减,

超声基础(操作手法)

超声基础培训 一.操作手法 1.体位 (1)平卧位:最常用。 (2)左侧卧位: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体位。 (3)右侧卧位:显示左外叶特别有用。 (4)坐位或半卧位。 2.探头部位可分为右肋下、剑突下、左肋下、右肋间四处 二.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12-14cm。 三.肝脏右叶前后径 1.测量标准切面:第五或第六肋间肝脏右叶的最大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8-10cm。 四.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经线

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隔肌。 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与人体中线平行。 3.正常参考值(cm):肝左叶厚径不超过6cm,肝左叶长径不超过9cm。五.门静脉及胆总管的宽度 1.测量标准切面:以右助缘下第一肝门纵断面为标准测量切面,胆总管要求尽量显示其全长至胰头后方。 2.测量位置:门静脉测量要求在距第一肝门1-2c m处测量其宽径,胆总管测量要求在其全长之最宽处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门静脉主干宽度(内径)1.0~1.2cm,胆总管宽度(内径)0.4~0.6cm。 六.脾脏厚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肋间脾脏斜切面,要求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门边缘至脾对侧缘之垂直距离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4cm。 七.脾脏长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助间脾脏斜切面。尽量显示脾的全长,同时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上下极的包膜处。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12cm。

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常规 1. 目的 通过检测深度、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血流音频评估脑血管功能及病变;通过血流方向的变化判断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 2. 适应证 动脉狭窄和闭塞、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畸形、颅内压增高、脑死亡、脑血流微栓子监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监测、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监测。 3. 禁忌证和局限性 TCD 常规检测通常无禁忌证。但是在经眼眶探测时必须减低探头发射功率(采用功率 5%-10%,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患者意识不清晰,不配合;检测声窗穿透不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4. 仪器设备 超声仪:TCD佥查采用的超声仪应配备1.6 MHz或2 MHz脉冲波探头,具有多普勒频谱分析功能。 检查床:普通诊查床。 5. 检查前准备 TCD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但要告知受检者(上午检查者)应注意正常进餐,适量饮水, 以减少血液黏度升高导致的脑血流速度的减低,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超声检查前应简略询问相关病史及危险因素。 相关信息:①既往是否接受过同类检查及结果。②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或戒烟等病史或相关危险因素的时间及用药类型。③脑缺血病变的相关症状及体征。④与脑血管病变相关的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如CT CTA MR、MRA DSA等影像图片资料。⑤是否进行过脑动脉介入治疗和相关用药及治疗后时间、影像资料。 仪器的调整:调整好检测的角度(仪器预设置多普勒角度w 30°)、深度、取样容积的大小、多普勒频谱信号噪音比、滤波的大小、音频信号的强度、血流速度的量程等。 6. 检查技术 (1)检测部位及检测动脉

①颞窗:分前、中、后三个声窗,通常后窗是检测大脑半球动脉的最佳选择,易于声波穿透 颅骨及多普勒探头检测角度的调整。通过颞窗分别检测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 后动脉(PCA)。 ②眼窗:探头置于闭合的眼睑上,声波发射功率降至5%-10%通过眼窗可以检测眼动脉(0A)、颈内动脉虹吸部(CS各段:海绵窦段(C4段)、膝段(C3段)和床突上段(C2)。在颞窗透声不良时可通过眼窗检测对侧ACA、MCA。 ③枕窗:探头置于枕骨粗隆下方发际上1cm左右,枕骨大孔中央或旁枕骨大孔,通过枕窗检测双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 (2)动脉检测鉴别 MCA经颞窗检测,取样容积深度为30?65 mm,主干位于40?60 mm血流方向朝向探头,正向频谱。压迫同侧颈总动脉(CCA,血流速度明显减低但血流信号不消失。对于MCA 的检测,要求在主干信号的基础上逐渐减低深度,连续探测到30?40mm勺MCA远端M2分支水平,要注意血流信号的连续性。 ACA:在TICA水平深度在60?75 mm的负向血流频谱即为ACA深度在75?85mm可以检测到对侧半球的ACA正向血流频谱)。当AcoA发育正常时,同侧CCA压迫试验,ACA血流频谱从负向逆转为正向,对侧ACA血流速度明显升高。 当颞窗透声不良时,可经眼窗检测,声束向内上方倾斜,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15°?30°,深度为60?75 mm通过CCA压迫试验鉴别。眼窗探测到对侧ACM正向血流频谱,MCA 为负向血流频谱。 PCA:经颞窗检测深度为55?70 mm以MCA/AC为参考血流信号,将探头向枕部、下颌方向调整,当MCA/AC血流信号消失,随后出现的相对低流速、音频低于同侧半球其他脑动脉的正向血流频谱为PCA的交通前段(P1段),探头方向进一步向后外侧调整,可检测到负向血流频谱,PCA交通后段(P2段)。当PCA血流来自BA PCoA发育正常时,压迫同侧CCA 可使P1、P2段血流速度增加。若PCA 血供来自ICA,无P1段血流信号,仅获得负向的P2段血流频谱,压迫同侧CCA时,P2段血流下降。 VA、和BA取坐位或侧卧位均可。探头放置在枕骨大孔中央或旁枕骨大孔,选择深度为55?90 mm通过调整检测角度,分别获得左右侧椎动脉负向血流频谱及小脑后下动脉正向血流频谱。检查者应以不间断的椎动脉血流信号为基准,逐渐增加检测深度,在90?120 mm 可以获得负向、相对VA升高的基底动脉血流频谱。 (3)正常脑动脉功能的评价 TCD对脑动脉功能检测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完成。 取样深度:双侧半球同名动脉检测取样深度基本对称。

