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戈里(1809-1852)是俄罗斯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作...

合集下载

果戈理讲解

果戈理讲解

病态的吝啬:他不仅对别人吝啬,对儿孙也吝啬, 即使对自己也是吝啬的。他把自己弄得活象个乞丐。 愚蠢无知。比如:他不会把大量的实物换成货币, 结果让大量财物腐烂作废;他始终也没弄明白乞乞科夫 为什么要买“死魂灵”。泼留希金的形象生动地显示了农 奴主阶级的野蛮、愚昧和残忍,显示了农奴制的腐朽性 和反 动 性。这正是《死魂灵》在客观上所具有的革命 意义。
一、生平创作:
1831至1832年间,相继出版第一部文集,成名 作《狄康卡近乡夜话》的第一、二部。 收集了八篇小说: 第一部包括:《索罗庆采市集》《圣约翰节前 夜》《五月之夜》《失落的国书》。 第二部包括:《圣诞节前夜》《可怕的复仇》 《伊凡· 费多罗维奇· 希帮卡和他的姨妈》《魔 地》。
一、果戈理的生平创作:
这一切使我们有根据可以希望,我 们的戏剧不久将复兴,并且我们还将有 自己的民族戏剧,我们看到的不再是模 仿外国式样的装腔作势,不再是借来的 机智,不再是丑恶不堪的改作,而是我 们生活的艺术表现。
——别林斯基
二、《死魂灵》
“死魂灵震撼了整个 俄国。” ——赫尔岑
《死魂灵》
主题思想: 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及其必 然灭亡的趋势。
《死魂灵》在人物性格刻画上所取得的艺术成 就,说明它由情节小说发展为性格小说,标志 着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成熟。
二、 渗透全篇的讽刺。
果戈理继承并发展了由普希金奠定了 基础的俄国文学,对推动俄国文学沿着揭 露批判沙皇俄国黑暗现实的方向发展,起 了巨大的作用。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在 俄国美文学中持久地贯彻讽刺——或者说 得更公允一点,所谓批判倾向的功勋,都 应当特别归给果戈理。”对俄国官僚和地 主以及种种丑事的讽刺在作品中处处可见。
五个地主形象
玛尼洛夫 一个文雅外表掩盖下“以空洞的幻想和虚伪的热情,

第十一节 果戈里

第十一节 果戈里

《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
《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说的是两个 “体面”的地主因琐事结仇,长年累月 地没完没了地打官司。他们的前辈为祖 国战死沙场,而他们却整日无所事事。 伊凡诺维奇整天吃甜瓜,无聊地数寸着 瓜子;尼基福罗维奇则喜欢洗澡,没事 就坐在齐脖子深的水中,吩咐仆人把桌 子和茶炊放在水面上,就这样,他一边 洗澡,一边喝茶。
《小品集》和《密尔格拉得》
前者包括三个中篇:《肖像》、《涅瓦 大街》和《狂人日记》。 后者包括四个中篇:《塔拉斯· 布尔巴》、 《地鬼》、《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和 《旧式地主》。 这是作者《狄康卡近乡夜话》的续集, 以《塔拉斯· 布尔巴》最为突出,给作者 带来很大声誉,同时也标志了他的创作 进入现实主义阶段。
集体主义思想
集体主义把俄罗斯人与注重竞争的西方人 区别开来。 在西方,个人主义是受尊敬的,但在俄罗 斯,个人主义是个贬义词。 “在俄罗斯,人们希望能找到欧洲和亚洲 两种观念之间的平衡,找到西方对个人自 由的要求与的东方将个人纳入集体的要求 之间的平衡。”
——尼古拉斯· 泽诺夫
平均主义思想
在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观念里,平均分配、 平等主义观念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俄罗斯式的乡村民主制度——米尔文化就 是平均主义的根源。米尔成员在经济上是 平均的,各成员之间的经济平均比个人自 由更被人们看重。这种平均主义的生活方 式被俄罗斯知识分子视作保护农民免受西 方个人主义思想冲击的必要手段。

