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费孝通的“乡村经济”_雅虎知识堂

合集下载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第一篇:《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汉族,江苏吴江人。

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他4岁进入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

1928年入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科,因受当时革命思想影响,决定不再学医,而学社会科学。

1930年到北平进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5年通过毕业考试,并取得公费留学。

1936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

论文的中文名叫《江村经济》,此书流传颇广,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

1938年回国后费孝通继续在内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农村、工厂、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

出版了调查报告《禄村农田》。

1944年费孝通访美国归来后不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1955年到贵州进行民族识别,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曾任国务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第六届中央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中央民族学院的副院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教授。

1957年3月24日费孝通写的《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发表在《人民日报》,划为“右派”。

1959年12月5日,报纸公布了中共国家机关和民主党派中央机关摘掉一批确已改造好的右派分子帽子的消息,共142人,其中就有费孝通。

1980年春费孝通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春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费孝通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同年费孝通获《大英百科全书》奖。

费孝通区域发展研究

费孝通区域发展研究

费孝通区域发展研究费孝通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地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他在区域发展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费孝通区域发展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转型与发展。

他认为,中国农村地区的发展不仅涉及到经济层面的变化,还涉及到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个维度的转变。

他通过对中国农村地区的实地调研和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发展的观点和理论。

费孝通区域发展研究的核心观点之一是“乡村市场化”。

他认为,乡村地区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经营环境和促进市场竞争来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

他提出了“乡村市场化”这一概念,并指出乡村市场化是乡村发展的重要路径。

费孝通还关注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他认为,随着乡村区域发展的推进,乡村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改变。

他指出,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是以家族、宗族为核心的,而现代乡村社会则更加注重个人的权利和利益。

他提出了“聚合势”和“分离势”这两个概念,将社会结构变迁分为两个方向。

他认为,传统的乡村社会结构逐渐分解,而现代乡村社会结构则趋向于更加个体化和多元化。

费孝通还关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他指出,中国乡村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是乡村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他提出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观点,即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他呼吁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以缩小乡村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费孝通的区域发展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他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实地调研,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乡村发展的观点和理论,为中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政府决策和乡村发展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有 的阐述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有 的阐述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有的阐述费孝通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他的学术研究涉及广泛,其中乡土中国是他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有着深刻的阐述,他认为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首先,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的基础。

他指出,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从乡村开始的,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

在中国的历史上,乡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

因此,了解乡土中国的情况对于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中国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他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乡村开始,必须重视农村的发展。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和福利,才能够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此外,费孝通先生还指出,乡土中国的发展需要重视农村的人口问题。

他认为,农村的人口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重视农村的人口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和发展。

最后,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中国的发展需要重视农村的教育问题。

他指出,教育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农村的教育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重视农村的教育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有着深刻的阐述。

他认为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重视农村的发展、人口问题和教育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乡土中国的发展,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经典品读】费孝通:《江村经济·前言》

【经典品读】费孝通:《江村经济·前言》

【经典品读】费孝通:《江村经济·前言》【说明】本文是费孝通《江村经济》的前言。

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

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

因此,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这种小范围的深入实地的调查,对当前中国经济问题宏观的研究是一种必要的补充。

在分析这些问题时,它将说明地区因素的重要性并提供实事的例子。

这种研究也将促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传统经济背景的重要性及新的动力对人民日常生活的作用。

强调传统力量与新的动力具有同等重要性是必要的,因为中国经济生活变迁的真正过程,既不是从西方社会制度直接转渡的过程,也不仅是传统的平衡受到了干扰而已。

目前形势中所发生的问题是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例如对我们观察的这个村庄的经济问题,只有在考虑到两方面的情况时才能有所理解,一方面是由于世界工业的发展,生丝价格下跌,另一方面是以传统土地占有制为基础的家庭副业在家庭经济预算中的重要性。

对任何一方面的低估都将曲解真实的情况。

此外,正如我们将在以后的描述中所看到的,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不会是西方世界的复制品或者传统的复旧,其结果如何,将取决于人民如何去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

正确地了解当前存在的以实事为依据的情况,将有助于引导这种变迁趋向于我们所期望的结果。

社会科学的功能就在于此。

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结合体。

人使用设备和知识以便生存。

为了一定的目的人要改变文化。

一个人如果扔掉某一件工具,又去获取一件新的,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新的工具对他更加适用。

