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养生缠丝功

太极养生缠丝功
太极养生缠丝功

太极养生缠丝功

一、基本原理:

太极养生缠丝功,凝聚了太极拳内功之精华。缠丝功就是练缠绕划圈的缠丝劲,缠丝劲表现在:上肢旋腕转臂,下肢旋踝转腿,躯干旋腰转脊。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基本动作的要素,也是我们习练太极拳用来正身固体的必修方法。依据传统太极拳内功技法创编的这套《太极养生缠丝功》,不仅是修炼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功法,更能作为广大爱好者健身养生的恒常训练方法。该法在立身中正、心静体松的前提下,以腰脊为主宰,依次带动全身各个关节,运用虚实转换、左右协调、开合缠绕、以内带外、以外导内,形成一动无有不动的周身整体运动。若时常操练运化,日久天长方显养生之功效。

二、基本手法:

1、顺缠:由小指侧经过手心向拇指侧方向旋转,同时肘关节由外向里裹。即沉肩合肘为顺缠。

2、逆缠:由拇指侧经过手心向小指侧方向旋转,同时肘关节由里向外展。即松肩开肘为逆缠。

3、外旋:手臂由内上外下的划圈为外旋。

4、内旋:手臂由外上内下的划圈为内旋。

5、顺时针:手臂由左上右下的划圈为顺时针。

6、逆时针:手臂由右上左下的划圈为逆时针。

三、全套功法:

1、预备式:脚尖朝前,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身体立身中正,心静体松,气沉丹田。两眼平视前方,鼻息口闭,舌舐上腭,下颏内收。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两臂松垂,松腰落胯,屈膝松踝,脚趾扒地,脚心虚空,两腿落地生根。

2、身法运行:重心左移,以左腿为轴向左转动45度;重心右移,以右腿为轴向右转90度。先移动再转动,移动时身体平行过渡,转动时上身随腰胯水平运行。左移,左转;右移,右转——。

3、套路练习:

第1节 两臂外旋缠丝

右缠:左手叉腰,右手立掌举起。随着身体左移左转,右手向下顺缠走下弧线;随着身体右移右转,右手向上逆缠走上弧线。这一下一上一顺一逆划出一个立圆。

左缠:换手。动作同上,方向相反。

双手缠:随着右移右转右手由左上至右下划弧,随着左移左转左手由右

上至左下划弧。这样左右互换连绵不断,如同套路中的云手,以内带外,手随身动,眼随手动。

第2节 两臂内旋缠丝

右缠:随着身体左移左转,右手向上顺缠走上弧线;随着身体右移右转,右手向下逆缠走下弧线。这一上一下一顺一逆同样划出一个立圆。左缠:换手。动作同上,方向相反。

双手缠:随着左移左转右手由右上至左下划弧,随着右移右转左手由左上至右下划弧。这样左右互换,缠绕不断。

第3节 双手顺时针缠丝

腕缠:双手以腕为轴顺时针划小圈,以内带外,以腰带手,身先手随,腰转手缠。

肘缠:双手以肘为轴顺时针划中圈,向下回捋,向上叼托。

肩缠:双手以肩为轴顺时针划大圈,向下松垂,向上舒展。

第4节 双手逆时针缠丝

动作同上,方向相反。

第5节 双换掌前推缠丝

两掌合抱胸前,重心左移右手逆缠前推左掌顺缠收回,重心右移左手逆缠前推右手顺缠收回。就这样,如同怀中抱球向前翻滚。

第6节 双换掌后穿缠丝

重心左移右手由腋下向身后反穿,腰向左转右手经右侧划平圆顺缠收回腰间;重心右移左手由腋下向身后反穿,腰向右转左手经左侧划平圆顺缠收回腰间。恰似游泳,排水击浪奋勇向前。

第7节 前后开合缠丝

双手同时收回腰间由腋下向身后反穿,重心前移胸腹打开;双手后展经两侧划平圆顺缠收回腰间,重心后移胸腹折叠。这样前开后合“牵动往来气贴背,一身备五弓。”

第8节 上下开合缠丝

双手从体侧顺缠展开徐徐上升,吸气;至头逆缠相合下按松沉,呼气。上开下合,上吸下呼,动作与呼吸协调一致。

第9节 运气收散调养

逆转散气:右手放在肚脐前,左手叠于右手背上,以肚脐为中心,随着身体的左右移动和转动,双手沿着左上至右下逆时针旋转,由小到大由内至外散气。

顺转收气:换手相叠,方向相反,随着身体的左右移动和转动,双手沿着右上左下顺时针旋转,由大到小由外至内收气,最后双手回到肚脐前。

第10节 呼吸还原静养

两手不动,开始进行腹式逆向呼吸静养。吸气时小腹缓慢内收气贴命门,呼气时小腹自然外突气沉丹田。这一吸一呼一收一放,要做到深、长、细、匀、缓。好,收势还原。

静静感受一下,身体中的气血在缠丝功的作用下,由丹田气海顺着经络血脉,周身循环,气达末梢。

接下来:

搓手:双手合十前后磋掌,速度由慢逐渐加快。

揉眼:将磋热的双手掌根捂住双眼,轻轻揉按。

浴面:双手由下至上,从里到外,按摩洗面。

擦耳:用食指和中指夹住双耳上下磋动。

摩颈:左手横放于颈部左侧前后摩擦,头部转动配合。换右手。

叩头:双手五指合拢,依次叩击头顶百会四聪。

鸣鼓:两掌捂耳,食指扣在中指上用力下滑,击打胪骨。

拔耳:食指插入耳孔,旋转用力拔出。

最后甩腿摆臂周身放松——收势,并步还原。

余汉玲2005年创编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 太极拳心法 基本方法: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要领第一,立顶。头不前俯后仰、左偏右斜、轻松地竖立起来,不要用力。习称“顶头悬”,意为好像悬在半空一样。很多拳种也讲究头要直,但要求用力。这不是说别的拳种不好,而是用力对血压高的患者的血压有影响。 第二,松肩。不能理解为耸肩,更不应该误解为往下坠肩。而是肩背放松,不用力。 第三,垂肘。肘关节要有重意。因为打起拳来姿势很复杂,有很多动作不注意就会成为横肘。例如现在普及的二十四式或八十八式,其中有很多的抱球姿势,练习时如变垂肘为横肘,那么气便壅于胸部,一趟拳没打下来就呼呼直喘。太极拳要求虚其胸,实其腹。胸部始终不受气的影响,觉得很轻松。垂肘与松肩是有连带关系的,如果这方面合乎要领,太极拳不管打几趟,周身汗出,但不气喘;否则就难免气喘吁吁了。 第四,含胸。不挺胸就是含胸,很自然地把躯干竖立起来,但不要往里缩胸。 第五,拔背。背指脊椎。用顶头悬把脊椎骨提起来,“上下一道线,全凭两手转”,腰部躯干是直的。太极拳是以腰为轴心来带动四肢进行活动的,因此这个轴绝不能弯。如挺胸或缩胸,则脊椎便不能直。 第六,气沉丹田。丹田指小腹。在立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的基础上,全身都要自然地放松,并自然地呼吸,这样才能气沉丹田。这里讲的气不是呼吸之气,练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讲究练浩然正气,讲的就是这个“正气”,或叫“内气”。《拳论秘本》上有句话:“不使气流行于气”,指的也就是这个“正气”。锻炼出来的气不能同呼吸之气一块流通。练大极拳讲“始而意动”,因为太极拳讲究练“意”不练力;“继而内动”,就是紧接着里边的“气”动;“后而外动”,最后才表现外边的动作。 要求第一,姿势正确。需要有名师指导和纠正。第二,意识集中。每一个动作都要意识想着、意识领着来完成。第三,动作协调。这离开腰是做不到的。必以腰为轴心,腰一动周身都动,“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腰不动而四肢动,就不会出协调的动作。

吉平太极养生功讲座-第四讲

吉平太极养生功系列讲座 第四讲周身意游舒经络屏蔽红尘定凡心 大家好。通过以上几讲课程,我们对太极养生功基础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和体验。从这讲开始,我们介绍太极养生功基础桩的具体桩法。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展示的JTC太极拳课程的体系模式图吧。按照这个模式的界定,养生层面五方面的学习内容都属于内功修炼,而这个功法则专属于意守内练模块,所以我们这个系列讲座是属于这部分的。其中基础桩包括周身游、立天柱、鼓丹田、天地人四个桩法。除了基础桩,养生内功还有站桩和动桩。根据JTC 培训体系模式图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养生内功的训练,是在为技击层面打基础。换句话说,你功力强,你的技击技术才有用武之地;而功力强的前提就是健康,不仅心态平和、五脏平秘,还要精满气足、筋骨强壮。所以在我们这个教学体系里,养生与技击是有机关联的,是统一的。整个技击层面的训练,是建立在养生层面上的。这一点体现了太极拳的特点。以上介绍让大家对太极养生功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来说基础桩中的周身游桩法。首先说一下这个桩法的功效。这讲的主题“周身意游舒经络,屏蔽红尘定凡心”,这两句话概括了周身游桩两个方面的功效。我们已经谈过存在感觉是神经的反馈,我们通过强化存在感觉来激活动脉毛细管,使气血充盈,舒经活络,从而增强代谢,防止肌体老化。正如《内经》所说“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这是周身游桩养生的功能之一。 这个桩法就是在全身进行意守内练,当然意守的部位和顺序是根据中医养生之理、参照生理解剖特点来设计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这里关键就是我们已经多次提到的太极三柱桩。整个周身游的

循行路线就是以三柱桩为骨干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内练效果。我们还有一句话,叫做“三柱为桩,闲置手臂”。这句话说明了三柱与手臂在养生功内功中的定位,这一点也是我们功法的一个特点。这不像其它功法,一开始就要求学员两臂抱圆;我们的功法在开始阶段是把手臂吊在腰带上,叫做无为式。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闲置手臂的原则与三柱为桩一样,都是依据中医养生之理,都是“逆行返源”原则的应用。在前几讲课程中,我们说过地柱与天柱对于养生保健的重要意义。在养生内功阶段,我们以三柱为重的同时,还要以手臂为轻,这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人类在数百万年的进化中,人的手臂已经进化成最精美的劳动工具;手上有精细感觉,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的大部分区域都是手臂的反射区,这是我们每个人手臂的先天强势。到了现代社会,手臂要从事的劳动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细,写字、打手机、打电脑已经成为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从早晨起来,一直到晚上睡觉,手臂一直在忙碌着。钢琴指、腱鞘炎、网球肘等,都是手臂劳作过度而积劳成疾。而这一点与三柱正好相反,我们两腿和脊柱往往是缺乏适度的运动而在萎缩,在老化。所以,“三柱为桩,闲置手臂”是周身游在实施当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但闲置不是废弃,周身游桩的意守线路也包括了手阴经线和手阳经线的,只是一带而过,不作为重点。在养生内功有了好的基础后,到了技击桩的训练时两臂也要展开的,以实现“一身备五弓”。这里就不细说了。以上是周身游桩的一方面功效。 周身游另一方面,“屏蔽红尘定凡心”说的是更深层次的更为重要的内练功效。这个功效当然不是周身游桩所独有的,所有内练功法都具有这样的功效。屏蔽红尘定凡心,就是要做到内经所说的“神内守”,就是要定心猿、拴意马,达到心态平和,进而气机和顺,即内经所说的真气从之。这一点使你不再情志偏盛,去除掉了生病之内因,它对于养生与康复的意义是根本性的。现在讲国学的人都推崇淡定的境界,而我们说,与其让人们仰慕古人淡定的境界,不

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

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 一理第一 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必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 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与! 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尔而急如电闪;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均无游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机之内功,发之而不及掩耳。不假思索,不烦疑议,诚不期然而已然。