经颅多普勒临床应用简介

经颅多普勒临床应用简介 经颅多普勒(简称TCD)是利用超声多普勒效应来检测颅内脑底动脉环上的各个主要的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各血流生理学参数的一项无创性脑血管疾病检查方法。主要应用低频脉冲多普勒技术,通过特定的透声窗。直接记录颅内血管多普勒信号。为无创性脑血流循环的研究及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具体临床操作便利、重复性好,无创检查等优点,为目前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经颅多普勒是目前对脑动脉硬化诊断最直接、最简便、无创伤性又较客观的一种诊断方法,判断脑动脉硬化程度及脑动脉硬化后诱发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TCD检查是诊断脑动脉痉挛性头痛的首选检查方法。 一、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对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狭窄,脑血管痉挛,脑血管意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脑血管畸形以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 二、因不明原因的头痛,如神经血管性头痛,脑血管疾病临床症状性头痛。 三、头晕、眩晕。主要包括动脉性眩晕,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内耳循环障碍引起的耳源性眩晕等。 四、其它:脑血管功能状态评价,脑血管疾病治疗前后疗效评价,脑血管动力学监护。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临床应用简介 (一)关于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 TCD检测到的正常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最常用的参数是收缩期血流速度峰

值和平均血流速度。经研究统计数据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大,血流速度峰值呈减低状态。血流速度个体差异较大,但左侧和右侧差异较小,双侧MCA和ACA 的血流速度相差大于14%应视为异常。统计研究认为女性较男性血流速度快,认为年龄和性别在确定脑血流速度正常值时起重要作用。 (二)颅内动脉狭窄的TCD诊断 在TCD的临床应用中,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是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造成颅内动脉狭窄的原因很多,最常见为动脉粥样硬化,少见的有烟雾病、放疗引起的动脉狭窄,免疫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颅内动脉炎。血流速度增快是动脉局部狭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改变, TCD只能诊断管径减少超过50%的颅内动脉狭窄。血流速度增快是诊断血管狭窄最重要的指标,根据多年临床研究结果总结得出,如果年龄在6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降低,收缩期流速峰值的临床诊断意义上升,单凭这一血流速度指标即可诊断动脉狭窄,误诊较少。但当血流速度处于诊断的临界值时,参看两侧流速是否对称及是否有频谱紊乱将尤为重要。 关于一侧局限性血流速度增快并高出对侧30%以上,同时伴有涡流频谱,对诊断血管狭窄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它高度提示该部位血管有局限性狭窄。两侧血流速度是否对称只是在一定意义上很重要,因为我们总结发现有60%左右的病人常常是双侧同时发生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病变,在两侧血流速度均增快并达到狭窄诊断标准时,可诊断双侧动脉血管狭窄,而此时两侧血流速度差在诊断狭窄程度上有一定价值。 (三)颈内、颈外和颈总动脉狭窄的TCD诊断 颈内动脉是颅外颈动脉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最好发部位,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章 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

第一章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 一、目的 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检查是利用人类颅骨自然薄弱的部位作为检测声窗(如颞骨嶙部、枕骨大孔、眼眶),采用低频率(1.6~2.0MHz)的脉冲波探头对颅内动脉病变所产生的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提供客观的评价信息。同时通过 4.0MHz连续波或2.0MHz脉冲波多普勒探头检测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及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外段全程获得相关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1、通过检测深度、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血流音频评估脑血管功能及病变。 2、通过血流方向的变化判断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 二、适应证 1、脑动脉狭窄和闭塞。 2、颈动脉狭窄和闭塞。 3、脑血管痉挛。 4、脑血管畸形。 5、颅内压增高。 6、脑死亡。 7、脑血流微栓子监测。 8、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监测。 9、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监测。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 TCD常规检测通常无禁忌证。但是在经眼眶探测时必须减低探头发射功率(采用功率5%~10%),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患者意识不清晰,不配合。 2、检测声窗穿透不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四、仪器设备 1、超声仪:TCD检查采用的超声仪应配备1.6 MHz或2 MHz脉冲波探头,具有多普勒频谱分析功能。 2、检查床:普通诊查床,头部枕依患者舒适要求调整。 五、检查前准备 TCD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但要告知受检者(上午检查者)应注意正常进餐适量饮水,以减少血液黏度升高导致脑血流速度减低,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超声检查前应简略询问相关病史及危险因素。 相关信息:①既往是否接受过同类检查及结果。②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或戒烟等病史或相关危险因素的时间及用药类型。③脑缺血病变的相关症状及体征。④与脑血管病变相关的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如CT、CTA、MRI、MRA、DSA等影像图片资料。 ⑤是否进行过脑动脉介入治疗及治疗后时间和相关用药、影像资料。 仪器的调整:调整好检测的角度(仪器预设置多普勒角度≤30°)、深度、取样容积的大小、多普勒频谱信号噪音比、滤波的大小、音频信号的强度、血流速度的量程等。 六、检查技术

