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思考题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思考题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思考题整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复习思考题: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 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重点)

复习思考题: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应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1 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

2 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 3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

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1. 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 2 隋初,长安城建设,强调建设时序。 3 元大都建设,

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形地貌特点----整体观念、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4 米列都城,采用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3、你认为哪些城市规划理论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田园城市、卫星城镇、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有机疏散、理性主义、城市设计、社会学和新马克思主义、永续发展和全球化理论。

4、联想你所居住的城市中所存在的问题,思考这些问题是否与城市规划思想方法有关?

人口密度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建筑立面不协调、城市整体缺乏意象

1 规划思想由单向封闭转向复合开放(将反馈机制和平行机制的地位,提升到与规划相同的高度)。

2 规划思想由最终理想的静态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城市规划不只是最终方案是否合理,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城市也能高效协调的运行,甚至过程比目标更为重要)。

3 规划思想由刚性规划转向弹性规划(唯一的规划成果极难适应综合复杂的城市,弹性规划就是为城市提供优化的、可行的选择)。

4 规划思想由指令性转向引导性(也是一种过程导控论,强调各系统发挥自身的选择性,强调规划的引导控制作用,引导各系统正确发展)。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重点)

复习思考题:

1、城市规划体制除了本章介绍的4个子系统外,你认为还应包含哪些子系统?

编制审批系统、规划评估和反馈系统(公共参与系统、监督检查系统等、后期维护系统)。

2、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由哪几部分构成?你认为我国城乡规划法律体系下一步应重点补充哪方面的法规?

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应重点补充专项法。(法律的完善与健全,是公民权益得到保障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完善的专项法,能够将责任明确,有效的防止原则性问题出现错误。

3、结合你所了解的城乡建设中的事件,思考城乡规划体制在其中的作用。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新区建设。1 规划的法规系统为整个新区规划体制的基础,为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提供法定依据和法定程序。2 规划行政系统确立了新区管理的行政机构,及各个层面上机构权责的界定。3 规划技术系统指出了新区建设中,各个层面上的规划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个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4 规划运作系统确保,整个新区建设过程中各个过程的有效顺利的实施,为寻求各方利益搭建平台。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复习思考题:

1、城市规划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消除和抑制发展的消极影响,并增进积极影响。

2、永续发展的概念是什么?为什么说永续是城市发展的生存底线?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永续发展提出的初衷是为了应对危机,其核心诉求是人类的生存。只有永续发展,人类才能解决危机,才能生存,才有机会谋求城市的发展。

3、和谐城市的概念是什么?如何理解“和谐城市”的柱锥模型?

在满足人类生存底线的基础上,追求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

在永续发展的三角形模型中,社会、环境和经济构成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的三条边代表了不同利益诉求的直接冲突。当各方冲突最小化到一定程度,达到冲突之间的平衡,这样的城市称之为“永续城市”。“永续城市”构成了“和谐城市”的基本面,也就是社会、经济和环境各自发展,不相冲突。当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由不冲突上升到相互协同,实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这样的城市称之为“和谐城市”。

第十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复习思考题:

1、试比较2007年颁发的《城市规划法》与1989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的异同。

《城乡规划法》与《城市规划法》最大的不同是强调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立统一的规划体系,更加突出维护社会公正、公平,更加突出体现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对城乡规划的监督职能,落实了各级政府的责任。

《城乡规划法》共七章七十节,与《城市规划法》比较,取消了“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造”这一章,新增加了“城乡规划的修改”和“监督检查”两个章节。归纳总结主要有七大异同点:第一,由“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一字之差,调整的对象即从城市走向城乡,从而将原来的城乡二元法律体系转变为城乡统筹的法律体系。

第二,从坚持的原则来看,老法是“指导建设”,而新法则是强调资源保护。新法可以说从规划的编制到组织实施,始终贯穿着对耕地、自然资源、文化遗产资源、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而且对规划区内的各类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保护。比如,关于城乡规划的实施,新法作出明确规定:在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中,应当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在旧城区改建中,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在城乡建设和发展中,应当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和生态资源。

第三,从方法上来看,老法重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新法则重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我认为这是新法与老法最大的区别。以前之所以出现“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现象,就是因为缺乏对规划的实施和监督。为了强化监督检查,新法专设了监督检查一章,完善了对规划的人大监督、公众监督、上级监督,以及各项监督检查措施的落实。

