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称帝与君主立宪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做了83天的皇帝,背后上演了哪些什么闹剧

袁世凯复辟帝制做了83天的皇帝,背后上演了哪些什么闹剧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当上中华民国临时⼤总统之后,逐渐对⾰命党⼈⼠⼤肆迫害,直⾄两边彻底闹翻。
⼀开始还有⾰命党的掣肘,⾰命党势⼒削弱之后,⾃⼰的贪婪也随之显露出来。
1915年,在经过多⽅操作后,中国各省赞成了袁世凯提出的君主⽴宪制,12⽉2⽇,袁世凯发布了接受皇帝职位的申令,并在居仁堂接受朝贺,成⽴⼤典筹备处,将“总统府”改为“新华宫”。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过程中,有⼏个⼈是不得不提的。
⼤⼉⼦袁克定袁世凯的⼤⼉⼦袁克定,⾝体残疾,但是对袁世凯能称帝付出了莫⼤的⼼⾎,⼤部分关于袁世凯称帝的舆论,都是他制造出来的,他这么做,主要是袁世凯如果称帝,那么他就是太⼦,这样他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继承皇位了。
1912年,清廷倒台后,南京临时政府派专使“接”袁世凯到南京就职。
但是在专使到达北京后,却发⽣了⼩规模兵变,且有传闻“北京不能没有袁世凯”。
这⼀事件吓到了来京的专使,导致南京临时政府向让袁世凯到南京任职的计划泡汤,⽽这个计划主要是因为袁世凯和南京⽅⾯约定,逼迫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做第⼀任总统。
⽽当时经过会议已经选出南京为⾸都,南京⽅⾯认为,袁世凯要在南京任职,才能使⾰命顺利进⾏下去。
1912年3⽉,南京临时政府妥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这⼀事件的操作者,就有袁克定!据可靠史料分析,在专使到达北京后发⽣的兵变,正是袁克定⼀⼿策划的。
在袁世凯就任总统后,袁克定更是积极制造帝制舆论,推动袁世凯称帝。
据袁世凯⼥⼉袁静雪回忆,袁世凯喜欢读《顺天时报》,袁克定则伪造《顺天时报》,致使全家⼈得到的都是假的社会消息。
直到家⾥的⼀名丫鬟带回来⼀份真的《顺天时报》,这个事才被发现,当时袁世凯狠狠教训了袁克定。
袁世凯称帝最有⼒的推⼿,就是他的⼉⼦了。
⽽下⾯两位位⾃⼰⾝边的⼈,也起到⼀定作⽤。
幕僚杨度和美籍宪法顾问古德诺杨度和古德诺商讨,古德诺并不知道杨度的⽤意,因⽽直⾔不讳,中国适合君主⽴宪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名词解释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名词解释近代中国历史上,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一个重要而具有争议的事件。
袁世凯复辟帝制指的是1915年至1916年间,袁世凯企图将中华民国改变为君主立宪制度,自己成为中国的皇帝,以此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力量。
1. 袁世凯:袁世凯(1859年-1916年)是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在晚清时期曾以镇压和平维新运动著称,并因推动清朝政府进行改革而得到赏识。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努力巩固自己的权力。
2. 复辟:复辟是指某个政治系统或制度重建或恢复的过程。
在中国历史上,复辟多指帝制恢复,即君主权力重新恢复,国家由共和制转变为君主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即指他企图使中华民国成为帝制国家,自己成为皇帝。
3. 帝制:帝制是一种君主制度形式。
帝制国家的最高权力由皇帝拥有,世袭于家族。
皇帝在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具有绝对权威,通常由神权或家族血脉资历进行合法化。
皇帝在国家政权和社会结构中扮演着核心角色,通常被以尊贵的地位、宫殿、仪式和礼仪。
4. 民国:中华民国于1912年宣告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央政权统治全国的民主共和国家。
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进入了共和时代,民国推行了许多现代化的改革和政策,开启了一段新的历史篇章。
5. 复辟帝制的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主要原因是他渴望集中权力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袁世凯认为只有通过恢复帝制,他才能更好地掌控国家事务,消除地方割据,确保自己的权威得到认可。
此外,袁世凯认为民国时期的混乱和分裂使国家面临危机,而帝制能够提供更稳定和有效的统治。
