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国留学生的语音偏误问题
留学生汉语熟语的语用偏误类型研究

留学生汉语熟语的语用偏误类型研究留学生是指到国外学习或深造的学生,而汉语熟语是指一些常用的固定搭配的词语。
在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由于其母语与汉语存在差异,往往会出现语用偏误。
语用偏误是指在语用交际过程中的错误使用语言的现象,这种错误可能会导致沟通不畅或产生误解。
本文将重点研究留学生在使用汉语熟语时可能出现的语用偏误类型。
第一种语用偏误类型是语言不得体。
留学生可能会因为对语境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使用汉语熟语时不恰当,甚至让人感觉拗口。
留学生可能会将某个熟语的成语词语替换为近义词,导致熟语的意思变得模糊或不准确。
留学生可能会将熟语使用在不适当的场合,缺乏语用上的适应性。
这种语用偏误会给交际双方带来困扰,降低沟通的效果。
第二种语用偏误类型是语境错误。
由于文化差异,留学生可能会对汉语熟语的使用场景产生误解,将汉语熟语应用于不合适的语境中。
留学生在与中国人交流时可能会使用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熟语,但在实际语境中并不适用,导致误解或困惑。
留学生也可能因为对特定语境的不了解而无法正确使用汉语熟语,进而影响交际双方的理解。
针对上述语用偏误类型,留学生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行纠正。
留学生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听力训练和语言互动来加深对汉语熟语的理解和掌握。
留学生要注重语境的学习,了解熟语的使用场景和语用特点,避免在不合适的语境中使用。
留学生应注重深入理解汉语熟语的内涵,通过学习与汉语熟语相关的文化知识,提高对汉语熟语的应用能力。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熟语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语用偏误,这种偏误可能涉及语言的得体性、语境的适应性和语义的准确性等方面。
留学生可以通过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努力提高对汉语熟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减少语用偏误的发生,提高交际效果。
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与对外汉语教学-2019年文档

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与对外汉语教学-2019年文档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与对外汉语教学引言“声调”这一术语,是由赵元任先生提出来的。
在《语言问题》中指出:声调是“利用嗓音的高低的音位来辨别字的异同”。
而王力先生在《汉语音韵》一书中则认为:声调是“由元音的升降和音长的总和形成的”。
(赵元任,《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一期)当然,本文讨论的音调是绝对不包括轻声音节的。
一、母语为声调语言的汉语学习者的主要声调偏误类型及成因1.泰语和越南语和汉语相似的地方在于三者都是有声调的语言。
通过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泰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遇到的偏误类型可以简单概括为:中平调的声调低,四声调不够简洁、干脆,大多过于冗长。
也可以这样说,泰国的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出现的偏误有一个基本固定的模式,即:阴平的声调常常发不上去,不够高,如“家”“依”“屋”“间”“微微”“崩塌”等阴平字,发音时的声调都低于汉语的一声调,调值也根本达不到标准的55。
除此之外,与汉语不同的还有第三声调,通常来说,泰语的第三声调是降调,而汉语的降调是第四声调,即去声声调,它的发音特点是声调由高突然降到很低,非常短促但是又特别有力。
所以泰国留学生在遇到汉语声调的降调发音时,本能地会用母语的第三声调代替,结果就会导致发音时把第四声调过分地往下降,致使音节发音时间拖拉得太长,给人一种“似像非不像”的感觉,造成“洋腔洋调”的发音。
2.越南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时遇到的偏误类型可以简单概括为:第四声声调较高或者有个别的音节发成平声,而汉语的第二声调又太高,起点不够降,上声的时候也没有做到瞬间发音并且有爆破力,在发第三声调的音时,前面的部分音节拖拉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尾音上升的过程就过于短小、简洁,并且同时也造成了上升时间的仓促,还有的甚至在发音时只是往下降低声调而从来不往上上升声调等等诸多问题。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越南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第一声调的效果较好,只是稍微比汉语的第一声调偏低,其他的问题都还不存在。