第四,以前违反规划后没有对责任主体的处罚,新法则有严格的责任追究,并把对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自身工作的约束摆到重要的位置。比如,对实施违法行为或者批准实施违法行为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规定了相应的行政责任,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老法强调规划部门的作用,新法则强调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比如,根据新法,今后城乡规划报批前应向社会告示,且告示时间不得少于30天。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

采纳情况及理由。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还要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之外,城乡规划经批准后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六,新法完善了对违章建筑的处理机制,依法设定了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处以罚款、限期拆除、没收违法实物或者违法收入等各类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同时,还规定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从而有望改变相关部门“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现象。

第七,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规划必须充满弹性,才能动态地适应城市的快速变化。为此,新法同时也重视了规划的修改,专门设立一章,明确城乡规划修改的条件和修改审批的程序。-------(转自百度搜索)

2、试比较各层面规划类型在内容与深度上的不同。

城市规划一般分为两个层面: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

城市发展战略主要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是城市政府对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意志,当然在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这一战略必须建立在市民参与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属于城市发展战略。

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是对具体每一块地的未来开发作出法律规定,它必须服从城市发展战略对其所作的空间安排。由于直接涉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所以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必须通过立法机关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这一层面得规划也可以依法对上一层面的规划进行调整。详细规划属于建设控制引导层面。

我国对城乡规划法的分类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的,分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我不知道从行政管理的角

度进行的分类属不属于更层面的规划类型,因此没有对以上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3、结合本章内容,试进行一次城市基础资料的系统搜集工作。

1城市勘察资料(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有关的地质资料,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地震地质、水文地质)2城市测量资料。包括城市平面控制网和城市高程控制网,城市地下工程及地下管网等专业测量图,城市规划必备的各种比例的地形图。3气象资料4水文资料5城市历史资料6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7城市人口资料8市域自然资源资料9城市土地利用资料10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和规划资料11交通运输资料12各类仓库资料13城市行政、经济、社会、科技、文教、卫生、商业、金融、涉外等机构以及人民团体的现状和规划资料14建筑物现状资料15工程设施资料16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文物古迹、优秀近代建筑等资料17城市人防设施及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等资料18城市环境资料。

---------(没有进行调查,只是简单的把程序列举出来)

第十一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

复习思考题:

1、哪些要素决定了不同城市土地的价值级差?有学者认为,我国实施的土地拍卖制度提升

了房产价格,是否应该叫停土地拍卖?

1区位2周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3道路交通状况4周边的经济活动水平5周边的公园绿地等环境状况6周边的产业布局7周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房产价格分为房价和地价,其中,地价所占比重大大高于房价。自从1987年,深圳第一宗土地拍卖,到2004年国家全国统一土地双轨制度,包含两种:一种是政府无偿划拨国有土地给用人单位;另一种是所有经营性土地出让,全部实行招拍挂制度。土地的招拍挂制度,决定了土地价格只升不降。地价的上升,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房价的上升。

而我国的税收分成制度,决定了现阶段地方政府的税收来源主要是土地的增值税和使用税,理由如下:我国现行税收分三部分:1全部归中央,主要包括: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进口增值税、船舶吨税2中央和地方增值税三一开,所得税六四开,主要包括: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3全部归地方,主要包括: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和增值税、房产税、契约税、车船税、烟叶税

综上可知,土地拍卖制度会影响房价,但究其根源,是因为我国的税收分成制度所导致的,解决办法便是修改税收分成制度。土地拍卖制度体现了土地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价值,不应该叫停。

2、城市用地评价应当考虑哪些要素?在你所居住的城市中,对城市安全影响最大的自然或工程要素是什么?

1地质条件(建筑基础、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2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和湿度)4地形条件(a影响城市的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b地面的高程和各用地部位之间的高差是对制高点的利用、用地的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和洪水的防范等方面的设计根据c地面的坡度,对规划和建设有多方面的影响d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e地貌对通信和电波有一定的影响。

郑州处于平原地区,相对于周边地势较高,没有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好像没有影响城市安全的自然和工程要素啊,希望大家多多建议和启发。

3、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要素是什么?如果你所居住的城市需要进一步发展,主导方向应当是什么?为什么?