经颅多普勒临床应用范围

经颅多普勒检查临床应用指征 一、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 1、脑动脉硬化,明确判断脑动脉硬化的部位及严重程度。 2、脑供血不足,判断脑供血不足的部位(血管)及严重程度。 3、脑动脉狭窄,判断脑动脉狭窄的部位(血管、节段)及程度. 4、脑血管痉挛,判断其部位(血管)及其程度。 5、脑血管意外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确定脑血管意外的部位(血管)及其程度。对缺血性 脑卒中可了解侧枝循环开放情况,以便判断预后。 6、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系统疾患,判断病变部位(血管)性质(缺血、闭塞、痉挛)及 程度。 7、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确定,除临床症状,颈椎X线片外,经颅多普勒 的检测是重要依据。 8、脑血管畸形,包括脑血管的动静脉瘤、脑动脉瘤,可判断病变部位及其节段。 9、蛛网膜下腔出血,判断病变部位(血管)及其程度。 10、锁骨下盗血综合征。 11、对临床疾病的病因学诊断 12、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外动脉狭窄。 二、头痛的病因学诊断: 1、诊断头痛病因包括神经血管性头痛及其类型(脑血管痉挛。扩张、脑血管不对称), 颈肌紧张性头痛,脑血管病(动脉硬化、供血不足、脑血管狭窄及闭塞等)引起的症状性头痛。 2、头晕、眩晕的病因学诊断确定头晕、眩晕病因包括功能性眩晕,椎基底动脉缺血 性眩晕(颈性眩晕)、梅尼埃病(内耳微循环障碍引起的耳源性眩晕)等。 3、脑腔隙性梗死的病因学诊断确定脑腔隙性梗死(腔隙性缺血灶、散在性脑腔隙灶) 的病因。如脑动脉硬化引起的脑缺血、脑血管狭窄、脑血管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三、脑血管功能状态评价: 1、WILLIS环的功能状态及侧枝循环功能状态。 2、在各种生理状态及各种药物影响下脑血管的功能状态及舒缩反应的评价。神经功能状 态对脑血管功能的影响。 3、病理状态下的脑血管功能状态,包括病理状态下选择脑血管手术时机。 四、脑血管疾病治疗前后疗效评价: 外科手术前后的疗效观察及血流动力学评价。 五、脑血流动力学监护: 1、危重病员的脑血流动力学监护。 2、神经外科手术病员术前、术中、术后的脑血流动力学监护。 3、急性脑血管意外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监护。