《外国人学汉语偏误分析》讲义(留学生)

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常见偏误分析一、什么是偏误外国人学习汉语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可以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类型。
失误(mistake)是指学习者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如他本来想这样说,实际说出的却不是这样。
这种错误没有什么规律,即使是使用本族语的人也会发生。
说话人一旦意识到自己错了,马上可以纠正,而且同样的错误一般不会再次出现。
例如:1.某老师下课前问学生:“今天的课讲完了,大家还有明白的吗?”学生齐声回答:“没有了!”2.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毕福剑:“感谢阎惠演奏的独子笛奏!”——2011年7月20日《星光大道》产生失误的原因有临时改变主意、身体疲劳、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
偏误(error)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没有完全掌握好目的语而出现的一种带规律性的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真实的语言能力和水平。
这种错误学习者自己难以察觉,也很难纠正,而且同样的错误往往会重复出现。
例如:1.他觉得一点儿累。
2.他打完篮球,一点儿累。
3.我的头一点儿疼。
二、偏误的分类根据偏误的语言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语音偏误2.词汇偏误3.语法偏误4.语篇偏误5.语用偏误6.文字偏误例如:1.我今天没有穿眼镜。
2.明天下午,我要见面他。
3.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但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4.你爸爸几岁了?三、造成偏误的原因(偏误的来源)(一)外因: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偏误1.母语负迁移大多出现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期,学习者在尚不熟悉第二语言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母语的知识来表达,因此同一母语背景下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同一类型的偏误。
例如:(1)明天下午,我要见面他。
(明天下午,我要和他见面。
)(英语:I’ll meet him in my office.)“见面”在汉语中为不及物动词,但在英语中可以是及物动词。
(2)不要生气我。
(不要生我的气。
)(越南语:??ng tuc t?i .别生气我)越南语的“生气”可以带宾语。
挪威留学生的语音语调错误纠音方案

挪威留学生的语音语调错误纠音方案每个单词的发音都离不开元音音标,而元音音标的不标准会影响到几乎所有单词的发音。
元音分单元音和双元音,单元音问题常见,如palace,family,passion等等,而错误的发音是偏向,这源于发音启蒙初期,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两个元音发音的区别,嘴型的区别。
纠正的关键也在于嘴型的纠正,是纵向张开或是横向张开是关键。
双元音问题也很常见,之前有一个学生,常常把place读成,双元音的发音是由开口音和闭口音的过渡构成的,是其开口音,但如果没有闭口音,就不能构成完整的双元音发音。
此类发音误区还常常出现于name,game,take等。
出现此类错误时,可以将两个发音分别练习之后进行连读,效果很显著。
对外汉语语音偏误研究

二、语音偏误的类型
1、声母偏误:例如,有些学生会把“哥哥”发成“多多”,这是因为他们 的母语中没有相似的音素。
2、韵母偏误:如有些学生会将“花朵”发成“多火”,这是因为他们的母 语中没有相似的韵母。
3、声调偏误:汉语的声调是区分意义的重要因素,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存在 困难。例如,他们可能会把“姐姐”发成“结结”。
针对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对比分析:在教学初期,教师可通过对比分析泰语和汉语的发音特点, 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以便更好地掌握汉语发音。
2、注重实践: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大量的发音训练,让学生多听、 多说、多练习。同时,可以组织口语角、演讲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
4、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通过大量的听力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发 音习惯。同时,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汉语电影、听汉语歌曲等方式,让他们更 多地接触标准的汉语发音。