“俄罗斯,我的妻子,我的不幸的 妻子!” ——勃洛克

“凭理智不能理解俄罗斯, 用一般的尺度不能测量俄罗斯, 俄罗斯有她特殊的性格, 对俄罗斯你只能相信。” ——丘特切夫

某种程度上说,所有的文明都是地理 因素的产物,但是,没有哪个民族像 俄罗斯那样受地理因素的影响如此之 大。 ——维尔纳德斯基《俄罗斯历史》 俄罗斯文化的背景是深厚的,它融合 了东西方的文化,最起码植根于欧洲。 ——列夫· 托尔斯泰

果戈理

果戈理
2012-6-19 15
• 《钦差大臣》引发了官方的愤怒,果戈理没法再在俄罗斯 呆下去了,他被迫流浪到意大利和一些其他国家。他在国 外写了更重要的一部作品,就是小说《死魂灵》第一卷。 《死魂灵》的手稿,立刻在审查官中引起一片喧嚣。莫斯 科书刊审查委员会的头目果洛赫凡斯托夫一看“死魂灵” 三个字。就嚷道:“不,我任何时候也不允许这点:灵魂 是不朽的,不可能有死魂灵,作者企图反对永生。”当这 些愚蠢的审查官弄清“死魂灵”原来是指死农奴时,就更 气急败坏了。“不行!”果洛赫凡斯托夫喊道,“这就更 不允许!光这一点就不能容忍,这是反对农奴!” • 小说在莫斯科无法出版,果戈理将它送到彼得堡。经过别 林斯几等人的努力,经过反复交涉,彼得堡书刊审查委员 会才勉强通过。
2012-6-19 14
• 事隔多年,一次,果戈理出席一次宴会。席间, 一个将军瞟着果戈理对别人说:“他是个革命党 徒……我当省长时,剧院上演他的戏,每当台下 出现对当局的嘲笑,全大厅的观众就回头瞧我的 包厢。当时我真的不知道钻到哪儿去才好,最后 我只好下令全省禁演他的戏!”可见,沙皇统治 集团是如何仇视果戈理。而俄国民主进步力量却 给这部喜剧以极高的评价。青年学生们看完《钦 差大臣》欣喜若狂,大段大段背诵剧中的对白, 许多台词成了谚语。
2012-6-19 12
优秀作品简介
• [钦差大臣] • 它改变了当时俄国剧坛上充斥着 从法国移植而来的思想浅薄、手 法庸俗的闹剧的局面。《钦差大 臣》描写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 与人打赌输得精光,正一筹莫展, 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 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 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果戈 理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 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从而 揭露了农奴制俄国社会的黑暗、 腐朽和荒唐反动。

外国文学史笔记——果戈理(1809-1852)

外国文学史笔记——果戈理(1809-1852)

外国文学史笔记——果戈理(1809-1852)第一篇:外国文学史笔记——果戈理(1809-1852)中华汉语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外国文学史笔记——果戈理(1809-1852)果戈理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的奠基人。

当果戈理以《钦差大臣》和《死魂灵》而享誉文坛之时,一批青年作家纷纷仿效之,一时间形成了以《祖国纪事》和《现代人》杂志为阵地的“果戈理学派”,而敌对派则把他们污蔑为歪曲现实的“自然派”。

别林斯基接过这一称号,系统阐述了“自然派”的创作特征和它与解放运动的密切关系。

在果戈理和别林斯基的共同推动下,掀起了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高潮。

一、生平和创作果戈理 1809 年 3 月 19 日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密尔格拉德县索罗庆采镇一个地主家庭。

其父酷爱戏剧,且善创作,对果戈理走上文学道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果戈理12 岁就读于涅仁高级中学。

在此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迷恋普希金,雷列耶夫的自由诗,对专制、农奴制的不满亦由此滋生。