超声面试技巧

超声操作小技巧汇总 在超声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1、首先从思想上或者工作态度上必须端正。这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讲空话,要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 2、解剖为重中之重,为影像学之本,要通过横、纵或者冠状二维平面获取的信息利用我们自己的头脑重建三维(而不是靠机器简单的电脑)。 3、关于具体超声检查操作中谈几点: a、超声检查不同于ct、mri等,因为它们只要操作程序预置后是由机器本身就可以完成的固定切面,剩下的就是看片子了,而我们则是要靠自己去获取最佳信息。同一患者,同一仪器,有的医生打出的图像就比较漂亮、清晰;有的不要说漂亮了,就是有病变你也根本没有扫查到,这就需要硬功夫。为什么临床对超声科的医生的个人认同非常强,应该也与此相关吧! b、手持探头体会是要尽量往下抓,降低重心或者手指在允许的情况下与患者体表接触起一支撑作用(不就是多洗几次手吗)。即便如此遇上疑难病例,操作时间过久手腕及胳膊感觉酸困,一些女士本身力量就小,比较讲究卫生,手持探头偏高,重心不稳,容易疲劳,影响扫查。尽管检查时涂有导声剂,偶感觉还是探头要稍加用力,将探头与皮肤间的空气排出的更彻底些,图像会更好。 c、建立良好声窗:超声扫查相对来说没有什么定式可言,不管在哪一点只要建立好声窗将所要扫查的部位全面扫查,没有遗漏就可以了。所以在一些腹部气体过多,或者外伤、术后扫查点受限及肝脾膈顶部时,常规凸阵探头扫描不满意时换用扇扫探头会好些。 d、当扫查过程中发现疑难病变时要不断利用基波及谐波扫描方式,仪器没有谐波功能可以有一个简单办法,比如用仪器内置的不同条件检查,如心脏条件检查病变轮廓相对清楚, (仪器可调节的参数每台机器不一,大多数人还是了解的比较少),腹部条件灰度好,比较细腻, 要是位置相对表浅不要忘了高频探头的优势,试试看有什么新的信息可获取。 e、在扫查胆囊时左侧卧位是一定要做的,即便这样还是不够的,偶一般在胆囊颈部有可疑病变,都需要在左侧卧位的情况下,将手掌贴于探头外侧,用探头内侧晃动患者腹壁,以利于胆囊内游离物活动移位。 4、结合临床随访,有机会去手术室亲自观看病变的部位、形态、内部结构、与其它组织的相互关系,最后要了解病理结果。 心超时打左室长轴切面在3、4肋间左腰右肩,病人左侧卧30度,再把探头上移一肋间,然后顺时针转动90度,主动脉短轴就出来啦!最后把探头向内侧倾一下,左、右肺动脉就显现了! 扩心是大心腔小开口,心肌普遍运动减弱,而心梗是节段性运动减弱;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征象,说说我记的顺口溜:“一大、二小、三薄、四弱”;一大:心脏各房室普遍性扩大;二小:二、三尖瓣口开放幅度相对偏小;三薄:心室壁变薄;四弱: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 在判断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可以采用病人左侧卧位,从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二尖瓣口血流,通过e及a比值来判断,但有时会出现假阳性,让病人平卧位后再测量,两者比值就可能逆转过来,从而可以判断舒张功能正常.肝 左叶纵切面时,其后方可以显示胃贲门回声,若双层粘膜厚大于1cm,可要高度怀疑有胃贲门占位可能。 当肝肾矢状切面,肝脏不比肾脏长,若肝脏肿大,肝脏比肾脏长;把探头在右锁骨中线肋下垂直皮肤,这个切面观有无肝脏,平静呼吸正常没有,若有就是肝大了,这与用手做体检是一个道理。如果在肋弓下看到肝脏的回声,不要盲目的诊断为肝脏增大,一定要看肝的上界是不是下移,比如肺气肿的病人因膈肌下移,导致肝脏受压下移,但肝并没有增大,瘦长型的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经颅多普勒 经颅多普勒(TCD)是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研究颅内大血管中血流动力学的一门新技术。国外于1982年由挪威Aaslid 等首推,国内于1988年陆续引进。 发展简史 1918发现超声波;50年代涉足医学领域 1965宫崎测定颈部血管的血流速度 1966拉什莫尔建立脉冲多普勒仪,可定位 1982挪威人Aaslid脉冲低频超声+适当颅窗,建立了经颅多普勒(TCD),如今已发展到第四代,可进行微栓子监测 1989国内引进 仪器优点 由于TCD能无创伤地穿透颅骨,其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可以对病人进行连续、长期的动态观察,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MRI、DSA PET SPECT等影像技 术所测不到的重要血液动力学资料。因此,它在评价脑血管疾患以及鉴别诊断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如今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应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受操作者技术的影响,如今尚缺乏对正常和异常频谱形态统一判定标准和命名, 尚未建立各参数统一的正常值,而且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失败率为2.7%?5%其原因为老年人(尤其是妇女)颅骨增厚、动脉迂曲、动脉移位等。 但随着经验的逐步积累以及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经颅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会占有 更重要的地位。 功能 由于颅骨较厚,阻碍了超声波的穿透,过去的多普勒超声只能探测颅外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能穿透颅骨较薄处及自然孔道,获取颅底主要动脉的多普勒回声信号。它可探测到的血管主要有: ICA:颈内动脉颅内段

临床使用 CS:颈内动脉虹吸部 MCA大脑中动脉 ACA大脑前动脉 PCA大脑后动脉 ACOA前交通动脉 PCOA后交通动脉 OA眼动脉 VA椎动脉 BA基底动脉 PICA:小脑后下动脉 TCD技术摒弃了传统的脑血流图的不准确性和脑血管造影的有创伤性,同时为CT MRI等现代影像技术提供了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教,成为影像诊断的重要佐证,可为脑血管病的诊断、监测、治疗提供参考信息,并对能引起脑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 编辑本段评价 血流速度 血流速度反映脑动脉管腔大小及血流量。血流量一定时血流速度与管腔大小成反比例,当管腔严重狭窄(90%或完全梗阻时,血流速度下降,个体间各值可有很大变异,但个体内差异很小,且左右基本对称,如两侧相差很大可认为异常。由于颅骨太厚,脑供血不足,血流本身信号弱及操作技术等原因,可有部分血管不能被探出,此类情况不能贸然诊为血管阻塞或发育不良。 脉冲指数 (PI) 反映脑血管外周阻力的大小,PI值越大,脑血管外周阻力越大,反之则阻力越小。 音频频谱 反映脑血管局部的血流状态。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标准确定病态 (1)狭窄处局部血流速度加快或有较大侧差(>2S)。 (2)狭窄后区域内脉动减少。 (3)任何区域呐导致频谱增宽的异常血流。 (4)后交通动脉或前交通动脉局部血流速度加快提示有侧支循环。