5、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模拟真实场景的语 言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汉语的发音技巧。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语言角等 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练习汉语的发音。
3、声调偏误
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而俄语没有声调。因此,俄罗斯留学生在学习汉 语声调时会出现一些偏误。例如,对于汉语中的四个声调,俄罗斯留学生往往难 以区分阴平和阳平、上声和去声之间的区别。此外,由于俄语中没有类似汉语声 调的语音现象,
因此俄罗斯留学生在发汉语声调时往往会出现音高不准确的现象。
2、韵母偏误
汉语的韵母包括39个元音和辅音韵尾,而俄语只有10个元音和辅音韵尾。因 此,俄罗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韵母时也容易出现偏误。例如,俄语中没有类似于 汉语韵母“ai”、“ei”、“ao”、“ou”的发音,因此俄罗斯留学生很难掌握 这些韵母的发音。
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及对策

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及对策由于受母语的负迁移、汉语特点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容易出现各种偏误。
本文试从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的特点和成因出发,寻找相关对策。
标签: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声母韵母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是否标准是交际活动能否顺利展开的前提之一。
掌握任何一种语言,语音都是基础,是贯穿始终并较难精确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础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发音,为用口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
然而,汉语语音的掌握却并非易事,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自身的原因和汉语语音的特点,留学生会出现各种偏误,这些偏误如若不及时纠正,会直接影响留学生的汉语语音面貌,进而造成交际障碍。
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往往带有区域性的特点,来自南亚(主要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的留学生,他们在汉语语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偏误,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其汉语声调、声母、韵母的偏误也有自身的规律。
一、南亚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分析汉语是声调语言,所谓声调语言,是指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声调对于所有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而言,都是偏误频发且较难纠正的问题。
我们所说的“洋腔洋调”,大多也是缘于留学生声调发音的不到位。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南亚大部分国家留学生无论是其母语(乌尔都语、印地语、孟加拉语、尼泊尔语等),还是官方语言之一的“英语”都属于和汉藏语系大相径庭的印欧语系,都不属于声调语言。
他们在接触汉语之前对声调是陌生的,对其没有任何感性或者理性的认识。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出现各种偏误。
总的说来,他们的声调发音的问题在于:一是调域较窄:如阴平调往往只有33或44度,没到55度,去声也存在相同问题,本为51调,学生一般读成31或42调,严重的甚至会发成低平调。
二是音高曲线把握不到位,特别是升降调把握不到位。
将本为平调的阴平调读成升调或降调。
读阳平调时,受母语或英语等语言影响,不是读成升调,而是变成了降调。
留学生汉语熟语的语用偏误类型研究

留学生汉语熟语的语用偏误类型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国际人才的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外籍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
然而,由于汉语和母语之间的文化和语言差异,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语用偏误。