19 岁时,果戈理独自到彼得堡谋生。

他当小公务员,一度穷困潦倒。

这为他日后写小人物奠定了生活基础。

果戈理是在普希金和别林斯基的影响下走上文学道路的,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他的早 1831-1832),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

这部作品包括八部中短篇小说,以生动幽默的笔触描写了乌克兰人民的生活和习俗,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1835 年,小说集《密尔格拉德》和《小品集》问世,标志着果戈理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

此后他又把《小品集》中的《涅瓦大街》、《肖像》和《狂人日记》三篇小说与后来创作的《鼻子》、《马车》、《外套》等作品合成一集,取名为《彼得堡故事集》。

在《密尔格拉德》和《彼得堡故事集》中,果戈理主要塑造了两类现实主义的人物形象,即旧式地主和小人物形象。

《旧式地主》和《伊万·伊万诺维奇和伊万·尼基弗洛维奇争吵的故事》,都是写旧式地主的,他含着泪,写出了当代地主们“动物性的、丑恶的、谑画的生活的全部庸俗和卑污”。

外国文学欣赏_果戈里生平与创作

外国文学欣赏_果戈里生平与创作

• (2)科罗皤契加 • “务实型”地主形象。深谙管理之道,拼命 聚敛财富。孤陋寡闻而又多疑、狡猾。 • 怕上当,坚持不卖死农奴,希望再来个商 人比较价钱; 连夜进城打听死农奴的价格。
• 乞乞科夫遇见了地主罗士特莱夫。这是一个“中 等身材的汉子,通红的面颊,雪白烁亮的牙齿, 漆黑的胡子”。他过惯了逍遥放浪的生活,成天 在外赌博、酗酒、打架,惯会造谣生事。这种人, 大家都称他为快男儿,“他们爱说话,会花钱, 有胆量,不改口。”初见面,他就要发誓和你结 成永久的朋友。但也许就在结拜的晚上就和你吵 翻了,彼此打起架来。他一会儿说:“吻我吧, 心肝,我爱得你要死了”,另一会儿,他却骂你 是个不夫 • “虚无感伤型”地主形象。高贵文雅其外, 空虚糊涂其内。 • 比如:过度的谦虚,夸张的礼节,华丽空 洞的语言,莫名其妙的微笑。 • 这一形象完全是精神空虚,智力萎缩的寄 生虫,彻底失去了作为人的内容。蜕化为 一具空壳,一个形式。
• 乞乞科夫他来到一个狗吠得“象教会里唱歌队” 一样的村庄。迎接他的是一个旧式地主科罗皤契 加。她看到乞乞科夫满身泥水,便惊叫起来: “啊呀,我的上帝,你的背面和这一边,都脏得 象野猪一样了,这是在那里弄的呢?”这是个女 寡妇,她的农奴还不上八十个。庭院里养满了鸡 鸭,她亲自操持家务,一个子儿、一个子儿的积 蓄着钱财。当乞乞科夫要她把死了的十八个农奴 让给他时,女地主犹豫着,考虑着别人会出更高 的价格来购买。乞乞科夫忍耐不住了,愤愤地抓 起一把椅子在地板上一顿,并且咀咒她遭着恶鬼。 女地主害怕了,只好以十五个卢布的代价把死农 奴卖给了乞乞科夫。
• 乞乞科夫出身于破落的贵族家庭。小时候,父亲 送他去上学,便教给他一套为人处世的哲学。父 亲说;“你听着,保甫卢沙,……最要紧的是要 博得你的上头和教师的欢心。只要和你的上头弄 好,那么,即使你生来没有才能,学问不大长进, 也都不打紧;你会赛过你所有的同学的。不要多 交朋友;他们不会给你多大好处的;如果要交, 那就拣一拣,要拣有钱有势的来做朋友,好帮帮 你的忙,这才有用处。不要乱花钱,滥请客,倒 要使别人请你吃,替你花;但顶要紧的是:省钱, 积钱,世界上的什么东西都可以不要,这却不能 不要。……只要有钱,你想怎样就怎样,什么都 办得到,什么都做得成。”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九:果戈里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九:果戈里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九:果戈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九:果戈里尼古拉.华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1852)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自然派" 的奠基人。