由于用地适用性评价中,已对危机环境安全和城市安全的要素进行了识别,并将之划定为禁建区,因此在城市用地的选择阶段,相对关注各种经济、社会和制度要素。通常涉及的方面如:1建设现状和使用2重大基础设施3区域关系4市政设施配套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6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7文化遗存8社会问题。

郑州的主导方向:以无与伦比的交通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客运和物流,同时带动区域工业和高兴技术产业的发展。

郑州如今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郑州北站和中国最大的零担货物转运站郑州货运东站,以及亚洲唯一运行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十字枢纽站郑州东站。未来郑州将成为全国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网中唯一的“双十字”中心,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半小时经济圈”、中原经济区“1小时经济圈”和全国“3小时经济圈”。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中心,一个半小时航程内覆盖全国三分之二的主要城市、五分之三的人口。

郑州是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是连接华北地区与中南地区的最大的物资集散地,是西部内陆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互动的枢纽。2011年9月28日,中国国务院出台意见支持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意见中明确郑州建设国内大型航空枢纽,同时中国民航局又把新郑国际机场确定为“十二五”期间中国综合交通枢纽

建设试点。

郑州现代物流、会展、文化旅游、服务外包、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中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它是以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国际机场附近的新郑综合保税区(即郑州航空港区)为核心的航空经济体和航空都市区,是郑州市朝着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国际化陆港城市、国际性的综合物流区、高端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方向发展的主要载体。

第十三章总体规划(重点)

复习思考题:

1、选取2—3个你感兴趣的城市,比较它们在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等方面的异同,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为什么编制总体规划的城市还要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者在具体内容上有什么不同?是否可以合二为一?如果可以的话,应当怎样整合?

3、你所知道的国外城市战略性规划有哪些?比较它们与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在内容上的区别。

第十四章控制性详细规划

复习思考题:

1、查阅世界相关国家(如德国、美国等)在城市开发控制方面的相关规划制度,结合我国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比较其优缺点。

2、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各项指标是如何确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如何与城市设计相衔接?

3、建设生态城市的相关技术要求如何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

第十五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重点)

复习思考题:

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必须注意的关键问题有哪些?

2、如何确定城市交通系统的组织方式?

3、低碳城市的建设对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将提出怎样的要求?

第十八章城乡住区规划

复习思考题:

1、住区规划结构有哪些基本形式?分别适用于什么类型的住区?

2、如何确定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规模和布局方式?未来的住区建设中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布局将产生哪些新的趋势?

3、城市住区更新规划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它对于城市更新具有什么意义?

第十九章城市设计

复习思考题:

1、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与城市规划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应重点考虑哪些因素?

3、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具有怎样的内涵与特征?

4、如何判定一个优秀的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__考试题库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 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 大促进作用: ●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 化的动因: ●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 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 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 ●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 ●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 ●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 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几种含义: ●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 ●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 ●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 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 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 ●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 有序,相互依存。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决定城 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 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 ●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 ●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 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 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 ●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 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 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 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 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 ●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 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 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 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 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 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最新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四版)1-12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⑤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②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①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 ②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 ③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 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 ①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②隋初,长安城建设,强调建设时序。③元大都建设,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形地貌特点----整体观念、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④米列都城,采用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3.你认为哪些城市规划理论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田园城市、卫星城镇、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有机疏散、理性主义、城市设计、社会学和新马克思主义、永续发展和全球化理论。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考试题库

城市规划原理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 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 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 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 )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 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 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 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 -- 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 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 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 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精选-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C )。 A.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B.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C.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 2、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B )。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B.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3、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区别主要是( D )的不同。 A.人口规模B.空间规模C.居住形式D.产业结构 4、一般把( A )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A.发明蒸汽机B.汽车的出现 C.空想社会主义开始 D.机器制造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5、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温州模式" 的城市化,也可称为( A )。A.市场推动型B.地方推动型C.辐射扩散型D.外资促进型 6、以下四项中,( D )项不是城市化。 A.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B.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过程C.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 D.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增大的过程7、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B )。 A.20%;35%;50% B.30%;30%~70%;70%一90% C.25%;40%;60% D.40%;40%~80%;80%~95% 8、(B)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 9、通常我们把(B )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把(B )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A.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D.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智力教育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广场和公共建筑体现了( B ) A.帝王宣扬功绩的思想B.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C.欧洲教会势力的强大 D.帝王贪图享受的思想 2、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反映他这一思想的是(C)。 ①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 ②规划体系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3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3