6. 复辟帝制的失败: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企图最终以失败告终。
一方面,中华民国成立短短数年,国内和国际形势均不稳定,许多人对袁世凯的复辟计划表示反对。
国内外的舆论和抵制力量逐渐形成,袁世凯在政治上失去了支持。
另一方面,袁世凯本身在内部也面临困难和挑战,地方势力和军阀争夺权力,使得他的复辟计划难以实现。
袁世凯的功与过

袁世凯的功与过【摘要】袁世凯的政治生涯;袁世凯各个任上的政绩;袁世凯的政治谋略与手段;袁世凯称帝的动机;对袁世凯的总体评价;【关键词】袁世凯;称帝;政绩;功与过【正文】在历史教材及各类历史参考书中,对袁世凯最多的评价与概括就是“窃国大盗”、“独夫民贼”。
但细究历史,不难注意到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16年袁世凯魂归西天,中间经历了近四年的时间。
在这四年时间里,他真的一无是处,没有作为么他登上政治舞台仅仅因为阿谀奉承和善于钻营吗他仅仅是一个一心想着称帝,而荼毒百姓的“奸雄”么为了了解这些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袁世凯早年的经历如何,其任上的政绩有多少袁世凯出生于河南省南部的项城县,早年跟随其两个叔父混迹于官场中,深谙世故人情后投笔从戎,跟随吴长庆在军中任职。
其后他在就任大总统之前的经历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朝鲜时期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23岁的他已经认识到这次机遇对于他的重要性。
他在给自己的堂兄的家书中写道“弟限于资格,中原难期大用,抵高丽,能握兵权……既建功业,不愁朝王之不我用。
”足以见其深谋远略与分析预测能力。
袁世凯驻朝期间,几乎成为朝鲜内部的清道夫,曾制止过多次朝鲜内部可能的动乱,并且极力巩固清朝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
他在驻朝鲜期间,就已经表现出了出色的政治能力。
首先,他致力于发展中朝之间的商务。
光绪八年,他参与订立了《水陆贸易章程》,从此以后中朝才开始有民间的商业往来。
订立章程之后的六年间,华商数量增长超过5倍,关税增加了三倍多,贸易额接近与朝鲜与日本贸易总额的一半。
其次,在其他方面他也有所成绩。
1888年他效仿日本,筹议开设了中朝之间的航运,1885年他奏设了凤凰城至汉城的电报线。
政治上,他也积极效仿西方列强的行径,通过对朝鲜举借贷款而攫取政治利益,并且在朝鲜设置了清商租界,通过政治手段为中国商人提供便利。
他效仿西方的行为,一方面说明他的政治谋略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已经接受了至少部分的西方政治思想,最后选择称帝与“做旧式的皇帝的美梦”关系不大。
【精编文档】初中历史知识关于袁世凯称帝的思考.doc

关于袁世凯称帝的思考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最为世人诟病的事件应当是其“洪宪帝制”的事件,按照我们传统教科书的说法,辛亥革命的革命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取,孙中山的大总统职位被袁世凯拿去了,而且他复辟称帝,完全破坏民主共和。
其实,袁世凯最初能够当选为大总统,是当时的名至实归,“篡夺”一词是后人的观点。
细究袁世凯称帝这段历史,可以发现隐含在其中的诸多事件值得推敲。
无疑,袁世凯称帝违背历史潮流,但复辟帝制的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观察“洪宪帝制”的产生一、共和体制的问题。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帝制传统,最高权力集中于皇权。
民众对于总统,三权分立的西方话语,都不太适应,当时的民众不知道总统是个什么样的职务。
伴随着皇权的推翻,传统的纲常伦理都发生混乱。
袁世凯面临着诸多困境,他要安抚那些把他当做曹操的人(当时北洋系内部,同僚与士兵在背地里骂袁世凯是曹操)。
此时的边疆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也出现了危机,蒙古、新疆,西藏地区都出现了分离危机。
这些边疆的少数民族认同与效忠的是清朝皇帝,一旦皇帝没有了,在外国势力的介入下,这些地区都出现分离倾向。
政府的国会选举是由地方士绅负责的,很多地方士绅并不确定共和制是什么,更不清楚共和体制下的国会是怎么一回事,认为是革命缔造了共和。
国民党在当时看起来力量强盛,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孙中山声称十年内为中国建二十万英里铁路,许多搞实业的人都觉得孙中山不靠谱。
二、袁世凯善用权术操控国家政局。
按照《临时约法》的体制,应当实行责任内阁制。
唐绍仪曾试图超越党派,好好办共和。
但袁世凯为了保护核心利益,在决定直隶总督的人选上,可以绕开与其政见不合的唐绍仪,直接任命;袁世凯的总统就是按照皇帝的方式当的。
对于宋教仁案而言,袁世凯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北洋集团参与这件事,双方最终没有通过法律解决的耐心,而是仓促发动了战争。