他生于乌克兰的一个地主家庭,12岁上中学,19岁到彼得堡独立谋生,起初当小公务员,后在普希金和别林斯基的帮助、影响下从事文学创作,并以之为终身职业。

他生活在黑暗反动的俄国19世纪30-40 年代,接受过自由、民主思潮的影响,但又未能完全摆脱把俄国宗法制度理想化的斯拉夫派思想的包围。

因此,他思想上一直存在着尖锐矛盾,晚年更在极端矛盾痛苦中与世长辞。

果戈理是" 极度忠于生活" 和" 持久地贯彻讽刺倾向" 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从1830年开始创作,到1842年共写出了三个中短篇小说集、七部戏剧、一部小品文集和一部长篇小说。

其中,虽间有表现悲观宿命思想(如小说《圣约翰的前夜》)、宗教神秘色彩(如小说《肖像》)和美化封建家长制(如小说《旧式地主》)的内容,但主体却是对俄国专制农奴制及其种种社会黑暗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他的第一部成名作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1831-1832),尚以浪漫主义手法在描绘乌克兰的绚丽多姿景色、纯朴欢快风习和勇敢机智人物。

第二、三部中篇小说集《密尔格拉得》(1835)和《彼得堡故事》(1835-1842),即以现实主义的人物性格和历史具体的生活真实,揭示了俄国地主们的" 动物性的、丑恶的、谑画的生活的全部庸俗和卑污" ,展现了一切以金钱和官爵为转移的豺狼当道、弱肉强食的彼得堡现实社会,使作者一举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 的" 文坛盟主"。

著名剧本《钦差大臣》(1836)借一群循私舞弊、无恶不作的城市官吏,欺压人民及主动让一个庸俗空虚的彼得堡路过小官吏赫列斯达柯夫欺骗的讽刺故事,更把专制农奴制俄国的" 一切坏东西……收集在一起……嘲笑个够" ,以致剧本演出后,迫于反动派的猛烈攻击诽谤,果戈理不得不长期侨居意大利的罗马。

果戈里屠格涅夫

果戈里屠格涅夫

五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地主典型
• 小说描绘了五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地主典 型。
• 玛尼罗夫:外表文雅,内心空虚。他的 庄园一片荒芜,死亡的农奴不计其数。 这是个有文雅外表的寄生虫。
• 科罗皤契加:女地主,她的个性与玛尼 罗夫正相反,她很会料理田产,虽然拥 有许多农奴,有鸡、猪、菜园、果树等 大量财产,但还是像一个小钱柜一样, “悄悄地慢慢地把现钱一个一个地弄 到”,藏入里面去。就连卖死魂灵也怕 价钱低了吃亏,她是一个悭吝的守财奴。《死魂灵》插图(玛尼罗夫)
• 果戈理笔下的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人物语言的 讽刺性主要在于它的暴露性,人物开口说话就暴 露自己的本性或暴露他人的本性。由此揭示出人 物的性格及其倾向,产生强烈的讽刺批判力量。 例如在《伊凡·费多罗维奇·希邦卡和他的姨妈》 中,40岁的希邦卡和地主小姐相亲见面的谈话。 两人相对而坐,形同木偶。最后希邦卡鼓足勇气 说:“夏天苍蝇真多呀,小姐!”女方回答: “多极了,哥哥用妈妈的旧鞋子做了一个苍蝇拍, 可是一点也没有用,还是多得很。”这就是两人 对话的全部内容,暴露出人物内心的空虚。
• 泼留希金:有大片庄园、上 千农奴,仓库里有大批快要 霉烂的衣料,堆攒的面粉已 经硬得像石块,他却舍不得 穿和用,自己的生活过得像 乞丐。他还一直在捡破烂, 一片破布,一块碎铁,他都 要捡到仓库里去。他的农奴 饿死得“像蝇子一样多”。 贪婪和破坏财富成了他性格 中矛盾统一的特征。
《死魂灵》插图(泼留希金)
• 《狄康卡近乡夜话》分为两集,包括八个短 篇和两篇序言。它以狄康卡近郊一个养蜂老 人在黄昏时分对围坐在一起的乡亲们讲故事 的形式,把各篇连缀起来。书中描述了乌克 兰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尚,既表现现实,也 讴歌历史。
《密尔格拉得》
• 1834年发表中篇小说集《密尔格拉得》,内含四篇小 说。其中《旧式地主》与《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 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揭露了宗法制庄园地主 生活的无聊庸俗,笔调幽默。对地主阶级既讽刺嘲笑, 又有所同情。别林斯基把果戈理这种独特的讽刺艺术 风格称为“含泪的笑”。

