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影响下的中国浪漫主义文学

合集下载

20世纪初期中美浪漫主义作家及作品对比研究

20世纪初期中美浪漫主义作家及作品对比研究

20世纪初期中美浪漫主义作家及作品对比研究摘要:浪漫主义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

美国因广阔山区、沙漠与热带地理环境造就了民族的浪漫主义精神,催生了丰硕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西方浪漫主义促进了中国“五四”新文学,凸显为自由表现和表现自由。

通过对同期中美浪漫主义作家及作品对比研究,中国“五四”时期的浪漫主史文学具有典型的古典性和历史性。

关键词:20世纪初期中美浪漫主义作家与作品对比研究“浪漫主义”是西方文明的产物。

浪漫主义运动起源于德国,于1820年前后风靡美洲。

美国广阔山区、沙漠与热带气候为浪漫主义诗人与散文家孕育了土壤。

浪漫精神似乎特别适合美国的民主。

浪漫主义强调个人主义。

肯定人类共同价值,并期望为其审美和道德价值激发想象力。

浪漫主义作家强调个人与社会自我表达之艺术的重要性。

就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历程看,“五四”文学堪称为浪漫文学的全盛期。

其时浪漫文学呈蓬勃发展态势。

本文研究20世纪初期中美浪漫主义作家及作品的特点,对于审视现代中国浪漫文学的发展,诠释中美浪漫主义文学及深层含义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1、浪漫主义文学溯源浪漫主义文学可以追溯至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

“浪漫”是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态度;“浪漫主义”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

虽然浪漫主义最早兴起在德国。

但在文学成就上最高的却是英国和法国。

欧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以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为高峰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

第二次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

其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

第三次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维克多·雨果为代表。

浪漫主义思潮随即波及俄国、东欧和美国。

西方浪漫主义对中国诗歌的影响与接受

西方浪漫主义对中国诗歌的影响与接受

西方浪漫主义对中国诗歌的影响与接受浪漫主义是一种源自于欧洲的文化与艺术运动,诞生于18世纪末,迅速传播至世界各地。

作为一种自由、情感和个人主义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深深地触动了许多国家的文学和艺术领域,包括中国。

本文将探讨西方浪漫主义对中国诗歌的影响与接受,并着重讨论了其中几位杰出的中国浪漫主义诗人。

西方浪漫主义对中国诗歌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古诗源》和《八旗长编》等翻译著作将许多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引进中国。

这些作品以其个人主义、感情表达和自然哲学为特色,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中国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开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浪漫化”特点,更关注个人体验、情感表达和自然启示。

中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辛波斯卡。

辛波斯卡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人类情感的抒发,他常常通过与自然的融合来揭示人类内心的世界。

辛波斯卡的诗集《荷塘之梦》以及他的作品《世界不会消失》等,正是他对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深入研究和接受的产物。

辛波斯卡的诗歌打破了传统的韵律和形式,在表达情感和思想上更加自由和开放。

除了辛波斯卡,还有许多中国浪漫主义诗人如胡适、徐志摩等也深受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

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他的作品《致鲁迅书》中表达了对浪漫主义诗歌的推崇和借鉴。

他主张诗歌应该追求真实的感受和个人情感,以自由和独立的方式表达。

徐志摩则以其早逝的生命和纯洁的情感成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符号。

他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情感,强调个人感受和内心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接受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文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对自然的感悟,使他们对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接受具有独特的色彩。

中国的山水画和诗词本身就蕴含了一种自然的浪漫主义情怀,这使中国诗人更容易接受和融合西方浪漫主义的观念和表达方式。

当然,西方浪漫主义并非完全被中国诗歌所接受,它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质疑。

有些文人认为,浪漫主义过于个人主义化和情感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集体和社会责任的价值观相冲突。

关于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关于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关于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深西方的影响,并且有一个与西方相的文化背景,这就是本世纪初发端思想启蒙运动。

以梁启超为首的产阶级改良派在变法维新失后,开始在思想领域进行蒙宣传,在世纪初出国的留生群体中,出现了比改良派更激进的倾向。

中国现浪漫主义就在这一背景萌芽,并在随后更为深刻波澜壮阔的“五四”启蒙运动中迅崛起,发展成蔚为壮观大潮。

“五四”是中国史前例的“人”的大解放的时期,是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历史上第次形成了汹涌澎湃的思潮以狂飙突进之势与现实主文学并驾齐驱,风靡全国时代。