本文将分析留学生在使用汉语熟语时常见的语用偏误类型,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一、过度使用熟语有些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熟语时,会给人一种自以为“懂得很多熟语”的印象,因此不断地使用各种熟语。
这种情况下,造成的效果是语言繁琐、累赘,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使用,影响交流的效果。
解决方法:适当地运用熟语是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必要手段,但是要注意熟语的运用应该在语境合适的情况下进行,而不是为了炫耀知识而过度使用。
只有当熟语能够体现语言的优美和简洁性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有些留学生在对熟语的掌握不够熟练或理解不够深入时,会使用不当或容易引起误解的熟语。
他们甚至可能不知道某个熟语在某些语境中的使用并不普遍。
这种情况下,能使听者产生误解、降低交流的质量。
解决方法:在学习熟语的过程中,要尽量例举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法,避免对熟语的误解。
当需要使用熟语时,要注意使用语境,尽量不要把熟语强行套用到不适当的情况下。
学生还可以主动请教中国学生或老师,以进一步了解熟语的使用。
三、不理解熟语的真正含义有些留学生虽然知道某些熟语的表面意思,但并不理解其中隐藏的深层意义和文化内涵。
在使用这些熟语时,他们往往会忽略熟语背后的文化现象和特定的语用规则,这样会让听者感到不理解或困惑。
解决方法:对于某些比较抽象或文化内涵比较深的熟语,留学生应该进一步了解其背景和意义,并且理解其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完全领会熟语的真实意义,切实提高交流的质量和效果。
四、无法正确模仿熟语的语言特点有些熟语的表达方式、语音、语调和语速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语言特点。
留学生在学习这些熟语时,可能无法正确模仿其中的语言特点,导致表达时感觉生硬或不自然。
解决方法:在学习熟语时,应该注重细节和差异,包括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
泰国留学生汉语学习语音偏误类别及原因调查报告

泰国留学生汉语学习语音偏误类别及原因调查报告文学院 11级对外汉语班带队老师:龙涛实习地点:国教院摘要:本文根据见习期间与泰国同学交流以及课堂观摩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偏误进行分类,因为实习时间条件的限制,主要对语音上的偏误进行调查。
并根据所学知识以及结合前人的研究对泰国同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的语音偏误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
报告的最后根据偏误分析的结论,结合偏误分析理论和教学理论对泰国留学生课堂教学提出了我们自己的建议。
引言2014年10月,我们在校南校区对外汉语系留学生本科教学班和入门班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
在此期间我们通过课堂观摩记录,课后班里的留学生讨论交流,平时有针对性的对泰国籍留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语言调查,然后在网上搜集整理了一些关于泰国学习汉语的偏误的语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班里调查的实际情况对材料进行了进一步整理,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结论,并依照我们自己所学及调查情况尝试向老师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教学建议。
一、调查实施(一)调查内容泰国籍留学生学习汉语中的语音偏误。
(二)调查方法1,课间与留学生交流注意并记录留学生的语言 2,课堂观摩记录留学生的语言(三)调查对象我校国教院的入门班及其它班的泰国籍留学生。
(四)调查步骤10月14日-11月12日进行课堂观摩记录、语言调查11月14号整理分析搜集到的语言材料11月15号文献资料查询,形成初步调查结论11月16号撰写调查报告二、调查结果与分析1,偏误分析理论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和偏误产生的原因等。
偏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不自觉地对目的语的偏离,是以目的语为标准表现出来的错误或不完善之处。
这种错误是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反应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属于语言能力范畴。