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后成。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方能有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序渐进。夫而后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终归于一气矣! 二气第二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故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 夫主于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 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为对待、回还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贯之于一。有志于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拘焉耳! 三节第三

修炼太极拳的三大要领

修炼太极拳的三大要领 一松 学习太极的人都会练太极套路,然而大多却不懂得松八段九节。所谓八段,是指脚、小腿、大腿、脊背、大臂、小臂、手、头;所谓九节,是指踝、膝、胯、腰、颈椎、肩、肘、腕、指趾关节。 松开八段九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要经过三个阶段的训练。 ①初学阶段 呼吸自然,周身顺随。 ②端引 什么是端引呢?以出手为例,一般的练法是由肩到肘到腕到掌指,即由根到梢把手推出去。这样练肌肉是紧张的,关节是闭合的,端引是把这个过程倒过来,用手指尖把胳膊引导出去,出腿时用脚趾尖把腿引导出去,以头引导全身,即所谓“虚灵顶劲”。 ③专项放松 比较有影响的太极拳都有专门的放松训练,比如陈式太极拳就传有放松操。而笔者所练太极拳,负IJ通过定势松八段九节。每个定势松开之后再换下一个定势。 这样练就非常艰苦了,运动量要增加三至四倍,还要注意松而不懈。如何区别松与懈呢?松,关节是开启的,肌肉软组织是舒展的,精神是安逸的;懈,关节是闭合的,肌肉软组织是萎缩的,精神萎靡不振。 松而不懈的关键是如何看待紧,只强调松而不言紧,就达不到松的目的。松紧是一对矛盾,是太极之两端,没有紧,松就不存在。松的结果,弹力自生,才能在揉手中用松弹劲把人轻松地发出丈外。 二慢 对于慢,作为初学者,首先要做到形体动作的慢。放松慢练,有利于调整呼吸,使呼吸逐渐做到“悠、长、细、缓、匀”;有利于调整身体各部位的身形要求,仔细检查动作的正确性和内外的协调。 慢并不是单纯的故意追求缓慢,而是要求既能慢,又能快,开始的慢,是为了以后的快。

前人说:“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别人跟不上我。”又说“不贵速而贵缓,缓则可以细心揣摩,由粗及精,且其运劲可以自知运到指头与否;能如此运,将来功夫成时,其速无比。” 能轻则松,能松则快;能缓则内劲逐渐增大,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轻缓有了功夫以后,即可随心所欲地练快,能够快而不乱,轻而不浮。 三圆 圆包括形体动作的圆活与气势的圆活。 ①形体动作的圆活,亦即动作要圆满灵活 圆满灵活运用到揉手推手上,要求达到中正不偏,不越界限,不被压扁,走化粘依, 不丢不顶,处处圆转饱满,轻灵活泼。 太极大家对圆活是十分强调的,如“周身节节串”,“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等等。 ②气势的圆活 至圆才能至活,圆是活的基础,所以说“圆则活,方则滞”。要踏进圆活的境地,则 必须掌握“气势”和“十方支撑”。气势要由精神来支撑。 所谓十方,是指人体前后、左右为东西南北四正方,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为 四斜方四隅方,合起来为八方,八方在平面图中可表达,加上头顶与脚下一条竖线即上、 下两方,共为十方,这就是古人所讲“十方虚空、十方界”。 太极拳的特点 一轻松柔和 太极拳的架式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没有忽起忽 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所以,练习一两遍太极拳以后,会感到身上微微出汗,但不会出现气喘等现象,给人 以轻松愉快的感觉。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所以,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都可从 事太极拳练习。 二连贯均匀 整套太极拳的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前后连贯,看不出有什么明显停顿的地方。整套动作演练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连贯,好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陈式太极拳的内功教程

陈式太极拳的内功教程 简述 一、太极拳教程之混元桩时间为30分钟。 1、起式,双足平行分开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两膝微屈,上身自然直立,不偏不倚;两 手自然下垂,手不贴身。 2、将双手慢慢抬起,至胸前呈抱球状似两手抱住一个气球,胸部开阔但切忌有意挺胸、肩要放松、腋下含空,双手距胸部尺许略远,掌心向内,指尖相对,双手之间距离为二至三拳。双手五指自然微张即可。臀部微有下坐之意似坐于高凳上,背部、腰部似微身后的大树或 墙上,似非,体重大部分落于脚跟。 3、练太极拳内功时,面部表情自然微笑,双目平视前方,不要仰头或低头,练功时也可 闭眼去练。呼吸自然,周身放松,忌用拙力。只要能使身体自然直立,手臂抬起的姿式正确, 即为达到站桩的要求。 4、放松训练,意识从上到下,反复放松三次。顺序:头部、颈部、肩部、臂部、两手、胸部、腹部、腰部、胯部、大腿、小腿、脚掌。放松的正确做法就是:避免无意识的肌肉 紧张用力,恢复自然状态。 5、不需要特定的意念,不需要刻意入静。 6、收式,两手放下,轻轻交叠抱盖在肚脐部位,静养1──3分钟。然后两手搓热,轻 轻搓面部几次到几十次参考辅助内容里的按摩法。 太极拳内功说明: 1、每次练习时间从10分钟开始,间隔5分钟再练习,共两次。以后逐渐增加到一次30分钟以上,则只需练习一次。 2、站桩前应稍微活动一下各关节各种体操动作均可;结束后可以散步3-5分钟。 3、地点的选择:室内注意空气流通但不要正当风口,或空气清新但无明显风的室外。 树林里的空地是最佳地点。 4、两脚一般要求平行,但略成外八字也可以。 5、形体调整的要领:头顶似有一线把身体悬吊起来,则脊椎骨由于重力作用自然节节 下垂拉开。 二、太极拳内功教程之混元开合式时间10分钟