我们知道中浪漫主义文学红火的开始在1921年创造社成之时,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是手,他们高扬浪漫义旗帜,强调主观抒情,张“为艺术而艺术”,追文学的美和全,宣告新文学浪漫主的诞生,从此现代义上的浪漫主义文学正式登。

不仅是创造社为首举起了明的浪漫主义文学大旗并且浪漫主义色彩成了当时文学的普遍特。

正如郑伯奇所说:在五四运动以后浪主义风潮的确有点风全国青年的形势,狂风暴雨差不成了一般青年的日常口号,当时生的文学社团多少都带有这种向”[1]。

鲁迅冷峻的小说与散文同样也洋溢着高昂的理想与奇的情思。

鲁迅的文学活中也显示了强烈的个性主精神。

“《摩罗诗力说》不介绍西方浪漫主义作家作,还展露了鲁迅的浪漫主义理想”2]。

他的散文集《草》在写作方法上就体出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可以说,从表象上看,鲁迅是现主义的,但其骨子里渗透着浪漫主义。

文学研会的冰心、王统照、许地山等也曾探讨人生而进入“”与“美”的浪漫主义探索。

其如浅草、沉钟、湖畔等社团也和着造社的旋律进行着风格各的浪漫主义创作。

崇尚观张扬个性,热烈地呼唤性解放打破封建专制和礼教人的一切束缚和禁锢是四浪漫大潮的最强音。

在,不得不提的是郭沫若的在这个期诗歌创作。

《女》在1921年8出版,是新诗史上的一座丰碑是开一代浪漫诗风的表诗作。

德国浪漫主义与中国文学

德国浪漫主义与中国文学

德国浪漫主义与中国文学从晚清到“五四”,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逐渐从众声喧哗削减成为一种以“爱情”与“革命”为核心概念的文学框架。

在文学史的建构中,这种单向度的浪漫主义常被指认为“积极浪漫主义”,以区别于德国式的“消极浪漫主义”。

德国浪漫主义的回归传统(“向后看”)与探索内心(“向内看”)的主题,在此框架下,就被从实践与理论领域一同排除在“五四”浪漫主义的影响根源之外。

这一误读,既曲解了文学史的事实——德国浪漫主义一直以潜在的方式影响着新文学的主题与风格,同时也无助于理解从晚清到“五四”复杂的文化困境与诉求——民族主义与民族传统之间的张力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

本文试图从“浪漫主义”这一概念在中国的传播、误读与变形入手,以民族主义与民族传统这两个论题为中心,在显性与隐性的双重层面上挖掘德国浪漫主义对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以《巴黎茶花女遗事》、《哀希腊》与《摩罗诗力说》这三个晚清-“五四”的浪漫主义文本为例,考察它们在这一时期的传播给中国浪漫主义带来的影响。

茶花女和拜伦分别在家庭和社会层面上代表了革命与自由,鲁迅的理论文章加强了浪漫主义革命倾向的权威地位。

在这种文学遗产的影响下,“五四”时期引入中国的德国浪漫主义(以《维特》、席勒和海涅为代表)也被归化到上述的革命倾向之中,其回归传统与内心的主张则被主流时代精神所遮蔽。

尽管如此,德国浪漫主义仍然对中国浪漫主义文学造成了事实上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只是以潜流形式存在于文本之中,本章选择了鲁迅的《野草》作为个案来考察这种潜在的影响。

第二章则从横向的地理维度,在德国浪漫主义影响的背景中,考察现代文学中的民族主义。

晚清以来,健康与疾病逐渐成为一对社会共识性的隐喻。

在不同的文学与政治派别中,中国与西方轮番承担着健康与疾病的指认。

但随着从天朝子民到弱小民族的身份转换,民族的衰落逐渐与个人身体的衰弱联系到一起,中国-疾病与西方-健康的想象成为“五四”的基本判断。

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四种范式

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四种范式

百年中国文艺研究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四种范式俞兆平摘 要 西方浪漫主义原本就是跨学科、多向度的复杂的构成体,它在中国文艺界的接受过程中也必然分化为多种表现形态。

主要呈示为以下四种范式:以早期鲁迅为代表的尼采式的哲学浪漫主义;以沈从文为代表的卢梭式的美学浪漫主义;以1930年之后郭沫若为代表的高尔基式的政治学浪漫主义;以林语堂为代表的克罗齐式的心理学浪漫主义。