超声检查操作手法

一.操作手法 1.体位 (1)平卧位:最常用。 (2)左侧卧位: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体位。 (3)右侧卧位:显示左外叶特别有用。 (4)坐位或半卧位。 2.探头部位可分为右肋下、剑突下、左肋下、右肋间四处 二.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12-14cm。 三.肝脏右叶前后径 1.测量标准切面:第五或第六肋间肝脏右叶的最大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8-10cm。 四.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经线 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隔肌。

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与人体中线平行。 3.正常参考值(cm):肝左叶厚径不超过6cm,肝左叶长径不超过9cm。 五.门静脉及胆总管的宽度 1.测量标准切面:以右助缘下第一肝门纵断面为标准测量切面,胆总管要求尽量显示其全长至胰头后方。 2.测量位置:门静脉测量要求在距第一肝门1-2c m处测量其宽径,胆总管测量要求在其全长之最宽处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门静脉主干宽度(内径)1.0~1.2cm,胆总管宽度(内径)0.4~0.6cm。 六.脾脏厚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肋间脾脏斜切面,要求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门边缘至脾对侧缘之垂直距离测量。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4cm。 七.脾脏长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助间脾脏斜切面。尽量显示脾的全长,同时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上下极的包膜处。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12cm。

新手实用超声手法操作教程

新手超声基础(操作手法、体位、标准切面、测量位置、及参考值) 一.操作手法1.体位(1)平卧位:最常用。(2)左侧卧位: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体位。(3)右侧卧位:显示左外叶特别有用。(4)坐位或半卧位。2.探头部位可分为右肋下、剑突下、左肋下、右肋间四处二.肝脏右叶最大斜径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 一.操作手法 1.体位 (1)平卧位:最常用。 (2)左侧卧位: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体位。 (3)右侧卧位:显示左外叶特别有用。 (4)坐位或半卧位。 2.探头部位可分为右肋下、剑突下、左肋下、右肋间四处 二.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 12-14cm。 三.肝脏右叶前后径 1.测量标准切面:第五或第六肋间肝脏右叶的最大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 8-10cm。 四.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经线 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隔肌。 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与人体中线平行。 3.正常参考值(cm):肝左叶厚径不超过6cm,肝左叶长径不超过9cm。 五.门静脉及胆总管的宽度 1.测量标准切面:以右助缘下第一肝门纵断面为标准测量切面,胆总管要求尽量显示其全长至胰头后方。

超声内镜检查操作规范

超声内镜检查操作规范 【适应症】 (1)消化道恶性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结肠、直肠):并TNM分期。 (2)粘膜下肿瘤(如平滑肌瘤等);确定是管壁外病变、器官压迫或管壁本身病变;判断病变确切起源、性质、范围。 (3)胰腺病变:鉴别胰腺肿瘤的良、恶性,通过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确定肿瘤类型;评估手术切除可能性、预后,帮助选择治疗方案。 (4)胆道系统疾病:对胆总管结石是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诊断方法,但无创。对胆道肿瘤诊断敏感,可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进行TNM分期,评估可切除性、预后,指导治疗。 (5)溃疡病:确定溃疡分期、指导治疗、判断溃疡愈合质量。 (6)判断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栓塞治疗的疗效。 可显示部分纵隔病变。(7) 【禁忌症】 (1)严重心脏病:如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塞活动期、重度心力衰竭。 (2)严重肺部疾患:如呼吸衰竭不能平卧,哮喘发作期。 (3)精神失常不能合作。 (4)食管、胃、十二指肠穿孔急性期。

(5)急性重症咽喉部疾患内镜不能插入者。 (6)腐蚀性食管损伤的急性期。 【操作步骤】 术前准备:空腹6-8小时。 (1)观察消化道局部病变,可直接经水囊法或水充盈法将探头靠近病灶,进行超声扫描。 (2)观察消化道邻近脏器,可将探头置于下述部位进行显示:①胰腺、胰头部(十二指肠降部)、胰体和尾部(胃窦胃体后壁)。②胆道下段(十二指肠降部)和中段(胃窦部)。③胆囊(十二指肠球部或胃窦近幽门区)。④肝右叶(十二。⑤脾脏(胃,肝左叶(贲门部、胃体上部)指肠、胃窦部). 体上部)。 (3)不断改变探头的位置与方向,可以获得不同切面的超声图像。常用方法有:①通过调节内镜角度旋钮改变探头的方向。②通过插镜或拔镜调节探头的位置。③通过旋转镜身寻找病灶进行超声扫描。④改变患者体位。胃底和胃体部还可用内镜镜头例转手法。 (4)超声图像的调节方法:①检查任何部位均先用低倍圆图,发现病灶后再逐级放大。②显示局部病灶可取放大的半圆图。③频率切换:观察消化道或其外邻近器官时均先用7.5MHz,待初步显示病灶后再切换成其他频率以反复比较