钦差大臣导学案

钦差大臣导学案

《钦差大臣》导学案主备人:李营哲审核人:杨晓红邓绍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剧中人物形象;(2)了解写作背景,领悟作者的讽刺内涵,积累字词,体会人物个性化语言.2、情感目标:了解俄国官场的腐败,了解沙俄制度的黑暗麻醉及其荒唐的反动本质.3、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刻画的漫画式人物形象4-、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二、检查预习1请同学解释”钦差”一词:由皇帝派遣,代表皇帝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

然后谈谈你们印象中的”钦差大臣”形象.2介绍作者: 果戈里(1809-1852),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剧作家,也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

生于乌克兰一个中等地主家庭。

1828年抱着”为人民服务”的美好愿望在彼得堡当一名小官吏,薪傣微薄,生活艰苦,1831年辞去职务,专门从事写作.从1831-1842间,是他创作的旺盛时期,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外套>和<狂人日记>,长篇小说<死魂灵>,喜剧<钦差大臣>.”3、写作背景1835年秋天,果戈理去拜访普希金。

两人谈了一些文学创作上的问题。

接着,普希金讲了一个笑话,是他亲身经历的事。

他说:“两年前,我到喀山一带搜集材料,准备写一部关于普加乔夫的历史著作。

路过奥伦堡附近的一个小县城时,那里的县长听说我是彼得堡去的,把我当作皇上派去的…钦差大臣‟,拼命奉承巴结我,还向我行贿。

想像一下当时他们的丑态吧!我一再声明自己不是什么…钦差大臣‟,等他们弄清了真相,对我的态度立刻不同了,像变成另外一个人似的。

”“竟然会有这种事!真可笑。

”“是啊,这样的事也许在我们专制的俄国不知发生了多少次。

说起来,这真是个喜剧素材呢!”“对呀!我马上回去写个剧本,把这种丑恶的事写进去,把官场中的丑态统统揭露出来。

”1835年底,果戈理根据普希金提供的素材,写成了五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1836年初开始上演,引起了轰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另一篇长篇小 说,是他创作的最高成就。小说探讨了两代 人之间的矛盾。 其实屠格涅夫本人很多时候是从贵族的 立场来考虑问题,但由于他是用现实主义态 度写作的,所以他尊重历史的现实,让人们 更多地看到年轻一代的力量。
《父与子》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人们围绕着未来是父辈的还是子辈的发生争 论。屠格涅夫本人因为认为进步势力的评论 家并没有很好地领会他的创作思想而与他们 发生分歧,但他并没有放弃他在作品中表现 出来的进步思想。
屠格涅夫还有一系列的短篇小说作品, 最有名的是他的成名之作、短篇小说集《猎 人笔记》。另外,屠格涅夫还有一些描写爱 情的中、短篇小说,如《爱的凯歌》、《阿 霞》等。
屠格涅夫的作品是俄国文学最早走出国 门的,屠格涅夫本人跟欧洲的一些文化人有 很密切的联系,他把俄国的文学和作家介绍 给西方的作家和读者,如陀斯妥耶夫斯基和 托尔斯泰等,使西方逐渐了解了俄国的伟大 文学。
《死魂灵》一共刻画了五个栩栩如生的 俄国地主形象,他们综合在一起,形成当时 俄国乡村的全景图。其中最典型的地主形象 是泼留希。 《死魂灵》引起了整个地主阶级对果戈 里极大的仇恨。果戈里处在各种评论的夹缝 当中,心态出现了危机。