所以,任何变迁过程必定是一种综合体,那就是:他过去的经验、他对目前形势的了解以及他对未来结果的期望。

过去的经验并不总是过去实事的真实写照,因为过去的实事,经过记忆的选择已经起了变化。

社区经济社会学的建构对费孝通《江村经济》的再探讨

社区经济社会学的建构对费孝通《江村经济》的再探讨

社区经济社会学的建构对费孝通《江村经济》的再探讨一、本文概述《社区经济社会学的建构对费孝通《江村经济》的再探讨》一文,旨在通过重新解读费孝通的经典之作《江村经济》,深入探讨社区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建构及其现实应用。

本文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一书的核心内容,以及其在社会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随后,本文将阐述社区经济社会学的概念及其发展脉络,指出费孝通的研究对于社区经济社会学建构的贡献。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对《江村经济》进行再探讨的必要性,旨在挖掘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当代社区经济社会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以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为例,深入剖析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

该书不仅详细描述了开弦弓村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农业生产、家庭结构等方面的情况,还深入探讨了农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费孝通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为后来的社区经济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社区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社会结构和发展规律。

在费孝通的研究中,他强调了社区经济活动的社会性、文化性和空间性,为社区经济社会学的建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因此,对《江村经济》进行再探讨,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费孝通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还能为社区经济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江村经济》的主要观点与贡献《江村经济》是费孝通教授在20世纪30年代对中国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进行实地调查后所著的学术作品,该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费孝通教授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开弦弓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农村社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独到的见解。

主要观点方面,费孝通教授在《江村经济》中提出了“乡土社会”的概念,并详细描述了乡土社会的特点。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费孝通的一项重要学术贡献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费孝通的一项重要学术贡献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费孝通的一项重要学术贡献【摘要】费孝通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他提出了“中国式经济”概念,对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并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

他还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为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费孝通的学术影响和贡献在中国经济学界有着深远影响。

他的研究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具有重要意义,为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费孝通的学术贡献对于当代中国经济仍具有重要价值,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关键词】费孝通、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学术贡献、中国式经济、传统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路径、农村经济、学术影响、理论探讨、重要意义、深远影响。

1. 引言1.1 费孝通的生平简介费孝通(1910-2005),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被誉为中国当代社会科学的泰斗。

费孝通生于福建福州,早年曾留学美国,并在哈佛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费孝通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

费孝通是中国经济学界的开拓者之一,其研究领域涉及中国经济史、传统经济结构、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

他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中国式经济”这一独特概念,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产生了深远影响。

费孝通一生致力于跨学科研究,从历史、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角度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

他的学术成果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具有重要价值。

费孝通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学风严谨的态度,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学者。

1.2 费孝通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意义费孝通是中国现代经济学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费孝通致力于探讨中国特有的经济发展路径,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经济结构中的特点,并提出了“中国式经济”这一概念,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

费孝通江村经济读后感《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以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为调查对象,所撰写的一部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的经典著作。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书中,费孝通先生通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展现了开弦弓村农民的生活全貌。

他从家庭、农业、副业、贸易等多个方面入手,详细描述了农民的生产活动和经济收支情况。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不仅仅关注经济数据和生产方式,更注重揭示背后的社会关系和文化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开弦弓村以农业为主,但单纯的农业生产并不能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

于是,副业如蚕丝业就成为了重要的补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的蚕丝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费孝通先生通过分析蚕丝业的兴衰,让我看到了农村经济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与机遇。

家庭在农村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开弦弓村,家庭既是生产单位,也是消费单位。

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代际之间的传承和变化,都对家庭经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费孝通先生对于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分析,让我明白了家庭在中国农村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家庭关系对于经济活动的支撑和约束作用。

同时,书中也揭示了农村土地制度对农民经济生活的重要性。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土地的分配和使用方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温饱与富裕。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导致了农民的贫困和农村经济的落后。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合理的土地制度改革对于农村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此外,费孝通先生还关注到了农村的信贷、贸易等经济活动。

农民在资金短缺时往往依赖于民间借贷,但这种借贷方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高额利息、风险不可控等。

在贸易方面,农村与外部市场的联系不够紧密,农民在交易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无法获得公平的价格和合理的收益。

读完《江村经济》,我不禁思考中国农村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农村不能被遗忘和抛弃。

我们需要在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升级。

《江村经济》

《江村经济》

《江村经济》《江村经济》读后感一本好的书应该是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更重要的是是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给人以无限的使命感。

《江村经济》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答辩论文,是中国社会调查方面的学术著作。

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

《江村经济》将一个大范围的社会研究,通过研究一个小村庄折射出来,将作者自身经历融入书中,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更是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