关键词 浪漫主义 鲁迅 沈从文 郭沫若 林语堂浪漫主义是从西方引进的理论概念,作为一种异质文化进入中国,它必然会与本土文化相碰撞,并为本土文化所同化而产生一定的变异,呈现不同的状态与风貌,这是我们考察浪漫主义在中国表现形态的第一个视角。

在西方文化史上,浪漫主义是一个意义庞杂、内涵宽泛的概念,勃兰兑斯曾说过: 浪漫主义曾经几乎在每个文学部门使风格赋有新的活力,曾经在艺术范围内带来了从未梦想过的题材,曾经让自己受到当代各种社会观念和宗教观念的滋润,曾经创造了抒情诗、戏剧、小说和批评,曾经作为一种滋润万物的力量渗入了历史科学,作为一种鼓舞一切的力量渗入了政治。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的浪漫主义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它涉及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界域远远超出了文学艺术的范围。

这是我们考察它的第二个视角。

但中国学界关于浪漫主义的研究,一般多局限于现象性的、静态的、单一学科的描述,多把它缩减到仅隶属于文艺的一种创作方法,并把思潮的整体性切割成若干特征的横断面。

例如,在今日高校文艺理论教科书一般是这样界定的: 它以强烈的主观态度、热情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将理想型文学发展到极致 。

这种研究的缺点在于:不能从宏大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动态的整体性考察,也不能从跨学科的视野中探索其深度本质。

而对于西方不同特质的浪漫主义进入中国后,在与本土文化接纳、碰撞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与分化出来的各种形态,也没有做出相应的论述。

笔者就中国文艺界对浪漫主义的接纳,进行持续的探索与思考,有些新的悟解,现提出一个全新的命题:20世纪上半叶,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中,分化为四种主要范式。

中国近代浪漫主义文学的足迹

中国近代浪漫主义文学的足迹

中国近代浪漫主义文学的足迹近代中国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风格的变迁,其中浪漫主义文学无疑是其中之一。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追求自由、热情和激情的生活态度。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近代浪漫主义文学的足迹。

首先,我们来看近代中国文学的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动。

这些变革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在这个时期,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进入中国,其中包括浪漫主义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与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其次,我们来看一些代表性的近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

小说中的主人公通过自己的疯狂行为来抗议社会的不公和愚昧,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种对理想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

另一个代表性的作品是郭沫若的《神女》。

这是一部以希腊神话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不愿接受传统的束缚,她追求自由和独立,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追求自己的理想。

这种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

此外,近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还表现在一些诗歌作品中。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表达离别之痛和对自由的向往的诗歌。

诗中的主人公通过对康桥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渴望。

这种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贯穿了整首诗,展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情感和理念。

除了文学作品,近代中国的浪漫主义思潮还体现在一些文化运动和思想家的作品中。

例如,胡适提出的“我是自由主义者”的观点,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与浪漫主义的思想相契合。

胡适在他的散文中表达了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质疑,这些都与浪漫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符合。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浪漫主义文学的足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作品中找到。

二十世纪20—40年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衰流变

二十世纪20—40年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衰流变

二十世纪20—40年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衰流变作者:郑珊来源:《理论与创新》2018年第12期摘要: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深受西方影响,文章对中国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作一总体回顾,探讨其发展的规律,总结其成败得失的经验,展现中国现代性历史进程的特殊面貌。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衰流变1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萌芽与高峰中国古典文学不乏浪漫主义的传统,它只是缺乏对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清醒认识的古典式的浪漫主义,20世纪初的启蒙运动直接催生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萌芽。

梁启超将“新民”思想用于文学领域,开风气之先。

鲁迅受尼采、叔本华等人的影响,他的《摩罗诗力说》竭力推崇摩罗诗人的反抗破坏精神,肯定他们的重“主观”和崇“天才”。

在黄摩西、徐念慈、王国维等人身上,也反映出20世纪初重主观、重感情的浪漫主义趋势,但就其系统性、规模、深度和影响力而言,显然不足以从理论方面推动浪漫主义潮流。

从创作方面体现这一过渡性特点的是“情僧”苏曼殊,他率先将个人的身世和心情引入小说,这对于浪漫小说的开创之功不应抹杀。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启蒙运动的深入,先驱者为反对封建实用理性,便给人的情感、个性、欲望一个正面评价,促成了浪漫主义文学潮流的“异军突起”。