第三篇城乡空间规划 10.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11.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 12.城乡区域规划 13.总体规划 14.控制性详细规划 10.1试比较2008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与1989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的异同。 10.2试比较各层面规划类型在内容与深度上的不同。 10.3城市基本资料搜集。 11.1哪些要素决定了不同城市土地的价值级差?有学者认为,我国实施的土地拍卖制度提升了房产的价格,是否应该叫停土地拍卖? 1.土地级差—— 由于城市土地的自然性质或者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的差别,而又不同的价值,这被称为“价值级差”,影响城市土地价值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土地的区位,适用性,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①区位:一般指的土地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或者是土地所属的城市的基本状况, 如相同城市,市中心的地块通常比郊区价值高,大城市的地块一般比小城市价值高。 ②适用性:指的是土地的适用性评定结果,一般是一类用地的价值>二类用地的 价值>三类用地的价值。 ③用地的基础实施建设:用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的,一般其价值越高。 2.土地拍卖—— 土地拍卖的制度提升了地产的价格,地价上涨推动房价上涨,但是并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叫停土地拍卖,原因如下: ①从放假高涨的原因来说,土地拍卖出高价不是带来房产涨价的直接原因,因 为房价本身就是开发商自己根据市场制定的,无论土地是否高价拿来,开发商都可以定出高价来的,因此叫停土地拍卖,并没有找到其问题根源,更重要是的建立健全的土地财政政策,预防、限制土地拍卖过程中对于土地价格的提升给房价带来的影响。 ②土地拍卖的经济收入,是地方政府发展自身的重要经济来源,叫停土地拍卖, 会给地方政府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城市规划原理40模拟题

[模拟] 城市规划原理40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风景名胜区要处理好()的关系,把()放在首位。 A.保护和利用;保护 B.开发和利用;利用 C.保护和开发;保护 D.保护和发展;发展 参考答案:A 第2题: 城市生态规划即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城市规划原则,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各项开发与建设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能动地调控()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A.城市空间 B.城市社区 C.城市居民 D.自然环境 参考答案:C 第3题: 推动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新兴产业 B.城市文化 C.全球化 D.科学技术 参考答案:D 第4题: 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是指()。 A.其他绿地 B.生产绿地 C.附属绿地 D.防护绿地 参考答案:A 第5题: 《镇规划标准》考虑调整因素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每人()平方米。 A.70~100 B.75~120 C.75~140

D.80~160 参考答案:C 第6题: 下列()不属予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 A.各类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的换乘枢纽 B.各类城市公共交通线路与城市大型公共设施人流的换乘枢纽 C.各类城市公共交通线路与城市对外客运交通的换乘枢纽 D.各类城市公共交通线路与转换公共交通的其他交通工具的换乘枢纽 参考答案:B 第7题: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下列()不是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内容。 A.建设条件分析 B.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C.确定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指标 D.竖向规划设计 参考答案:C 第8题: 由于具有(),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不仅是专业技术,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保护和管理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A.全局性和单一性 B.全局性和综合性 C.分散性和单一性 D.分散性和综合性 参考答案:B 第9题: 下列制定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程序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经审批机关批准同意修编,开展规划编制的组织工作 B.规划草案公告20日以上,组织编制单位采取论证会、听证会 C.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D.在政府审查基础上,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参考答案:B 第10题: C3级民用机场的指标为()。 A.机场长度800~1200m;翼展:24~36m B.机场长度1200~1800m;翼展:24~36m C.机场长度1200~1800m;翼展:15~24m D.机场长度>1800m;翼展:52-65m 参考答案:B