太极内外行功要诀

太极内外行功要诀最新 太极内外行功要诀转贴 发布时间:2009-09-11 11:03 一、心静用意 (一)以意行气 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有运动气机图,说明心如将军发令,意为传令,气为兵;将军一出令,则士卒皆听命;清气 上升行於手,浊气下降行於足,气皆行到指头,乃正气之上行下行似两橛,其实一气贯通也。 因之谓以意行气,所以练太极拳要用意,行气,不能用力。每一动作,先要意动,然後形动, 这样才能做到所谓:「意到气到,气到劲到。」所以说:太极拳的锻链方法是用意不用力的。 我们日常用语所说的心,如说心里想要怎样怎样,做事要用心等等,这个「心」字可以说指的就是「脑」,有时把「心意」 连称为一词,因之以意行气,也可以说以心行气。所以太极拳的用意,可以解释为脑的想像 作用。「心」古称主思虑,也就是脑的代称,「意」字可解释为「意识」,即精神现象,所有如 知觉、记忆、想像,都是「意识」,与「心」字同义,所以「用意」就是用脑来想像。因之太

极拳的用意,如果说意欲行气,就要作行气的想像,久而久之,这个想像力就能支配生理作 用,真的有气在行,这就是以意行气的方法,说来很简单,但是实行起来,不太容易,先要 心静,心静则意专而诚,才能见功。因此练太极拳的天天盘架子,天天想像气随著动作的屈 伸向外内收,经过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作用,由脑脊髓神经的发出冲动作用到达肌肉,使 之放松与收缩。这样日日锻链,先由用心注意而成自然,渐渐练架子每一动作,只要意念上 想到某一部位,就可产生气的活动,这就是做到了意到气到。 陈鑫说:「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 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又说:「打拳上场後, 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於心腹之内。此 时壹志凝神,专主於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之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言 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後可以学拳。」 这是陈鑫从太极拳方面来解释「无极」和「太极」,也就是说明心静用意。练太极拳时,在未

陈式太极拳一路83式口诀

陈式太极拳一路83式口诀 A、陈式太极有渊源,王庭先祖传在前,陈鑫品三留真传,发科前辈创新拳。 B、松活弹抖刚柔济,螺旋缠绕妙无比,动作舒展手法细,闪展腾挪无僵力。 01(一) 02

D、连贯圆活虚实明,阴阳开合记在心,松而不懈是关健.有弊须在腰间寻。 E、阴阳无绐又无终,动则生阳静生阴,一手一运一太极,一动一静互为根。 F、行拳须明缠丝劲,不明此理不明拳,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后成。 G H 一)熟练套路明确姿势 所谓“套路”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所谓“姿势”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结构。初学时主要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套路已熟练,这时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这样才能产生内气,发挥健身及技击上的效果。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练陈氏太级拳必须保持思想上的清静,排除一切内外干扰。只有这样才利于收敛内气,引动鼓荡。《拳论》说:“静养灵根气养神”。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根”,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静则养根”,也就是说,只有在意识清净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收藏,从而使五脏健运,内气充沛,神得所养,动作矫健。 2.注意身法。初练太极拳,不应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就和初学写字一样,能写成横平、竖直、点、钩等笔划,组合成方块就行。初学练拳,身法上只要求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步法上只要能做好弓步、虚步、开步和收步,知道方位即可,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像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不宜深究。但运行方位、角度、顺序必须绝对正确,力争做到姿势柔软、大方顺随。 每天坚持练10遍左右,两个月即可将套路练熟。这时要进一步考虑动作要求,从头至足,一招一势进行纠正。在动作速度上尽量放慢,以利于揣摩思考动作的正确与否。每天坚持10遍拳,再练习一个时期,就可以通过这一阶段而进入第二阶段了。 (二)调整身法周身放松 所谓“身法”,是指练拳时对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则。要调整身法,首先必须在放松上下功夫。为了使骨节松开,伸筋拔骨,可选练些动作,如“金刚捣碓”、“掩手肱拳”、“摆脚跌叉”等,但要尽量放松,不要用拙力。 这一阶段练习出现的主要毛病是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等,产生这些毛病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放松”这个含意理解不够;二是腿的支撑力不足,难以放松。《拳论》说:“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也就是说套路架式的练习,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为根本。所说的“端正”,也有两种含意:一是指躯干四肢及头的位臵中正,即身体不偏不倚之意;另一种是身体在歪斜情况下,保持相对平衡,如开步时的上引下进动作。所谓“放松”就是说在腿的支撑下,全身各部自然协调地松下,气沉丹田。初学时由于对这些问题没有理解和注意,加上功力浅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上述毛病。可通过增加练拳遍数放低身法,加大运动量,并且做一些单腿或双腿下蹲运动及站桩功来克服上述毛病。同时注意松胯、曲膝、圆裆,保持立身中正。随着腿部力量的增长,

太极养生 详解武当太极拳十三式要领

太极养生_详解武当太极拳十三式要领 在中国,关于太极拳的派别更是数不胜数,武当13式太极拳更是综合了内外功法,外有太极十三势,内有武当内家拳,下面北京迈凯奇就简单的介绍下武当太极拳十三式。 武当内家拳,是一种集武术养身为一体的精妙拳法,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千斤,后发先制的武术特点;亦有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刚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术风格。更有发人潜能,开人智慧,充人精神,壮人体魄,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独特功效,实为中华武术之晶体,东方文化之瑰宝。

太极拳法,并非是指目前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俩仪、太极、无极、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修练功法。 武当13式太极拳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功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 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棉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武当13式太极拳动作要领: 第一式仙人放剑 (1) 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 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 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眼看两手。 (3) 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 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 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 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 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乾坤盘球