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

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指南 一、目的 经颅多普勒(transeranial Doppler, TCD )检查是利用人类颅骨自然薄弱的部位作为检测声窗(如颞骨嶙部、枕骨大孔、眼眶),采用低频率( 1.6?2.0MHz )的脉冲波探 头对颅内动脉病变所产生的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提供客观的评价信息。同时通过 4.0MHz连续波或2.0MHz脉冲波多普勒探头检测颈总动脉( common carotid artery,CCA )、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 及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 颅外段全程获得相关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1、通过检测深度、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血流音频评估脑血管功能及病变。 2、通过血流方向的变化判断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 二、适应证 1、脑动脉狭窄和闭塞。 2、颈动脉狭窄和闭塞。 3、脑血管痉挛。 4、脑血管畸形。 5、颅内压增高。 6、脑死亡。 7、脑血流微栓子监测。 8、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监测。 9、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监测。

三、禁忌证和局限性 TCD常规检测通常无禁忌证。但是在经眼眶探测时必须减低探头发射功率(采用功率 5%?10% ),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患者意识不清晰,不配合。 2、检测声窗穿透不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四、仪器设备 1、超声仪:TCD检查采用的超声仪应配备1.6 MHz 或2 MHz脉冲波探头,具有多 普勒频谱分析功能。 2、检查床:普通诊查床,头部枕依患者舒适要求调整。 五、检查前准备 TCD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但要告知受检者(上午检查者)应注意正常进餐适量饮水,以减少血液黏度升高导致脑血流速度减低,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超声检查前应简略询问相关病史及危险因素。 相关信息:①既往是否接受过同类检查及结果。②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 或戒烟等病史或相关危险因素的时间及用药类型。③脑缺血病变的相关症状及体征。④与脑 血管病变相关的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如CT、CTA、MRI、MRA、DSA等影像图片资料。 ⑤是否进行过脑动脉介入治疗及治疗后时间和相关用药、影像资料。 仪器的调整:调整好检测的角度(仪器预设置多普勒角度< 30° )、深度、取样容积的 大小、多普勒频谱信号噪音比、滤波的大小、音频信号的强度、血流速度的量程等。 六、检查技术

超声波治疗仪的操作流程

超声波治疗仪的操作流程 一、操作流程: 1、患者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治疗部位皮肤涂以耦合剂,将超声头置于治疗部位; 2、打开电源开关,设定输出模式,按MODE键选择:CON连续模式、1(输出、间隙时间各1s)、0.5(输出、间隙时间各1/2s)、0.3(输出、间隙时间各1/3s); 3、设定输出强度INTENSITY:UP键/DOWN键为0.1步距,每按一次增加/减少0.1W;SET键0.5步距,每按一次增加0.5W。强度显示窗显示设定值(0.1-1.5W/C㎡)。 4、设定治疗时间:UP键/DOWN键为1min步距,每按一次增加/减少1min。 5、开始治疗:按下ST/SP键,开始输出超声波,时间显示窗数字闪烁,并开始计时。 6、结束治疗:设定时间到,输出停止,蜂鸣器报警,时间显示数字为“0”并闪烁,治疗结束。在治疗过程中,按下ST/SP键,输出停止,时间显示数字回到设定值,治疗结束。 7、切断电源:先关闭电源开关,再拔掉电源线; 8、擦净超声头上的耦合剂,并用75%乙醇涂擦消毒。 二、注意事项: 1、耦合剂应涂布均匀,超声头紧贴皮肤,不得有任何细微间隙;

2、固定法治疗时或皮下骨突部位治疗时,超声波强度宜小于0.5 W/C㎡; 3、避免使用高强度治疗; 4、患者治疗部位皮肤感觉缺失时,应特别注意; 5、进行胃部治疗前,患者须饮开水300ml,取坐位治疗; 6、治疗部位如伴有血肿,超声头应尽量避开血肿中心,输出强度要小,以防再次出血。 磁振热治疗仪操作规范 【概念】磁振热治疗仪是以微机处理为基础,采用交变磁场、生物磁振、红外热敷三种物理因子相结合的同步治疗仪器。具有祛肿、镇痛、消炎的作用,解除疲劳和肌肉酸痛。 【适应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腱鞘炎、支气管炎、慢性盆腔炎、神经痛等等。 【禁忌症】 1 出血倾向患者。 2 严重的心肺以及肾脏病患者。 3 高热,肿瘤患者。 4 各种外伤急性期。 5 围手术期。 6 各种感染和非特异性感染病灶。 7 孕妇、金属内固定患者禁用。 【用物准备】磁振热治疗仪、屏风等。 【操作步骤】