偏误分析是在语言学理论中介语假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早由鲁健骥介绍到中国(80年代初)偏误分析理论的创始人Corder认为第二语言习得者的错误和第一语言学习者的错误,都存在系统性和非系统性的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不仅在经济上赢得世界瞩目,在中华文化传播上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21世纪初以来,世纪各国各地区迅速掀起一股“学汉语”狂潮。为此,我们国家政府在国外各地区开办了非营利性机构“孔子学院”。据中国官方不完全统计,迄今全球已有近百个国家两千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开汉语课的中小学或如“孔子学院”般民间教育机构更如雨后春笋,不计其数。但是,由于我们从事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时间较短问题,我们没有太多的经验,以至于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经常会出现语音偏误。 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语言的系统性。如果一种语言不存在系统性和语言规则,那么也就不可能被习得,学习者也就无所谓犯不犯错误,因为这种语言本身就不存在任何可以衡量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标准。既然某种语言是各个语言项目、各部分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一个系统,因此,只有从宏观上把握了语言系统的整体性,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每一个部分;同时,也只有明确了其中每一个部分及其各部分间的关系,也才能更好地掌握整个语言系统。
辅音偏误的主要类型
在发音部位方面,外国学生在容易出现舌尖后音、舌面音和唇齿音的偏差,其他的双唇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和舌根音的部位性偏误则较少见,这是因为这些辅音的发音部位在世界各种语言的音系中是具有不同程度的普遍性的
在发音方法方面,最大的发音难点是“送气/不送气”的区别,其次是“清/浊”的区别,另外则是浊擦音和边
音的问题。
舌尖后辅音,是各种语言的音系中相对少见的。外国学生在这一组辅音的发音中,跟汉语方言区的人相比,情况是不同的。他们
在平翘舌声母的区分方面,比汉语方言区的学生显示出更强的自觉性,而在跟洪音(开口度较大的)韵母相接时问题也不甚明显,主要是跟舌尖元音-i([ʅ])相接时容易出现腭化的倾向。究其原因也许是在学习之初受汉语拼音“i”的影响,虽然随着进一步学习懂得了舌尖元音和舌面前高元音的区别,但腭化的倾向未能彻底克服。
舌面辅音 ,普通话的这组辅音发音部位也是较有特点的,因此也给外国学习者带来一定的困难。发音偏差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
是以舌尖前音z、c、s腭化后接齐齿呼和撮口呼韵母,即俗称“尖音”,如把“现”发成siàn。这类偏误,实际上学生能自知,但是出于习惯和惰性,在实际言语交际活动放任自流。另一类偏误则把舌面辅音发成舌叶辅音[ʈʃ]、[ʈʃ ʻ]、[ʃ]。舌叶处于舌面之前,因此也就是说发生这样的偏误的实质是将发音部位前移了。要鉴别舌面辅音和舌叶辅音,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方法:舌叶辅音在发音上跟圆唇化存在着协同发音的关系,而舌面辅音跟展唇存在协同发音的关系。
唇齿辅音f,这类偏误主要发生在韩国学生那里。这是因为在韩国语中,一如上古汉语“无轻唇音”,也没有唇齿辅音,而在韩国语
中汉字词又占多数。但在现代汉字的形声字中,双唇和唇齿的谐声关系是混乱的。虽然唇齿辅音发音时可凭借视觉监控,并不困难,但是因为学习者难以确定具体汉字的读音,会出现误读或犹豫不决的状况。这种偏误跟汉语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时发生“正音”问题相同。另外日本学生容易把唇音 f,说成双唇擦音[ɸ](俗称“吹火音”)。这是因为日语中的“フ”(FU)的实际发音是[ɸ],是负迁移现象。通过视觉监控,纠正发音应该是不甚困难的。
“送气/不送气”的区别是汉语音系上最大的一个特点,大多数外国学习者的母语中都没有这样的对立区别,所以在学习之初他们
甚至不能区别“肚子饱了”和“兔子跑了”。通过一段时间的认知和练习,他们能在听感上加以区别,并刻意在发音上予以区别,但是往往由于教学指导中有所谓的“送气就是发音时呼出的气流较强”的说法,导致学习者不适当地加大呼出气流,形成偏误,甚至影响语流的流畅性。实际上送气辅音的音理是,在除阻后有一个送气段(近似声门擦音),国际音标中的送气的另一种标音法[ʰ],如“怕”的声母标成[pʰ],还是很有启发性的。可以说,有一些送气辅音的偏误的形成是教学方面的负迁移。
“清/浊”偏误主要表现为不恰当和过度的“浊化”。汉语中也会发生浊化,但是有一定的条件:在词语的“后音节里的塞音、塞擦音(特别是不送气的)常常发生浊化……相反,在前音节里,塞音和塞擦音很少发生浊化”。外国学生所发生的浊化偏误,主要出于负迁移的影响。西方语言中的“清/浊”对立在音系中的地位跟汉语中“送气/不送气”对立在音系中的地位类似,也正因为如此拉丁字母p:b、t:d、k:g与标音之间的关系主要显示“清/浊”对立,而在汉语拼音中则显示“送气/不送气”的对立。他们把这种区别性特征带进了汉语音系中来了,更何况还有汉语拼音的影响。另外,由于他们的母语中没有声调,在控制音调方面他们的能力也有所不逮,需要依靠嗓音的连续性来控制音调,这也造成了他们的过渡“浊化”,因为对他们来说,恰恰是词语的前音节声调更难以控制。 普通话的鼻韵母,特别是其中的en:eng和in:ing之间的区别是相当明显的。这不仅对外国学习者来说是个难点,而且对于汉语方言地区的人们的学习来说也有着很大的困难。有些语言没有这样两套音节尾鼻音,如日语;有些语言虽然有两套甚至三套音节尾鼻音,但是鼻音对前接元音的影响却不同于汉语普通话。在普通话中前后鼻韵母真正的对立区别是韵腹的舌位。这跟英语中sin : sing的区别是有所不同的。这一类外国学生的偏误常常被忽视,主要是我们缺乏较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