(完整word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

梳理 一、城镇与城市化 1、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 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 3)建筑方面 4)城市环境方面 2、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 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 2)城市的概念和定义是发展的(虚拟城市) 3)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角度) 4、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 5、城市的产生: 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 工业社会:规模大、发展迅速 后工业社会: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 6、城镇化(城市化)定义: 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名词解释:城镇化水平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减少。 9.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 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生产力水平尚低 加速阶段,超过30%,6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 1、城市田园理论 1)提出者: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 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 1)提出者:昂温 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3)形成过程:三代卫星城:卫星城,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半独立----完全独立 3、《雅典宪章》 1)提出时间:1933 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 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 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

城市规划原理--思考题

1.简述城市形成的过程及其主要动因是什么?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成生了剩余产品,人们需要对剩余产品进行交换,于是产生了私有制,产生了劳动分工。随着交换量的增加及交换次数的频繁,有了专门从事交易的商人,商业和手工业也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就出现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原始居民点也发生变化,其中以农业为主的农村,一些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点逐渐发展为市,即出现了城市。所以,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2.古代城市和现代城市的特点答:古代城市的特点:1城市结构简单,城市职能单一;2城市规模小;3军事职能占主要地位;4城市化水平低,且进展缓慢。现代城市的特点:1城市化速度加快,变化剧烈;2城市结构趋向复杂,规模日渐增大;3城市职能多样化,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城市主要职能;4城市类型增多;5人口向城市急剧聚集,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 3.规划的特点有哪些?答:很强的综合性,很强的政策性,很强的先期性,不确定性. 4.城市规划的定义?其核心内容有哪些?答: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核心内容: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5.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关系答:1.城市规划对建筑的影响作用:1)城市规划影响建筑的选址;2)规划影响建筑的综合效益;3)规划影响建筑布局,形体与风格。 2.建筑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作用:1)建筑直接影响城市规划;2)建筑影响城市的环境与景观质量;3)建筑影响城市基础设 备的使用效益;4)建筑影响城 市布局结构。 6.解释:用地面积:城市用地是 指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 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它们既 是指已经建利用的土地,也包 括已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区范围 而尚待开发使用的土地。建筑 红线:指建筑用地相互之间的 用地分界线。不经规划主管部 门批准,建筑物的平台,窗户, 基础,地下管线等不允许突出 红线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 地与建筑用地之间的分界线。 建筑范围控制线:基础上用以 标定可建建筑区域范围的界 线,受红线后退及其他因素影 响,基础上可建建筑的范围比 红线标定的范围小。建筑范围 控制线与红线之间的用地归基 础的持有者所有,可布置道路、 绿化、停车场及其某些非永久 性建筑物、构筑物等,并计入 用地面积参加其他指标的计 算。建筑密度:又称建筑率, 指基地上各类建筑的基地总面 积与基地总用地面积的计算。 容积率:指基地内各类建筑物 的总建筑面积的比值,比值为 1-2时,基地上可见多层建筑; 比值为4-10时,基地上可建高 层建筑,通过给定基地容积率, 可现指基地上最大总建筑面 积。 7.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影响 要素? 8.论述“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历程及主要思想 答:1)1898年霍华德提出了 田园城市的设想,田园城市尽 管在20世纪初得到了初步的 实践,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分 化为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 指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自 给自足;另一种是指城市郊区。 2)到20世纪20年代,曾在霍 华德的指导下主持完成第一个 田园城市莱彻沃斯规划的恩温 提出了卫星城理论,并以此来 继续推行霍华德的思想。3) 1924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 国际城市会议上,提出建设卫 星城是防止大城市规模过大的 一个重要方法,从此,卫星城 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概念。20世 纪50年代以后,人们对于这类 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城市统称为 新城。4)1932年F·L·赖特 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想,这一 设想将城市分散理论的思想发 挥到了极点。5)E·沙里宁为 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产生的 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 理论,他在1942年出版的《城 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 一书中阐述了有机疏散理论。 加粗的即为主要思想 9.简述“有机疏散理论”答: 1942年沙里宁在《城市:它的 发展、衰败和未来》中阐述的 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 行调整的理论。它的改建目标: 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 照预定方案,转移到适合于这 些活动的地方去;把腾出来的 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 该做其他适宜的用途;保护一 切老的核心的实用价值。 10.何谓城市性质?确定城市 的性质对规划有何意义?如何 确定某城市的性质?答:城市 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 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起的作 用,指各城市在全国城市网络 中的分工和职能。意义:1.不 同的城市性质决定着不同城市 规划的特征,对城市规模的大 小、城市用地组织的特点以及 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水平起重 要的作用。2.是决定一系列技 术经济措施及其相适应的技术 经济指标的前提和基础,便于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把规划的一 般原则与城市的特点结合起 来,使城市规划更切合实际。 3.正确拟订城市性质是确定城 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依据,有 利于合理选定城市建设项目, 有利于突出规划结构的特点, 有利于为规划方案提供可靠的 技术经济依据。确定依据:城 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组 成城市的一些要素主要是满足 本市范围以外地区需要而服务 的,它的存在和发展对城市的 形成和发展起着直接的决定作 用。如果其产品仅为满足本市 居民需要,则该因素不是城市 的基本要素。 11、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 械增长答:自然增长指人口再 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 死亡人数的净差值;机械增长 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 量,即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的 人口与迁出城市的人口的净差 值。 13、估算城市人口的规模的方 法有哪些?答:劳动平衡法、 职工带眷系数法、.综合平衡法 14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分析包含 哪些内容?答:1.) 地质条件: 主要表现在与城市用地选择和 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方 面的分析。2.)水文及水文地 质条件3.气候条件4.)地形条 件 15、城市用地平衡表的概念? 主要作用是什么?答:用地平 衡表的概念:用数量概念说明 城市各类用地的相互关系的表 格。用地平衡表的作用:通过 编制用地平衡表,检验城市各 项用地的分配比例以及是否符 合规定的定额指标,为合理分 配城市用地提供必要依据。1) 反映城市土地使用的水平和比 例,作为调整用地和制定规划 的依据之一;2)用以比较城 市之间建设用地的情况;3)作 为规划管理单位审定城市建设 用地的必要依据。 16.试论述当前我国土地储备 机制的运行模式及其存在的主 要问题答:运行模式:1.按照 市场机制运行的模式;2.行政 指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 式。存在问题:1土地储备机 制立法滞后,土地立法体系有