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

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检查常规 1.目的 通过检测深度、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血流音频评估脑血管功能及病变;通过血流方向的变化判断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 2.适应证动脉狭窄和闭塞、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畸形、颅内压增高、脑死亡、脑血流微栓子监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监测、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监测。 3.禁忌证和局限性 TCD 常规检测通常无禁忌证。但是在经眼眶探测时必须减低探头发射功率 (采用功率5%-10%,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患者意识不清晰,不配合;检测声窗穿透不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4.仪器设备 超声仪:TCD佥查采用的超声仪应配备1.6 MHz或2 MHZ永冲波探头,具有多普勒频谱分析功能。 检查床:普通诊查床。 5.检查前准备 TCD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但要告知受检者(上午检查者)应注意正常进餐,适量饮水,以减少血液黏度升高导致的脑血流速度的减低,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超声检查前应简略询问相关病史及危险因素。 相关信息:①既往是否接受过同类检查及结果。②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或戒烟等病史或相关危险因素的时间及用药类型。③脑缺血病变的相关症状及体征。 ④与脑血管病变相关的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如CT、CTA、MRI、 MRA DSA等影像图片资料。⑤是否进行过脑动脉介入治疗和相关用药及治疗后时

间、影像资料。 仪器的调整:调整好检测的角度(仪器预设置多普勒角度w 30°)、深度、取样 容积的大小、多普勒频谱信号噪音比、滤波的大小、音频信号的强度、血流速度的量程等。 6.检查技术 (1)检测部位及检测动脉 ①颞窗:分前、中、后三个声窗,通常后窗是检测大脑半球动脉的最佳选择,易于声波穿透颅骨及多普勒探头检测角度的调整。通过颞窗分别检测大脑中动脉 (MCA、前动脉(ACA、后动脉(PCA。 ②眼窗:探头置于闭合的眼睑上,声波发射功率降至5%-10%通过眼窗可以检测眼动脉(OA)、颈内动脉虹吸部(CS各段:海绵窦段(C4段)、膝段(C3段)和床突上段(C2)。在颞窗透声不良时可通过眼窗检测对侧ACA MCA ③枕窗:探头置于枕骨粗隆下方发际上1cm左右,枕骨大孔中央或旁枕骨大孔,通过枕窗检测双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 (2)动脉检测鉴别 MCA经颞窗检测,取样容积深度为30?65 mm,主干位于40?60 mm 血流方向朝向探头,正向频谱。压迫同侧颈总动脉(CCA,血流速度明显减低但血流信号不消失。对于MCA勺检测,要求在主干信号的基础上逐渐减低深度,连续探测到30?40mm的MCA远端M2分支水平,要注意血流信号的连续性。 AC A:在TICA水平深度在60?75 mm的负向血流频谱即为ACA深度在75?85mm 可以检测到对侧半球的ACA正向血流频谱)。当AcoA发育正常时,同侧CCA压迫试验,ACA血流频谱从负向逆转为正向,对侧ACA血流速度明显升高。

数字化经颅多普勒超声系统技术参数精

数字化经颅多普勒超声系统技术参数 一.计算机配置 1. 品牌主机(HP、IBM或DELL 2. CPU:双核2.8GHZ处理器;硬盘:500G以上;2G或以上内存 3. WINDOWS XP 操作系统 4. 19 英寸高分辨率彩色液晶显示器 5. 外接彩色高速喷墨打印机 6. 光电多功能遥控器,具备鼠标功能 7. 国际标准的网卡接口 二.Doppler 专用主机 1. 数字化多普勒主机 ★ 2. 数字化网线传输多普勒信号(千兆传输速度 三.软件配置 1. 中文多普勒操作软件 2. 自动双向血流分析(同时计算。 ★ 3.实时的血流计算(Vmax 、Vmin 、Vmean 、PI 、RI 、S/D, D/S,TIC, TIS , TIB, HR , IWM 等参数 4. 血流频谱的手动测量(冻结后可从病历库中调出 5. 多谱勒声音及频谱同时的回放 6. 检查程序预定义

7. 探头能量限制 ★ 8. 角度校正功能, 有助于得到准确血流值 ★ 9. 秒表计时功能 10. 包络线有无不影响参数计算 ★ 11. 数字化连续400 门深M- 波,一平面显示多条血管,点击不同点显示相应的频谱。 12. 60秒频谱预存功能,冻结后可回放预存图谱,重新选择保存 13. 多种语言操作系统(包括中文操作系统 14. 模板式中文报告、图谱报告:PDF、ASC U数字格式,网页格式报告,共14种报告模版,并可导出数据的图片与音频 四.探头配置: 2、4MHZ 脉冲手持探头各一个 五.技术参数 ★ 1. 检测范围:1-30KHZ, 2-700cm/s 2. 可调节过滤范围:10-800HZ 3. 增益:6%-1 00% ★ 4.标尺调节范围:1,2,4,8MHZ:1-32KHZ,16MHZ:10-32KHZ 5. 取样容积调节范围(脉冲波:1,2,4,8MHZ:1-30mm;16MHZ:0.35-1.1mm 6. 取样容积调节步长:1,2,4,8MHZ:1mm;16MHZ:0.1mm 7. 穿透深度调节范围(脉冲波:1,2,4,8MHZ: > 15Omm;16MHZ:0筒mm 8. 深度调节步长:1,2,4,8MHZ:1-5mm;16MHZ:0.1-0.5mm 9. 可兼容1M 与16M 探头