而我,在认真阅读后,也收获了一些东西,产生一些看法。

前言《江村经济》是一本关于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

它描写了长江流域一个名叫开弦弓村的村庄的经济等问题和该村庄的历史发展变化。

在书中,费孝通先生针对这个村的发展作了深刻分析,使我对中国农村的现状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并且,从中我更是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赤诚的爱国心和他对于社会学的热衷。

地理环境费博士等认为: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现阶段,把一个村子作为单位最为合适。

而费孝通先生也正是出于实际的考虑,将自己的调查范围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村庄内进行。

费先生选择的调查地点叫开弦弓村,它坐落于长江三角洲上的太湖东南岸。

该地区受夏季季风的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爽,“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的气候条件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生产季节约持续300天”。

而且,“该地区位于长江和大运河这两条水路干线的交叉点上,这两条水路把这个地区与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广大疆土联结起来”。

自然环境的优越和交通的便利是这个地区在当时中国经济上取得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村庄中,土地是维系人们生产与生活的主要物质条件。

人们可以根据当地人所占土地的自然条件大致推论出村里人的职业。

而恰好,该村中的外来户全部从事着特殊职业,当然,他们没有土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绍一下费孝通的“乡村经济”
你说的是费孝通《江村经济》吧.《费孝通(生于1910年,2005年4
月24日逝世)
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著述甚丰,主
要著作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
土重建》等,论文多篇。费孝通最重要的著作《江村经济》,被学界公
认为是中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1979年以后,费
孝通致力于中国社会学的重建。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年在英国出版,之后多次再
版,影响广泛而深远。《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的博士论文,该书对
中国经济生活变迁的考察有卓越的见解与非凡的把握力——费孝通在
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清晰地分析了中国乡村经济变化的动力以及存在
的问题,并认为强调传统力量与新的动力对中国经济发展同样重要。
《江村经济》是一部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的著作。这是费孝通先生
1936年回家乡休养,利用人类学实地调查的方法,系统地收集了村子
里不同住户的经济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后,整理出版的“这
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它旨在说
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
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
过程。因此,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江村经济》从此开拓了社会人类学研究当代文明社会的广阔领域,
费孝通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在“序言”中说:“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
的《江村经济》一书将被认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
个里程碑”。1981年费孝通先生被英国皇家人类社会学会授予人类学
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江村这个名字也随之闻名于世,成为现代
史上中国农村的缩影。

江村本名开弦弓村,地处长江流域太湖东南岸的吴江市七都镇。
是一个典型农业加手工业的江南农村
社区。享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著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
质丰腴,适宜栽桑养蚕和缫丝织绸。南宋时已是“耕桑之富,甲于江
浙”。明清两代,太湖南岸的蚕桑生产处于鼎盛时期,明代“辑里丝”
就是上贡和出口的优质丝。在晚清同治、光绪年间,开弦弓村周围的
集镇出现了因经营蚕丝业而发家,为世人所瞩目的豪富阶层,形成近
代中国最大的丝商群体。历史上蚕丝业一直是当地最主要的生产事业
和百姓衣食之源,经济之支柱,与农民休戚相关。同样,产茧、缫丝、
织绸成为当地早期工业和出口贸易的雏型。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
陈述了调查开弦弓村的理由:“开弦弓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
一。因此,可以把这个村子作为在中国工业变迁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例
子;主要变化是工厂代替了家庭手工业系统,并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
工业化是一个普通过程
,目前仍在我国进行着,世界各地也有这样的变迁。在中国,工业的
发展问题更有其实际意义,但至今没有任何人在全面了解农村社会组
织的同时,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不仅仅从社会学角度来实证考察中国
农村社区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过程,更是从理论的高度阐述了经济生活
与社会结构的相互作用。深刻揭示着社会变迁的动因和问题,社会发
展的趋势。他通过对开弦弓村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中认为,传统农民
是中国社会最古老的社会群体,而传统中国农村经济具有人多地少,
农工相辅的内涵,是农工混合型的乡土经济结构。农民以土地相依为
命,有自已的独立经济,并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生存方式,而维系自给
自足的主要形式则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相互结合。
在农村家庭中农业、副业和手工业已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以家庭手
工业为主的副业凋敝,深刻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社会的变革。费
孝通深刻地指出,中国农村问题的根源是手工业的衰落,表现在经济
破产,最后集中到土地占有的问题上来。对此,他提出了一个卓有远
见的观点:以恢复中国农村企业,扩大农民收入来源来解决中国农村
和土地问题。土地改革是必要的,但农村真正的出路在于乡村工业,
这种乡村工业就是深藏于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草根工业”。继而从传
统落后的乡村手工业转化为乡土性的现代工业。在“蚕丝业”这一章
里,费孝通描述了蚕丝工业中工厂取代家庭手工业是一个普遍过程,
并不限于这个村庄,预示着中国乡村工业的未来趋势。