在“五四”文坛上高张浪漫主义大旗的是创造社。

创造社亮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强调“天才”、“灵感”、“直觉”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艺术创作的关注点从外部世界转向人的心灵,这是一种注重“自我表现”的典型的浪漫主义文学观。

创造社拥有一支成员稳定的创作队伍,引发了“五四”文坛广泛关注的文艺论争,出版了大量刊物,郭沫若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田汉的戏剧、成仿吾的评论都在当时产生热烈反响,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已从萌芽阶段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

郭沫若的《女神》和郁达夫的《沉沦》是创造社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郭沫若的《女神》将自我当成宇宙,抒发了破旧立新的狂飙突进精神,开一代浪漫主义诗风。

试论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试论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试论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作者:张翼王加宁陈礼柏边冀昭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11期摘要:在世界文学艺术的宝藏里,浪漫主义文学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备受文艺欣赏与学术研究界的关注,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诞生的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也受到了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

在本文中首先论述了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起源及表现特征,进而阐述了对于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中国文学一、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发展和起源英国的工业革命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的同时带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

英国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成了世界工厂,产生了资产阶级。

由于经济的发展速度过快,人性与道德的光辉逐渐被掩盖,人们开始追逐金钱利益,催生了拜金主义,这时,一些觉醒了的浪漫主义先驱开始运用文学作品来对抗资产阶段金钱至上的价值观。

欧洲的启蒙运动始于十七世纪的下半叶,启蒙运动让人们的思想获得了自由,从天主教思想的禁锢之下解脱出来,不再处于被蒙蔽的状态,但是到了后期思想的发展又过于理性,对于人性与情感太过压抑。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十八世纪末,人们无法忍受太过严苛的理性,开始崇尚感情的自然流露。

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诗人们、作家们在为了逃避现实,沉浸在非理性的世界里寻找心灵的慰籍,有的在寻求美,有的在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法国于一七八九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目标。

法国革命对于英国民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在英国诗坛最活跃的一些诗人,写了大量的诗篇,来歌颂法国革命,宣扬进步的思想。

在英国文坛还有雪莱、拜伦等著名人物写下了恒久流传的巨作,表达了对于人权自由的向往、与封建思想的挑战。

在以上论述的三大背景之下,诞生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这场运动持续时间非常长,从十八世纪末一直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诗歌作为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充分抒发了内在细腻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下的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摘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在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上,强调主观性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高到创作的首位。

受其影响,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文学推崇情感,运用想象进行创作,并认为创作没有外在的目的,同时强调个性主义,表现出了基本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l8世纪末和l9世纪初的欧洲。

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

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在近代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卢梭,作为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

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

德国浪漫主义代表席勒对人性的分析,从理论上直接促成了浪漫主义作为文学思潮在欧洲大陆的盛行。

席勒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一文中,探讨了古典主义(素朴的诗)与浪漫主义(感伤的诗)的起源与区别。

特别是他在《美育书简》中对人的论述,成为浪漫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

席勒强调,要恢复人性的完整,挽救工业化带来的片面性,就必须通过审美的教育,并通过它,使人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席勒从人性完整性的角度,提出了恢复人性的完整性的途径,这成为浪漫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

虽然中国古典文学中不乏浪漫主义的传统,但这和欧洲近代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由于缺乏对人的自由、个性解放的清醒认识和不懈追求而只能是一种古典式的浪漫主义。

西方浪漫主义对抒情的推崇在中国激起的共鸣文艺创作从来都讲抒情,但只有到了浪漫主义者这里,才升华得如此激越。

西方最早提出浪漫主义主情说,在西方浪漫主义诗学体系中,情感常被放在首位,被视作艺术的生命源泉,这是浪漫主义诗学体系的一个核心,其他一切理论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施勒格尔主张:“浪漫主义就是用理想化的手法去描写情感。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的主观情感激扬、充溢之后自然流露的产物。

他所著的《抒情歌谣集》序言,被公认为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一个理论宣言。

在此序言巾,华兹华斯认为,“诗是澎湃激情自然的倾泻。

”这一著名论断开了西方浪漫主义主情说的先河,对西方文艺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的柯勒律治认为:“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的艺术,其目的在于同时表现并激起以直接的快乐为结果的内心的激荡情绪。