太极24式动作要领李德印老师讲解

二十四式太极拳动作要领 第一组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 一、起势(确定身型和高度) 1、左脚分开半步 2、两手慢慢前平举,与肩同高 3、屈膝下蹲两手下落按到腹前(手好像落在前面的桌子上,手心向下) 二、左右野马分鬃 野马分鬃一: 1、转腰抱手收脚两手上下合抱,好像抱球的样子(重心在右脚) 2、转身上步 3、弓步分手(重心移到左脚) 野马分鬃二: 1、转腰撇脚(重心移到右脚完成动作) 2、抱手收脚,二手相抱时,上手高与肩平,下手托与腹平(重心移到左脚) 3、转腰上步,向前迈出一步 4、弓步分手,前手心斜向上与肩平,后手按在胯侧手心向下(重心在右脚) 野马分鬃三: 1、转腰撇脚(重心移到左脚) 2、抱手收脚(重心在右脚) 3、转腰上步,脚跟轻轻落地 4、弓步分手,眼睛注视前手的指尖(重心移到左脚) 三、白鹤亮翅 1、向前抱手后脚跟半步脚掌落地 2、重心后移(到右脚)坐腿转腰分手 3、转向前方虚步亮掌前脚掌虚点地面 要点提示:第一组动作主要的手法是抱和分,左抱前后分开,转腰右抱前后分开,白鹤亮翅也是抱和分,向前抱转腰分再转向正前方。抱的时候,两手半曲抱圆,好像抱着一个大球。上手不过肩,下手不过腰,两手相对。分在武术里有攻防含义,下手要拉住他,牵引住他,另一个手伸到他的腋下,胳膊下,然后转腰弓腿,把他给掀倒。 两点注意:(1)身型身法要中正安舒,不要前俯,也不要后仰,端正的坐在腿上。 (2)动作要松软自然,以意念为主,抱着一个充满气的球,精神要集中。 第二组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 四、搂膝拗步 搂膝拗步一: 1、右手前摆(重心在右脚) 2、两手交叉抡摆腰向右转前脚收回手摆向侧后方 3、上步屈擘收手到肩上 4、弓步搂手推掌(重心移到左脚)

很经典的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直击窍要 赵建宇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确目的 (一)练习太极拳的作用 (二)练习太极拳的目标 (三)练习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二、基本缠丝功是练好太极拳的根基 三、基本缠丝功法歌 第二章:太极拳法 第三章:例举技法 第四章:推荐太极拳理论 第一章:明理篇 一、明确目的 (一)、练习太极拳的作用 练习太极拳能起到什么作用?能达到什么目的?汇总起来分三个方面: 1、起到健全心理健康的作用,陶冶情操。通过练习太极拳的松、柔、轻、缓和刚柔相济,可以化去人们心理上因繁忙复杂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浮躁、郁闷、傲慢、恐惧、轻率、鲁莽等等不良情绪。练习太极拳讲究的是平衡的道理,心平气和,平衡中有起伏,起伏之中保持平和,即中庸之道。太极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意识体操,但它不是简单的体操,它是先有意识(主要是练意识),后有动作,用意识去指挥动作的运动,这里面处处富含哲理,妙趣横生;太极拳是拳术、也是艺术,练起来如行云流水,如波涛跌宕起伏,具有很雅致的欣赏价值,所以通过太极拳的长期锻炼可以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 2、全面增强体质。通过太极拳这种运动方式可以全面提升体质,因为太极拳的要求是由里到外,一动全动;自下而上,由上而下,节节贯串,意念不动,外形寂然不动;意念、内劲一动,外形随之而动,而且要符合阴阳平衡的哲理,从而调动了身体所有机能参与锻炼;因此对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有病的起到了治疗作用,无病的起到了增强体质的作用;肥胖的可以减少脂肪;瘦弱的可以使体格、肌肉健壮;可以增强骨骼的抗压、抗折性能;提高关节的活动性能和韧带的延展性;增强了腿部力量,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尤其是抗感冒等抵抗力的提高尤为明显。(请参阅我的“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一文) 3、武术技击作用更巧妙。太极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引进落空合即出,四两拨千斤;物来顺应,沾着不离,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二)、练习太极拳的目标 练习太极拳无论是技击还是健身都是让身体的机能达到空松圆活,化僵为柔,达到积柔成刚的目的。人在婴儿时期肢体是柔软的,但没有搏斗、生产能力。当人们有了生产、搏斗等生存能力后,肢体、劲力又变得僵硬,随着岁月的增长,

【道医珍藏】张至顺真人传授的《道家按摩手法》,非常实用珍贵

【道医珍藏】张至顺真人传授的《道家按摩手法》,非常实 用珍贵 视频示范:張至順真人传道家按摩手法为了更好的让大家体会张真人讲解的真意,以下对话内容为视频原声同步字幕,括号内是对张真人讲解的解释与补充,以供大家参详。张真人:按到哪儿了让病人的呼吸自然,不要憋气。未曾按的话,你让他手掐住这个地方(掌内无名指根部,见图二),看见了吗?这不是,攥住(见图三),那个(那只手)也是这个样子,这样子放也可以,把手攥过来,哦对。(病人的大拇指按住子位,其余四指握住大拇指,然后把手放在头两边,见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张真人:按摩的时候先调整这一道任脉,这一道任脉,这胸前是七个脉络(任脉和六条阴经都通过胸部),一边三个六个,按住一个穴(穴位)最少三个呼吸,多者等五个呼吸你在挪手(病人的呼吸你要观察,每人不一样,到五个呼吸再挪手),看这个手(右手)按这(左手已按天突穴,右手紧挨左手位置按住)块,这个手(左手)都可以丢了,这个可以,刚才按这块(云门穴),这个地方(云门穴)可得按(左手)住了(云门穴),慢慢的是审查他的呼吸,有二三个呼吸以后,这个手(左手)指头挨着(右手位置)按,这个手(右手)指头不要让,这个手(左手)指头按不住。这个手(右