经颅多普勒超声常规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常规 1.目的 通过检测深度、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血流音频评估脑血管功能及病变;通过血流方向的变化判断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 2.适应证 动脉狭窄和闭塞、脑血管痉挛、脑血管畸形、颅内压增高、脑死亡、脑血流微栓子监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监测、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监测。 3.禁忌证和局限性 TCD常规检测通常无禁忌证。但是在经眼眶探测时必须减低探头发射功率(采用功率5%~10%),当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时,检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患者意识不清晰,不配合;检测声窗穿透不良,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4.仪器设备 超声仪:TCD检查采用的超声仪应配备1.6 MHz或2 MHz脉冲波探头,具有多普勒频谱分析功能。 检查床:普通诊查床。 5.检查前准备 TCD检查前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但要告知受检者(上午检查者)应注意正常进餐,适量饮水,以减少血液黏度升高导致的脑血流速度的减低,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超声检查前应简略询问相关病史及危险因素。 相关信息:①既往是否接受过同类检查及结果。②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或戒烟等病史或相关危险因素的时间及用药类型。③脑缺血病变的相关症状及体征。④与脑血管病变相关的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如CT、CTA、MRI、MRA、DSA等影像图片资料。⑤是否进行过脑动脉介入治疗和相关用药及治疗后时间、影像资料。 仪器的调整:调整好检测的角度(仪器预设置多普勒角度≤30°)、深度、取样容积的大小、多普勒频谱信号噪音比、滤波的大小、音频信号的强度、血流速度的量程等。 6.检查技术 (1)检测部位及检测动脉

①颞窗:分前、中、后三个声窗,通常后窗是检测大脑半球动脉的最佳选择,易于声波穿透颅骨及多普勒探头检测角度的调整。通过颞窗分别检测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后动脉(PCA)。 ②眼窗:探头置于闭合的眼睑上,声波发射功率降至5%~10%。通过眼窗可以检测眼动脉(OA)、颈内动脉虹吸部(CS)各段:海绵窦段(C4段)、膝段(C3段)和床突上段(C2)。在颞窗透声不良时可通过眼窗检测对侧ACA、MCA。 ③枕窗:探头置于枕骨粗隆下方发际上1cm左右,枕骨大孔中央或旁枕骨大孔,通过枕窗检测双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 (2)动脉检测鉴别 MCA:经颞窗检测,取样容积深度为30~65 mm,主干位于40~60 mm,血流方向朝向探头,正向频谱。压迫同侧颈总动脉(CCA),血流速度明显减低但血流信号不消失。对于MCA 的检测,要求在主干信号的基础上逐渐减低深度,连续探测到30~40mm的MCA远端M2分支水平,要注意血流信号的连续性。 ACA:在TICA水平深度在60~75 mm的负向血流频谱即为ACA。深度在75~85mm,可以检测到对侧半球的ACA(正向血流频谱)。当AcoA发育正常时,同侧CCA压迫试验,ACA血流频谱从负向逆转为正向,对侧ACA血流速度明显升高。 当颞窗透声不良时,可经眼窗检测,声束向内上方倾斜,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15°~30°,深度为60~75 mm,通过CCA压迫试验鉴别。眼窗探测到对侧ACA为正向血流频谱,MCA 为负向血流频谱。 PCA:经颞窗检测深度为55~70 mm,以MCA/ACA为参考血流信号,将探头向枕部、下颌方向调整,当MCA/ACA血流信号消失,随后出现的相对低流速、音频低于同侧半球其他脑动脉的正向血流频谱为PCA的交通前段(P1段),探头方向进一步向后外侧调整,可检测到负向血流频谱,PCA交通后段(P2段)。当PCA血流来自BA,PCoA发育正常时,压迫同侧CCA 可使P1、P2段血流速度增加。若PCA血供来自ICA,无P1段血流信号,仅获得负向的P2段血流频谱,压迫同侧CCA时,P2段血流下降。 VA、和BA:取坐位或侧卧位均可。探头放置在枕骨大孔中央或旁枕骨大孔,选择深度为55~90 mm,通过调整检测角度,分别获得左右侧椎动脉负向血流频谱及小脑后下动脉正向血流频谱。检查者应以不间断的椎动脉血流信号为基准,逐渐增加检测深度,在90~120 mm 可以获得负向、相对VA升高的基底动脉血流频谱。 (3)正常脑动脉功能的评价 TCD对脑动脉功能检测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