”柯勒律治还认为,“艺术以诗人情感激动为目的。

”此后,赫兹列特写到:“诗是表现狂热的情绪和最擅长创造的心灵的产物和最强烈的语言。

”拜伦也认为,“诗即激情的表现”,“它本身就是热情。

”相应的,浪漫主义体现了美学风貌的突变和转折。

浪漫主义要求在表达上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约束限制。

柯勒律治说:“格律自然出现在内在感情运动需要它的地方,句子自然而然地得到调整并韵律完美地落于纸上。

”而且浪漫派还以情感作为衡量作品价值的标准。

正如英国诗人济慈所言:“清规戒律绝不能产生成熟的诗作,惟有情感和机警才能孕育出美好的作品。

”西方浪漫主义对情感的极度推崇,在现代中国作家那里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郭沫若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来表达对情感的推崇:“我想诗人的心境譬如一湾清澄的海水,没有风的时候,便静止着如像一张明镜,宇宙万汇的印象都涵映在里面;一有风的时候,便要翻波涌浪起来,宇宙万类的印象活动在里面。

这风便是所谓直觉、灵感。

”直觉、灵感与情感息息相通,并伴随情感始终。

郭沫若还反复指出,“诗总当得是真情的流露。

”“不是心中流露出的诗不是真正的诗。

”郁达夫认为:“艺术的最大要素是美与情感。

”他明确指出:“艺术中间美的要素是外延的,情感的要素是内在的⋯⋯美与情感,对于艺术,犹如灵魂肉体,互相表里,缺一不可。

”其在《沉沦》等小说中鲜明地表现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情感的推崇。

作者对主人公抱着极大的同情,抒写了他的苦闷、压抑、激愤的心情:“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能安慰我体谅我的‘心’。

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我所要的就是爱情!”当主人公最后走向无情的大海时,发出了对情感的撕心裂肺的呼唤:“祖国啊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郁达夫的小说充满了哀情的悲歌,其强烈的抒情性和深沉的忧郁感,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在人们的心灵中掀起了情感的轩然大波。

田汉在回答“何为诗歌”时写道,诗歌“就是说是诗人把心中歌天地泣鬼神的情感,创造为歌天地泣鬼神的诗歌”。

即使是作为现实主义理论家的沈雁冰,当时也接受了浪漫主义的抒情说:“我相信诗是情绪的自然流露。

”情感不仅成为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支柱,也成为作家在创作中所遵奉的圭臬。

艺术无目的论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扬情而抑理,是所有浪漫主义文学的共同审美特征。

西方浪漫主义者提倡艺术无日的论”,即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没有所谓外在的目的和功利性。

西方浪漫主义者之所以提倡这一观点,根本原因还是它同浪漫主义主情说有着密切联系。

从本质上说,艺术是与外部世界绝缘的,诗人是为了在孤独中抚慰自己而创作,而不是为了其他社会目的而作。

正如雪莱所说:“诗人是一支夜莺,栖息在黑暗中,用美妙的歌喉来慰藉自己的寂寞。

”济慈也认为诗歌主要是表现自我和表现感受,而非表现思想和道德戒律,因此,他自称:“我从未在一丝一毫的公众思想的影响下写过一行诗。

”而且,从华兹华斯、济慈和雪莱等人的文章来看,他们都认为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因此,一旦诗人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出来,欣赏者就必然获得愉快。

相反,诗人有意识的抱有种道德目的,硬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读者,只会削弱诗的艺术效果,令读者生厌。

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的浪漫主义作家对情感的崇奉、对理性的厌恶也许更为强烈,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以理杀人”的社会氛围之中。

他们一再强调“艺术独立”,为了“心灵”宁可牺牲“头脑”,其根本目的也就是为了摆脱和抗拒理性的束缚和干扰,实现艺术的自由创造。

在他们看来,任何现实的功利动因,只能亵渎神圣的艺术女神和贬低他的美学价值,许多作家都是从这一角度来论证和阐述艺术的无目的性和非功利性。

关于文学创作,郭沫若说:“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之纯真的表现,生命源泉中流露出来的Strain(曲调),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旋律),生之颤动,灵的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便足我们的欢乐的源泉,陶醉的美酿,慰安的天国。

