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__黄土湿陷性试验
第五章、黄土的湿陷性讲解

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computed collapse under overburden
pressure):采用室内压缩试验根据不同深度的湿陷性黄土试样的 湿陷系数,考虑场地条件计算而得的湿陷量的累计值;
单线法压缩试验不应少于5个环刀,均在天然湿度下分级
加荷,分别加至不同的规定压力,下沉稳定后,各试样浸水饱
和,分家下沉稳定,试验终止。
2 现场载荷试验
测定湿陷性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Psh,可采用单线法静载荷试验
或双线法静载荷试验,并满足以下要求:
承压板的底面积宜为0.5m²,试坑边长或直径应为承压板边长或
3 现场试坑浸水试验
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确定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并满足以下要求: 试坑宜挖成圆(或方)形,其直径(或边长)不应小于湿陷性
黄土层的厚度,并不应小于10m;试坑深度宜为0.5m,最深不应 大于0.8m,坑底宜铺100mm厚的砂、砾石;
在坑底中部及其它部位,应对称设置观测自重湿陷的深标点,
下沉;
自重湿陷系数(coefficient of collapsibility under
overburden pressure):单位厚度的环刀试样,在上覆土的饱和自 重压力下,下沉稳定后,试样浸水饱和所产生的附加下沉。
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measured collapse under overburden
直径的3倍,安装载荷试验设备时,应注意保持试验土层的天然湿 度和原状结构,压板地面下宜用10-15mm厚粗砂、中砂找平;
每级加压增量不宜大于25kPa,试验终止压力不应小于200kPa; 每级加压后,按每隔15、15、15、15min各测读1次下沉量,以
黄土自重湿陷性影响因素试验分析

黄土自重湿陷性影响因素试验分析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其自重湿陷性是指在湿润条件下土壤受到重力作用时发生的变形和沉降。
这种湿陷性对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试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湿陷性的影响因素1.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湿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土壤含水量增加时,土壤颗粒之间的摩擦力会减小,土壤的韧性和强度会降低,从而导致土壤的变形和沉降加剧。
2.土壤结构土壤的结构对湿陷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土壤的结构较为均匀、颗粒间的孔隙较大时,土壤的湿陷性较低;而当土壤的结构不均匀、颗粒间的孔隙较小时,土壤的湿陷性较高。
3.土壤类型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湿陷性的影响也不同。
黄土土壤由于其成分和结构的特殊性,其湿陷性相对较高。
在不同的土壤类型中,其湿陷性表现也会有所差异。
4.地下水位地下水位的变化也会对土壤的湿陷性产生影响。
当地下水位上升时,土壤含水量增加,湿陷性也会随之增加。
而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土壤含水量减少,湿陷性也会减小。
5.外部荷载外部荷载是指作用在土壤表面的荷载,如建筑物、交通载荷等。
外部荷载的增加会导致土壤的变形和沉降加剧,从而影响土壤的湿陷性。
二、试验分析为了深入了解黄土自重湿陷性的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分析。
我们选择了一定数量的黄土土样,并进行了含水量调整和压实处理。
然后,我们在试验台上设置了不同的外部荷载,并通过变化地下水位等条件,对土样进行了湿陷性试验。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土壤的湿陷性与其含水量密切相关。
当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土壤的变形和沉降明显加剧;而当土壤含水量较低时,土壤的湿陷性较小。
我们还发现土壤的湿陷性受外部荷载和地下水位影响较大。
当外部荷载增加时,土壤的湿陷性也会随之增加;而当地下水位上升时,土壤的湿陷性也会随之增加。
三、结论与建议黄土自重湿陷性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需要综合考虑。
在工程建设中,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条件,对土壤的含水量、结构和类型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处理,以减小土壤的湿陷性。