手)指头不要抬开,其它的都可以抬。 张真人:你看,这一起下去五个(任脉,任脉二侧各二条脉络)脉络,这是按,大概你们看着,学会以后,根据你个人采取(选穴),它也跟药方(医生用药)子一样要你自己会用,你们按摩非要把针炙穴的经络知道(十四经脉的走向和穴位),按到这个刚刚这个肋骨的那几个(华盖),华盖那块在这个地方走慢一点。(用大拇指按任脉的穴位,从天突穴开始,其他手指可按住两边的穴位上,任脉上大拇指换手时,要等下一个位置按住后再松开前一个大拇指。其他手指可以动。双手可以一起下去五个脉落。) 许道长:心口不舒服,师父按摩是最舒服的,一点都不会痛。张真人:底下的气不得上来,上面的气不得下去,它在这中间抵制住(手指按住穴位),就在这个地方(肋骨鸠尾穴处)走慢一点(按到肚子时,双手手指在肚子上面,一上一下按,一只手从肚子下面向上按,一只手掌从胸口向下面按,然后再双手屈指用手掌从胸口一起向下按,按到中脘处软的地方,手向里挖按揉几下,然后再一只手按在胸口,一只手握拳在腹部向下推,再双手掌从胸口处向下按推,再向胸两边按推,胸骨两侧按揉几下,再在胸上用手掌按压推)。 张真人:一个病人按好以后,后来他学会了,他给人治病,治一个好一个。,这一遍是推拿,按开头一遍是按,第二遍 是推拿摩,那你会看病也跟用药一样,按摩跟用药一样,你

陈式太极拳拳谱全集

陈式太极拳拳谱全集 标签:金刚玉女一枪太极陈式2010-12-13 11:16 陈式太极拳拳谱全集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养生功) 预备式:压腿 第一部分:关节放松 1、手指交叉手腕摇摆放松 2、手臂肘部摇摆放松 3、肩部摇摆放松 4、手臂伸展侧身摇摆放松 5、腰部转动手臂摇摆放松 6、手按腰部腰部转动放松 7、手按膝关节转动放松 8、手臂侧摇摆伸腿放松9、脚关节摇摆放松 第二部分:缠丝劲 1、逆缠 2、顺缠 3、上缠 4、下缠 5、左缠 6、右缠 7、前缠 8、后缠 第三部分:静养功 1、采气 2、 3、丹田内转运气功 4、盘坐养生功 5、平坐养生功 6、太极浑元桩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 1. 太极初式 2. 金刚捣椎 3. 懒扎衣 4. 六封四闭 5. 单鞭 6. 金刚捣椎 7. 白鹤亮翅 8. 斜行 9. 搂膝10. 上三步 11. 斜行12. 搂膝13. 上三步14. 掩手肱拳15. 金刚捣锥 16. 撇身捶17. 青龙出水18. 双推手19. 肘底看拳20. 倒卷肱 21. 白鹤亮翅22. 斜行23. 闪通背24. 掩手肱拳25. 六封四闭 26. 单鞭27. 运手28. 高探马29. 右擦脚30. 左擦脚 31. 左蹬一跟32. 上三步33. 击地捶34. 翻身二起脚35. 护心捶

36. 旋风脚37. 右蹬一跟38. 掩手肱拳39. 小擒打40. 抱头推山 41. 六封四闭42. 单鞭43. 前招44. 后招45. 野马分鬃 46. 六封四闭47. 单鞭48. 玉女穿梭49. 懒扎衣50. 六封四闭 51. 单鞭52. 运手53. 摆莲脚54. 跌岔55. 金鸡独立 56. 倒卷肱57. 白鹤亮翅58. 斜行59. 闪通背60. 掩手肱拳 61. 六封四闭62. 单鞭63. 运手64. 高探马65. 十字脚 66. 指裆捶67. 猿猴探果68. 单鞭69. 雀地龙70. 上步七星 71. 下步跨虎72. 转身摆莲脚73. 当头炮74. 金刚捣锥75. 太极收势 陈氏太极拳老架二路(炮捶) 1. 太极初势 2. 金刚大捣锥 3. 懒扎衣 4. 六封四闭 5. 单鞭 6. 护心拳 7. 斜行 8. 回头金刚捣锥 9. 撇身拳10. 指裆斩手 11. 翻花舞袖12. 掩手肱拳13. 腰拦肘14. 大肱拳15. 小肱拳 16. 玉女穿梭17. 倒骑龙18. 掩手肱拳19. 裹身鞭20. 兽头势 21. 披架子22. 翻花舞袖23. 掩手肱拳24. 伏虎25. 抹眉肱 26. 黄龙三搅水27. 左冲右冲28. 掩手肱拳29. 扫蹚腿30. 掩手肱拳 31. 全炮捶32. 掩手肱拳33. 捣岔捣岔34. 左二肱右二肱35. 回头当门炮 36. 变式大捉炮37. 腰拦肘38. 顺拦肘39. 窝底炮40. 回头井拦直入 41. 金刚捣锥42. 太极收势 陈氏太极拳小架一路 1. 金刚捣锥 2. 懒扎衣 3. 六封四闭 4. 单鞭 5. 金刚捣锥 6. 白鹤亮翅 7. 搂膝拗步 8. 初收 9. 上三步10. 斜行拗步 11. 再收12. 上三步13. 掩手肱拳14. 金刚捣锥15. 撇身拳 16. 青龙出水(出手花) 17. 肘底看拳(叶底花) 18. 倒卷肱(珍珠倒卷帘) 19. 白鹤亮翅20. 搂膝拗步

屈原的丹道养生思想

屈原的丹道养生思想 萧志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大约生于公元前339年,卒于公元前 278年,即战国后期。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大约生于公元前339年,卒于公元前278年,即战国后期。屈原生活在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楚国当时处在政治上腐败,外 侮内患之中。屈原不仅是学识渊博品格出众的诗人,也是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一生 在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度过。他曾担任过参与内政以及外交的大官,后黜为三闾大夫。 屈原想通过楚怀王来实现自己“举贤授能”、国家法治的政治理想。他的进步治国主张触 犯了楚国反动贵族的势力,他受到了卑鄙的诬陷和残酷的迫害,被长期放逐在楚国的南方。当楚国都城郢被秦攻破时,他深感救国无望,遂投汩罗江而亡。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 新诗人。历史上人们对屈原《楚辞》的评述可谓汗牛充栋,但对屈原诗歌中深寓的丹道养 生理论,却无专论述评。愚人乎其内,通读屈原《天问》、《远游》诗之后,深受启迪。 屈原在这两篇诗歌中,论述了深邃的丹道养生思想,根据鄙人对屈原诗人的破释性理解, 欲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秘。一家之言,奉献同道,敬请指教。 一、提出“审一气之和德”,“一气孔神兮”,是讲丹道周天功气通经络的机理 屈原在《远游》诗中提出,“审一气之和德”。“一气孔神兮”。“审一气之和德”,可破释为“中和”之气。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屈原诗文中所讲的“和德”二字。“和”,