”俞平伯也说:“文艺正可譬之儿童底啼哭,只是应付需要自然地发生的现象,我们既不必给他硬安上目的,更无从分别善意或恶意的啼和笑。

”中国现代作家同时也认为,创作动机足表现自__己内心的情感,没有外在的目的,而作品产生之后则具有了社会功利性。

郭沫若曾说:“假如作家纯以功利主义为前提从事创作,上之想借问文艺为宣传的利器,下之想借文艺为糊口的饭碗,这个我敢断定一句,都是文艺的堕落,隔离文艺的精神太远了。

”田汉也指出:“在我们创作时的态度言之,当然只能像时花好鸟一样开起所不能不开,鸣其所不得不鸣,初不必管某种艺术品成后将会发生什么社会的价值。

”由此可见,他们并不否认文学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而是认为社会价值应是文学自身的客观效果,它蕴涵在艺术价值、情感价值中,而非有意识有目的而为之。

如同情感一样,想像并非浪漫主义文学所独有,无论是古典主义文学,还是现实主义文学,想像都占据一定的地位。

柯勒律治在谈到想像时强调了以下两个观点:第一,想像是富有生命活力的运动。

二,想像是“多”与“一”的有机统一。

这两点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柯勒律治认为自然界的事物和我们的生命一样,都处于一个运动过程中,他们是活动而不是静止的,其运动的内容是众多的感性材料和一定的理性形式的统一。

生动的具体的材料受理性形式的限制和指引,又反作用于理性形式,同时理性形式本身也要求实现为具体的物质表象。

这两方面的关系不是外在的、附加的联系,而是内在的统一。

以此为根据,柯勒律治认为文艺创作应该是对这一精神的“模仿”,如果失去了这一精神,将只有面具似的产品,不能形成活的生命。

而想像正是融众多为整体——创造理性形式与众多的感性材料统一的艺术形象的运动过程。

华兹华斯像其他浪漫主义诗人一样,承认想像在创作中的重要性,但他不同意把想像仅仅理解为以观念复制感官印象。

他认为想像力能够造型和创造,想像力有抽出的能力、修改的能力和赋予的能力。

其方式是一种表现为对单纯意象的处理,往往从对象中抽出一些它的确具有的特征,同时又将些额外的特性加到它身上,构成一个新的意象;另一种方式是,把几个不同的意象结合起来或对立起来,构成新的形象。

华兹华斯特别说明,想像力最擅长的是把众多合为单一,以及把单一分为众多。

华兹华斯还注意到了通过想像创造出的真实性问题。

他说:“想像力创造了一个比喻,初看起来也许不十分像,但这种相似的真实性一旦为我们所领悟后,就会在我们tl,中增长起来,而且继续不断地增长。

这种相似更多地在于精神的影响,而不在于外形轮廓和特点。

”这就是说,经过作家遵循上述规律创造出的新的形象,和它们的原形是有相似之处的,是有真实性的,特别是在内在特性方面。

受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中国浪漫主义作家也给予想像以足够的重视。

郭沫若曾把诗的构成归纳为一个公式,即“诗=(直觉+情调+想像)+(适当的文字)”。

可以看出“想像”、“直觉”和“情调”一样,在诗的创作过程中,占有相同的位置。

郁达夫在《诗论》中写道:“无论诗歌,还是小说里,若没有这样一种想像作用,那么情也就不能发生,思想也就无从传播。

”成仿吾也认为诗是:“运用想像,表现我的情感。

”显然,这种“想像”观只是对情感的复制,和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相比,也许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关于“想像”的理论更为深刻个性主义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思想理论基础,它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西方的主观哲学家,即唯心派哲学家,如康德、席勒、尼采、柏格森,等等。

二是西方的浪漫主义诗人,如歌德、海涅、拜伦、济慈、惠特曼,等等。

三是非理性的“世纪末”思潮,也就是某些现代主义文学派别。

个性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力量是伟大的,提倡人的个性发展和思想解放。

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关注于人对自身的关照、审视和反思,强调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歌颂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

西方浪漫主义作家通过个人对自身意义的自我评价,集中展现内在的精神世界,揭示个人与外部社会的抗衡和不协调,在自由精神的鼓舞下张扬个性、肯定自我,揭示了人的丰富而纤弱的情感世界,塑造了充满扩张的“自我”。

这一系列极具个性的浪漫主义主人公形象,表达了现代人要求摆脱传统文明的个性主义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