湿陷性及湿陷性黄土概念及特征介绍

湿陷性及湿陷性黄土概念及特征介绍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
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
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
(这里所说的黄土泛指黄土和黄土状土。
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也有的老黄土不具湿陷性)。
一、可能造成的危害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工程建设时,必须考虑因地基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选择适宜的地基处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湿陷或因少量湿陷所造成的危害。
二、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
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
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
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三、湿陷性黄土的颗粒组成我国湿陷性黄土的颗粒主要为粉土颗粒,占总重量约50~70%,而粉土颗粒中又以0.05~0.01mm的粗粉土颗粒为多,占总重约40.60%,小于0.005mm的粘土颗粒较少,占总重约14.28%,大于0.1mm的细砂颗粒占总重在5%以内,基本上无大于0.25mm的中砂颗粒。
从以下表1可见,湿润陷性黄土的颗粒从西北向东南有逐渐变细的规律。
土孔隙中的毛细作用,使水分逐渐集聚到较粗颗粒的接触点处。
同时,细粉粒、粘粒和一些水溶盐类也不同程度的集聚到粗颗粒的接触点形成胶结。
试验研究表明,粗粉粒和砂粒在黄土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由于在湿陷性黄土中砂粒含量很少,而且大部分砂粒不能直接接触,能直接接触的大多为粗粉粒。
细粉粒通常依附在较大颗粒表面,特别是集聚在较大颗粒的接触点处与胶体物质一起作为填充材料。
2022年水利工程检测员继续教育考试岩土试题

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剩余时间:12分35秒岩土工程试卷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1)止水带材料的拉伸强度等于,止水带标准试片在规定拉伸条件下的()最大拉力值/(裁刀狭小平行部分的宽度×试片试验长度部分的厚度)断裂时的拉力值/(裁刀狭小平行部分的宽度×试片试验长度部分的厚度)最大拉力值/(试片试验长度部分的宽度×试片试验长度部分的厚度)断裂时的拉力值/(试片试验长度部分的宽度×试片试验长度部分的厚度)(2)在混凝土桩身完整性检测中,以下哪一项属于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现场操作简便、迅速,不受桩长、长径比的限制,一般也不受场地限制的检测方法()声波透射法高应变检测法低应变检测法钻芯法(3)浇筑止水带周围的混凝土时,应防止止水带跑偏移位、损坏或扭曲,并应确保()振捣器不得接触钢筋振捣器不得接触模板模板牢固固定止水带下部混凝土振捣密实(4)塑性密封材料在高分子止水板上复合剥离强度等于标准剥离试验中的()剥离力值/ 试片厚度剥离力值/ 试片宽度剥离拉伸值/ 试片厚度剥离拉伸值/ 试片宽度(5)岩块的变形模量是指岩石试件在轴向应力作用下,()的比值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曲线段的轴向应力与对应的轴向应变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直线段的轴向应力与对应的轴向应变横向应变与对应的轴向应变(6)振动三轴试验主要用于测定土的哪些指标()动强度动模量阻尼比A+B+C(7)止水带埋入基岩内的深度宜为()<100mm100~200mm300~500mm>500mm(8)选择土工合成材料测试仪器时,量程选择的原则是:试样最大测试值在满量程的10%~90%范围内试样最大测试值正好为满量程试样最大测试值为满量程的50%试样最大测试值为满量程的80%(9)橡胶止水带或PVC止水带嵌入混凝土中的宽度宜为()<100mm100~120mm120~260mm>260mm(10)下列哪个指标表征土工织物的孔径特征?()孔径等效孔径渗透系数通过率(11)对于砂土中的基桩,检测开始时地基土体应达到的休止时间为()7101525(12)橡胶止水带材料脆性温度的含义是材料试片()在规定冲击下不破坏的极限低温温度不变脆的极限低温温度在规定低温下抵抗冲击破坏的能力在规定低温下不变脆的能力(13)对于桩身和承台,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具体含义包括()受压、受拉极限承载力受压、受拉、受弯、受剪、受冲切极限承载力受压、受剪、受冲切极限承载力受弯、受剪、受冲切极限承载力(14)岩石压缩变形试验时,坚硬岩石宜采用()法。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员岩土工程专业考试复习题集[1]