袁世凯依靠国会把他选成大总统,当时的国会代表就想着来北京当官,来北京贪图享受享富贵。
历史趣谈袁世凯已经当终身制总统了为什么还要称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世凯已经当终身制总统了为什么还要称帝?导语: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
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
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
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
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
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
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观袁世凯一生,前面都非常辉煌,小站练兵遂成中国近代陆军之父,逼清帝退位和平建立中华民国,当然也有卖国的二十一条,但是最大的败笔就是称帝。
袁世凯麾下众将,如冯国璋徐世昌等人,副总统黎元洪都是反对袁世凯称帝的。
袁世凯一向精明,为何执意干到底。
史书、教科书上说是袁世凯想当皇帝想疯了,利令智昏。
这种断言只是臆测,不足为信。
既然袁世凯都已经成为终身制总统了,为什么还有称帝呢?小便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民国初年军阀势力强大,袁世凯称帝挽回中央权威美国学者欧内斯特.杨认为:“在袁世凯任总统的最初几年内,最困扰他的问题就是政党和议会的作用以及省和中央的关系。
”当时中国最为迫切的局势,是要将地方政权、军权、财权亟需收归中央,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亟需建立,而后才能大力整饬,发展国力。
在弱肉强食的世界格局中,落后就要挨打,弱肉强食,国生活常识分享。
评价袁世凯

评价袁世凯历史在很多时候被认为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但这种谈资除了娱乐价值之外还是有生命力的,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过去历史所造成的阴影当中。
清朝的覆灭距今已经快一百年了,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建立似乎也成了一个古老的话题。
但在那个划时代的事件中,扮演了最重要角色的不是清廷,不是革命党人,也不是立宪党人,而是袁世凯。
对于袁世凯的功过是非,之前的舆论往往是“一边倒”的,什么“窃国大盗、复辟先锋、卖国奸贼、独裁枭雄”等等,用一句话来概括,袁世凯就是20世纪中国“最卑鄙的告密者、最落后的政客、最凶残的独裁者和最反动的军阀头子”。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历史上真实的袁世凯与通常所描绘的“干瘪的、扁平的、概念化”的那个历史丑角,差之甚远。
事实上,袁世凯从科举失意到投笔从戎后,他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民国诞生、帝制复辟等重大历史事件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在其死后的历史书写中,袁世凯却被剥去了丰满的血肉,抽空了鲜活的灵魂,其形象变得面目狰狞,一无是处,这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悲哀与反讽。
袁世凯真有那么坏吗?至少在目前还不能盖棺论定。
袁世凯最悲哀的地方在于,由于后来史家或者说当政者因自己的失败而厌恶并憎恨他,所以袁世凯的所作所为都充满了阴谋和罪恶。
换句话说,以往的历史观点都主观的认为袁世凯上台后必定要镇压革命、必定要搞帝制复辟,这种错误的历史宿命观和历史的功利主义,事实上是以历史的结果来取代过程分析。
时代是落后的,而后人们却经常以先进的标准去衡量评判时代中的袁世凯,这既不能以理服人,也有点胜之不武。
在大清帝国袁世凯是个颇为前卫的人物。
从1895年开始的变法维新运动中,他是强学会的支持者,严复的朋友;除了小站练兵成绩突出外,所上奏章,谈论国事也颇有见地。
进入20世纪,身为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推行新政成绩最为显著。
大清王朝最后10年推行新政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废除科举,实行新的教育制度。
促使朝廷当机立断,在1905年开始永远废除科举的就是袁世凯和张之洞。
历史趣谈1915年已身为大总统的袁世凯为什么一定要称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1915年已身为大总统的袁世凯为什么一定要称帝?导语:1915年,袁世凯不顾众多亲信将领的苦苦劝告,一心要登基称帝。
袁世凯穿着中国中原王朝皇帝所使用的衮冕进行了祭天仪式,宣告着自己的中华帝1915年,袁世凯不顾众多亲信将领的苦苦劝告,一心要登基称帝。