在开弦弓村,蚕丝业作为农民“上供赋税,下给俯仰”的家庭第
二主要收入来源,“户户栽桑,家家养蚕”农业和手工业牢固结合,形
成“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虽然具有较强的自我生产,自发组织能
力,但由于分散性、封闭性,千家万户接受新的生产方式就有很大的
局限性。在《江村经济》中我们还看到蚕丝业的技术变革引发社会组
织和社会原则的变革,又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变迁。民国后,由于日本
缫丝工业的迅速崛起,尤其在30年代中、后期,日本国的生丝产量占
世界80%以上,加上人造丝的发明及大量廉价供应,国内缫丝技术滞
后,同时,受日本丝倾销影响,出口受阻,使得中国丝业日渐衰退,
开弦弓村的蚕丝业受到极大的冲击,深深地影响了农村
人民的生活。当然,也受帝国主义入侵及西方列强工业的扩张之影响。
费孝通讲到“由于世界经济萧条及丝绸工业中广泛的技术改革引起了
国际市场上土产生丝价格的下跌,进而引起农村家庭收入不足、口粮
短缺、婚期推迟以及家庭工业的部分破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江
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郑辟疆先生及其学生费达生(费孝通姐)等
爱国人士投身科学救国,提倡改良蚕丝业,在学校增设推广部,推广
新技术。他们在苏南的苏州、无锡等地进行蚕丝业的改革,并以开弦
弓村为实验基地,推广优良蚕种,实行稚蚕共育和土丝改良技术。他
们还集资成立开弦弓村有限责任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在此基础上创
办机械缫丝工厂,以工厂代替破产了的家庭手工业,这是我国现代史
上第一家由农民创办的缫丝企业。在《江村经济》里费孝通又讲到“现
代制丝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引进日本、中国之后,乡村丝业开始衰退。
这一工业革命改变了国内乡村
手工业的命运”。“工业革命影响丝织业的力量同样使国内蚕丝市场随
之缩小。市场缩小的结果带来了农村地区传统家庭蚕丝手工业的破
产。”还讲到“我们的试验直到1935年重新装备了新机器之后才证明
是成功的。这种机器是由日本最新型的机器修改而成。我们用它生产
出中国最好的生丝。1935年这个工厂的产品被出口局列为最佳产品”。
这里的“试验”是指“设计一个要能实现应用现代生产技术的一切有
利条件的工厂。这个工厂同时又不宜太大,要能办在农村里,用当地
的劳动力和当地供应的原料。这个试验具有比较广泛的意义。”这是在
传统经济几乎破产的危机下,引进新的经济方式,推广新的养蚕和制
丝技术,来拯救农村经济,以推进社会变革和发展。因为,社会改革
活动对于中国的社会变迁息息相关,如亲属关系以新的形式进行着重
新组合,并将随着工业的变迁得到调整。

费孝通先生深入解读中国传统社会,认识到中国是乡土性社会,
农民与土地关系构成中国的特殊性。因此,以工业重建乡土,进而解
放农民,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并最终解决中国问题。他把20
世纪三十年代发展农村工业的学术主张最终成为20世纪八十年代中
国大地上星火燎原的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的热潮
。也从中看出,九十年代乡镇企业中的股份合作制,其组织与分配形
式上,与开弦弓村生丝合作社有异曲同工之处。可见,费孝通先生对
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费孝通自1936年在开弦弓村进行的实地考察,开始了他社会学的
研究,至今近70年了。其著作《江村经济》为中国农村社会学实地调
查研究,以及对理论研究,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积累了翔实的材
料,并为建立中国化的农村社会学理论,发展中国农村社会学奠定了
基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者葛迪斯就是由《江村经济》而对中国农
村社会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1956年访华期间经周恩来总理同
意后,专程来到江村作实地调查,写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
生活》,在国际学界产生较大的影响。自《江村经济》以后,费孝通教
授以毕生精力对开弦弓村进行全面追踪的调查研究,写下了一篇篇带
有泥土气息的调研文章。他围绕志在富民,足迹还遍布全国山寨乡村
和农牧民家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