![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员岩土工程专业考试复习题集[1]](https://img.taocdn.com/s3/m/2a0b28b9cf84b9d529ea7a03.png)
岩土工程(一)总分值:150分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30分;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完整新鲜岩层,岩芯采取率必须大于95%。
〔×〕2.普朗特尔极限承载力公式推导时把土作为无质量的介质。
〔√〕3.钻孔压水试验宜采用泥浆钻进。
〔×〕应为:采用金刚石或合金钻进,严禁采用泥浆钻进4.射水法建造防渗墙适用于砂、砂性土、黏性土、淤泥质土及砂砾石堤基。
〔×〕5.锚杆支护是主动地加固岩土体,有效地控制其变形,防止围岩土体的坍塌。
〔√〕6.孔径变形法测试准备中,测试钻头钻测试孔,孔深为50cm,要求与大孔同轴,允许偏差为2 mm。
〔√〕7.结构面直剪试验中施加剪切载荷时,规程建议在现场对抗剪强度较高的低塑性夹层按预估最大剪切载荷的5%分级施加。
〔×〕应为:对抗剪强度较高的低塑性夹层按预估最大剪切载荷的10%分级施加;对抗剪强度较低的高塑性夹层按预估最大剪切载荷的5%分级施加。
8.预应力锚索进行张拉时,超张拉载荷是指超过设计载荷的20%时的载荷值。
〔×〕应为:10%9.已知甲土的含水率大于乙土的,则甲土的饱和度大于乙土的。
〔×〕10.当土中含水率低于缩限时,水分蒸发时的体积不再缩小。
〔√〕11.岩体的完整性系数是指岩体与相应岩块的弹性波传播速度比值的平方。
〔√〕12.土的含水率是指土体中水的质量与土体总质量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13.黏性土的膨胀性随蒙脱石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14.某土样ψ=200,则该士样破坏面与小主应力作用面间的夹角为35°。
〔√〕15.环刀法测试土体原位密度试验,其适用于现场测定砂类土和砾类土的密度。
〔×〕应为:细粒土16.十字板剪切试验适用于软黏土。
〔√〕17.梯度比GR试验,是测定织物长期工作时其会不会被淤堵的一种试验。
〔√〕18.土体的压缩系数越大,其压缩性越小。
黄土湿陷性试验研究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及案例讲义2022_加水印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国标《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0025-2018)主编录湿陷性黄土的特殊工程性质一黄土湿陷性评价二地基处理常用方法四工程案例分析五Contents地基处理的标准三u黄土:黄土是一种第四纪沉积物,具有一系列内部物质成分和外部特征,不同于同时期的其它沉积物。
具有以下全部特征的为黄土:(原生黄土,风成黄土)u 1. 颜色以黄色、褐黄色、黄褐色为主,有时呈灰黄色;u 2. 颗粒组成以粉粒(0.05-0.005mm)为主,含量一般在60%以上,几乎没有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u 3. 孔隙比较大,一般在1.0左右(新、老黄土不同) ;u 4. 富含碳酸盐类;u 5. 垂直节理发育(主要指新黄土);u 6. 一般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
u当缺少其中一项或几项特征的称黄土状土。
u湿陷性黄土:在岩土分类上归于特殊土的一种,其最特殊的工程性质特点是“湿陷性”: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黄土。
u湿陷性土:碎石土、沙土、填土等显著附加下沉!湿陷案例一:高层建筑,新建地下车库主楼地基土和筏板脱空湿陷案例二:多层建筑,既有建筑散水严重倒坡湿陷案例二:多层建筑根据勘察报告数据,湿陷量计算结果为702.4mm。
湿陷案例三:单层建筑湿陷案例三:单层建筑湿陷事故发生的特点:沉陷量大、发生速度快、对建筑物危害大。
建筑物建于湿陷性黄土地基上时,除满足一般地基处理要求外,湿陷性的处理是其显著特点。
我国黄土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区。
主要分布在北纬33-47度,以34-45度之间最为发育,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区。
湿陷性产生的原因一、内因1、湿陷性黄土以粉粒为主,含量达60%以上。
其中细粉粒(0.005-0.01mm)占7-9%,粗粉粒(0.01-0.05mm)占45-65%。
粘粒含量小于20%。
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砂粒减少而粘粒增多,对黄土湿陷性有明显影响;2、不稳定结构:架空结构,土颗粒之间多为点或面接触,宏观表现为孔隙比大,大多在1.0左右。
2021年岩土专业知识试卷和答案解析(23)

2021年岩土专业知识试卷和答案解析(23)一、单选题(共30题)1.土工试验中的四分法是指()。