2008年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全真模拟试题(5)

2008年城市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全真模拟试题(五) 单项选择题 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 A.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B.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提纲,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主线 C.确定区域规划中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作用 D.论证城市在区域空间发展中的地位 2.下列关于工业革命后的城市问题,提出的有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正确的对应关系是()。①索里亚·玛塔(SofiaYmata);②西谛(CamilloSitte);③戈涅(TonyGarnler);④格迪斯(PattickGeddes);⑤工业城市;⑥城市形态研究;⑦线形城市; ⑧现代城市演进学说。 A.①—⑥;②—⑧;③—⑦;④—⑤ B.①—⑧;②—⑦;③—⑤;④—⑥ C.②—⑥;①—⑧;③—⑤;④—⑦ D.①—⑦;②—⑥;③—⑤;④—⑧ 3.地块控制性指标分为规定性和指导性两类,属于指导性指标的为()。 A.人口容量、建筑形式 B.用地面积、性质 C.容积率 D.建筑密度 4.衡量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用地规划结合的程度,很重要的一条标准,是看其是否最大程度()。 A.减少居民出行次数 B.减少货物的周转周期 C.减少交通 D.减少道路长度 5.下列关于城市分散发展理论的陈述错误的是()。 A.城市分散发展理论的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

D.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包括了田国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等 C.城市分散发展理论是建立在通过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之上的 D.城市发展理论认为,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 6.索里亚·码塔的线形城市以()为前提。 A.城市运输 B.城市工作 C.城市居住 D.城市道路 7.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交通行为的运作是指()。 A.城市运输系统 B.城市道路系统 C.城市交通管理系统 D.城市对外交通系统 8.我国公路根据其性质和作用,及其在国家公路网中的位置,可分为()。 A.国道、省道、县道 B.高速公路、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 C.国道、省道、市道、县道 D.国道、省道、市道 9.青岛市的城市职能有:外贸、海港、纺织机械工业、国防、疗养、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可见青岛的城市性质是()城市。 A.港口 B.轻工业 C.疗养 D.海洋科学研究 10.机场的选址应()。 A.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 B.使跑道轴线方向最好与城市侧面平行或相切,且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_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书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 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 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 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 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 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 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 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 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 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 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