声调偏误
外国学生的声调偏误首先表现在调域狭窄,而且声调的上阈明显偏低,这在第1声、第2声和第4声中都有显示。因为在他们先前的语言知识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在他们看来中国人说汉语的声调时,有些“夸张、矫饰”,像“唱歌”似的。 调域偏低当然对第1声——高平调影响最大,因为该声调要始终保持在一个高位上。而对于平调的控制,外国学习者一般还
是能做得较好。这大约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不需要进行音调调整。 第2声——中升调和第3声——降升调,不仅是外国学生发生偏误最多的两个调,而且还经常发生混淆。首先因为这两个声调
在调型上有共同点,即有“升”段。在外国学生的发音中,我们发现第2声的前端常常会出现一个平调段,严重的还显示为微微下降,在听感上让人觉得“不二不三”。而第3声的偏误则表现为“降”段很短而“升”段很长、很明显。这无疑是受到“214”音系描写的影响。
第4声的学习一般还是比较成功的,也就是说,外国学习者对于声带由紧至松的控制并不感到十分困难。所见的偏误主要是起调不
够高。 外国学生在声调连读时所发生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声调连接过程中相互之间不呼应、不相接,比如“大大”:第一个“大”去声降到底后戛然而止,重新高起调念第二个“大”,出现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被称作“字顿”的现象,即不是念词,而是念两个字。这种情况在说“大楼”时则大有改观。这说明他们在连读时对单字调相接出现的迷惑。如果是4+2或2+4,如“大楼”或“勤快”,降升相连或升降相连尚不觉过于困难。但是像4+1、1+2等就不知所措了,要完全守住单字调的调型就无法衔接,因为他们不懂得有“调势”这样一种黏合剂。反之,另一种偏误类型则是为了相接,他们放弃了单字调的特征,比如4+1(“故乡”)中的第4声被拉平从而变成第1声了,1+2(“生活”)中的第1声则被往下拽变成半拉第4声了。这种情况的严重性还在于,长此以往学习者的声调模型被彻底搅乱了,直至彻底放弃声调学习内容。 朱川先生注意到外国学生在以下情况下会发生偏误: 在nü、nüe、lü、lüe等音节里,“听感上像在声韵之间夹了一个[ʅ]” 在zong、zu、zuo、zui、zuan、zun,cong、cu、cuo、cui、cuan、cun,song、su、suo、sui、suan、sun中,“在听感上像是在声韵之间加了一个[ɿ]” 在zhong、zhu、zhua、zhuo、zhuai、zhui、zhun、zhuang,chong、chu、chua、chuo、chuai、chui、chuan、chun、chuang,shu、shua、shuo、shuai、shui、shuan、shun、shuang中,“听感上像是在声韵之间加了一个[ʅ]” 在ju、jue、juan、jun,qu、que、quan、qun,xu、xue、xuan、xun中,“听感上像是在声韵之间加了一个[i]” 在re、ri、rao、rou、ran、ren、rang、reng中,“听感上像在声韵之间加了一个介音[u]”
语流音变的主要偏误
首先就是变调的现象,其中第3声连读是外国学生最大的困难。一般来说他们还是能了解3+3时,前面的第3声变成跟第2声相同的调值35,但是几个第3声音节连读时,就会不知所措。他们不了解这跟节奏单元相关, 另一个变调现象就是轻声,而轻声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弱化音变。声调的弱化导致失去原先的调位,其间发生声调扩展的影响,前面已有说明。而音段音位也同时发生弱化音变。比如塞音声母,可以由“送气清塞音→不送气清塞音→浊塞音→脱落”次第提高弱化水平;再如韵母,可以由“复元音→单元音→趋央→脱落”渐次提高弱化水平。最终轻声音节的弱化水平由说话人根据语境、交际任务和语态语势来决定,不过声韵调的弱化水平需要协调,这里又有协同发音的问题。
儿化的种种偏误:有依然分成两个独立音节,没有融合为一个儿化韵音节的;有缺少鼻化色彩的;还有卷舌动作不舒展或不完整的,
等等。还有一种儿化韵的偏误,则是发生了不该发生的音变,韵腹的舌位发生了改变。最严重的发生在单韵母u这个元音上,偏误的表现是舌位向下滑动:[u] →[uo]。另外像a、ou等韵也会出现元音舌位的不恰当变动。这就要明确,凡是与形成卷舌空间、保持四呼特征和前后鼻音对立无关的变化,都不能在儿化过程中出现。
英美学习者汉语语音偏误
声母难点 韵母难点 声调难点 闪音边音相混 介音圆唇度不够 第3声上升段过长,近似第2送气不足 复韵母动程偏小 有尖音 韵尾不到位 日本学习者汉语语音偏误 级别 声母难点 韵母难点 声调难点 一级难点 f误为[ɸ] 舌尖前后相混,时误为 舌面音 鼻音、边音、闪音相混 清音声母浊化 送气不足 圆唇度不够,ü、i相混 卷舌不卷 单元音不稳定,复元音 动程过小 鼻韵尾前后相混 第2声和第3声相混,时短促趋平
二级难点 有尖音 复韵母韵头、韵腹、韵尾比例不当 短促 三级舌尖音时误为舌叶音 舌位普遍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