可理解为“中和”;“德”,修炼气功一定要修德,德高才能功高。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审一气之和德”之“审”字,可理解为掌握好人体“中和”平衡气机。气机平衡,乃丹道玄要。“一气孔神兮”之“神”字,不能认为迷信之神,而应释为“通”。我们将“审一气之和德”、“一气孔神兮”这两句诗连贯起来理解,就 是气行经脉通关开窍,通贯周天。也就是人体小宇宙与大宇宙相互摄取能量,交换信息同 步共振的通道。屈原讲了气行通道,又进一步讲了人体摄取宇宙能量的“天门”。《远游》诗中讲:“命天阍其开关兮”。(意即我让守门人把门打开。)屈原讲的“天阍”,即是 天门。《道德经》云:“天门开阖,明白四达。”人体“天门”在哪一个部位呢?实则人 体之“天门”,乃人头顶心之“百会穴”。“百会穴”是人体任督二脉的交会穴。任脉是 阴脉之海。督脉乃阳脉之海。灵动百会任督通,任督通,百脉通,人体气机实现自头顶心 百会穴到脚心涌泉穴,顶天立地大循环。 现在将屈原在《远游》诗中讲的“审一气之和德”、“一气孔神兮”、“命天阍其开 关兮”这三句综合分析,其讲明了修丹道周天功气通经脉的通道。换句话说,也就是讲明 了人体小宇宙与大宇宙相互交换信息、摄取能量的通道。即“天人合一”的通道。 二、提出“阴阳三合”的丹道“气化”原理 屈原在《天问》诗中又提出了“阴阳三合”的丹道炼气之气化基本原理。为了让朋友 们更明白地理解屈原提出“阴阳三合”气化理论的深邃性,我拟用胡孚琛教授著《道学通论》封面上,载有一幅黑红白三色三条鱼旋转的太极图,形象地说明屈原所讲“阴阳三合”的气化理论。自《道学通论》出版发行以后,有不少读者对《道学通论》封面上黑红白三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陈式太极拳谱大全 - - - 一、陈氏太极缠丝功 陈氏太极功法主要是让初学者对太极功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提高对太极拳中呼与吸的认识,加强对拳理拳法的理解,另外,这套功法中是太极功法中最低层的展现。层次越高,其外形反而不显。也就是说“有意不露其形”。望各位爱好者提高认识,用科学自然的方法练习,不然就会有“走气”之说,甚至会出现气闷、横气填胸、头晕等症状。 陈氏太极功法动作名称 1无极桩 2正面单手缠丝 3侧面单手缠丝 4正面上下缠丝绸 5正面里外缠丝 6正面里外侧面缠丝 7正面里外上下缠丝 8正面双手缠丝 9正面双手上下缠丝 10正面双手开合缠丝11斜步上下缠丝 12斜步双手缠丝 13斜步左右缠丝 14前后缠丝 15大小缠丝 单腿的缠丝:1开合缠丝 2上下缠丝 3上步缠丝绸 4倒步缠丝 5拗步缠丝 6定步缠丝二、陈氏太极拳十九势 十九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结合老架、新架、小架于一身所创的陈氏简化太极套路之一。陈小旺大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陈氏太极拳,更好的弘扬陈氏太极拳,创编的这套陈氏太极拳十九势,短小精辟,并且不失陈氏太极拳的风格及特点,是初学者的良师益友。 陈式太极拳十九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出庙 3懒扎衣 4上步斜行 5上三步 6左掩手肱拳 7双推手 8倒卷肱 9闪通背 10右掩手肱拳 11六封四闭 12运手 13高探马 14右蹬一跟 15左蹬一跟 16野马分鬃 17玉女穿梭 18金刚捣碓 19收势 三、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 陈氏太极拳三十八势是当代陈氏第十九世太极拳掌门人陈小旺大师根据陈氏太极拳新架套路中的基本要领和运动规律删略重复动作简化而出,此套路架式宽大,低沉稳重,螺旋缠丝劲别具一格,初学新架者习此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三十八势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白鹤亮翅 4上三步 5斜行 6搂膝 7前蹚拗步 8掩手肱拳 9撇身捶10双推手 11三换掌 12肘底捶 13倒卷肱 14退步压肘 15白蛇吐信 16闪通背 17前蹚拗步 18左青龙出水 19击地捶 20二起脚 21护心拳22前招 23后招 24右蹬一跟 25左蹬一跟 26玉女穿梭 27懒扎衣 28六封四闭29单鞭 30雀地龙 31上步七星 32小擒打 33运手34高探马 35双摆莲 36当头炮 37金刚捣碓 38收势 四、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 陈氏太极拳老架系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根据祖传拳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创编了流传至今的老架一路、二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连绵不断,节节贯串,沉着稳健,一动无有不动,运动如行云流水,发劲时要处处运用螺旋劲,以行引气,以气催行,呼吸要自然,虚实要分明,含胸塌腰,蓄发相变,快慢相间,达到全身浑然一体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动作名称: 1预备势 2金刚捣碓 3懒扎衣 4六封四闭 5单鞭 6金刚捣碓 7白鹤亮翅 8斜行 9搂膝 10上三步 11斜行 12搂膝 13上三步