A:将扰动土样均勻拌和在一起,分成若干份,取每份总重的1/4 B:将扰动土样均匀拌和在一起,十字形分成四份,取其中对角的两个扇形部分C:将扰动土样均匀拌和在一起,十字形分成四份,顺时针方向在每一份中取固定数量D:将扰动土样均匀拌和在一起,十字形分成四份,取其中每一扇形的1/4半径的部分【答案】:B【解析】:土工试验中的四分法的具体操作是:将土堆成锥状,然后用尺转动,将锥体铺成饼状;用尺画出十字线;取对角的两个扇形部分的土样。
2.在下列地基抗液化措施中,除哪一条外均满足减轻液化影响的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措施的要求?()A:选择合适的基础埋置深度B:减小基础底面积,减少基础偏心C:采用箱形基础D:减轻上部荷载【答案】:B【解析】: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第4. 3. 9条,减轻液化影响的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可综合考虑采用的措施有:①选择合适的基础埋置深度;②调整基础底面积,减少基础偏心;③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性,如采用箱基、筏基或钢筋混凝土十字形基础,加设基础圈梁、基础系梁等;④减轻荷载,增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均匀对称性,合理设置沉降缝,避免采用对不均匀沉降敏感的结构形式等;⑤管道穿过建筑处应预留足够尺寸或采用柔性接头等。
3.盐溃岩土的典型性质一般不包括()。
A:溶陷性B:盐胀性C:腐蚀性D:分散性【答案】:D【解析】:盐渍土是指岩土中易溶盐含量大于0.3%,且具有溶陷、盐胀、腐蚀等特性的土。
4.室内压缩试验中,当土承受p1=100kPa时,其孔隙比e1=0.628;当土承受p2=200kPa时,其孔隙比e2=0.568。
则该土属于()。
A:高压缩性土B:中压缩性土C:低压缩性土D:非压缩性土【答案】:A【解析】: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4. 2.5条,工程上采用压缩系数值a1-2来评价土的压缩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黄土湿陷性试验
22.1 一般规定
22.1.1 黄土湿陷性是黄土在一定的压力、浸水作用下,产生压缩、湿陷变形的过程。
22.1.2 黄土湿陷性试验应根据不同工程要求,分别测定黄土的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和湿陷起始压力。
22.1.3 本试验在同一土样中制备的试样密度差值不得大于0.03 g/cm3。
22.2 湿陷系数的测定
22.2.1 本试验采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本规程第15.2.1条规定。
环刀面积不得小于50cm2。
22.2.2 试验操作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切土时,应使试样的加荷方向与土层受压方向一致。
如遇有大孔隙贯通试样时,应用切余的碎土填入堵塞。
2 试样安装及施加预压应按本规程第15.2.2条第2~3款步骤进行。
浸水水质应采用纯水,当有特殊要求时,可按要求的水质浸水,但应在报告中加以注明水质条件。
3 记录初读数后,立即卸除预压力,开始施加第一级压力50 kPa,加压后,每隔1h测记百分表读数一次,直至试样变形稳定为止。
4 加压等级一般为50、100、150、200 kPa,最后一级压力应按取土深度而定:从基底算起至10m深度以内,压力为200 kPa;10 m以下至非湿陷性土层顶面,使用其上覆土层的饱和自重压力,当大于300 kPa时,仍应用300 kPa;当基底压力大于300 kPa时,宜按实际压力确定。
5 当试样在最后一级压力下变形稳定后,向容器内注入纯水,水面应高出试样顶面,并保持该水面直至试验结
束。
每隔1h 测读百分表一次,直至试样变形稳定为止。
稳定标准为0.01mm/h 。
6 拆卸仪器及试样应符合本规程第15.2.2条第11款的
规定。
22.2.3 试验结果应按下式计算:
0h h h p p '-=s δ (22.2.3)
式中 δs ——湿陷系数;计算至0.001;
h p ——试样在加至最后一级压力时,下沉稳定后的
高度(mm);
p h '——试样在加至最后一级压力稳定后,经浸水下
沉稳定的高度(mm);
h 0——试样的原始高度(mm)。
22.2.4 记录格式应符合表22.2.4的要求。
表22.2.4 黄土湿陷性试验记录
试样编号 仪器号 试验方法 试样初始高度 mm
试样含水率 试样密度 颗粒密度
复核 年 月 日 试验
年 月 日
22.3 自重湿陷系数的测定
22.3.1 本试验采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本规程第22.2.1条规定。
22.3.2 试验操作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试样制备及安装应按本规程第22.2.2条第1~2款步骤进行。
2土的饱和自重压力按下式计算确定。
i n
sri H P ⨯=∑=1i g ρn z (22.3.2-1) 4485.085.01(01.01w w si i i
i w ρρρρρ+-+=)o o sr (22.3.