袁世凯穿着中国中原王朝皇帝所使用的衮冕进行了祭天仪式,宣告着自己的中华帝国即将成立。
但是登基公告刚刚下达就遭遇了一系列的反对,就连他自己的属下们也反对他称帝。
最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随后病逝。
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袁世凯这个精明一世的人究竟为什么要称帝?一、军阀混乱局面,中央政令不通1911年,武昌新军的枪声宣告着起义的开始,也为满清王朝敲响了丧钟。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几个月之后,宣统皇帝在袁世凯的劝告和胁迫下,宣布退位,大清国正式成为历史。
但是此时的中华民国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各地军阀割据一方,显然成了土皇帝。
当时中国的局面类似于东汉末期,各地军阀名义上听从中央指挥,私下里还是各有各的一套。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孙中山先生是一位革命理论家,但不具备治国的能力,缺少那种实干家的经验。
面对南北军阀割据的情况,南京方面束手无策,这个政权既无兵又无钱。
作为政治妥协的产物,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是一位标准的军事强人,他上台之后,迅速控制了全国的局面。
袁世凯自己的北洋集团控制北方大片地区,盘踞山西的阎锡山是唯一的例外。
全国其他地方割据势力也不得不向袁世凯称臣,但也仅仅是这样。
袁世凯的北京政府的政令也是无法通行,也让袁世凯十分苦恼。
他是大总统,他也有军队,但地方政府名义上听从他的命令,这生活常识分享。
袁世凯的军事生涯

袁世凯的军事生涯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汉族,中国河南项城人,也有人称他为袁项城,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军事人物,北洋军阀的首脑。
那么下面一起看下袁世凯的军事生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枪响。
辛亥革命拉开序幕。
1912年2月12日,中国最后一位皇帝——宣统皇帝下诏退位。
千年君主专制制度,就此瓦解。
仅仅4个月零2天,历史转折。
这当然是伟大的时刻。
重要的历史时刻,是由那些重要的人物创造出来的。
本刊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报道,即着意去寻找并发现那些创造历史,并影响至今的人物。
显然,袁世凯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关键人物。
多数史料记载,袁世凯被清廷重新启用,以镇压武昌起义之际,袁提出六款要求:一、明年即开国会;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宽容参与武昌起义诸人;四、解除党禁;五、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六、须给予充足的军费。
——虽然,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袁是否真的提出这六款要求尚有争议,但他的目标是明确的:保留清廷,君主立宪。
但是,这不是革命党的选择,更不是另外一位伟大人物孙中山的目标。
袁世凯派出的议和谈判代表唐绍仪密电北京:到沪后,民军坚持共和,竟致无从讨论。
君主立宪还是共和,是辛亥革命后可能完全不同的走向。
在当时中国南北对峙处于战争的境况下,它最可能发展的方向是“以战而定制度”。
但凡袁世凯效仿他的前辈曾国藩而一意捍卫清廷,制度选择最终将付出无数中国人的生命为代价。
这才是真正的国家的悲剧。
无论我们最终如何评价袁世凯,但是他设法避免了战争,避免了制度更张时刻人民生命与社会财富的损失,最终以平和的方式,迫使清帝逊位。
只是,袁世凯后来权欲过于膨胀,竟重新称帝。
反差之下,我们容易忽视他当时的价值。
如何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100年过后,或许我们可以建立更具容量的现代化中国发生史的坐标来重新审视。
在这个结构下,袁世凯及他那个时代杰出之士的贤与不肖,我们将可以将其放诸现代化复杂的中国进程来观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人才市场北京找工作
袁世凯称帝与君主立宪制
近年有一种观点,在媒体界、学术界很为流行。
这种观点认为,当年袁世凯称帝,只不过是像英国、日本一样推行君主立宪制。
不少人惋惜称,假如袁世凯称帝成功,假以时日,中国就会成为一个民主、文明、富强的君主立宪国家。
据此,他们猛烈地批评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认为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后者才是国家和民族的罪人。
那么,袁世凯称帝,真是为了推行君主立宪制度吗?