太极归元养生功18式

太极归元养生功18式 1. 无极桩:要求松(放松)、静(精神入静)、正(立身中正) 2. 浑元桩:松、静、正同上,双手抱圆,虎口撑圆,掌心夹圆。产生效果:身体麻、热、涨。呼吸要细(呼吸气不粗)、匀(呼吸均匀)、长(呼吸由短至长)。 3. 运转乾坤:左右运球(拉式、推式各九次,共十八次)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向右远转。 4. 劳官贯气:阴阳开合右手在上(野马鬃分后高探马),九次;上手劳官穴向下手劳官穴压下去。 5. 二郎担山:(刀撵猴),九次;左手在前后手伸直180度掌心向天上,眼看后手。 6. 合谷贯气:(走马扬鞭),九次;左手在前,右手掌心劳官穴向左手合谷穴贯气,反之一样相同。 7. 腰身八卦:(运8字)(阴式,阳式各先向右运行九次);双手平衡在腰部运行8字。 8. 海府托舟:(涮腰肾),九次前掌心向外、眼看肘尖向后转,再看脚跟。 9. 灵龟戏水:手掌心向上向前尽手后反转双手向后划圆,好像游蛙泳一样。 10. 大鹏展翅:身形向下手往上,身形向上手往下,好像大

鹏展翅飞翔。 11. 揉球式:九次;右手在下,、双手将球上下滚动。 12. 开合拉气:九次,想象掌心有一气球,一开一合。 13. 棒拉气:九次,想象怀中有一个大气球,由后向前向上慢慢棒起。 14. 波浪式拉气:(双,单各九次);由外到里,由下而上好像大海的波浪一样双手,单手起伏。 15. 浑元桩:同上第二式。 16. 无极桩:同上第一式。 17. 百会贯气:由头顶百会穴向脚下涌泉穴贯气(三次),按腹,手鱼际按肚脐,掌心劳官穴对准气海穴。 18. 干淋浴:(1)双手擦撑、(2)搓面、(3)梳头、(4)搓耳朵、(5)揉听宫、(6)鸣鼓、(7)捏颈、(8)撵大椎穴、(9)撵玉枕穴、(10)双手按眼,全身敲打经络放松肌肉,收式。 全套功法练习时要做到松,柔,慢,静,意。

太极拳补肾功法--气功大师讲解

太极拳补肾功法--气功大师讲解 太极拳补肾功法是太极拳名家李宝良先生秘传的养生秘法,动作简单,看似平常,但若是掌握了其中的心法要诀,可有“补肾之峻猛,强身之迅捷,无出其右”之功用。 功法动作: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宽,双臂上举伸直,在脑后交叉,此时小腹略向前倾,双手尽量向上伸直后压,所有力量、意念集中在腰椎。然后力量从腰椎发出,令两臂以最大弧度从脑后向身体两侧压下来,同时下蹲,两手最后在两膝间交叉。结束时意念集中在前脚掌5秒钟,脚后跟不可离地(在两臂向两侧下压时,胳膊不使一点力量,完全是腰在用力)。再站起时,前脚掌先用力,作为起动能量;紧接着将所有力量、意念再次集中在腰椎,两腿不要用一点力量,逐渐站起。两手一直交叉,从胸前直上头顶到脑后(站立过程中身体头脚在后,小腹向前,身体呈弓形)。 呼吸方法:身体下蹲的整个过程呼气,身体向上站起的整个过程吸气。在呼吸转接时略屏息两秒钟(最好用腹式呼吸法)。练习多长时间应根据个人体质而定,以不觉疲劳为宜。练后很多人会觉腰酸,需要用两手攥空拳,轻轻捶打后腰。 通常练两分钟就会浑身微汗、脚掌发热。有人会打嗝、放屁。至于长期效果,大家自己去感受吧。如出现腹痛,腰酸等不适症状,可按摩复溜、太溪穴,很快可解决。如果再配合金鸡独立一起练,那就更妙了。 有什么难的,还堪称是什么秘诀!许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叹。但这确是心法,就跟哥伦布能将鸡蛋立在桌上一样的简单。其实是一层纸,但对很多人来讲,却永远是一座山。 问:蹲要到底吗?还是蹲到半蹲即可?整个过程中,两手不会要握在一起,只是两臂就交叉吧 答:分两步说吧:一、站立,蹲下,再站立。整个过程只用腰和脚掌用力,不许用腿。 二、两臂交叉上举过头,从脑后向两腿侧分开,整个过程也用腰力,不用两臂和肩膀。两手始终不交叉(如果不懂这句话,就买一个拉力器,从脑后把它拉开,就找到感觉了)。如果只看懂一步,就先练一步。还可按您自己理解的来练,不必拘泥,最后也就真正成为您自己的东西了。

太极十大要领与缠丝功

太极十大要领与缠丝功 十大要领 陈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演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动作要领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通弄懂~在演练时严格遵守。 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臵。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论》说:“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使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之气无不俱下”。顶劲领起来~气归丹田~起于会阴~上行循腹里天突、廉泉、上督脉~亦由会阴起~过长强~顺脊逆行而上至百会。 何谓“顶劲”,《拳论》说:“顶劲者~是中气上冲于头顶者也”。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即塌~四肢瘫软~无所依附~犹如一堆烂泥~打拳何从谈起, 但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为真正的顶劲。“顶劲上领~意思如上顶破天~不可用气太过”。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 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 含胸要含住劲~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则会引起气拥胸表~致使自身上重下轻~脚腿上浮~重心不稳。含劲要四面包涵住~却不是紧紧收闭~而要“胸虚如磐”。《拳论》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含住~ 不可令横气填于胸中。”“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也就是说在气未能贯注周身时~即使不可能下沉直达涌泉穴~也要沉入丹田。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贯通。 塌腰不可弓腰~弓腰成驼背~经脉、骨骼弯曲受压~气血不通,塌腰又不可软~软则失去灵劲活动。《拳论》说:“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上方得,折其中的意思,”。塌腰时~“腰劲贵下去贵坚实。”“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含胸塌腰同时进行~则击身骨节处处开张~丹田中的清气方可上长、畅通至百会穴~下沉之气也可顺利下沉至丹田达于涌泉。周身气由丹田起~分四路出~一气贯通。六分至心~分作两股~各三分上行左、右肩~由骨疑宫贯到左、右指,其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