2-2)
式中 P z ——该土样深度处上覆土的饱和(Sr 为85%)自重压力(kPa),计算至1kPa ;
g n ——重力加速度(=9.81 m/s 2);
n ——该深度范围内土的分层数;
H i ——第i 层土的厚度(m);
i
s r ρ——第i 层土的饱和密度(g/cm 3);
i o
ρ——第i层土的密度(g/cm3);
w oi——第i层土的含水率(%);
i s
ρ——第i层土的颗粒密度(g/cm3);
4
w
ρ——4 ℃时水的密度(g/cm3)。
3 将试样保持在天然湿度下,施加土的饱和自重压力。
当饱和自重压力小于50 kPa时,可一次施加;当大于50 kPa 时,应分次施加。
每次加压不应大于50 kPa,每次加压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15 min。
如此连续加压直至饱和自重压力P z为止。
加最后一次压力后,每隔1h测记百分表读数一次,直至试样变形稳定为止。
4浸水后湿陷变形应按本规程第22.2.1条第5款步骤测定。
5 拆卸仪器及试样应符合本规程第15.2.2条第11款的规定。
22.3.3试验结果应按下式计算:
0z '
h h
h-
=z
zs
δ(22.3.3)式中δzs——自重湿陷系数,计算至0.001;
h z ——保持天然的湿度和结构的试样,加压至土的饱
和自重压力时,下沉稳定后的高度(mm);
z
h'——上述加压稳定后的试样,在浸水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高度(mm);
22.3.4 记录格式应符合本规程表22.2.4的要求。
22.4 湿陷起始压力的测定
22.4.1 本试验应采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本规程第22.2.1
条规定。
22.4.2 本试验可采用单线法或双线法。
22.4.3 试验操作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 试样制备应按本规程第3.3.2条和第22.2.2条第1款步骤进行。
单线法切取5个环刀试样;双线法切取2个环刀试样。
试样安装应按本规程第15.2.2条第2~3款的步骤进行。
2 采用单线法试验时, 5个试样都在天然湿度下加压,分别加至不同的规定压力时,再按本规程22.2.2条第3~5款的步骤进行试验,直至试样湿陷变形稳定为止。
3 采用双线法试验时,一个试样在天然湿度下分级加压,按本规程第22.2.1条第3~5款的步骤进行试验,直至最后一级压力下浸水湿陷变形稳定为止;另一个试样在天然湿度下施加第一级压力,变形稳定后浸水,至湿陷稳定,再继续分级加压,直至试样在各级压力下浸水变形稳定为止。
压力等级在150 kPa 以内,每级增量为25~50 kPa ;150 kPa 以上,每级增量为50~100 kPa 。
最后一级压力的大小,应符合本规程第22.2.1条第4款的规定。
4 试验结束后,按本规程第15.2.2条第11款的规定拆卸仪器及试样。
22.4.3 试验结果应按下式计算及制图:
1 各级压力下的湿陷系数
0h h h p p p w -=n s δ (22.4.3)
式中 p s δ——各级压力下的湿陷系数;计算至0.001;
复核年月日试验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