有君主,无宪法
所谓君主立宪制,维基百科的解释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共和政体。
要言之,君主立宪制的重点是“立宪”,而不是“君主”。
否则的话,那就与君主制没有什么两样了。
世界上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不少,屈指数一下,就有英国、日本、荷兰、西班牙、瑞典、丹麦等20多个国家,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
这些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固然相差甚远,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的具体构架也有所不同,比如,君主(国王)的权力就大小不一。
不过,无论他们怎么变化,都有一个共同点:宪法。
试图为袁世凯辩解的朋友无论如何都无法解释,自始至终,袁世凯都不曾通过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来为君主立宪制奠定坚实的法理基础。
之所以说是“现代意义”,是因为袁世凯任内的确公布了一部准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约法》。
但这部宪法与前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不但极大地增大了总统的权力,且架空了立法院的权力,使之近于虚设。
因此,人们讽刺地称之为“袁记约法”。
但是,哪怕这部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约法,袁世凯都没有真正遵守之。
约法颁布仅隔数日,袁世凯就公布总统令,以参政院取代立法院职权,所以立法院始终未能成立。
参政院后又公布《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连任无限;总统继任人由前总统推荐。
这两点就将总统选举变成了几乎等同于皇帝的世袭制。
更严重的是,1916年,袁世凯不顾天下人的反对称帝后,干脆就把《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了。
裸奔到最后,连遮羞布都不要了,这是哪门子的“君主立宪制”?
违承诺,背誓言
“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所公认。
今由帝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疆之幸福。
……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
这段话是谁讲的?孙中山?蒋介石?错,这是1912年2月13日,在清帝退位后的第二天,袁世凯发往南京临时政府的通电。
在通电中,袁世凯把“共和”视为世界上“最良国体”,要“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
不独于此,3月10日下午,在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就职仪式上,袁世凯宣誓效忠民国,“民国建设造端,百凡待治,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蕲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
凡兹志愿,率履勿渝!俟召集国会,选定第一期大总统,世凯即行解职。
谨掬诚悃,誓告同胞。
”
“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
”言者慷慨激昂,振聋发聩;闻者血液沸腾,斗志昂扬。
但是,历史事实证明,袁世凯不过是用一纸虚伪的“共和”承诺,来换取革命党人对他的支持,从而攫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一旦大权在手,袁世凯就一步一步背叛了自己的承诺,直至滑向专制的渊薮,成为千夫所指的国家和民族罪人。
北京人才市场北京找工作
压言论,清党派
众所周知,言论自由是民主宪政社会的重要保障之一,同时,言论自由也被称为宪法的“第一权利”。
作为言论自由的重要内容,新闻出版自由同样是民主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
晚清的仁人志士,往往将争取新闻出版自由作为维新改革的突破口。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称,“报馆之设,所以宣国是而通民情,必须亟为倡办。
”颁布诏令,“允许自由创立报馆、学会。
”由此迎来了一个短暂的舆论春天。
此后,几经周折,清廷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大清报律》、《钦定宪法大纲》等一系列法律,对新闻出版作出极为严格的规定。
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种扼杀新闻出版自由的举动,使得被给予厚望的清末“新政”沦为一种虚与委蛇的政治表演秀。
但是,袁世凯执政期间把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扼杀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1913年10月,袁世凯当选正式大总统之后,马上积极筹划制定了一批控制新闻出版的法律,如《报纸条例》、《出版法》,并在《戒严法》、《治安警察法》、《检查扣留煽动邮件章程》等间接法令中,掺杂着不少苛刻地限制新闻出版事业的规定。
据统计,袁世凯执政期间,全国报刊由五百多家下降至一百多家,其中相当多一部分是因为各种“违禁”被查封直至休刊。
更有不少新闻人遭到当局逮捕入狱。
在压制新闻自由的同时,袁世凯极力清除镇压革命党人。
“二次革命”之后,他就以“叛乱”罪名宣布国民党为非法,解散了这个国会第一大党。
进而借故人数不足,下令解散国会。
之后,通缉捉拿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迫使后者不得不再一次流亡海外。
都云满清暴虐专制,也不过如此尔尔吧?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晚清以降“民主共和”革命的洗礼,绝大部分中国民众都识破了袁世凯假立宪、真独裁的本质,因此举全国之力而反对之。
可到了21世纪的今天,反而有不少知识分子和媒体精英蒙蔽其中而不自知,未免遗憾之至。
何仁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