果戈里在创作了《死魂灵》后对自己的 身体及作品的命运都感到非常失望,他发表 了《致友人的一封信》,向社会各界表示了 自己没有在作品中表现出俄国真正优秀精神 的歉意。别林斯基也随即发表了《给果戈里 的一封信》,谴责果戈里不该放弃自己原来 的基本立场而退缩。
在《塔拉史布尔巴》中,果戈里用英雄 史诗的风格描写了俄罗斯的哥萨克,非常壮 丽,具有传奇性,具有浪漫主义倾是世界戏剧史上的著名喜剧,也是俄罗斯 现实主义戏剧发展中的新阶段。《钦差大臣》 讽刺的是在俄国专制制度下形成的各个阶层、 部门的腐败、贪污,全面地对俄国的专制制 度进行揭露和批判。
感到心灰意冷的果戈里把自己已经写好 的《死魂灵》的第二部付之一炬,这是文学 史上的一桩憾事。
果戈里在俄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 是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当时是用“自然 派”来概括果戈里的风格,其实就是俄国的 现实主义。果戈里的创作以幽默、讽刺见长, 他的语言也非常丰富、风趣。
三、屠格涅夫
从世界文学史上看,屠格涅夫(18181883)真正使世界认识了俄国。屠格涅夫一 共创作了六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其中《罗亭》 是俄国“多余人”小说的重要作品。
二、果戈里
果戈里(1809-1852)是俄罗斯文学中 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他的创作在俄罗 斯文学中起了改变文风的作用。果戈里出生 于乌克兰的乡村的小地主家庭,他很早就树 立了自己的文学目标,所以1828年果戈里来 到彼得堡,结识了普希金。
果戈里的早期创作并不成功,曾经烧掉 了自己第一本出版的诗歌作品。 到了彼得堡后,果戈里创作的故事集 《狄康卡近乡夜话》(1831-1832)在首都获 得了很大的成功。它用养蜂人讲故事的套子, 写了自己家乡乌克兰的民间故事,写得非常 自然、生动、优美。
1842年,果戈里完成了他著名的长篇小 说《死魂灵》的第一部。《死魂灵》是果戈 里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个商人乞乞科夫为购 买死魂灵(即死农奴的名单)而周游俄罗斯 的经过。
果戈里通过乞乞科夫收购死农奴的名单 这样一个情节,全面地讽刺了19世纪俄国城 乡落后的腐败现实,刻画了一批腐朽的、没 落的、庸俗的地主形象、官僚形象和新生的 商人形象,深刻地发掘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 在的荒诞性。
《狄康卡近乡夜话》保持了民间语言原 始的风貌。普希金、别林斯基等进步文学家 和评论家都很看重这篇小说,立刻对它独特 的体制给予高度的评价。果戈里获得了巨大 的成功。
1835年,果戈里发表了小说集《密尔格 拉得》,其中有《旧式地主》、《伊凡· 诺 维其和伊凡· 几夫诺维其吵架的故事》、 《塔拉史布尔巴》等小说。
1837年,果戈里离开俄国,来到意大利 继续创作。这个期间果戈里写出了最杰出的 代表作《死魂灵》,并把以前的作品合在一 起,于1842年出版《彼得堡的故事》,《狂 人日记》、《外套》都是其中的名篇。
《狂人日记》是以一个狂人的角度写俄 罗斯出现了各种让小人物惊恐的现实。 《外套》中的主人公亚卡齐· 亚卡齐· 耶 鲁齐是俄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小人物” 形象,是文学史中典型的“小人物”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